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关于一般均衡理论的评论
亚当·斯密猜测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他相信:上帝为人类设计了一种和谐,我们只要根据“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就可能实现上帝为这个世界所设计的隐藏着的秩序———这是“大自然隐藏计划的一部分”。
但是在理性时代,后世的经济学家试图从数理上证明斯密所说的“上帝”是存在的,这就引出了各种各样的均衡理论。
一、局部均衡的缺陷———单一市场角度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构成的交叉图通常是我们第一个看到经济学模型。
两条交叉的曲线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
两条曲线的交汇点决定了市场价格,在该价格下,供给等于需求。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一个等式,更重要的是,它表示市场价格和数量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一个静态点。
但这只是一个局部均衡,价格调整以使供给等于需求只发生在某一单个市场上。
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分析框架是建立在把商品k的市场与别的商品市场隔离开的基础上的———只有商品k的价格进入其自身的供给和需求函数,而这种做法就是所谓的“其他条件不变”,换句话说,就是在考虑商品k的市场时,假定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
我们用一个具体的真实事例来看一下拘泥于局部均衡的分析会带来什么后果。
1973年8月,由美国商务部做出的1974年汽车市场的销售和价格都是非常乐观的,对美国汽车的需求曲线和成本函数所做的估计都毫无例外地显示,汽车行业会保持旺销势头并持续盈利。
但事实情况是,1974年是美国汽车生产商数十年来经营业绩最糟糕的一年,并由此引发了美国汽车市场的大萧条,汽车进口数量尤其是来自日本的汽车进口量急剧萎缩,而此前日本汽车一直在美国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
是估计错误了么?事后人们证实,无论从哪个方面,估计所用的模型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无法预见的事实:其他市场的急剧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1974年,成品油的价格上涨了4倍。
汽车市场的需求,尤其是油耗大的美国本土汽车的需求迅速走低。
汽油市场拖垮了1974年的汽车销量。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着眼于整个经济的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及供求量决定。
该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均可表现为数量关系,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经济体系的两大市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一切商品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与供求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价格论是他提出的关于各种商品的价格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同时决定的理论。
他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路线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首先考察产品市场的交换一般均衡,然后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
瓦尔拉斯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均衡条件下,整个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值,它们的产出和供给也将有一个确定的均衡量。
他还认为,方程所决定的均衡是稳定的均衡,即一旦经济制度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地使经济制度调整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经帕累托、希克斯、谢尔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以及麦肯齐等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之后,形成为现代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简答
一般均衡简答
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和个体都达到了均衡状态。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每个市场的需求和供给都相等,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或个体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般均衡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所有的市场都能够达到均衡,那么这个经济体就能够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
一般均衡的实现需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市场的完全竞争、信息完全透明、无交易成本等。
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中,这些条件往往很难完全满足,因此一般均衡往往只是一个理想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
一、一般均衡理论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理论性的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寻求在整体经济的框架内解释生产、消费和价格。
一般均衡是指经济中存在着这样一套价格系统,它能够使①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来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②每个企业都会在给定的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达到其利润的极大化③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④当经济具备上述这样的条件时,就是达到一般均衡,这时的价格就是一般均衡价格。
⑤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最优,即经济福利最优。
二、竞争性市场一般均衡的定义一般均衡理论的整个结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消费品市场的均衡,即通过交换理论确定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价格。
要使交换双方同时达到均衡,就要使双方的效用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要求各自的稀少性比率或者说边际效用比率的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如果不相等,双方将继续摸索,直到达到均衡为止。
瓦尔拉斯进一步又提出以货币为媒介的多种商品相互交换的市场的全面均衡理论,认为实现均衡的条件是:每种商品的有效需求,也就是由数量和价格同时确定的需求,等于该商品的有效供给;任何两种商品的这一种以那一种计的价格等于这两种商品以任何第三种商品计的价格比率。
通俗地说,也就是在这种交换中不存在交换的双方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得额外的好处的情况下,消费品的供给和需求应该正好相等,否则在交换中获得好处的一方将持续进行这种交换,以获得更多的好处;而在交换中受损的一方将停止这种交换,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其结果必然使交换双方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和供给最终达到均衡。
这个均衡点也就是这种消费品在一般均衡情况下由市场上所确定的价格。
第二,产品市场的均衡,也就是通过生产理论确定产品和生产服务的价格。
实现均衡的条件是:各种服务和各种产品的有效需求等于有效供给;产品的售价等于生产这种产品是所使用的服务的成本。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 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 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 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 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 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 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 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帕累托最优标准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 不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 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 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 到了最大化状态。
要想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须同时满足 交易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和交易与 生产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福利”的计量,庇古采取了传统的效用 基数论的方法。
(3)“经济福利”与国民收入 庇古用国民收入来表示全社会的经济福利,
从而把对全社会经济福利的研究转变成对 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分配情况的研究。
(二) 古典福利经济学的福利理论
包含两个命题:
1、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福利水平越高;
2、国民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福利越大。
交换的埃奇沃思盒状图
.
Xb
Xb’
Ob
Ya
Ya’
b2 b1
b3 S
E4
Yb’
b4
E3
E2
a4
E1
a3
a2
Oa
a1
Yb
Xa’
Xa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MRSXYA= MRSXYB时,交换停止,实现均衡 交换契约线:交换双方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的轨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刘江荣①均衡思想是贯穿当代主流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则是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的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市场相关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其中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均衡”概念的建立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生成发展,使得主流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
但是,跳出一般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是根植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其貌似科学的实证更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制逻辑之上的。
因此,这种实证不仅无视劳动异化,而且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不代表经济的主体——现代劳动者的利益。
一.均衡概念的历史渊源均衡的概念早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前就已在机械学中普遍应用。
在机械学中,均衡是指绕中点转动的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
据文献查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了机械学概念的影响而生灵感,将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目标而采取相互独立行动,但最终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思想抽象概括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
亚当·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使得人们认识到个体在追求不同目标的过程中,最终能实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思想无疑对经济学是一大贡献,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之后,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说明了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在批判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
后来,这种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通过在投入——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①刘江荣,男,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统一利润率”来决定价值与分配,从而令古典经济研究范式日趋完善。
巴廷金货币与一般均衡理论述评
巴廷金货币与一般均衡理论述评编者按本刊从今年起开辟“研究生毕业论文选摘”专栏,以交流各经济学科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成果。
我们恳请担负研究生培养任务的有关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推荐研究生的优秀毕业论文,摘其精华在本刊发表。
巴廷金(D?Patinkin 1922?)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早年曾作为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任教。
以后,返回以色列,现为希伯莱大学埃利泽?卡普兰经济和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以色列摩里斯?福克经济研究所所长。
1956年发表了其著名的代表作《货币、利息与价格》(Money,Interest and Prices)。
他根据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以表示财富存量对消费支出影响的实际余额效应(Real Balance Effect)为核心,对货币在所谓静态与动态一般均衡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通过融合传统的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凯恩斯效应和皮古效应,建立了一个所谓反映“货币经济”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
巴廷金的这一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具有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一般均衡理论在这一发展方向的一个顶点。
②本文将着重对巴廷金的宏观动态一般均衡学说及其主要特点进行概要的述评。
一、静态一般均衡分析巴廷金的静态一般均衡分析是其动态一般均衡分析的基础。
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具有若干基本假定:1.工资和价格的变动具有充分的灵活性;2.经济行为的主体不具有“货币幻觉”;3.不存在“分配效应”;4.政府不发行付息债券和不进行公开市场的活动;5.不存在银行系统和非银行系统的金融中介;6.不考虑预期的影响;7.充分就业。
在此基础上,巴廷金构造了一个由商品、货币、债券和劳动(力)四个市场组成的模型。
其结构方程组为: ko 是固定资本设备数量,为一常数;r是利率;yo是实际国民总收入,等于实际国民总产量,为一常数;Mo是名义货币供给量,为一常数;从模型设定的角度看,巴廷金的一般均衡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把实际余额引入消费函数和其它市场的供求函数。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精]
图示
.
P
S1
S0
P1
P2
D
Q1 Q2
Q
一般均衡分析
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我们要分析柑橘市场 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其他商品市场 的供求影响和价格变动。比如,柑橘的价 格上涨会导致我们对苹果的需求增加,引 起苹果市场的价格上涨;苹果市场的价格 上涨,导致对运输市场的需求增加,引起 运费的价格上涨;运费市场的价格变动又 会引起汽油价格的变动……
我们说一般均衡取消“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 但这种对条件的放宽仍是有条件的,因为讨论一 般均衡价格问题时仍需要要求消费者的偏好和生 产技术既定,从而也要求产品需求和要素供给以 及产品供给和要素需求保持不变。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一般均衡理论是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中最耀 眼的成就之一,它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 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关于人类 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 效性的公理化体系。在这一领域作出过重 大贡献的阿罗(Arrow,Kenneth)和德布鲁 (Debreu,Gerard)已分别于1972年和1983 年获得诺贝尔奖。
总之,庇古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 经济福利的是:第一,国民收入的大小, 第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 况”。这是增进福利要注意的两个主要问 题,解决办法一是收入均等化,二是实现 资源配置最优化,政府要在其中发挥积极 作用。
第二节 经济效率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的最优,即经济福利 最优。在评价经济效率时,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的 是帕累托最优标准。
(一)“福利”的定义
银行结构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理论评述
银行结构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理论评述王㊀红㊀㊀目前国外有关银行结构的讨论大多从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影响与作用出发,讨论银行体系的集中度㊁监管㊁所有权和制度的发展对银行利差㊁金融稳定以及企业获得资金的难易程度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局部均衡模型或一般均衡模型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银行体系结构的经济状况.他们发现,银行的市场结构通过影响储蓄结构㊁信用配给的范围㊁甄别借款者以及资本的积累从而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G u z m a n(2000)将类似讨论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一、局部均衡模型局部均衡模型主要考察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对它的影响,主要阐述的一点是垄断的银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代表人物有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1995)㊁C a m i n a l和M a t u t e s (1997)以及S c h n i t z e r(1998).他们研究银行如何通过筛选㊁依靠诱使借款者采取合适的行动等方法来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对经济是有利的.1 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的银行长期关系及信用配给模型.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1995)主要研究银行和企业长期的关系问题以及当银行市场的融资和竞争程度发生变化时美国的小企业市场问题.他们发现,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越低,导致企业以越低的成本获得较多的贷款.他们构造了一个三阶段模型.假定一个风险中性的社会,借款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较高投资回报项目的优秀企业家;另一类则是普通的企业家.普通的企业家在0阶段借款,而在阶段1的回报为零.优秀的企业家有两项可以选择的投资项目,风险项目和非风险项目.如果投资非风险项目的话,在阶段0投资,在阶段1获得回报,并且在阶段1投资于另一个非风险项目,在阶段2获得回报.如果此企业投资风险项目的话,相对于非风险的项目,风险项目要么给借款者带来更高的回报,要么回报为零.因而存在着道德风险.假定银行是经济社会中惟一提供资金者.在阶段0,银行仅仅知道一定比率的借款者是拥有较高收益投资项目融资者.而在阶段1银行就已经完全掌握了借款者的信息.合约为债务合约,以回报率(即贷款回报对贷款的比率)作为衡量银行市场支配力的指标.并假定回报率等于1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当银行有一定的市场力时,回报率大于1.如果银行提供一份两周期的合同的话,为了弥补由于逆向选择而贷款给普通的企业家所造成的潜在损失,银行将会收取较高的利率.较高的利率使得这些企业选择风险投资项目.因此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信用配给.由于阶段0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优秀企业家的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将提供两份连续的一周期合同代替一份两周期的合同.在阶段0优秀的企业家不能使自己与普通企业家相区分,他们也只能以尽可能弥补银行损失的利率借款.因此,他们为了减少其成本,在阶段0尽量少借钱,以便在阶段1由于普通企业家的暴露,而获得较低利率的贷款.由于在阶段0贷款,银行会尽量使贷款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激励优秀的企业家投资非风险项目;其二,银行会尽量能收回在阶段0的投资并且使阶段1的贷款利率最大化.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的结论是:(1)随着市场支配力的增加,信用质量较低的企业越有可能得到资金.因为随着市场支配力的增加,银行能够在随后的阶段更容易从企业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使银行对初始项目收取较低的利率.(2)具有较高市场力的银行提供给最差的企业家贷款的利率低于具有较低市场力的银行.因此,银行的竞争程度越低,越使得更多的企业得到资金.(3)随着银行市场力的增加,老企业偿还款项的下降趋势减缓.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使用美国小企业的数据检测了这些理论结论,发现年轻的企业在集中的银行市场比竞争的银行市场得到更多的融资.垄断市场的债权人对年轻的企业收取比竞争市场更低的利率,201而对老企业则相反.其政策含义为:经济发展早期阶段,企业的数量较少,获得融资的难易程度非常重要,因此,限制银行的竞争是有效的.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企业数不断增加,扭曲的信用价格是无效率的重要原因,应该制定政策加强银行竞争.2 C a m i n a l和M a t u t e s的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力模型.C a m i n a l和M a t u t e s探讨了由于金融和银行业的放松管制,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力的关系.银行放松管制的最初目的之一是通过加强银行间的竞争来提高银行的效率.然而,他们认为太多的竞争会危害整个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因为一个垄断的银行会提高对某些借款者的贷款量(由此也增加了风险贷款量),而对另外的某些借款者降低了贷款量(由此也降低了风险贷款量),因此,关于银行结构与银行偿付能力的关系,他们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该模型是静态的,并以三种方式把信息不对称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并入其理论框架.由于借款者能够从一系列的生产技术中进行选择,因此,首要的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可以通过监控或者信用配给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银行可以通过监控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在贷款前进行监控,能够选择和监督企业使用的生产技术.当然,如果银行监控的话,那么,银行就没有理由进行信用配给,因此贷款的规模将大于没有信用配给的贷款.但在此模型里用监控来消除固有的道德风险问题的代价是高昂的.其次,代替监控,银行可以通过提供少于借款者期待的贷款对借款者进行信用配给,而当银行进行信用配给时,其目的就是引诱借款者选择风险较小的生产技术.因为信用配给导致企业从银行获得较少的资本.资本的数量越少,投资的回报越高,企业将越可能选择较小风险的项目.最后,此模型把贷款的规模与贷款的风险水平联系起来,贷款越多,风险越大.C a m i n a l和M a t u t e s认为银行的市场支配力会提高贷款的利率,由此产生了两种相反的作用.首先,在给定的监控水平下,利率越高,激励问题会越恶化,这会导致信用的紧缩和信用抑制,使借款者得到较少的贷款.然而,较高的利率将会使银行加强监控,从而使更多的借款者得到贷款.因此,垄断银行的高利率对贷款量有两种不同的影响.由于垄断的银行对整个贷款量的影响是不明确的,所以银行的市场支配力与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由此,银行的市场支配力与银行体系的偿付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是不明确的.另外,此模型与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的一样,没有考虑存款方面,它假定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贷款所需要的存款.3 S c h n i t z e r的银行甄别借款者㊁重组企业模型.S c h n i t z e r探讨了银行怎样用甄别来决定贷款的分配,评价了转轨经济国家特别是东欧国家企业的经济前景.虽然她没有直接地探讨银行的结构对经济的影响,然而,却研究了转轨经济中银行在融资㊁监控和企业重组中所起的基本作用,从而得出了混合的结论:竞争的银行与垄断的银行相比,将导致较少的甄别但是更多的企业重组.S c h n i t z e r将经济中的代理人分为两类:一类为一个企业;另一类为一个垄断的银行或者两个银行,其行动服从伯川德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相同产品的价格竞争模型(B e r t r 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企业拥有一个回报不确定的投资项目,但必须通过信贷获得资金.假定银行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充足的存款给所有的借款人提供贷款,项目的运作不存在道德风险问题,那些具有较高回报的项目,对其贷款的回报会超过甄别的成本.作为经济中惟一提供资金者,银行必须决定是否甄别借款者.虽然,甄别是有代价的,然而它可以完全揭示投资项目的好坏.在经济中,假定一个垄断的银行甄别的成本小于给低回报项目贷款的预期损失,那么,这个垄断的银行就坚持进行甄别.从而将只给高回报的项目提供贷款,并且通过确定较高的利率从投资项目中获取全部的剩余价值.相对于一个垄断的银行,服从伯川德竞争的两个银行的甄别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甄别产生信息溢出效应(S p i l l o v e rE f f e c t),另一种情形则不能产生信息溢出效应.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其中一个企业进行甄别并且项目获得了回报,由于信息的溢出,这个信息就会被大家所得知,由此产生的 搭便车 现象使得没有银行愿意进行甄别.因此,拥有高回报项目的借款者和拥有低回报项目的借款者都可以得到贷款.在第二种情况下,不存在信息溢出效应,即甄别产生私人信息.在这种条件下,无论是否两个银行都进行甄别,银行的甄别成本成倍地增加或者没有甄别的贷款损失都会超过其甄别的成本,以至于甄别的效率低于垄断的银行.因此,对贷款的甄别在一个垄断的银行体系更有效率.该模型还认为一个竞争的银行体系更有可能导3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致银行的重组.经理重组企业的努力,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并且通过努力能够增加部分回报.而一个垄断的银行通过利率的选择可以收取任何额外的回报,因此,经理缺乏从事重组的动机.二、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不仅考虑银行的信贷行为,而且还考虑居民的储蓄行为,同时也考虑银行结构对经济的全面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C e t o r e l l i(1997)㊁S m i t h(1998)以及G u z m a n(2000).一般均衡模型认为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不利于经济增长或者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的利弊.1 C e t o r e l l i的银行甄别理论.C e t o r e l l i在1995和1997年撰写的两篇文章里,分别探讨了银行结构对信用约束企业和采用新技术企业的影响以及对新贷款甄别过程的影响.他的一般均衡模型并没有认定竞争的银行市场比垄断的银行结构更有效率,他发现垄断对银行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过早地就这一问题下结论是不明智的.其结论与S c h n i t z e r 不同的是,C e t o r e l l i的一般均衡模型考虑了垄断利润对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C e t o r e l l i注意到许多国家,例如南北战争中的美国㊁战后的日本以及19世纪的欧洲国家,都经历了金融业较高的集中㊁较弱竞争的经济增长时期.这种观察是他探讨信用市场的竞争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问题的基础.C e t o r e l l i等人同样利用一个标准的D i a m o n d 叠代生产模型来进行分析.生产分两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潜在的企业家试图建立一个项目,如果成功的话,下一阶段他们就会租用资本和劳动力进行产品的生产.为了建立项目,企业家需要向银行借款投资项目.在每个时期的期初,每一个青年人都是潜在的企业家,他们被分为两类:一类青年人投资回报率较高,项目成功概率高.另一类青年人投资回报较低,项目失败概率高.如果无法成功地借款投资项目,个人就在第二阶段的生产中提供劳动力.银行是惟一向第一阶段的投资提供资金的机构,并且银行在对借款者和项目进行甄别时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和S c h n i t z e r的观点一样,银行虽然在甄别时要付出成本,但的确可以提供有关企业家类型的完全信息.一旦个人的类别被甄别出来,就会产生信息溢出效应.C e t o r e l l i等比较了两种银行结构下的经济后果,一种情况是服从伯川德竞争式的银行结构,另一种是垄断的银行结构.前者由于信息的溢出效应而产生 搭便车 现象,从而导致甄别的不经济;而后者由于甄别成本低于向此项目融资的成本,从而可以进行正常甄别.由于垄断银行的甄别和在贷款市场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导致更多的资本积累.但垄断的银行结构同时也有缺点:银行利润被用来消费而不是返还个人用以投资,从而不利于资本积累.所以,并不能明显地判断垄断银行结构的利弊.值得一提的是,C e t o r e l l i和P e r e t t o在2000年所撰写的文章中,提出了寡头垄断银行对资本积累影响的一般均衡理论.他们认为银行的数量通过两条途径影响资本的积累,首先,银行数量的多少影响着企业融资的数量;其次,银行数量的多少影响着银行收集有关企业信息的决定,从而影响着信用市场的分配效率.特别是信用市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银行通过甄别企业,只贷款给质量高的企业;另一部分是银行不加区别地给所有的企业贷款.而银行的市场支配力决定着两部分市场的规模.他们发现在稳定的经济环境中,使人均收入最大化的市场结构,既不是竞争的银行体系也不是完全垄断的银行体系,而是寡头垄断的银行体系.2 S m i t h的银行偿付能力理论.S m i t h分析了银行垄断怎样影响收入水平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可能性.他观察到当市场上仅仅存在一个有限数量的银行发挥着显著的市场支配力时,会使银行业更加稳定.但竞争的银行体系将导致较高的收入和产量并且减少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与C e t o r e l l i一样,S m i t h也利用了一个标准的D i a m o n d叠代生产模型来进行分析.假定经济中有两种类型的个体:贷款者和个人.贷款者有三种方式储存资金以备年老时使用.他们可以直接把工资收入通过双方协定贷款给企业;或者,把工资收入存入银行;他们还可以对一个储蓄项目进行投资.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储存收入或者把收入投资于某个风险项目.企业家也分为三种:一种企业家是不需要借款进行项目投资;第二种企业家的借款少于启动项目所需成本的一半;第三种企业家的借款多于启动项目所需成本的一半.企业家有两种融资渠道:向银行借款或者直接向贷款者借钱.假定银行和贷款者的行动服从伯川德竞争,银行有足够的存款贷给借款者.由于双方协定贷款的利率具有一个较高的限定范围,因此,银行是把资金从贷款者手中转到借款者手中的惟一渠道.S m i t h认为,一般来说银行的监控成本低于双401方协定贷款的成本.在竞争的银行体系中,存款一般被用于贷款和投资,导致了产量和收入的增加,减轻了商业周期的波动.而垄断的银行体系,通过对贷款征收较高的利率,一部分存款被银行占为利润用于消费,减少了用于生产的投资.另外,较高的贷款利率提高了所有借款者甚至有些优秀的企业家获得资金的机会成本,导致了更多的企业需要借款.因此,竞争的银行体系比垄断的银行体系对经济更有利.3 G u z m a n的信用配给和银行结构理论.G u zGm a n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银行集中度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银行集中度对可贷资金数量即可能出现的信贷配给问题的影响.该模型是一个两期存活(青年和老年)的叠代生产模型,在每个时期生产惟一的一种最终产品,其用途为消费和投资,每一期的资本均用于生产过程.所有个人都分为两类:借款者和贷款者,并假设所有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即偏好上一期的消费及风险中性.假定仅仅贷款者在年轻时提供劳动赚取工资收入,并存在两种支配其工资收入的方式:存入银行以便年老退休时消费或者用以进行投资.借款者在年轻时没有收入,但平均而言拥有收益更高(相对于贷款者)的投资项目.借款者必须获得资金才能投资项目,同时投资回报服从相同的随机分布.其投资回报是私人信息,但任何人只要付出一个固定成本就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G u z m a n认为,当资金需求超过经济中可获得的资金供给或者由于银行对存款回报的选择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存款时,信用配给会自然地发生.由于竞争的银行体系付出较高的存款利息,因此,它们一般不会进行信用配给.而垄断的银行体系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存款利率,因此,通常会进行信用配给.假定垄断银行在存款市场和贷款市场都具有垄断力,但它不一定同时在两个市场发挥其垄断力.当信用配给存在时,在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垄断的银行体系的贷款利率是相同的,而垄断银行付给存款者较低的回报导致了较少的资金存入银行,因此信用配给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导致借款者借入较少的资金进行投资.当无信用配给时,竞争的银行体系和垄断的银行体系的存款利率是相同的,因为所有的借款者都获得了资金,因此银行必须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借出,存款的数量取决于存款的利率水平.而垄断的银行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由于较高的贷款利率使得不偿付贷款的可能增加,垄断的银行会过度地监控借款者的投资.因此,垄断的银行应用更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监控,而以较少的资源用到高水平的投资上.特别是当垄断银行收取较高的贷款利率又付出较低的存款利率,会导致更严重的信用配给㊁更多的监控㊁更少的借款投资.G u z m a n的结论是由于垄断的银行结构会减少资本积累,更容易导致信贷配给,且在垄断的银行结构下信贷配给的后果比竞争性银行结构下的信贷配给后果更加严重,因此较高的银行集中度不利于经济增长.该模型与前述的模型不同的是强调了信用配给在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信用配给对理解垄断银行低效率的特征和原因起着重要的作用.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的模型也考虑了信用配给,然而他们的模型框架和信用配给存在的理由与G u z m a n显然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就相反.另外,P e t e r s e n和R a j a n 没有考察银行结构和信用配给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三、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理论的评论及发展㊀㊀局部均衡模型主要考察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对它的影响,而主要阐述的一点是垄断的银行能够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个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可以通过选择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或者和借款者形成长期的联系,达到对不同类型的借款者进行甄别并减少道德风险行为的目的.而且,垄断的银行可以减少银行间的过度竞争,防止由于银行间过度竞争所造成的金融不稳定.因此银行市场的垄断对经济是有利的.局部均衡模型仅仅注意了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关系以及银行市场结构对它的影响,但这些模型并没有考察银行业结构中的所有重要特征.局部均衡模型假定银行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贷,即忽略了银行的存款来源,也没有详细分析特殊的银行结构对经济的全面影响,包括对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一般均衡模型虽然考虑了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联系,但没有考虑银行与借款者的相互行动以及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仅仅考虑了逆向选择问题.鉴于以上所述的不足以及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同,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如R a j a n和Z i n g a l e s(1998)㊁C e t o r e l l i和G a m b e r a (2001)考察了银行集中度对不同行业,特别是对金501«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融依赖较大的行业的影响,发现集中的银行市场结构导致可贷资金总量的减少,总体上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并不是相同的,如果企业属于那些更依赖于外部资金的行业,那么它们能够从垄断的银行结构中获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D e i d d a和F a t t o u h(2002)考察了垄断竞争的信用市场中经济规模与经济专业化之间的替代关系对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银行业集中度水平的降低对经济增长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一方面,加强了经济专业化的程度,从而提高了金融中介的效率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了固定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从而不利于金融交易的效率和经济发展.这两种不同效应的替代决定了银行市场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而集中度的两种相反效应的替代关系是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而变化.D e i d d a和F a t t o u h进一步利用跨国工业数据进行研究,他们发现银行集中仅仅对低收入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而对高收入国家则不然.因此,他们提出银行集中度与经济的关系的不同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低收入国家,银行业的竞争更可能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高收入国家,则不足以弥补成本增加的损失.国际清算银行等的有关数据也表明,由于金融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银行业集中度在下降;又由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强,银行间的并购与重组,发达国家银行业集中度却在上升.自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我国虽然已从一个低收入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但总的来说收入水平仍然较低.我国银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和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动态地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各项指标近年来具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新兴股份制银行上升趋势明显.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外国银行进入的速度迅速提升.这意味着我国银行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这将可能使银行的市场份额发生变化.这是否对银行的竞争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是相对集中的组织结构还是相对分散的组织结构更有利于经济增长?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根据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推进和拓宽我国银行理论的研究领域,并有助于对我国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参考文献:C a m i n a l,R.&C.M a t u t e s(1997),"B a n ks o l v e n c y,m a r k e t s t r u c t u r e,a n d m o n i t o r i n g i n c e n t i v e s",C e n t r ef o rE c o n oGm o c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i o nP a p e r1665,L o n d o n.C e t o r e l l i,N.(1995),"T h er o l eo f c r e d i tm a r k e t c o m p e t i t i o n i n p r o m o t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p r o g r e s s",B r o w n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o t o c o p y.C e t o r e l l i,N.(1997),"T h er o l eo f c r e d i tm a r k e t c o m p e t i t i o n o n l e n d i n g s t r a t e g i e s a n do n c a p i t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F e d e r a l R e s e r v eB a n ko fC h i c a g o,w o r k i n gp a p e r:97-14.C e t o r e l l i,N.&P.F.P e r e t t o(2000),"O l i g o p o l y b a n k i n g a n d c a p i t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W P,F e d e r a lR e s e r v eB a n ko fC h iGc a g o.C e t o r e l l i,N.&M.G a m b e r a(2001),"B a n k i n g m a r k e t s t r u cGt u r e,f i n a n c i a ld e p e n d e n c ea n d g r o w t h: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e v iGd e n c e f r o mi n d u s t r y d a t e",J o u r n a l o fF i n a n c e56:617-648D e i d d a,L.&B.F a t t o u h(2002),"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t h eb a n kGi n g i n d u s t r y a n d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C e n t r oR i c e r c h eE c oGn o m i c h eN o r dS u d,U n i v e r s i tàd e g l i S t u d i d iC a g l i a r i a n d U n v e r s i tàd e g l i S t u d i d i S a s s a r i,C o n t r i b u t i D iR i c e r c a.G u z m a n,M.G.(2000),"T h e e c o n o m i c i m p a c t o f b a n ks t r u cGt u r e:ar e v i e wo f r e c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E c o n o m i ca n dF i n a nGc i a lR e v i e w,S e c o n dQ u a r t e r,p p:11-25.G u z m a n,M.G.(2000),"B a n ks t r u c t u r e,c a p i t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a n d g r o w t h:A s i m p l e m a c r o e c o n o m i c m o d e l",E c o n o m i c T h e o r y16:421-455.R a j a n,R.G.&M.A.P e t e r s e n(1995),"T h ee f f e c to f c r e d i t m a r k e tc o m p e t i t i o n o nl e n d i n g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110:407-444.R a j a n&Z i n g a l e s(1998),"F i n a n c i a l d e p e n d e n c e a n d g r o w t h",A m e r i c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88:559-586.S c h n i z e r,M.(1998),"O nt h er o l eo fb a n kc o m p e t i t i o nf o r c o r p o r a t e c o n t r o li n t r a n s i t i o n e c o n o m i e s",C e n t r e f o r E c o n i m i cP o l i c y R e s e a r c hD i s c u s s i o nP a p e rn o.2013,L o nGd o n.S m i t h,R.T.(1998),"B a n k i n g c o m p e t i t i o na n d m a c r o e c oGn o m i c p e r f o r m a n c e",J o u r n a l o fM o n e y,C r e d i t a n dB a n kGi n g30:93-815.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2:«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林毅夫发展论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月26日,h tGt p://c c e r.p k u.e d u.c n.(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治力)601。
微观经济学9一般均衡理论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三、一般均衡模型 假定经济系统中共有n种产品和生产要素, 它们的市场价格分别为: 则某一种商品或要素的市场需求可以表 示为: 同样地,每种商品或者要素的市场供给 可以表示为:
17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如果所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同时 处于均衡,那么经济处于一般均 衡。此时,每个市场的供求处于 均衡: ,
14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二,消费者偏好、技术状况和要素供 给都是固定不变的,不存在技术进步, 没有投资和负投资,也没有储蓄和负储 蓄。 因此。生产系数不变,即生产一个单位 商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及其数量都不发 生变化。
15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三,生产规模收益不变。例如,假设 生产1单位x商品需用1单位Y1和2单位Y2 的要素,如果规模加大1倍,即使用2单 位Y1和4单位Y2的要素,就生产2单位的 x商品。以此类推,如果规模扩大n倍, 使用n单位Y1和n单位y2的要素,就可生 产n个单位的X商品。
5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是由洛桑学派的法国 经济学家瓦尔拉斯所首创,以后又为英 国经济学家希克斯所发展。 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它从相互联系
的角度来考察各种商品、各种资源、各 个消费者、各个生产者都同时达到均衡 的状态。
6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瓦尔拉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各个经济变量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因此,各个消费者之间、各个厂商之间、 各个消费者与各个厂商之间、各个市场 之间以及各个市场与各个经济决策单位 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 所以,一般商品或资源的价格和供求均 衡,只有在所有商品与资源的价格和供 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
第10章 一般均衡理论
10.2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 论
10.2.3.1市场需求函数
把M个需求者的需求加总就得到的市场需求函数: M D D Q = 1m Q1 m 1 …… M D D Qn = Qnm m 1 (10.3) D Q 由于 im与 P1 , P2 ,...,Pn 有关,又可以写成: Q1D = Q1D ( P1 , P2 ,...,Pn ) …… QnD = QnD( P , P ,...,P ) 1 2 n (10.4)
10.2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 论
10.2.3.2市场供给函数
单个供给者的供给函数为: Q1Sm = Q1Sm ( P , P ,...,P ) 1 2 n …… S S Qnm = Qnm ( P1 , P2 ,...,Pn) S S Qim 或 = Qim ( P1 , P2 ,...,Pn ) i=1,2, … ,n
10.2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 论
10.2.2模型的基本假设
无论在产品市场上还是在要素市场上,所有产品和生 产要素的价格都是变动的,每种产品或要素的需求量 和供给量都最终取决于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价格。 假定所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规模报酬不变。 假设市场上存在n种商品,包括了最终产品和生产要素, 代表n种商品的数量 ,而价格由 表示。 Q , Q2 ,...,Qn P1 , P2 ,...,Pn 1假定整个经济体系中有 M个家户和厂商,他们既是商品 的供给者,又是商品的需求者。
10.2.3.1市场需求函数
单个家户或厂商m的需求函数:
Q
D 1m
D Q 1 m = ( P1 , P2 ,...,Pn )
…… D D Qnm = Qnm ( P1 , P2 ,...,Pn ) (10.1) D = Q D( P , P ,...,P )i=1,2, … ,n 简单表示为: Qim im 1 2 n (10.2)
一般均衡理论
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早在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就建立了一套被后人称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的理论。
在经济学说史上,瓦尔拉斯第一个提出了一般均衡的数学模型并试图解决一般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瓦尔拉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构建自己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首先,他从产品市场着手来考察交换的一般均衡,而后从要素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包括生产过程的一般均衡,然后再对资本积累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最后他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货币交换和货币窖藏的作用而得出了他的“货币和流通理论”,从而把一般均衡理论由实物经济推广到货币经济。
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后经帕累托、希克斯、谢尔曼、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以及麦肯齐等经济学家的改进和发展之后,形成为现代一般均衡理论。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1、交换的一般均衡模型 瓦尔拉斯认为,当满足商品的效用或欲望方程式和最初所拥有的商品数量这两个条件时,均衡价格就可以确定了。
也就是说,在纯交换经济中,进入市场的参与者带着既定数量的商品作为供给,根据他们的效用或欲望即需求进行交换,必定能达到均衡。
用表示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第种商品的供给量();用表示第种商品的价格();用表示第种商品的需求量()。
如果第种商品的需求量不仅受到其本身价格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价格的影响,那么需求函数可表示为:(10.1)按照上述定义,当存在一组价格时,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可表述为:(10.2)但(10.2)式所表示的几种商品的需求方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只有(改:而是)通过供求均衡约束条件而相互关联。
这个恒等式表明,就整个交换来说,在任何一组价格下,需求总量必须与供给总量相等。
即在整个交换中,供给和需求双方相互受到对方的约束。
在恒等式的约束下,方程组只有个独立方程,而待解的商品价格有个。
为了能够求解,瓦尔拉斯引入法定价值作为商品价格的计算单位。
令某一商品的价格如商品1的价格为法定价值,则其他商品价格可以用来计算,记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摘要】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对均衡与失衡的探讨深刻而独特。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对一般均衡理论的贡献,探讨其分析方法与模型构建,并分析其在当代经济学中的影响。
同时也将指出马克思一般均衡模型的局限性。
结论部分将总结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讨论马克思的理论对当代经济学的启示。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学中的均衡与失衡现象,为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均衡与失衡,分析方法,模型构建,当代经济学,影响,局限性,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指其对经济体系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探讨和分析。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深刻地思考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及其影响,提出了许多对当代经济学有着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是对传统经济学思想的一次革命性突破,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借鉴。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生产要素的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泛滥、利润追逐的盲目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
马克思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一般均衡理论体系,试图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并提出了一些革命性的改革方案。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在当代经济学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示意义,对今后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2 研究目的【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经济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的深入探讨,揭示其对当代经济学的启示和意义,探讨其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指由经济学家Léon Walras和Vilfredo Pareto发展起来的一种基本经济理论,它说明了一个合理的市场总体上会自动达到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均衡,即市场上的所有交易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把经济系统描述为一个多变量系统,该系统由一组市场和一组经济主体组成,其中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
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市场中的产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政府也可以参与其中,政府的行为可以影响市场中的产品价格。
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当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关系达到平衡时,经济系统就会自动达到一种均衡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和分析经济系统如何达到平衡,以及分析市场上的价格如何改变,以及政府如何影响市场中的价格,以及政府如何调节经济系统的运行。
一般均衡理论是一种基本的经济理论,它对于研究经济的微观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根据新古典一般均衡的概念,当经济主体在给定偏好、技术和商品所有权的情况下,实现最优时,“不存在使价格发生变动的机制”。新古典的框架要求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只对价格的变动反应,既然价格不变动,也就不存在均衡的变动。
格朗蒙的短期一般均衡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格朗蒙(Grandmont)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试图将阿罗一德布罗(Arow-Debreu)模型动态化,发展了短期一般均衡理论致力于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虽然意识到Arow-Debreu一般均衡模型表面上的动态特征,遗憾的是,Grandmont预期函数仍然建立在严格的概率统计基础上,他的努力实际上没有超越Ar-row-Debreu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过去 50年里经济学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许多最近的经济理论创新,不过是将静态的最大化工具用于分析动态问题,虽然时间在纯粹静态条件下得以考虑,但是却错误地认为能够将特定时间分配从事特定活动。这样,时间和完全知识、完全可预测在本质上是相容的。
一般均衡是经济学中局部均衡概念的扩展。在一个一般均衡的市场中,每个单独的市场都是局部均衡的。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最优,即经济福利最优。
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一般均衡理论是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Wal-ras)在《纯粹经济学要义》(“The mere economics to iustice")一书中首先提出的。经希克斯,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延伸和完善。
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一般均衡理论,它主要是为了研究竞争的市场均衡。它的一个主要假设,也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将市场制度安排作为外生给定。一般均衡理论经过阿罗、德布鲁和哈恩等人运用数学形式加以修饰,已经变得更加完善。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探讨。
在我们将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进行概述。
在将分别探讨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劳动价值论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的应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均衡理论、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分析以及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理论。
在将分析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对其理论的评价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对当今经济学的启示和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发展、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剩余价值、影响、评价、未来发展。
1. 引言1.1 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概述马克思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他对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这一理论中,马克思探讨了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揭示一个完整的经济系统中的均衡状态。
马克思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还包括了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
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试图建立起一个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力的价值、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希望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2. 正文2.1 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对经济发展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地包含着矛盾和危机,这些矛盾和危机将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形式转变。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是稳定的,而是充满着动荡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利润追逐和资本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会不断扩大市场和生产规模。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指出,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数理经济学06-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与CGE模型一、前言自从1874年Walras提出一般均衡理论,从理论上解释Smith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到1956年,Arrow和Debreu用数学公理化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价格的存在性,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始终吸引着众多的经济学者的注意力。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都认为,市场需求由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决定;供给由厂商的生产决策决定。
然而,需求和供给都取决于价格。
因此,是否存在一种价格,使得供需平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若只考虑一种或几种物品,则称为局部均衡;若考虑所有物品,就称为一般均衡,或全面均衡。
因此,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在一个适当规范的经济系统中,是否存在一组物品价格,使供给等于需求。
若这组价格存在,则称这组价格为均衡价格。
1956年,Arrow和Debreu用数学公理化方法,在完全竞争和一些其他条件下,利用Kakutani不动点定理(Brouwer不动点定理对集值映射的推广),证明了均衡价格的存在性。
一般均衡理论的主要目的:解释、描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以及市场在价格的调节下,如何进行资源分配的。
因此,一般均衡理论既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又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部分内容。
或者说,一般均衡理论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它也沟通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结构:供给、需求与平衡。
构建一般均衡理论或模型,首先要描述需求和供给是如何由价格确定的。
二、基本假设一般均衡的模型有多种形式,表述方式也有多种。
最简单的是纯交换经济系统。
此处给出的模型的表述方式是比较原始的。
采用这种表述方式的主要原因有三: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少;与较为熟知的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表述方式较为接近;能够方便地与下面的CGE 模型相衔接。
考虑两部门完全竞争一般均衡理论。
市场有两个部门:生产厂商部门和居民部门。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任一厂商,任一消费者都不能操纵价格。
《高级围观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
第四部分一般均衡理论1第四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一、一般均衡的特征二、一般均衡存在性三、一般均衡稳定性和唯一性23第四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一、一般均衡的特征1,2,1,21,21,2,1,2,1,21()()()L L L L L L d d hihin h Hi nHd d d ihin in i nh n Q Q p p p Q Q p p p Q p p p ====∗===∑令:完全竞争经济中有个市场。
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为 单个市场的需求函数为41,2,1,21,21,2,1,2,1,211,2,1,2,1,2,1,21,2,()()()()()()(L L L L L L L L L L L s s fifin f F i nFs s s ifin in i nf d s i in in i n i nnQ Q p p p Q Q p p p Q p p p z Q p p p Q p p p z p p p P p p p =====∗∗∗∗∗===∗=−=∗∑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为 单个市场的供给函数为单个市场的超额需求函数为一般均衡时价格向量为= 1,2,)()L nZ p p p ∗∗∗∗超额需求向量为=5121,21,2121,21,21()()()()()()L L L L L L hh h hnhihi h Hi nh h h h ff f fnfifi h Hi nnifii fii P Q Q Q Q Q Q P U Q U Q P Q Q Q Q Q Q P pQ p Q ∗∗∗∗∗∗∗==∗∗∗∗∗∗∗∗==∗∗∗===≥==≥、、则一般均衡的特征可以描述为(1)单个消费者:在时有最优商品需求向量其中,满足(1)(2)单个生产者:在时有最优商品供给向量其中,满足1ni =∑∑(2)6第四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一、一般均衡的特征1,2,(3)0(4)00000L i i i i i i i i i i np z if p z if p z p z p ∗∗∗∗∗∗∗∗∗=≥=>≤=⇒≤≥=单种物品的均衡价格:(3)在每一个均衡市场上:(4)2011-12-207第四部分一般均衡理论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1、证明的思路¡布劳威尔不动点原理在一个由闭的、有界的、凸集合到自身的连续映射中,总是存在一个不动点。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一般均衡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主要研究经济体中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致性。
该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种分析经济现象和政策影响的基本框架。
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均衡”,即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市场出清条件。
在一般均衡理论中,经济体被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市场系统,其中存在多个市场,每个市场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
在市场中,个体之间通过交换商品和服务来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资源配置。
一般均衡理论的目标是研究这些交换和协调过程以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
一般均衡理论的关键在于研究供求的一致性和市场出清。
在一个市场中,个体在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偏好,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从而减少需求和增加供给,直至市场出清;相反,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从而增加需求和减少供给,直至市场出清。
不仅在单个市场中,一般均衡理论还研究了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考虑市场之间的联结和互动,得到了全局的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理论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多个领域。
首先是对于市场失灵、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的分析。
一般均衡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市场失灵的框架,例如外部性问题,通过引入外部成本或效益的概念,可以评估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资源低效分配问题。
同时,一般均衡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和分配,通过考虑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无排斥性等特征,来分析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和社会福利。
其次,一般均衡理论也被应用于分析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的经济效果。
通过考虑税收和转移支付对个体行为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一般均衡理论可以帮助评估和设计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的效果和公平性。
例如,通过引入所得税或消费税的模型,可以研究税收政策对供求关系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税制的激励和分配效果。
此外,一般均衡理论还用于分析与国际贸易相关的问题。
通过考虑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和相互依存关系,一般均衡理论可以研究国际贸易的效果和影响。
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莱昂内尔-麦肯齐、杰利-格林——早就应获诺奖的经济学明珠一般均衡理论是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中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它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建立了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
在这一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阿(Arrow,Kenneth)和德布鲁(Debreu,Gerard)已分别于1972年和1983年获得诺贝尔奖。
这里,我们要介绍莱昂内尔-麦肯齐和杰利?格林,这师徒二人其实早已具备问鼎诺奖的实力。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
在经济学中,均衡概念的本质是,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的个人通过市场网络的作用最终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状态。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正是对经济均衡关系的诗意描叙。
19世纪下半叶,现代意义上的一般均衡理论主要由瓦尔拉斯(熊彼特认为他在经济思想史上的贡献甚至超过斯密)等人系统地发展起来,20世纪初帕累托(Pareto)、卡塞尔(Cassel)等人对一般均衡理论作出更系统的描述。
但直到1940年代,理论家仍然求助于数方程与未知数的个数的方法来证明均衡的存在性,这损害了一般均衡理论的严密性。
“二战”之后,阿罗、德布鲁和麦肯齐等人引入拓扑学与凸分析的方法,经过严密推理,在很一般的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与有效性,使得斯密“看不见的手”最终从天才的想象变成缜密的科学体系。
一般均衡理论的公理化研究方法已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如在一般均衡中纳入随机因素,就可以研究金融市场的资本定价问题;在宏观经济学里起基础作用的兰姆西(Ramsey)模型,实际上只是具有无限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特例之一;引入信息不对称,就可以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中研究激励理论……惟一未获诺奖的创始人莱昂内尔-麦肯齐(Lionel Mckenzie)1919年生于美国,195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早年师从希克斯、萨缪尔森和库普曼斯(Koopmans)等经济学大家,1957-1966年任罗切斯特大学经济系主任,此后一直任该校威尔森(Wilson)经济学讲座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刘江荣①均衡思想是贯穿当代主流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则是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的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市场相关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其中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均衡”概念的建立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生成发展,使得主流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
但是,跳出一般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是根植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其貌似科学的实证更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制逻辑之上的。
因此,这种实证不仅无视劳动异化,而且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不代表经济的主体——现代劳动者的利益。
一.均衡概念的历史渊源均衡的概念早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前就已在机械学中普遍应用。
在机械学中,均衡是指绕中点转动的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
据文献查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了机械学概念的影响而生灵感,将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目标而采取相互独立行动,但最终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思想抽象概括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
亚当·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使得人们认识到个体在追求不同目标的过程中,最终能实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思想无疑对经济学是一大贡献,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之后,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说明了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在批判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
后来,这种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通过在投入——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①刘江荣,男,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统一利润率”来决定价值与分配,从而令古典经济研究范式日趋完善。
然而,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改变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完全抛弃了古典和马克思经济学以特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总量分析,转向了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的纯粹技术关系分析,并用瓦尔拉斯新古典静态一般均衡取代了由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统一利润率”所代表的古典一般均衡,由此确立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论范式。
二.现代意义上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综述如前所述,从19世纪中叶甚至更早以来,均衡概念就己成为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而显见于诸多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有关均衡概念的另外一种表述是供求相等、市场出清,这是马歇尔(Marshall)对均衡概念的规定。
这一方面指的是市场里的供给与需求相等(或者说超额需求为零),另一方面反映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相互平衡的思想。
换言之,供给和需求决定于经济行为人对其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最优决策,均衡代表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妥协。
在当代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被具体化为特定模型的特定“解”,如瓦尔拉斯的联立代数方程解(1874),纳什均衡(1950)和德布鲁的不动点(1959)等。
一般认为,根据包含市场多少以及各市场行为主体能否对其他市场造成影响,均衡理论有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之分。
其中,后者只分析一个经济的某个具体部分,而经济的其余部分对此部分的影响则保持不变,即总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Ceteris Paribus)”,这种把单个市场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被称为局部均衡分析方法(Partial Equilibrium Analysis Method),通常认为马歇尔(Marshall)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是运用该分析方法的典范。
但这种方法有其局限,它忽略了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正是这种影响使得单个市场联结为一个整体,构成市场经济。
进一步说,我们只有理解了市场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理解市场经济。
这种把所有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的理论,就是所谓一般均衡理论。
该理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新古典边际效用学派独立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瓦尔拉斯在1874年发表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中采用的分析模式,更被视为以数学方程的形式来阐述一般均衡模型的第一人。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体系和价格体系,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仅每一种商品会达到供求均衡,所有商品的供求都会达到均衡。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存在无穷多商品种类的市场条件下对各种商品一般均衡价格的决定,即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运用数理方法,从交换、生产、资本形成和货币流通四个方面来确定各个市场相对价格的一般均衡理论范式。
由于一般均衡方法是在19世纪70年代新古典边际效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又称新古典一般均衡。
瓦尔拉斯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关于商品价格的一般均衡决定原理,瓦尔拉斯的其他原理,包括资本与收入的分析在内,都是其价格一般均衡原理的引申和运用。
现代意义上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均衡解的存在性和惟一性;市场机制使价格收敛于市场出清(均衡)价格的稳定性;均衡状态所隐含的资源利用效率;讨价还价以及求解均衡的算法等。
其中,最核心的是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相关研究,包括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杰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莱昂内尔·麦肯齐(Lionel McKenzie)等在内的许多经济学家证明,在一组相当宽泛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市场均衡。
不同的学者提供的一般均衡模型所要求的假定条件有一定差异,区别主要在于有的条件严格,有的条件宽松。
概括起来,在不同学者的模型中,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即:所有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单个家庭或厂商对市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交易费用为零;信息是完全的。
二是,每个家庭既是产品需求者,又是投入品供给者,收入来自他们供给的要素,且收入全部用于消费,他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
每个家庭的效用函数都是连续的,且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三是,每个企业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它们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且等产量线凸向原点,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四是,只考虑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没有中间产品。
更进一步而言,在20世纪50年代,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杰拉德·德布鲁(Gerard Debreu)、莱昂内尔·麦肯齐(Lionel McKenzie)等人利用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现的Brouwer不动点定理和Kakutanii不动点定理,以及拓扑学和凸分析方法,经过严密推理,在具有一般性的公理假设条件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使得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发展成为一套精细化的理论框架,进而使得均衡分析成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分支学科分析的理论范式。
三.对一般均衡理论研究阶段的划分为了文献梳理之便,有必要对一般均衡理论的研究阶段进行划分。
而划分理论研究阶段历来都有很多标准,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认为安德鲁·马斯-科列尔(Andreu Mas-Colell)在其著作《一般均衡理论:微分方法》(1985)中关于运用研究一般均衡理论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为参照系来划分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的阶段是提纲挈领的。
众所周知,自从1883年古诺(Cournot)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学后,这种方法就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必备工具。
简言之,依据马斯-科列尔的研究,可以将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微积分;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凸分析和拓扑学;第三阶段是19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微分与拓扑方法。
展开而论,首先,是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40年代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应用的数学知识几乎只有微积分。
一般认为,希克斯出版的《价值与资本》(1939)、萨缪尔森《经济分析基础》(1947)等著作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最高成就。
其次,是自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凸分析与拓扑学完全取代传统的微积分广泛地应用于研究一般均衡理论。
凸分析被证明是处理不等式方面的问题的有力工具,在这方面的经典著作有德布鲁的《价值理论》(1959),阿罗和哈恩合著的《一般竞争分析》(1971),斯卡夫(Scarf)的《均衡价格计算》(1982)以及希尔德布兰德(Hildenbrand)的《大经济的核与均衡》(1974)等。
再次,是自1970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
自1970年德布鲁发表开创性的论文《具有有限的均衡集的经济》以后,微分拓扑方法被引入均衡分析。
在研究纯交换经济的均衡价格问题中,他使用Surd定理和逆函数定理,证明了对几乎所有的交换经济,都有有限个局部惟一的均衡价格。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均衡的确定性分析中,不仅仅只有存在性问题,还有局部惟一性、比较静态分析以及稳定性等其他大量的问题。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些问题只有在可微的假设条件下借助微分拓扑方面的知识方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有马斯-科列尔的《一般均衡理论:微分方法》(1985)以及巴拉斯科的《一般均衡理论基础》(1988)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王乃静基于Dehreu模型的方法和Brouwer不动点定理,给出了一个公有制经济模型(1991),并证明了相应的均衡存在性定理。
四.对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现状的简评总体而言,目前非线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已经广泛应用到均衡存在性的研究之中。
一般均衡理论所研究的其他相关问题也一直都是围绕对均衡存在性的证明展开的,而新近相关研究的焦点则是具有无穷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
研究一般均衡理论的传统微积分方法被取代,是因为研究者发现其两个内在的弱点损害了均衡理论的严密性,不利于均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②。
与此同理,研究者在后来进一步的研究中又发现对于证明有限情形均衡存在性的两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针对具有有限性质的一般均衡理论研究的桎梏,马斯-科列尔首次推广了用核(core)和角谷不动点定理证明在很一般的条件下一个纯交换经济中存在埃奇沃斯均衡,然后通过研究埃奇沃斯均衡与拟均衡、拟均衡与竞争均衡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竞争均衡存在条件的方法,从而证明了具有无穷性质的竞争均衡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