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

合集下载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

郭沫若人品Guo MoruoGuo Moruo郭沫若(郭希孟),生于1892年11月16日,逝于1978年6月12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文学的多个领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杰出的贡献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郭沫若的人品进行全面的讨论和评价。

1. 正面评价在正面评价中,人们普遍认为郭沫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品质:1.1. 爱国精神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他积极参与抗日救亡工作,用自己的作品宣传抗战事业,鼓舞人心,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感。

他的诗歌《在延安、在陕北》和《伟大的斗争》等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精神支柱。

1.2. 文学成就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众多方面。

他的作品《牡丹亭》和《文成公主》等戏剧作品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还致力于文学翻译,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1.3. 教育贡献郭沫若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为该校的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巨大努力。

他提倡教育革命,推动教育与现代社会的接轨,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子。

2. 负面评价然而,郭沫若的人品在历史上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以下是一些人们对他的负面评价:2.1. 政治倾向郭沫若在政治上持有浓厚的共产主义倾向。

尽管他在中国共产党中担任了一系列重要职务,但他的政治信仰常常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他忠诚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而有人认为他为了迎合政治环境而改变了自己的信仰。

2.2. 历史扭曲有人批评郭沫若对历史事实的扭曲和编造。

他在《文成公主》一书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戏剧性的改编,这引发了一些学术界人士的质疑和争议。

他这种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被一些人视为对历史真相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2.3. 个人生活郭沫若的个人生活曾经饱受争议。

郭沫若泛神论的名词解释

郭沫若泛神论的名词解释

郭沫若泛神论的名词解释郭沫若泛神论是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且深具影响力的文论体系。

该理论由郭沫若在20世纪上半叶提出,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和发扬。

泛神论是从书法和绘画的审美观念中得出的一种关于艺术与宇宙联系的新的理论。

本文将对泛神论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第一部分:泛神论的起源和发展郭沫若泛神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常常将自然景物与人类活动进行类比,并表达出对宇宙的敬畏与认同。

而郭沫若将这种文人雅士的审美体验提升为一种理论,独辟蹊径地将美学延伸到宇宙的层面。

他认为艺术家应当通过对自然和宇宙的把握,表达出深邃的艺术情怀和对人生的感悟。

泛神即指人类精神与宇宙精神的融合,通过艺术来感悟人的存在和宇宙的奥秘。

第二部分:泛神论的核心概念1. 平和泛神论强调的第一个核心概念是“平和”。

艺术家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并将这种平和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郭沫若认为,只有在内心平和的状态下,艺术家才能真正深入触摸和理解宇宙的内在逻辑和秩序。

并通过自己的艺术表达,将这种平和感传达给观众,引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2. 天地合一泛神论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是“天地合一”。

郭沫若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突破俗世的格局,超越个人的局限。

他主张艺术家要以天地为依归,将自己的个体与宇宙相融合,达到身心的统一。

只有这样,艺术作品才能具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触动观众的灵魂。

第三部分:泛神论的影响与意义1. 对文艺创作的启示泛神论的出现为中国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理念。

它鼓励艺术家超越传统的审美观念和技法,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艺术家们在实践中可通过借鉴自然界和宇宙的奥秘,将独特的个体体验与整个宇宙相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作品。

2. 对个人修炼的倡导泛神论通过对于艺术创作的探讨,也给个体的修炼提供了启示。

郭沫若认为艺术家应当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身心的统一,这也是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通过参悟泛神论的理念,个人可以提升自身的修养,获得更加深刻和细腻的人生感悟。

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论郭沫若的“革命文学”理论主张

步 传播 以及 国 内外 革 命 形 势 的高 涨 , 少 理 论 家 不

郭沫 若 思想 的革 命转 向
开始 把 马克思 主义 与 中 国新 文 学 运 动 相 结 合 , 明确
提 出 了文 学与 革命 、 学 与 阶 级 的关 系等 一 系列 重 文 大 问题 , 预示 了一 种 崭新 的无 产 阶级 革 命 文 学 的诞
基金项 目: 南省教育厅人 文社 会科学研 究项 目“ 河 政治文化视 野 中的郭沫 若文学创作研 究” 编号 :0 1一Q ( 21 N一2 0 ; 4 ) 商丘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 目“ 郭沫若文学创作 的政 治文化 阐释 ” 编号 :0 1 N 7 ( 2 1Q 0 ) 作者简介 : 刘海 洲( 90一)男 , 18 , 河南商 丘人 , 讲师 、 博士 , 主要从 事现代 中国文学 与文化 研究 。
关 系、 革命 文 学 的 内容 与形 式 、 艺 家的思 想转 向三 个 方 面进 行 理 论 建构 , 用这 种 理 论 来指 导 自 文 并
己的文学创作 , 对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 由于自身的理论水
平和 时代 的局 限 , 沫若的 革命 文 学理论 主 张也存 在 一定 的缺 陷。 郭 关键词: 沫 若 ; 郭 革命 文学 ; 论 建构 ; 陷 理 缺
第 2 卷第 8 7 期
2 1 年 8 月 01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H N Q U T AC E S C L E E O R A FS A G I E H R O L G
Vo . 7 No 8 12 . Au u t 2 g s. 01 1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学校:班级:姓名:目录Abstract: 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

相比于前人在郭沫若宏观长线上的分析略有欠缺,对其浪漫主义人文价值的挖掘深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研究中诗歌舞台历史剧是重要的线索,而这两条线索不是平行的,而是关联的故基于此,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

关键词:浪漫主义,宏观,郭沫若,对比,人文价值Key words:Romanticism ,Macroscopic、,GuoMoRuo, Comparison humanism 1.绪论2.(分论点一)郭沫若文学浪漫主义背景阶段2.1 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2. 2 郭沫若文学的创作阶段3.(分论点二)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3.1 郭沫若诗歌中浪漫主义的表达3.2 郭沫若历史剧中浪漫主义的表达4.(分论点三)郭沫若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4.1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旗帜性4.2 郭沫若文学创作的革命性绪论: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发表新诗时曾用笔名。

郭沫若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学家、其文学创作有诗歌、历史剧、散文等诸多文学体裁,新诗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诗派奠基人之一,郭沫若的作品包含了大量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文学创作中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共鸣,对其诗歌《女神》《天上的街道》《天狗》历史剧《屈原》《李白与杜甫》等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进行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学术讨论与赏析,可以说前人之述备矣,本文的写作有两点目的第一.主要联系郭沫若文学创作背景与宏观浪漫主义的分析对比进行切入,如与创造社的关系、与中国新诗的关系、与中外现当代浪漫主义的对比,重点在于商讨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人文价值与价值取向进行宏观把握,不具体拘泥于其某个时期的具体作品。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

论郭沫若《女神》中的积极浪漫主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郭沫若就是凭借这本诗集震撼了整个诗坛乃至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的。

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质量上来说,《女神》都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诗集,不仅充分显示了诗歌革命的实绩,而且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基本内容,是对旧世界的深刻诅咒和对新世界的热烈向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对生我养我的地球于劳动人民真挚由衷的赞美讴歌,对古往今来一切革命者与先贤烈士的无比崇敬,是对自然,对科学,对近代文明,对“人”包括自我的热烈赞颂。

《女神》中诗歌的形式多为打破束缚、不拘一格的自由体,而其艺术风格则是狂飚突进、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浪漫主义。

气势恢弘,格调雄浑、昂扬,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强大的震撼力。

我们不妨把积极浪漫主义拆分为时代精神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一.时代精神五四时期的郭沫若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有着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女神》的内容和形式与“五四精神”正相合拍。

郭沫若感受到了在20世纪初,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祖国的新生和中华民族的觉醒。

毫无疑问,诗人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

《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中国当时的战争的状况,“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表明了“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发出了“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的热情呼唤,并且坚信通过斗争,一定能使“光明更生”、“宇宙更生”。

在《炉中煤》中,诗人把拥有一颗火热爱国心的自己,比成炉中烧黑了的炉中煤,深爱着“年轻的女郎”——祖国。

这种爱国的热情在《凤凰涅磐》中也有集中体现。

它宣告着在五四开辟的新时代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华民族(凤凰)正经历着伟大的涅磐,终将在“死灰中复生”。

诗中“凤歌”“凰歌”以低昂悲壮的葬歌结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凤凰更生歌”以热诚和谐的欢唱预示着“光明”“新鲜”“华美”“芬芳”的新时期的到来。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
论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方式与风格:为开一代诗风的五四新文坛的杰出抒情诗人和作家郭沫若.从叙说自我情感体验出发,把自我的热情灌注到他的文学作品里,同时又把巨大的历史忧患感和社会使命感融合在自我情感中,让个人情感浓重地打上时代的印记.使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感召力.郭沫若是一位主情的文艺大师,他的作品就是他抒情的产物.研究郭沫若文学作品的抒情。

郭沫若认为,新诗、旧诗之间的分别并不是绝然重要的,充沛的和真诚的力量才是诗最重要的内核,诗是写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他说“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地颤动,灵地颤动,那便是真诗,好诗,便是我们人类地欢乐地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
郭沫若提出诗歌节奏的内在律的观点。

郭沫若认为,优秀的诗歌的节奏应该是内在的,是情绪的涨落,也就是把诗歌的节奏全部寄托在诗歌中情感的流露,情感的喷发,情感的轨迹,情感的起落。

关于诗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的形式要绝对自由,不拘泥于限制,为了表达主题,可以采用各种形式。

不过这个观点受到别人的批评。

郭沫若曾说:“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
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与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

论郭沫若1936年历史小说的忧患意识

论郭沫若1936年历史小说的忧患意识
的止息” 的现实状况 。为强调这一现状 , 作者还特别把贾生
不上典 型 的创作 , 只是 被火迫 出来 的 ‘ 速写 ’ , 目的注重在
史料 的解 释和对 现世 的讽 喻 ……” 【 1 ] ( P l 哟一些 学者 将这 里 的“ 火迫 ” 理解为 “ 青年朋友 对 于郭沫 若创作 的渴 望和 催 促” 。 近来有 学者指 出: “ 这儿的 ‘ 火迫 ’ 当与 日本 的‘ 二・ 二六 ’ 政变有关 。” 口 由于 2 0世纪 3 0年代 日本叛乱频 繁, 所

要: 1 9 3 6年 日本“ 二・ 二 六” 政变发生后 , 深知祖 国“ 处在 国难严重 的时代” 的郭沫若接连 写作 了四篇历 史小说 , 它们
充 满 了忧 惠 意识 : 既 忧祖 国之 多难 、 又叹 民 生之 多艰 , 还 哀 个人 之 穷途 。
关 键词 : 郭沫若 ; 1 9 3 6 年; 历 史小说 ; 忧 患意识 中图分 类号: I 2 0 7 .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7 2 2 5 ( 2 0 1 3 ) 0 2 — 0 0 6 9 — 0 3
此写道 : “ 就这样在强敌 的凭凌之下 , 中国人 在内部 自相残
2 O世纪 3 0年代的中国多灾多难 ,日本帝 国主义对 中 国虎视 眈眈 : 1 9 3 1 年挑起 “ 九 —- 八事变 ” , 日本 帝国主义侵
占了我 国整个 东北地 区 , 并于 1 9 3 2 年 成立 “ 满洲 国” ; 1 9 3 5
在《 齐 武士 比武 》 中, 郭沫若对 国内军 阀拥兵 自重 。 相
互倾 轧 , 勇 于内战的行为作 了有力讽刺 。小说写 了齐 国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2 3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论郭沫若后三十年的学术争鸣

社会大变动、大转折的时代往往是学术争鸣的时代,郭沫若一生正值中国社会急剧变动,实现民族独立和向近代化、现代化转换的时期,中西、新旧各种文化碰撞激荡、交融互动,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诸子百家峰起之时。

作为百科全书式学者和坚定革命战士的郭沫若,在长达四分之三世纪里活跃在这个社会变革和文化嬗变的潮头,发起、倡导和参与了大小数百次的学术论战和学术争鸣。

他在频繁的论争中不倦地探索和追求真理,不断地求异、创新,他对文化学术的贡献,正是在这样碰撞激荡的过程中千回百转而汪洋瓷肆地发展起来的。

郭沫若对学术争鸣推动学术繁荣、启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对春秋战国的学术争鸣尤有独到的体悟。

早在五四运动之后不久,他就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可惜自秦统一中国后,文化潮流便被中断了。

”接着,他满腔热忱地预言:“以前是历史左右人的时代,以后是人创造历史的时代。

我们中国人又临到新的时代了!我们应该有计划地来创造历史。

”[1](P13)正是基于这种对历史发展、文化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使郭沫若像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一样,从不畏惧学术论战和争鸣,而是始终主动积极地发起和参与学术论争,以推动历史潮流、文化潮流向前发展。

说到郭沫若对学术争鸣的态度,他在1924年《整理国故的评价》中有两点见解值得注意;一是他针对当时有关国学问题的讨论,既反对“笼统地宣传国学”的倾向,又批评“笼统地排斥国学”的弊端,指出当时所谓的整理国故,充其量是一种旧价值的重新估评,并不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

它在一个时代的文化的进展上,所效的贡献殊属微末。

郭沫若强调,学术应重在“新生价值的创造”,而不是“既成价值的评估”。

二是他认为研究国学可让一部分人去做,但不能勉强人一例照办,由此讲到了一种多元文化观,指出:“人生的行路本自多殊,不必强天下人于一途”,“百川殊途而同归于海,于不同之中正可以见出大同。

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

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

论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学思想卢丙华(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郭沫若一生译介了大量的外因文化科学著作.他的“创作论”翻译掌思想在我国现、当代翻译史上占有显要的地位。

邦沫若的“翻译的动机与效果”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他的“处女媒婆”论等曾招致了译界无数的争议与批评.但郭沫若的“创作论”翻译思想所强调的“风韵译”.“共鸣说”和“生活体验论”等在翻译理论方面的做出了突出贡献.关键词:创作论;风韵译;共鸣说;生活体验论一、郭沫若译著简介郭沫若的译作覆盖面广,包括戏剧、小说、诗歌、文艺理论、马列著作与科技作品等不同体裁。

他精通日、德、荚等国文字,译作颇为丰富。

代表译作有歌德的《浮士德》(上卷1928年,下卷1947年)、<少年维特之烦恼》(1922年)、霉莱<雪莱诗选》(1926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931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931年)等。

在翻译的选材上.郭沫若非常注意作品的时代性,总是选择与自身生活时代极为相似的作品作为折射。

郭沫若选译的原著大多深刻反映下层人物的悲惨遭遇.对社会下层人物寄予了深厚同情的作品.借以揭露和控诉黑暗的旧制度和吃人的剥削社会;符合当时读者渴望自由平等、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潮。

宣扬平等自由,号召反帝反封建。

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

也与他本入具有的反抗性浪漫主义精神紧相吻合。

加以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因此译来有如神助。

他的文学译品。

尤其是译诗,大多具有很强的魅力。

能够拨动读者的心弦(<中国翻译词典)257页)。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宣扬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这些激进的思想在郭沫若心里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他选择翻译歌德的《浮士德》,是认为当时中国的五四运动很像歌德青年时代的狂飙突进运动.是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变的历史转折时期.是反对封建束缚和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

论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内容

论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内容

论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内容
《女神》是郭沫若编辑的一本小说,它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书中提出的女性主义思想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书中重点叙述了一位女性如何在困境中找到信念,并最终成为一个自尊自强的女神。

书中提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即妇女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可以独立走出自己的路,不仅要完成简单的家务活,还要发掘自己的能力,奋斗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种宣扬自立自强的思想,令读者鼓舞,让他们相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任何困境都可以攻克,并实现人生价值。

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女性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平淡的普通人生,而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突破各种既定的观念,打破传统对女性的固有刻板印象,多方发展,才能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此外,书中还进一步强调了女性参与社会公众事务和思想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女性也可以在社会思想政治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书中讲述了一位女性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通过思想斗争,最终赢得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令读者佩服不已。

从上述看可以,郭沫若在《女神》一书中,提出了许多理念,这些理念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要求女性自立自强,而且要求女性站在更高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价值,勇敢创造更有价值的人生;它更要求女性参与社会公众事务,发挥女性的独特力量,改善民
生,促进民族进步。

总的来说,《女神》为妇女的自强自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激发了许多妇女在人生及社会发展中的妇女力量,更使女性自觉自强,斗志昂扬,可以更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促进民族发展做出贡献。

从有限走向永恒——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死亡观的嬗变

从有限走向永恒——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死亡观的嬗变
维普资讯
中回

的美好 的希望的孕育 。如果说在 《 湘累》、 《 死的诱惑》等作品中死亡作为结束痛苦生
隰建 尜但
命的手段还有一 定的消极因素。那么在 《 风 凰 涅 巢》 中诗人 唱的 便是热 烈 的死亡 赞歌 了,在这里死亡是人生旅程最终最 高也是最
论郭沫若文学创作 中死亡观的嬗 变 望。作为 中华 民族的化 身同时也是一个无 希
私 无畏 的叛逆者形象的 “ 风凰 ”,从 已经生
圆满的境界 ,孕育着~个 更加美好 的新生的
身外的 宇宙 “ 冷酷如铁 ” “ 黑暗如漆 ”, 自身的内 宇宙也失去 了年轻时候的 “ 新鲜 ” “ 甘美”
亡作 为一种神 秘的意蒙被 反复吟 咏 。这种现象 绝非偶然, 和超越死亡 ,在这一宗 旨上郭沫若 与其 他作家是一致的, 它反 映了作家 的一种审美选择 : 即在对死亡 的审美观照中 不 同的是 郭沫 若 笔下 的死亡 是那 么美 丽平和 ,富 于诱惑 表达 作家 对生命蕴奥 的探 索以及对理想 生命形 态的构想与 力 。与揭 示社会吃人本质 的死亡主题 的沉重悲怆乃至绝望 追求 。本文拟 以 “ 四”时期的诗歌与三 、四十年代的历 相 比,郭沫若 的涅架意识不仅是独特 的,而 且有着张扬 自 五
死的哀歌: “ 魂散魄空存 ,苦身死未早……有生不足乐,常 但衡定死亡 的价值 、选择生或死的方式却要 由人的意志来决 望早死好 。”作家柔弱的心灵充满 了对人生的厌倦 ,在悲恸 定。没有价值 的生,生不如死 ,有价值的死 ,虽死犹生,正 哭泣中竟至于 “ 出门寻死去”。 如 《 虎符》 中侯 赢所 说: “ 的时候 ,死是永 生,有的时 有
“ 华 ”和 “ 爱 ” ,为 了埋 葬这 “ 外 的 光 欢 身

论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和变化的原因

论郭沫若对鲁迅的态度和变化的原因
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及态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鲁迅逝世前,郭沫若对鲁迅既有辱骂和攻击的一面,也有佩服和尊重的一面。然而,随着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世界观的转变以及思想觉悟的提高,他开始认识到鲁迅在中国文学、思想史、革命史上的巨大价值和崇高地位。特别是在鲁迅逝世后,郭沫若更是多次著文、作楹联,对鲁迅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表现出对鲁迅真诚的崇敬。这种态度的变化,不仅体现了郭沫若个人的思想成长和转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深入研究郭沫若对鲁迅的评价及态度变化,பைடு நூலகம்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位文化巨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论郭沫若的《女神》(精简篇)

论郭沫若的《女神》(精简篇)

论郭沫若的《女神》论郭沫若的《女神》以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新诗集《女神》为研究对象,论述和分析其诞生的主客观条件,它所折射、激发的时代光辉,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并对《女神》进行全面系统的品评。

郭沫若《女神》五四诞生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一九一九年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在这个政治动荡但又捷报频传的时期,灾难深重的中国在从积弱到奋起的关键时刻,在文化战线上掀起了五四文学革命浪潮,这一浪潮淘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种子和萌芽,一时间涌现出诸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一大批忧国忧民、痛斥旧时代、呼吁颂歌新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们创作出了一篇篇热情洋溢、风格全新的文学作品。

诞生于五四新诗初创期的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女神》是闪耀着战斗光辉诞生的,作者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一年你,以五十七篇作品为五四运动呐喊助威。

伟大的时代召唤诗人,燃起诗人胸中热情之烈火,诗人将生活实践与时代的革命浪潮相结合,于是《女神》的诞生就注定了他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林中的一位女神。

本文将从《女神》诞生的主客观条件,《女神》的思想内容、艺术光辉和意义几个方面作如下分析与论述。

一、《女神》诞生的时代背景《女神》以惊世之啼叫诞生,但她决不是偶得出世。

诗人价值取向是《女神》的光源,诗人的艺术功底是《女神》完成脱离母体的根基,诗人的社会实践是《女神》内容丰富的保证,《女神》正式在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均较为成熟的情况下诞生的。

(一)诗人创作《女神》时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

《女神》创作期间,诗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形成,泛神论哲学思想已经确立,并且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此时,诗人在吸取了中外的文学营养后,就确定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世界观决定了诗人的文艺价值的取向。

无疑,此时诗人世界观中,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占主导地位,追溯诗人的少年世代就已接受了富国强兵的思想,随后,他以学习实际本领报效祖国的愿望到日本学习,异国他乡的耳闻目睹,使他把辛亥革命时将反帝之愿望寄托在日后祖国强大的思想转变为直接的反军阀,正面的反帝国主义,这在《夜哭》、《与成仿吾同游粟林园》、《衰的美顿书已西》等诗文中都已渐露头角,初步体现出来。

呼语.王璞论郭沫若

呼语.王璞论郭沫若

抒情与翻译之间的“呼语”——重读早期郭沫若1王璞一、为什么这样重读早期郭沫若?宇宙呀!宇宙!你为什么存在?你自从那儿来?……你到底还是个有生命的交流?你到底还是个无生命的机械?2没有什么比这些出于《凤凰涅槃》中“凰歌”部分的呼喊声更能代表早期郭沫若的抒情兴奋度的了。

这种呼语的模式所产生的语言气场如此浩大如此典型,以至于我们可能都忽略了“生命”抑或“机械”这终极疑问中的一个有趣悖论:如果“宇宙”真的“无生命”,那诗人怎么可以以“你”相称并向它发问呢?当然,我们大可不必较真,因为诗人笔下的“凰”并不是真的在呼叫,这一切只是戏剧化的“天问”式姿态。

读者几乎不费力气就可以理解这种诗歌语言的修辞性(虽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用同样句法说:“地铁啊!你这无生命的机械,你从哪儿来?”)。

阅读这样的诗作时,我们已经事先承认:抒情诗是一种修辞“巫术”,可以在语言层面把万事万物(乃至宇宙)呼唤为在场者和对话对象。

那么,呼语在现代抒情诗的构成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抑或,在这声声呼语中,抒情诗究竟做了什么?再回到“凰歌”中的“天问”:当然,诗人并不是真的要通过呼唤把“宇宙”指涉为一个客观实在(套用当代诗歌批评语言,早期郭沫若呼唤万物,但常常并不“及物”),他希望他的同时代读者从这些呼语中听到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宇宙论的时空体验,并由此提供新的思想能量和世界图景。

因此,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历来重视这些“天问”的内容。

诗中那些夸饰的问题也的确界定着“新文化运动”的氛围:既启蒙、去魅,又神化、张扬;既科学精神,又浪漫主义。

但是,本文认为,早期郭沫若作品中所隐含的“五四”时代精神生产的机微,并不仅仅存在于“生命的交流”“无生命的机械”这些思想内容中,相反却和“宇宙呀!宇宙”这样的呼语形式有更深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把早期郭沫若作为中国新诗的一个起源性人物的话,那么,呼语法(apostrophe)应被视为其创造性贡献的一个核心。

事实上,呼语作为一种抒情气质和修辞实践弥漫于《女神》《星空》乃至(所谓“转向”后的)《恢复》1本文是本人根据博士论文(纽约大学,2012年)第一章中的一部分重写而成。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论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

论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诗歌摘要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诗歌表现了五四时期的特定精神,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摆脱了旧时格律的束缚而趋于自由诗,在诗歌的魅力与独创性上,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诗歌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因此,有必要对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诗歌进展研究。

关键词:郭沫假设浪漫主义革命理想目录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开展 (3)〔一〕浪漫主义的内涵 (3)〔二〕浪漫主义的开展 (3)〔三〕郭沫假设对浪漫主义的新注解 (4)二、郭沫假设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背景分析 (5)〔一〕不屈的强者与逃避的弱者 (5)〔二〕叛逆的青春与传统的道德 (5)〔三〕理想的失落与身份的迷茫 (6)〔四〕自由主义与五四精神的结合体 (7)三、郭沫假设浪漫主义诗风的独特之处 (8)〔一〕郭沫假设诗歌有强调现实社会的一面 (8)〔二〕郭沫假设诗歌有宣传革命理论的一面 (9)〔三〕郭沫假设诗歌有追求自由爱情的一面 (10)〔四〕郭沫假设诗歌有挖苦社会弊端的一面 (11)四、结论 (11)参考文献 (12)论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诗歌郭沫假设的浪漫主义使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摆脱了理性的束缚,由传统的描摹自然、重视理性转向了描摹自我的内心世界、重视自我情感的抒发,崇尚自然,以自我为中心来构建自我的浪漫世界是郭沫假设界浪漫主义诗歌的三大突出特征。

在详细的创作理论中,郭沫假设的作品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从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创作中大量汲取营养,从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种种束缚,开始发挥自由的想象,表达强烈的情感,并从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都进展了新的改革尝试,这一切都构成了郭沫假设浪漫主义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研究郭沫假设诗歌的浪漫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浪漫主义的内涵与开展〔一〕浪漫主义的内涵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

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历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慌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

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特征(一)

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特征(一)

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特征(一)
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特征
1. 引言
•☐背景介绍: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之一是《女神》。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女神》描绘的时代特征,以深入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

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政治动荡:中国二三十年代是国共斗争的时期,国内政治动荡不安。

•☐社会激进化:社会上涌现出许多激进思潮和运动,如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文化变革:传统的封建思想逐渐被冲击,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

3. 女性解放运动与女性形象的转变
•☐女性解放运动:二三十年代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潮,女性开始追求平等权利和独立地位。

•☐女性形象的转变:《女神》展现了女性自主、坚强和独立的形象,反映了时代对女性的新期望。

4. 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独特的表现形式:《女神》采用自由散文的形式,突破传统写作的框架。

•☐内容上的创新:作品充满了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展示了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5. 对未来的追求与希望
•☐理想的追求:《女神》中的主人公追求美好的未来,抱有乌托邦的梦想。

•☐人间疾苦的揭示:作品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疾苦的关注。

6. 总结
•☐时代特征的体现:《女神》生动地展现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变革。

•☐郭沫若作为资深创作者,通过《女神》表达了对于时代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以上就是对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特征的论述。

通过对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时代背景的分析,以及作品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解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在历史背景下的独特价值。

论青年郭沫若的艺术创造力

论青年郭沫若的艺术创造力

外 的 历 史 上 由 来 已 久 。 从 文 艺创 造学 的 角度 看 ,五 四 时期 崛 起 “ 由无数的感觉的材料 . 储积在胸 中 更经过一道滤过作用 酝
l [ 。这 的 青年 诗 人 郭 沫 若 是 一个 典 型 的创 造 型 艺术 人 才 。 在 《 神》 酿 作 用 综 合 地 表现 出来 ”】 个 观 点 ,和 创 造 学揭 示 的创 造 他 女
法造 化 底 精 神 ,我 自由创 造 ,自 由地 表 现 我 自 己。 ”特 别 是 他 在 发 散 便 是 创 造 ,便 是 广 义 的 文 学 。 宇 宙全 体 只 是 一 部 伟 大 的 诗 金 字塔 》 中 .给 创造 力 以 高度 的评 价 : “ 们 创 造 力 的 权 威 可 篇 未 完 成 的 常在 创 造 的 、 大 的诗 篇 。 人 伟 ”又 说 :“ 切 艺 术 作 一
审 美 论 坛 —— 1 ~ 5
在建设和谐社会 中 ,审美是重要因素 。审美教育不是逻辑说教 ,不是教 人某项技艺 ,而是对 人情感 、 精神的陶冶 。审美是无形的 ,又是无所 不在 的。我们将陆续刊发一些专家的有关文章 ,阐发审美教育的精
义 及 审 美 与一 切 创 意 的 关 系 。
说 : 要 使 自家 的 诗 之 生 命是 一 个 新 鲜 鲜 的 产 物 , 有 永 恒 不 朽 沫 若 的 这 个 观 点 是 符合 艺 术 规 律 的 ,也 是 符 合 科 学规 律 的 。 具 性 ,这 应便 是 创造 他 在 湘 累》 中 , 过 屈 原 说 : 我 效 。 通 但 郭沫 若 又 不 把 创 造 力 局 限 于 艺术 创造 。他 说 :“nry Eeg 底
论 青 年 郭沫 若 的艺 术 创 造 力
文 /姚 全 兴

论郭沫若的风景诗

论郭沫若的风景诗

作者: 鄂基瑞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0-33页
主题词: 郭沫若诗歌;风景诗;陶渊明;山水诗;新时代;泰戈尔;谢灵运;新诗运动;自然美;惠特曼
摘要: <正> 风景诗,旧称山水诗.在中国,早就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的许多烩灸人口的佳作.然而,'五四'以来的新诗人中,几乎绝少有专写风景诗的诗人.这并不意味着风景诗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相反,一种新时代的风景诗正在成长、发展,它的创造者,就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者——郭沫若.郭沫若生于'海棠香国'的荔枝湾畔,峨嵋山的壮伟,大渡河的湍急,嘉定府的旖旎风光,使他早就领略到大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后来,他东渡日本,又以大海为邻,森林为友.由于自幼喜爱庄子,长期生活在大自然怀抱,对自然风景怀有特殊感情,他的青少年时代的部分诗作就是吟咏自然,赞颂自然的.但是,郭沫若写作崭新的自然风景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

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分为三辑。

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

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

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

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

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

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

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

他“立在大海尽头紧觑着”太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甚至可以吞掉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

而在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同时,郭沫若也描叙了“人”的蜕变,新生的过程。

这突出表现在长诗《凤凰涅槃》里。

长诗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质问,情绪忧愤,颇类屈原的《天问》。

随后,以壮烈场面展现了凤凰的自焚,诗的后半部分,则欢快明朗地欢呼凤凰在烈火中更生,更生的是凤凰,也是诗人,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

诗人自己曾说:“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革命春秋》。

《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体现着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回响着真正的“男性的声音”。

作者敢于忽视形式的精致,敢于直率地呼喊,敢于在词汇、句式上不忌讳重复,从而构成了紧张热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虽然有些诗篇不无空泛粗糙之憾,但整体说来,其成就是突出的。

《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艺术风格是指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创作个性。

优秀的艺术家所以能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往往和他在作品中刻意发扬自己的独创精神是分不开的。

在郭沫若的《女神》创作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郭沫若少年时期受传统诗教的熏陶,对这两种类型的诗都有涉猎,但那时他较偏爱寄情山水的冲淡诗。

到日本的初期他喜欢泰戈尔的诗,也是较偏重于他的冲淡“恬静的悲调”,后来他倾向于海涅的“充满人间性”的诗,这是一个过渡期,随后郭沫若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惠特曼的偏爱。

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1819-1892)生于纽约,家庭贫苦,一生身处下层,他热爱自然,热爱人生,曾在美国各地流浪,与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结交朋友,并开始诗歌创作。

1855年《草叶集》第一版问世,以其崭新的内容和风格在美国的诗坛上独树一帜。

以后每再版一次,既增加一些新作,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一共出了九版,诗集的名字始终是《草叶集》。

惠特曼的诗热烈地歌颂人民,歌颂大自然,直抒胸臆,具有雄浑的气势。

如:《欢乐之歌》中的“啊!怀着最欢乐的心情歌唱呀!歌中充满了音乐——充满了男子气概、女人心肠、赤子之心呀!充满了寻常的劳动气息——充满了谷物和树木。

……啊!我的精神多么欢乐呀!——它是无拘无束的——它如同闪电般飞射!仅有这个地球和一定的时间是不够的,我要有千万个地球和全部的时间。

……”《女神》写于在艺术风格上偏爱惠特曼的时候,在创作中受惠特曼的影响比较明显,但不等于就是惠特曼。

郭沫若曾这样评价海涅和惠特曼的诗:说海涅的诗丽而不雄,惠特曼的诗雄而不丽,两者都喜欢,但都不令他满意。

郭沫若在《女神》创作中所刻意追求的是雄和丽统一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女神》的创作中基本上实现了这一目标。

在《三叶集》中宗白华称《凤凰涅槃》的艺术风格“真雄丽”,这说明作品的艺术风格必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的基础上,要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必须采取众家之长,并把众家之长融于自己的艺术中,最后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作品来。

《女神》有相对统一稳定的风格特点:以雄为主,同时实现了雄和丽的结合,形成雄奇、明丽的风格。

从美学角度上看融合了雄浑豪放的美和新巧瑰奇的美。

二、感情基调——率真、明朗、壮阔、奔放读《女神》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诗人的感情如奔流入海的江河之水喧腾直泻,表现了最高潮时的生命感及强烈的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

郭沫若是一个感情型的浪漫主义诗人,心中有巨大的感情库:民族的,个人的情感的郁积,能量很大,一有外界的触发,感情的决口必然具有江河决堤之势,形成感情的火山岩,狂烈、炽热、表现出无法遏制的迸发和倾泻,尽情奔腾,无以阻挡,这种感情的表达方式,势必能在五四时期激进的青年中引起共鸣。

正是这种火山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就形成了郭沫若诗中率真自然的感情风格。

诗人向人们袒露心怀,直抒胸臆,真诚、明确、任性,使用大量的夸张手法,郭沫若不以含蓄、蕴籍见长,而是把心掏出来交给读者,打动读者,赢得读者感情的共鸣。

但是,郭沫若的诗感情色调比较单一,节奏也比较单调,它能造成紧张的气氛,给人以光耀夺目的印象,但是意韵不浓。

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诗歌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充分体现着诗人的个性特征。

如《凤凰涅槃》,诅咒现实世界,用火烧毁旧世界,催生新世界,火是熊熊之火,它带来光明,是壮丽的。

火并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火把理想和现实联系起来。

凤凰火中更生的形象既美丽又有恢弘的气势。

郭沫若和著名豪放派诗人李白相比,同写大自然,但是二者截然不同:李白写月亮的诗很多,清冷而孤单;《女神》写得最多的是太阳,温暖而热烈,太阳意象在《女神》中约占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李白写月亮,表达他放达不羁的情怀,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如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及《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均有超脱尘世的意味,有雄宏之气,但飘逸之气更浓。

而郭沫若写的太阳,非常亲切,诗人心中是太阳的光海,太阳是欢乐的源泉,诗人借太阳的雄宏表现诗境、心境的雄宏,是五四时代的心声。

例如《太阳礼赞》“青沈沈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新生的太阳!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刬平!出现了哟!出现了哟!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倾听着,我心海中的怒涛!”以及《光海》中的诗句都能体现出他那种温暖而热烈的情感。

浪漫诗人把自然浸在自己的酒杯里,但是表现自然都有自己的偏爱。

而《女神》的创作中,诗人对所描写的客观对象很少冷静地去感受,而是用那种充沛的感情去感受形象的色彩、神态,浓墨重彩地加以表现,去涂抹,去渲染,或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去描写。

郭沫若写诗很少精雕细刻,多用简单勾勒,泼墨点染的笔法,显得大刀阔斧,挥洒自如,随其所愿,显示出所描绘对象的气势。

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女神》诗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流泻而形成的,郭沫若写诗完全凭感情冲动,形成强烈的感情冲击波,所以《女神》呈现出一种鼓舞型的节奏。

例如《天狗》表现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用狂呼、大叫的形式表现,为加强气势用了大量排比句,诗句、诗节有多有少,旋律顿挫,整首诗高昂的调子直线上升,非常有气魄。

但《女神》中的诗激昂有余,过于紧张,回旋少,顿挫感不强,显得单调,余韵不足。

《女神》语言多用亮、暖的色彩,如《凤凰涅槃》中反复吟咏“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热诚”、“挚爱”、“欢乐”、“和谐”等,映现出了诗人思想的特点和时代的色彩。

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

集中最早的诗写在一九一八年初夏。

除一小部分为一九二一年归国后所作外,其余均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期间,绝大部分完成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 两年里。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浪潮正在国内汹涌澎湃。

人们在漫漫长夜中看到了新的希望。

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和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的抨击和破坏;科学、民主、社会主义和一切新事物则受到了自觉的热烈的追求。

这是一个生气蓬勃的时代,一个充满着反抗和破坏、革新和创造的时代。

《女神》对于封建藩篱的勇猛冲击,改造社会的强烈要求,追求和赞颂美好理想的无比热力,都鲜明地反映了“五四”革命运动的特征,传达出“五四”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一方面主人公以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形象出现,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

另一方面,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诗中歌唱太阳、光明、希望,处处洋溢着积极进取的欲望。

这种破旧立新的精神主要通过《女神》极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表现出来。

《女神》在艺术上取得了新诗最辉煌的成就,它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瑰丽奇峰。

《女神》的格式追求“绝对自由,绝对自主”,而不受任何一种格式的束缚。

它的形式自由多变,依感情的变化自然地形成“情绪的节奏”。

《女神》浪漫主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女神》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

贯串诗集中的对黑暗现实、陈腐传统的彻底反抗与破坏,对自由解放、光明新生的热切追求与赞美,以及对革命前途的坚信,对创造理想的乐观,等等,都强烈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革命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正构成了《女神》革命浪漫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