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沈永洲1 沈高飞1 丁杏芬1 杨 靖1 林永祥2 徐世勤2 袁建初3 钱 群3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于2006年组织实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海宁市作为肿瘤登记报告地区纳入本次死因抽样调查范畴,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1人口资料 由市公安局提供2004~2005年全市各镇(街道)人口数及其变动情况资料,各年龄组人口数根据“海宁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推算。

21调查方法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进行,业务技术骨干接受省级培训,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局举办全市调查员培训班,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31统计方法 按ICD -10进行死因编码,统计软件由国家卫生部统一提供。

41质控指标 调查完成率9914%、死因复核符合率8610%、根本死因符合率9910%、诊断不明比例011%、编码正确率9815%、粗死亡率6199‰,这6项质控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

结果与分析11一般情况 2004~2005年海宁市户籍人口数合计为1285585人年,全市共死亡8988人,死亡率为6199‰,标化死亡率为6134‰;其中:2004年死亡4347人,死亡率为6177‰,标化率6107‰;2005年死亡4641人,死亡率7121‰,标化率6161‰。

平均期望寿命为7615岁,其中:男性7412岁,女性7819岁。

与20世纪70年代死亡回顾调查资料相比: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614岁,其中:男性增加7岁,女性增加519岁。

21主要死因分析 海宁市2004~2005年居民主要死因统计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这“四大死因”,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6136%,前10位死因死亡率、标化率及构成比(%)见表1。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是在1940~1970年,覆盖人口8亿多人。

调查发现,许多常见恶性肿瘤呈地域性聚集分布。

于是,我国陆续在河南、山西、浙江、江苏、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确定了50多个高发现场防治基地。

基于此次调查取得的数据,1979年,中国第一本恶性肿瘤地图集编辑出版,该工作主要是回顾性地确定前三年中两千万人的死因,并首次提供了占世界人口1/5人群的主要疾病的性别和年龄别死亡率,这本身就极具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每种主要原因的死亡率在中国各地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之大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这就很可能帮助流行病学家得到一些崭新的病因线索。

此后,我国又进行了1990~1992年第二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以及2004~2005年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研究者得出我国不同年代的癌症死亡顺位。

20世纪70年代: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宫颈癌;
20世纪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21世纪00年代: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精品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精品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 (4)(一)、审核原则 (4)(二)、上报资料内容 (4)1.死亡资料 (4)2.人口资料 (4)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 (4)4.质量控制资料 (5)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 (6)二、完整性审核 (7)(一)、调查表完成情况 (7)1. 死亡资料 (7)2. 人口资料 (7)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 (7)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 (7)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 (8)(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 (9)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 (9)(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 (10)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 (10)三、原始数据库审核 (11)(一)、“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简介 (11)(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 (12)(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与根本死因抽样检查 (17)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与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 (17)四、汇总数据库审核 (19)(一)、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 (19)(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 (19)(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 (19)(四)、人口资料审核 (19)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 (20)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 (21)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 (22)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 (23)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 (24)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 (25)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01) (26)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一)、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一致率达98%以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以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以上。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中国人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增长八成以上●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肺癌取代肝癌高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首位●癌症高发折射环境恶化与烟控不力●城市和农村癌症死因差异凸显城乡差别之痛●过多资源用于中晚期患者治疗而忽视了预防癌症在中国城市已成为首位死因,在农村为第二位死因从中国人群的吸烟流行状况来看,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例。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农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这实际上是政府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失误埋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与公众健康发生激烈冲突的不仅是烟草业,更有造成环境污染等诸多产业力量《财经》记者李虎军 (财经杂志网站供稿,更多精彩报道请浏览财经杂志网站) 在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

然而,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以恶性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说非传染性疾病),却正在成为更主要的长期威胁。

今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

其中,癌症位列首位。

2004年,全球有74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今年4月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表明,中国城乡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八成以上;目前每四到五个死亡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中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总人口,接近200万人。

诚然,癌症患者数字的增长,与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无关系,因为衰老经常意味着癌症的高发。

但仅仅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似乎远不足以解释癌症如此高发。

实际上,生活方式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致癌因素,都已经在这场悲剧性大幕背后隐约浮现。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烟草消费国和生产国,与吸烟存在很大关联的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稳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在淮河流域等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村”星罗棋布,官方最新的调查也证实,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淮河流域地区的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呈现出“梯度上升趋势”。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008年公布的中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是中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2]。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就脑卒中流行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标签: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3],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

脑卒中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400亿元,且呈上升趋势。

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实现早期预防的[3]。

掌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进行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了解脑卒中分布规律,可以为进行优先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是实现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1 脑卒中流行情况1.1 脑卒中患病率: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城乡差异近年来基本消除[4](图1)。

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等公布了中国31省市60余万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中国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为2.37%。

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患病率大幅上升(图2)。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脑卒中患病率更高(1.23:1.00),郊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2.5% vs 2.2%)。

1.2 脑卒中发病率:据统计[6],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40.58/10万(95%CI 178.00~310.63),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59.81/10万(95%CI 117.90~211.92)。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科技厅二○○六年七月目录A前言………………………………………………………A调查目的…………………………………………………A样本的抽取与选择………………………………………A调查内容与方法…………………………………………A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A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录入…………………………………A组织实施…………………………………………………A附件1.死者信息摸底记录表2.死亡调查名单一览表3.调查表格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表2 人口资料调查表表3 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调查表4.现场调查人员组成、职责任务及入户调查现场工作准则一、前言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动态收集与系统分析我省不同地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回顾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地区癌症死亡呈快速增长趋势,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呈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现象。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带来城乡居民的健康行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变。

近年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凸现的癌症高发和聚集现象,进一步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现有的基础数据无法系统解释某一地区癌症或其它疾病的高发原因。

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提出要建立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死因监测及肿瘤登记报告制度。

目前上述监测系统正在建立过程之中。

为了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卫生部和科技部决定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三次以癌症为重点的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显示,2004—2005年,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其死亡人数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5》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约有15%为脑卒中发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综合标化患病率约为2%。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

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于卒中发病高风险人群的一级预防治疗和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治疗[1,2,3,4]。

据此推算,我国至少有8 320万人需要或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这部分人群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就成为一个亟待规范的临床问题。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包含了部分对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推荐,但未对临床证据做详细阐述[5]。

临床上围手术期抗栓药物的合理应用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015年日本的一项国内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中心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策略有很大差异[6]。

据调查,因担心围手术期应用抗栓药物带来的出血风险,我国多数医院外科择期手术治疗前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1周以上。

这样做确实可以让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降至最低,但同时也使患者暴露在无药物保护的状态下,增加了围手术期卒中的发生风险。

英国一项大型队列研究纳入了39512例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患者,结果表明停用阿司匹林使卒中再发风险增加40%[7]。

瑞士一项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规律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患者,围手术期暂时停用阿司匹林使急性卒中风险升高3倍(OR 3.4, 95%CI 1.08~10.63)[8]。

一项纳入50 279例患者的荟萃分析也表明,停用阿司匹林治疗使主要卒中事件发生风险升高3倍(OR 3.14, 95%CI 1.75~5.61),而冠脉支架术后的患者停用抗血小板治疗使卒中风险增加了89倍(OR 89.78, 95%CI 29.90~269.60)[9]。

学校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

学校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

学校安全事故案例及反思校园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

交通事故、楼道踩踏、食物中毒、溺水身亡……这些安全事故每天都在吞噬着“祖国的花朵”。

有人做过统计,光是由于校园内的安全事故而伤亡的学生,全国每天至少“减少一个教案班”!学近几年有关校园的中毒事件、踩踏事件、暴力事件、交通安全事件屡见报端,而且每年的安全数字呈上升趋势。

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非正常死亡。

全国校园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

由卫生部牵头的2004年到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4岁及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率为十万分之23.23。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14岁以下的人口数为2.65亿,据此推算,14岁以下儿正常死亡的人数大约为6万人。

2007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在各类安全事故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斗殴占10.71%,校园伤害占14.29%,中毒占2.68%,学生踩踏事故占1.79%,自杀占5.36%,自然灾害占9.82%,其他意外事故占3.57%。

为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做到学校安全“警钟常鸣,长抓不懈”。

我收集整理部分学校安全事故典型案例介绍给大家,该选编分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等四个部分,共编入了14个案例。

希望通过本案例,认真反思,吸取教训,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心,牢固树立“学校安全无小事”的意识,身体力行,为学校教育教案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为创建“平安校园”作出贡献。

第一篇交通安全〖案例1〗2010年12月2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松江镇一辆送小学生上学的三轮车坠河。

据该县党政门户网站发布的事故通告,截至当晚6时30分许,事故共造成14名小学生死亡,6人受伤。

〖案例2〗无证驾驶酿车祸2006年月 10月1日,某县职技校学生李飞(男、17岁)和其弟东冶中学学生李某飞(男、15岁)无证骑乘一辆无牌五羊125型二轮摩托车行至城镇李会腰路段时与一辆大货车相撞,致二人当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

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吉林省各抽样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吉林省各抽样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吉林省各抽样点易出现的问题【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各抽样点在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中易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肿瘤长期监测减少工作量。

方法以吉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死因卡为研究对象,分析普遍存在的问题。

结果死因卡存在的问题是:错误的死因确定,ICD 10编码错误,数据丢失现象等。

结论吉林省应以五个监测点作为长期监测点。

不要开展全省性普查,以免上报的死因卡不真实最后计算的数据不准确。

【关键词】死因;抽样抽查;问题死因卡易出现的错误给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今后开展肿瘤长期监测不走弯路,减轻工作量。

对吉林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26063张死因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我省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死困卡。

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 10统计。

2 结果死因卡易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错误的死因确定;ICD 10编码错误,存在数据丢失现象等等。

2.1 整体易出现的问题男女病互混,老年病与婴儿病互混,初生日期与死亡日期不符等。

2.2 错误的死因确定在死因的确定方面:对每一张卡片首先要看根本死因是否正确,然后看直接死因,如不正确要进行修正。

其次看死因链,对于无死因链的要填上,多余的而强行加上的要去掉。

按疾病发展过程死因链不符合逻辑的要修正。

所有卡片在这方面的错误率达70%~80%左右。

2.3 ICD 10编码错误ICD 10编码错误:国家要求ICD 10编码必须是4位,而大部分点未理解编成了3位。

甚至有些点3位也错误百出。

如以英文字母T 打头的码一律不可编入,因为以T打头代表的是毒性效应,而五个点都犯类似的错误。

这样在损伤中毒及婴幼儿,围产期死因确定方面的编码都报的一片混乱。

甚至造成卡片大量丢失。

ICD 10编码错误率达60%~80%左右。

2.4 存在数据丢失现象五个点均存在数据丢失现象。

这样上报材料100%不合格。

我们在对丢卡进行查找时:首先,看统计分类量,如果是零的要修改根本死因和ICD 10编码使之归类达到统计分类不为零;其次,根本死因错误的不能归类进行查找使之归类;再次,对死因链不符合逻辑的修正达到归类。

一级预防指南

一级预防指南

二、吸烟
• 多个样本人群研究均表明经常吸烟是缺 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32项研究结果的荟 萃分析显示,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缺 血性卒中的相对危险度(RR值)是1.9,蛛 网膜下腔出血的RR值是2.9.另有研究表明 吸烟可以使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升高2~4倍。
近期许多研究显示长期被动吸烟同样是卒中的 危险因素。在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心脏病和 糖尿病等影响后,长期被动吸烟比不暴露于吸烟环 境者发生卒中的相对危险增加1.82倍,且在男性和 女性中都有统计学意义。
• (6)置换金属瓣膜的心房颤动患者,选择 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2.5~3.5;Ⅱ级推 荐,B级证据)。
• (7)有口服抗凝剂治疗禁忌症的心房颤动 患者,或就诊医院无条件进行INR监测,不 应使用华法林抗凝。对中、低危卒中风险 的心房颤动患者,推荐使用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150~325mg/d;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卒中高风险的心房颤动患者, 使用阿司匹林(75~100mg/d)联合氯吡 格雷(75mg/d)治疗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 林(Ⅱ级推荐,B级证据),但可增加出血 风险。
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 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 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 为1.1~1.5:1。此外,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 等。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脏病、 血脂异常、大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颈动脉狭窄等。本指南对不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不做赘述,只对可干预的主要危险因素分述如下。
• (4)糖尿病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的 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调脂药可有效降低卒 中的风险(Ⅰ级推荐,A级证据)。糖尿病 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贝特类药物降低卒中风 险(Ⅱ级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他汀类 药物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预防卒中(B级 证据)。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第三次专题讨论方案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第三次专题讨论方案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第三次专题讨论方案第三次经济普查方案第三次经济普查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制定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方案。

全国经济普查对象和范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内容和时间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6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6年年度资料。

组织和实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突出重点,优化方式,统一组织,创新手段,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为了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将成立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统计局、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等部门。

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负责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

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和协调;涉及固定资产投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和协调;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工商总局、税务总局负责和协调;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中央编办负责和协调;涉及社团、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基层自治组织名录方面的事项,由民政部负责和协调;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质检总局负责和协调;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事项,由监察部负责和协调处理。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卫生部信息中心2008-04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省质量控制分析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省质量控制分析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省质量控制分析
何君;高亚礼;王卓;季奎;张宁梅;邓颖;袁建国
【期刊名称】《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年(卷),期】2007(23)5
【摘要】目的评价四川省开展第3次全国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工作的质量。

方法采用国家统一要求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对四川省10个调查点进行分析。

结果调查过程的主要质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要求;死因不明的比例符合国家要求;4个调查点的粗死亡率符合国家要求;10个调查点的2年平均粗死亡率(5.99‰)与同期死因监测点的平均校正粗死亡率(6.23‰)相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70.78,P>0.05)。

结论调查工作真实反映了10个调查点的情况。

调查过程和结果客观、可信、科学。

【总页数】3页(P519-521)
【关键词】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质量控制;粗死亡率
【作者】何君;高亚礼;王卓;季奎;张宁梅;邓颖;袁建国
【作者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3
【相关文献】
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 [J], 张宁梅;高亚礼;何君;王卓;季奎;邓颖
2.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J], 沈永洲;沈高飞;丁杏芬;杨靖;
林永祥;徐世勤;袁建初;钱群
3.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广州市质量控制分析 [J], 刘翔翊;罗不凡;杜琳;林国桢;戴丽萍;翁帆
4.云梦县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分析 [J], 徐永平; 卢旻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Ⅲ: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 [J], 张敏;张玉玲;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死亡率排行榜首十大疾病

中国死亡率排行榜首十大疾病
6、消化系统疾病 3.10%
7、内分泌 , 营养代谢系统 66%
8、泌尿、生殖系病 1.49%
9、精神病 1.16%
பைடு நூலகம்10、神经病 0.97%
1、脑血管病 22.63%
2、恶性肿瘤 22.17%
3、心脏病 16.77%
4、呼吸系统疾病 14.09%
5、损伤、中毒 6.18%
中国死亡率排行榜首十大疾病。和正送康激光治疗仪专家指出,这次调查的具体数据目前还不能看到,但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此次调查结果进行了批露,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中国死亡率排行榜首十大疾病
据和正医疗资深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专家强调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构成比可以用来描述疾病对人群的负担,国内的疾病发病和死亡情况是这样的。2004~2006年,卫生部又组织开展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也是10%人口抽样调查。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最全版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最全版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3(壹)、审核原则3(二)、上报资料内容31.死亡资料32.人口资料3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34.质量控制资料4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5二、完整性审核6(壹)、调查表完成情况61. 死亡资料62. 人口资料6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6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6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7(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8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8(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9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9三、原始数据库审核10(壹)、“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简介10(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11(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和根本死因抽样检查16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和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16四、汇总数据库审核18(壹)、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18(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18 (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18(四)、人口资料审核18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19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20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21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22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23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24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和代码(GB/T14396-2001)25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壹)、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壹致率达98%之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之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 (4)(一)、审核原则 (4)(二)、上报资料内容 (4)1.死亡资料 (4)2.人口资料 (4)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 (4)4.质量控制资料 (5)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 (6)二、完整性审核 (7)(一)、调查表完成情况 (7)1. 死亡资料 (7)2. 人口资料 (7)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 (7)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 (7)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 (8)(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 (9)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 (9)(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 (10)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 (10)三、原始数据库审核 (11)(一)、“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简介 (11)(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 (12)(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与根本死因抽样检查 (17)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与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 (17)四、汇总数据库审核 (19)(一)、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 (19)(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 (19)(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 (19)(四)、人口资料审核 (19)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 (20)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 (21)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 (22)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 (23)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 (24)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 (25)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与代码(GB/T14396-2001) (26)一、调查资料审核原则与上报资料内容(一)、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一致率达98%以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以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以上。

(二)、上报资料内容1.死亡资料(1)全部《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卫调2006表1):包括A类地区调查收集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B类地区调查登记的全部《死亡医学证明书》、漏报死者《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和死因登记质量验证调查《居民死因调查表》的电子文档。

(2)全部《死因推断量表》的电子文档。

2.人口资料(1)从公安部门收集的2004~2005年调查县(区)年末按年龄、性别统计的户籍人口资料的电子文档。

(2)从统计部门收集的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调查县(区)按年龄、性别统计的人口资料的电子文档。

(3)从计划生育、公安、统计及卫生部门收集的2003~2005年调查县(区)按性别统计的出生人数的电子文档。

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从卫生、统计、妇幼等部门调查收集的《社会、经济及卫生基本状况调查表》的电子文档。

4.质量控制资料1.死亡数收集情况对比表(表4-3)的电子文档;2.出生资料收集情况比较表(表4-5)的电子文档;3.质量控制汇总表(县/区)(表4-7)的电子文档;4.质量控制汇总表(乡、镇/街道)(表4-8)的电子文档;5.死亡调查一览表电子文档(表2-2)。

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1.调查县(区)基本信息与工作小结(电子和纸质);2.本次调查前准备工作有关文字材料,包括政府文件等;3.参加调查的所有单位及工作人员(电子文档,格式见表4-2)。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二、完整性审核(一)、调查表完成情况以调查点为单位,采用本次调查开发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的表格录入、统计分析、数据维护、质量控制等功能模块检查和检查数据,按照下列方法依据检查结果填写“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完成后上报国家审核组。

1. 死亡资料(1)《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进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导出卫统8表,分别获取2004、2005以及两年合计死亡数。

(2)《死因推断量表》A表、B表、C表:在“表格录入”窗口查看数据,记录各表记录数。

同时查看死因不明者是否都使用了量表、使用量表的个案推断出明确死因的比例、推断出明确死因的个案其推断依据是否充分,以及量表中关于症状部分问题的回答,98%为“否”或“不知道”者所占比例。

2. 人口资料(1)公安部门收集的2003-2005年末按性别年龄统计的户籍人口资料(2)从计生、公安、统计、卫生等部门收集的2003-2005出生人数资料(3)统计部门收集的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按性别年龄统计的资料以上资料,在“表格录入”窗口查看数据,分别获得上述分性别人口数。

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在“表格录入”窗口查看数据,检查是否按要求上报。

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调查点:区划代码:审核省(市、区):审核人:(签名)日期:(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在“数据采集系统”的“表格录入”窗口查看数据,依据窗口显示的各调查表的记录数,填写“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完成后上报国家审核组。

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调查点:区划代码:审核省(市、区):审核人:(签名)日期:(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填写“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完成后上报国家审核组。

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资料上报省:审核省(市、区):审核人:(签名)日期:三、原始数据库审核(一)、“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与使用方法简介利用本次调查开发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采集系统》中的表格录入、统计分析、数据维护、系统设置、质量控制等功能模块,以及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和“数据抽查(CHECK)”程序,对上报数据库进行审核。

1.“数据处理”功能包括综合查询和分项查询。

主要针对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JMSWYYDCB)数据库生成卫统8表的主要字段进行逻辑审核。

筛选原则如下:●女性疾病,如[30]、[31]、[74]-[83]不出现在男性●男性疾病,如前列腺增生[72],不出现在女性●孕产妇病[74]-[83],年龄在15—45岁之间●年龄小于365天,“统计分类号”为7或8●年龄小于等于15岁,“统计分类号”为25、26或29●新生儿病[84]-[89],绝大部分在新生儿死亡中,不应有>0岁的死亡例数●调查表“统计分类号”与ICD-10统计分类号不符的●“统计分类号”字段非空●出生日期<=死亡日期●死亡日期不在2004.01.01-2005.12.31之间●13位死亡病例编码与地区编码校验●根本死因编码不在导致死亡的疾病编码内●死亡年龄不大于130岁●年龄小于6,文化程度不是(1)文盲和半文盲●年龄小于18,婚姻状况是未婚或不详2. “分类统计筛选”功能对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JMSWYYDCB)数据库中的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最高诊断单位、最高诊断依据字段进行检查,筛选填写错误的记录。

3. “量表核查”功能主要审核有“死因推断量表”病例记录,但在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JMSWYYDCB)数据库中,没有对应记录的病例;多是由于表1为导入数据造成。

4.“空项统计”功能对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JMSWYYDCB)数据库中,主要字段的空项数进行统计。

5.“分类统计”功能对表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JMSWYYDCB)数据库中,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诊断依据、诊断单位、死亡地点进行统计;对表2-2 死亡调查一览表中的“调查结局”进行统计;6. “报表预览”功能对表4-3死亡数收集情况对比表和表4-5出生资料收集情况比较表进行浏览。

(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1. 导入程序打开由“数据采集系统”导出的数据库,将“数据审核处理”程序导入:文件——获取外部数据——导入——数据审核处理”程序——将查询、窗体、报表中内容全部导入。

2. 打开窗体中“主窗体”:可见“数据筛选”中包括“综合查询”和“分项查询”,及“保存错误数据”;“量表核查”中包括“运行查询”和“保存错误数据”;“分类统计筛选”中包括“运行查询并保存错误数据”;“空项统计”中为“填写/空项统计”;“分类统计”中为表 1 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民族、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诊断依据、诊断单位、死亡地点进行统计;表2-2 死亡调查一览表:“调查结局统计”;“报表预览”为:预览表4-3(死亡数收集情况对比表)、预览表4-5(出生资料收集情况比较表)。

注:各省检查完毕后,以调查点为单位将查出的全部错误记录结果导出存库,交国家审核组。

3. 数据筛选方法打开“主窗体”,运行“数据筛选”中的“综合查询”,筛查出所有记录中有逻辑错误的记录。

运行“分项查询”,按不同条件分别筛查出有错误的记录。

以此类推,进行其它项目的审核。

(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与根本死因抽样检查用“数据处理”和“数据抽查(CHECK)”程序进行数据检查。

1. 调查信息逻辑关系检查全面检查原始调查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

进入“数据处理”主窗体界面,点击“综合查询”模块。

如有数据框弹出,即筛出的问题记录。

根据查出的记录数计算检出率,并将问题记录导出存库。

2. 根本死因抽查抽样检查根本死因及编码。

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检查。

方法:将CHECK程序拷贝入审核数据库中运行,每个调查点随机抽至少50份死亡病例,人工检查根本死因代码、统计分类号与规定的分类号、填报的根本死因与ICD对应的根本死因的一致性,并将检查结果导出存库。

记录检查结果。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填写“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与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

检查完毕后,将记录表与问题记录库和抽样检查库一同上报国家审核组。

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与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资料来源:(省/市/自治区)1112审核省(市、区):审核人:(签名)日期:四、汇总数据库审核(一)、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1. 汇总统计输出的卫统8表,与原始数据库比较,检查一致性;2. 进行“死亡率分析”:取得总死亡率;3. 进行“构成比分析”:取得各大类死因的死因构成,分析恶性肿瘤、死因不明占全部死亡的百分比;4. “联合国人口指数”检查,计算2000年、2004年和2005年人口指数值。

(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1. 各类诊断依据所占的比例:主要计算县级以上单位所占的比例2. 不同诊断单位所占的比例;主要计算死后推断及不详所占的比例3. 不同死亡地点所占的比例:主要计算在医院死亡的比例4. 计算各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的比例(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人工检查根本死因代码、统计分类号与规定的分类号、填报的根本死因与ICD对应的根本死因的一致性,并将检查结果导出存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