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春节习俗

恩施春节习俗
恩施春节习俗

恩施春节习俗

篇一:恩施春节民俗调查.doc

恩施春节民俗调查

1002杨宝

摘要:恩施是土家族、苗族集中地区,民俗很多,但仍以传统春节最为隆重。

在这民族地区,其春节自然有许多特殊习俗,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过赶年、杀年猪、吃刨汤、煮甜酒、打糍粑、吃大肉、打年货等等。春节尾巴上是我们土家人注重的另一喜庆节日——元宵节。此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舞狮子、玩龙灯、演板凳戏、猜灯谜、吃汤圆等等,热闹非凡!

关键词:恩施民族地区春节民俗元宵

我的家乡在恩施,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物华天宝、钟灵毓秀;这里素

有“华中植物园”、“鄂西林海”之称;这里被誉为“茶叶王国”、“水能王国”、“华中药库”和“世界硒都”;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董必武、贺龙、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过革命工作;这里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是土家文化的摇篮,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摆手舞、铜铃舞、肉连响、《龙船调》、《黄四姐》;这里还是一个山清水秀、石美洞奇,有着丰富的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生态旅游境地。因

此,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度过的是一个祥和的兔年春节!下面是我对恩施的春节民俗调查。

一、春节简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

的盛典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春节的历史与传说:

(一)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

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二)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

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

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

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

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

“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

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

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

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

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

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

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

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

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

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

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

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

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

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

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

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

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后来才演变为春联的。

三、春节过程:

湖北年歌:“二十三打土尘,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办鱼肉,

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鸡鸭,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读yā)鐤罐咵。年初一,开门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

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些歌谣都简明地说出了春节的过程,但恩施不重视腊八,春节一般

从小年到元宵。下面让我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恩施的这个兔年春节过程。

(一)腊月二十四——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我们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

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1.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

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女人是不祭灶的。

2.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

除,北

方称“扫房”,我们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恩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

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我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二)腊月二十五至二十八——准备年货:

这四天是我们准备年货阶段。

1.二十五——杀年猪、吃泡汤。土家人善养猪,家家户户都喂养着大肥猪,二十五这天杀了年猪后邀请亲朋好友来吃年肉,叫“吃泡汤”,一起分享自己一年的劳动果实,体现了我们土家人热情好客、勤劳朴实的特点。其中杀猪的时候有很多讲究,如女性不能观看,通过猪血的颜色来预测来年的财运,如果刀上沾满血、血色鲜艳、多而嫩,那么表明来年财运好!同时,屠夫要说上几句吉利的祝福话,

叫“封增”。然后,会给新鲜肉洒些许盐,用松枝熏,制腊肉。

2.二十六——赶场打年货。我们土家人逢三、六、九赶场,购买年货,主要是自己家不能制作的物品,如新鲜水果蔬菜、糖果、啤酒、白酒(特产包谷酒)、酒曲(制作醪糟,也即甜酒)、白糖、调料等等。

3.二十七——制作年货。这一天非常忙,要推豆腐、磨豆皮、生豆芽、推合渣、制鲊广椒、打糍粑、发米粑粑或包谷粑粑、制麻糖、煮甜酒

(米酒、醪糟)等等。当然这一天不是非得把这所有的事做完,只是以制作年

货为主罢了,其他时候也可

以做。

(1)合渣

恩施民间常用便菜。它

的制作很简单,只要将黄豆

浸泡发胀,用石磨磨成细浆,

用水煮沸、拌菜屑、盐即可,

稀稠自便,具有不损黄豆全

部营养之优点。恩施人对合

渣有着深厚的感情,流传有

“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

民谚。

(2)鲊辣椒

又称鲊辣椒,它是恩施

城乡居民的风味菜。由于恩

施人特别喜爱酸辣,所以有

“三天不吃酸和辣,心里就

像猫儿抓”的民谚。它是用

鲜红辣椒屑和玉米面为主要

原料加工而成,每年白露后

制作,储存于坛中密封,半

月后即可食用。

4.二十八——写春联、贴春

联。过去的春联都是请人写

的,现在有细微变化,部分人倾向于买春联,因为简单又好看。但还是有很多人

继承着传统习俗,找一位老先生写,这其中的讲究可多了。讲究有神必贴,每门

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三)二十九、三十——过年:

1.二十九——过赶年。

恩施土、苗人比汉族人提前一天过年,叫“过赶年”。如果农历腊月大

就是二十九过年,腊月小就是二十八过年,有“春来忙田,腊来忙年”的规矩。

这一天,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一大早,女人就开始忙年饭,男人就开始忙放鞭炮以辞旧,欢庆这一年的收获与圆满或者排除这一年心中的悲伤,总之,让一切随着轰轰的炮竹声远去。放完炮竹后,男人就端着女人煮好的猪头祭祀神灵,包括天地、家神、灶神、火神、财神、门神等等。一般团年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我们却是在二十九的中午,整个家族都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非常丰盛,以土家人酷爱的火锅为主,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配以土家特色菜,喝土家特产酒,男人喝包谷酒,女人喝甜酒。饭后喝油茶汤,晚上吃汤圆。

其中,火锅以猪蹄、鸡为主,且不准小孩吃猪尾巴、鸡头、鸡爪子,要把凤凰头、抓钱爪留给当家人吃,男孩不准吃猪脚叉,怕叉了媒人的嘴,使亲事谈不成,还有,不能泡汤,传说泡了汤来年雨水多,影响庄稼,或出门办事时会常遇雨天,不会顺利等。配菜有麻婆豆腐、鲊广椒、合渣、腌菜、豆芽、豆皮、霉豆腐、年肉、择叶根(鱼腥草)、魔芋、米豆腐等特色菜以及其他常见菜比如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故土家族食谱中写道:“三罐一老酒,泡菜土腊肉,盐菜鲊广椒,合渣懒豆腐”

(1)年肉

它是恩施的一种特色菜肴,

也是土家人春节必备菜肴之一。

春节的民间风俗习惯介绍

春节的风俗习惯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

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doc

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希望您喜欢!()查看。 春节拜年的礼仪有哪些1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 “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春节传统习俗11个

春节传统习俗11个 春节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日,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早已使它成为我们的文化之根。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春节传统习俗11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倒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带着孩子去选购福字,让孩子将福字贴到门上,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将福字倒着贴,让孩子在感受春节气息的同时又了解语言的妙用。 拜年 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在过年前带着孩子自己动手准备一些小礼物,激发孩子对拜

年的兴趣,同时也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带着孩子去拜年,让孩 子亲手把自己做的礼物送给长辈、小朋友,孩子在体会拜年乐趣 的同时,学会尊老爱幼,并从中明白“礼轻情意重”、“礼尚往来”等道理。 办年货 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的过程,称为办年货。 父母应该尽量安排时间和孩子一起办年货。首先为过春节要 买的衣服、食物、装饰等物品做一个计划,让孩子对过年有期盼 心理,同时让孩子明白他是家庭一员,应该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 其次,在购买时孩子可接触社会,认识各种东西,知道不同 的购买地点和购买方式,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理解了消费这一社 会行为。 扫尘 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 掸尘。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会感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 价值,增强家庭意识和责任感;还会从中体验到父母劳动的辛苦。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 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父母可带着孩子去选购春联,让孩子得到诗文雅兴的熏陶, 感受中华文明的高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赏现场写春联,让他 体会到汉字的工整与字词的构成奥妙。 贴年画 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差不多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 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让孩子在各种题材的年画中学会审美,了解地域文化,而且 年画也是一种不错的看图识字的读物。此外,还可以将贴年画演 变成家里的环境布置,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做灯笼、插花,可 以各人提出自己的创意,让孩子在宽松、民主的家庭气氛中展示 自己的本领。

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

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节的习俗礼仪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礼仪,习俗,春节,关于,,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节日礼仪中查看更多范文。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然盛行。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

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具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等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相互道贺祝福,祭祖等活动。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习俗,实际上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盼。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但是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同样一个春节,在大江南北,过法却不尽相同,许多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续至今。 老北京:吃法讲究最多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尤其讲究过年的吃法。昔日老北京曾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期间老北京的美食。而在今天,这些都已经是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却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连,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吃饺子的程序也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制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要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现在的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辽宁:难忘农村的血肠 在辽宁农村,一到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做年糕、蒸黏豆包,很多人家还会杀猪请客,邀来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吃上一顿宴席,吃好喝好之后,热情的主人还会把灌好的血肠分给客人带回家。儿女们这几天都会尽量在家帮忙,但是,嫁出去的闺女却是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都要挂红灯笼,大年三十晚上要点亮灯笼,而且要点一宿,不能关灯,意味着益寿延年。 黑龙江: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吉林:年夜饭后吃冻梨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吉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江苏:处处聚财寻“元宝” 苏州人除夕在年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有“恭喜发财”之意。 常州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唯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意为聚财。春节期间,江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大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20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20篇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能够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

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过了这么多个春节,我越来越惊叹春节的奥妙,越来越对它有所感悟。 春节如慈母的一声呼唤,唤游子踏上归家的旅途。春节人们最讲究的便是团圆。平时难得归家的游子,宁愿忍受种种不便,归心似箭,必须要在春节时投入家的怀抱,感受亲情的温馨。若回不了家,必须会报声平安,表达祝福。在春节,走亲访友,一家人在一齐看春晚、吃饺子、逛庙会、赏花灯,享受着亲情的欢乐,我便是这其中的一员,每时每刻都被醇厚的亲情包围着,感到无比幸福。春节教会了我亲情的温暖。 春节似聚宝盆,使我变得钱包鼓鼓。哈哈,你们必须猜到了,对于小孩来说,拿压岁钱可是春节的重头戏。压岁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须向长辈们行礼才能拿到。中国是礼仪之邦,拿压岁钱固然重要,可在他的背后表现出的是对长辈的尊敬。所以,在拿压岁钱时,千万不要仅仅为了钱,要抓住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情,继承我国的传统。春节教给了我礼仪的重要。 春节就像威力无比的魔法师,用神奇的魔法,将我国的民俗文化

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这篇关于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的文章,是特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年要先拜家里人 春节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家里祝福新春。我国拜年的习俗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古时候有贺年和拜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扣岁;贺年是平辈之间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之后,人们外出遇见时也要满脸堆笑地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或亲戚好友亦会互相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有五种常见的拜年方法: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礼仪。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拜年穿新衣 旧时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换上长袍、马褂儿或坎肩,以及新鞋、新帽;女孩都要穿上大红、大绿的旗袍。为什么要穿红色呢,主要是为了趋吉避邪,甚至旧时妓女平时不能穿红衣裙子,但春节时都可以例外。 现在的拜年着装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还是

春节习俗心得体会

篇一: 五个一心得体会——春节习俗 五个一心得体会 春节又称元日、元旦、无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为夏历新年的第一天。由于历法不同,各代岁首之日不尽一致: 夏代为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代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时又恢复到正月初一,并延续至今。 “春节”,各代所指也有区别。汉代指立春这一天,南北朝指整个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 一。它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一个传统节日,全国56个民族中的53个(除去藏、白、傣族)都要举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庆贺,故又称“元日大庆宴”。我调查了春节的民风民俗,内容如下: 了解民风习俗,首先要弄清春节的来历: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热,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他们用朱砂涂脸,身披鸟羽,唱跳吃喝,热闹非凡。 通过这一次的调查,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我会倡导身边的人保护和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把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篇二: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寒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系别:

xx工程系 班级: xx级石化(x)班 姓名: xx 日期: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心得体会进入农历的腊月,欢度春节的气氛就越来越浓厚了,我的心情也越来越兴奋了。考完试,放了假,安排好寒假计划,完成了部分作业,我也融入了红红火火的过年气氛。腊月的节点太多了。首先是腊七腊八冻坏脚丫、泡腊八蒜、喝腊八粥等等,老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开始。春节渐渐临近,看着越来越薄的日历,人们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发些感叹: “又是一年了”,“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年龄越大,光阴流逝愈快,感受愈深。一天又一天,当然太阳都是新的,但日子却无声息地消失了,就像水滴融进了大海。虽说平日里每天都撕下那一张,可是谁也理会不到那是自己的生命计量单位,而它正象漏斗里的沙子一样越来越少。但心里仍有一丝激动,那便是对来年的期望。 年望年年望,把希冀寄予来者,想必人同此心。成功者,便就此满足了么?不!好戏还看明年,明年决计要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于是心便鼓动成一只壮壮的气球,努力地滚动着飘忽着。劳而无获者呢?没说的,只待来年能重整旗鼓,再添起色。然而,来年复来年,来年何其多,除非作古,哪一年该是至善该是至美的呢?知晓的也恐怕只有希望。很快到了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人称小年,要祭灶,要吃一种乳白色、味很甜、还粘牙的东西,叫“糖瓜儿”。大人问我“粘不粘?”我说“粘(年)!”这是提醒大家要过年了!长辈要讲许多过年的趣事和嘱咐许多过年的忌讳。真好玩!有的我懂,有的我不懂,我总是好奇的听不够,问不够。接着腊月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吃谷薯,二十六

幼儿园春节礼仪教育03

春节拜年礼仪常识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只知道的是正月初一时,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祝新春。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其实,春节拜年学问很多,春节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知识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春节也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知道与春节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传统文化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

春节风俗习惯

春节风俗习惯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 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倒贴福字

2020年春节过年拜年习俗礼仪

【篇一:中国春节拜年习俗】 "礼义仁智信,礼为先",古人教孩子"知礼、习礼、行礼"首先从拜年做起。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会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以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元欧阳玄《渔家傲》词:"绣榖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认为从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时间。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写道:"正月元旦......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女投笺互拜,曰拜年也。"可见,拜年的民间习俗出现后,人们的重视程度、拜年的方式内容也在"与时俱进",而且一直流传到现代。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庄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年"饱食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传说"拜年"由此而来。 有一年,"年"又进村了,人们发现它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当"年"到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吓跑了。于是,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春节习俗流传开来,并且逐步扩大应用到一年到头各种喜庆活动中。 古时"拜年"固有含义是为长辈拜贺新年,叩头行礼。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习俗不断增添新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向师长、单位领导、同学、同事、战友、同乡、"六亲"、邻居拜年渐成时尚。该去拜年而没去的心里总觉得不妥、不安、失礼。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绪化"、"功利化"色彩。 古时,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妆打扮后首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带有行孝、讨好、讨赏的意味,让长辈新年第一时间就享受到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吃过早饭,小字辈随父母或哥姐出门去走亲访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问"新年好"。 给宗亲长辈拜年,一般行跪拜礼,给师长拜年,一般说"给老师(前辈)磕头了",现代不一定真行磕头礼,抱拳作揖"言到为止"。给朋友、同事、邻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礼,而且这种礼节形式成为春节拜年的标志,大人会做,现在孩子也心领神会。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长和叔、姑、舅、姨等长辈家拜年,一般要带些敬老礼品,有素养人都不追求礼品奢侈豪华,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芦,一盏灯笼、一挂"中国结"都行。拜年时主人、客人都不讲究礼品贵贱,重视的是礼节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无数次登门当面给长辈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

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2015春节到了,传统春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你对春节的习俗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盘点介绍一下春节都有哪些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

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除了上面的三大习俗,春节都有哪些习俗呢还有下面的从初一到元宵的习俗,各地可能有异,并不能代表全国。 除夕夜围炉庆团圆 ◆除夕称为过年,意为旧岁至此夜而除,明日即换新岁。这日下午会备牲礼祀神祭祖,称为”辞年”。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春节的常见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 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 扫出门。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 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 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 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个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 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梁章矩 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 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 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 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对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但烘 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

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很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但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春节拜年基本习俗礼仪

春节拜年基本习俗礼仪 【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春节拜年基本习俗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宝宝拜年的讲究】 学会分享莫攀比 亲友聚会,孩子们会接触到不少同龄伙伴。互相攀比谁的压岁钱多,谁的新玩具高级,甚至为此争争吵吵。这些镜头,可不应该成为新春即景。家长不妨准备一些诸如橡皮泥之类的玩具,供几个孩子共同完成,学会合作,或是鼓励孩子们交换玩具,分享快乐。对幼儿来说,身体素质发育尤为重要。因此,您还可以引导孩子们互相约定,看看新的一年里,谁能先学会游泳,学会打球,或是添了别的什么体育技能。这样的比较,可比争一样玩具有意义的多。 别只教孩子讨红包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胡育在从事幼儿教育研究时发现,或许出于好玩的心态,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喜欢教孩子学说这样的“祝福”。殊不知,这很容易给孩子留下错误的印象,以为过年就是“讨压岁钱”或是吃喝玩乐,而忽略了节日的真正含义。她建议父母,抽时间跟孩子讲讲“年”的由来,有哪些习俗传统,告诉孩子过年意味着家庭团圆,也寄托着对来年的展望。明白了什么是过年,孩子们才会对传统节日多一些敬意。 【餐桌礼仪要注意】 新春佳节,聚餐频繁。家长们可得注意了,别认为孩子年幼,就可以任其享受大家的宠爱,成为餐桌“小霸王”。既然是参加筵席的一分子,就同样要注意餐桌礼仪。您得提醒孩子,别只顾着把好吃的堆在自己面前,别忘了给长辈们夹夹菜;敬酒时,也可以举起饮料杯,送上祝福;想离席去旁边玩,可以,但得先得到父母允许,并和同桌的长辈们打个招呼。别忽视了这些细节小事,它们将帮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出门前的准备工作】 打招呼 1岁:此时宝宝多半还不太会说话,所以事先教他们看到人要叫人,抱拳作揖等。 2岁以上:可以教孩子说“恭贺新年”“岁岁平安”之类的吉祥话。 收红包 2岁以下的幼儿,不会知道红包是什么,只要告诉他别人给他时,要说声谢谢,然后放进自己口袋或给妈妈。宝宝稍懂事后,要事前跟他们说好不要马上拆红包。 接受糖果巧克力 宝宝虽然听大人讲过不能吃太多糖果巧克力,但还是不能控制。所以,大人要自己控制,并讲清楚如果拿太多这些东西,就要剥夺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或东西。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风俗习惯(一): 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

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祭祖 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之后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之后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向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完美期望之意。

传统习俗有些【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传统习俗有些【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拜年要先拜家里人 春节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家里祝福新春。 我国拜年的习俗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古时候有贺年和拜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扣岁;贺年是平辈之间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 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之后,人们外出遇见时也要满脸堆笑地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或亲戚好友亦会互相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有五种常见的拜年方法: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 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拜年最好穿新衣 旧时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

春节礼仪

春节礼仪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做春节。在不同的时代,春节有不同的名称。从古至今,有过“上日”、“元日”、“正旦”、“正日”、“元首”、“新政”、“新元”等。 二、春节的习俗 1、扫尘 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止,中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 2、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3、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4、贴年画 年画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 5、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 6、拜年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辈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三、教学方法 1、讲与春节有关的故事 2、做手工例如:小班(做有关狗年的贺卡) 中班(做爆竹) 大班(剪福字) 四、春节礼仪 1、购物礼仪5、做客礼仪 2、问候礼仪6、邻里礼仪 3、拜年礼仪7、手势语 4、餐桌礼仪8、礼貌用语 (一)春节筹备期,采买年货-----购物礼仪

春节的风俗

春节的风俗■春节的风俗-春节习俗春节的风俗■春节的风俗春节习俗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5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人家工作顺利】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岀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是有许多习俗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是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 ..............................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感谢阅读

为四个字O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己也可以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是个十分有趣的字。一般贴福字都是正这贴,而许多家都是倒这贴,据说这里隐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是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是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同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己的喜悦! “春节”的习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亠 八 尖于春节的作文:春节习俗00字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 最新财经经济资料................................ 感谢阅读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