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技术(整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散系统,多输入、多输出的情况。 大系统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始将现代控制理论与系统理论相结合 核心思想: 系统的分解与协调,多级递阶优化与控制 适用范围: 高维线性系统 控制系统结构及仪表的发展
从结构看,经历了 4 个阶段: (1)基地式:如自力式温度控制器,适用于单回路 (2)单元组合式:按功能分成若干单元,依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组合,使用方便、灵活。 (3)计算机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DDC),集散控制系统(DCS) (4) 二级优化控制:采用上位机和单元组合式相结合在 DCS 基础上实现先进控制和优化控制
n
B1 B2
B1 B2 B1
n>1:衰减振荡。n 越大,则控制系统的稳定度也越高,当 n 趋于无穷大时, 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接近于非振荡过程。 n=1:等幅振荡。 n<1:发散振荡。n 越小,意味着控制系统的振荡过程越剧烈,稳定度也越低,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为保持足够的稳定裕度,一般希望过渡过程有两个波左 右,与此对应的衰减比在 4:1 到 10:1 的范围内。
y ( )
要求小。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约束条件的系统,如化学反应器的化 合物爆炸极限、 触媒烧结温度极限等, 都会对最大偏差的允许值有所 限制。偏差有可能是叠加的,所以要限制最大偏差的允许值。 (2)衰减比 n,衰减率
衰减比是衡量过渡过程稳定性的动态指标。 定义: 第一个波的振幅与同方向第二个波的振幅之比。
求系统的输出(被控变量)随之而变化。 程序控制系统 设定值也是变化的,但它是一个已知的时间
函数,即根据需要按一定时间程序变化。 自动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过渡过程: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 对于一个稳定的系统(所有正常工作的反馈系统都是稳定系统)要分 析其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定值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几种形式(阶跃扰动)
感受被测参数的变化, 将被测量转换为便于计量的物理量的仪表, 也称一次仪表。
变送器:将传感器送来的检测信号进行转换、放大、整形、滤波等处理后,调
制成标准信号的电路,也称为二次仪表。
自动化仪表经历了从气动液动仪表、电动仪表、电子式模拟仪表、数 字智能仪表,到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等发展阶段 自动化仪表根据能源的种类,可分为电动、气动等仪表。 气动仪表出现的比电动仪表早,具有价格便宜、结构简单、具有本质 安全防爆性能等优点 现代电动仪表采用低电压、小电流的集成电路构成,保证了在易燃易 爆场合下的使用,并且传送和处理方便,容易和计算机配合使用,因 此取得了压倒性优势。 自动化仪表按组成方式可分为多功能仪表和单元组合仪表。 多功能仪表是将测量、记录、调节等功能组合在一起的仪表。
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
闭环控制: 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被控变量送回输入端,与设定值进行比较, 根据偏差进行控制, 控制被控变量, 这样, 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闭环。 优点: 按偏差进行控制,使偏差减小或消除,达到被控变量与设 定值一致的目的 缺点:控制不够及时;如果系统内部各环节配合不当,系统会引 起剧烈震荡,甚至会使系统失去控制。 开环控制: 优点:不需要对被控变量进行测量,只根据输入信号进行控制, 控制很及时。 缺点:由于不测量被控变量,也不与设定值相比较,所以系统受 到扰动作用后,被控变量偏离设定值,并无法消除偏差
一阶对象的传递函数形式:
G s
K Ts 1
差分方程是一种时间离散形式的数学模型, 用来描
述在各个采样时刻的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数值之间的关系。
机理建模 【见 ppt 第二章 P18】
时滞的产生一般是由于介质的输送需要一段时间而引起的。
第四章 过程检测仪表
自动化仪表(过程仪表)包括检测仪表(测量变送) ,调节仪表(控 制器)和执行器 检测仪表: 对工艺参数进行测量的仪器仪表, 检测仪表包括检测元件、 变送器及显示装置。 检测元件(或传感器) :是直接与被测对象发生联系(但不一定直接接触) ,
第一代 DDZ-Ⅰ和第二代 DDZ-Ⅱ以 0-10mA 直流为标准信号。 第三代 DDZ-Ⅲ和第四代 DDZ-S 以国际上统一的 4-20mA 直流为标准信号。
采用直流信号的优点是传输过程易于和交流感应干扰相区别,不存在相移问题, 不受电感、电容和负载性质的限制。 气动仪表的信号标准:20-100Kpa
•
执行器的作用是接受控制器送来的 u(t),相应地去改变控制变量 q(t)。
系统中控制器以外的各部分组合在一起,即过程、执行器、检测元件与变送器的组合称 为广义对象。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按设定值的不同情况,将自动控制系统分为三类: 定值控制系统 设定值保持不变(为一恒定值)的反馈控制
系统称为定值控制系统。 随动控制系统 设定值不断变化,且事先是不知道的,并要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方框图
控制器 扰动 比较 设定值 r(t) 机构 e(t) f(t) 广义对象 被控变量
-
控制装置
u(t)
执行器
q(t)
过程
c(t)
测量值 y(t)
检测元件、变送器
• • •
检测元件和变送器的作用是把被控变量 c(t)转化为测量值 y(t)。 比较机构的作用是比较设定值 r(t)与测量值 y(t)并输出其差值 e(t)。 控制装置的作用是根据偏差的正负、大小及变化情况,按某种预定的控制规律给出 控制作用 u(t)。比较机构和控制装置通常组合在一起,称为控制器。
5. 改进生产工艺和管理体制
控制理论的发展
经典控制理论:20 世纪 40 年~20 世纪 50 年代 Nyquist(1932)频域分析技术 Bode(1945)图 根轨迹分析方法(1948) 特点:主要从输出与输入量的关系方面分析与研究问题。 适用范围:线性定常的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 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出控制系统进行分析 与设计。PID 控制规律是古典控制理论最辉煌的成果之一 现代控制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获得迅猛发展 主要内容: (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 最优控制理论, 最佳估计理论, 系统辨识等。 特点: 从输入-状态-输出的关系全面地分析 与研究系统。 适用范围: 不限于线性定常系统,也适用于线性时变,非线性及
数学模型建立的途径不同可分为机理建模,实测建模和混合模型
机理模型——从机理出发,即从对象内在的物理和化学规律出发, 建立描述
过程输入、输出特性的数学模型 实测(经验)模型——对于已经投产的生产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测试或依 据积累的操作数据,对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通过数学回归方法进行处理。 混合模型——通过机理分析,得出模型的结构或函数形式,而对其中的部分 参数通过实测得到。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的概念:
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 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 自动控制理论是关于受控系统的分析、 设计和运行的理论和技术。
自动控制的作用
1. 提高社会生产率和工作效率 3. 保证产品质量 2.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4. 改善劳动条件,减轻体力、脑力劳动
TS
表示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长短。
定义: 控制系统在受到阶跃外作用后, 被控变量从原有稳态值达到新 的稳态值所需要的时间。 理论上讲,控制系统要完全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需要无限长的时间 实际上,被控变量接近于新稳态值的 5% 或 3% 或 2% 的范围 内且不再越出时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可计为过渡时间。一般希望过渡 时间短一些。 (5)振荡频率(或振荡周期)
自动控制系统的品质指标 单项控制指标(仅适用于衰减振荡过程)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主要指标有: 最大偏差(或超调量) 、衰减比、余差、过渡时间。 原则: 对生产过程有决定性意义的主要品质指标应该优先保证 (1)最大动态偏差(emax)或超调量(δ)
描述被控变量偏离设定值最大程度的物理量,是衡量过渡过程稳 定性的一个动态指标。 对于定值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的最大动态偏差是指被控变量第一 个波的峰值与设定值之差。 在上图中, 最大偏差就是第一个波的峰值。 为 | emax || B1 C | 对于随动控制系统,通常采用超调量这个指标来表示被控变量偏 离设定值的程度,一般超调量以百分数给出。超调量定义:第一个波 的峰值与最终稳态值之差, 即δ =B1,如果系统的新稳态值等于设定值, 那么最大偏差就等于超调量。 % B1 100%
对传感器的三个要求 高准确性:输出信号与被测参数成严格的单值函数关系 高稳定性:不受时间或环境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高灵敏度:被测参数微小变化时输出量变化明显 自动化工程师的主要工作是“系统集成” 。 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别。(真值,约定真值,相对真值) 基本误差:指在仪表制造厂规定使用条件下产生的仪表误差,规定使 用条件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电源电压、安装方式等 附加误差:是仪表在非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使用时另外产生的误差。如 电源波动附加误差,温度附加误差等。 误差来源,按误差出现的规律可分以下三种 系统误差:测量仪表本身或其他原因(如零点没有调整好)引起的有规律误差。 随机误差:指在测量中出现的没有一定规律的误差。 疏忽误差: 指观察人员误读或不正确使用仪器与测试方案等人为因素所引起的
数学模型及描述方法
用于控制的数学模型(a、b)与用于工艺设计与分析的数学模型 (c)不完全相同。
a:一般是在工艺流程和设备尺寸等都确定的情况,研究过程的输入变量是 如何影响输出变量的。 b: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所设计的控制系统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c:在产品规格和产量已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模型计算,确定设备的结构、 尺寸、工艺流程和某些工艺条件。
一阶对象:可以用一个一阶微分方程式来描述其特性
a1 yt a0 y t x t Tyt y t Kx t 或
其中
T a1 1 ,K a0 a0
,如果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静态) ,变量的导数
项均为零,
y t
1 x t Kx t a0
单元组合仪表:按功能划分,制成若干种能独立完成一定功能的标准 单元,各单元间以标准联络信号相互联系。
产品 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有 4 代
第一代 DDZ-Ⅰ:以电子管和磁放大器为主要放大元件。 第二代 DDZ-Ⅱ:以晶体管为主要放大元件 第三代 DDZ-Ⅲ: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放大元件。 第四代 DDZ-S: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智能仪表 电动单元组合仪表有 2 种标准信号制度。
数学模型的主要形式——非参量模型和参量模型 非参量模型——数学模型是采用曲线或数据表格等来表示 特点:形象、清晰,比较容易看出其定性的特征
缺点:直接利用它们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往往比较困难 参量模型——数学模型是采用数学方程式来描述 静态数学模型用代数方程式表示 动态数学模型形式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
一个环节 (或对象)的传递函数是在初始条件为零 时,这个环节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变量的拉氏变换之比,记为
G
s
Y X
s s 拉氏变换定义为: F
s 0
fwenku.baidu.com t e
st
dt
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Y s bm s m bm 1 s m 1 b1 s b0 G s X s a n s n a n1 s n1 a1 s a0
(3)余差
e
e r y ()
定义:控制系统过渡过程终了时设定值与被控变量稳态值之差。 余差是反映控制准确性的一个重要稳态指标,一般希望其为零, 或不超过预定的范围。在控制系统中,对余差的要求取决于生产过程
e r y () C 的要求,并不是越小越好,上例中
(4)回复时间(过渡时间)
定义:过渡过程同向两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振荡周期或工作周 期。其倒数称为振荡频率
在衰减比相同条件下,周期与过渡时间成正比;振荡频率与回复时间成反比。
第二章 过程特性与建模
过程:需要实现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 过程特性:是指被控过程的输入变量(操纵变量或扰动变量)发 生变化时,其输出变量(被控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研究过程特性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实施控制 描述过程特性的参数 :放大系数Κ,时间常数Τ,滞后时间τ
自动控制示例 控制变量: 受控制器操纵的用以 克服干扰的影响, 使被控变量保 持设定值的物理量(水的流量) 扰动: 除操纵变量外, 作用于被 控过程并引起被控变量变化的 因素 (水压力、蒸汽压力) 设定值: 工艺参数所要求保持的 术语 数值 被控过程(被控对象) :自动控 偏差: 被控变量设定值与实际值 制系统中, 工艺参数需要控制的 之差 生产过程、 设备或机器。 (气泡) 负反馈: 将被控变量送回输入端 被控变量: 被控过程内要求保持 并与输入变量相减 设定值的工艺参数(气泡液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