岳麓书院匾额

合集下载

学达性天——精选推荐

学达性天——精选推荐

学达性天“学达性天”是清康熙皇帝为表彰书院对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

据《皇清文献通考》卷七十三载:“(康熙)二十五年,颁发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于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学达性天”的渊薮分为“学达”和“性天”。

“学达”语出《论语》:“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学达”的含义就是“下学上达”。

“性天”语出《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达性天”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达到“性”与“天”合。

《中庸》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易经》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据《说文解字》所释,“上施下效”谓之教,“养子作善”谓之育。

中国传统之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成“人”的教育。

就其最高目标而言,这里的“人”应是尽性全德之人,即圣贤者。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天人合一的理念高屋建瓴,认为天人之性是一体的,那才是人最深层次的本质。

故而先哲们一再强调“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学达性天是千古学人孜孜以求的境界。

“天道酬勤、天经地义、替天行道、天作之合、天从人愿”等词语寄寓着天性与人性、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学达性天”这种教育理念在别的文化系统也有所体现。

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所说的学习乃是“精神接生术”,柏拉图所说的知识乃是灵魂的“回忆说”,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学达性天”。

杜威说:“有一个假定,相信社会条件决定教育目的。

……这是谬说。

教育是自治的,应该自由决定它自己的目的,自己的目标。

离开教育的作用,从外部资源去借用目的,就是放弃教育的事业。

”“教师总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

”这与“学达性天”如出一辙。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的美好理想,也是人类的现实追求。

岳麓书院御书楼简介

岳麓书院御书楼简介

岳麓书院御书楼简介岳麓书院御书楼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座建筑依山而筑,与岳麓山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为岳麓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御书楼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建筑,后经多次修缮和扩建,成为了今天的规模。

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广阔,包括大门、正厅、东西厢房以及后花园等部分。

御书楼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了明代的特色,结构严谨而庄重,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大门是御书楼的入口,门前有一条宽阔的石板路,两旁种植着参天大树,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门上悬挂着一块红色的匾额,上书“岳麓书院”四个大字,显得庄重而又气派。

进入大门,就是御书楼的正厅。

正厅是御书楼的核心部分,是举行重要活动和仪式的地方。

正厅宽敞明亮,整个空间布局合理,大量使用红木和石材,给人一种豪华而又庄重的感觉。

正厅内有许多古代文人的字画和书法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正厅两旁是东西厢房,这些厢房是供学生休息和学习的地方。

东厢房是男生的休息室,西厢房是女生的休息室。

厢房内配有床铺、书桌和书柜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和舒适的学习环境。

御书楼的后花园是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坪,周围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

花园内有一条小溪流过,溪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

花园中间有一座小亭子,亭子上种满了葡萄藤,夏天时藤蔓垂下,犹如一片翠绿的海洋,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

除了建筑本身,岳麓书院御书楼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书院内保存着许多古代文人的手迹和文物,这些珍贵的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资料。

书院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湖南省的历史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发展历程。

岳麓书院御书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湖南省的一张名片。

它不仅是一座古代建筑,更是一座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瑰宝。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御书楼的存在,不仅为人们展示了古代文人的风采,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场所。

岳麓书院景色描写

岳麓书院景色描写

岳麓书院景色描写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书院之一。

这座古老的书院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岳麓书院,领略这里独特的景色。

一踏入书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树成荫的庭院。

院内的青石板路通往四面八方,花坛中的鲜花争相开放,散发出阵阵芬芳。

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环境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片世外桃源之中,心情不由得舒畅起来。

穿过庭院,前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这些建筑采用典型的南方园林建筑风格,建筑物主要由木质结构构成,巧妙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

院内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处处彰显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忘却尘世的喧嚣。

沿着曲径蜿蜒而上,便能来到书院的主要建筑群。

这些建筑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书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大的匾额,上书“岳麓书院”四个金色大字,气势磅礴。

门内的正厅是书院的核心区域,正厅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和古籍,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穿过正厅,来到书院的后院,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坪。

草坪上绿草如茵,蔚蓝的天空映衬着雪白的云朵,让人心旷神怡。

在这里,人们可以选择一块石头坐下来,感受阳光的温暖,听着鸟儿的鸣叫声,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的时光。

除了建筑风景,岳麓书院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值得一提。

书院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呈现出山水相映的美景。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山下的湖水波光粼粼,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站在书院的高处,远眺湖泊和山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岳麓书院的景色如诗如画,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寻找灵感。

这里曾经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他们在这里汲取了灵感,创作出许多卓越的作品。

乘着书院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岳麓书院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岳麓书院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不仅有自然的美景,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走进岳麓书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摘要:一、岳麓书院简介1.地理位置2.历史背景3.文化底蕴二、岳麓书院牌匾楹联的特点1.牌匾的由来与意义2.楹联的内容与寓意3.牌匾与楹联的相互呼应三、岳麓书院牌匾楹联的文化价值1.传承古代文化2.弘扬儒家精神3.激发学术氛围四、岳麓书院牌匾楹联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人文精神的培养3.学府的使命与责任正文:岳麓书院,位于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学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更是现今湖南大学的前身。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是其文化象征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岳麓书院的牌匾,是由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历史学家颜真卿所题写。

牌匾上的“岳麓书院”四个字,笔力遒劲,气度恢宏,既展现了岳麓书院的悠久历史,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块牌匾悬挂在岳麓书院的正门上方,为书院增添了一份庄重肃穆的气氛。

岳麓书院的楹联,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副楹联是:“山水有灵,岳麓钟英;圣贤有作,朱张阐微。

”这副楹联既表现了岳麓书院所处的山水之美,又强调了书院培养人才的使命。

此外,楹联还巧妙地将书院的两位创办人朱熹和张栻的名字嵌入其中,进一步突显了岳麓书院传承儒家文化的责任。

岳麓书院的牌匾与楹联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牌匾的庄重与楹联的雅致共同构成了岳麓书院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这里,师生们既能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厚重,又能沐浴在儒家精神的熏陶之中。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提醒我们,学府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具有人文素养、肩负社会责任的人才的摇篮。

最后,学府应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正如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所展示的,学府应秉承儒家精神,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之,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我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辉煌,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岳麓书院景点介绍详细

岳麓书院景点介绍详细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湖南大学内),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以下是岳麓书院的详细景点介绍:1. 头门:是岳麓书院的正门,也是书院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

门上悬挂着“岳麓书院”四个大字,由清代书法家张之洞所题。

2. 大门:是岳麓书院的第二道门,门额上刻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

进入大门后,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字样,是清代学者曾国藩所题。

3. 二门:是岳麓书院的第三道门,门上刻有“岳麓书院”四个大字。

门两侧有两座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4. 讲堂:是岳麓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是书院的核心教学区域。

讲堂分为前中后三进,共有七十多间教室,可容纳上千名学生同时上课。

讲堂内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是清代学者张之洞所题。

5. 教学斋: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宿舍,共有五百多间,可以容纳数千名学生居住。

教学斋内环境幽静,是学习和研究的好地方。

6. 半学斋:是岳麓书院的辅助教学区域,是学生自习和讨论的场所。

半学斋内环境清幽,是学习和思考的好地方。

7. 湘水校经堂: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共有数万册古籍,包括许多稀世珍本和孤本。

湘水校经堂内环境幽静,是研究和阅读的好地方。

8. 明伦堂:是岳麓书院的会议室和礼堂,是书院举行各种会议和活动的场所。

明伦堂内装饰华丽,气势恢宏。

9. 百泉轩:是岳麓书院的园林景观,是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百泉轩内有数百个泉眼,泉水清澈见底,是游客休闲和拍照的好地方。

10. 御书楼:是岳麓书院的藏书楼,是书院的另一座重要建筑。

御书楼内有大量珍贵文献和古籍,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以上景点外,岳麓书院还有许多其他的建筑和景观,如文昌阁、百草园、岳麓山等,都值得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四周林木荫翳,院内幽静雅致。

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这里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

今天,它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而从岳麓书院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这里又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

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长盛不衰。

清末,在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大潮中,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

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

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

“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

”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

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

不过,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至今留存。

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1.岳麓书院历史沿革相关资料查找【前期】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1]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13副经典对联欣赏,大开眼界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在书院文化中,对联又是一个重要部分,是千载中华人文思想的积淀。

今天,历史妞就和各位一起回顾一下古代著名书院——岳麓书院的那些经典对联。

1、大门位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公元976年,至今已有长达1041年的历史。

千百年来,在岳麓书院的大门上一直挂着一幅非常大气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这副对联是清嘉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古代称书院院长为“山长”)袁名曜和贡生张中阶吟就的。

当时,有人请袁名曜撰题大门联,袁名曜便以“惟楚有材”为上联,并嘱咐诸生应对。

正当大家还在沉思的时候,张中阶来了,弄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张中阶应声对出了下联“于斯为盛”。

实际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均取自古语。

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则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地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汇聚。

可惜的是,这副千古名联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对联是1984年根据历史照片复制而成的。

除此之外,在大门的两壁还有一副对联,联曰:“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这幅对联当中的“朱张”即指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张栻两位大儒;“毛蔡”则指当时名冠潇湘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当时毛泽东与蔡和森常聚会在岳麓书院的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

这副对联的大意是: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治理国家的急迫任务是培养人才,切不可忽视世界历史潮流和千年学府的讲学传统;治学要掌握传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把握如何变化才是英雄人物,试想一想,朱熹张栻的治学精神和毛泽东蔡和森的经世风格不是很值得后人思考和学习吗?2.头/前门1985年,在修复岳麓书院院前围墙时,在院前增设了头/前门(正式进入书院的第一道门),与赫曦台相连系,既富空间变化,又存前门之意,且便于管理。

岳麓书院匾额整理及书法研究

岳麓书院匾额整理及书法研究

岳麓书院匾额整理及书法研究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宋真宗御赐的“岳麓书院”匾额,此匾依据明嘉靖四年(1525)石牌楼匾额仿制。

在岳麓书院内,有多块重要的匾额,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岳麓书院的部分匾额及其书法特点:
1. “岳麓书院”匾额:这块匾额的书法浑厚端庄,庄重严谨,沉稳内敛,可镇一院,实乃书法佳品。

2. “实事求是”匾额: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5年集《石门颂》字重制。

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宾步程将
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3. “学达性天”匾额: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集康熙手迹重制。

4. “道南正脉”匾额:这块匾额的书法功力深厚,沉稳端庄,笔力厚重,严谨内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岳麓书院官网了解更多关于岳麓书院匾额的书法特点。

岳麓书院13块碑刻中最为珍贵的

岳麓书院13块碑刻中最为珍贵的

岳麓书院13块碑刻最为珍贵的“道中庸碑”-----欧阳厚均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入口处,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因其历经千载,办学不辍,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是在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大修后的基础上,从1976年到1984年历时15年的修复重建而形成的,现有建筑包括围墙、风雩亭、吹香亭、潢门池、饮马池、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御书楼、百泉轩、文泉、拟兰亭、汲水亭、四箴亭、濂溪祠、山斋旧址、船山祠、湘水校经堂、后花园、时务学堂纪念馆、六君子堂、崇道祠、碑廊、文庙及自卑亭,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保存了历史上教学、藏书、祭祀三块结构,体现了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我国古代书院结构,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和唯一延续办学的书院。

院内存有自明代至清代地大量碑刻、匾额,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的讲学功能,主要由讲堂和斋舍来体现。

主要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半学斋及湘水校经堂。

大门、二门、讲堂、书楼构成书院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半学斋居其左,教学斋居其右,湘水校经堂居讲堂左侧,百泉轩园林居讲堂右侧。

这些建筑互相沟通,连环往复,大小庭院组成大建筑群落,井然有序。

大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外用方形立柱一对,大门左右各置一抱鼓,白墙青瓦,置琉璃勾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东卷草云纹,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威信大方,极富文化内含。

二门:位处讲堂之前大门之后,原为礼殿,明代扩建时,改为二门,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五间单檐悬山,与两斋相连,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架,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讲堂:位处书院的中心,是历史上书院教学、集会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留存的碑匾文物也大多集中于此。

创建时即为五间,现存建筑是清初的遗构。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

岳麓书院对联及释义1、岳麓书院大门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横批:岳麓书院注:此联大意是:楚地有人才,且在此地会聚。

上联是清代嘉庆年间任岳麓书院院长的袁名曜(岘冈)所出,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是当时书院的一位学生张中阶所对,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此联四言,简约有力,气势非凡。

袁名曜(?一1833)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

这幅名联就此撰成,书就悬大门。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

现联是1984年据历史照片复制的。

2、岳麓书院大门门厅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

——丙寅秋月曾晓浒书注:马积高、曾晓浒题岳麓书院大门。

马积高(1925--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

曾晓浒(1938--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因革:因,继承。

革,革新。

毛蔡:即毛泽东、蔡和森。

3、岳麓书院二门楹联:大门之后,宋元时为礼殿所在。

明代嘉靖元年(1527)扩建文庙于院左,知府王秉始改建二门,后屡修缮。

1868年(清同治七年)大修。

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夷为平地。

1985年根据日本友人提供之照片资料复原重建。

中三间开三门,石料门框,左右各一间过道,通往左有斋舍。

五间单檐悬山,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4年重建。

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横批:名山坛席注:程颂万题岳麓书院二门。

程颂万(1865--1932)湖南宁乡人,字子大、鹿川,号十发居士。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监督。

善书法,长于篆、隶、楷。

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四⼤书院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下,湖南⼤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书院”之⼀。

岳麓⾃古就是⽂化名⼭。

西晋以前为道⼠活动据点。

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麓⼭寺创⽴。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 “ 道林精舍 ” 。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岳麓书院。

历史上七毁七建。

⾃上世纪⼋⼗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平⾯图。

吹⾹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

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隐⼠⼭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

清乾隆五⼗三年(公元1788),⼭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桥通往亭内。

嘉庆⼆⼗四年(1819),⼭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亭"。

道光六年(1826年)改⽊桥为⽯桥。

抗⽇战争中亭毁桥存。

现亭为1984年修复。

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景之⼀的"风荷晚⾹"即取景于此。

书院⼋景之⼀桐荫别径,指从黉门池经⽂庙北通往爱晚亭的⼀条曲径,因路旁种有桐树⽽得名。

⼩路两旁古树参天,林⽊繁茂,踏⼊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

岳麓书院头门南边有⼀⼝圆形池塘,那便是饮马池。

原池的最早凿建年代⼤约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所骑的马匹,将池塘的⽔都喝光了,后⼈据此将之名为饮马池。

清乾隆年间,罗典任院长,进⾏书院园林建设,在饮马池上筑圆形尖顶草亭,以使⽔榭相映。

草亭原名西亭,嘉庆年间院长欧阳厚均重修,改西亭为风雩亭,现亭为1984年重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培育国之栋梁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培育国之栋梁
现在的岳麓书院讲堂里,讲坛上还放着两 把椅子,纪念“朱张会讲”。“‘朱张会讲’ 精神引导着岳麓书院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交流, 如何继承这种辩论讲学的传统,重现学术交流 的盛况,是实现岳麓书院当代全面复兴的重要 方面。”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说。
2013年以来,湖南大学开设了岳麓书院 讲坛等学术文化交流平台,面向全体师生和社 会公众开放。今年10月26日,在岳麓书院中国
事实上,在此之前,岳麓书院还举办过千 年论坛、明伦堂讲会等,邀请众多海内外文化 名家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交流互鉴。
据陈宇翔介绍,现在岳麓书院平均每周有 2至3场学术讲座或者学术沙龙,规模不一,内 容不一。大部分讲座向公众免费开放,只要提 前预约就可以来听,有的讲座还会在网上进行 直播。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便利的国际交流,快捷的互联网……当今
实事求是,让外来文化本土化 在岳麓书院的讲堂上悬挂着一块匾—
20 民生周刊 2023.11.06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实事求是”,至今仍是湖南大学校训。这块 匾制于1917年,是由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现湖南大学)校长宾步程手书,意在引导学 生从事实出发,追求真理。青年毛泽东寓居岳 麓书院时,抬头便能看见这块匾。
总书记的牵挂让陈宇翔深感责任重大, “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坚守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经过创造性转化,让她 熠熠生辉”。
但是,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会自动照 亮今人的路,陈宇翔深知,传统文化的光辉要
19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封面报道
10月26日,在中 国书院博物馆报 告厅,岳麓书院 讲坛第511期开 讲。图/罗燕

中国古代书院楹联赏析

中国古代书院楹联赏析

中国古代书院楹联赏析中国古代书院楹联是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重视,也展示了他们对文化修养的追求。

楹联通常由对联和匾额组成,对联是由两句相对呼应的诗句构成,匾额则是对联所在的楹联匾额。

下面将以几个典型的中国古代书院楹联进行赏析。

一、白鹿洞书院楹联白鹿洞书院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该书院的楹联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十里荷花一色春。

”这两句诗意深远,表达了书院的培养人才之重要性。

其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说明了地域与人的关系,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与影响。

而“十里荷花一色春”则展示了书院的美好环境,以及学子们求学的热情与向往。

二、白鹿洞书院匾额白鹿洞书院的匾额为“白鹿洞书院”,匾额上的字体工整、构图简洁、线条流畅,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匾额上的“白鹿洞”三个字形象地表达出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突出了书院的独特之处。

三、岳麓书院楹联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的楹联为:“书院处处闻笙歌,山川全然是画室。

”这两句诗表达了岳麓书院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中,“书院处处闻笙歌”形象地描绘出书院中学子们的读书声,彰显了书院的热闹与活力。

而“山川全然是画室”则表达了书院所处的自然环境如画,给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学习场所。

四、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的匾额为“岳麓书院”,匾额上的字迹工整,线条流畅,字形端庄大方,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

匾额上的“岳麓”二字突出了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凸显了书院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五、潇湘书院楹联潇湘书院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

潇湘书院的楹联为:“文墨香炉,学海无涯。

”这两句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书院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的无限可能。

其中,“文墨香炉”形象地描绘了书院的香火鼎盛,文化氛围浓厚。

而“学海无涯”则表达了学子们在书院中追求知识的无限可能性。

六、潇湘书院匾额潇湘书院的匾额为“潇湘书院”,匾额上的字体端庄大方,构图简洁明快,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摘要:一、岳麓书院简介1.岳麓书院的历史背景2.岳麓书院的地位与影响二、岳麓书院的牌匾1.牌匾的来源与历史2.牌匾的寓意与象征意义三、岳麓书院的楹联1.楹联的来源与历史2.著名楹联的内容与寓意3.楹联在岳麓书院的文化价值四、岳麓书院牌匾楹联的文化内涵1.反映儒家文化传统2.强调读书人品德修养3.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正文:岳麓书院,位于我国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岳麓书院的牌匾和楹联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岳麓书院的牌匾,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相传,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游览岳麓书院,并为书院题写了“岳麓书院”四个字。

这块牌匾悬挂在书院的正门上方,既彰显了书院的尊荣,也寓意着皇帝对书院的重视和期望。

牌匾上的四个字苍劲有力,端庄秀美,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岳麓书院的楹联,起源于宋朝,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楹联文化。

这些楹联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既有弘扬儒家道统的,也有强调读书人品德修养的,还有倡导经世致用思想的。

其中,最著名的楹联之一是:“学问贵能疑,疑乃可以启圣;行谊贵无伐,伐乃可以敦仁。

”这幅楹联鼓励学生在学问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在品行上谦虚低调,致力于培养仁爱之心。

岳麓书院的牌匾楹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强调读书人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以及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正是这些牌匾楹联,使得岳麓书院成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培养士人的重要基地。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哪个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哪个书院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在哪个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前临碧波荡漾的湘江,后依秀如琢玉的岳麓山,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历经宋、元、明、清四朝变迁,岳麓书院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功能的延续性。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后经多次更名和调整,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因而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

岳麓书院首任山长周式因为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名誉天下。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朝廷召见周式,请他留在京城讲学为官,但周式一心只想归山执教。

宋真宗对其兴学之举颇为嘉许,便赐他一批藏书和一块“岳麓书院”牌匾。

匾额悬挂于大门正上方,岳麓书院自此名闻天下。

现存匾额是根据明代牌楼“岳麓书院”石刻仿制而来。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发展和传播的重阵,其建筑主要分为讲学、藏书、祭祀三部分。

书院大门有著名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上联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语出《论语·泰伯》:“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意思是说,楚国人才众多,而在这里尤为兴盛。

余秋雨的《千年庭院》中这样写道:“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大门两侧立有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石鼓雕刻梅、兰、竹三种寓意高贵品质和崇高品德的图案,并将莲花、白鹭等图案组合起来,寓意做人为官要“一路清廉”。

书院大量运用此类雕刻、对联、匾额,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儒家思想等与建筑结合起来,让书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

书院二门悬挂一幅“名山坛席”匾,“名山”是指南岳衡山。

衡山的七十二峰中,回雁为首,岳麓为尾,书院因山而得名,而岳麓山也因书院而增添灵气。

岳麓书院文物介绍

岳麓书院文物介绍

岳麓书院文物介绍《岳麓书院文物介绍》篇一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岳麓书院的文物。

这岳麓书院啊,那可真是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盒,里面装满了数不清的宝贝,也就是各种各样的文物。

一走进岳麓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就是那些古建筑了。

你看那飞檐翘角的屋顶,就像展翅欲飞的鸟儿一样,这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超级珍贵的文物啊。

这些古建筑就像一位位年迈却又精神矍铄的老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的每一块砖瓦,也许都见证过曾经莘莘学子在这里刻苦读书的场景。

书院里的那些石碑可不得了。

这些石碑就像是一本本沉默的史书,上面刻着的文字虽然历经风雨侵蚀,但依然清晰可辨。

我在看那些石碑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在和古人对话。

我就想啊,当时刻这些字的工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是小心翼翼,还是充满自豪呢?比如说那块著名的《岳麓书院记》石碑,那字刻得是相当精美,一笔一划就像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就是一曲美妙的历史乐章。

还有书院里的那些古籍善本,哇塞,这可都是文化的瑰宝啊。

它们就像一个个装满智慧的小盒子,打开一看,满满的都是古人的思想精华。

不过我当时就想,这些古籍保存起来肯定不容易吧?也许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很多人为了保护它们而费尽心思呢。

我仿佛看到一群学者,在敌人即将到来的时候,把这些珍贵的古籍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藏在书院的某个角落里,就像藏着自己最宝贝的东西一样。

但是呢,也有一些让人觉得有点小遗憾的地方。

就比如说,有些文物可能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再加上过去保护技术不够先进,有一点点损坏。

我当时就忍不住在心里嘀咕:“哎呀,要是能早一点有更好的保护措施就好了。

”这就好比你有一个超级漂亮的古董花瓶,不小心磕了个小口子,虽然不影响整体的美,但还是会让人心疼得直跺脚。

岳麓书院的文物啊,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物品,更像是连接我们和古人的桥梁。

每一件文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你说,这么棒的地方,谁不想来看看呢?《岳麓书院文物介绍》篇二岳麓书院的文物,那可真是有说不完的故事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书院建筑
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除了 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 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 社会伦理关系 。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 纪念五大类别。
1、教学建筑 : 大门、二门、讲堂 、教学斋/半学斋 、湘水校经堂 2、藏书建筑 :
一、岳麓书院的历史
1、前期 二僧办学
唐末五代,智璿(璇)二 僧在此办学,建屋置书, 为岳麓书院正式创建奠定 了基础,实为书院的前身。
北宋初创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 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岳麓书院。 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 二年(公元999年),太守李允则 扩建书楼、礼殿,形成讲学、藏书、 供祀的基本规制。
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
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学行兼优、 办学卓著,受宋真宗召见,并 赐内府书籍和“岳麓书院”匾 额,书院之名开始闻名天下, 有“潇湘洙泗 ”之誉。在周式 执掌下,书院的办学规模有了 很大发展,岳麓书院也成为全 国四大书院之一。
洙泗 :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
的学风。培养的著名学生有郭嵩焘、左宗棠等。
赫曦台 :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
就一个"寿"字,后为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濂溪祠: 祭祀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四箴亭: 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 崇道祠:
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 南。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 儒家。
四大书院:
河南嵩阳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
河南睢阳书院
江西白鹿洞书院
朱张会讲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山长张栻论 学,史称“朱张会讲”。这次会讲,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 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两把椅子?
4)教学斋和半学斋 :
讲堂两旁有南北二斋,分别为教学斋和半学斋 。 他们是昔日师生的居舍,过去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就 是在这里自修。 “教学斋”斋名出自《礼记· 学记》, “半学斋”斋名出自《尚书· 说命下》,工专时期毛 泽东、蔡和森曾多次寓居半学斋,今有专室纪念。
5)湘水校经堂:
现存建筑位于讲堂左侧。湖南巡抚吴荣光创办湘水 校经堂,目的是为了矫正当时书院教育中专重科举的 陋习,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新
2、魏源: 近代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海国图志》。
3、曾国藩: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历任两江总督、直
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4、左宗棠:湘军重要首领,领军收复新疆,历任两江
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
5、郭嵩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外交大使。
6、熊希龄: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
7、杨昌济:著名教育家,毛泽东岳父。
御书楼
3、祭祀建筑 :
文庙 、濂溪祠 、四箴亭 、崇道祠 、六君子堂 、船山祠
4、园林建筑 : 麓山寺碑 、百泉轩 、碑廊 、爱晚亭 、柳塘烟晓 、风荷 晚香 、自卑亭 、竹林冬翠 5、纪念建筑 :
赫曦台 、山斋旧址 、杉庵
教学建筑
1)大门:又名“中门”,门
额“岳麓书院”为宋真宗赐书, 大门两旁悬挂有对联“惟楚有 材,于斯为盛”,为清嘉庆年 间山长袁名曜与贡生张中阶合 撰而成。上联出自《左传· 襄公 二十六年》,下联出自《论 语· 泰伯》,道出了岳麓书院英 材辈出的历史事实。
在朱张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 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 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理学史 上颇负盛名的“湖湘学派”即发展于此。
2、中期(明朝)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正德以后,王阳明 及其弟子先后至此讲学,传播心学。
3、后期(清朝)
校,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
学。 思考:为什么岳麓书院被 称为“千年学府”?
二、著名生徒
古谚云:“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明清至民国 初期是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黄金时期 ,余秋雨评价说: “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 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1、王夫之
衡阳人。因晚年筑 室于衡阳县石船山 下,潜心著述,人 称船山先生。明末 清初杰出的哲学家、 思想家。
清代朝廷为褒扬岳麓办学之功,先后赐“学达性天”、
“道南正脉”匾额,书院办学呈蓬勃发展景象 。 道光年间,巡抚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首 开书院教学改革之风。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书院 也开始了新学的传播。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 学校、湖南公立一为“学达性天”,由康熙皇帝御赐,意在勉励学子 张扬理学,加强自身修养,原额被毁,1983年依康熙字迹 重刻;
二为“道南正脉”,由乾隆皇帝御赐,它是皇帝对岳 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表明了岳麓书院在中国理学 传播史上的地位,此额为原物。
讲堂屏壁正面刻有《岳麓书院记》,张栻所撰,是 书院培养人才的基本大纲。 四周墙壁的“忠孝廉节”碑由朱熹手书、清代山长 欧阳厚均镌刻, “整齐严肃”碑由清代山长欧阳正焕 手书、欧阳厚均镌刻。
2)二门:
门额正上方悬有“名山坛席”匾,撰者无考。两旁 有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上联出自《尚书· 舜 典》,下联出自《汉书· 司马迁传》,意为岳麓书院被浩 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撰联人为 清末(湖南高等学堂)学监程颂万。 二门背面有“潇湘槐市”匾。原为清代学监程颂万 撰书,毁于抗战,现匾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补书。“潇湘”泛指湖南,“潇湘 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人、学者聚集的场所,有 如汉代长安太学槐市之盛。
3)讲堂:
讲堂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和举行重大活动 的场所,也是书院的核心部分。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栻、 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
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校
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