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对联的平仄问题

合集下载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 经典对联 -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 经典对联 -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经典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

对联的平仄对仗规则对联是中国古老表意文字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 那么,平仄又是对联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说要出好联和对好联, 就必须掌握平仄, 没有平仄, 也就没有对联一说了:不懂平仄, 对联也无从谈起; 不讲平仄, 决不是对联. 说到掌握平仄, 还是有规律, 有方法的.一, 要了解平仄, 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 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 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 日升东. 东风淡淡, 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 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 从中可以得到语音, 词汇, 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 <训蒙骈句> 词语平仄, 对仗工整, 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 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 历史知识, 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 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 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二,必须运用平仄, 就必须掌控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年<对联和楹联优劣的深入探讨>一文中, 曾谈及对联的平仄来源于律诗, 而又区别于律诗, 因为律诗只有五言, 七言, 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稀释了词曲的长短句耍等格律. 律诗沦为格式化了, 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 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到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采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时态变化)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及: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差强人意六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及: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差强人意十一字联: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及: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差强人意平仄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或者:差强人意平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短一点的对联, 虽并无紧固的格式, 但必须就是平仄交叠, 互相协同, 要不然就无法算是对联. 其实对于平仄掌控娴熟的人来说, 就是可以冲破平仄格式的束缚的.但是音节部分必须严苛.启功先生曾用一个分节"竹竿"对对联平仄基本框架的形容,即: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差强人意仄仄.........各种句式都可以从竿上截出来, 这是对联创作最简单的框架.对联就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观赏与文学创作对联,必须介绍其基本的格律建议。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对联平仄规则左右对联的左右平仄规则有一定的讲究,掌握它是写好对联的前提。

对联平仄规则左右篇1一,要了解平仄,就要先学习基本功。

主要掌握 <声律启蒙>,这是很有必要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训蒙骈文》中, "天转北,日升东。

东风淡淡,小日蒙蒙。

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 这些是学习对联者应该掌握的,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特别是《训蒙骈文》词语平仄,对仗工整,对于对联修辞组句有很大的帮助。

可能有的文友认为,对联只要有文字功底,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就可以了。

其实这仅仅是学好对联的必然条件,但还必须真正了解平仄的基础知识,没有了平仄制作对联就无从谈起。

二,要运用平仄,就应该掌握平仄的框架。

秃笔在1992年《对联和楹联异同的探讨》一文中,曾谈到对联的平仄源于律诗,而又区别于律诗,因为律诗只有五言,七言,而对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吸收了词曲的长短句逗等格律。

律诗成为格式化了,而对联的句式,音节则比较活,比律诗平仄的运用更加活跃。

一、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四言句:平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八个字以上的水平取决于节奏。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多采用括号内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句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每边一句:仄每边两句:平仄每边三句:平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在对联时长用到的格式基本框架还有: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七字联: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格: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八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九字联: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字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三三四句式: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十一字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六句式: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十二字联: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或者: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长一点的对联,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必须是平仄交错,互相协调,要不然就不能算作对联。

浅谈对联格律----马蹄韵 - 经典对联 -

浅谈对联格律----马蹄韵 - 经典对联 -

浅谈对联格律----马蹄韵- 经典对联-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

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仄顶仄,平顶平。

对联的这种规则,就叫马蹄韵。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次脚印都要踏两次。

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

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马蹄韵是对联独具的规则。

马蹄韵本来首先是指对联句脚的平仄运用规则,因句脚平仄的安排牵涉到并制约着句中平仄的运用,于是句中平仄运用的规则便不能不包括进来。

马蹄韵的平仄,句脚和句中的安排是不一样的。

最初,对联都是短联,一般每句为五言或者七言,其句中平仄安排自然与律诗中的对仗句一致。

后来联句的字数变得多少不定,联句字数既打破了五言和七言的格局,句中节奏变得多样,平仄安排便出现了新的规则。

句脚的平仄安排,有很强的规律性。

二、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

马蹄韵在对联句脚上的运用,分正格和变格两种。

马蹄韵的正格。

正格为偶数句者,其首句和末句的句脚为单仄或者单平,中间的联句在两句或两句以上者,句脚保持连珠。

为便于记忆,这里将正格为偶数句者的上联平仄列表如下:每边两句平仄每边四句仄平平仄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十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依次类推,下联句脚与上联平仄相反。

如某关帝庙联:心存西汉,魂附西川,请看庙貌全新,声教已通西域;法护南无,名存南史,若使边功同立,神威不让南征。

又如湘阴杨林寺联:杨妃春色,西子秋波,妆成媚态娇容,看今世有几双醒眼;林下樵歌,溪边渔唱,弹到高山流水,想古来无二个知音。

这两副都是每边四句的对联,其句脚平仄为: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

属马蹄韵正格。

正格为奇数句者,除末句句脚为单平或单仄而外,其余皆为连珠。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一、对联句子不注意平仄。

有的网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声字、仄声字,随意写去;有的抢着作对句,不顾平仄;有的不深思熟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字,先写了再说;
二、四、七字的联句,不知道如何安排平仄。

一般说来,前四字应安排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后七字应用律句。

即,四、七字的联句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上联:
1、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3、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按这四种句式写,在平仄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

三、不知道如何运用马蹄韵,这方面常出问题。

关于马蹄韵,在本擂台的《楹联知识》中说得较详细,请各位新手仔细看一下,并不
难的!!这里我简略说一点。

马蹄韵主要是要掌握好各句句脚即最后一各字的平仄:
每边一句者--
上联:****仄;
下联:****平。

每边两句者--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每边三句者--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

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原文由一剪梅发表于韩江流对联群七言句式对联的基本平仄一、七言的基本平仄1、基本句式基本句式一(仄起式):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对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基本句式二(平起式):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2、七言的基本出句变化(对句按出句的平仄相反对):仄起式的变化:(1)基本:仄仄平平平仄仄(2)主变化:仄仄平平仄平仄(固定式变化)(3)变化一:平仄平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4)变化二:仄仄仄平平仄仄(第三字可仄)(5)变化三:平仄仄平平仄仄(第一字可平同时第三字可仄)(6)变化四:平仄平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7)变化五:平仄仄平仄平仄(主变第一字可平同时第三字可仄)平起式的变化(1)基本:平平仄仄平平仄(2)变化一: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3)变化二: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可仄同时第三字可平)该变化第三字可平时第一字必须用仄,否则出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不正确的说法的主要原因)。

(4)变化三:平平平仄仄平仄(第三字可平下第五字可仄)(5)变化四: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可仄)(6)变化五: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五字也可仄)(7)变化六: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一字可仄的情况下第三字可平且第五字可仄)以上是七言的十四种变化格式,平起式和仄起式各七种。

3、平仄变化必须遵循的规则如下:(1)尾字必须用仄。

(2)不允许孤平或孤仄(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或只有一个仄声)(3)没有四连平或四连仄(4)没有两仄夹一平或两平夹一仄(如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平平)(5)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相反(仅指七言句)(6)平起式的情况下,第二字和第六字是同平仄的(仅指七言)如果有上面的任一种情况,就是不合平仄,就是出律,如果没有违反,则称为合律。

4、对句要求:(1)对句要求的是与出句的平仄相反(2)或出句的基本格律来对应(这就是要求背熟基本格式的原因,这样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来对句)。

2、我的对联平仄观

2、我的对联平仄观

2、我的“对联平仄”观学了些网上方家的对联平仄说法,认知到:对联的要素(特点)有很多,平仄相对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平仄相对”,顾名思义,就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所有对联的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不可能!!!所以叫“相对”,而不是“绝对”。

我认为有几点争取做到或者努力做到: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种提法简明扼要,大多时候可以遵守,但有的适用,有的不适用,还应结合音律节奏、对联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要严格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三、词组的最后一个字要严格平仄词组可两字、三字。

上联的词组和下联对应位置的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必须严格平仄,除整联的最后字严格“上仄下平”外,其它“上平下仄”、“上仄下平”都可。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四、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要严格平仄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格。

五、联句内的词组争取平仄交替词组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要争取平仄交替,但不必强求一律。

六、成语在对联中平仄可不论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

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

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的。

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

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

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
七言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传统文体,它的平仄格式是指对联中每一句的平仄要求。

在七言对联中,每句有七个字,平仄格律是按照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来确定的。

平指平声,仄指仄声。

在七言对联中,一般采用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律。

具体来说,平仄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 平声,平平平,即每个字都是平声。

2. 仄声,仄仄仄,即每个字都是仄声。

3. 上平下仄,平仄仄,即前三个字中有两个平声一个仄声。

4. 上仄下平,仄平平,即前三个字中有一个平声两个仄声。

在七言对联中,平仄格律的要求是为了保持对联的韵律和平衡感。

合理运用平仄格律可以使对联的节奏感更加和谐,表达更加生动。

因此,写七言对联时,需要严格按照平仄格律来构思和把握每个字的音韵,以确保对联的整体效果。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变化,故统称为仄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联怎么讲究平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个关键部位从严一、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

上、下联中最后一个字的要求应该严格。

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增”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

例:西望瑶池降王母(仄)东来紫气满函关(平)——李鸿章二、词组的最后一个字。

词组是中国文字,也是对联文字的基本单位。

词组大多是由两个字组成,也有由三个字组成的。

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一副对联里,上联的词组是:书山、有路、为径;下联的词组是:学海、无涯、作舟。

抓住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就是要求山和海、路和涯、径和舟一定要平仄相对。

这里除了径和舟因为是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上仄下平外,其他字的平仄只要相对就行,看,这副对联是做到了这一点的。

除了词组最后一个字外,其他的字可平可仄,请看书和学、有和无、为和作,有的是平对平,有的是平对仄。

三、长联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长联由很多的句子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平仄相对,这实际上是扩展了的词组的要求。

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了。

综上所述,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严。

对联平仄的宽严一、关于在上联或下联自身的句子里,词组要平仄交替这一条可放宽。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这样要求,如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好的,但应当放宽。

也就是说,在这方面不必强求一律,可严可宽。

这是因为:(1)成语在中国汉学的词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以精练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在各种文学作品中,特别引入注目,对联也不例外。

可是在众多的成语中,有相当的成语词组,自身没有交替。

例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登峰造极、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等,这些词组就没有交替,总不能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成语排斥在楹联之外吧?(2)中国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

对联领字的平仄问题

对联领字的平仄问题
靖国亘六七年间,最堪怜无定河边,春闺梦里;
转战在数千里外,休再话五溪鸦阵,三峡猿声。
“最堪怜”、Βιβλιοθήκη 休再话”就是三字领,其平仄为“仄平平”与“平仄仄”。
领字的平仄问题。
领字一般是由一至三字组成,可将一个乃至几个联句置于其统管之下,且有承启作用的语言成分。领字为一个字的叫一字领,为两个字的叫二字领,为三个字的叫三字领。领字与其所统管的联句都不分开,但其后一般都须作节奏性停顿。也就是说,不管是一字领、二字领还是三字领,都自成节奏。这样一来,一字领就相当于一言句,二字领就相当于二言句,三字领就相当于三言句。其平仄就可以按马蹄韵一言句、二言句和三言句的格式来处理。如贵州江南会馆联: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

对联平仄的要求及规律(经典4篇)平仄的要求篇一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美,那么要求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什么难的。

1、汉语的平仄和节奏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不同的字交替使用,以达到音韵谐调,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

阴平、阳平声调不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

何谓节奏,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节奏: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这是联句、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

每一音步的第二字(单音步者即本字)处在节奏点上,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

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了。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要保持对联的平仄。

今天店铺分享的是对联平仄的要求,希望你会喜欢。

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四句联: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

对联平仄要求、常识、规则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对联平仄的要求字词意工整、读音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1.要了解平仄,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

古代音分四声:平上去入。

其中,平分阴阳,即阴平和阳平。

2.句中平仄规则举例旧(仄),新(平),诗癖(平仄),画痴(仄平),看水(仄仄),听泉(平平),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龙胆草(平仄仄),马兰花(仄平平),四方来宝(仄平平仄),八路进财(平仄仄平),恩来立志(平平仄仄),马到成功(仄仄平平)五言句: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一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五言句律诗格之二六言句: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七言句: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一——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七言句律诗格之二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

不再举例。

3.句脚平仄规则举例。

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仄平)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

(平平)三句联: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对联平仄常识对联常识:对联平仄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
前言
七字楹联是指每对楹联有七个字,总字数为十四个字。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是指根据平仄音节的要求,规定楹联每行的音节数和平仄属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字楹联平仄格式的要求和一些常见的例子。

七字楹联平仄要求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遵循平仄对偶、平仄交错的原则。

具体要求如下:
1.音节数:每行七个字,每个字对应一个音节。

2.平仄属性:每行五个音节,分别为平平仄仄平。

其中,平指平声音节,仄指
仄声音节。

3.交错规则:楹联的两行应呈现平仄交错的形式,即平仄平仄平仄平对应平平
仄仄平平仄。

具体来说,第一行的第1、3、5、7个音节应为平声音节,第2、4、6个音节应为仄声音节;第二行的第1、3、5个音节应为平声音节,第2、4、6、7个音节应为仄声音节。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例子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七字楹联平仄格式例子:
1.并驾齐驱贯九州,沸腾华夏史人流。

入门平平仄仄平,半掩声门平仄仄。

2.九州风物尽归来,四海人间尽觅君。

犹如河水平仄仄平,无边天地平仄仄平。

3.烟波江上千帆过,翠柏香中百草生。

平林风物平仄仄平,仄壤川原仄平仄仄。

4.四海归舟共一梦,万山扶疏胜九州。

一江春水平仄仄平,满目青山仄仄平。

结语
七字楹联平仄格式在楹联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遵循平仄对偶、平仄交错的原则,可以使楹联的韵律更加和谐、优美。

希望本文能够对七字楹联平仄格式有所了解,并在今后的楹联创作中发挥指导的作用。

对联中的平仄问题

对联中的平仄问题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长联的句脚平仄详解

长联的句脚平仄详解

长联的句脚平仄详解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一)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要求者,为正格。

(1)每边两句的句脚平仄,其正格是“平仄,仄平”。

如武昌黄鹤楼联: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良倦倦,落花时节且登楼。

·-(2)每边三句的句脚平仄,其正格是“平平仄,仄仄平”。

如四川灌县离堆联:完神禹斧锤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川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3)每边四句的句脚平仄,其正格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如梁启超挽康有为联: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惨;·--·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4)四句以上者,则全是长联。

长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通常是不管仄起(此指首句句脚为仄声字)还是平起(此指首句句脚为平声字),(A)若为偶数句正格,则除首尾为单仄或单平而外,中间的句脚皆保持连珠。

仄起者,如贵阳文昌阁联:且作鸫夷子,泛一舸隐青溪。

记从潕水而来,探青龙飞云牟珠诸名胜,已觉神怡目骇,·--··那知更有蓬莱。

到此狂歌,甲秀楼高容我卧;--·肯让鄂西林,向两间撑铁柱。

溯平苗疆以后,得北江芸台邰亭三先生,大开酒国诗坛,-··--留下无边风月。

何人洒墨,南明河上把桥题。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上联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规则。

平起者,如南京燕子矶永济寺联:江水滔滔,洗尽千古人物。

看闲云野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呈宫花草;-··--·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

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上联是“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平平仄仄平”,也完全符合马蹄韵的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对联的平仄问题
对联运用“平仄”的问题,从读一报一刊来看,争论得越来越火热了。

我想谈谈个人的“平
仄观”,并请教方家。

“平仄”的地位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

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

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

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

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

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
等号。

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对联怎样运用平仄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

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
应分别对待:
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


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

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

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

一般包含两
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

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
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
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

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
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

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
地狱么?”
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

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
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

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

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廉洁堪称好作风。

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
内容来源于搜集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