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特征]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合集下载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

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1.羌族萨朗舞的审美特征羌族人们在火堆旁手拉着手跳萨朗舞的风俗已经传承了很久,通常是男子在前女子在后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逆时针方向行进,人们在舞蹈过程中,火光招到每一个人的脸上,在舞蹈速度之间加快的过程中将气氛烘托的越来越热烈。

萨朗舞最初是两人相对而立拉手进行舞蹈,在长时间的演变中,结合外部环境,将他们生活态度与期望融入到舞蹈中,最终形成了朴实的萨朗舞特征。

上文中提到萨朗舞还会出现在各种规模的祭祀活动中,不管是为了祈福还是怀念亲人,更或者驱逐鬼怪,都会伴随着萨朗舞。

无论是什么活动羌族人们都将自己对生活的期望融入到舞蹈中,这就使萨朗舞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萨朗舞中的虚幻之美。

羌族人们为了向大自然表达崇敬,会定期的举行祭山大典,运用舞蹈来向神明和大自然表示感谢,从遥远的古代一直到现代,羌族人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来将内心真是的情感表达出来。

2.羌族萨朗舞的文化内涵在长久的发展中,羌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藏族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的习俗。

文化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部分羌族人们在祭典活动中会加入以下藏族特色的元素,但是并没有大范围的沿用;而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羌族人们在敬畏大自然的同时,也会对汉族的一些神明表示敬畏,在特殊的日子里很多羌族的人也会到当地的寺庙里祭拜,并且羌族中的女性也会祭拜观音,祈求子嗣。

羌族人们既注重农业,没有也荒废牧业,羌族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起源地之一,当前羌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牧业转变为农业的一影响,逐渐发展成极具本民族特点的高原农牧文化。

并且四川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人们还会敬畏“释比”,“释比”是一种称呼,是属于一种讲师,而“释比”与正常人无异,只不过比其他人更博学多识,能够为羌族人们提供季节气候、医学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萨朗舞中也会将对“释比”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

萨朗舞是由羌族人民一代一代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萨朗舞与羌族人们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是羌族文化和传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形式。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论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羌族舞蹈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支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

在羌族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立、热情、豪放的个性风貌,以及内敛、含蓄的文化积淀。

本文将会从音乐、舞蹈姿势、服饰、舞步节奏等层面,来探讨羌族舞蹈的美学特征。

音乐
羌族舞蹈的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

在音乐方面,羌族舞蹈多为以乐器
为主的伴奏配合,其中主要乐器包括唢呐、笛子、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

由于羌族的生活
经历和祖先信仰的影响,羌族舞蹈的音乐节奏鲜明,节奏感强,具有很强的魅力和感染力。

其音乐表现形式多以心灵的呼唤为主题,极富情感力量。

舞蹈姿势
羌族舞蹈的舞蹈姿势具有独特的韵律性和形态美感,舞姿大多简洁、自然、灵动,偶
尔融入柔美的舞蹈元素,让身体与空间形成对话,表达出独有的民族气息。

此外,羌族舞
蹈的舞者在扭腰摆臀、卷曲手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手法和技巧,体现出舞蹈的协调感和美感。

服饰
在羌族舞蹈中,服饰也是表达其美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舞蹈的服饰主体颜色
多为红色、白色、黑色、蓝色等鲜明的明亮色调,服装采用紧身、宽松的设计,多以花鸟、格子、绣花等特色纹饰为主,使舞蹈形象更具有传统的民族韵味。

舞步节奏
羌族舞蹈的舞步节奏明快,跳跃、起伏、旋转非常明显。

舞步的跳跃和轻盈旋转带着
狂放、野性的力量;而舞姿的起伏则是展现出内敛、含蓄、深思熟虑的一面,呈现出羌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

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授,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积极推动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主要分析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以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教学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能够为人的情感、行为和态度等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

①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每逢收获、耕种和大型活动都举行歌舞盛会。

另外,羌族舞蹈自然纯朴、欢快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对民间舞蹈的教学比较重视,其中羌族民间舞蹈的教授也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方面分析羌族民间舞蹈教学措施。

②一、羌族民间舞蹈概述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个民族善歌舞,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其舞风热情奔放、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羌族民间舞蹈功能比较多,包含娱乐健身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感召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给羌族民间舞蹈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

分析羌族舞蹈种类的过程中,从地区分布来看,杂谷脑河流域舞蹈动作多以长线条舞姿为主。

这类舞姿的舞步可以划分为:情胯-顶胯-顶脚-跟动胯-踏步胯-悬空甩胯等等,③一系列动态胯动作中对舞蹈类型的影响很大。

④羌族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山地地形比较突出,人们上下山时需要用膝部发力,而这种动作体现在舞蹈中就表现为人们跳舞的过程中喜欢用膝盖颤动来打拍。

羌族舞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羌族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分析(一)与民族民俗历史的结合羌族的民族民间习俗较多,比如一年一度的塔子会、祭祀会、羌历年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特色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民间风俗活动中舞蹈是主要形式。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

浅析羌族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摘要】:正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关键词】:氐羌族群羌族舞蹈羌族文化游牧文化地域特色民族文化中国地理古羌人农耕文化青藏高原源自“氐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

今日的羌族是在战国末年至秦汉年间,由甘肃南部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

从地势上看,这一地区正好处于中国地理的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上恰好是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岷江谷地正是将两者衔接起来的通道。

这样的地理位置促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游牧文化南下,农耕文化北进的文化交汇之所,也是多民族的交汇之处,为该地区文化间的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

该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由来已久,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陇夷者武帝所开…其中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的记载即可见一斑。

今天,四川羌族地区(主要集中在阿坝州)依然保持羌、藏、汉、回等多民族杂居。

根据州志记载,截至2003年底,阿坝州总人口85万,其中藏族约占51.8%,汉族约占27%,羌族约占18%,回族约占3%,其它民族约占0.2%。

多民族杂居促使他们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交融适应,在受到非本民族文化影响的同时,也相互包容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同中有异、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且多种民族文化和谐共存。

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的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

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古羌人所创造的农牧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不同时期文化的遗存,故这些传统歌舞形态对传承抑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

羌族文化中包含着若干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在长期交锋中逐渐适应并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羌族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羌族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

羌族舞蹈是民间的动态艺术,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对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羌族舞蹈具有神秘、远古、多元的独特魅力,是羌族人民利用舞蹈走向世界的形式。

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冀以期待羌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羌族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位于岷江峡谷一带。

此地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

由于多民族聚集,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羌族多元文化特征。

羌族的多元文化中还包含着许多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独特的羌族文化。

羌族的民间舞蹈非常完整的保留了羌族祖先的文化习俗、歌舞技艺,在许多的羌族舞蹈中能看到古羌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祈福驱灾的文化遗存。

羌族舞蹈极具丰富的历史底蕴,它在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之中释放出典雅端庄、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

由于羌族舞蹈与羌族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自娱性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所以舞蹈所体现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风趣诙谐、气势磅礴、震撼夺目。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宗教性特征羌族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性,受汉、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舞蹈保留了对原始的崇拜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了解羌族舞蹈,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羌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韵律和风格,理解其民族信仰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羌族是一个信奉万事万物有灵的民族,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信仰及对原始自然的高度膜拜,这种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生活观念及生活细节中被得到完全的渗透。

羌族舞蹈简介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 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

羌族舞蹈简介羌族舞蹈有啥形式和特点>形式: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攘灾的含义。

主要形式有:“萨朗”“席步蹴”“羊皮鼓舞”“跳盔甲”“忍木那.耸瓦”等。

舞蹈多是围着火塘和相互牵手进行的,形式上又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萨朗”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特点:羌族民间舞蹈多和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无乐器伴奏,舞者边歌边舞,或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

动作没有严格地规范,变化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

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进行。

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适应山地环境所进行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

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多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

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

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

这种舞蹈动律是随舞者移动重心,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中形成的,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腰胯以上至肩部(胴体)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

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即前述羌族特有的“一顺边”之美。

它贯串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以“萨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

羌族舞蹈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意蕴一、羌族舞蹈的分类羌族居住区域主要位于川西北的高原、半山以及河谷等独特的区域,在逐步适应该类地理环境的过程中,行动的特点、体态的构成和生产劳作形态,都融入到民族舞蹈里,并成为独特风格的重要来源。

羌族的舞蹈一共有六大类型。

(P88-8)9其中,前面的两个类型主要具有自娱性的基本属性。

其中的“萨朗”是北部羌族对“歌舞”的爱称,其范围处于岷江上游和黑水河谷等地。

舞动过程中,参与人员一个接一个围成圈,手牵手跳动,表现出了欢快的氛围,该类舞蹈主要的风格在于,腿部要轻盈跳跃,小腿的运动特别要灵活快速,胯部转动以及顶胯、甩胯等动作共同实现了“S”形姿态的表现形式。

在该舞蹈中的“小腿画圈”、“前后悠腿”以及“对衣角”等都是该舞蹈特有的动作。

“哟粗布”,是南部羌人使用的方言,意义就是“酒席中跳的舞”,一般也会被叫做“席步蹉”或“索达席”,主要出现在杂谷脑河河谷和岷江上游区域,跳动时,参与人员手臂相连,围着火堆,以弧形的队伍舞动,主要的动作是含胸屈膝,小臂有节奏地摆动,通过胯部、上身倾斜的转动,加上两肩朝着后方的绕圆运动共同形成了特有的舞动韵律。

(P180-18)7这一舞蹈的主要特点表现为舞步踏动时非常有力,传递了沉稳的情感,其中以“蹲梭步”、“拧倾侧推”等舞蹈动作最具魅力,“顺摆步”也独具一格。

“布兹拉”由羌族巫师主持,“羊皮鼓舞”是它的另一个称谓,用于祭祀,巫师念念有词,辅之以舞蹈,也被称作“尔波毕毕喜”.当前这一舞蹈已从最初专门为释比所实施的巫术动作演变为羌族民众自娱性的舞蹈,并且在表演形式上包括了单人、双人、群体等多种类型,表现出来的既有沉稳,也有敏捷,还透露出粗犷和虔诚的动感。

在跳动时,胯部表现为轴向转动,上身同步形成了拧倾的状态,并且同时屈膝颤动,在这种姿态下,手执羊皮鼓边击边舞,舞蹈动作形式多样,积累了“蹲步跳推击鼓”、“商羊腿跳击鼓”等非常有民族特色的优美舞姿。

“巴绒”是北部羌人的语言,意为“古老”,“巴绒”是羌族妇女节专用的舞蹈,也被称为“瓦尔俄足”,流传范围极小,只限于茂县的西湖寨、河曲寨。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总结一、羌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羌族舞蹈起源于古代的娱乐活动,主要是在民间的一些庆典节日、农耕祭祀、婚俗等民间仪式中才有舞蹈的表现。

在羌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风格。

二、羌族舞蹈的表现形式1. 舞蹈音乐羌族舞蹈的音乐以锣鼓和竹笛为主要的伴奏乐器,锣鼓有强烈的节奏感,竹笛则有清脆悠扬的音色。

在羌族舞蹈表演中,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和基础,通过节奏和旋律的起伏变化来引导舞者完成各种舞蹈动作。

2. 舞蹈动作羌族舞蹈的动作舞者主要以手部和腰部的动作为主,比较灵活婉转,起伏多变;同时还有跳跃、转身和整体的队形变化等舞蹈动作,丰富的动作变化和舞姿表现可以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服饰羌族舞蹈的服饰主要是以民族特色的服装为主,服饰多为彩色的刺绣布料为主,搭配着饰以银质吊坠的头饰、项链、手链等,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4. 舞蹈题材羌族舞蹈的题材多样,有农耕劳作、生活民俗、英雄传说、神话故事等。

不同的舞蹈题材也体现了羌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三、羌族舞蹈的民族特色羌族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的融合,以及服饰、道具等的整体呈现,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情感。

2. 舞蹈动作细腻婉转,独具特色,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舞蹈的独特魅力。

3. 舞蹈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展现出羌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文化传承。

四、羌族舞蹈的文化价值羌族舞蹈作为羌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羌族舞蹈是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羌族文化传统的载体之一,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

2. 文化交流:羌族舞蹈能够在与其它民族舞蹈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其它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3. 文化交融:羌族舞蹈能够在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中,促进羌族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融,有利于羌族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

浅谈四川地区羌族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特征四川省阿坝州是四川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地。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栽。

他们善于以歌舞抒发情感,凡祭祀祈福、节日庆典、丧葬等活动都要歌舞相伴。

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传承了民间日常生活、节庆、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的诗、歌、舞三位一体的乐舞文化。

本文拟以羌族音乐舞蹈的类型作为切入点,探索羌族艺术的文化特征,在认知传统民族乐舞艺术的基础之上,了解其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文化内涵,更深刻的理解使羌族音乐舞蹈文化所特有的风貌。

标签:羌族音乐;羌族舞蹈;文化特征羌族歌舞艺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蕴含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羌族歌舞素有“唱什么歌,就跳什么舞,有歌有酒必有舞,歌助酒兴群起舞”的传统习俗。

音乐同舞蹈是同时出现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也是延续数千年的,它伴随着羌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是羌族人民劳动智慧创作的结晶,是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一、羌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羌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而历史悠久的羌族民歌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悠久的历史、封闭的生活环境,使羌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朴、深厚、独特的民歌。

这些民歌使羌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口耳相传的传承形式代代相传。

羌族民间歌曲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古朴、保留了较多传统风貌,具有本民族独特的风格,因而经久不衰保存至今。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山歌,羌语称“拉那”,是山野间唱得多声部歌曲。

山里人最喜爱唱山歌,歌者“兴起而歌,兴尽而至”,有较强的抒情性。

羌族山歌语言简练、节拍自由、音调高亢,演唱形式多样,曲调起伏有较大强弱变化,具有典型的山歌音乐特征。

如《哈依哈拉》。

(2)劳动歌,是羌族历史上最早的民歌,有耕地歌、收割歌、打场歌、撕玉米皮歌等。

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

特点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其中有的节拍规整、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接近歌舞曲;有的节拍自由、节奏舒缓,曲调悠扬,近似山歌。

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民间舞蹈

喜事锅庄
是在节日、婚嫁和劳动之余时所跳。男女相对,各成一排,拉手而舞。常由能歌善舞的老者带头,男女一唱 一答,边唱边舞。当舞蹈进入快板时,男女两排相互交换位置,或众人拉手相继从别人腋下钻过,穿梭不停。动作 以脚步多变、膝部颤动、腰胯扭动为基本特征。舞时动作随歌声节奏加快,最后达到高潮。舞者人数可达数十人 之多。常通宵达旦,气氛热烈。
猫舞
是属于农节期间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由巫师在祭祀中跳,是源于羌族古老民间舞蹈的一种。舞时双手做猫爪 状,有单腿踮跳、双腿蹲跳、开胯甩腰踏步等动作,多模拟猫的动态,以灵活、短线条动作为主,独具特色。
跳叶隆
是由巫师绕着火塘跳的丧事舞蹈。巫师弓身弯腰拍手跳碎步,用脚尖踮地前行,两手前伸,颤抖不停,动作 有神秘和恐惧色彩。它的某些舞姿类似猫舞。
种类
01
巫舞
02
猫舞
03
跳叶隆
04
跳麻龙
06
羌族祭祀舞
05
跳盔甲
喜事锅庄
锅庄
忧事锅庄
巫舞
跳皮鼓或称羊皮鼓,是羌族巫的主要舞蹈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流传
羌族人每遇病、丧之事,都要请巫师跳皮鼓。巫师一般为2人,1人举短戈在前,1人左手持单面鼓,右手持 弯把鼓锤敲击,并摇晃鼓内的小铁环哗哗作响,开始在一阵吆喝和鼓声震天的热烈、紧张气氛中边击鼓边跳,走步 时脚不停的颤动,带有神秘感。主要步法有:甩鼓步,两脚八字分开,鼓先落在两胯之间,然后向上甩,同时击 鼓。两边踮跳步,前脚向前跳,后脚以脚尖点地跟出,左右交换击鼓。还有开胯下蹲跳步、松膝绕步等。也有原 地打“旋子”的技巧动作,其动作节奏明快,激烈而敏捷。一般在老年人死后,跳皮鼓要进行3天3夜,死者的亲 朋故友都要参加跳皮鼓,人数不限,跟在巫师身后,从右到左,或由左到右地跳动。先成曲线队形,然后成圆圈。 跳皮鼓以表演者手中所持羊皮鼓、串铃等为伴奏。节拍多以为常见,较少。鼓点种类繁多,相传过去跳皮鼓的鼓点 曾有108种之多。

羌族舞蹈知识点梳理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梳理总结

羌族舞蹈知识点梳理总结一、羌族舞蹈概述羌族舞蹈是指在羌族地区,以及羌族地区的一些自治县、区和市,由羌族人民创作、演出,表现羌族特有的生产、生活和情感的一种舞蹈艺术。

羌族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反映了羌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习俗,是羌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羌族舞蹈的特点1. 舞蹈动作优美多样:羌族舞蹈动作优美多样,常常以四、六、八为基本的组合,如四拍为一组,六拍为一组,八拍为一组。

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出羌族人民的情感和风土人情。

2. 舞蹈服饰具有特色:羌族舞蹈服饰多以羌族传统服饰为基础,色彩艳丽,图案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羌绣、绸缎、彩带等材料制成的服饰,配合舞蹈动作,十分壮观。

3. 舞蹈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羌族舞蹈常常伴随着传统的民族音乐,如羌族簫、笛、鼓、唢呐等乐器,舞蹈音乐节奏感强,韵味十足,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4. 舞蹈内容丰富多样:羌族舞蹈内容丰富多样,主题涉及到祭祀、婚嫁、田间劳作、农耕生活等,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表达方式上,多以舞蹈的形式展示出来。

三、羌族舞蹈的种类1. 祭祀舞蹈:祭祀舞蹈是羌族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羌族人民在祭祀活动中所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在舞蹈中,舞者通常会以庄严、神秘的形象表现祭祀的仪式和过程,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2. 爱情舞蹈:爱情舞蹈是羌族舞蹈中的一种浪漫多情的舞蹈形式,它主要表现了羌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常常以男女对舞为主,通过舞蹈动作和面部表情,展现出激情澎湃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受到浓浓的爱情氛围。

3. 劳动舞蹈:劳动舞蹈是羌族舞蹈中的一种真实生活的写照,它主要表现了羌族人民在田间劳作、农耕生活中的劳动场景和情感状态,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了丰收的喜悦和劳作的辛勤,让人感受到劳动的美好和奋斗的精神。

4. 民俗舞蹈:民俗舞蹈是羌族舞蹈中的一种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它包括了婚嫁舞蹈、祈雨舞蹈、赞歌舞蹈等多种形式,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现了羌族人民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情。

羌族舞蹈简介与民族习俗

羌族舞蹈简介与民族习俗

羌族舞蹈简介与民族习俗2013-03-25 14:53 | 来源:中国羌族网 | 作者:白石莲点击:179次共有 0条评论免责声明打印|字号: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

羌族舞蹈羌族舞蹈与羌民族悠久的历史相结合,具有古朴的原始风貌有关史料表明,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上游我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就有古羌人活动的记载.秦汉时期,羌人的一支名“冉马珑”的羌族部落就居住在今岷江上游,此后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居住在此地区的许多羌族接受着汉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

而今天居住在四川西部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即是古代羌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传说我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人类文化初祖夏禹王就出生在这里。

羌族舞蹈 - 简介在羌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沉淀深厚,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使羌族舞蹈保留了极其古朴的原始风貌。

例如:流行于羌区的布兹拉(羊皮鼓舞),便是一种带有古老历史沉淀的宗教祭祀舞蹈。

羌族祭礼活动主要由“许”或“释比”(羌族巫师)主持,其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生产知识等主要靠“释比”的传授延续下来。

在羌族地区,无论是在庄严的宗教祭礼活动,还是还愿、求雨、占卜、丧葬、驱魔辟邪以及各类节日、春耕秋收等活动中,为了敬神、娱神、媚神,为了消灾避难,祈求神灵降福保佑,都要跳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又分独舞、对舞、集体舞等形式.舞和集体舞主要用于上坛和中坛的祭祀活动,独舞主要用于下坛的占卜和驱魔活动。

舞蹈时,多是沿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领舞者头戴金丝猴皮帽,左肩扛神棍,右手执响盘(铜铃),其他表演者身穿羊皮褂,手执羊皮鼓,以鼓声、铃声两种不同的音响的有机交融为主旋律,舞蹈随着人的情绪变化而转换,具有敏捷、粗犷、虔诚之特点。

鼓铃声时而稳健优美,时而欢快跳跃,时而粗犷热烈,其节奏有力而和谐,及富鼓动性和感召力,既起到了抒发人们情感的作用,也真实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羌族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悲壮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论文写作指导——对羌族萨朗舞风格特点的探析

论文写作指导——对羌族萨朗舞风格特点的探析

对羌族萨朗舞风格特点的探析前言羌族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民族,羌族人民较少与外界交流,发展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古老的习俗保留至今。

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羌族人们会选择唱歌跳舞来打发闲暇时间,其舞蹈风格也是极具特色。

在羌族文化中重要的日子,人们会选择在一起唱歌跳舞来庆祝节日。

由于对羌族文化研究较少,当前能够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仅有传统舞蹈“卡斯达温舞”和羌族传统节日“瓦尔俄足节”。

但是实际上羌族中的文化和风俗远远不止这些,羌族文化中的传统数量是大家无法想象到的,仅仅是羌族萨朗舞就有数百种舞蹈形式和内容,可以说当前人们对羌族文化的了解九牛一毛。

羌族文化的形式虽然多,但是如果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这些文化终将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蹈和歌曲中都包含了羌族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就萨朗舞来说,在不同的场合人们会选择不同的舞蹈,萨朗舞主要是在各种祭祀和庆典活动中出现,羌族人们会围城圆圈,人们会将对大自然的感恩与崇拜,对神明的敬仰融入到舞蹈中,运用舞蹈将情感表达出来。

本文会对羌族萨朗舞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萨朗舞的形式,风格和成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从对萨朗舞的研究中了解羌族民族文化和传承。

由于羌族人们生活的地区问题,当代人很少有人能够了解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对羌族文化更是知之甚少,由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许多羌族人们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导致羌族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如果不加以重视,羌族文化最终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1羌族萨朗舞的舞蹈形式1.1萨朗舞的仪式安排1.1.1时间萨朗舞一般出现在节日和丧事中,在节日里,羌族人们会选择欢乐的舞蹈来展示自身愉悦的情绪,而在灾害或者丧事中,人们会选择哀伤、节奏较慢的舞蹈来表达悲伤或者怀念的情绪。

在村里有人离世后,人们会聚集在离世人的家中或者是坟墓旁来跳起悲伤的萨朗舞,这样情况下的舞蹈带有浓浓的哀伤的风格,配乐和舞蹈节奏都非常缓慢,以此来表示悲伤的情绪,而配乐的歌词会讲述离世者的生平,而配乐的歌词大多围绕着逝者的生平,并且在跳舞时,人们都会带这悲伤的情绪进行舞蹈。

羌族传统舞蹈的分类及风格特征

羌族传统舞蹈的分类及风格特征

羌族传统舞蹈的分类及风格特征摘要:羌族是位于四川省岷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历尽沧桑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舞蹈,这些舞蹈内容不仅仅反映了羌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也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习俗乃至战争等民族传统文化。

本文研究羌族传统舞蹈的分类和风格特征,一方面是通过对其传统舞蹈的分类,充分了解羌族舞蹈的形成原因以及演变,在学习、编排舞蹈时准确领悟舞蹈的文化内涵;另外一方面通过对羌族传统舞蹈风格特征的分析,能够充分把握舞蹈精髓,对于舞蹈的传承和保护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羌族;传统舞蹈;分类;风格特征羌族生活在四川盆地,那里森林覆盖率较高,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最具文化共性的群体。

他们在长期的山地生活中对万物有着天然的依赖和崇拜。

羌族传统舞蹈于他们而言是祈求风调雨顺,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重要活动。

因此,每年的重大节日、婚丧嫁娶、春种秋收、放牧狩猎、盖房看病等都会通过跳舞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愿景。

羌族传统舞蹈如“羊皮鼓”、“猫舞”、“锅庄”、“萨朗舞”等都是传统的舞蹈形式。

这些传统舞蹈流传至今,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发生变化,甚至与其他民族文化发生碰撞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羌族传统舞蹈。

一、羌族传统舞蹈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一)历史渊源羌族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千多年前,在羌族著名的创世史诗《燃比娃取火》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凡民围在火堆旁,手舞足蹈欢跳了,凡民圈圈舞便有了,古老锅庄便有了。

”由此可见羌族歌舞在人们懂得用火种的时候已经有了。

人们围着火堆自由的欢跳。

在早期黄河上游出土的马家窑舞蹈文盆中也发现了群舞图像,由此可见羌族传统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

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又在岷江流域发现了周朝到汉代羌人生活的遗迹,通过考察发现这里的民族是最早由西北河湟地区迁入的氐羌族人,以游牧生活为主,根据水草的情况不停的迁徙,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险峻的山地环境使得氐羌族人对自然非常崇拜,人们通过集体舞的形式向自然、神灵虔诚的祈祷,通过古朴的舞蹈动作表达他们的意愿。

羌族乐舞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羌族乐舞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

羌族乐舞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羌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本文将从羌族乐舞文化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羌族的音乐舞蹈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首先,羌族的音乐节奏明快,节奏感强。

其次,羌族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羌族板凳舞、脚摇舞、羌族排舞等。

而羌族的舞蹈节奏与音乐相一致,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动活泼、欢快向上的气氛。

另外,羌族的音乐还有明显的边塞风情,表现出一种豪迈激昂的气息。

同时,羌族的音乐还有强烈的表现欲,旋律中常常能听到压韵的音符和即兴发挥的演奏技巧,使羌族的音乐更加富有创意和活力。

羌族乐舞文化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民族地区,还有着显著的影响力。

其中,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播羌族文化。

羌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我国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经济发展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羌族文化进入了中原地区,更多地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

很多艺术团体和个人会将羌族音乐舞蹈文化带到中原地区进行演出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民族文化。

2. 丰富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羌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作为西南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能够为中原地区文化带来新鲜的元素,使得文化交流更加丰富。

3. 推动文化融合。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碰撞和交流越来越多。

羌族的音乐舞蹈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也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文化融合。

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形式相互交融,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视听享受。

总体来说,羌族乐舞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不仅为中原地区文化带来了新鲜的元素,更推动了中原地区文化与西南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中原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社会功能研究羌族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变迁中得以保留。

羌族舞蹈是民间的动态艺术,也是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内容形式的不断丰富,对民族发展和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

羌族舞蹈具有神秘、远古、多元的独特魅力,是羌族人民利用舞蹈走向世界的形式。

羌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体系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通过对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冀以期待羌族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扬。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多元文化特征羌族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汶理茂三县,位于岷江峡谷一带。

此地是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区,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

由于多民族聚集,使得各民族文化间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相互交融,形成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和谐共生、独具特色的羌族多元文化特征。

羌族的多元文化中还包含着许多融而未化的其他民族文化,他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沉淀下来,成就了今天独特的羌族文化。

羌族的民间舞蹈非常完整的保留了羌族祖先的文化习俗、歌舞技艺,在许多的羌族舞蹈中能看到古羌人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祈福驱灾的文化遗存。

羌族舞蹈极具丰富的历史底蕴,它在古朴典雅的艺术形式之中释放出典雅端庄、古朴神秘的艺术风格。

由于羌族舞蹈与羌族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自娱性和宗教色彩十分浓厚,所以舞蹈所体现出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风趣诙谐、气势磅礴、震撼夺目。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宗教性特征羌族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性,受汉、藏文化、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舞蹈保留了对原始的崇拜并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

了解羌族舞蹈,首先要了解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才能准确把握羌族舞蹈中独具特色的舞蹈韵律和风格,理解其民族信仰与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羌族是一个信奉万事万物有灵的民族,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万物有灵的多神宗教信仰及对原始自然的高度膜拜,这种宗教信仰在羌族人民生活观念及生活细节中被得到完全的渗透。

在根深蒂固的虔诚心理下,羌族人民无论是在乔迁、生育、婚嫁、丧葬上,还是在丰收节令等大型集体活动上,都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及祭祀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跳起有特色的羌族民间舞蹈。

羌族的主要传承人为释比,释比在羌族中即为巫婆的称呼,被羌族人民尊称为阿爸许,具有较高的威望和丰富的生活经历,是羌族人民精神及思想的象征,一般在举行祭奠、还愿、合婚、治病、丧事上主持活动。

例如:在祭祀山神的还愿会上,以释比为主持跳起羊皮鼓舞,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中的代表性舞蹈,期间还可穿插群体萨朗舞。

在舞蹈中人民展示对祭奠的虔诚,并向山神祈祷万物勃发、人畜安宁、风调雨顺。

这种拜神、敬神的祭祀活动是羌族人民寄托希望、传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将舞蹈艺术升级为具有娱乐、祭祀等多种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

羌族舞蹈表现出了一定的神秘性、祭祀实用性,将古朴、优美的旋律在代代传承中得到发展。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民俗性羌族的发展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也是在先民的生存发展和斗争中,展现出一种该民族特有的风格,是民族集体思想和集体行为的集中体现。

羌族舞蹈凝聚了羌族民间的各种习俗,是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升华,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羌族历来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民族兴起的时候,舞蹈就伴其左右,每逢节日庆典都必有歌舞相伴,在一片热闹非凡的舞蹈中,尽显节气的隆重。

羌族舞蹈承载着羌族发展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与羌族人民日常生活生生相惜,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气息。

在四月初一的塔子会、六月的歌仙会、十月的羌历年,以及婚嫁、丧事、生子等活动中,羌族都会举行不同类别的祭祀或是庆典,并以舞相配,表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

例如:作为最普遍的民族舞蹈,娱乐性舞蹈流行于整个羌族并广受欢迎,其中,席不蹴、沙朗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跳舞时不限人数,男女老幼都可手拉着手围城一个大圈,或是围着火塘逆时针方向边舞边唱,旋律和速度逐渐加快,舞蹈高潮时,领舞男子带领民众加快舞蹈步伐并转换动作,男女相互竞争,在歌唱声中伴以喝彩,气氛异常热烈。

羌族舞蹈历来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的说法,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强健有力,将民族的豪放、热情、坚定、勇敢的特性融于舞蹈,是羌族人民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的结晶。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性据史书记载,中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古老羌族人的足迹。

在历史的发展潮流中,羌族所在地仍然保留着历史积淀下来的悠久文化,使得羌族舞蹈具有古朴的民族元素。

例如:当前流行于岷江上游的《铠甲舞》,就充分体现了古代羌族的战争艺术。

《铠甲舞》《铠甲舞》主要是以男性舞者为勇士,将激烈战争下的悲壮情绪在舞蹈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旨在为战争中悲壮死去的将士进行祭奠和超度,以激发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力量。

此外,还有一类舞蹈是在战士出征之前展开的集体舞蹈,舞蹈中配置了兵器道具,以各种阵型表现出演兵操练的内容,从而显现出战士的雄厚实力,并以此鼓舞士气、激励士兵。

还有羌族萨朗舞蹈,是羌族独有代表性的文化,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族萨朗舞蹈是典型的集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在阿坝州流传广泛,较为盛行。

无论是悲喜之事,无论是田问地头、院坝堂屋,羌民都会随兴而起,翩翩而舞。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羌族萨朗在羌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是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也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民间舞蹈。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社会功能羌族民间舞蹈有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羌族民间舞蹈体现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它能够使羌民们团聚在一起,为着自身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功能羌族舞蹈是羌族人民情感表达、审美趣味、道德风尚的精神载体,舞蹈充分展现出羌族人民的文明进程。

另外,羌族人民通过舞蹈来表达对图腾文化的崇拜,以此诠释羌族特有的民族文化。

羌族中的忍木纳、莎朗舞等都能够体现出羌族耕牧文化的进程,并反映勤劳勇敢的羌族人民面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拼搏的生存意志,是一种属于民族的积极乐观主义精神。

羌族舞蹈可谓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及浓郁的地方特性,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中的一块古老瑰宝,也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人民精神生活、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娱乐健身功能羌族舞蹈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层面及每一领域都得到充分渗透,是羌族人民日常表达情感、寄托希望、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

羌族舞蹈中,传承已久的莎朗舞,便是从舞者的情、声、形等各方面共同反映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及在劳动中收获的愉悦情感。

羌族舞蹈之所以具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就是因为舞蹈能够被羌族民众用于日常生活,且舞蹈形式多样,在舞蹈中能够提升羌民的健康水平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喜悦。

羌族舞在羌族人民生活中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三)羌族民间舞蹈的教育功能羌族无论在何种场合,都用舞蹈表达感情。

舞蹈作为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完成着代际之间传承的同时,使民族内部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在以前,羌族先民往往通过节日庆典、民风民俗、宗教祭祀等活动来将多方面的知识利用舞蹈形式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在浓烈的气氛中受渲染、受教育,进而达到传承的目的。

另外,舞蹈形成之初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是其民族对精神寄托的结果。

由于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迁徙和历程发展进程中,遭遇了不同阶级的统治,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各村寨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共同抵抗这些灾害。

而释比就在这一过程中应运而生,并且带有一定的宗教性和权威性,羌族在舞蹈形式中推动了民族特征和特色文化的不断延续和传递,实现民族凝聚力。

另外,在反映生产生活的歌舞中,民族内部特有的各类技能和生产知识得以代代传承,因此羌族舞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四)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功能舞蹈是一种美的创造和美的追求,能够给人类带来灵感,并深受舞蹈文化的熏陶。

羌族中舞蹈、音乐、文字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体现出羌族人民的审美价值观念。

舞蹈是羌族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情绪和寄托希望的重要手段,有歌必有舞,同时配以相关的文字介绍,能够使歌舞的内容更加生动,并使其中蕴含的内在艺术在文字说明中被了解、被认可、被传承。

羌舞舞蹈必有乐器相伴,舞者的舞姿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在酣畅淋漓的舞蹈中将气氛推向高潮。

羌舞中突出特点是以腿部动作作为审美追求,且手脚并用,舞蹈中依赖于腿脚的变化动作,以增强舞蹈的观赏性。

在舞蹈动作中,腿部动作或拉或曲、或踢或蹬,上身随腿部动作呈倾斜姿势。

其中,女性的舞蹈中,突出特点是以跨步动作来带动全身,通过侧面的顶跨和转动来稳定身体重心,形成优美的女性胯部动作。

羌舞不仅是地域环境的产物,也具备羌族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特征,例如:左腿跪蹲轴向转动的动作,是羌民处理玉米的劳动方式的体现;舞者拉住长衫衣角,屈膝胯部摇摆的舞姿,是羌民筛簸谷物劳动方式的体现;而摸摆律的形态舞姿,是模仿农作物在风中摇弋生姿而展现的优美动作。

三、结束语在羌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歌舞艺术一直是羌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羌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与羌族的发展历史一样悠久,可以说所有的羌民们个个能歌善舞,舞蹈渗透于羌族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并对该民族有着精神支撑的重要意义。

羌族舞蹈是羌族优秀的文化,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和一定的社会功能。

因此,要充分了解这些民间艺术和民间舞蹈,将优秀的民族精神及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随着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羌族民间舞蹈文化一定会以更加创新的姿态展露在世界艺坛。

为中国精神文明作出巨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