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判断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 实词判断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文言文·实词判定文言文·实词判定今年高考考什么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与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表意性强。
《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规定了考查范围;“在文中”规定了考查的方向,即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对该考点的考查形式:一是选择题,分值为3分;二是在翻译题中考查文言实词。
满分必备攻略实词词义判定方法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
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等。
而命题者又常常利用这一点设置迷局。
【例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
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县吏怪其意气。
方授杖,辄止之……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
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伤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解析】A项,了:明白,了解。
D项,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A.D两项都可以用双音词推断法。
B 项,戚:忧伤。
但C项“怪”解释为“责怪”错误,文中县吏没有“责怪”自新,而是善意地“止杖”(阻止施行杖刑),另外,“怪”是形容词,作谓语时不能带宾语,句中应是活用,因此,“怪”是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答案】C【参考译文】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
古代经书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勤奋不懈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平常时就已经很清楚的样子。
文言文复习总结——实词推断九种方法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取”,会意字, 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 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 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 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色彩
【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 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 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 (音同形近),语意通顺。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早)”
【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 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
(6)2009年全国卷2
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 僧秀愍mǐn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形声。从心,敃( mǐn)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译:宋世祖大明七年发生大旱灾,他的运瓜 水道不再能通船,县令刘僧秀怜惜他贫穷年 老,放其他沟渠的水给他。
二、通假字推断法
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 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故事,
武从
从止,从戈。 据甲骨文,
人表持示戈两行人进, 表前示后要相动随武。
本义:勇猛; 猛烈。
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香草 )
【推断】“芷”是“艹”,与植物有关。根据“岸芷 汀兰”的结构(并列短语)特点,推知“芷”与“兰” 相应。“兰”为“兰花”,有香气的植物,“芷”则 为“香草”。
2、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 买入粮食)
如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多由 副词充当,定语多由名词或形容词充当。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试试看: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联系:《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思考:是否正确?
试试看: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 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 考卷)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扔掉 诸将阿吕后意 阿谀奉承——迎合 (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屡试不爽——差错
小试身手
势拔五岳掩赤诚 出类拔萃——高出,突出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 听从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杜,公孙 趸诛伐 口诛笔伐—— 讨伐,征伐
试试看: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想想看: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 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 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才)去。
“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 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 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文言实词的辨析方法总结

文言实词的辨析方法总结
1. 从字义上辨析
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从字义上分析词语的含义、内涵,以及和其他词语的异同之处,并据此推测其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纵」和「横」在字义上都有「方向」的含义,但「纵」更强调垂直方向,而「横」则更强调水平方向。
2. 从用法上辨析
通过观察词语的常用搭配、语法结构、修饰方式等等来判断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掌声」和「喝彩」都是表示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赞许,但「掌声」更常和「鼓起」、「响起」等动词搭配,表示表现出来的声音;而「喝彩」更常和「一片」、「热烈」等形容词搭配,表示观众的情感反应。
3. 从语境上辨析
通过理解上下文、分析语境来判断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青年」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如在政治宣传文献中指年龄较轻的员、干部;而在广告宣传材料中则可能指年轻有朝气的消费群体。
总之,在辨析文言实词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用法、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字形推断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而80%以上的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联系尤为密切。
常见形旁多有它的词义指向,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多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多与兵器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多与人的行为有关,从“禾”者多与五谷有关,从“贝”者多与金钱有关,从“皿”者多与器具有关,从“纟”者多与丝有关,从“宀”者多与房屋有关,从“月”者多与肉有关,从“页”者多与头有关。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推测词义提供依据。
例如:①襟三江而带五湖。
(《滕王阁序》)【解析】“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②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解析】“刃”是指事字,指刀上一点表明为刀锋,此句中的“刃”用其本义。
③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解析】“信”,会意字,一“人”一“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由“真实”引申为“可靠、忠诚”。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伶官传序》)【解析】“组”,以“纟”为形旁,可以知道词义和丝麻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燕父子,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绳索”。
(二)字音推断法文言文中有通假的语言现象,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进行推断。
例如: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解析】“趣”,形声字,借助声旁“取”的读音推断其同“趋”,意为“趋向”。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孔雀东南飞》)【解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
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
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语文文言文实词的五种推断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
实词是汉语词类中的一种,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实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即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
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及代词。
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本文将做具体阐述。
1、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文字,特别是“偏旁”与字义联系密切。
有些字能直接从字形分析出词义,有些字虽不能直接分析出词义,却可以根据字形圈定出该字的意义范围,为进一步猜测词义提供依据。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旁和形旁两部分,其中的形旁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对待冷僻的字不妨尝试字形推断词义法。
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再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其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
又如:“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句中的“理”,形旁从玉,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还有:①金就砺则利 (《劝学》)。
“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磨刀石”。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
“骐骥”,“马”旁,可能是一种“马”,准确义项为“骏马”。
我们常见的形旁还有很多,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体有关;“页”与头有关; “厂”,词义就和“房子”有关等。
会意字可采用拆字法。
如: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讽齐王纳谏》)。
“昳”,“日”加“失”,联系上下文“形貌昳丽”,联想到“昳”可能表现的是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日”失掉光彩。
怎样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学法指导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较多,准确理解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
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无法理解的实词该怎么办呢?结合各种已知条件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下面,笔者就介绍一下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三种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阅读并理解文言文。
一、字形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字形结构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大家如果能熟知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的结构特征入手,就不难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一般来说,凡是从“贝”旁的字多与“钱”有关。
古时的贝壳被作为货币,又用作装饰,所以从“贝”的字多与钱财宝物、装饰品或贸易商品有关,如“赐”“赊”“贿”“赈”等;从“玉”旁的字多与玉石珠宝有关,如“琳”“琼”“瑜”“环”等;从“灬”旁的字多与火有关,如“热”“煮”“熏”“煎”等;从“隹”旁的字多与“鸟”有关,如“雀”“雏”“隼”“雕”等;左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山有关,如“陵”“陟”“险”“陡”等;右边从“阝”旁的字多与地名、城镇有关,如“郭”“邦”“郊”“都”等;从“宀”旁的字多与房子有关,如“家”“安”“宅”“宇”等;从“纟”旁的字多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如“绮”“结”“纤”“纱”等;从“禾”旁的字多与五谷有关,如“种”“稻”“稼”“秧”等。
在学习《劝学》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骐骥”一词。
两个字的形旁均为“马”,故不难推知其与马有关。
在学习《琵琶行》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一曲红绡不知数”中的“绡”。
“绡”从“纟”旁,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结合全文,可以推知该词指的是“生丝织成的薄纱”。
在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时,一些同学无法理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实词“组”。
“组”的偏旁为“纟”,应该与丝织品、绳索有关,而其前又有“系”字,故不难推断出“组”指的是“绳索”。
二、结构推断法结构推断法,即结合文言文的句法结构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
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
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
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
”(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
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
“彀士十万人”中的“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弓”有关,可推知是“弓箭手”;《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三、成语推断法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
“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 由此, 可推断“亡”与 “有”的意思也应相对, 当“无”讲。另外, 有时亦可借 助整齐的句式, 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 进而推断出这个 词的正确意思。
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
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 为名词, 可译为“险固的地势”。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4、 追亡逐北 (亡 、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被任用) 6.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字义同“灭”字)
(全
国I)
3.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解答: 籴——买进粮食; 粜——卖出粮食; 比——靠近,挨着;((比肩接踵,比邻而居,鳞 次栉比)
结论: ⑴用“贝” 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抚军亦厚赉成名。
(赉lài: 赏赐)
《六
国论》
号呼靡②﹙及穷购。饿:无悬聊赏(,依重赖金,寄收托买)﹚,追购又急,天高地迥,
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伏”通“服”,佩服)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象形、指示、形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会意字:
▪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 分间合的成关的系意合义成, 这一种个造字字, 法综从人据合叫止持甲表会,戈骨示意从 行文这。戈 进,些。 ,构字成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fǔ)”与地名或高地有 关;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如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卷B项“乃皆易十二蹑”,根据上文“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先生患其丧功费日”可知,此处“易”应为“改变”,而题干中将其解为“交换”,显然脱离了语境,是错误的。
再如2003年春季高考安徽、内蒙古卷第11题C项:“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此处的“慢”,是否作“诋毁”解呢?上文讲“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拘禁,笔者注)其乡邻”,吴履到任后,察之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傲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显然应该解为“傲慢,不敬”,而非“诋毁”。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干解作“强迫”显然也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天津卷第11题C项“一日一夜与虏相及”,题干解为“达到”,据原文“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
’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可知,此处应为“追赶”意。
文言实词推断五种方法:联想迁移法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
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11题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遇”的义项有:相遇(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际遇(斯固百世之遇也)、接触(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待遇(盖追先帝之殊遇)、对待(不如因而善遇之),语文读本中有“遇人恭谨”(《汉书?季布传》),也作“对待”解,根据上下文语境,不难发现此处“遇”应该解作“对待”,而不是“优待”。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例: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绐(dài):欺骗)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通五经,贯六艺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三、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子:况修(义为长)○短随化,终期于尽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义为敝)四、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子:左右欲○刃相如•刃,做动词用,指“杀”•将军披○坚执○锐•披和执是动词,坚和锐做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兵器五、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 课内学过地实词、成语、词语)推断词义)诸将乞○贷淬宽恕、宽免严惩不○贷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屡试不○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六、通假推断法:根据同音、近音、行近通假的原则推断词义。
例:知者创物,能者述焉。
“知”通“智”昌宗从旁趣说“趣”通“促”,意为“催促”。
七、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
实词推断十三种方法

导读: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字(一般都是实词),或者没有见过,或者是见过而不能确知其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题的第一个题目,就是考察实词含义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一、答题步骤第一步,审题。
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
第二步,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
第三步,借助方法,主攻难点。
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依形推义法(一)依形推义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鲔等盛兵据洛阳,及并州未安,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无复西顾之忧,所以得专精山东,终成大业。
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
”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光武谓恂曰:“河内完富,吾将因是而起。
昔高祖留萧何镇关中,吾今委公以河内,坚守转运,给足军粮,率厉士马,防遏它兵,勿令北度而已。
”光武于是复北征燕、代。
恂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斛,转以给军。
《后汉书寇恂传》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文言文实词辨别含义的方法

练习:
1、廖刚字用中……绍兴元年,盗起旁郡, 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 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 去(08全国Ⅱ)
“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贾,消除。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 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 或谓永曰:“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 “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
可以判定这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 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 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 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 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贾”的各种词典义: 1、名词,商人(如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 2、动词,做买卖(如“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3、动词,买(欲勇者,可贾余勇) 4、动词,卖(余勇可贾) 5、动词,谋取(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 6、动词,招致(以宠贾怨,不可谓德)
练习:
1、廖刚字用中……绍兴元年,盗起旁郡, 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 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都檄刚抚定, 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 去(08全国Ⅱ)
“暗暗地、隐蔽地”;
4.微行入古寺”
练习: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做谓语:赞美 2、庭除甚芜。
3、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
4.微行入古寺”
练习: 1、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做谓语:赞美 2、庭除甚芜。
“除”做主语,台阶 3、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
文言实词推断的七种方法

【登峰造极】登、造:登上,到达。登上顶峰,到达最高点。比喻精绝
的造诣。 【文过饰非】文、饰:掩饰。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含义相反、相对:
【党同伐异】党:偏袒。伐:讨伐,攻击。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 击不同意见的人。
【夙兴夜寐】夙:早。夜:晚。兴:起来。寐:睡着。早起晚睡。形
容勤奋。 【避重就轻】避:回避。就:接近、趋向。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我既然不能忍受你家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什么用。
五、邻词推断法 【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
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考:击,敲打。
【例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 过:督,责备。
六、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
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
为”。
二、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 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 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 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 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 词义。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 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 【例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
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 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
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 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
收入也尽数拿去。(殚、竭:尽)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夫晋,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约定说“天黑看见点着的火就万箭齐发”。(期: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 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3
先帝不以臣卑鄙
4
练习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指告诫、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2
3
4
5
6
6、结合课文内容推断词义
如果这个实词的表面意思在这个语境里理解不通,那么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联想它在其他场合特别是教材上出现过的意思。
如今年高考卷四川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A。先根据语境“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说明郑氏家族不可能是获罪了,那么此处的“完”就不应该是结束,完蛋之类了,再联想教材《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是“保全”的意思,正与语境相合。
这几种推断方法能灵活运用,还是要依赖于比较好的语词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单独运用或者综合运用这几种方法来解题,就比只凭识记来应对显得聪明多了。
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01
“夫子将焉适”(2003年全国春招试题)
02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陟zhì (会意。从阜,从步。) • 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 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 • 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 高. • 引申义:晋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阝”(fǔ)在右是邑,凡右面有阝的多 与城镇有关。 如:邦、郑(从邑,与地名、邦域有关。 本义:周代诸侯国名,姬姓)、郡、都、 邻(从邑,粦(lì n)声。从“邑”,表示与 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居民 组织。五家为邻)、邯郸……
腥操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接近
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制裁
语法分析法
• 句子的结构是基本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 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推断词义提供 了依据。 • 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 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 • 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 • 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文: 甲骨文(文字),散文(文章),半文半白 (文言),繁文缛节(礼节仪式),文武双 全(非军事的),文雅(柔和,不猛烈), 文过饰非(掩饰),分文不取(旧铜钱单 位),文不对题(文章内容或回答问题的话)
风: 风刀霜剑(流动的空气),闻风而动(消息, 风声),移风易俗(风俗,习俗),风言风 语(传说的,没有根据的),雷厉风行(像 风一样快)
暴: 暴露(显露),暴风骤雨(突然而猛烈), 暴行(残酷,残忍),暴躁(急躁,刚烈), 暴虎冯(pí ng)河(徒手,徒手打) 墨: 墨水(书画用的黑颜料),墨宝(写的字和 画的画),胸无点墨(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 力),墨吏(贪污),墨守成规(战国人墨 子) 差: 差别(不同),差之毫厘(差别),差可告 慰(稍微,尚),差(勉强,尚)强人意
名: 名不副实(名声,名誉),世界名著(出名 的,有名声的),莫名其妙(说出),不名 一钱(占有);
明: 灯火通明(明亮),黑白分明(清楚),精 明强干(眼力好,对事物看得清),深明大 义(懂得,了解),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公开的,暴露在外),双目失明(视觉)。
成语对应法
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戮 鲋
戮: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
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尸……于市
鲋(fÚ):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
鲋也鬻狱
叔鱼
其他方法
• 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 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 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 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 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 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顾”通“雇”,雇佣) (“翼”通“翌”,第二天)
•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趣”通“促”,催促) 试 •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 一 (“蚤”通“早”,早点) 试 • 5、复之以掌 (“复”通“覆”,覆盖)
• 6、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通“猝”,突然) (“从”通“纵”,放纵)
阅读一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 列子圉①寇之言。”曰:“何贵?”曰:“贵正。”王 曰:“正亦可以为国乎?”曰:“可。”王曰:“楚国多盗, 正可以圉②盗乎? 曰:“可。”曰:“以正圉盗,奈何?” 倾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 王曰:“谓之鹊。”曰:“谓之乌可乎?”曰:“不 可。”曰:“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 其任言置吏,必曰廉洁胜任。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 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战国 策韩策二》) 理解: 圉② 方
• 7、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 不可极
同位语法
结构观察法
利用文言句式特点推断。即利用上 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 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 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同位语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奔跑的马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烤)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鞭打) 3、抚军亦厚赉成名 (赏赐)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财物)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绳索) 6、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踏) 7、可以独飨白粲 (吃) (粮食) 8、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失明) 9、有牧人御众之才 (统治) 10、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箱子)
任用
“举类迩而见义远”
近
• 1、追亡逐北
(亡—北,逃亡者) (忧劳—逸豫,安逸享乐)
(疲—敝,疲敝) (通—贯,通晓) (除—攘,排除)
•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试 一 试
• 3、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4、通五经,贯六艺
•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以,被任用)
高考专题复习
文言文实词理解实用技巧
学习目标: 对文言文实词的测试,是高考中的测 试要点之一。考题多从不常见到的文言文 中选取,实词的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或者 自己的推断才能加以理解。相对来说,此 类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一些文言文实 词的理解技巧与方法做一些归纳,使大家 在考试中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去把握 文言文阅读中所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罒”(wǎng)是网,凡从“罒”的字多与网有关。 如:罗、罟(gǔ形声。从网,古声。本义:网,同 本义。网的总称。引申为法网)、罩、置(从网 直。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罹(lí 从心, 从网,从隹,表遭受)、羁(从网,从革,从马。合 起来表示用皮革制成的网络来把马络住。本义: 马笼头)…… “宀”(mián深屋)是房子,凡 是从“宀”的字多与房子有关。 如:宅、宇、完(本义:完整, 没有破损)、室、宫、家、宿…
“灬”(huǒ)是火,除“燕”字外,凡从灬 的字多和火有关。 如:热、烹、焦、煎、熬、照……
★“王”是玉,凡从王的字多和玉有关。 如:珠、玑、班(中间是刀,左右是玉。象 用刀割玉。本义:分割玉)、理、环、瑕、 弄(会意。上为“玉”,下为 “廾”(gǒng)。指双手玩赏玉器。本义: 用手把玩;玩弄)、玩(形声。从玉,元声。 本义:以手玩弄[玉])、瑜… ★“阝”(fǔ)在左是阜(“阜”是土山),凡 左面有阝的多与山有关。 如:阿(形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陡、陵、隆、降、隅(山水弯曲边角处)…
通假推断法
通假是文言文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用 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 语境。 通假字有同音和近音两种。
•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 2.风吹草低见牛羊 • 3.张良出,要项伯
通“背”,背 叛 通“现”,出 现 通“邀”,邀 请
•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形作名,险固的地势
2、将军身披坚执锐 形作名,坚硬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 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 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 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把 握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 或暗示关系推断出其意义。
语境法
方法归纳:
一、形声字法 二、通假推断法 三、结构观察法 四、成语对应法 五、语法分析法 六、语境推断法御 方:治列子圉寇之言 道理 学说 正:其任言置吏,必曰廉洁胜任。
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名副其实
语境法
阅读二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断 狱之日,叔鱼抑刑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 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 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 贾之以其子,弄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大以回鬻国之中, 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邢侯 闻之,逃。遽施刑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国语》) 理解:
• 7、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带—腰,佩带)
• 8、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幼—冲,年幼)
成语对应法
文言实词在古文具有继承性和 一致性的特点,在成语中保留了大 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 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 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安: 坐立不安(安定),安居乐业(安心于), 安步当车(安闲,引申为慢慢地),不安好 心(存着,怀着) 刊: 创刊(排印或出版),副刊(刊物或报刊专 门内容的版面),不刊之论(削删,修改) 危: 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险),正襟 危坐(端正),危言危行(正直)
有些部首是某些字的变形
“月”在左边或下边是肉,多与人的肢 体、器官、骨骼或肉食有关。 如:肌、腹、肢、胃、肾、股、肱 (gōng 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 部分)、肯(本义:着骨之肉) ……
“月”在右边是月,多与月亮、光亮、 时间有关。 如:期、朗、朔、朦胧……
试 一 试
• • • • • • • • • •
形声字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 形声字的形旁具有表意功用。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去推断实 词的含义。
形声字法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磨刀石
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拜见
“秉”,“手”抓“禾”,会 “握、持”的意思。如:秉(拿) 烛夜游、秉(握)笔直书、秉 (把持)公处理。 “冫”(bīng)是冰,凡从“冫”的 都和冰冷有关。 如:冰、冷、冻、凛、冽、凉、 凌(本义:冰)、冬、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