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中药方有三仁汤、桂枝汤等
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中药方有三仁汤、桂枝汤等
1. 三仁汤: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效,可以用于治疗手足多汗症属于脾胃湿热证者,表现为手足多汗、伴有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等病症。
2.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敛阴止汗之效,可以用于手足多汗症属于营卫不和证,表现为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睡眠不安等病症。
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三仁汤、桂枝汤等中药方,不可自行用药。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多汗症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身上大量的出汗。
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的影响,在身上的交感神经支配者全身的出汗系统,一般来说交感神经支配出汗系统是用来调节人的体温。
但当交感系统出现问题就会表现为多汗症,下面是关于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
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方法: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用法: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用法: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用法: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用法: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以上就是多汗症的治疗的中医治疗方法,虽然多汗症不至于是危害生命的病但是还是需要人们更加的关注。
传统的中医没有副作用,身体是慢慢的调理。
如果你就是患者之一,建议也去找到中医的医生看看具体的情况,药这种东西千万不能盲目的服用。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
自汗、盗汗、出汗多,中医的止汗方法很管用,值得学习来源:杏林明师学社作者:杏林明师编辑部夏季,出汗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
正常的汗出有利于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如果汗出过多,不论天冷天热、白天晚上,动不动就一身汗,那就不正常了。
正巧有朋友问,中医有没有可以治疗汗多的方法。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中医对出汗的看法,以及治疗汗多的思路。
另外,张教授还有一张代茶饮的方子,送给大家,一般汗多的朋友,在家用开水泡着喝就行,省得来回往医院跑了。
01白天晚上都出汗,一活动汗更多在张教授的门诊里,有很多受汗多困扰的患者。
杨大姐就是其中一位。
她这2年来出汗量明显比之前增加,只要稍微活动下,全身就往外冒汗,晚上比白天还严重。
而且很怕风怕冷,出门在外,总要比别人穿得厚。
我们来看当时的记录——临床医案杨某某,女,54岁。
【主诉】汗出增多2年。
【病史】患者自诉近2年以来,全身汗多,以夜间为重,动则加剧,平素恶风畏寒,神疲乏力,肢体困重不适;自觉排便不爽,大便溏稀,饮食稍有不慎则腹泻,夜尿2-3次。
【刻下】患者形体偏胖,衣衫较厚,出汗量多,神情倦怠,肢体乏力,纳食一般,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厚腻,脉濡细。
——张景明教授临床验案——02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把出汗这件事给整明白了,并简要概括为7个字——阳加于阴谓之汗。
这是什么意思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张教授打了一个很通俗易懂的比方——这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烧水一样,炉子下有火,火是阳;炉子里有水,水是阴。
火把水烧开了或烧到半开时,有水蒸气冒出来了,蒸汽到了锅盖上,形成了水珠,就好比我们的汗液。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阳加于阴谓之汗”。
在运动的时候、天热的时候,阳气蒸化津液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为什么有些人会出汗多?卫气要先做检讨。
我们人体出多少汗,由体表的卫气来管控着。
阳是正常的,阴也是正常的,但是卫气虚了,固摄汗液的功能不正常了,汗液没人管,自由自在地想走就走,身体就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地往外冒汗。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
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汗症良方3首处方一:血府逐瘀汤加味【药物组成】当归12g,赤芍15g,牛膝15g,生地黄1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川芎10g,柴胡5g,桔梗5g,甘草5g。
【随症加减】阴虚明显伴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边尖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地骨皮30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退虚热而止汗;气虚明显伴面色少泽、倦怠乏力懒言、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者,加太子参30g,黄芪30g,糯稻须根15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健脾益气、固表止汗;胃实热偏盛,口干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者,加大黄6g,厚朴10g,知母15g,石膏15g,浮小麦30g,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清热降泄而止汗。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固表止汗。
【临床运用】用于治疗糖尿病多汗症。
临床治疗45例,显效2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
田某,男,55岁。
糖尿病史17年,进食时全身大汗症状已3年,逐渐加重。
诊见乏力、口干、眩晕、畏寒、舌黯红、苔白厚、脉细数。
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先采用益气固表止汗为法效果不佳,更方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固表止汗为法,基本方加太子参30g,黄芪20g,糯稻须根30g。
水煎2次,取汁400ml,分2次温服,日服1剂。
服3剂后汗出明显减少。
再服3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巩固治疗,继服10剂后汗出正常,乏力等症缓解。
随访1年未复发。
【经验心得】消渴病日久伤津耗液,精血乏源无以充养腠理皮毛,气血虚鼓动无力或内热津伤消烁津液均渐致瘀血内阻。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醒后出汗,名日自汗;出汗醒,名日盗汗,盗散人之气血……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
”血府逐瘀汤中当归甘温补血,辛散温通而活血行瘀;生地黄凉血活血,养阴生津;桃仁配伍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枳壳配伍柴胡疏肝理气和中;川芎配伍赤芍活血行气;桔梗载药上行;牛膝活血祛瘀通筋脉而补肝肾;甘草调和药性,补血益气,并配以固表敛汗之品浮小麦、糯稻须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经方,又称经络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学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脉象等因素,选用相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处方形式。
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脚出汗的经方:
1.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
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冰冷、出汗的患者。
2. 四妙散: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瘙痒、脱皮等症状的患者。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温经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能盲目使用。
同时,经方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摘要:一、湿热多汗的病因与症状二、中药方剂的选用原则三、常见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四、中药方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五、注意事项与禁忌正文:湿热多汗是中医学上的一种病症,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湿热之气侵袭人体,导致阳气不畅,阴阳失衡,从而引发多汗、烦躁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帮助患者缓解病症,恢复身体健康。
一、湿热多汗的病因与症状湿热多汗的病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不舒等。
患者症状表现为:面色红润、口渴喜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
严重的湿热多汗可能导致失眠、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二、中药方剂的选用原则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选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清热利湿: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暑作用的中药,如滑石、泽泻、茯苓等。
2.疏肝解郁:选用具有疏肝解郁作用的中药,如柴胡、薄荷、香附等。
3.滋养肺肾:选用具有滋养肺肾、固表止汗作用的中药,如熟地黄、山药、麦冬等。
三、常见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1.滑石散:滑石、甘草、茯苓、泽泻、粳米等。
具有清热利湿、和中止汗的功效。
2.丹皮饮:丹皮、地黄、山药、甘草、茯苓等。
具有清热凉血、滋阴止汗的功效。
3.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等。
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
四、中药方剂的煎煮与服用方法1.煎煮方法:将中药饮片放入煎锅中,加适量水,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15-20分钟。
煎煮过程中,可适量加入蜂蜜、冰糖等调味。
2.服用方法:将煎好的药液分2-3次温服,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服用为宜。
五、注意事项与禁忌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慢性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燥热食物。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4.注意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通过以上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对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选用中药方剂时,一定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 方 之 汗证
全国名老中医秘偏方之汗证(盗汗、自汗)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验方、主要如下:1 .碧桃干红枣汤治盗汗[方剂]碧桃干15枚(以未熟果风干,色绿者佳),红枣10枚。
[制用法]煎汤。
每晚1剂,连服3剂。
[功效]止汗。
[验证]据《中华内科杂志》介绍,碧桃干对肺脓肿、败血症等不同疾病所致的盗汗,都有一定效果,经临床应用无任何副作用。
2 .加味牡蛎散治盗汗[方剂]锻牡蛎100克、生黄芪100克、麻黄根50克、五味子50克。
[加减] 久病气虚加人参须6克;阴虚燥热加生地10克、白芍10克;心悸眠差加酸枣仁10克、麦冬10克。
[制用法]上药研粗末。
瓶贮备用。
每次10-20 克,用浮小麦巧克同煎,滤去渣热服,1日2次。
[功效]治体常自汗,动则益甚,时易感冒者;夜寐盗汗,醒则汗止,气短神疲者;气虚表弱,卫阳不固之证。
[验证]方xx ,男,50岁。
就诊日期:1950年10月16日。
患者神疲乏力,时易盗汗,动则尤甚,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 此气虚卫外之阳不固也,予本方每天20克,加人参须6克、浮小麦15克同煎去渣,日2次分服。
连服2周,体力好转,自汗亦解。
[备注] 煅牡蛎潜阳敛汗;生黄芪益气固表;麻黄根走表固卫;五味子敛阴止汗;浮小麦滋养心阴,共奏益气固表、潜阳敛阴,养心止汗之功,故自汗盗汗均可随证加减用之。
本方对病后体虚之自汗盗汗极为适宜,但对亡阳的大汗淋漓则不能胜任。
3 .五倍子散治盗汗[方剂] 五倍子适量。
[制用法]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每次2-3克,用温开水调成糊状,临睡时敷肚脐窝,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功效]本药味酸涩功专收敛,用于自汗、盗汗有收敛止汗之效。
[验证]王xx ,女,35岁。
就诊日期:1975年10月5日。
患者夜间睡中盗汗,醒后即止,时有燥热感,余无不适。
予本方治疗4次,汗止而愈。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
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
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
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
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
口渴甚,加生地、花粉。
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
中医对治各种盗汗手汗汗证的方法盗汗、手汗以及汗证是指人体出汗量异常增多或出汗部位不正常的症状。
中医认为,盗汗、手汗、汗证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异常、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针对这些症状,中医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药调理1.逍遥散逍遥散是中医中治疗盗汗、手汗的常用方剂。
逍遥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功效,能够调节体内气血运行,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黄连、黄耆、白术等,服用后可以缓解盗汗、手汗的症状。
2.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可用于治疗盗汗、手汗、汗证。
该方剂主要成药有人参、白术、茯苓等。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对盗汗、手汗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黄连石斛汤黄连石斛汤也是中医常用来治疗盗汗、手汗的方剂。
该方剂采用黄连、石斛、白术等中药,具有寒热互夺、益气固表的作用,对于盗汗、手汗的症状能够起到一定的调理作用。
二、针灸疗法1.内关穴内关穴是位于手掌中心处的穴位,是治疗手汗的重要穴位之一、通过刺激内关穴,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改善手汗症状。
可以选择适当的针刺方法,如温针、电针、手饵针等进行治疗。
2.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气血的穴位。
针灸时可以采用“旋转刺激法”,即在针刺到位后顺、逆时针旋转针头,以激发穴位的效应。
通过刺激三阴交穴,可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
三、中医调理方法1.调整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与盗汗、手汗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建议患者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此外,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止汗作用的食物,如薏米、茯苓、石斛等。
2.调整作息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对于改善盗汗、手汗的症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熬夜以及身体过度疲劳。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体质,改善盗汗、手汗等症状。
3.心理调节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也是导致盗汗、手汗等症状的一个因素。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手脚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频繁或者过量的汗水,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有许多传统中医经方可以帮助缓解手脚出汗的问题。
1.酸枣仁汤:主要成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
方法:将酸枣仁、五味子、牡蛎、淡竹叶、茯苓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颜面潮红;神疲倦怠;失眠、梦多。
2.酸石膏汤:主要成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
方法:将酸石膏、玄参、牡蛎、茯苓、五味子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
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心烦不寐,神倦倦怠等。
3.白术附子细辛汤:主要成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
方法:将白术、附子、覆盆子、细辛等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神疲乏力,易患感冒,畏寒,食欲不振等。
4.当归芍药散:主要成分:当归、白芍、山药、枸杞子、细辛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易感冒,头晕目眩,乏力等。
5.川羌活血丸:主要成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辣椒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研磨为粉末后,拌入蜂蜜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发紫,舌淡苔白等。
6.龙胆泻心汤:主要成分:龙胆草、泽泻、赤小豆、苎麻仁、补骨脂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虚热烦渴,舌红少苔为空而干等。
7.小金丸:主要成分:大戟、山栀、白英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制成丸剂,每日3次,每次服用10粒。
适应症:手脚出汗,伴有体温过高、呕吐泄泻等。
8.百合汤:主要成分:鲜百合、滑石、甘草等。
方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后,取汤饮用,每日1剂,分数次饮用。
适应症:手脚心多汗,伴有烦躁不安,头晕目眩等。
总结:这些中医经方对于缓解手脚出汗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强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中医多汗症怎么治疗 ⼈体出汗是散热的需要。
但过分出汗就不对了,⽩天稍⼀动就⼤汗淋漓是⾃汗,属阳虚,晚上刚⼊睡就汗⽔满⾝是盗汗。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中医多汗症治疗⽅法 1、⼆妙丸或除湿丸:清热利湿,⽤于湿热蕴阻证。
2、黄芪地黄汤:滋阴益⽓,⽌汗,⽤于⼩⼉多汗症阴虚证。
⽅⽤:炙龟板20克,炙黄芪、红枣各15克,煅牡蛎30克,⽣地、全当归、制黄精、稻根各9克。
3、⼩桂枝汤:⽤于⼩⼉感冒后发⽣的多汗症。
⽅⽤⼩桂枝5克,煅龙⾻、煅牡蛎各30克,炒⽩灼、稻根各9克。
⼿脚出汗多汗症偏⽅⼤全 1、⽣地、⽞参、麦冬各20克,加枣仁、牡蛎、⽯斛、合欢花各15克。
2、杏仁、⽩蔻仁、厚朴、半夏、⽵叶、通花各12克,苡仁、滑⽯各30克,加黄芩、莱菔⼦各15克。
3、⽤5%的明矾液每⽇浸洗局部。
4、⽤松树、桉树叶煎⽔浸洗。
5、桂枝、⽩芍、炙⽢草、⽣姜、⼤枣5味各15克煮汤。
桂枝有解肌和营养功能。
⽩芍具有养阴益⾎,敛阴敛汗之功。
两药配伍相辅相成,加之⽣姜温胃佐桂枝以通阳,⼤枣、炙⽢草益⽓调中助⽩芍以和营。
五药合⽤相得益彰。
加⽤龙⾻、牡蛎各⼀两,也有敛阴⽌汗的功效。
6、取明矾25克,热⽔1000毫升。
⼀起溶化浸泡⼿脚,⼀次10分钟,浸后任其⾃然晾⼲,每⽇1次,5⽇后⼿、脚汗正常。
7、⽤葛根、明矾各15克。
放⼊⽩酒中浸泡7⽇,过滤取液,浸泡患处,每次10--15分钟,每⽇1次。
2--3次即愈。
取明矾30克,⼲姜6⽚。
⽔煎熬30分钟,取液浸泡患处,每⽇2次,每次浸泡30分钟。
3--5⽇痊愈,不再复发。
8、⽤鲜⽩萝⼘600克(切⽚),明矾15克。
加⽔2500毫升,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待温度适宜,浸泡⼿⾜20分钟,每⽇洗2次。
经3--5天治疗,即可显效。
9、艾叶20克,粗盐10克,苦参5克。
将艾叶洗净后⽤凉⽔泡半⼩时,将其撕成碎⽚放在锅中。
苦参洗净,切成⼩⽚后倒进锅内⼀起煮沸,沸腾后继续熬10分钟,并在关⽕前加⼊粗盐。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实用版)
目录
1.湿热多汗的症状和原因
2.中药治疗湿热多汗的原理
3.常用的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
4.注意事项和建议
正文
湿热多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常表现为身体出汗过多,特别是在头部、颈部、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
这种症状常常是由于身体内部的湿热过多引起的。
湿热多汗不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而且长期下去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药治疗湿热多汗的原理是通过清热解毒、利湿化湿的方法来调节身体的内部平衡。
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青睐。
常用的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包括:
1.三黄汤:由黄芩、黄连、黄柏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汗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多汗、口苦咽干等症状。
2.桂枝汤:由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有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多汗、发热、恶风等症状。
3.五味龙骨散:由龙骨、牡蛎、茯苓、白术、泽泻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化湿的功效,适用于湿热多汗、心烦口渴、大便燥结等症状。
在使用中药方剂治疗湿热多汗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药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因此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中药方剂一般需要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因此需要患者的耐心和坚持。
3.在服用中药方剂的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治疗湿热多汗的中药方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1、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
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中药秘方]汗症常用临床偏方15方-奇方妙剂
[中药秘方]汗症常用临床偏方15方-奇方妙剂汗证,是指在安静的状态下,如静坐静卧、睡眠等时,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一种证候.常用的临床偏方、主方、验要如下:[方一]浮小麦30克(装干净小布袋内),羊肚50克(洗净切块)。
将2者加水适量,慢火煮至烂熟,捞去布袋,调味,食肚饮汤,1天内分次吃完,连用5―10天。
本方健脾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表虚不固所致出汗。
[方二]黑豆30克,桂圆肉10克,红枣30克。
均洗净后放在砂锅内,加水适量,用文火煨1小时左右,1天内分2次吃完。
连吃15天为1疗程。
本方调和营卫,适用于营卫失调所致的汗出。
[方三]冬虫草1卜15克,鲜胎盘半个到1个,隔水炖熟服用。
一般吃1次可显效。
本方补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不足所致之盗汗。
[方四]桂枝6克,芍药5克,生姜3克,炙甘草2克,大枣3枚。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适用于营卫失和所致的自汗出。
[方五]黄芪15克,白术、防风各9克。
本方益气固表,适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汗出。
[方六]人参6克,白术9克,大枣6枚,半夏9克,牡蛎12克,五味子10克,麻黄根5克。
水煎服,1日1剂,2次服。
本方适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盗汗,特点是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方七]当归12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5克,黄连9克,黄芩、黄柏各6克,黄芪15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滋阴降火,适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证。
[方八]人参9克,炮附子6克,艾骨15克,煅牡蛎12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益气固阳固脱,适用于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者。
[方九]茵陈蒿15克,桂枝10克,茯苓11克,白术10克,泽泻15克,猪苓10克。
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清热利湿,适用于黄汗,主要特点是汗出色黄染衣。
[方十]甲鱼1只,川贝母5克,鸡清汤1阗0克。
将甲鱼切块,放蒸钵中,加入贝母、盐、料酒、花椒、姜、葱,上笼蒸1小时,趁热佐餐服食。
本方养阴清热、润肺,适用于盗汗之证。
头上总出汗的中医治疗方剂
头上总出汗的中医治疗方剂头上总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中医认为,头上总出汗是由于气血不足、阳气亢盛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在治疗上主要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
下面介绍几种中医治疗方剂,帮助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1. 人参党参汤人参党参汤是一种常用的补气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党参等,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将人参、党参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2. 黄芪苓苁汤黄芪苓苁汤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黄芪、苓苁等,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固涩的作用。
将黄芪、苓苁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从而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3. 丹参地黄汤丹参地黄汤是一种常用的清热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丹参、地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养血的作用。
将丹参、地黄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清热降火,调理阴阳,减少头上总出汗的情况。
4. 茯苓戎盐汤茯苓戎盐汤是一种常用的降火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茯苓、戎盐等,具有清热降火、益气健脾的作用。
将茯苓、戎盐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降火平热,调理气血,减轻头上总出汗的症状。
5. 石斛党参汤石斛党参汤是一种常用的滋阴方剂,适用于头上总出汗的人。
方剂的主要成分是石斛、党参等,具有滋阴养血、补气益肾的作用。
将石斛、党参煎煮后服用,每天一剂,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滋阴补血,调理阴阳,缓解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头上总出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中医治疗方剂可以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来缓解症状。
人参党参汤、黄芪苓苁汤、丹参地黄汤、茯苓戎盐汤和石斛党参汤都是常用的方剂,具有一定的疗效。
在使用方剂时,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改善头上总出汗的问题。
老中医:腋下出汗的原因以及辨证论治
腋下出汗酸臭是有很多情况的,人的汗腺有两种,一种细小,分布于全身,主要功用是排汗、调节体温;另一种较大的腺体,称为顶浆腺,其分布在腋窝、阴部等特殊地带,而其中又以腋窝为最多。
所以人们往往会感到腋下出汗比较多,也正是这个原因。
腋下出汗多一般都是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但如果是严重的狐臭的话,建议及时在当地中医院寻求中医中药治疗。
1、腋下出汗的自我检测:打开空调,调至26-28摄氏度,静静地坐上一小会儿,如果仍然出汗,或稍有活动便出汗不止,那你很可能患上了“多汗症”。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
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
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
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
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
2、为什么腋下出汗?腋下出汗——汗腺过大或饮食过重因为腋下分布大量汗腺,所以较易出汗。
若汗液分泌过分旺盛,且气味很大,就可能说明日常饮食的味道过重,吃了太多葱、蒜、洋葱等食品。
中医健康专家建议:若诊断为汗腺过大,可以去医院做简便有效的激光治疗。
另外,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蔬菜。
3、推荐几款药膳汤缓解腋下出汗:黄芪红枣汤:黄芪15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每日一剂,分2-3次服食,连服10天。
对气虚表卫不固之汗症效好。
黄芪猪肉汤:黄芪15克,猪瘦肉50克,加清水适量,煲1小时,食肉饮汤,连服5次。
对表虚自汗效佳。
虫草炖老鸭:用老鸭一只,冬虫草10-15克,放鸭腹内,加清水,炖1小时,分多次食之。
对自汗盗汗,身体虚弱者有效。
黑豆桂圆大枣汤:黑豆30克,桂圆肉10克,红枣30克,加水慢火煲1小时左右,一天内分2次服完,连服15天。
对表虚自汗及营卫不调之汗症均有效。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1、黄芪
黄芪具有补气的功效,能够起到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作用,可以用来改善气虚引起的浑身乏力、胸闷气短、大量出汗等症状。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出汗情况,而且伴随浑身乏力的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黄芪进行调理。
2、白术
白术能够起到补血的效果,能够起到燥湿利水、健脾益气的功效,也具有一定的止汗效果。
体质虚弱的人群,如果出现了大量出汗的情况,而且伴随食欲不振的症状,可以适当的使用白术进行治疗,用药期间需要严格的遵循医嘱。
3、浮小麦
浮小麦能够起到固表止汗、益气除热的功效,可以用来改善自汗、盗汗、骨蒸潮热的情况,适合阴虚火旺的人群。
如果出现了出汗多的情况,可以遵医嘱使用浮小麦进行调理。
多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多汗症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出汗过多是一种症状,许多疾病,如风湿病,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包炎、克山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结核病、维生素D缺乏病、慢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某些金属中毒、某些药物中毒以及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等等,都有出汗的症状。
高烧病人热骤退时常伴有大量的出汗。
疼痛、精神紧张、休克均可出汗(出冷汗)对于上面所说的出汗症状,首先要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或好转了,出汗症状也就随之而消失或减轻。
医学上还有一种原发性多汗症,通常对称地在身体两侧比较局限的部位如手、脚、面烦出汗。
在受热、精神紧张、情绪兴奋或吃刺激性食物的时候,出汗更为明显。
中医把多汗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
白天出汗或睡在床上醒着的时候出汗,称为自汗,晚上睡着了的时候出汗,称为盗汗。
中医认为自汗是表虚,由于阳气虚弱,卫外功能不固,肌腠不密,因而出汗不止。
治疗当以敛汗同表为主。
处方:①黄芪120克,白术80克,防风60克, 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早晚各服一次,开水吞服。
连服一个月。
如果平时怕冷的,还可加制附片40克,沙炒后研成细末,与上药和匀,同服。
②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大枣30克,甘草10克,糯稻根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③黄芪20克,白芍2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市上有黄芪建中丸(成药)出售,每次服一丸(重约10克),一天服三次。
④平时怕冷,阳虑自汗者,可用黄芪30克,制附片20克(先熬二小时)水煎服,每日一剂。
⑤自汗不止,气短,处于休克状态者,可用红参10~30克,嚼服。
或用人参30克,制附片30克(先熬)水煎服。
亦可静脉注射中药参附针。
⑥用针灸疗法治疗多汗症(可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取穴:合谷、后溪、复溜、大椎、内关、劳宫。
留针15分钟。
每次任选三穴,每日针刺一次,两周为一疗程。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多汗症状及其影响2.中药治疗多汗的原理3.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4.注意事项及建议5.结语:中药治疗多汗的效果及优势正文【引言】多汗症,又称为多汗病,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异常增多。
多汗症状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在我国,中医药对多汗症的治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
【中药治疗多汗的原理】中药治疗多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中医理论,多汗症状多与气虚、阳虚、阴虚等有关。
中药治疗多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益气固表:通过补益肺气、脾气,加强肌肤对外邪的抵抗力,减少汗液排出。
2.温阳祛湿:通过温补肾阳、脾阳,增强机体阳气,驱除体内湿气,从而改善多汗症状。
3.滋阴降火:通过滋养肝肾阴虚,使阴阳平衡,降低虚火,减少汗液排出。
【常用的治疗多汗的中药方剂】1.玉屏风散:主要成分有黄芪、白术、防风等,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型多汗症。
2.六味地黄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具有滋阴补肾、益精填髓的作用,适用于阴虚型多汗症。
3.附子理中丸:主要成分有附子、干姜、人参等,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型多汗症。
【注意事项及建议】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购买药物服用。
2.遵守药物剂量和疗程,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提前停药。
3.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如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等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清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
【结语】综上所述,中药治疗多汗具有一定的效果和优势,但其治疗过程需要患者与医师的密切配合。
在使用中药治疗多汗时,应遵循医师的建议,合理选用方剂,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
止汗最强中药
止汗最强中药流汗是一切正常的身体新陈代谢,具备身体排毒的实际效果,能排出来人体里的废弃物让人体一身轻松。
如果是无缘无故的流许多汗,那便是一种病症,关键原因就是说身体虚、肾气虚、气血两虚等造成的。
中医学层面能够应用具备收涩除汗的药品,除汗益气固适用盗汗和盗汗症的病人,常见黄芩、浮小麦、麻黄根、杜蛎等药品构成方药,应在大夫的具体指导下服食。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
作用补肝肾、敛精、补血补气,是一味滋补养生的常备药。
在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等秘方中,常有山茱萸的背影。
因为它是一味平补阳阴的药品,因此无论阳虚或阳虚,均可应用。
山茱萸一药,近现代名中医张锡纯对它十分偏爱,并且以它做为急救之药。
她说:'山茱萸能收敛性原气,固涩脱位,振奋精神。
'且敛气正而不敛湿邪。
张氏曾以一味山茱萸肉拯救垂危的症状。
中药材山茱萸作用补虚固脱近现代中医张锡纯云:“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又说:“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
山茱萸善清肝火,凡人身安全血气将散者,皆能敛之,困穷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气、盗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排便滑泻等危重症症状。
临症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高汤服。
补阴敛汗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由此可见虚汗淋沥,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裂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
因胆肝相为表里,厥阴肝经之忽热忽汗之病,好似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之候,医治需清肝火补阴以除热寒。
《神农本草经》谓山茱萸主热寒,实际上为肝经虚极之热寒,因山萸肉能敛汗,又善清肝火,故用以肝经虚极、原气欲脱之寒热往来、大量出汗之病合理。
清肝火舒肝《内经》云:“过怒则损肝”,肝藏血、主筋。
肝伤,气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而筋络拘急,愚昧无知,伸曲不好而痛。
又胆肝藏有相火,肝虚则肃降渎职,相火无法周流全身,以至郁于经脉中间,与血气郁滞而痛。
医治宜清肝火舒肝多管齐下,补血补气活血化瘀同施。
《神农本草经》云:“山茱萸主温中,逐湿寒痹。
”山茱萸不但能清肝火,且能舒肝通利血气,故临床医学常见于医治肝虚引发腿疼,有清肝火行痹之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治疗多汗症的方法
导语: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
多汗症也是疾病的一种,对于这个多汗症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因为这个疾病最主要的症状就是会有一种多汗的现象,多汗症还会导致人们的身体极度的法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有多汗的现象,并且在不热的时候也会出现多汗的表现,而这个多汗症也会导致人们在晚上的时候睡觉失眠,那么中医治疗多汗症好吗?
中医治疗多汗症很有特色,在治疗是既考虑病人体质的强弱,脏腑功能失常的程度,又结合病人职业、环境、气候和和生活状态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多汗症病情变化和轻重缓急,确定治疗法则。
中医治疗多汗症是根据病因病机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
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症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固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
有止汗功用的食品有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
多汗症患者常用的食疗验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五味子、五倍子各10克,研冰,冰片2克,诸药混匀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有一定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或黄芪等选一种,与腔骨、母鸡或乳鸽一起炖,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