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完整资料).doc
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合集]
![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6151c0b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0b.png)
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合集]第一篇: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2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新一轮课改开展以来,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本次说课就以这一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过渡:教材分析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基本保证,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选自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包括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
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而商鞅变法也使秦国更加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这一时期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为秦朝统一莫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掌握浅、理解能力不强,同时其情感价值易受到影视剧的影响。
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分析《战国形势图》与相关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史学研究方法。
3.体会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提高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691811763231126edb11c5.png)
说学情
说目标 教学方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情景设置法
教材阅读法
小组合作法
突破重难点
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案列分析 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
地图学习
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教学过 说教学过程 程
说活动反思 说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
7.当堂检测与课后作业布置(4分钟) 6.答疑总结,高校点评(5分钟)
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教学过 说教学过程 程
说活动反思 说教学反思
3.前置性学习探究(5分钟)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
到中央”,指导学生看图“战国七雄形势图”, 明确七雄的地理位置。 2、在各国的变法中最先
预习提纲:1、“战国七雄”是哪七雄
进行的是谁?收效最大的是谁?3、商鞅变法的背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永茂中学 邓飞燕
说课流程
1
2 3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4
5
说教材
说学情
说目标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第七课
本课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在中国历史 发展的长河中,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 的转型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转型的过渡期,商鞅变法与都江堰的 建设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国的日益强大 和以后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根据新课标的 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都江堰水利工程。
部编 七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说课
![部编 七上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4d828cff5901020206409c1a.png)
注意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 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知识与能力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 会变化。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是秦国强大起来。知道 都江堰工程工作原理。
课程基本理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普及历史常识,融 入正确的价值判断,鼓励教学方式创新。
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 养,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教材分析(单元间)
教学背景
第二单元: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奴隶社会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 化
1 战国时期正处于早期奴隶制国家 分裂的后期,新的因素正逐渐取代 旧因素,进入社会大变革阶段,出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02
知识
学习程度较好,具备 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 但多数学生对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化认识不清。
心理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 正确的学习动机,对 有趣的历史学习积极 性更高,有合作探究
的热情。
03
能力
对新知识接受度较高。在历史 学科素养方面,史料实证与历 史解释等能力还有所欠缺,运 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思考的能
现了统一的趋势。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封建国家
2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重要历史时期, 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
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单元内)
教学背景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9ee9b4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1.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一节介绍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课程。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认识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2.教学难点: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或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战国时期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途径,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3.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战国时期历史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课堂讲解: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教师进行课堂讲解,详细阐述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
5.巩固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与战国时期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历史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说课) 岳麓版精品课件
![初中历史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说课) 岳麓版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bb6f10458fafab068dc0217.png)
(二)整体感知 找“变”
思考:
本课讲述了很多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 例,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三)合作探究 思“变”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1、铁农具 2、牛耕
观察文物图片:
锄
齿耙
锸、犁铧
回忆的老墙,偶尔依靠,黄花总开不败,所有囤积下来的风声雨声,天晴天阴,都是慈悲。时光不管走多远,不管有多老旧,含着眼泪,伴着迷茫,读了一页又一页,一直都在,轻轻一碰,就让内心温软。旧的时光被揉进了岁月的折皱里,藏在心灵的沟壑,直至韶华已远,才知道走过的路不能回头,错过的已不可挽留,与岁月反复交手,沧桑中变得更加坚强。 是的,折枝的命运阻挡不了。人世一生,不堪论,年华将晚易失去,听几首歌,描几次眉,便老去。无论天空怎样阴霾,总会有几缕阳光,总会有几丝暗香,温暖着身心,滋养着心灵。就让旧年花落深掩岁月,把心事写就在素笺,红尘一梦云烟过,把眉间清愁交付给流年散去的烟山寒色,当冰雪消融,自然春暖花开,拈一朵花浅笑嫣然。 听这位老友,絮絮叨叨地讲述老旧的故事,试图找回曾经的踪迹,却渐渐明白了流年,懂得了时光。过去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也装饰了我的梦,也算是一段好词,一幅美卷,我愿意去追忆一些旧的时光,有清风,有流云,有朝露晚霞,我确定明亮的东西始终在。静静感念,不着一言,百转千回后心灵又被唤醒,于一寸笑意中悄然绽放。
C、青铜农具的普通使用 D、更加讲究精耕细作
4、商鞅变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D )
A、诸侯国的国君
B、奴隶主贵族
C、奴隶的反抗斗争 D、新兴地主阶段的推动
5、战国时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 B )
A、铁农具广泛使用 B、牛耕进一步推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760903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a.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7课。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以及思想文化的繁荣。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古代历史的了解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对于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掌握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2.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各国变法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各国变法的意义和作用。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特点。
6.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人教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8bc6aa0fd0a79563c1e729e.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识读《战国形势图》《战国铜壶》,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到,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重点:一是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兼并战争;二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概况。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结合“学生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和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充分融于课堂。
为启发学生思考,可将部分教学内容以提问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逐一解决突破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回顾:1.铁农具和牛耕是什么时期出现的?2.春秋时期的霸主都哪些?第一个称霸的谁?环节二、导入新课:出示《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小组解决以下问题:(1)对比两幅图,与春秋时期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有什么变化?(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大国?分别在什么位置?(3)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哪里去了?韩赵魏是怎么来的?【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aded95cbed5b9f3f80f1c25.png)
七年级历史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一、预习导学1。
战国七雄:2O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30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lo 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O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O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O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
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精讲释疑:(一)战国七雄Io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0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a,,O3o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二)商鞍变法lo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势力增强。
2o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o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九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说课
![第九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0a533d92b9d528ea81c7792a.png)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说课稿王云峰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九课、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两种社会制度更迭的历史阶段,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正是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
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才使封建社会得以确立。
所以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②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⑵能力目标①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及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现的终极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④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⑶德育目标①通过商鞅变法的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商鞅“便国不法古”、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精神,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认识改革从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但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英名,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工具的进步、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大变革等历史现象的研究分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
同时使学生坚定地树立起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必定胜利的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中去。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影响难点: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结束的原因解决办法:立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辩论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每一个学习者都经历通过学生课前的质疑。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617d1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e.png)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初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即《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前几节历史课中学到的内容,大家还记得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吗?那么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二、内容展开1.战国前的社会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已经逐渐从农耕社会向农耕与手工业并存的社会转变。
在这个时期,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使了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
2.军事改革与社会变革随着战国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斗,由于政权更替的需要,军事改革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各个国家开始了兵器的改进,加强防备和战争术的研究,同时也加大了对农民的征召和兵役的供应。
这导致了部分农民的贫困和社会的不稳定。
3.思想文化的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也影响了思想文化领域。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倡导加强法律制度和责任追究。
而这种思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战国时期的社会有了更加明确的社会等级制度。
三、案例分析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带来的变化进行分析和讨论,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进行更全面的了解。
四、课堂讨论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什么样的看法和理解?同学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你们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小结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讨论,我们了解到在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化。
农耕与手工业的并存,军事改革和社会动荡,思想文化的变革等等,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研究,并完成相关的作业。
好了,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节课更加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进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
![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0f2bb10f78a6529647d5320.png)
四、起承转合,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自主学习和知识拓展通过导学案完成这两部分的学习。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放手给学生解决。
另外,对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轻描淡写的叙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对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必须进行知识拓展加以补充相关史事。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课件中的设问、情景设置、分组小活动等完成这两部分的学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导入:
1、展示《战国铜壶》图片引出“战国”的由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说课,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小结:
通过小结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框架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达到使学生再一次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回忆并巩固记忆的目的。
结束语:历史的机遇从来都不是留给那些固步自封、亦步亦趋的“传声筒”。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国家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我们需要勇于创新,以探究教育的新领域,创造教育的新境界。
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6ba67ec83c4bb4cf7ecd1f1.png)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我是X XX 中学历史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教学定位以及教学思路与实施策略入手进行说课首先我进行2011 年的课标解读1 、2011 年版课标提到学生需要(1)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知道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教材解读因此学生在这一课需要掌握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等基本史实,了解秦国崛起的脉络,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巨变之中,理解巨变推动中国走向统一3、重难点解读本节课教学重点:由于铁犁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运动引起了社会大变革,让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以及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了如指掌,说学情1 、有利因素: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不利因素: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因此,我将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的培养。
三、新课讲授导入首先提问何为战国?利用年代尺和课题导入,承上一课,完整呈现东周历史。
(前为春秋,后为战国); 为了是学生对战国时期有一定概念,我用动态时局图让学生明白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结束的标志是秦国灭六国完成天下统一。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c4cd60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3.png)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一课的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主要介绍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繁荣以及社会阶级的分化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社会的特点和变化,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说学情本课是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历史课,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掌握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的分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社会阶级的分化。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解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准备一幅战国时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建筑和农田等元素。
2. 提问:你们觉得这幅图片是描绘哪个时期的?你们对战国时期有什么了解?第二环节:学习新课1. 多媒体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图片解读:展示一幅战国时期的农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农田工具和农民的劳作场景。
3. 讲解农业生产的发展:a. 农业工具的改进:例如犁、耕牛等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中国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课件
![中国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dbee0558fb770bf78a55b3.png)
认识商鞅变法的效果。
2、选取商鞅被车裂的图文, 就是突出“商鞅可死,秦法
“及孝公、商君死,惠 王即位,秦法未败也。” ——《韩非》
不可灭”的史实,学生认识
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
成效最大
1商鞅变法
梳理史实
1、时间: 公元前356年 2、主要内容: 政治:立县制,废特权,严法度等 经济:废井田,允许土地买卖,鼓励耕织等 军事: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燕
沿长平城左右五十多里的山地
齐
秦
魏 韩 楚
建筑垒壁。 信息三:赵括被射杀,赵军大 败,四十万人降秦,白起将他 们全部活埋。
时间长、规模大、 范围广、兵力多
信息三:赵括被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
人降秦,白起将他们全部活埋。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本身就有非常残酷的一面。对战争 来说… …如果只把对方军队击垮而不消灭它,那么它明天 可能还要武装起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陈相灵 设计意图: 1、把一则材料的信息挖掘 完整,教学生养成同一个 内容多想想的思维习惯。 2、补充相关史学观点,降 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形成 长平之战是秦灭六国转折 点的认识。
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
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 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兼并 战争
一统中国
战争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经济上 的变革各国都在推行。中国在“以农 立国”的国家,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 了,谁就从根本上站住了脚跟。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战国史》
战国时期著名水利工程 ②前246年, 秦国关中郑国渠
秦 巴蜀
设计意图: 1、过渡:给文字材料,直接把学生的目光由战争 转移到水利工程的修建上来。 2、文史互证,让学生感受战国时期的又一变化, 即列国兴修水利。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案.doc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cf82de867ec102de3bd8984.png)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掌握战国七雄的由来及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
3.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1.分析并理解商軼变法的性质。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应时代的需要、用于投身改革的人,一定会受到后世的尊敬。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教学难点】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出示右图。
教师讲述:2008年5月12 LI,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人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火。
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这一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
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水利工程是安全的。
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感到惊叹。
这一水利工程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建造的?起到了什么作用?【基础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1•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 、 _____ 、_______ 三家大夫瓜分。
(2)III氏代齐:齐国由人夫HI氏取代。
(3)战国七雄:齐址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3.著名战役桂陵Z战、马陵Z战、__________ 等4.战国兼并战争评价笫一,负面影响。
给人民的牛•命财产带來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來巨大破坏。
第二,客观作用。
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而的形成。
一•、商鞅变法1•背景(1) _______ _____________ 工具和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新兴—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屮取胜3.内容政治:(1)确立______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经济:(1)废除井III制,允许土地__________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81e9f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3a.png)
2024河北教师招聘备考:初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说课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的内容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这个话题是初中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不仅考查了我们对于战国时期的了解,更关注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变迁。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战国时期的背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市井社会的过程。
这个时期,七个国家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这对于社会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首先是阶级的变化。
在周朝的时候,封建贵族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在战国时期,贵族集团逐渐衰弱,士农工商阶级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后来的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经济的变化。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农田遭到破坏,农民的生活变得异常困难。
于是,一些农民开始逃离乡村,进入城市从事手工业和小商贩,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形成,并且逐渐取代了封建的农业经济。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思想家和学派。
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纷涌现,像孔子,墨子,老子等一系列的思想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于后世 filial 学派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封建社会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商业为中心的市井社会。
其次,思想的革新也给后人的思想启发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
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讲解,我们对于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个题目是历史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加深对于这个时期的了解,做好备考准备。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7课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高县月江中学历史老师刘亭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说一说这战国之变。
一、因材施教,说教材
地位: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教学内容。
教材讲了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三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作用: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从此进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因此本课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历史长河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课的题目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本课的中心主要体现在一个“变”字上。
学习本课内容,要把握战国时期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因此我把本课的三个内容体现在三个变化上。
一变军事篇:兼并战争;命名为新旧更替强生梦——战国七雄
二变政治篇:变法运动;命名为力主创新统一梦——商鞅变法
三变经济篇:兴修水利;命名为造福千秋发展梦——著名的都江堰
四是课后活动:自强不息中国梦——我做什么
(在课后完成课本上的问题思考)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能力与理解: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铜冰鉴》、《战国铜壶》和《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
变法的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
七年级学生对这样的历史转变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的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二、了如指掌,说学情
1、有利因素: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
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不利因素:
七年级学生毕竟只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尤其是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因此,我将着重引导他们以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析背景资料,掌握辩论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教学相长,说教法学法
教法:总体上,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原则,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故而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悬念,渐入思考,教师在必要时适当引导。
具体采用如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穿插运用问答法、谈话法等常用教学方法。
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
目的和意义在于让学生慢慢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学答”到“问答”。
四、起承转合,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自主学习和知识拓展通过导学案完成这两部分的学习。
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
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放手给学生解决。
另外,对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历史都发生在遥不可及的年代,轻描淡写的叙述是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的,特别是对一些结论性的语言,必须进行知识拓展加以补充相关史事。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课件中的设问、情景设置、分组小活动等完成这两部分的学习。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导入:
1、展示《战国铜壶》图片引出“战国”的由来。
2、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将用贴近生活的海尔冰箱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出世界上个最早的冰箱是《铜冰鉴》,从两者的对比,体现变化发展,自然引入到今天的课题《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探究学习:
一、为了使学生对战国时期在军事上变化的历史理解,我将以春秋战国形势图对比和通过用表格对比春秋城濮之战与战国长平之战的差异,来让学生观察、对比发现春秋的争霸战争在战国时转变为兼并战争,使学生完成本课的一变军事篇兼并战争的
知识点掌握。
二、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将学生放到历史的当时,用当时的条件来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我将展示一个奴隶主的烦恼,以奴隶主为什么有这样的烦恼,他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抛出,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解决本课的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
接下来我再以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分组代表当时不同的阶级分析商鞅变法的措施带来的影响。
通过角色扮演来达到消除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陌生感、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的目的。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走进历史,更深刻地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更准确地评价商鞅变法带来的作用。
新课标下,史料在教材中的地位愈加凸显,为了使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接下来我以过往期末试卷中出现率最高的史料展现给学生,向学生归纳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方法,解决考点和完成本课的二变政治篇变法运动知识点的掌握。
而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判断一场变法或改革的成功,认识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问题思考,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大多数学生更好学习课本知识,解决本课难点,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接下来展示李冰和都江堰现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识图获取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知识,并使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三变经济篇兴修水利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小结:
通过小结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框架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达到使学生再一次对本课的知识进行回忆并巩固记忆的目的。
结束语:历史的机遇从来都不是留给那些固步自封、亦步亦趋的“传声筒”。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使秦国国富兵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
之路。
国家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是改革的参与者、推进者。
作为与时俱进的教育者,我们需要勇于创新,以探究教育的新领域,创造教育的新境界。
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说课,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