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
读后感
读完这本阅读教学实录,我感触很深,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同时也对照了自己平时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结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来谈谈我的收获与反思。
一、欢笑,在课堂中荡漾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给人一种轻松、惬意之感,你会在不经意间走进学习语文的教学情境之中。
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有兴趣,于老师可真是使用了十八般武艺--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一个词语的意思,于老师只需寥寥数笔孩子们就能从形象的画面中找到答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本更深刻,于老师可以一人出演多角,可以是“耳背”的老奶奶,也可以是狡猾骗肉的“狐狸”;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于老师可以用他那独有的嗓音唱上一小段京剧……真所谓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唱、念、做、打”自成一体。
于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但却没有丝毫的花拳绣腿。他的阅读课就是要学生读,并且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读自悟。我们评价一堂课,往往是看教师对教材挖的够不够深,却忽略了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表现。很多的公开课上,老师在学生不能准确回答问题时,我们常常以步步引导甚至换人回答的方式使得自己的教学流程得以顺畅地发展。于老师的做法不同,每到这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再读读那一自然段,完善自己的答案或者通过引导,让学生再读、反复读、有感情的读,从而让学生的思考更深入一些。他不会轻易地让别的同学去帮忙,更不会由老师来说出答案,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人阅读体验的尊重。
二、激励,在航程中扬帆
于老师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在课堂上他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一节课中很难得有重复的,他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好!”
“棒!”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言,激励有五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领性原则、实指性原则、鼓动性原则、及时与重复性原则。
周弘先生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所谓“针对性原则”
,就是说激励要有的放矢。第一个“的”,是针对所有学生的特长(尤其是后进生的特长),加以“放大”,使特长更长,使每个
学生都有信心,脸上都有阳光。第二个“的”,是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放大”该环节随时出现的“闪光点”,使其日渐长进。
顾名思义,“引领性”,就是激励的话要对学生起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样的激励语言,对全班学生都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工作。
及时与重复性原则:表扬、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了,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如果说别的事可以拖一拖,那么赞扬不能拖。对突出的事迹、表现,还要重复赞美,而且要当众赞美。这样,会增强被赞美学生的荣誉感,对其他学生的示范、引领效果会更明显。
所谓“鼓动性”,就是说表扬、赞美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学生会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
鼓动性的大小、强弱,取决于老师的情——是否真情、动情、热情。老师夸赞的话固然重要,但倘若无情,那话就是苍白的、冷冰冰的了。同样说“你真棒”,面无表情地说、冷漠地说和微笑着说、热情地说,给学生的感觉是迥然不同的。学生不但在乎老师说什么,更在乎老师说话的表情、语气。
“实指性”指的是表扬要实事求是。首先,表扬得有事实,有
事实,表扬才站得住,学生才信服。其次,表扬的话要恰如其分,不能空泛。实指性越强,学生越听得明白,激励性就越大。
正因为如此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听到“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
“我很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么自然!”
“你居然会正确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由此,我反思:在课堂上,我对孩子们的评价是否太过于随性、单一?这样的单一怎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是否真是我们自己课堂上的随意性渐渐削弱了孩子们上课举手发言的积极性?
三、质朴,在语文中扎根
阅读于老师的教学实录,发现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习作课亦或是口语交际,他的课堂没有太多花哨,质朴而生动,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读完课题后要停顿;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会说话;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知道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都有自己固定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