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合集下载

西夏儒学的发展和儒释关系初探

西夏儒学的发展和儒释关系初探

文志勇 ! 崔红芬 ! 西夏儒学的发展和儒释关系初探 !
的多元化 ! 多层次的文化体系 " ! T 良好的儒学基础 内迁的党项部落以拓拔氏最为强大 # 他们利用唐末 ! 五代藩镇割据混战的机会 # 养精 蓄锐 # 不断发展壮大 # 以 陕 北 为 根 据 地 建 立 了 割 据 的 夏 州 政 权 # 但 它 仍 奉 中 原 政 权 为 正 朔 # 并与中原的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基本上保持和平相处的关系 " 长期与中原 王朝接触 # 党项自然也受到中原王朝典章制度 ! 儒学思想的影响 " 继迁时 # 为进一步扩大 势力 # 争取立国称帝 # 先后向灵州和河西地区扩张 "$ " " 3 年 # 继迁 攻占灵 州并在 此建都 # 他说 $% 西平北控河 ! 朔 # 南引 庆 ! 凉 # 据 诸 路 上 游 # 扼 西 陲 要 害 " 若 缮 城 浚 壕 # 练 兵 积 粟 # 一旦纵横四出 # 关中将莫知所备 " 且 其 人 习 华 风 # 尚 礼 好 学 " 我 将 借 此 为 进 取 之 资 #
西夏儒学的发展和儒释关系初探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3 3.$ 3
" 文志勇 ! 崔红芬
摘要 " ! 西夏早在立国之初 ! 儒学就有一定的发展 ! 经元昊 " 谅祚 " 秉常 !! ! 几代发展 ! 到乾顺和仁孝时 ! 进入兴盛时期 ! 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学校的设立 为西夏培养了大量 人 才 # 西 夏 把 佛 教 作 为 国 教 加 以 提 倡 和 崇 信 ! 但 崇 佛 并 不 排 儒 ! 二者并行不悖 # 此时的儒释关系已不是以往历代上彼此间的斗争和儒学排斥 佛教的关系 ! 它们更趋于融合和协调 # 西夏利用儒 " 释这两大精神支柱共同维护 着它的统治 # 关键词 " ! 西夏 $ 儒学 $ 尊孔兴文 $ 儒释 !! ! 中图分类号 " ! _ 文献标识码 " !2 ! % #’$ !!!! ! !! ! !! 西 夏统治者将佛教作为国教 % 在大力倡 导 和 推 崇 的 同 时 % 也 积 极 吸 收 和 继 承 儒 学 思 想 % 加速了党项人自身 的 汉 化 过 程 & 尤 其 在 乾 顺 和 仁 孝 时 期 % 西 夏 儒 释 都 得 到 了 充 分 发 展 & 西夏时期 % 佛教世俗化程度加深 % 出现出世入俗的局面 % 与世俗政权密切结合 % 是佛 教中国化的具体表现 & 西夏统治者利用崇佛尊儒的治国之策 % 从儒释不同角度加强对民众 的思想控制 % 以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 以佛教宣说的因果报应 ’ 转世轮回为依据 % 以众 生平等 ’ 死后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诱惑 % 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苦难 ’ 弃恶 ’ 积德 ’ 行善 ’ 西 夏 时 期 的 河 西 佛 教’ !项目批准号 !! # !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社 科 西 部 基 金 项 目 & " / NU^ " $ 0’ !!! 西北民族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0 1 万方数据 总第 % ! " " # 年第 $ 期 ! & 期" ! " ! " " #’ ( ) ’ $ * ) + , -( ) ’ % &

西夏第五任皇帝仁宗李仁孝资料简介李仁孝年号与在位时间

西夏第五任皇帝仁宗李仁孝资料简介李仁孝年号与在位时间

西夏第五任皇帝仁宗李仁孝资料简介李仁孝年号与在位时间仁孝,生母曹氏为汉人。

即位时16岁,生母曹妃与崇宗所立的皇后任氏,并立为太后。

仁孝娶党项大族罔氏之女为后。

罔氏酷爱汉文化,对仁孝施政多有赞助。

崇宗乾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过程中,大力推行驰兵政、重文学的基本国策,对外先后依附辽、金,注意改善与宋的关系,并在辽、宋、金三方的角逐之中,乘机扩大了西夏的疆域; 对内大力推广汉族的封建文化,发展生产,使西夏社会日趋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这就为仁宗仁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仁孝接受了这样的好基础,着力发展西夏的经济和文化,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繁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与西夏以前诸帝所处的时代相比,所不同的是,仁孝不需要在几方政治势力之间周旋,当时金朝正热衷于对南宋的战争,使西夏得到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

这是西夏仁宗朝兴盛的重要因素。

一、平定叛乱仁孝新立,就发生了萧合达叛乱的事件。

萧合达原是辽将,辽朝成安公主嫁给夏崇宗乾顺,他扈从来夏,后来担任了夏国的夏州都统。

辽亡,成安公主绝食死,萧合达忿忿不平,就乘新帝刚立,占据夏州起兵,他联络阴山和河东的契丹人,图谋拥立辽朝皇室后裔,恢复辽朝。

仁孝闻讯,即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出兵平叛。

任得敬是任太后之父,原是宋西安州通判,夏崇宗乾顺攻破西安州时,任得敬出降,献女给崇宗为妃,得以擢升为静州防御使。

其女立为皇后,任得敬又升为静州都统军。

任得敬出师顺利,不久即收复夏州,萧合达败死。

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升为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公。

但仁孝将朝中军政仍交给晋王察哥、中书令濮王仁忠等皇室贵族,保持皇权的绝对优势。

二、镇压蕃部起义仁孝继位的第三年,夏国发生饥荒,粮价腾贵,一升米竟卖百钱。

接着,在大庆四年(1143)三月,国都兴庆府发生强烈地震,余震一月不止。

城壁倒塌,宫私庐舍毁坏,人畜死亡上万,一片惨象。

四月,夏州发生地裂,黑沙涌出,阜高竟有数丈,数千居民被陷没。

地震之后,饥荒更甚,党项部民无粮食可吃,无法生活下去,只有铤而走险,举行起义了。

浅析西夏儒家文化建构的必要性

浅析西夏儒家文化建构的必要性

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矛盾 。“ 内诸 夏而外 夷狄” 的观 念一直是 中原政 权
所 标榜和倡导的观念 , 带有地域 和血缘 的优 越感 , 更具有 亲夏 疏夷 的色 彩 。西夏处于边缘状态和附 庸地位 , 着其 扩张和 自身力量 的壮大 , 随 文 化上和政治上逐渐 成熟 , 他们开始 利用汉 文化传 统 中的各 种政治 观念 ,
宋辽金夏时期 , 少数 民族政 权相继 建立 , 隋唐 以来的大 一统局 面不
复存在 , 大一统背景之 下 的礼 教文化 已经 不能 适应割 据政 权 的统 治需
系。儒家强调“ 不正则 言 不顺 ” “ 名 , 上好 礼而 民莫敢 不敬 ” 等礼教 思 ( 想。 突显礼教文化的作 用。司马 光也在 < 资治通 鉴 > 的开 篇提 到 :天 子 “ 之职莫大于礼 , 礼莫大于分 , 分莫大于名 ” 。这些 礼教文化对唐末五代 时 期礼崩乐坏 , 力政 , 诸侯 臣子不守为臣之名分 , 僭越天子之礼的现 象有规
有 不 同 的政 治 意 义 。
() 3 标榜正统 , 淡化华夷观念 。华 夷观念 是基于华 夏文 化优越 而产
生 的一种 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 。表现为 对华 夷两大群体的想 象、 解释 和
表述 。西夏政权建立之后 , 国家 内部 , 在 居住 着 以党项 民族为 主体 的多 种民族 , 有党项 、 吐蕃 、 回鹘 、 丹、 契 女真 和汉 族等 , 不同 民族在 思想文 化
从国家的名称上来看 。国家 名称的背后显现着深刻 的政治 意义 , 西
夏 国称“ 大夏 ” “ ” ( ,夏 字 尔雅 ・ 释话 > : 夏 , 日 “ 大也 ” 唐孔颖达 < , 尔雅正 义 ’ :夏 者, 云 “ 训大也 , 中国有礼义文 章光华 之大 。 < ” 说文 解字 > 清段玉 裁注 : , 夏 引伸之为大也 , 东汉 王充 < 论衡 ) 费昌问 冯夷 : 何 者为 殷 , 记 “ 何者为夏? 夷答 日: 西 , ” “ 夏也 ; , 东 夷也 。 < 书》 ”晋 卷八 十六 中记 载 “ 晋 室多故 , 人神涂炭 , 乃明公抚宁西夏 ” 实 可以看 出夏 有西义 。范文澜 说 : “ 中国西部地 区称为夏 ” 。文献 中对 “ ” 夏 的记载 很 多 , 多倾 向 于集 体意

关于西夏儒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夏儒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夏儒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笔者在2006年曾发表《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1对西夏儒学研究中的不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再认识,故撰成此文,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一、概念的定义与讨论问题的范围准确的界定概念的定义和讨论问题的范围应当是学术研究的前提或起点。

讨论西夏儒学问题自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儒学从孔子创立之日起到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学已有了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谓“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髙。

”2在子学时代,儒学实际上是指称百家争鸣中的一个显学学派。

二是作为统治思想所倡导儒家学说,如班固赞誉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歴数、恊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

号令文章,焕焉可述”。

3“儒学者,王教之首也。

尊其道,贵其业,重其选。

”4三是后人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和发展,形成的带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学说。

譬如清代学术有所谓“汉学”“宋学”之争。

“汉学”和“宋学”即是汉儒和宋儒对儒学的研究和发展。

《宋史》道学传序云:仁宗明道初年,程颢及弟颐寔生,及长,受业周氏,已乃扩大其所闻,表章《大学》、《中庸》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1杜建录主编《西夏学》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前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

3《前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4《晋书》卷四十七,傅玄子咸咸从父弟祗会贯通,无复余蕴。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其学加亲切焉。

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而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此宋儒之学所以度越诸子,而上接孟氏者欤。

其于世代之污隆,气化之荣悴,有所关系也甚大。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

2024年各地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一)(2024年赤峰市中考语文)班级微信公众号设立了“君子风范·古代先贤”推介专栏。

小文梳理资料,探究“君子”内涵,请帮她完成以下任务。

【资料卡片一】“君子”品性的时代表达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因言求义】下面是小文设计的“解文释义探究单”,请帮她填写完整。

苏轼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

他在生命的低谷仍“无所往而不乐”,有颜回“在陋巷”仍“不改其乐”之贤。

初到胶西,“盗贼满野,狱讼充斥”,此句可译为⑦。

“处之期年”,“期年”意思是⑧,此地便和乐安宁、民风淳厚……3.【联文求义】“君子风范·古代先贤”专栏,上一期推介的是诸葛亮。

请结合资料卡片及阅读经验,参照上期推介语,为苏东坡写一段推介文字。

(不得抄录“解文释义探究单”中的相关内容;80字左右)诸葛亮推介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决胜千里之外”;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为汉室兴复鞠躬尽瘁;他治家谨严,告诫后人应崇尚节俭、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答案】1.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2.有高尚品德和修养的人仁富贵权势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坚守原则、不屈服于外界压力(意对即可)致诚坚定志向盗贼到处都是,案件也多不胜数满一年3.示例:苏东坡是乐观的典范,无论处境多艰,都能自得其乐;他为官亲民,致力于改善民生;他文采斐然,诗词文章流传千古。

其君子风范,令人敬仰!(2024年甘肃临夏中考语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

关于西夏佛与儒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夏佛与儒的几个问题

关于西夏佛与儒的几个问题
史金波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 西夏王朝在当时中国的版图中位于宋、辽、金、回鹘、吐蕃各政权之间,由宋朝的肘腋之疾最终酿成心腹大患.西夏以武力为基础,以经济为后盾,辅以外交手段,有国近两个世纪,除其注重军事,发展经济外,其统治者的治国理念,特别是对儒、佛信仰和其间关系的处理颇值得探讨.
【总页数】5页(P61-65)
【作者】史金波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儒佛并重而归宗于儒——马一浮先生的儒佛观 [J], 张刚;刘晓玉
2.西夏人的佛儒融合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观 [J], 袁志伟
3."儒佛一致"——契嵩禅师对儒佛思想的调和与会通 [J], 吴小丽
4.《圣立义海》与西夏“佛儒融合”的哲学思想 [J], 袁志伟
5.从弃儒入佛到弃佛归儒
——屈大均的独特遗民人生 [J], 钟新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夏仁宗仁孝传

夏仁宗仁孝传

夏仁宗仁孝传平定叛乱,安抚国民夏仁宗(1124—1193),名仁孝。

夏崇宗长子,元德六年(1124)九月,曹氏所生。

出世时“异光满室”,乾顺妃辽成安公主见后极爱之,请名“仁孝”,常令保姆抱至宫中,爱抚不忍离去。

大德五年(1139)六月,乾顺卒,仁孝时年16 岁,继立为帝,尊生母曹氏和庶母任氏并立为太后。

次年改元大庆,二月,立党项大族之女罔氏为皇后。

仁孝初立,夏国发生了萧合达叛乱事件。

萧合达本辽将领,扈从成安公主来到夏国,因武勇善骑射,乾顺留之,从征多有战功,赐国姓,提升为夏州都统。

乾顺背辽附金后,成安公主及世子仁爱相继卒,萧合达遣人赴西域寻访耶律大石未成,遂愤而据夏州城叛。

他联络阴山和河东的契丹部族,图谋拥立辽朝的皇室后裔,恢复辽朝。

大庆元年(1140)六、七月间,萧合达叛军进围西平府,攻克盐州(今宁夏盐池境),直逼贺兰山,兴州大震。

八月,仁孝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平叛,任得敬出师顺利,于十月间迅速平定夏州,进攻盐州,萧合达叛军败逃,北奔至黄河口不得渡,被任得敬军捕杀。

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又提升为翔庆军都统军,晋封西平公。

大庆二年(1141)六月,仁孝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朝的慕洧、慕溶兄弟。

同年八月,群臣为仁孝上尊号“制义去邪”①。

大庆三年(1142)九月,夏国发生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升米竟卖到百钱。

大庆四年(1143)三月,都城兴庆府又发生强烈地震,余震“逾月不止,坏官私庐舍,城壁,人畜死者万数”。

②四月,夏州发生地裂,黑沙涌出,高达数丈。

树木,民居被陷没。

由于地震、饥荒造成的灾难,使党项部民难以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举行武装起义,反抗朝廷。

在这一年的七月间,韦州的大斌,静州的埋庆,定州的竾浪、富儿等部族人民纷纷起义,多者万人,少者也有五六千人,他们攻劫州城,州县连连告急。

仁孝对面临的灾难和危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他采纳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对遭受地震、地裂灾害严重的兴庆府、夏州地区人民,凡因灾而死亡二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免租税二年;受伤者免租税一年。

西夏仁宗李仁孝简介 李仁孝是怎么死的?

西夏仁宗李仁孝简介 李仁孝是怎么死的?

精心整理
西夏仁宗李仁孝简介李仁孝是怎么死的?
夏仁宗李仁孝是西夏的第五位皇帝,是夏崇宗和曹贤妃之子,生于公元1124年。

公元1139年,也就是大德五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

十六岁的李仁孝,因此继位为帝,尊母曹氏为国母,并指定罔氏为皇后。

李仁孝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朝的慕洧、慕溶兄弟,这算是在朝堂站稳了脚跟。

大庆二年八月,群臣为李仁孝上尊号制义去邪。

任得敬因为这件事情,被提升为翔庆军都统军,晋封西平公。

因为此次平叛有功,使任得敬权势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有了一朝权臣,独占权柄之势。

面对奸臣觊觎大权,李仁孝始终像一位耐心的猎人,寻找合适的时机,捕捉自己的猎物。

甚至在任得敬越发放纵无理之时,还能忍着脾气封任得敬为楚王。

楚王出入仪从,几乎和李仁孝一样,后来还派人遣使请求金国册封。

奸臣。

灾荒,并且根据每户伤亡人数减少一赋税。

在文武共同实施下,起义被镇压。

李仁孝对汉族儒家文化极为推崇,当政期间,大量起用有能力的汉族大臣,效仿汉制治理国家。

并且在人庆元年,派使者前往宋朝进攻,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价值连城,由此恢复了与宋朝中断了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

他大力兴建学校,推行文教事业,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太学,他亲自主持释奠大礼,使得西夏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在与宋国交好的同时,李仁孝不忘与金国修好。

金国在北方势力极大,成为辽。

中原“儒学”在西夏

中原“儒学”在西夏

中原"儒学"在西夏
聂鸿音
【摘要】唐宋政治制度曾经被西夏全面接受,但中原的儒家著作和思想观念在
西夏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普及。

西夏前期的儒家经典只通过汉文本在有限的
范围内传播,直到中期才开始有《孝经》《论语》和《孟子》的译本作为学校教材。

这些教材最初据中原通行本翻译,后来改用了北宋"新经学派"的作品。

西
夏人接受了一些儒家最基本的概念,但知识分子对儒家经典著作的整体理解水
平不高。

政府虽然采取了少量措施以示尊孔,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资料证明西
夏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儒学。

【期刊名称】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00)003
【总页数】6
【关键词】儒学;西夏;《孝经》;《论语》;《孟子》
中原儒家典籍曾经在西夏传播,这已然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近年来的讨论逐渐引发了人们新的思考,即这些典籍在西夏似乎并不像此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如果不考虑唐宋模式下的政治制度,纯粹的儒家经典乃至整体学说对西夏人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李华瑞曾经就此进行过精彩的论述[1]。

不过鉴于此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汉文史料的分析,本文尝试搜集20世纪出土的西夏文资料,希望通过直接的文献实证来进一步明确儒学在西夏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此前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西夏儒学"在政治、文化界十分流行,整个国家。

中国历史概述(九十)——西夏(三)

中国历史概述(九十)——西夏(三)

中国历史概述(九十)——西夏(三)本期主要介绍西夏仁宗嵬名仁孝至襄宗安全时期(1139—1211年)的情况。

哆讹起义仁宗仁孝(1124—1193年)即位后,西夏国内发生灾荒,米价高达每升一百钱,加上大庆四年(1143年)夏州等地发生地震,西夏各族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

尽管西夏统治者下令减免了一部分租赋,但百姓还是无法忍受天灾及残酷剥削带来的痛苦。

大庆四年(1143年)七月,韦州(治今宁夏同心韦州镇)、静州(治今宁夏永宁望洪镇)、定州(治今宁夏平罗姚伏镇)的各部百姓先后发动起义。

仁孝根据臣下的建议,一方面进行救灾,安抚百姓;另一方面派任得敬(?—1170年)率军残酷镇压。

定州各部在哆讹的率领下坚持抗争,两个月后在任得敬的疯狂镇压和屠杀下以失败告终,哆讹遇害。

哆讹等人的起义是西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党项族百姓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西夏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一次起义也给了仁孝一个教训,迫使西夏统治者采取措施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仁孝之后统治的四五十年间,西夏社会较为稳定。

西夏壁画,图片来自网络仁宗仁孝的统治与西夏的全盛仁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西夏的封建经济制度,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经济方面,西夏的土地制度仍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属私人所有,而国主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天盛年间(1149—1170年)颁布的《天盛年改定新法》允许私人买卖土地,而西夏农民唯一可获得土地的方法就是开垦荒地,开荒地属开荒者及其族人所有,可以买卖。

这表明了西夏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发展。

《天盛年改定新法》还记载了每亩地应收地租额,地租和赋税都是西夏统治者剥削百姓的主要手段。

大庆四年(1143年)仁孝颁布赈济法,要求在灾荒年份按照受灾程度,要减免一定的地租和赋税。

文化教育方面,仁孝在汉礼基础上编订新礼,并命乐官按照汉乐典籍,参考西夏情况,编修新乐,人庆五年(1148年)修成,称《新律》。

仁孝于人庆元年(1144年)下令在各州县设学校,在宫中设贵族小学,吸收适龄人群入学受教育,次年七月又设太学。

夏仁宗李仁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如何评价李仁孝其人?

夏仁宗李仁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如何评价李仁孝其人?

夏仁宗李仁孝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如何评价李仁孝其人?人物档案姓名:李仁孝庙号:仁宗谥号:圣德皇帝国家:中国民族:党项族所处时代:西夏出生地:西夏兴庆府出生日期:1124年逝世日期:1193年在位:1139年7月——1193年10月16日陵墓:寿陵主要成就:指定《新法》,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科举制,开创西夏的鼎盛时期。

李仁孝是西夏国的第五位皇帝,也是将西夏国带入最巅峰时期的皇帝,虽然历史上对这位皇帝争议颇大,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功绩更大的。

李仁孝刚刚登基的时候,就遭遇了萧合达叛乱。

从此之后对于武将就不是那么信任了,也因为这样,李仁孝在位期间不怎么重用武将。

就好比是宋太祖赵匡胤决定实施“重文轻武”的策略一样,因为萧合达叛乱一事,对于武将的慢慢疏远,使得西夏国军备逐渐废弛,军力下降。

所以到了晚夏之时,夏国的对外作战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夏国也开始走向衰弱。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后世有人在评价夏仁宗的时候,就针对这一点对夏仁宗大肆批判。

但是实际上,总的来说,夏国在仁宗一朝之时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国、南宋的盛世,三国之间战争甚少。

因为三国之间的和平,给西夏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加之仁宗专心仁政文治,使得夏国的文化经济在这段期间繁荣发展。

李仁孝是一位有人情味,同时也是一位有魄力的帝王。

夏仁宗继位之初,就遇到萧合达叛乱。

年少的李仁孝并没有慌乱,而是干脆起用任得敬领兵作战,成功镇压叛乱,保证了夏国的安定。

任得敬因此得到重用,此后在夏国朝政上权势俞大,渐渐的成为一朝权臣。

后来李仁孝封他为“楚王”,出行仪仗甚至可以与李仁孝比肩。

对于任得敬的种种越矩行为,李仁孝都选择了忍让。

但是等到后来,任得敬明确反叛西夏的时候。

李仁孝又毫不犹豫的派人将任得敬捉拿,并且将其一家斩杀。

李仁孝是一位左右逢源,外交手段极高的皇帝。

西夏国在宋朝和金国之间,势力还算比较弱小的。

为了保证本国的安宁,需要周旋在两国之间。

夏国早在李乾顺时期就已经依附于金国,所以李仁孝派使者多次前往金国进贡,算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西夏皇帝生日之谜

西夏皇帝生日之谜

西夏皇帝生日之谜
彭向前;刘青
【期刊名称】《西夏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现存史料表明,西夏皇帝生辰日期往往不止一个,这一有趣的现象至今尚无人讨论,本文认为西夏多位皇帝有双重诞节,并非史料记载有误所致,并援引宋、金王朝皇帝生日“改期受贺”的惯例,对这一现象作了解释。

【总页数】6页(P46-51)
【作者】彭向前;刘青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
【相关文献】
1.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J], 缪喜平
2."圣明皇帝"为西夏仁宗考 [J], 梁松涛
3.图像中的西夏皇帝服饰 [J], 任怀晟;魏亚丽
4.辽、宋、金册封西夏“皇帝”始末考 [J], 赵坤
5.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J], 缪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上庙号“仁宗”的六位帝王

历史上庙号“仁宗”的六位帝王

历史上庙号“仁宗”的六位帝王古代众多帝王中能够称得上“仁”的皇帝并不多,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4位庙号是“仁宗”的帝王,其实是6位。

那多出来的是哪两位呢?不被承认的第一位“仁宗”就是西夏仁宗李仁孝。

可能是因为在宋朝的时候两国之间的战争太多了,在宋朝的文人眼中“西夏”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番邦而已。

是一个比较厉害的番邦不属于正统。

他们的皇帝只是一个番国的国王而已,不能用“仁宗”这样的庙号。

不被承认的第二位就是庙号“仁宗”的帝王就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为什么不被后来的文人所承认呢?因为西辽太远了,大部分疆域都到了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

在后来的文人眼中离开中原的国家就不是国家了,那是蛮夷而已不配使用庙号。

现在用我们的眼光看来,虽然西辽远离了中原腹地,但是他依然是华夏人建立的国家,国号还是一直沿用“辽”,“西辽”只是后人为了区分两个不同位置的辽国而已。

不管当时哪个民族建立的国家,现在看来都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也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那时候西夏和西辽同当时的两宋一样都是中国璀璨历史的一部分!1.宋仁宗(赵祯)宋仁宗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

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

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

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

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

「历史」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他状元出身,竟是超级学霸

「历史」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他状元出身,竟是超级学霸

「历史」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他状元出身,竟是超级学霸中国学历最高的皇帝,他状元出身,竟是超级学霸!仁孝清醒地意识到一个少数民族王朝只有主动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借鉴成熟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公元1144年,仁孝开始在整个西夏推广儒家文化,规模之大举世罕见。

在各州各县设立学校招收弟子3000人,皇宫内也建立小学,7岁至15岁的宗室子弟都可以入学。

短短几年从小学到太学,一个完整的儒家教育体系在西夏快速建立起来。

它的主流文化是进教材、进学校、进课堂,还有进头脑。

公元147年,仁孝在西夏正式推行科举制度,在此之前科举制度已经在中国盛行了500多年,这或许是西夏历史中的第1次殿试,却是改变西夏文化精英命运的重要时刻。

在实行科举制度之前,西夏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界限很难跨越。

现在西夏的有识之士都可以通过科举选拔获得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

半个世纪后,西夏皇族遵顼在科举考试中大显身手,夺得第一。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唯一一位曾经取得状元功名的皇帝。

在发扬民族文化的时候,当时的西夏文使用的也最多,推进得也最好。

那么,儒家文化也借鉴的最多,推行得很好。

2014年的秋天,甘肃武威文庙进行这十几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

这座建于明代的文庙是千年古城武威的文化地标。

孔子受到了历代君王的尊崇,唐帝国开元年间开始给孔子加王爵封为文宣王,从此历朝历代都会为至圣先师家风,但是都没有突破王的界限。

公元146年的阳春三月,一个盛大的祭拜仪式,在西夏都城的太学举行,仁孝正式下诏封孔子为文宣帝。

在中国古代史上,西夏开出了尊孔为帝的先河,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如果说开国之君元昊的报复是塑造党项人鲜明的民族形象,那么中兴之君仁孝的理想,通过儒家文化的植入,再造西夏的文化之魂。

西夏法典中的儒家思想

西夏法典中的儒家思想

西夏法典中的儒家思想
张祯
【期刊名称】《秦智》
【年(卷),期】2022()11
【摘要】西夏王朝在制定国家律法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中原地区富有儒家思想的法律文书,极大提升了儒学在西夏的影响。

儒家所倡导的治国思想在西夏先后颁布的三部法典《天盛律令》《法则》和《亥年新法》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法则》与《亥年新法》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天盛律令》的儒家思想,并且尝试对当时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解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政权稳定。

【总页数】3页(P0041-0043)
【作者】张祯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论西夏法典中的文书制度
2.论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的法医学
3.论西夏法典中的狱政管理制度--兼与唐、宋律令的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夏第七位国主李仁孝不愧为中兴之王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的一页

西夏第七位国主李仁孝不愧为中兴之王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的一页

西夏第七位国主李仁孝不愧为中兴之王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的一页李仁孝(公元1124年---1193年), 崇宗李乾顺长子,生母为汉人曹氏,崇宗死后于同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大庆"。

在位54年。

李仁孝仰慕汉文化,他继位之后,除了维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外,仍不忘怀与宋朝的交往。

人庆元年(1144年)五月,李仁孝遣使赴宋朝贺天申节,向宋朝贡献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等物,恢复了同宋朝中断了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

同年十二月,又遣使到宋朝贺正旦,贡献金酒器、绫罗、纱縠等物,意在进一步密切同南宋的交往。

宋朝的儒家文化对李仁孝具有吸引力。

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增至3000人,比崇宗朝的"国学"人数增加了十倍。

李仁孝又于皇宫中设立"小学",置教授,凡夏宗室子孙自7岁至15岁皆得入学。

李仁孝与皇后罔氏也经常亲临训导,亲自选派名儒主持讲学。

李仁孝时期是西夏文化的鼎盛时期,大量的文化与学术著作问世,印刷与出版事业十分发达。

已发现的李仁孝时期的雕版印刷书籍,有诗歌集《月月娱诗》、谚语集《新集锦合辞》、《圣立义海》,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双解辞典《蕃汉合时掌中珠》,韵书《文海宝韵》等。

李仁孝提倡以儒治国的同时,十分注意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天盛年间(1149年—1169年)李仁孝专门组织人员编纂法典,在修订旧有法律的基础上,新修法典定名《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共20卷,用西夏文刻印颁布通行。

这是一部参照唐、宋律令,结合西夏实情,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军事法等内容的综合性法典。

这是西夏一代最完整的法典,被国外学者称为"中世纪独一无二的法律文献"。

李仁孝在位时期,为适应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朝廷和地方的官制机构和吏治建设。

又设科取士,正式接受了中原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把西夏的儒学教育推向一个空前昌盛的时期。

党项贵族地主多世禄之家,经常以奢侈相互攀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之。 ” 谅祚改蕃礼行 汉 礼 , 增 设 官 职, 重 用 汉 人, 重
仁孝时期 , 金朝( 已 经 建 立, 金朝建 1 1 1 5 1 2 3 4) 与北宋建立“ 海上之盟” , 立之后向辽宣 战 , 1 1 2 5年 灭辽 , 钦二帝被俘 , 北宋灭亡 。 同年赵构 1 1 2 7 年徽 、 定都临 安 , 偏 安 江 南, 通过绍兴合议向金 建立南宋 , 与西夏的联 系 逐 渐 减 少 。 但 是 逐 渐 强 大 的 金 称臣 , 朝, 利 用 其 强 大 的 政 治 军 事 力 量 不 断 扩 张, 对西夏 仁 宗 皇 帝 审 时 度 势, 利用宋金战 造成 严 重 的 威 胁 , 争结 好 金 国 , 赢 得 了 相 对 安 定 的 国 外 环 境, 为仁孝 时期的儒 学 发 展 提 供 了 可 能 。 西 夏 也 通 过 发 展 儒 学, 向金朝交易儒 家 经 典 , 互 通 有 无, 加强了与金朝 的联系 。 ( 二) 地理环境和民族成分 仁孝时期 , 是 西 夏 疆 域 的 最 后 奠 定 时 期, 根据 《 宋史 》 记载当 时 西 夏 有 2 “ 河 南 之 州 九: 曰 灵、 2 州, 曰洪 、 曰 宥、 曰 银、 曰 夏、 曰 石、 曰 盐、 曰 南 威、 曰 会。 河西之州九 : 曰兴 、 曰 定、 曰 怀、 曰 永、 曰 凉、 曰 甘、 曰 曰瓜 、 曰沙 。 秦河 外 之 州 四 : 曰 西 宁、 曰 乐、 曰 肃、 曰积石 。 大 概 囊 括 了 今 天 的 宁 夏 全 部 , 甘肃大 廊、 部, 内蒙 古 西 部 , 陕 西 北 部、 青海东北部的大片土 地 。 在广阔的 疆 域 里 生 活 着 党 项 、 汉、 吐 蕃、 回 鹘、 鞑靼 、 吐谷浑 、 契丹 、 蒙 古、 女 真 等 众 多 民 族, 他们共 构成了西 夏 的 蕃 汉 联 合 体 。 西 夏 统 治 者 为 同生活 , 了维护所确立的蕃 汉 联 合 体 , 构建以党项族贵族为 主体 , 联合 其 他 民 族 上 层 , 剥 削 广 大 农 牧 民。 因 此 各族贵族地 主 与 广 大 农 牧 民 之 间 的 矛 盾 是 西 夏 社
仁孝在 位 期 间 , 宋 室 南 迁, 与 夏 联 系 较 少。 仁 孝继续推行其父秉 常 的 尚 文 轻 武 政 策 , 更多吸收中 原文化 , 大力发展儒 学 , 尊 孔 子 为 文 宣 帝, 实行全面 的汉化政 策 , 使 儒 学 在 仁 孝 时 期 得 到 空 前 的 发 展。 仁孝执政期 间 还 修 改 和 制 定 法 律 , 修订颁行《 天盛 改旧新 定 律 令 》 , 是 西 夏 制 度 建 设 的 巨 大 成 就。 使 西夏达到空前昌盛的时代 。 仁孝利用 宋 金 战 争 , 结 好 金 国, 外交环境较为 安 定, 仁孝是西夏统治者之中执政时间最长的皇 帝, 也是西夏寿命最 长 的 皇 帝 , “ 绍熙四年九月二十 日, 仁孝殂 , 年 七 十 。 在 位 五 十 五 年 …… 谥 号 圣 德
[ 1] 皇帝庙号仁宗 , 陵号寿陵 。 子纯佑嗣) 是西夏的第五代皇 帝 , 夏崇宗 1 1 2 4 1 1 9 3 乾顺长子 , 母亲 为 曹 贤 妃 ( 汉 族) 。“ 绍兴九年( 夏大 德五年 , 公元 1 六 月, 崇 宗 殂, 即 位, 时年十 1 3 9 年) 纳 六 …… 十一月仁孝 尊 其 母 曹 氏 为 国 母 。 十 二 月 , 后罔氏 。 ” 仁孝统治期间西夏经历李合达叛乱 、
又有蕃戎文化 西夏既受汉唐 文 化 的 久 远 影 响 , 根深 蒂 固 , 所 以 在 西 夏 文 化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一直是 两种文化交 融 并 存 。1 元 昊 建 国 称 帝, 文化 0 3 8 年, 上蕃 汉 并 行 , 立 蕃 学 以 造 就 人 才, 兴汉学以导化人 心 。 谅祚时期 , 改蕃礼 为 汉 礼 , 购 求 儒 家 经 典, 传播 汉文化 , 惠宗秉常 即 位 后 , 皇 族 与 后 族 斗 争 激 烈, 梁 太后专权 , 抑 汉 兴 蕃。 崇 宗 乾 顺 亲 政 后, 汉学得到 恢复 。 仁宗 仁 孝 时 期 , 兴 办 蕃 汉 学 校, 发展科举制 度, 振 兴 文 教, 同时重用汉族文人和汉化程度较高 的党 项 人 主 持 国 家 政 务 , 确 立 封 建 土 地 制 度, 使西 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 。
慕洧之变 、 平民起 义 、 任 得 敬 分 国 等 事 件, 也经
③ ④
历了大地震与 大 饥 荒 , 绍兴十三( 年, 西夏 1 1 4 3 年) 爆发了地震 , 出现 了 大 饥 荒 。《 宋 史》 卷四百八十六 《 夏国传下 》 载: “ [ 绍 兴] 十 三 年 三 月, 地 震, 逾月不 地裂 , 泉涌出黑沙 , 岁大饥 。 ” 止;
[ ] 1
收稿日期 : 2 0 1 4 1 1 0 1 作者简介 : 缪喜平 ( , 男, 甘肃环县人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 1 9 9 2- )
第2期 ( 一) 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
缪喜平 : 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1 3
以导化人 心 , “ 译《 孝 经》 、 《 尔 雅》 、 《 四 言 杂 字》 为蕃 语, 写以蕃 书 。 于 蕃 、 汉官僚子弟内选俊秀者入学 教之 , 俟习 学 成 效 , 出 题 试 问, 观 其 所 对 精 通, 所书 量 授 官 职。 并 令 诸 州 各 署 蕃 学, 设教授训 端正 ,
( 陇东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 甘肃 庆阳 7 ) 4 5 0 0 0
摘 要: 仁宗仁孝是西夏的第五代皇帝 , 在他统治 西 夏 期 间 , 崇 尚 儒 学, 兴 办 蕃 汉 学 校, 发 展 科 举 制 度, 振 兴 文 教, 同 时重用汉族文人和汉化程度较高的党项人主持国家政务 , 确立封建土地制 度 , 使西夏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研究 对研究西夏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 仁孝尚儒 , 关键词 : 西夏 ; 仁孝皇帝 ; 崇尚儒学 中图分类号 : ( ) K 2 4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9 2 3 3 2 0 1 5 0 2 0 0 1 2 0 3
① [ 1] ②
二、 仁孝尚儒的原因
元朝 虞 集 ( 为西夏儒学大师斡道 1 2 7 2 1 3 4 8) 冲 作像时曾 说 : “ 西 夏 之 盛, 理 事 孔 子, 及 其 宗 亲,

以帝庙祀 , 乃 有 儒 臣, 早 究 典 谟, 通 经 同 文, 教其国 都, 遂相其君 , 作服 施 采 , 顾 瞻 学 宫 ……。 ” 儒学在西 夏的地位 由 此 可 见 一 斑 。 仁 孝 皇 帝 之 所 以 崇 尚 儒 学既与当时的外部 环 境 有 关 , 也与西夏当时的民族 构成 , 西夏 历 代 的 儒 学 基 础 ,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 的经 验 教 训 以 及 仁 孝 本 人 的 儒 学 素 养 有 重 要 的 关系 。
第3 3卷 第2期 2 0 1 5年 3月
西 安 航 空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X i ' a nA e r o n a u t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 3 3N o . 2 M a r. 2 0 1 5
西夏仁孝皇帝尚儒浅论
缪喜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