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 10.6 波的叠加 干涉 驻波分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是/2,相邻波节和波腹之间的距离为/4。
驻波的能量在整体上不传播,只 能 在 相 邻 的
波节和波腹之间的/4区域内流动。
Ep
Ep Ek
Ek
Ep
Ep
势能→动能 能量由波节向波腹流动
瞬时位移为0,势能为0, 动能最大。
动能→势能 能量由波腹向波节流动
参考材料:“驻波能量流动特性”
10.6.4 半波损失
谐频
n=3 三次 谐频
n
4L n
,n
1,3,5,
圆环简正模式
n
2L n
,n
1,3,5,
平面驻波简正模式 小提琴的简正模式
“鱼洗”之谜 【演示实验】鱼洗(六教A区500号演示大厅)
任何一个实际的振动都可以看成由各种简 正模式的线性叠加,其中各个简正模式的相位 和振幅的大小,则由初始扰动的性质决定。
如果相位差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则合振 幅不随时间变化,振动强度就不随时间变化。
A A12 A22 2A1 A2 cos (2 1) 干涉项
不同相遇点Δ 不同,合振幅不同
Δ = 的整数倍:振动相长,合振幅极大; Δ = 的奇数倍:振动相消,合振幅极小。
波的干涉:两列波在介质中相遇合成后,在 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减 弱的现象。
波密介质: u较大 波疏介质: u较小
在波垂直界面 入射情况下
(1)波疏介质波密介质
界面处反射波有半波损失(相位突变),
反射点是驻波的波节 (2)波密介质波疏介质 无半波损失,反射点是波腹。 证明见附录
10.6.5 简正模式 波在一定边界内传播时就会形成各种驻波。
如两端固定的弦,形成驻波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机械波垂直界面入射,有界面关系:
(1)界面两侧质元位移相同(接触)
[ y1+ y1]x =0 = [ y2]x =0 (2)界面两侧应力相等(牛顿第三定律)
F1
S
F1 S
x 0
F2 S x 0
E1
y1 x
y1 x
x 0
E2
y2 x
x
(纵波)
0
将y和E= u2代入界面关系,得:
y
t=0
0
x
t = T/8
0
x
t = T/4
0
x
t = 3T/8
0
x
t = T/2
0
x
振动范围
0
x
波腹 /4 /4 波节 /2
设两列波沿x轴的正、反方向传播。为简单, 设它们的波函数为
y1 Acos (t kx) y2 Acos (t kx)
驻波的波函数(质元的合位移):
y
y1
y2
2A
cos
2x
cos t
振动
绝对值为振幅
驻波不传播,各点做简谐振动,振幅随位置 不同而不同。 从波函数上看,为什么不传播?
波腹的位置: 由 |cos2x/|=1,得
x k, k 0,1,2,
2
波节的位置:由 |cos2x/|=0,得
x k 1 , k 0,1,2,
2 2
相邻两波腹之间,或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
10.6 波的叠加 干涉 驻波 10.6.1 波的叠加原理 10.6.2 波的干涉 10.6.3 驻波 10.6.4 半波损失 10.6.5 简正模式
10.6.1 波的叠加原理
实验表明,波传播具有独立性:
几列波同时通过介质时彼此互不影响,各自 保持自己的频率、波长、振幅和振动方向等特 点不变。
波的叠加原理:在介质中几列波相遇的区域 内,任一质元的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传播所引 起的该质元的位移的矢量和。
位相关系:
A1 A1
z1 z1
z2 z2
若 z1 z2 (波密波疏介质):
A1 和 A1 同号,反射波和入射 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同相。
若 z1 z2 (波疏波密介质):
A1 和 A1 反号,反 射 波 和 入 射 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反相, 位相突变。
A2 A1
2z1 z1 z2
A2 和 A1总是同号,透 射 波 和 入射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总
发生干涉的条件: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 相位差恒定。
相干波 相干波源 相干叠加 非相干叠加
10.6.3 驻波
驻波是由振动方向、频率、振幅都相同,而 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简谐行波相干叠加形成。
驻波是分段的振动 :按相邻两波节分段,同 一分段上的各点,或者同时向上运动,或者同 时向下运动,具有相同的振动相位。
当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与驻波体系的某一简 正频率相同时,就会使该频率驻波的振幅变得 最大,这种现象也叫共振。利用共振方法可以 测量空气中的声速(例10.4)。
附录:为什么会发生位相突变 ?
入射波 y1 透射波 y2
z1
0
反射波 y1
z2 x
适当选择时间零点,各波波函数为
入射波 反射波 透射波
y1 A1cos( t k1 x) y1 A1 cos( t k1x) y2 A2 cos( t k2 x)
L
n
2L,n n
1,2,3…
n
u
n
n
u 2L
—系统的固有频率
u :波在弦中传播的速度
每种可能的稳定振动方式称作系统的一个简 正模式。两端固定的弦:
n =1
基频 L
n =2 二次 谐频
n =3 三次 谐频
1 2L
2
2L 2
L
3
2L 3
边界情况不同,简正模式也不同:
L
n=1 基频
L
n=1 基频
n=3 三次
是同相。
强度关系:
反射系数:R
I1 I1
1 2
z1
2
A1
2
1 2
z1
2
A12
A1 A1
2
z1 z1
z2 z2
2
透射系数:T
I2 I1
1 2来自百度文库
z2
2
A22
1 2
z1
2
A12
z2 z1
A2 A1
2
4 z1z2 (z1 z2 )2
当z1和z2相差悬殊( z1 z2 或z1 z2 ),则
R 1, T 0 完全反射: A1 A1 , A2 0
波的叠加原理是干涉、衍射的基本依据。
10.6.2 波的干涉 设有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的波在介 质中传播,在某一相遇点,引起质元的振动为
y1 A1 cos ( t 1), y2 A2 cos ( t 2 )
初相1、2与相遇点的位置有关。
相遇点合振动的振幅:
A A12 A22 2A1 A2 cos (2 1)
驻波的能量在整体上不传播,只 能 在 相 邻 的
波节和波腹之间的/4区域内流动。
Ep
Ep Ek
Ek
Ep
Ep
势能→动能 能量由波节向波腹流动
瞬时位移为0,势能为0, 动能最大。
动能→势能 能量由波腹向波节流动
参考材料:“驻波能量流动特性”
10.6.4 半波损失
谐频
n=3 三次 谐频
n
4L n
,n
1,3,5,
圆环简正模式
n
2L n
,n
1,3,5,
平面驻波简正模式 小提琴的简正模式
“鱼洗”之谜 【演示实验】鱼洗(六教A区500号演示大厅)
任何一个实际的振动都可以看成由各种简 正模式的线性叠加,其中各个简正模式的相位 和振幅的大小,则由初始扰动的性质决定。
如果相位差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则合振 幅不随时间变化,振动强度就不随时间变化。
A A12 A22 2A1 A2 cos (2 1) 干涉项
不同相遇点Δ 不同,合振幅不同
Δ = 的整数倍:振动相长,合振幅极大; Δ = 的奇数倍:振动相消,合振幅极小。
波的干涉:两列波在介质中相遇合成后,在 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减 弱的现象。
波密介质: u较大 波疏介质: u较小
在波垂直界面 入射情况下
(1)波疏介质波密介质
界面处反射波有半波损失(相位突变),
反射点是驻波的波节 (2)波密介质波疏介质 无半波损失,反射点是波腹。 证明见附录
10.6.5 简正模式 波在一定边界内传播时就会形成各种驻波。
如两端固定的弦,形成驻波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机械波垂直界面入射,有界面关系:
(1)界面两侧质元位移相同(接触)
[ y1+ y1]x =0 = [ y2]x =0 (2)界面两侧应力相等(牛顿第三定律)
F1
S
F1 S
x 0
F2 S x 0
E1
y1 x
y1 x
x 0
E2
y2 x
x
(纵波)
0
将y和E= u2代入界面关系,得:
y
t=0
0
x
t = T/8
0
x
t = T/4
0
x
t = 3T/8
0
x
t = T/2
0
x
振动范围
0
x
波腹 /4 /4 波节 /2
设两列波沿x轴的正、反方向传播。为简单, 设它们的波函数为
y1 Acos (t kx) y2 Acos (t kx)
驻波的波函数(质元的合位移):
y
y1
y2
2A
cos
2x
cos t
振动
绝对值为振幅
驻波不传播,各点做简谐振动,振幅随位置 不同而不同。 从波函数上看,为什么不传播?
波腹的位置: 由 |cos2x/|=1,得
x k, k 0,1,2,
2
波节的位置:由 |cos2x/|=0,得
x k 1 , k 0,1,2,
2 2
相邻两波腹之间,或相邻两波节之间的距离
10.6 波的叠加 干涉 驻波 10.6.1 波的叠加原理 10.6.2 波的干涉 10.6.3 驻波 10.6.4 半波损失 10.6.5 简正模式
10.6.1 波的叠加原理
实验表明,波传播具有独立性:
几列波同时通过介质时彼此互不影响,各自 保持自己的频率、波长、振幅和振动方向等特 点不变。
波的叠加原理:在介质中几列波相遇的区域 内,任一质元的位移等于各列波单独传播所引 起的该质元的位移的矢量和。
位相关系:
A1 A1
z1 z1
z2 z2
若 z1 z2 (波密波疏介质):
A1 和 A1 同号,反射波和入射 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同相。
若 z1 z2 (波疏波密介质):
A1 和 A1 反号,反 射 波 和 入 射 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反相, 位相突变。
A2 A1
2z1 z1 z2
A2 和 A1总是同号,透 射 波 和 入射波引起界面质点的振动总
发生干涉的条件: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 相位差恒定。
相干波 相干波源 相干叠加 非相干叠加
10.6.3 驻波
驻波是由振动方向、频率、振幅都相同,而 传播方向相反的两列简谐行波相干叠加形成。
驻波是分段的振动 :按相邻两波节分段,同 一分段上的各点,或者同时向上运动,或者同 时向下运动,具有相同的振动相位。
当周期性驱动力的频率与驻波体系的某一简 正频率相同时,就会使该频率驻波的振幅变得 最大,这种现象也叫共振。利用共振方法可以 测量空气中的声速(例10.4)。
附录:为什么会发生位相突变 ?
入射波 y1 透射波 y2
z1
0
反射波 y1
z2 x
适当选择时间零点,各波波函数为
入射波 反射波 透射波
y1 A1cos( t k1 x) y1 A1 cos( t k1x) y2 A2 cos( t k2 x)
L
n
2L,n n
1,2,3…
n
u
n
n
u 2L
—系统的固有频率
u :波在弦中传播的速度
每种可能的稳定振动方式称作系统的一个简 正模式。两端固定的弦:
n =1
基频 L
n =2 二次 谐频
n =3 三次 谐频
1 2L
2
2L 2
L
3
2L 3
边界情况不同,简正模式也不同:
L
n=1 基频
L
n=1 基频
n=3 三次
是同相。
强度关系:
反射系数:R
I1 I1
1 2
z1
2
A1
2
1 2
z1
2
A12
A1 A1
2
z1 z1
z2 z2
2
透射系数:T
I2 I1
1 2来自百度文库
z2
2
A22
1 2
z1
2
A12
z2 z1
A2 A1
2
4 z1z2 (z1 z2 )2
当z1和z2相差悬殊( z1 z2 或z1 z2 ),则
R 1, T 0 完全反射: A1 A1 , A2 0
波的叠加原理是干涉、衍射的基本依据。
10.6.2 波的干涉 设有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相同的波在介 质中传播,在某一相遇点,引起质元的振动为
y1 A1 cos ( t 1), y2 A2 cos ( t 2 )
初相1、2与相遇点的位置有关。
相遇点合振动的振幅:
A A12 A22 2A1 A2 cos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