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合集下载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储层非均质性》课件
提高采收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平井与多分支井技术
水平井技术
通过钻水平井,使井眼在储层中 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增加储层 的暴露面积,提高采收率。
多分支井技术
在主井眼中钻出多个分支井眼, 使储层中的油气通过分支井眼被 引到主井眼中,从而提高采收率 。
05
储层非均质性的未来研究方 向
多学科交叉研究
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结合
电法勘探
利用电场和电流的分布规律,可以了 解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进一步揭示 储层的非均质性。
实验分析方法
01
02
03
岩心流动实验
通过测量岩心在不同压力 下的流体流动特性,可以 了解储层的渗透性和非均 质性。
岩石力学实验
通过测试岩石的力学性质 ,可以了解储层的应力分 布和变形特征,进一步揭 示储层的非均质性。
测井技术
发展高精度测井技术,获取井筒周围储层的详细 信息,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测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分 析储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
数值模拟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数值模拟
建立复杂地质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 运移、聚集和开发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
古生物分析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
测井分析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可以探测 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构造,从而分析储 层的非均质性。
通过在钻孔中测量各种物理参数,可 以了解井筒周围地层的岩性、物性和 含油性,从而分析储层的非均质性。
开发效果不均
储层非均质性导致油藏中不同部位 的开发效果存在差异,可能出现部 分区域开发效果较好,而其他区域 较差的情况。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与分类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与分类
侧积体 层系规模—砂体规模—层理组合 规模—纹层系规模—孔隙规模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多层储集体系(储层与隔层) ●单层储集体与侧向隔挡体的差异分布 ●储集体内部单元与夹层的差异分布
层次性 复杂性
渗流屏障: 阻碍流体运动的非渗透层(体) 隔层:垂向分隔不同砂体的 非渗透层。泥质岩类、盐岩等。 侧向隔挡体:侧向上隔挡两个储集 体的非渗透岩体。 夹层:储集体内部的、横向不稳定 的非渗透层。
(据Ambrose,1991,有修改)
2、储层分布非均质性
★储层分布的复杂性
隔层?夹层?侧向隔挡体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内涵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储层质量: 储层储集与渗滤流体的能力
广义的 储层质量要素 孔隙结构 岩石物理参数 裂缝、溶洞 狭义
3、储层质量非均质性
★ 孔隙结构
√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 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官24
42 26
渗流屏障: 泥岩 成岩胶结 封闭性断层 渗流差异: 储层质量差异
石 油 大 学 ︵ 北 京 ︶ 地 球 科 学 系
141
官 104 断块孔一段 Ⅲ11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图
0 300 m
王24
王33 104-3
一 九 九 九 年 四 月
42 27
42 27
66-34 66-32 68-32
官 103 王1
66-36
68-36 69-37 70-30 70-32 72-30 69-35 70-36 70-34 72-32 73-31 72-36 73-35 73-33 104-2 71-37 72-38
42 26
74-20 76-18 78-16 80-14 74-22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 储层解析

第六章油气储层储层是油气赋存的场所,也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储层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油藏评价及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依据。

本章从储集岩类型入手,系统介绍储层非均质性、裂缝性储层、储层建模及综合分类评价等内容。

第一节储集岩类型在自然界中,把具有一定储集空间并能使储存在其中的流体在一定压差下可流动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简称储层。

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可进行不同的储层分类。

一、按岩石类型的储层分类根据岩石类型,可将储层分为碎屑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其它岩类储层。

其中,前二者亦可称为常规储层,后者可称为特殊储层,意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储层。

《石油地质学》[56]已系统阐述了各种岩类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在此仅简要介绍。

1.碎屑岩储层主要包括砂岩、粉砂岩、砾岩、砂砾岩等碎屑沉积岩。

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在部分较细的碎屑岩中可发育裂缝。

储层的分布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储集空间的发育则受控于岩石结构和成岩作用,部分受构造作用的影响。

2.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

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

与碎屑岩储层相比,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储层的形成和发育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综合控制。

3.其它岩类储层包括泥岩、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等。

泥岩的孔隙很小,属微毛细管孔隙,流体在地层压力下不能流动,因此,一般不能成为储集层。

但是,在泥岩中发育裂缝,或者泥岩中含有的膏盐发生溶解而形成晶洞时,泥岩中具有连通的储集空间,可成为储集岩。

火山碎屑岩包括各种成分的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其特征与碎屑岩相似,但胶结物主要为火山灰和熔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其次为裂缝。

火山岩储集岩主要指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包括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流纹岩等。

储集空间主要为气孔、收缩缝及构造裂缝。

岩浆侵入岩和变质岩都有不同程度的结晶,故亦称结晶岩。

5.储层非均质性

5.储层非均质性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断层封闭性影响
影响大范围内的流体渗流:
• 大规模渗流屏障 • 大规模渗流通道
4、砂体渗透率的平面变化
(2)井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程度表征参数 ①井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Ki:第i个井点的砂体渗透率
Vk 1 n ( Ki K )2 n i 1 K
K:所有井点的平均渗透率 n
1、粒度韵律
(3)复合韵律
正、反韵律组合 复合正韵律:正韵律叠置
复合反韵律:反韵律叠置
复合反正韵律:上下细、中间粗 复合正反韵律:上下粗、中间细
(4)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在垂向上变化无韵律
三、层内非均质性
2、渗透率韵律及最高渗透层所处位置
• 渗透率大小在纵向上的变化所构成的韵律性 • 渗透率韵律模式:正韵律、反韵律、复合韵 律、均质韵律
①砂体各向长度(米) ②钻遇率: 砂体连续性分级: 钻遇砂体井数占总井数的百分率

• •
一级:砂体延伸>2000米,连续性极好;
二级:砂体延伸1200~2000米,连续性好 三级:砂体延伸600~1200米,连续性中等


四级:砂体延伸300~600米,连续性差
五级:砂体延伸<300米,连续性极差
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砂体,侧向连续性较差,密井网开发,井距大多在300米以下。
地层单元:小层、单层
一-二级
五级
三级
2、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
分层系数
层系内砂层的层数。表示方法:
分层系数=平均单井钻遇砂层层数=钻遇砂层总 层数/统计井数 分层系数↑→层间非均质↑→油层动用率↓→油 层开采效果↓ 砂岩密度 垂向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邓 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表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01—03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变化[1],是储层的普遍特性。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就成了揭示储层中油气运动规律,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的最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结果的诸因素中,除了储层本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但是储层非均质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对其的表征研究必然带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参数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上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力图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繁多,总体上可划分为2类:一是单一参数,包括反映储层质量的单一参数和反映储层结构的单一参数,二是对多个单一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综合参数。

1.1 单一参数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把渗透率的变化作为储层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3],并通过求取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比、极差和非均质系数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 国内外研究动态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和各项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从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储层非均质综合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分析储层地质建模和试验大方面来分析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2) 储层非均质参数法 (3) 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4) 储层地质建模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 80年代,国际上1985、1989、1991年分别召开了3届储层表征技术讨论会,从而掀起了储层研究的热潮。

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和科研院所不惜重金开展露头精细解剖,力图建立各类储层的原型模型,积累地质知识库,这已成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最为成功的国外项目当属BP进行的Gypsy剖面研究。

在微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理论及分形几何学等理论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随机建摸等模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油田以陆相碎屑岩储层为主,地质情况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原油性质差异大,油藏最终采收率低,因此,加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于我国油气田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最核心的内容。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 储层中的剩余油高度分散, 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储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是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主要地质因素, 因此, 必须深入研究储层各层次的非均质问题, 更加精细地进行储层描述和预测, 这是深度开发油田, 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油气田开采形势的日益严峻,须对老区块进行工艺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并不断寻找新的靶区。

已有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均为对现今储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对老油区开发阶段的工艺调整、注水挖潜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对于预测新的有利靶区则收效甚微,因为油气藏形成是个历史过程,现今的储层由于经历了一系列成岩、构造等作用的改造,与油气藏形成时的原始面貌相差甚远,已形成的油气聚集区可能由于后期储层的变化而变得更加隐蔽,因此,研究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受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影响的变化,直至现今状态这一过程,不失为寻找可能有利靶区的一种可行办法,这将会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

白豹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白豹地区长6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 气储 集 层 作 为 石 油 地 质 研 究 的核 心 内 容 之

2 储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储层 非均 质性是 指储 层在 形成 过程 中受沉 积环 境 、 岩作 用 和构造 作用 的影 响 , 空间分 布及 内部 成 在
属性 上都 存在不 均 匀 的变 化 。而这 些变化 是影 响地

7 ・
王 竹 林 : 豹 地 区 长 6 层 非 均 质 性 研 究 白 储
道 的期次 及其 是否 下切 侵蚀 等特 征将 白豹 地 区长 6
上 沉积微 相 的差异会 导致 平 面上非均 质变化 。将 对
砂体 层 内非 均质 特征划 分为 3种模 式( 见表 1。 )
表 1 白豹 地 区 长 6砂体 非均 质 模 式
颗粒 以次 棱角状 为 主 , 圆度 中等 , 磨 结构成 熟度 相对
较好 , 因此 在成 岩作用 的改 造之前 . 岩 的原生粒 间 砂
现今 的鄂 尔 多 斯盆 地 构造 形 态 总体 呈 现 如下 : 东翼 宽缓 , 西翼 陡 窄 的不对 称 大 向斜 的南 北 向矩 形 盆地 : 盆地 边缘 断裂褶 皱较 发育 , 盆地 内部构 造相 而
第l 2卷 第 2期
重 庆科技 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
2 1 4月 0 0年
白豹 地 区长 6储 层 非均 质 性 研 究
王 竹 林 ( 江大 学 , 州 4 4 2 ) 长 荆 3 0 3

要 : 尔 多 斯 盆 地 白豹地 区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储层 为低 孔 低 渗 、 低 渗 储 层 。 对 其 非 均 质 性 强 、 岩 作 用类 型多 鄂 特 针 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宝浪油田储层夹隔层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宝浪油田储层夹隔层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引 言
质岩 夹层 、 杂基 质夹 层 )

夹层 的成 因主要 有 2个 方 面 : 是 成 岩 过程 中 一
宝浪油 田位 于 新疆 焉 耆 盆地 博 湖 凹 陷宝 浪苏 木 形成 的夹 层 , 括致 密夹 层 和钙 质夹 层 ; 是沉 积作 包 二
包括 泥粉 质岩 夹层 和杂 基质 夹层 。 构 造带 , 三工河组 为浅湖 背景下 的浅 水缓 坡辫 状 河三 用形成 的夹层 , 根据岩芯 观察 、 片鉴 定 和物 性 分 析 , 北 区 块 薄 宝 角洲沉积 的低孑 、 低 渗储 层 , L特 多期 砂 体 的垂 向叠 置
1 夹 层 类 型 及 成 因
河道 的 分又 、 移 过程 中形 成 的 泥岩 、 砂 质泥 迁 粉
响。致 密夹层多 形成于杂基 含量较少 的砂 砾岩 、 岩 砾
中, 颗粒 之 间缺 少 缓 冲 带 , 成 颗 粒 自身 变 形 , 他 造 其
岩 性 中少 见 。一 方 面 由 于储 层 以 岩 屑 砂 岩 为 主 , 其 易 另 岩 以 及 成 岩 差 异 作 用 形 成 的 低 渗 透 层 统 称 为 夹 抗 压能力 差 , 于压实 ; 一方 面宝 浪 油 田煤 系地 层 层 J 。根 据 宝 北 区块 的物 性 关 系 , 渗 透 率 小 于 1 发 育 , 煤 系地层 的早 期成 岩 阶段 , 当 在 煤层 可 排 出酸 性 m D时 , 其孔 隙 度 小 于 8 , 管 压 力 曲线 排 驱 压 力 % 毛
中 , 酸盐含 量普 遍 较低 ; 是碳 酸盐 胶结 物 分 布不 碳 二 在砂体 的局 部 部 位集 中发育 , 成砂 体 致 密胶 造 空 问变化控制着 地层 的沉 积结 构 与特 征 。因此 , 沉 均 匀 , 从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葡萄花油层组PI1-PI4小层为例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葡萄花油层组PI1-PI4小层为例

性、 电性以及含油气性 ) 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 性1 储层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的效果影 1 】 。 响很大 , 因此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和油藏描述 中的一个很 重要 的 内容 。 储层 的非 均质 性在宏 观上 不 仅受古地理背景、 地层格架、 沉积相带的展布 , 断裂 作用的控制, 在微观上也受岩石类型、 成岩作用和孔 隙结构等微观性质的影响。 本文重点以宏观的角度从 层 内非 均质性 、 间非 均质性 及平 面非均 质性 来研 究 层 储 层 的非均 质性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以葡萄花油层组 P1 I小层为例 I~P4
单敬福 ,纪友亮
(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上海 20 9 0 0 2)
摘 要:储层非均质性对油 气田的勘探和 开发效果影响很 大。 结合 测井资料 二次解释 的孔隙度 ( ) 泥质含量 ( s) 、 Vh、
粒度 中值 ( d 、束缚 水饱和度 (w)等资料 ,借助 B 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对 萨尔图油田中部 葡萄花油层 组的非 M) Si P 均质性进行 了定量半 定量 的研 究,认 为萨尔图油 田中部 葡萄花油层组 P l2小层层 内非均质性最严重 ,与沉 积微相 密 切相关。单砂层垂 向上渗透率 的 变化 以正韵律和 复合 式韵律为主 ,局部 发育反韵律模 式。经对 葡萄花油层 组 P I — l
葡I 油层 组 的 P14砂岩 组储层 进 行研 究 ,其 中 P 2 I— 1
2 层 内非均质 性评 价指标 的确定
21 渗 透率 的求 取 .
渗透率是最能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参数 , 也是储
收稿 日期 : 0 6 0 - 5 责任编辑 :李勇 20- 3 1 作 者简介 :单敬福( 7 一 ,男 , 士研究生,层序地层学与储层地质学专业。 1 7) 9 博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及地质意义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参数及地质意义

层间非均质
平面非均质
层内非均质
孔隙非均质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非均质类型 非均质规模 测量单元及测量手段 层间非均质性 多层规模 (含油层系、 油组、砂层组、小层 油层组、砂层组) (岩心分析、测井、 地震、试井) 非均质特征 分层性(层组划分对 比、分层系数、砂岩 密度) 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 层间隔层 层间裂缝 砂体几何形态及各向 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 布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 面变化及方向性 井间渗透率及差异程 度 粒度韵律 渗透率韵律
层间储层非均质性 的表征参数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质意义
学号:
姓名: 导师:
S0301147
王凤刚 徐樟有


一、储层非均质的概念和分类
二、层间非均质的定义和成因
三、层间非均质的表征参数 和地质意义
储层非均质的概念
定义:油气储集层 由于在形成过程中 受沉积环境、成岩 作用及构造作用的 影响,在空间分布 及内部各种属性上 都存在不均匀的变 化,这种变化就称 为储层非均质性。
层间渗透率级差(Jk )
层间渗透率级差为各砂层中最大渗透率 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渗透率级差愈大, 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愈强。 公式为: Jk=Kmax/Kmin
Kmax —最大单层平均渗透率
Kmin —最小单层平均渗透率
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地质意义 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是划分开发层系 和决定开采工艺的关键。
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的地质意义
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愈严 重,油层开采效果一般越差。 大庆油田的统计结果表明,开发 层系内砂层层数越多,单层厚度 越小,则油层的动用率越低。
层间非均质表征参数
层间 非均 质的 表征 参数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1.分层系数
2.砂层密度
3.层间渗透率非均 质性的定量表征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 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5.隔层
1.分层系数( An )
指某一层段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井钻遇砂层个数 (即钻遇率)来表示。
n
An Nbi / n i 1ຫໍສະໝຸດ N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n —统计井数。
2.砂层密度( Sn)
⑸碱敏性:碱液进入储层与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7 储层综合评价
一、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任务 1. 划定研究地区储层与非储层具体指标界限。 2. 划分出工区储层基本类型,并给储层优劣等级的参数指 标界限标准。
二、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影响储层储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有效厚度、渗透率、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1.粒度韵律
2沉积构造
3渗透率韵律
4.泥质夹层的分布 频率和分布密度
正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反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复合韵律 正、反韵律的组合 均质韵律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当0.5≤ Vk ≤0.7为较均匀;当Vk>0.7时为不均匀型。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⑵ 渗透率突进
系数(Tk)
渗透率突进系数表示砂层中最 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 值,即
Tk
Kmax
__
K
Tk ——渗透率突进系数;
K max ——层内最大渗透率。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 为较均匀型,当>3时为不均匀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储层,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6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Heterogeneity)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㈠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岩石地质、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化。 注:① 这种不均匀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 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及厚薄,碎屑颗粒胶结情 况、孔隙结构特征等许多方面。最为关注的是它的储集渗流 油气的能力(即孔隙性与渗透性),以及具备这样能力的岩 层的岩性特征和电性特征(即测井响应特征性) 。 四性关系图:孔隙性、渗透性、岩性、电性特征 ②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岩石的普遍特性,绝对的;均质性 是相对的。
㈢参数优选与综合评价方法 优选参数方法:多元逐步回归,R型因子分析,模糊聚类 评价方法: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权重”评价法, 神经网络 ㈣储层综合评价分类 常用3-4级分类:好、中、差等或1、2、3、4类 如河南双河油田储层综合评价:
类 渗透率 别 10-3μ m2 1 2 3 4 > 240 50-240 25-50 < 25 孔喉平 均半径 μ m >7 4-7 2.5-4 < 2.5 喉道均 值φ < 7.5 7.5~8.5 8.5~9.5 > 9.5 主要流动 孔隙 μ m 75~6.3 25.6~2.5 25.9~1.6 8.4~0.1 变异系数 % 0.59~0.31 0.34~0.26 0.31~0.24 0.25~0.16 退汞效率 (%) 42.7-62.5 29.9-53.4 22.1-47.5 — 评价 好的有 效储层 中等有 效层 较差有 效层 非有效 层
正韵律 油层 1. 正韵律油层 反韵律 晚 剖面水洗特征 油层 复合韵 中等 律油层 时间 早 厚度 洗差异 上升速度 由于渗透率和重力的作用,上部尤其顶部油层 小 强 快 低 难于水洗到,油层的剖面水洗程度与强度的差
2. 反韵律油层
剖面水洗特征
别增大,油层剖面动用程度降低,油藏开发效 大 在注水开发的情况下,虽然反韵律油层上部 弱 慢 高 果变差,最终采收率较低 渗透率高吸水多,但由于注入水受重力作用逐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渐下渗,使得吸水较少的下部油层水洗得以加 强,从而使吸水较多的上部油层水推速度和水 洗强度受到控制。其结果,使得油层剖面水洗 差异降低,油层剖面动用程度增大,油藏开发 效果变好,最终采收率较高。 其水洗、水淹特点介于正韵律油层与反韵律 油层之间。复合韵律油层的剖面动用程度与开 发效果好于正韵律油层,但较反韵律油层为差。
1.粒度韵律 2沉积构造
3渗透率韵律 4.泥质夹层的分布 频率和分布密度
在碎屑岩储层中,层理是常见的沉积构造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e/KL) 渗透率非均质程 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⑴ 渗透率变异 系数(Vk)
K
n i 1
i
K K
__
2VkLeabharlann n式中: Ki——层内样品的渗透率值; __ K ——层内所有样品渗透率的平均值; n——层内样品个数。 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 其值越小,说明渗透率差异小、储层比较均质;其值越 大,说明渗透率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 一般来说,当Vk<0.5时为均匀型,表示非均质程度弱; 当0.5≤ Vk ≤0.7为较均匀;当Vk>0.7时为不均匀型。
复习思考题
1 储层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基本方法 2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3 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的主 要内容。 4 层内非均质性中的渗透率韵律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5 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常用指标和评价方法
③ 储层非均质性直接影响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和最终采收 率。 ㈡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点 渗透率非均质性的研究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国内多采用裘怿楠提出的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主要指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 孔隙、喉道大小及均匀程度,以及孔隙与喉 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
指砂体内部纵向上的非均质性。
(1)孔隙非均质性
An N bi / n
i 1
n
N 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n —统计井数。
2.砂层密度( Sn)
指剖面上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以百分数 表示。
Hs Sn 100 % H
Hs——砂岩总厚度,m; H——地层总厚度,m。
这一参数油田上也称作砂岩比或净总比(砂岩净厚度
与地层总厚度之比)。一般来说,砂岩密度的数值越
1. 碎屑岩喉道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 (1)孔隙缩小型喉道-大孔粗喉型 (2)缩颈型喉道-大孔细喉型 (3)片状或弯片状喉道-小孔极细喉型 (4)管束状喉道
2.碳酸盐岩的喉道及孔隙结构特征 ⑴喉道类型 A 构造裂缝型:长、宽、直、片状、 大缝喉>0.1mm 小缝喉:0.1—0.01 微缝喉<10μm B晶间隙型:窄、短、平、多种形态 C孔隙缩小型 D管状喉型 E 解理缝型 ⑵孔隙结构特征:指孔洞与缝隙之间的组合关系,形态、大小、数量均 匀程度,排列方式 A 大缝洞型:以缝宽大于0.1mm的裂缝为喉道 B 微缝孔隙型:以微裂缝及晶间隙为喉道 C 裂缝型:储集空间和喉道均为裂缝,孔隙不发育 D 复合型:大洞、大缝,小孔、微缝的组合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 Kp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⑴ 夹层分布频率( pK)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个数。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N Pk H
N—层内非渗透性夹层个数; H—层厚,m。
§7 储层综合评价
一、储层综合评价的目的任务
1. 划定研究地区储层与非储层具体指标界限。 2. 划分出工区储层基本类型,并给储层优劣等级的参数指 标界限标准。
二、储层综合评价参数
影响储层储渗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有效厚度、渗透率、 孔隙度、砂体延伸长度、孔隙结构参数、层内非均质程度
等。一项参数只从一个方面表征储层的特征,全面评价一
3.复合韵律油 层水洗特征
四、平面非均质性
砂体几何形态
平 面 非 均 质 性
砂体规模及 各向连续性 砂体的连通性 孔隙度、渗透 率的平面变化
通过绘制孔隙度、渗透率 的平面等值线图,来反映 其平面变化情况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③带状砂体:3:1—20:1 重点研究砂体的侧向连续 ④鞋带状砂体:>20:1 指砂体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相互接触 性。一般砂体的规模越大、 连通情况。 ⑤不规则砂体:<20:1 其横向连续性也越好 1.连通方式:多边式、多层式、孤立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① 砂体配位数:与某一个砂体连通接 触的砂体个数。 ② 连通程度:指连通的砂体面积占砂 体总面积的百分数;或以连通井数占 砂体控制井数百分率表示。 ③ 连通系数:连通的砂体层数占砂体 总层数的百分比。连通系数也可以用 厚度来计算,称为厚度连通系数。
五、层间非均质性
一套含油层系内的砂体的层间差异。储层层间非均质 性一般用以下参数进行描述表征:
1.分层系数
2.砂层密度
3.层间渗透率非均 质性的定量表征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 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5.隔层
1.分层系数( An )
指某一层段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井钻遇砂层个数 (即钻遇率)来表示。
低,其层间非均质性就越大。
3.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仍然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Vk)、
渗透率突进系数(Tk)、 渗透率级差(Jk) 等参数来定量描述多个油层之间的渗透率差异程度。
4.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 注意特高渗透率层在剖面上的位置及其地质 成因。 5.隔层: 指稳定分布于两个渗透性岩层中间的不渗透 岩层。油田开发过程中对流体运动具有隔挡 作用。
㈡粘土杂基 指作为杂基充填于碎屑岩储集层孔隙内的粘土矿物。 1.粘土含量:粒径小于5um—粘土 2.粘土矿物类型:X衍射分析法→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 石及其混层粘土 3.粘土矿物产状:扫描电镜→分散状(如高龄石)、薄层状(绿 泥石)、搭桥状(伊利石) 4.对流体的敏感性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⑵水敏性:当与储层不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集层后引起粘土膨 胀、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⑶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与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⑷盐敏性:地层耐受低盐度流体能力(水化膨胀)储层中的粘 土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而 降低渗透率。 ⑸碱敏性:碱液进入储层与碱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 释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