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全课件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
读《资本论》第一卷(节选)的心得体会作者:刘嫣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0期《资本论》全称是《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資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即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他也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下面主要就《资本论》的第一卷来分析其内容以及它的价值。
一、《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是谈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其中主要内容和理论有:1.资本的原始积累。
书从原始积累谈起,由原始积累下面又分别写了原始积累的秘密、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削、15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家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即要使货币和商品转化为资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经济条件:一方面是货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需要购买别人的劳动力来增殖自己所占有的价值总额;另一方面是自由劳动者,即自己劳动力的出卖者。
商品市场的这种两极分化成就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即以暴力方式剥夺劳动者而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最初和必要的前提。
2.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出发点。
马克思以他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为立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及其市场经济活动,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资本论》理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资本论》的理论系统和主要内容概要:《资本论》科学地说了然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社会经济构造、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向。
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指出这一过程的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
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定致使资本主义社会的消亡和新社会的产生;第二卷论述了单个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必定致使社会重生产实现条件不停被损坏,惹起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迸发;第三卷研究了节余价值的分派理论,从而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本中经过对资本运动过程的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
对资本运动的研究,马克思采纳由抽象上涨到详细的方法,分别对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经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睁开论述。
《资本论》是对雇用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证研究。
它第一论述了整体研究的解析基础:劳动价值理论。
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是节余价值生产和资本对节余价值的据有,展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构造,说了然资本主义经济不行战胜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限制性和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必定性。
一、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向《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流经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自己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观察时呈现的各样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样状况惹起的全部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本质是资本家盘剥雇用工人的节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中心是节余价值生产。
1、解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观点是马克思解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解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了然作为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资的劳动,从而为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生产、分派和社会构造确立了科学的基础。
刘敢同志《资本论》1-3卷讲稿
1、《资本论》1卷的中心内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或称1卷研究对象)(1)资本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生产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科学抽象法要求总要撇开流通过程,从直接生产过程始。
(3)为说明直接生产过程,要从再生产过程抽象出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从商品货币始2、《资本论》1卷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体系:(1)导言:商品和货币(第一篇)(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第二篇到第六篇)(3)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七篇)用符号表达的形式化为:1.W—W—G—W,G’=G+△G?商品W的内在矛盾运动—→W矛盾外化为W—W(简单价值形式)—→W—W再发展为W—G货币形式—→货币G形成W—G?G—W为环节的流通过程,即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过程—→从先买G—W后卖W’—G’,引出G′=G+△G,△G何来?2.——引出劳动力商品W被购买,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带入买卖之内的直接生产过程:W…P…W’。
展开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G—W…P…W’—G’资本总公式,(中心内容展开式,一卷就为此而写,一切全为此)3.—→资本的再生产运动形式:G—W…P…W’—G’,G—W…P…W’—G’,…—→展开G—W …P …W’—G’ ?剩余价值资本化为G’’(C+V+部分m—W’…P’…W’’—G’’?………3、特点(1)每一部分都和它物质内容生产力一发展分不开。
(2)着重揭示资本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同时揭示资本生产力的规律。
(3)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以生产力发展为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获取更多的m矛盾,1、商品四对内在矛盾: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一对矛盾)——商品二重性矛盾;商品生产中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二对矛盾;商品包含着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第三对矛盾)——深层次矛盾商品矛盾的根源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第四对矛盾)——根源性矛盾。
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 第一卷 第一篇
因此,一个商品如果把使用价值抽取,那就只剩下凝结在它里面的相同的人类劳动,那就是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人类劳动和力耗费的单纯凝结。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得出结论说:“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本片共分3章,第一章商品,第二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和商品疏通。在第一章里是对单个商品的分析,即“解剖”。不过这里不是用手术刀,而是运用思维抽象力。通过分析发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由于价值是这个矛盾统一体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马克思主要是对价值本身进行考察,揭示了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以及价值的形式和价值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历史性质。
第一卷 资本的生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目录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他的经济运动规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有简单上升到复杂,因为具体的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多种规定的统一题,不是凭借表面的观察就能认识的,只有先把复杂的整体分解为组成它的尽可能简单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一一加以研究,找到他的内在联系,发现这些要素的共同基础,然后再从这个共同基础出发,逐步进行综合上升到它的具体总体。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remium Design
Design Inspiration
TEXT HERE
马克思就是这样从交换价值的等式的分析中引出了价值,价值实体由此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质的规定。明确价值的质,价值的量的决定也就明确了。既然价值实体是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这就确定了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的特殊的劳动耗费决定。而是只能由平均的或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
《资本论》第一章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基本内容概述【摘要】本文从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商品开始,围绕商品的价值及其相关内容进行叙述,其中包含价值的基本概念,价值量的确定,价值形式及价值的本质,因为商品价值由劳动所决定,故而还讲到了劳动的相关内容及劳动两重性,同时还包括货币的由来、发展及其相关部分。
【关键词】商品劳动货币价值两重性第一章商品马克思指出“对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而商品生产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
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它才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由此,只有运用从商品入手的逻辑方法,才能争取的阐述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及其发展规律。
而在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马克思研究开始的巧妙之处。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商品首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的有用物品,它可以是精神的,物质的,直接的,间接的,商品的有用性使得它存在使用价值。
①商品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商品从质的方面(是什么?有什么用?)看,每一样物在不同的方面都有用,即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从量的方面(是多少?)看,为有用的物找到社会尺度,是历史的事情。
使用价值的特点:1、有用性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故而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2、商品体的使用价值这一性质与人们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多少没有关系;3、考虑使用价值时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4、使用价值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5、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在商品形式中,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②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量)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的,价值是本质内容,交换价值是“表现形式”,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
资本论第一卷
一对一 一对多 多对一 劳动产品 货币(金银)—五大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商品
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生产的社会化
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价值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剩余价值论)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前提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 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 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 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全集(第一卷200) 一般商品流通:W-G-W (货币) 资本的总公式:G-W-G’(资本) 价值规律 ( 等价交换原则)Gˊ不能产生 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产生)Gˊ必须产生 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不得不在流通中产生(实现) W中产生 (特殊商品为劳动力)
第一部分(劳动价值论)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 ‘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 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全集(第一卷47)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 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剖析剩余 价值奠定基础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相对人口过剩
扩大再生产
资本积累
财富积累 贫困积累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
资本主义灭亡
六、相对剩余价值 概念: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 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 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 的。 过程:协作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机器和大工业
第六篇 工资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工人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在现代庸俗经济学那里表现为劳动的边际产出,只是由于边际 产出递减,而资本家按最低的边际产出支付工资,从而就象消 费者获得消费者剩余那样,资本家获得资本剩余。” —全集(第一卷585)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学习体会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的学习体会——关于劳动价值量一、阅读内容概述马克思从资本主义世界最普遍最普通的物质——商品出发,首先提出了使用价值概念。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它代表了财富。
商品的交换就是使用价值的交换。
那么商品交换总是存在着一个比例,这个比例有什么确定。
是一个不是使用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说: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由于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也就是说使用价值表现的是交换的结果,而非本质。
既然与使用价值无关,就能够把使用价值抽去,这是商品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因此马克思提出了另一个重要概念——价值,即人类无差异劳动的结晶。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者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的有用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这差不多就构成了劳动价值论的要紧内容。
二、不明白与思考马克思说了这么一句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含: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进展水平与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与自然条件。
他在书中举了一个小麦的例子: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
也就是说,丰收年8蒲式耳小麦的价值量与歉收年4蒲式耳小麦相同。
我们再运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能够得出,丰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歉收年生产1蒲式耳小麦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一半。
也就是说,生产1蒲式耳小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自然原因导致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改变了。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称《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德国思想家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67—1894年分为三卷出版。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全书共三卷,以为中心,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中以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三卷主要内容》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指导。
[2]。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一、《资本论》的写作背景大学时代的马克思也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其他成员一样,对思想、观念的主宰地位和它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深信不疑,而对物质因素和物质利益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则毫无认识,因此,对被认为是研究人们物质利益问题的政治经济学,从未接触过。
正像恩格斯后来对梅林说的那样,马克思当时对政治经济学,“还一无所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第1版第38卷第480页·)严酷的社会经济生活颠覆了象牙塔里的虚幻王国马克思于1841年4月15日在耶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起初,他打算到波恩大学讲授哲学。
布鲁诺·鲍威尔也特别希望自己的这位年青朋友到波恩大学任教,以便共同进行反黑格尔右派的斗争。
但是1840年登上王位的威廉四世,实行了更加反动的专制政策。
对反动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任何批评都被认定是犯罪,都要无情的予以取缔。
布鲁诺·鲍戚尔本人也因他的两本书《约翰福音史批判》和《对观福音书作者的福音史批判》)被当局认为是对圣经的有害批评,而吊销了教学证件,并被柏林大学和波恩大学免职。
刚刚走出幽静的象牙之塔和博士们高谈阔论沙龙的马克思的主观信念,立即同冷酷的现实发生了矛盾。
严酷的现实使他感到根本不能把反对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思想、政治思想同在德国大学中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自己对现存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反对立场使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担任公职。
他只好把早先已经开始的理论研究工作暂时放下,选择了撰写政治评论的工作,并以青年人的满腔热忱投入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夜,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特别高涨。
争取出版自由,反对反动的书报检查制度是这场斗争的一个特别尖锐的问题。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便是为此而作。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烈谴责新书报检查令是一种惩罚思想方式的法律,因而它不是国家为自己的公民颁布的法律,而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它取消了一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一二三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是由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分为一、二、三卷。
下面是《资本论》一、二、三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主要讨论商品和货币形态、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以及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等问题。
马克思通过分析商品交换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资本的起源。
他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是如何通过剥削工人而产生,并进一步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扩大再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论》第二卷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
马克思对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流通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他讨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各种市场和价格形成机制,同时也涉及货币和信用的作用。
第三卷:《资本论》第三卷主要讨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整体循环过程、利润率的倾向下降和资本主义崩溃危机等问题。
马克思进一步深入剖析了商品生产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探讨了利润率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对经济周期和崩溃的影响。
此外,他还涉及了货币和信用的作用、国家干预经济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等方面内容。
《资本论》通过透彻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并提出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资本论》主要内容
《资本论》主要内容《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著作,由3卷组成,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的概念阐述,讲述了资本的本质和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历史作用是使得生产力飞跃式发展,推进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资本只是自由工业时期的一种特殊生产关系。
资本不过是劳动,而不是机器,只是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下才成为资本。
马克思还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探究,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产品的价值形态。
商品相当于劳动价值形成的媒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而货币则是要解决商品流通时的交换价值问题。
货币本身无用,但它是商品交换的实际媒介。
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货币在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媒介。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论》第二卷主要集中探讨了资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商业资本和利息资本,以及资本的流通过程。
由于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不同,根据市场规律,资本将流向利润率高的领域,从而实现最大的投资回报。
同时,资本的流动也带来了货币积累的过程,资本家将从劳动者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形成资本的积累。
马克思还强调了金融资本的产生,认为金融资本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资本不仅仅代表着一定的财富积累和所有权,还有着对经济政策与市场运作的巨大影响。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过程”《资本论》第三卷也是《资本论》的终极篇章,该卷着重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以及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其生产过程本身是无限扩展的,因此资本主义存在着不断扩大的内在动力。
治理资本主义经济,必须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同时也需要理解生产中先进技术和工业组织方式的作用。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与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缺陷和不可避免的衰败。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完整word版)《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一、《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资本的生产过程1、是指产业资本。
2、分析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3、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4、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
二、《资本论》第一卷体系结构七篇25章,可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篇,以一般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以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阐述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三部分:第七篇,分析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第一卷三大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是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要求。
第二、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要求。
第三、是资本自身实际运动的要求。
二、商品使用价值的属性和特点1、商品使用价值的涵义:物品能够满足人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2、商品使用价值的质和量①质:由物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的物的用途。
包括:一物一质;一物多质。
②量:指使用价值的计量。
使用价值的计量尺度是一种社会尺度。
3、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①-⑥P.2、P6三、商品价值的质和量1、交换价值2、价值的质第一、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第二、价值的实体是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第三、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
劳动的各种形态与价值决定的关系:(撇开供求关系)潜在劳动流动劳动物化劳动(劳动过程前)(劳动过程中)(劳动过程后)↓↓↓劳动力劳动发挥作用凝结为产品的劳动↓↓↓价值形成的基础形成价值价值3、价值的量①价值量的涵义②价值量的决定③价值量变动的一般规律四、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1、决定商品的要素第一、是否是劳动产品;第二、是否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三、是否通过交换;第四、价值是决定性要素。
2、统一性:3、对立性:第一、质和量的对立;第二、人和物的对立;第三、买者和卖者的对立;第四、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第五、源泉上的对立。
赏析《资本论》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内容介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以下是《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概述:
1. 商品和货币形式:马克思首先讨论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分析了商品交换和货币循环的基本形式,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形态的起源和作用。
2. 市场经济和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基本特点,论述了价值、劳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解释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
3. 抽象劳动和商品劳动: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生产中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区分了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价值是以劳动时间为度量单位的。
4. 资本和剩余价值:马克思讨论了资本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资本扩大的动力和机制,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5. 产品再生产和资本积累:马克思论述了资本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了扩大再生产和危机的相互关系。
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剥削:马克思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矛盾,揭示了剥削和阶级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根源和作用。
7.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关系,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结构和运行。
《资本论》第一卷以逐步展开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本质特征,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主讲:组员:记录员:时间:地点:讲稿:这次我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的《资本论》第一卷中的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那么,什么是商品呢?会计学中商品的定义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资本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
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
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解开了资本的现代史,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而且也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另一种就是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
在第一种的流通形式中,商品是开始,结束也是商品,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流通的,关键在于使用价值,已经退出了流通了。
是为了另外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物品交换。
在货币商品货币的这一流通形式来说,这一种流通形式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即是货币的一种增值行为。
这种形式才是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一种货币流通方式。
在这一过程当中,始终的主导者就是资本家,正是因为资本家的存在,这两种流通方式才得以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1、分析基础:价值理论
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
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
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
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剩余价值理论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制度中,雇佣劳动只能在市场上出卖劳动力,资本给劳动者支付的工资由劳动力价值决定。
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大于劳动力价值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劳动者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m),这个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所占有。
这就是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的实质,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
具体内容为:(1)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程度,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时,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原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就转化为资本家,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这不仅为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奠定了基础,而且解决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相交换而产生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不变资本(c)只是转移而不创造价值,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可变资本(v)才创造出新的价值(包括相当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才是剩余价值加(m)的真正源泉。
判断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m′),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m′=m/v)。
而剩余价值量取决于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在预付可变资本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条件下,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种方法是延长工作日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即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3)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另一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劳动力价值下降为条件,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反向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的。
每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个别资本家为了这种目的而竞争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了“协作”、“分工和工厂手工业”和“机器和大工业”三个主要阶段。
(4)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靠自然条件而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资本和劳动关系的产物。
(5)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工资就表现为劳动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
资本主义工资的支付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工资国民差异的比较必须考虑决定劳动力价值量变化的一切因素。
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条件下,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生产,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经济现象——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即一方面,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厂商具有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势,表现为市场供给的扩张;另一方面,工资的市场定位,使得工资被定位于劳动力价值的水平,无法与生产扩大的趋势同步,表现为由工资形成的市场需求落后于市场供给的扩张。
因此,雇佣劳动与资本制度必然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
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而且是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即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在分析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关系的基础上,在第七篇又阐述了资本的积累理论,分析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
关系的发展及其变化趋势,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在于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资本主义竞争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数额。
(3)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是:“社会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
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
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
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
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
(4)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一方面“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同时,“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与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
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这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