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教师用书:第1部分 第4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2020高考历史新增分大二轮(课件):板块六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解析:(1)据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中央发布和施行了”结合所学得出计划经 济体制建立,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据材料中“妥善地安置年老和身体衰弱、 因工残废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得出保护年老劳动者利益需要;据材 料中“促进机构精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得出提高生产效率的考虑;据材料 “《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得出有关退休处理的 暂行办法制定实施。(2)据材料中“由于‘文革’带来退休工作的中断”得出实 施过程中遭受挫折;据材料“保留了这些年龄规定,在其后的30多年来也未曾 有新的法规取代它”得出内容相对僵化,据材料“国务院关于工人、职员退休 处理的暂行规定”“70年代的两项《暂行办法》”得出主要以《暂行办法》为 准则。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查说明] 近几年来,高考全国卷本专题的命题对选修教材上的史实考查较少, 考查的改革主要是中国历史上的改革,目前为止,没有涉及国外的改革。从命 题特点上看,以转型期的改革为主,兼顾到当前的社会热点,如法制建设、廉 政建设、民生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改革开放的深化等。备考本专题时要注意 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熟练运用多种史观处理问题。
12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答案:(1)稳定市场和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新生政权的统治;收回铸币权,加强 中央集权。 (2)建立和完善矿业法律;完善矿业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兼顾政府和民众利益; 对不同矿业区别对待;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13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二)改革内容
概况
时期
措施
内容
作用
抑制了土地兼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 并;有利于国 推行均 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 家征收赋税和 田制与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 徭役;恢复和 租调制 徭役和兵役 发展了北方经 前期冯太后 济 主持,重点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 加强了对地方 建立各种新 制度 设立三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 政权的控制, 长制 口、征收租赋、征发徭 有利于中央集 役和兵役 权的巩固 整顿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 北魏吏治有所 吏治 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 好转
选修1
第十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 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目 录
知能强 化训练 考点一 考点三
商鞅变法
考点二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
点
一
商鞅变法
(一)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 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 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五)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孝文帝改革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 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 都和移风易俗
商鞅变法
实现富国强兵,在
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势地位 侧重于富国强兵
不 同 点
目的
侧重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
果都取得了成功
2.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二)变法内容
项目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本付息 政收入 农田水 利法 经 济 上 募役(免 富 国 之 役)法 法(改变 积 贫 局 市易法 面)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纳钱代役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2020最新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专题一 梭伦改革
2020最新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历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件【
全册】Βιβλιοθήκη 2020最新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课本课
件【全册】目录
0002页 0004页 0006页 0008页 0010页 0012页 0014页 0016页 0018页 0048页 0078页 0136页 0165页 0200页 0202页
专题一 梭伦改革 专题二 商鞅变法 二 秦国的崛起 二 北方经济的逐惭恢复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二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一 亟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 一 走向崩溃的幕府政权 三 迅速崛起的日本 一 酝酿中的变革 学习与探究之一 “改革与革命”辩论会——以俄国为例 其他改革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1.(2018·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 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 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 “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 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 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巧点妙拨
规律总结 备考方略
真题回顾 学以致用
课后作业
(3)从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 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 的发展。
(3)内容相对集中。从考查内容看,绝大多数试题集中在中国古代,多 选取对古代中国影响较大,或特色比较明显的改革进行考查。仅有个别年份 考查近代的戊戌变法。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
2020江苏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课件: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普遍推行 县制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 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的兵源得 到保证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订秦律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 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续表 返回
措施
内容
影响
奖励 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了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兴地
除“世卿世禄制” 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扩 大了统治基础
打击了保守势力;有 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 先进文化,促进了鲜 卑贵族的封建化,巩 固了北魏统治
返回
3.改革评价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 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 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 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
费”现象,造成并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财政入不敷出。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变法内容
返回
项目 领域
不 目的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兼并战争中取得优
同
状态
势地位
点
侧重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点 迁都和移风易俗
侧重于富国强兵
相同点
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政权的 封建化,都受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结 果都取得了成功
返回
考 点 三 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返回
(1)社会危机: ①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
2020江苏高考历史新一轮专题: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作用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改革内容
返回
概况 时期
措施
内容
作用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建立 各种新制 度
推行均 田制与 租调制
设立三 长制
颁控由税布制农、均的民徭田土承役令地担和,分一兵把给定役国农的家民租,抑有赋复经济制利税和了于和发土国徭展地家役了兼征;北并收恢方;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
制,直属州郡,负责 权的控制,有利
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 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
返回
措施
内容
影响
奖励 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提高 实行二十等爵制,废 了军队的战斗力,确立了新 除“世卿世禄制” 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
势,扩大了统治基础
思想 控制
加强了思想控制,也压制了 “燔诗书而明法令” 人民的思想,使我国文化典
返回
考 点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返回
1.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籍遭受重大损失
改革 旧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 同室居住;强制推行 有利于增加国家赋税、加强 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了秦国的集权统治
3.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
返回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
2020届高考历史: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导航
制用于皇室宫廷礼乐制度等,大制为官民之间日常所用”分析“特点”。(2) 度量衡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 世度量衡的稳定也产了生重要作用。据此回答“意义”即可。
高考导航
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 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 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 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 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模块六 选修部分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总纲目录
总纲目录 栏目索引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高革考导航 主干点二 近现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命题猜想 直击高考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高考导航
主干点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1.(2019课标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
主干点一 栏目索引
考点 商鞅 变法
北魏 孝文 帝改革
王安石 变法
核心提示
拓展升华
(1)军事: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建立县制;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二轮新课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1.“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解析:注意审题“正确反映上述观点”,即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兼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特点,梭伦改革废除了平民债务,因债务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A项中“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中“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与题干中“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梭伦改革建立了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故C项错误;梭伦改革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体现了其改革中庸的指导思想,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故D项正确。
答案:D2.读下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解析:本题是图片题,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地图判断图中四个地名分别是:①长安(西汉都城)、②开封(北宋都城)、③平城(北魏初都城)、④杭州(南宋都城)。
西汉的都城在长安,A项说法错误;孝文帝迁都是从平城迁至洛阳,B项错误;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在南京,D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3.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重点在于解决生产问题,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故A项错误;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故C项错误;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故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新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一⎪⎪第1讲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改革内容(三)改革评价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1部分模块4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原文呈现]1.梭伦改革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王安石变法 5.欧洲的宗教改革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知识主线]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九大改革。
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从性质上可分为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一、梭伦改革1.背景: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措施(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国家机构: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设立新的政府机关。
3.特点(1)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制性质的改革。
4.影响: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史论归纳]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根本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二、商鞅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措施(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经济:废除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2020人教版历史高三总复习课件:选修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8张)
选修模块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3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5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6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7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8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9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0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1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2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3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4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5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第27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8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29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0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1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2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3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4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5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6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7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8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19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0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1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2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3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4页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第45页
(通用版)2020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选修1)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 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பைடு நூலகம்和赋税制度,体现 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 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 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 达到改变积贫的局面。
根本目的
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部分调 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整生产关系
性质
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局部调整的改革
六、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 治相对薄弱
小农经济为主导,民族危机深 重,顽固势力强大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 本原因。
(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 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 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 路。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模块总结
〔体系构建〕
奴隶主调整社 会内部矛盾
→
梭伦改革→贵族与平民
中外历史上 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奴隶主与 新兴地主阶级
封建化或调整封 建社会内部矛盾
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内部
2020版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二轮教师用书:第1部分 选修篇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主题古今荟萃的中国和世界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97页)1.(2017·江苏高考)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政治、移风易俗等方面归纳。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中“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又有……还有……”等信息概括。
第(3)问,从对当时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对后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2.(2016·江苏高考)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内容和作用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1](2019·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
第(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第(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
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从作用、原因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2](2019·海南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
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
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
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
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6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可知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从材料“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分析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依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可知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
第(2)问,根据所学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威胁皇权可知不利于皇权集中;根据材料“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说明失去存在意义。
答案:(1)作用:延续北方民族政治传统,成为政治中枢;团结平衡各种力量,维持清朝统治稳定;维护了清朝大一统局面。
(9分)(2)原因:不利于皇权集中;失去存在意义。
(6分)从原因和特点的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例3](2019·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
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
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
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等信息可得出其自身认识的转变;依据材料中“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可得出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依据材料中“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得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制度局地位的信息可得出其地位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根据材料中“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以及“最终由皇帝裁决”可得出其注重维护皇帝权威;通过制度局的职能可得出其具有议院的性质。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1.(2019·南宁二模)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B[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即改汉姓,强调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意在为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寻找历史依据,故选B项;“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为其客观作用,而非主观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改汉姓的汉化措施,未涉及将孝文帝美化为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孝文帝与鲜卑贵族的关系,排除D项。
]2.(2019·汕头三模)1898年8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
”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D[材料信息表明,光绪帝认为各省对朝廷整顿庶务的谕令并不认真执行,说明地方并不积极配合政治改良,而这种现象也会导致政治改良的失败,故选D 项;汉族地主阶级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现象恰恰是国人救亡图存意识淡薄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光绪帝指出的不积极配合朝廷整顿的是各省将军、督抚,而不是底层群众,排除C 项。
]3.(2019·广元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
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
(9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影响。
(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得出迁移、扩建军工企业;根据材料“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得出建立资源委员会;根据材料“1935年4月……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得出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得出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目的是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得出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根据材料“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经济改革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答案:(1)活动: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6分,答一点2分,答三点6分)目的:增强国防力量,服务于抗战和剿共的需要,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3分)(2)影响: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