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
-2019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52fd98af121dd36a32d8245.png)
2019高考历史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海南高考·2)《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郡县制)【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郡县制使得“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得出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8·江苏高考·2)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选官制度【解析】《礼记·射义》说:“射侯者,射为诸侯也。
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射不是抑制之意,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抑制王侯势力,与材料中“东汉”不符,故A 项错误;材料中“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表明这类图像中的“雀”就是“爵”,“猴”便是“王侯”之“侯”,表示物主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这在文献中有足够的证据,《陈留耆旧传》曰:“雀者,爵命之祥。
”此图像与“立官”有关,是保佑子孙得官爵、得显贵之意,“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故B项正确;关注自然和谐,与材料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射爵射侯”不等于尚武健身,更谈不上社会风气,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23f25e7375a417866f8f8d.png)
高考评析| 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调整特点导向——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三套文综历史试卷,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评价体系要求,体现“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落实了《考试大纲》修订的精神。
命题正确处理实验版课标与2017年版课标的关系,聚焦学科主干内容,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取得新突破。
试题加强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考查,力求“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统一,对高中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有着明显的导向性性。
试题遵循近年来形成的命题风格与设计思路,“稳中有变,变中求新”,力求继承与创新并存,试卷结构、题型与往年基本一致,试题情境和问题设计得以完善和改进。
依据高校的选才要求,试题扩大了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考查;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延续了2018年调整试题难度的做法。
整体看,三套试题质量较高,符合2019年考试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实际,难度适中,有一定区分度和效度,发挥了服务高校选拔德才兼备人才和引导中学历史教学的双重效用。
一、试卷结构2019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历史必做题试卷结构如下:依据上表,从通史角度分析,整体上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重,与2018年相比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基本持平,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有所加大,基本符合考纲和教材的实际。
但将Ⅰ卷、Ⅱ卷、Ⅲ卷分开计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考查比重增减情况不一,这体现了命题对各部分内容考查的比重具有灵活性和随意性的特点。
从模块角度分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考查内容的选取及其所占比重,体现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与2018年相比,政治史基本持平,经济史的内容略有降低,文化史的内容略有提升,三个模块的比重基本平衡。
第二、三套试卷第42(41)题的政治、经济、文化内容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性增强。
2019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2张PPT)
![2019年全国3卷历史41题试题分析和备考策略(共1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15ea753968011ca3009169.png)
《黑奴吁天录》( 1901年译)
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 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 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 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话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留日学生改编 ,1907年)
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 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 斗,最后胜利出逃。
中国史部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思想解 放的潮流 世界史部分:二战后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涉及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 料实证、家国情怀。 2、考查方式 唯物史观题需要将历史现象置入特定的时空中思 考才能解决问题获取答案。
三、高考备考策略
1、41题特点
(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多 元化)。 (2)材料呈现形式多样(文字、表格、地 图、时间轴),问题呈现形式多样化(自拟 论题、提取信息或情节,提出见解或者启示 等),能力要求高,难度大。
三、高考备考策略
2、备考策略
①以文明史观为基础,整合通史体系 关注基础知识的过关和通史线索的梳理; ②以社会史观为指导,扩展教学资源 注重知识面的扩宽,历史学习不仅有深度还 应有广度。 ③以学术前沿为高度,培养多元思维 加强开放性试题的练习及解题技巧的指导。 ④规范答题用语和答题格式。
一、高考试题分析
(一)试题命题意图
本题以文学作品被翻译、改动为切入点,以近现 代史上民族危机之时,有识之士的奋力抗争,维护中 华民族利益的历史为时代背景,以期达到宣扬爱国主 义的目的。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 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能力全 面且要求较高。
(二)考查的历史学科知识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世界意识”5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世界意识”5](https://img.taocdn.com/s3/m/fdfe3f3a59eef8c75fbfb3c6.png)
14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世界意识”一、“世界意识”的概念分析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精髓就是培养一个具有世界意识的面向21世纪的合格的世界公民,这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
2003年4月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刘新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世界意识的培养》中指出,世界意识,主要是指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评价本国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具体来讲,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应该属于世界意识的范畴:(一)国家平等意识,(二)对外开放意识,(三)世界整体意识,(四)国际竞争意识,(五)世界多样化意识,(六)国际和谐意识,(七)和谐关爱意识。
王雪琴在《全球化视野下大学生世界意识的培养路径》中指出,世界意识是指以全球的视野去观察、认识、理解世界,思考问题,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人类历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人类命运、本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个人对人类、民族、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意识。
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要求人们以博大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认识世界,理解差异;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强调一国在处理问题时应把本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从世界格局的高度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度来思考问题。
世界意识主要包括:(1)世界整体意识。
1500 年以来,人类联系逐渐增多,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世界多样化意识。
多样化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多样化。
(3)交流合作意识。
各种文明要相互交流,互相帮助。
(4)心关爱和谐意识。
人类应互相关爱,与自然和谐相处。
(5)国际竞争意识。
在世界分成国家、民族、地区的组织结构下,相互竞争不可避免。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大国关系”5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大国关系”5](https://img.taocdn.com/s3/m/f1d7d07a3b3567ec102d8ac6.png)
47 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大国关系”一、“大国关系”的概念分析大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负有重大的责任,是国际关系的主角。
各大国历史经验不同,实力地位和国内外环境差异极大,为了自身利益考虑,大国之间任何时候都有一个相互借重或彼此排斥的问题,一国战略决策必然影响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
在某种意义上,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国际情势,对世界和平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可以说,大国关系是决定国际结构、左右国际进程、促进人类思想创新的主要力量。
纵观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历史表象,人们或许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是杂乱无章的,剪不断、理还乱。
其实,只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大国关系,那么,我们就会从规律性的层面上认识到大国关系变动的轨迹是合乎理性精神与内在逻辑的。
周小毛在《大国关系调整的内在规律初探》中对大国关系调整的内在规律作初步探讨。
(一)大国关系的调整以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不论大国关系如何复杂、微妙,其变化总是根源于大国之间的经济利益。
国家和民族利益(核心是经济利益)是国家这一国际行为主体的行为指南。
因此,大国关系的变化总是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
经济利益是确立大国关系首要的、根本的要素。
受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总量、经济主导部门、经济增长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使得经济优势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变动,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曾在不同时期领世界经济的风骚。
这种经济上的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国关系的格局,而且每一次大的变迁都是对前一次经济平衡的打破,在新的经济平衡关系中,谁在经济上鹤立鸡群,谁就能成为主导世界的强国,谁就成为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中的强者。
(二)大国关系的调整受到民族主义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民族主义是以实现民族利益为终极日际,以共同的文化积淀为归属指向,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为精神动力,它既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又是建立在民族这个特殊利益集团基础之上,并为谋求本民族利益服务的一种社会运动。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32c3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2.png)
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归类分析(含答
案)
随着高考的临近,复历年的高考真题可以帮助考生们更好地了
解考试内容和命题趋势。
本文将对全国卷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进行归
类分析,并提供答案供参考。
1. 主题一: 中国古代史
- 历史大事: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原因和影响。
- 古代文化:考察古代文化的特点、代表性作品以及文化传承。
- 政治制度:探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征。
2. 主题二: 中国近代史
- 中外关系:分析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冲突和影响。
- 改革与开放:了解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进程及其影响。
- 革命与建设: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背景、成果和困难。
3. 主题三: 世界史
- 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不同古代文明的特点、影响和互动。
- 世界文化与科技: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
- 国际关系:分析国际关系的发展和重要事件。
以上只是归类的一部分,具体的历年高考历史真题请参考相关资料。
这些归类有助于考生们更好地了解历年高考历史真题的命题思路和重点考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复和备考。
注意: 考生在复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思考,避免抄袭和机械记忆答案。
最好结合教科书和参考资料,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并加以分析和思考。
希望以上内容对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2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2卷)](https://img.taocdn.com/s3/m/912a67ca650e52ea5418983a.png)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2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3.(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4.(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5.(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6.(4分)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2420e1832cc58bd63186bd95.png)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在整体上延续了2018年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发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后,处于备考期的高三师生往往更关注于考试范围及要求的变化。
而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颁布后,我们发现仅有的两处变化均位于《考试大纲》开篇的前两段,一是将考核依据的表述从2018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二是在考察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两处变化,突出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与“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养),而在2019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中,有多道题目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而设计的。
如26题通过程颢的一首诗来考查宋明理学,“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显然是对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32题摒弃了以往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这两个高频考点的考查,直接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正确答案C选项的“人”大概是近几年来高考历史选择题字数最少的一项正确答案;42题以“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历史,更是鲜明地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素养的考查相结合。
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因此,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意义非凡。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 2014-2018年全国卷1历史真题纵向规律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 2014-2018年全国卷1历史真题纵向规律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36b6c3fcc7931b765ce1545.png)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14--18年全国卷1历史真题纵向分析一、选择题纵向分析(24---35)(一)知识点分布二、非选择题纵向分析(一)必做题分析1、综合对比分析题(非选择题第一道题)(二)选做题分析2、设问类型——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学科考试说明的高考试题解读(一)(一)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A.从材料可知,分封出去的都是皇室宗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西周分封制刚开始实行的是军事据点制度,也就是说派遣一部分周王室的政治力量到地方上去封邦建国,然后逐渐与当地人民进行融合,取得对地方的统治权,巩固西周对地方的统治,这必然就加强了周部落与周边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认同,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巩固了西周对地方的控制.B.分封制主要是地方官制,不可能加强君主专制的权力,另外,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权力在当时不是非常突出,西周主要强调以德治国.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分封制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就是不能够直接操控地方,所以实行分封,选项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主要体现的,西周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侧重周王室内部的权力传承关系,材料也没有直接涉及到贵族世袭特权的存在.真正从根本上保证贵族世袭特权的制度是宗法制,而不是分封制.故选A.]2.(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https://img.taocdn.com/s3/m/9cdeb7511711cc7931b716f5.png)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3卷)](https://img.taocdn.com/s3/m/035ee917a8956bec0975e3f8.png)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3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21d0576c85ec3a87c2c56e.png)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历史试卷评析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坚持以立德树人为立场,以服务选拔为导向,以提升试题质量为要求,试题学科特点突出,既注重主干基础知识考查,又强调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水平的培养,难度适中,实现了预期考试效果。
试题主要特点如下:1.突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试题通过选择典型素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引领。
如全国III卷第40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和建设台湾这个历史事件,使考生加深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理解:台湾的回归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增强了两岸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
又如全国I卷第30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在根据地扩大民主基础的努力,体现了民主、平等的核心价值观。
再如全国I卷第47题,通过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挂剑于墓”的行为,强调了儒者重“信”的理念,重申了诚信的积极意义。
2.重点考查国史、党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
本年度高考历史试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如全国II卷第41题,以清朝盛世雍正年间、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三个不同时段的矿业政策为线索,反映出长时段中国家历史巨变和求富求强的轨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又如全国II卷第30题,提供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取得重大发展的史料,证明了党在抗战争中依靠群众和坚持全面抗战的准确性。
再如全国III卷第46题,创设的情境是关于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贡献,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探索道路的发展历程。
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积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773cc72336c1eb91a375d35.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一、历史试题评述(一)总体评价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Ⅱ卷历史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与2018年相比,试题整体上延续了全国Ⅱ卷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难度基本持平。
试题继续本着“依据教材、基础着眼、能力立意”的原则,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经济、地理、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大势。
命题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课标精神,凸显较强的人文性、时代性。
(二)试题结构2019年全国Ⅱ卷文综卷历史部分的试卷结构如下:表一: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中外史的比重(必修部分)表二: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学科各模块内容比重(必修部分)从上述统计来看,必修部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基本保持了“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国近现代史的比重略高。
在必修三个模块中,必修二经济模块的比重最高,达到43%,反映了命题对社会史的关注,也符合当今学术界注重社会史研究和高校历史专业注重社会史教学的实际。
相较于去年,必修三模块比重有所上升。
这一倾向,应当引起高中历史教学的关注。
(三)试题特点1.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凸显全面发展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和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要载体,通过科学命题,构建试题情景,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凸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
试题注重结合学科知识与高中生认知水平,考查考生跨模块,跨学科整合不同能力和素养,展示综合人文素质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水平。
如第26题以宋代诗歌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传统诗歌的鉴赏,将审美活动融入到试题的作答过程中,体味宋诗以理为诗的美学特点;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29b33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e.png)
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在整体上延续了2018年的风格,试卷结构相对稳定。
试卷注重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等元素相结合,多维度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并突出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人文精神与素养的考查。
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侧重考查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和发挥引导高中历史教学、助推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充分体现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的新变化历年高考《考试大纲》公布后,备考的高三师生往往更关注考试范围及要求的变化。
而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颁布后,我们发现仅有的两处变化均位于《考试大纲》开篇的前两段。
一是将考核依据的表述从2018年的“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人才选拔的要求制定”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制定”。
二是在考察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两处变化,突出的关键词是“思想道德”与“素质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精神素养),而在2019年全国2卷文综历史试题中,有多道题目是围绕这两个关键词而设计的。
例如,26题通过___的一首诗来考查___理学,“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显然是对科学、人文素养的渗透;29题通过1919年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的材料,考查“爱国觉悟”;32题摒弃了以往针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与___这两个高频考点的考查,直接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正确答案C选项的“人”是最简洁的正确答案之一;42题以“自然进程”与“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历史,更是鲜明地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精神素养的考查相结合。
46题通过二战期间中国战区设立的材料,渗透“家国情怀”。
因此,抓住考纲的细微变化,深入理解考纲的内涵,对广大考生的复备考意义非凡。
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Ⅲ卷历史)完成
![2019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全国Ⅲ卷历史)完成](https://img.taocdn.com/s3/m/8f7885677375a417866f8f9d.png)
2019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历史)24.(2019·全国Ⅲ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考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孝、悌、礼、乐等信息可见材料宣扬的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
而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来自于西周初年统治者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而西周时期正是以宗法制度来规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思想所产生的制度渊源正是宗法制,本题正确答案为A。
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以推举的方式产生部落联盟领导人的方式,与本题无关;C项和D项是从秦汉以来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和选拔人才的制度,故与本题无关。
【答案】A25.(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在两汉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以及统治者的提倡,得以迅速地蔓延和发展,十六国时期北朝的统治者十分热衷于兴建佛寺和石窟造像,从而开石窟艺术之端并逐步走向繁盛,这些石窟分布于丝绸之路上,与佛教东来的路径相致、石窟艺术中佛教造像表情、衣着的变化正是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中国化的过程,而发生这一变化正是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所致。
故正确答案为D,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A、B、C项与此没有关系。
【答案】D26.(2019·全国Ⅲ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制度流变
![制度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e07c1da971fe910ef12df845.png)
04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一、“制度流变”的概念分析《读史方法纪要(6)——明晰制度流变》文中写道:制度,不同于行为,非一时之兴起,实经久之常制。
任何一项足以在史书留名的制度,都是曾经连贯地影响数个世代的因素,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足以串起众多史实散珠的绝佳背景性线索,而这个线索还是“自然” 生长在历史时期的产物。
换言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流动变化着的制度,反映的是整个时代的诉求,是人群中不同性情动机交错影响的直接产物。
分析制度,便是分析整个时代不同阶层与群体间相互角力的锁钥,自然能够把握某一段历史的核心要害。
具体到中国历史这一几乎以权力斗争与制度流变为纲的历史维度,官制、选官制、田制、兵制、币制、行政区划、天文历法等制度大类项下的小类目都是掌握任何一个时代流变所不可不细究、不可不把握的线索。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把握制度的流变呢?汪儒斌老师在《复习教学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碎片化问题》中指出,“考镜源流”现已泛指对事物的源头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这对我们的高三制度史复习有很大的启示。
一种制度往往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课程标准也对相关流变过程有要求,如必修一中就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要求。
但制度史的流变过程或者过于复杂、艰深,或者限于教科书编写的体例、容量,往往难以完整体现,通常是呈现几个截面,形成一个个片段的集合。
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碎片化问题,汪儒斌提出两个思路:第一,梳理制度史之演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完善知识结构。
范红军在《“历史变异”高考命题立意与时序教学策略——以2017 年新课标全国卷I试题为例》提出,“历史变异”命题立意的理论基础是变异史观与历史求异思维1.变异史观。
在中国史学史上,自先秦至今,历史变异史观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和强化。
《周易·系辞下》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中国古代变异史观的思想渊源。
司马迁的《史记》明确提出“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5
![2019年高考历史备考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5](https://img.taocdn.com/s3/m/2b1b88cd19e8b8f67c1cb9c6.png)
08真题研究:全国卷选择题命题语言分析——“天下为公”一、“天下为公”的概念分析“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最早提出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记》所构建的大同世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差别。
它向我们描绘了近乎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达出一种希望构建大同世界的美好的政治愿望。
孟子的仁政学说首次提出“民为贵,社楼次之,君为轻”,阐述了君、民、国家三者间的关系,推动了天下为公思想的形成。
荀子又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说、“公生明,私生暗”,进一步揭示了公私的道德的意义。
在早期的儒家思想家看来,为“公”应该是立“君治国的理想状态,表达出他们美好的政治愿望。
法家将公与法制结合起来,率先提出“公天下”,阐述了法律作为天下为公的手段的重要性。
商鞅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立君为公才能实现天下公利, 天下为公”为君主集权统治提供合法性解释,成为君主专制的重要思想基础。
同时,法家提倡的“法治公平”又为天下为公注入了公平理念。
“天下为公”在秦汉隋唐时期成为重要的统治思想,得到帝王们的肯定。
宋明理学更是把有关“公”的政治思维发挥到极致。
“民为邦本”旨在说服民众相信君王关心民众生计以保证王朝的生存。
天下为公,以民为先的思想在当时成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工具。
17 世纪黄宗羲对天下为公做出了系统的论述,颠覆了前朝天下为公思想的定位,将天下为公视为君主得以存在的责任和义务。
他反对权力私化的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鞠躬尽瘁,承担天下兴亡的重任,否则将成为“天下之大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制度流变”一、“制度流变”的概念分析《读史方法纪要(6)——明晰制度流变》文中写道:制度,不同于行为,非一时之兴起,实经久之常制。
任何一项足以在史书留名的制度,都是曾经连贯地影响数个世代的因素,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足以串起众多史实散珠的绝佳背景性线索,而这个线索还是“自然”生长在历史时期的产物。
换言之,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流动变化着的制度,反映的是整个时代的诉求,是人群中不同性情动机交错影响的直接产物。
分析制度,便是分析整个时代不同阶层与群体间相互角力的锁钥,自然能够把握某一段历史的核心要害。
具体到中国历史这一几乎以权力斗争与制度流变为纲的历史维度,官制、选官制、田制、兵制、币制、行政区划、天文历法等制度大类项下的小类目都是掌握任何一个时代流变所不可不细究、不可不把握的线索。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把握制度的流变呢?汪儒斌老师在《复习教学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碎片化问题》中指出,“考镜源流”现已泛指对事物的源头和发展过程进行考的高三制度史复习有很大的启示。
一种制度往往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流变的过程,课程标准也对相关流变过程有要求,如必修一中就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等要求。
但制度史的流变过程或者过于复杂、艰深,或者限于教科书编写的体例、容量,往往难以完整体现,通常是呈现几个截面,形成一个个片段的集合。
怎样对待制度史内容碎片化问题,汪儒斌提出两个思路:第一,梳理制度史之演变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第二,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完善知识结构。
范红军在《“历史变异”高考命题立意与时序教学策略——以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I试题为例》提出,“历史变异”命题立意的理论基础是变异史观与历史求异思维1.变异史观。
在中国史学史上,自先秦至今,历史变异史观一以贯之,不断完善和强化。
《周易·系辞下》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是中国古代变异史观的思想渊源。
司马迁的《史记》明确提出“通古今之变”的撰述宗旨。
近代以降,梁启超、钱穆等史学大家对于历史变异史观高度重视。
梁启超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
”钱穆的历史变异史观非常系统,他认为:“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
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
没有变,不成为历史。
”“研究历史,首当注意变。
”“这一时期的历史和前一时期不同,其前后之相异处即是变。
”研究历史之变,亦宜分辨其所变之大与小。
”2.历史求异思维。
在历史思维研究过程中,赵恒烈提出了历史思维的三时态。
他认为,对于同一历史,人们的历史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
这些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态。
“第一时态是同时代人的看法,可称为共时态思维;第二时态是后来人的看法,可称之谓昔时态思维;第三时态是现代人的看法,可称之谓即时态思维。
”三个时态的不同历史思维,鲜明体现了历史思维因时而变的特点,也是历史求异思维的具体表现。
毛经文老师在《基于长时段大时代的主题式命题》一文中指出,“高考试题从关注时间点走向关注长时段与大时代,主要是利用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将历史现象置于某一知识系统中,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多层次和多视角的考察”,要求考生不仅要看到个别的历史现象,更要关注全局与整体,以及历史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
现将全国卷试题关于“制度流变”或“制度异变”的命题用语整理如下,希冀对2018届高三备考有所启示。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3.2012·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4.(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编撰:黄凌5.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6.2011·海南单科·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C.复兴汉唐制度)B.继承华夏传统D.回归周朝典制7.(2014·海南高考·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解析】1.【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掌握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掌握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 项正确;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B2.【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编撰:黄凌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B项正确;ACD项题干都无从反映。
【答案】B4.【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解析】试题要求考生明确明初与后期中央权力变化和转移的脉络。
前期,宦官不得干政,禁其读书是最直接的方法。
明中后期,出于对外廷官员的不信任,皇帝便利用宦官对其实行制衡,而这也对宦官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间接促进了宫廷中宦官教育的发展。
宦官识字的情况逐渐制度化,他们干政的可能性增大。
这种情况的存在,只能说明这一时期中枢决策过程发生了异变,即由原来的皇帝与外廷直接发生关系,转变到宦官可以票拟,进而再转入外廷。
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虽然宦官有票拟权,但是并不能代替皇帝进行决策,B选项不正确。
同时内阁依然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议政机构,宦官并未真正掌握决策权力,C、D选项均不正确。
【答案】A5.解析】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答案】C6.【解析】对于朱元璋来说,他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因此,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而应该是与他一样的汉族皇帝,是在明之前的汉族政权,因此,选项A可以排除;题干表明在明朝题干要求选从实质上来理解,C项是具体朝代制度,排除C,华夏传统指汉族的农耕文明、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所以实质是继承华夏传统,故本题选B。
【答案】B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深圳市第七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补充资料编撰:黄凌【解析】材料反映是中央权力机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