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论文》之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邢超环境心理学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生姓名程导教师2021 年 12 月 20日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
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
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于外部环境心理学。
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定出来的有限范围。
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建筑环境美。
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详解演示文稿课件
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较难区分,则形成暧昧或混乱的图 形,视知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使人 感到疲劳。此时若强制集中注意力观看,则会加重视觉 疲劳而心生厌烦。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 不仅有助于突出景观的主题;而且也符合人的视觉特点。
同的区域,界定城市与周围环境。
27
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 象性。性别、年龄、经验、职业、文化、经济、活动模 式等的不同,造成了认知地图的差异。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确定目 标的空间方位、距离,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并建立起 个人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清晰的城市公共认知地 图,有助于市民的公共活动和社会交往。
18
单纯的几何形体 容易成为图形。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二)群化原则
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 则。 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连续原则 :按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 一个完整的图形。
26
一、环境认知与城市的意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 “公共认知地图"或“公共意象图” 城市意象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路径(Paths):运动的通道。 标志(Landmarks):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
参照物 节点(Nodes):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 区域(Districts):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 边界(Edges):边界是线性的界限,用来划分城市中不
教育心理学论文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1引言校园环境绿化是师生感官与精神的综合体验,优秀的校园绿化能体现一个大学的精神与文化。
井冈山大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大学,校园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绿化也不断更新。
本文结合井冈山大学的校园绿化现状,用环境心理学的生态知觉理论探讨师生的行为心理与校园绿化环境的关系,为校园绿化设计提供借鉴。
2相关概念2.1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心理学前沿学科,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环境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表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1]。
2.2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2],特指学院或大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传统教育出现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所公开讲学,例如柏拉图就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有供散步的林荫道、树木、凉亭等,这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雏形。
随着时代变迁,大学的发展,目前广义的大学校园景观绿化设计,不仅指校园户外景观范围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生活区等范围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空间氛围、场所精神等非物质环境。
3环境心理学国内外研究概况3.1国外研究概况关于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科学研究始于一百多年前,其最早的名称提出者是纽约的普洛尚斯基(ProsesJ.Gibson)创立的,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人感知到的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的孤立的刺激[4]。
在生态知觉理论主要有三重含义,第一:将为它的使用者群体提供便捷性,需要能方便地到达它所在的位置,因此一般人都有走近路的习惯;第二,环境对象要有明确的意义,是由环境的物质特性直接显示出周围人群所需要的功能意义,这就是场所精神;第三,要让使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依靠性让使用者感受安全。
4.2.1走近路走近路习性是一种行为现象。
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人的行为反应研究
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人的行为反应研究摘要:本研究探讨了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人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景观园林空间的感知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人们对空间布局的感知与实际行为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人的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改善空间布局和设计,增加互动性和可访问性等。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后,我们对改善景观园林空间的感知和人的行为反应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景观园林空间得到了更积极的感知和行为反应,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体验。
关键词: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人的行为反应、空间布局、互动性、可访问性引言:景观园林作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对于人们的感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在空间设计和布局方面不断进行改进,仍存在人们对空间的感知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人的行为反应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来提升人们的环境体验。
通过对景观园林空间的感知与行为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为改进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创造更令人满意的环境。
通过下文的论述,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实际景观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和启示。
一、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景观园林空间是人们与自然互动的重要环境,其设计与布局对人们的感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我们发现在实际的空间体验中,存在着景观园林空间感知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
本节将深入探讨这一差异的原因和表现,并提供相关解释。
[1]1.可能源于人们对景观园林空间的主观感知与实际环境的客观特征之间的不匹配。
人们对空间的感知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个人偏好、文化背景和经验等。
而实际的景观园林空间具有客观存在的特征,如空间布局、景观元素和可达性等。
因此,人们的感知可能与实际环境存在差异,导致他们在实际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和反应。
2.还可能与人们对景观园林空间的认知和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有关。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色彩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色彩的感知和偏好存在差异
色彩与环境感知:色彩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判断
材质感知与行为心理
材质与行为:不同材质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与行为: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材质感知:人们对不同材质的感知和反应
行为心理: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和心理反应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PRT FOUR
基于行为心理的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空间布局:考虑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
互动性: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景观元素增强人与环境的互动体验
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元素激发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色彩搭配:根据人的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如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
PRT TWO
行为心理的基本概念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因素: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植物选择等
行为心理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行为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行为心理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园林景观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
行为心理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审美体验: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审美体验和评价
心理需求:满足人们对自然、宁静、和谐的心理需求
行为模式:影响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为模式和活动方式
环境感知:影响人们对园林景观的环境感知和认知
园林景观中的行为心理表现
PRT THREE
空间感知与行为心理
,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心理
园林景观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园林景观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摘要:环境景观反映了现代人类的内心世界,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产生的一种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也是人与景观环境的合作交流,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对景观空间的营造符合人心理需要已经成为园林景观设计的重点。
关键词: 环境空间; 行为心理;生活环境; 流动景观; abstract: landscape reflects modern people’s inner world, is a kind of life pursuit and longing, resulting in a new aesthetics and values, is the people and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y in the landscape design 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ow to create a landscape space with human psychological need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landscape design.key words: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behavior; living environment; the flow of the landscape;中图分类号: tu-098.4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引言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空间环境,人和景观环境组成的系统中,人就是核心,环境景观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尤为重要,即人对景观环境产生的心理,它会影响人的生活行为,生活情趣和生活质量。
回顾历史,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使环境、园林、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了现代环境景观的产生。
枯山水中的环境心理学
枯山水中的环境心理学枯山水是一种日本园林艺术中的传统景观,它以优美的石头、白沙和小树为主体,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构造,创造出具有生命力和美感的视觉效果。
在枯山水的设计中,环境心理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环境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枯山水的静音特质能够创造出内向和冥想的氛围。
在枯山水的设计中,石头、白沙和小树都是静物,它们的安静和稳定能够引导人们放松身心,并且进入冥想的状态。
冥想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在现代被证明可以改善精神状态、提高注意力和减轻压力。
在枯山水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静思和冥想来获得这些好处。
第二,枯山水的疏离感能够降低人的压力水平。
疏离感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感,它反映了人对环境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研究表明,疏离感可以降低人的压力水平和情感压抑,使人更具有生产力和创造力。
在枯山水的设计中,石头、白沙和小树之间的空间关系可以创造出比较疏离的氛围,从而使人更加放松自在。
此外,枯山水的极简主义风格也增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感,让人更加尊重和欣赏自然。
第三,枯山水的反思特质能够引导人们思考自我和生命的意义。
反思是一种思考自我和生命意义的过程,它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经验。
在枯山水的设计中,石头、白沙和小树被安排在特定的位置和方向,这些位置和方向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大石头可以象征生命的坚强和不屈不挠,小石头可以象征生命的脆弱和渺小,白沙可以象征生命的洁净和纯粹。
通过这些象征,枯山水可以引导人们反思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增加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综上所述,枯山水是一种以石头、白沙和小树为主体的传统景观,它通过环境的设计和构造,创造出具有冥想、疏离和反思特质的氛围。
这些特质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降低压力、增加自我意识和生命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成为了普遍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枯山水的环境中寻求心灵的滋养和平静的体验。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空间层次感
通过空间布局的层次变化,使园 林景观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人们
探索和体验的心理需求。
植物配置与行为心理学
植物色彩
植物形态
植物的色彩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理 感受,如绿色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红 色则能激发人们的激情和活力。
植物的形态可以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如高 大的乔木可以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空间,而低 矮的灌木则可以作为空间的背景或边界。
互动性
通过设置互动性的景观设施,如水景、音响设施等,增强 游客与景观的互动性,提高景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促进社交互动
公共空间
利用园林中的公共空间, 如广场、草坪等,为人们 提供交流和互动的场所, 促进社交活动。
景观小品
通过设置具有话题性和互 动性的景观小品,如雕塑、 壁画等,激发人们的兴趣 和交流欲望。
标识设施
标识设施可以引导人们在 园林中的行动方向和提供 信息,增强园林的可识别 性和导向性。
色彩与行为心理学
色彩心理
不同的色彩能够引发不同的心理 感受和情绪反应,如红色通常代 表热情和活力,蓝色则代表平静
和稳定。
色彩搭配
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营造出和谐、 舒适的环境氛围,提高园林的美观 度和使用舒适度。
增强空间互动性
行为心理学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 地理解人们在空间中的互动方式, 从而设计出更具互动性的园林景 观,增强空间的使用价值。
提高安全性
通过研究人们在园林景观中的行 为习惯和心理反应,设计师可以 提前预见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安全 隐患,提高园林景观的安全性。
对未来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
强调人性化设计
未来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从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 景观。
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
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第一部分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 (2)第二部分园林设计要素与心理健康 (4)第三部分色彩在园林中的心理作用 (8)第四部分空间布局对情绪的影响 (11)第五部分自然元素与心理恢复力 (14)第六部分园林活动与社交互动 (18)第七部分园林景观的疗愈功能研究 (20)第八部分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建议 (23)第一部分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园林景观与心理健康摘要: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园林景观的心理效应,并分析其对个体情绪调节、压力缓解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本文总结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最佳实践,以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福祉。
关键词:园林景观;心理健康;情绪调节;压力缓解;认知功能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高密度的城市中。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的绿色元素,对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接触自然可以带来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效应,包括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增强注意力以及提升创造力等。
本文将探讨园林景观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建议。
二、园林景观心理效应概述1.情绪调节多项研究指出,自然景观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
例如,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观看自然风景图片的学生比观看城市风景图片的学生表现出更低的焦虑水平和更高的愉悦感(Taylor et al., 2002)。
此外,自然环境的宁静和和谐有助于降低愤怒和紧张情绪,从而促进情绪稳定。
2.压力缓解园林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放松身心的空间。
接触自然可以降低皮质醇(一种应激激素)的水平,从而减轻压力(Ulrich et al., 1991)。
例如,一项针对医院患者的研究发现,病房窗户面向自然景色的患者比面向建筑物或墙壁的患者恢复得更快,需要的止痛药剂量也更少(Ulrich, 1984)。
3.认知功能自然环境对认知功能也有积极影响。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PPT
私交距离0.45-1.30m,
社交距离1.30-3.75m,
公共距离>3.75m。
13
大家好
“安全点”是既能让人观看他人的活动,又能与他 人保持一定距离的地方。
安全点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有较佳的朝向与视野;
(2)有置身场外的距离感;
(3)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蔽自己
这个安全点就在边界,这是因为人在边界的滞留作 用中体会到支持作用,而且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 条件
3
大家好
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就是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psychology studies),它是心理学的 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 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它包括那些以利用 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 实践。
以一棵树为线索,对人来说,一棵看不见的或者容
大家好
易被忽略的树就等于不存在。更具体一点的,远处
山坡上的一棵开花的孤赏树对游人来说也只是某时
某地的一个标记,当人们爬上山坡去接近那棵树,
并看清楚开花的这棵是一棵合欢树,便开始产生丰
富的联想:想去摘一朵花,闻一闻它的花香。春天
的午后,人们愿意在树下小憩片刻;盛夏的傍晚人
14
大家好
杨•盖尔:“经过精心的细部处理,户外空间就能起 到积极的作用,而受到欢迎。如果细部处理粗糙, 甚至漠然置之,就注定失败。”
15
大家好
谢谢
16
11
大家好
爱德华•T•荷尔:“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个看不见的 个人气泡空间所包围,所谓气泡是随人而动的个人 空间,是人理所当然的领地。”
气泡大小随着不同的情况而变化:关系越亲密,
园林景观设计——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随着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对园林景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现代园林景观的概念入手,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的设计原则,并创设性的提出了园林景观的创新理念。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原则;创新园林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再从狭窄的角度上讲园林景观,虽然现在的园林景观的发展与老传统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我们在秉承历史赋予园林景观设计责任的同时,更应该鼓励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园林景观设计的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剖析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
1.现代园林景观的概念所谓的园林就是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欣赏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
景观则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构筑物构成的多种形态,它是时间与生命体在土地上存在的痕迹。
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类型。
自然景观包括天然景观(如高山、草原、沼泽、雨林等),人文景观包含范围比较广泛,如人类的栖居地、生态系统、历史古迹等。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从无间断,这便造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互相融合的现象。
总的来讲,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没有离开园林的核心。
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
园林的形态演变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最初是囿和圃。
圃就是菜地、蔬菜园;囿就是把一块地圈起来,里面的动物起初是野生的,后来逐渐驯化,变成家养,热门可以在囿中打猎。
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人工加以取舍浓缩而成园,保护培育而成林。
从中不难看到圃—囿—园—林这样一个来龙去脉。
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古代的和现代的,凡此种种,加在一起,就成了今天所关注的园林景观。
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2.1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2.1.1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原有生物生息环境的保护和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023年第22期现代园艺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李艳(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0)摘要:我国是竹的故乡,有着丰富的竹类植物资源,竹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竹类植物以其优美的姿态、常绿的特性、深厚的文化寓意在景观营建中被广泛应用。
尝试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竹类植物的视觉美、听觉美,以及视觉美、听觉美和其他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竹类植物的景观应用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竹类植物;景观营建;应用1环境心理学与景观营建人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存在,不管人们身处何处,环境中的光线、色彩、声音、气味等,都会影响人的感受和行为,而在环境中的人们也在不断地创造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正是研究环境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1]。
景观营建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的创造方式,也是自然教育的重要方式,因此,与环境心理学息息相关。
2竹类植物概述竹类植物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绿化植物,其以四季常青的姿态,以自强不息、虚心有节的文化内涵,以可以为食物、为器物、为工具的实用性,成为日常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1竹类植物属种及分布我国常见的竹类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中的刚竹属、方竹属、箣竹属、苦竹属、箬竹属、箭竹属等[2-3]。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30°~40°N的北方散生竹区、25°~30°N的江南混合竹区、10°~20°N的西南高山竹区、10°~20°N的南方丛生竹区,以及有多种攀援性丛生竹类的琼滇攀援竹区等5大区域[4]。
2.2竹文化概述竹类植物分布广泛,易于取用,自古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古代作为制作乐器、简、毛笔等的重要材料,是书写与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
竹类植物因常扎根于破岩贫瘠中,经冬不凋,挺拔向上且中空有节,筛风弄月,清雅淡泊而深受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被视为自强不息、谦虚有节、虚怀如谷等形象的象征,是传统绘画、诗歌等的重要题材,绘画作品如文同《墨竹图》、苏轼《潇湘竹石图》、宋徽宗《竹禽图》等;诗歌如《诗经·国风·淇奥》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探讨园林中的路径设计
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探讨园林中的路径设计路径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基本的设计要素和结构框架,园林景观中的路径不仅承担着场所内或场所之间的交通功能,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活动的休闲区域。
其中,人在环境中的心理与行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路径的功能、形式、尺度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关系。
从环境心理与行为角度分析人在路径中的需求,并将路径的设计与人的心理行为需求融为一体,发挥其交通和运动休闲功能,有利于我们找到设计路径的一些思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关于路径路径在园林景观中亦称道路。
明代陆深在《燕闲录》:“山西州县多在山谷之间,路径崎岖,搬运极难。
”《老残游记》第八回:“石头路径,冰雪一冻,异常的滑。
”路径在园林景观中可以定义为:“用作交通的线形景观空间;在景观中创造环形网络的连接形式;区域中的线型面。
”园林景观中的路径常见轴线和曲线形式,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并提供各具特色的使用感受。
路径形式强烈地影响空间形式,轴线路径能够辅助空间形成秩序,加强权力和控制;曲线路径意味着环绕和自然性;轴线和曲线路径的结合,则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路径形式,其中包括:平面的“向心型”、“环绕型”、“随意型”,立面的“平坦型”、“凹型”、“凸型”、“坡型”等。
路径作为贯穿园林景观的交通结构,除具有组织交通功能外,可以通过直线、曲线的分割形式,结合廊、桥等元素划分空间;通过组织园林景观观赏序列,引导游人到各景点的最佳活动和观赏位置;并通过优美流畅的曲线以及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成为园林中的独特景致。
二、与路径相关的环境心理与行为人作为空间活动的主体,在路径中的移动和观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性。
其中,相关的心理需求包括,私密性、拥挤感、个人空间、领域感、求变性等;相关的行为习性包括,抄近路、依靠性、识途性以及围观、看人及为人所看、独处于凝思等。
1、路径中的私密性与领域感私密性是人处在户外空间中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是人在户外空间中的一种环境心理需求。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原理一、使用者场所行为心理设计(一)环境心理学特征在对于环境行为现象的研究中,通过研究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人的活动与空间及设备的尺度关系、空间行为学——私密性、公共性、领域、拥挤感等来把握使用者的普遍心理现象。
使用者场所行为心理设计主要涉及各种尺度的环境场所、使用者群体心理以及社会行为现象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二)行为空间与环境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和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道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了解的空间。
1.气泡气泡是由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个人空间的概念。
人体上下肢运动所形成的弧线决定了一个球形空间,这就是个人空间尺度——气泡。
人是气泡的内容,也是这种空间度量的单位,也是最小的空间范围。
个人空间受到人格、年龄、性别、文化、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人际距离和交往方式密切相关。
2.拥挤感和密度在人与人接触过程中,当个人空间和私密性受到侵犯时,或在高密度的情况下都会引起一种消极反应与拥挤感。
影响人们是否产生拥挤感的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因素、人际关系、各种情境因素以及个人过去的经验和容忍性,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密度。
3.私密性私密性是指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
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
私密性分为四种表现方式: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人们对个人空间的基本要求。
私密性的功能也可以划分为四种:自治、情感释放、自我评价和限制信息沟通的功能。
人们在空间大小、边界的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为私密性提供不同的层次和多种灵活机动的特性。
4.领域性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是所有高等动物的天性。
人类的领域行为有四点作用,即安全、相互刺激、自我认同和管辖范围。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园林与景观设计2)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李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100010)摘要:为探究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的先进理念与设计思路,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行为约束理论、适应水平理论等环境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城市口袋公园设计原则和模式进行研究,从规划布局、空间元素等方面入手提出笔者见解,以期为城市口袋公园景观设计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袋公园;环境心理学;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10-0091-020引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活质量、尊重个体差异化和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需求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城市公园绿地比例攀升,但是新建绿地大都集中于城市新开发的地段,占地面积大、功能配置全,对于大城市的居民来说,这种利用节假日休闲游览的方式体会到的大自然并不能满足日常生活对绿色空间的渴望。
而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袋公园”,其“斑块化布局”的构想确实能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但在实际的公园设计案例中,大多流于形式,甚至营造出消极的、抗拒的、不安全的空间,这些都与环境对人的心理暗示有关。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本文仅通过部分环境对人的心理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试图为“□袋公园”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
1口袋公园的概念及由来□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是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具有选址灵活、离散型分布的特点,常穿梭于城市的空间间隙中,为公园周边使用者提供休憩体验服务。
□袋公园的轮廓通常不规则,面积不大、占地面积多小于1万m2;功能不会像大型综合公园一样配置齐全完备,却是城市生活中的小型绿洲,是一个个安静的舒心场所,让人们可以暂时远离繁忙的城市生活、拥有身边的一方自然天地。
景观设计心理学分析
编辑课件
8
意境与心理学
在现代社会里,园林景观仅仅局 限于实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必 须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必 须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以及人们对美好 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当人类在实用 功能上的需求满足了以后,就会提升 其需求层次的高度,即精神层次的需 求。营造具有意境美的景观环境就应 运而生了。
4
空间与心理学
正如人需要私密空间一样, 有时候人类也需要自由开阔的 公共空间。环境心理学家曾提 出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空间 概念,园林景观中公共空间和 私密空间的界定也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广场要设置冠荫树, 公园草坪要尽量开放,草坪不 能一览无余等等。这些设计思 路都是倾向于使人相对聚集, 促进心理感受。私密性可以理 解为个人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 的选择性控制。人对私密性空 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人独 处,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 环境。或者反映个人在人群中 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倾向。
7
实用性与心理学
古代的庭院最初就 是经济实用的果树园或 菜囿,现代人虽然不一 定在延续这种传统的庭 园营造模式,但是产生 了新的实用景观营造手 段,如营造花架、果架 等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 有审美功能的景观,更 有懂得精致生活的人, 在庭院中自己动手园艺 操作,既可增添生活的 乐趣,又可观赏到硕果 满园的风光,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感和充实感。
设计心理学案例分析
以鄂东南某农村景观规划为例 郑国华
编辑课件1Βιβλιοθήκη 心理·关系编辑课件
在园林景观设 计过程中,无论是 布置一座假山或是 一个植物空间的布 局,都存在诸多的 心理学因素需要考 虑,不仅要考虑他 们的空间位置关系, 还要考虑与他有关 的人的关系,设计 师通过一系列关系 的设计来充分展示 物体最吸引人的特 征,从而控制人对 物体的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式塔的含义
词义
德语“格式塔”意指形式或图形,还具有组织的含义, 英译为configuration或音译为gestalt,中文翻译为“完 形”或音译为“格式塔”。
术语
作为心理学术语的格式塔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 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 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
引申
24
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 系。由于这些原则出自图形实验,运用时易于掌握、操 作和引申,对环境设计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上述原 则主要适用于二维几何图形和视点静止的三维景观,有 时难以对真实环境中的视知觉做出满意的解释;另一方 面,由于过分强调直觉,忽视后天经验和文化的影响, 因而也难以对个人和人群的知觉差异做出恰当的反映。
21
封闭原则
这类所感知到的完整图形有时被称为"主观轮廓”。达 到这种闭合的效果一般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不完整的 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简单形状;第二,这一简单形状具 有某种合乎逻辑的连续性。
(三)简化原则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感知对象的知觉组织所需要的信 息量越少,那个对象被感知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简 单几何形体容易被感知为图形。另外,人们在对视觉刺 激进行组织时,也喜欢采取尽量减少或简化的方式,使 之更加有序和易于理解。 良好完形原则: 视觉组织将组成对称、规则、简单形 态的一组刺激视为一个整体。 简洁原则:简洁原则为良好完形原则的深化,指知觉在 面对组织空间位置相邻的视觉剌激时,具有使对象尽可 能简单的倾向。
人的需要 :马斯洛(A.Maslow)“需要层次理论” 行为:行为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目的和欲望而采取的过渡
行动状态。在环境一行为的研究中,行为不仅包括可观 察到的具体反应和活动,而且还包括知觉、认知等内容。 由于心理现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研究人的心理必 须从人的行为及其对于剌激的反应入手。
19
单纯的几何形体 容易成为图形。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二)群化原则
使多个刺激被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 则。 邻近原则 :相互邻近的元素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整体。 相似原则 :彼此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 连续原则 :按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 封闭原则:一个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做 一个完整的图形。
18
3、构成良好图形的主要条件
小面积相对于大面积更容易成为图形。当小面积采用对 比色时尤其引人注目。
单纯的几何形体容易成为图形。 水平和垂直的形态比斜向更容易形成图形。 对称的形态易成图形。 完整、封闭的形态比开放式的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单个的凸出形态比凹入形态容易形成图形。 动的形态比静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奇异的或与众不同的形态更容易成为图形。
40
(三)根据识记特点设计环境
共性寓于个性 经验证明,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一组对象最容易识别。 一般来说,这些个(共〕性变化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 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便于识记,相对来说;色彩、形式、 质感、肌理、入口处理、特征性树木、地形等方面的变 化尤为重要。
无意识识记 无意识过程中记住的事物可经久不忘。一般符合人的兴 趣、能激起情绪的对象容易使人产生记忆。
图形较小,背景相对较大。因此,图形有轮廓感,被感 知位于背景之前或背景之上,同时,在图形与背景交界 处,一般人感知不到背景的轮廓,即图形总是被感知为 与背景分离的单独整体。
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或部分围合并且形状类似时,图 底关系可以互换。
15
➢ 图形与背景关系的应用研究
17
2、图底关系在环境设计中的意义
39
3、第一印象
起始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识注意,也就是说第一印象 特别容易为人所感知;通常也保留最久。
设计时,我们应强调城市、风景区、公园等景观给人的 第一印象,如对入口(景观序列的开始)进行重点处理, 常常格外引人注目。
这类重点处理在心理上具有多重意义,它标明了领域的 入口和界限,反映了领域的人格化倾向,具有象征意义 并形成强烈的起始刺激,从而成为识别整个环境的标志 和起始点。
26
第三节 环境认知
心理学中,环境认知就是研究人如何识别和理解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识别和理解环境,包括在环境中 定向、定位和寻址的能力。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 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曾经感知过 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为“意象”或"表 象”(Image),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为“认知地 图"(Cognitive Map)。 环境认知与城市的意象 易识别性与环境设计
27
一、环境认知与城市的意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的意象》 “公共认知地图"或“公共意象图” 城市意象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 路径(Paths):运动的通道。 标志(Landmarks):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
参照物 节点(Nodes):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 区域(Districts):具有共同特征的区域。 边界(Edges):边界是线性的界限,用来划分城市中不
同的区域,界定城市与周围环境。
28
认知地图来源于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带有直觉性和形 象性。性别、年龄、经验、职业、文化、经济、活动模 式等的不同,造成了认知地图的差异。
认知地图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确定目 标的空间方位、距离,寻找到达目标的路径,并建立起 个人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制感。清晰的城市公共认知地 图,有助于市民的公共活动和社会交往。
环境 —行为研究中,与环境设计密切相关的内容一般 称为环境—行为信息,包括不同尺度的场所研究、使用 者的群体特点和环境—行为现象。其中;环境—行为现 象反映了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是理解群体和 场所维度中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
7
第二节 格式塔知觉理论与环境设计
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人们不能对一定场地内的所有对象都明显地感知,而是 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突显出来成为图形 (figure),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ground); 俗称图底之分。
对“形”的认识是依赖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而产生的。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采用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 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图”指的就是 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图底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真实环境 中有清晰程度不同的图底关系:有的清晰,有的模糊, 有时该清晰的却很模糊,该模糊的反倒清哳,不一定符 合使用要求;这就需要经过设计加以调整。
感知对象图底不分或较难区分,则形成暧昧或混乱的图 形,视知觉就会忽略不顾,或因暧昧造成的闪烁而使人 感到疲劳。此时若强制集中注意力观看,则会加重视觉 疲劳而心生厌烦。所以,在环境设计中强调图底之分, 不仅有助于突出景观的主题;而且也符合人的视觉特点。
第八章 园林景观与环境-行为理论
环境-行为研究简介 格式塔知觉理论与环境设计 环境认知 空间行为 人体工程学概说
1
第一节 环境-行为研究简介
环境一行为研究的兴起 基本概念 主要研究内容
2
一、环境一行为研究的兴起
环境决定论 :是物质决定论的一种。认为人类的行为 就类似于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受外在原因(环境)的影 响,其特别强调环境因素决定个体行为。
8
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建立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兴起于德国,是现代西 方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是惠太海默、考夫卡 和苛勒。 似动现象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惠太海默摒弃了以往的心理学强调知觉是单个感觉集合 的理论,提出这种似动现象绝非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 而是所感知到的一种运动整体,一种格式塔。 他认为作为整体的知觉不可分析为元素,而是整体先于 元素并决定了部分。 惠太海默与其他人一起,以研究人对图形的知觉为契 机,扩展研究领域;最终形成了格式塔心理学派。
在格式塔心理学知觉理论的应用中;差不多把格式塔视 为“有组织整体”的同义词,即认为所有知觉现象都是 有组织的整体,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于是,凡能使某 一感知对象(如建筑立面、平面)成为有组织整体的因 素或原则都被称为格式塔。
二、格式塔的组织原则
图形与背景 群化原则 简化原则
12
(一)图形与背景
图底理论(或称图形一背景分析、实空分析)主要研究 的就是作为实体的“图”和作为空间的“底”之间的相 互关系。
13
根据实验证明,图底之分是视知觉最早具有的反应,是 先天赋予的,后天经验对此只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具有的规律
轮廓清晰明确的成为图形,轮廓较为模糊的后退成为背 景。
从整体着手构成环境景观
运用注意规律组织环境景观
根据识记特点设计环境
33
(一)从整体着手构成环境景观
保持区域景观的特色 加强某些区域景观的独特性,不仅可提供丰富复杂的体 验,而且对易识别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的制高点既是眺望周围环境的观景点,又是行 人识别环境的标志:换句话说;既可观景又可点景。
38
2、视域与注意的广度
最佳视域可用来控制和分析空间的大小与尺度、确定景 物的高度和选择观景点的位置。
景物高度为H;人与景物之间的距离为D,当D/H=1时可 以观察景物的细部;当D/H=2时,可以观察景物的整体; 当D/H=3时,可以观察景物整体与周边环境。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 掌握的对象的数量。经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涉及 的范围也不过6-7个。
36
1、道路和标志
行人沿着道路行进时,各类的标志物对步行起到引导作 用,同时也满足行人边走边看的行为习性,并能够使人 通过对标识物的注意而识别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