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
2024学术研讨会方案
![2024学术研讨会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de63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cd.png)
2024学术研讨会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为了促进学界的合作与发展,以及加强学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计划于2024年举办一场规模宏大的学术研讨会。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学术研讨会的目标与主题、演讲嘉宾以及大致的日程安排。
二、研讨会目标与主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学者与专家之间的桥梁,促进学术研究的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共享。
同时,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旨在通过学术讨论与交流,探索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为学术界提供关于科技创新的珍贵经验与理论支持。
三、演讲嘉宾1. 主旨演讲嘉宾:- 张教授,国内知名科学家,主要从事物理学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结合。
- 王博士,国际顶尖学者,研究领域涵盖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等,拥有丰富的跨学科经验。
2. 分论坛专家嘉宾:- 李教授,经济学专家,对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深入研究。
- 赵教授,计算机科学专家,曾开展过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对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独特见解。
- 陈博士,环境科学与工程学者,专注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
四、日程安排为了确保学术研讨会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如下初步日程安排:第一天:- 上午:会议开幕式,欢迎辞及大会主旨演讲。
- 下午:分论坛一,相关专家就“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
第二天:- 上午:分论坛二,主要聚焦于“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 下午:专题报告,邀请业界专家分享最新科技成果与研究进展。
第三天:- 上午:分论坛三,探讨“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 下午:闭幕式,总结研讨会成果并展望未来。
五、会议场地及其他安排本次学术研讨会将在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中心拥有先进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
我们将配备专业的会务团队,以确保会议进行得井然有序。
同时,还将提供精致的茶歇、午餐等休息时间,以便与会人员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远期工作重点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发展目标、方向和远期工作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f6647a01f69e31433294f8.png)
沿及 国家经济建设和生 态环境保护的重 大需求 , 联
网开 展 生态环境 监测 和有 关生态 系统 与 区域 可持续 发展 的战略性 、 瞻性 、 础 性 、 合 性 研 究及 试 验 前 基 综
势,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生态系统 评价 , 诊断存在的问题 , 提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 有效途径和方法。
文献标 识码 : c 以生态 系统定 位研究 站为 基地 , 展各 种试验 、 开 观测 和研 究 , 深人 而全 面地 阐 明生 态 系统 的基 本 特征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1 Q4
1 生态 学发展趋 势分 析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0 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生态学研究愈来 愈受到重视 , 已 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美国生态学会和国际生 态学会都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计划和优先领域 , 全球 变化、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被 列为生 态 学 的研 究 前沿 。
中国 生态 系统 研 究 网络 的发展 目标 、 向和近 期 工作 重 点 方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 E N) C R 科学委 员会;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 学与技术局 , 北京 106 0 84
摘 要: 在分析国际上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和 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上 , 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提 ( E N) C R 的战略 定位 、 学 目标 、 究方 向与近期 工作 重 点。 科 研 关 键 词: 生态; 中国生态系统研 究网络( E N)全球化 CR ;
14 注重监测 与研 究方法的更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 在生态 系统 研究 中, 遥感 、 理信 息 系统 、 球 地 全
示范 , 是我 国未来 生态系统监测和全球变化联 网研
究 的基石 。 3 2 整体 目标 .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唐守正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唐守正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cafe41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a2.png)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 提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理论模型
•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恢复力
• 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 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评估方法
• 为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如生态学讲座、生态学展览等
• 提高了公众对生态学的认识
03
唐守正为生态学教育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 推动了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发展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05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观点及其影响
唐守正提出了生态哲学观点
• 如生态平衡、生态伦理等
• 对生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促进了生态学学术交流
•了多个生态学项目
• 如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唐守正对生态学教育与普及的贡献
01
唐守正撰写了多部生态学教材
• 为生态学教育提供了教材
• 为生态学普及做出了贡献
02
唐守正开展了多个生态学科普活动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唐守正的代表性论文与著作
唐守正的主要论文及其影响
唐守正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 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唐守正的论文被多次引用
• 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 提高了唐守正的学术声誉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d3f0e3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0.png)
近年来⽣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态⼤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第33卷第7期2014年7⽉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7July 2014收稿⽇期:2014-07;修订⽇期:2014-07。
作者简介:于贵瑞(1959-),男,研究员,博⼠⽣导师,主要从事陆地⽣态系统通量观测理论和⽅法、⽣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管理、植物⽣理⽣态、SPAC 系统⽔分运动等⽅⾯研究,E-mail:yugr@/doc/b1ed197a192e45361166f526.html 。
925-930页1引⾔“中国⽣态⼤讲堂”(China Ecological Forum,CEF)是由国家⽣态系统⽹络(CNERN)综合研究中⼼、中国科学院⽣态系统研究⽹络(CERN)综合研究中⼼、CERN 秘书处以及中国科学院⽣态系统⽹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
CEF 的宗旨是“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新成果”。
其涵义是:①中国专家谈中国⽣态问题的⼤讲堂,②国外专家谈中国⽣态问题的⼤讲堂,③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态问题的⼤讲堂。
同时,“中国⽣态⼤讲堂”也期望能够为决策者、媒体和社会团体搭建沟通的桥梁,为⼴⼤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提供了解⽣态学前沿、⽣态学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法的⼤课堂。
“中国⽣态⼤讲堂”采⽤开放式的主题演讲、⼤型学术报告、专题学术研讨及⾼级研讨班等学术交流⽅式,与会⼈员⾃愿参会,没有参会资格限制,也不收取任何费⽤。
⾃2005年12⽉21⽇举办第1期开始,⾄2014年4⽉25⽇,“中国⽣态⼤讲堂”已经成功举办了100期系列学术讲座。
2014年4⽉25⽇召开的“中国⽣态⼤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以“国际重⼤研究计划与中国⽣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与挑战
![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8c20c63c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f.png)
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与挑战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加剧和对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研究最为广泛、前景最为广阔的学科之一。
然而,在这个谈生态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前沿问题和挑战。
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随着气温不断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冰川融化等现象的出现,人类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在此背景之下,生态学研究也更加重要,必须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寻找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完成各项生态功能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学领域长期以来始终关注的问题。
但现实中,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许多物种正因为栖息地毁灭、物种间关系打破、人类活动干扰而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境地。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发展与身份提升,人们喜爱购买新的电子产品,服饰,装修房屋等,生产出的垃圾数量越来越多,各种重金属和化学物质污染环境的新闻屡见不鲜。
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更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过程的平衡性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冲击。
因此,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改善的策略,是当前研究重点之一。
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随着环境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的功能遭到破坏,例如碳循环过程、水循环过程的不完整和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
由此,针对如何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成为生态学探索的前沿问题之一。
深入探究因素来自于人类干扰和自然干扰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生态过程的响应,探究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的效果和机制。
五、人地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人地共生,是指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共同存在、互动的现象,也是近些年来广泛探讨的热点之一。
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人们迫切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多方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24年项目清单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24年项目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fff06a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6c.png)
覆盖国家重大科研计划2023年所有项目。
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清单
一、自然科学类
1、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计划,科学前沿重大研究计划
《结构与进化生物学研究》项目:本项目旨在深入研究生物体的结构特征和进化演化规律,找出进化的驱动力,填补生物进化过程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社会和文化生态学研究》项目:本项目重点在于利用生态学与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文化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技术措施。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系统学发展研究》项目:本项目旨在进行以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系统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研究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调控机制,建立完整的生物系统模型,探索生物系统的结构与运行规律,并开发相应的应用技术。
2、2023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计划,天文学重大研究计划
《深空天文对象的多波段物理性质研究》项目:本项目研究地球外宇宙天体多波段物理性质,研究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推进宇宙结构形成和进化研究。
宏观生态学讨论发言稿范文
![宏观生态学讨论发言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32954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4f.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就宏观生态学这一重要领域进行讨论发言。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宏观生态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宏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等宏观尺度的生态现象和规律。
在我国,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宏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多样性:研究物种组成、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2)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生产力、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
(3)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生态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
(4)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2. 研究方法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野外调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生物、环境等数据。
(2)模型模拟: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生态系统过程,分析生态现象。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影像获取大尺度生态信息。
(4)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生态规律。
三、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近年来,我国宏观生态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等。
同时,我国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 挑战(1)研究基础薄弱: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2)数据共享困难:生态数据分散于各个研究机构和部门,数据共享困难。
(3)政策支持不足:生态保护政策与宏观生态学研究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四、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的展望1. 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宏观生态学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研究水平。
2. 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生态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宏观生态学研究地位。
生态中国演讲稿三分钟
![生态中国演讲稿三分钟](https://img.taocdn.com/s3/m/086daa7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6.png)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未来、关乎地球家园的话题——生态中国。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国度。
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意,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理念,生态理念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
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生态中国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行动。
一、生态中国的重要性1. 保障人民健康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水质、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建设生态中国,改善生态环境,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举措。
2.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中国建设,有助于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 维护地球家园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生态中国,是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地球家园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中国建设路径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生态中国建设的核心。
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们要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坚决守住生态底线。
3.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中国建设的根本路径。
我们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4.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生态中国建设离不开全民参与。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中国建设的良好氛围。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e16da5e45c3b3566ec8b7b.png)
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来源期刊被引题名第一所属机构次数作者光学学报 ,2008,28(5):965-970 97 (1+1) 维强非局域非线性介赵昕泰山医学院质中的高阶模呼吸子地震地质 ,2008,30(3):597-629 91 汶川 Ms8.0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徐锡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其发震构造中华医院感染学杂72 中国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的现韩黎解放军总医院志,2006,16(2):140-142 状调查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33(9):1-4 46 构建中国智能电网技术的思考肖世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地理学报 ,2007,62(4):339-350 41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樊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术后镇痛中帕瑞昔布钠对吗啡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7,27(1):7-10 40 用量的节俭作用和安全性前瞻吴新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研究物理学报 ,2006,55(11):5917-5922 35" 强光一号 " 钨丝阵 Z 箍缩等离邱爱慈西安交通大学子体辐射特性研究(2- 甲基丙烯酰胺 ) 乙氧基 -2-分析化学 ,2008,36(12):1732-1734 34 甲基丙烯酸乙二醇单酯基质分苏立强齐齐哈尔大学子印迹手性分离介质的合成与表征物理化学学32 (CH3)2S 与 HOCl分子间的卤键袁焜天水师范学院报,2008,24(7):1257-1263 和氢键相互作用岩石学报 ,2006,22(3):521-533 32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潘桂棠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化究所中国科学 D 辑 : 地球科31 1981 ~ 2000 年中国陆地植被方精云北京大学学,2007,37(6):804-812 碳汇的估算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中华骨科杂志 ,2006,26(12):819-822 28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邱贵兴北京协和医院中心研究中华骨科杂志 ,2006,26(4):217-222 28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袁强北京积水潭医院骨折中的应用中国计划免疫 ,2006,12(5):337-341 27 全国 2004~ 2006 年麻疹流行余文周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高效液相色谱 - 二极管阵列检色谱 ,2008,26(1):6-9 26 测法及高效液相色谱 - 电喷雾丁涛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源性蛋白中残留的三聚氰胺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1):176-182 25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刘恩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壤酶活性的影响农业区划研究所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14(1):18-20 24 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张光永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国环境科学 ,2006,26(5):614-617 24 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王方浩中国农业大学境效应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41(1):43-47 24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在人乳陶萍萍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头状瘤病毒检测中应用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23 2009 年新型甲型 H1N1流感流韩一芳第二军医大学报,2009,30(6):610-612 行特征及防控措施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32(7):98-103 23 微网综合控制与分析王成山天津大学中国当代儿科杂23 深圳 237 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张寿斌深圳市第八人民医院志,2008,10(1):38-41 血清型基因及临床特征中国沙漠 ,2007,27(1):89-93,173 23 基于 SPOTVEGETATION数据的宋怡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工程研究所石油勘探与开22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邹才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发,2008,35(3):257-271 成与分布中华心血管病杂22 血压变异和晨峰的概念及其临张维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志,2006,34(3):287-288 床意义金医院武汉大学学报 ( 信息科学21 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航空张小红武汉大学版),2006,31(1):19-22,46 测量应用实践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7,27(1):1-7 21 大区电网互联对电力系统动态朱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机学报 ,2007,30(1):27-36 20 一种基于非均匀分簇的无线传李成法南京大学感器网络路由协议软件学报 ,2007,18(3):646-656 20 一种服务聚合中 Qos 全局最优刘书雷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服务动态选择算法软件学报 ,2007,18(4):861-868 20 一种更简化而高效的粒子群优胡旺四川大学化算法中国疫苗和免20 中国 2006~ 2007 年麻疹流行马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2008,14(3):208-213 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电网技术 ,2007,31(15):61-65 19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尹明华北电力大学建模及其控制策略用 SRAP标记分析中国甘蓝型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2):246-256 19 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文雁成究所基础中华肝脏病杂19 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抗乙型肝贾继东北京友谊医院志,2007,15(5):342-345 炎病毒的疗效预测探讨中华神经科杂人尿激肽原酶治疗急性脑梗死19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丁德云浙江大学志,2007,40(5):306-310验中华医院感染学杂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19 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吴安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志,2008,18(7):909-912性研究中华显微外科杂18 封闭负压吸引联合组织瓣移植喻爱喜武汉大学志,2006,29(3):219-220 治疗严重感染性骨外露一个复杂度为计算机学报 ,2006,29(3):391-399 17 max(O(|C||U|),O(|C|2|U/C|) 徐章艳北京科技大学) 的快速属性约简算法临床耳鼻咽喉科杂17 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王成硕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志,2006,20(5):204-207 变应原谱分析软件学报 ,2006,17(4):885-897 17 层次化网络安全威胁态势量化陈秀真西安交通大学评估方法(R)-2-[{4-(3- 甲氧基丙氧有机化学 ,2008,28(12):2155-2158 17 基 )-3- 甲基吡啶 -2- 基 } 甲基亚徐宝财北京工商大学硫酰基 ]-1H- 苯并咪唑的合成中国科学 E 辑 : 信息科17 函数 S- 粗集与规律辨识史开泉山东大学学,2008,38(4):553-564中华检验医学杂17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趋势及陈东科卫生部北京医院志,2006,29(2):170-172 耐药性分析环境科学与技16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中重徐争启成都理工大学术,2008,31(2):112-115 金属毒性系数计算生态环境 ,2007,16(1):191-196 16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酶活王俊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性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石油学报 ,2008,29(1):1-9 16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地朱伟林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质特征与勘探方向水产学报 ,2008,32(1):77-83 16 黄斑篮子鱼肌肉营养成分与品庄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的评价岩石力学与工程学16 有效应力对煤层气解吸渗流影唐巨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2006,25(8):1563-1568 响试验研究遗传 ,2008,30(10):1379-1382 16 聚丙烯酰胺凝胶快速、高效银梁宏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染方法的建立中草药 ,2009,40(7):1015-1018 16 羽芒菊化学成分研究徐润生浙江农林大学中华护理杂志 ,2008,43(2):134-135 16 肿瘤患者 PICC 置管主要并发吴红娟浙江省肿瘤医院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微咸水组合灌溉对土壤水农业工程学报 ,2007,23(11):71-76 15 盐分布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田吴忠东西安理工大学间试验研究光学学报 ,2006,26(5):657-662 14 基于二代 curvelet 变换的李晖西北工业大学图像融合研究晖硅酸盐学报 ,2006,34(11):1406-1410 14 热处理对凹凸棒石结构、形貌陈天虎合肥工业大学和表面性质的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14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董宗祈武汉市儿童医院志,2007,22(4):243-245 治疗的关系水土保持学报 ,2006,20(4):120-122 14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王芸山东农业大学及酶活性的影响岩土力学 ,2007,28(1):97-101 1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在公路隧道张黎明青岛理工大学中的应用探讨B 超引导经皮肾镜气压弹道联中华外科杂志 ,2006,44(6):386-388 14 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李建兴北京朝阳医院石放牧对高寒嵩草草甸土壤微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草业学报 ,2008,17(2):39-46 13 物量碳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环境王启兰究所的关系传感技术学13 基于 RSSI 测距分析方震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报,2007,20(11):2526-2530光学精密工程 ,2008,16(4):598-604 13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光电编洪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码器误差补偿法械与物理研究所NaCl 胁迫下星星草幼苗 MDA含生态学报 ,2006,26(1):122-129 13 量与膜透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汪月霞扬州大学之间的关系生态学报 ,2006,26(4):1144-1150 13 大豆连作对土体和根际微生物李春格中国农业大学群落功能的影响现代铸铁 ,2007,27(7):13-18 13 HT300 高强度缸体缸盖材料熔逄伟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炼技术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组13 织肿瘤坏死因子- α及凝血功李银平天津市天和医院志,2007,14(2):104-107能的影响中华泌尿外科杂13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中肾盂曾国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志,2007,28(2):101-103 内压变化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13 2006-2007 年 Mohnarin 细菌耐肖永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志,2008,18(8):1051-1056 药监测临床神经病学杂12 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与急性脑王秀艳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开滦医志,2006,19(3):210-212 梗死的相关性研究院生态学报 ,2007,27(5):1960-1968 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呼吸王小国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及其温度敏感性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水生生物学报 ,2006,30(1):7-11 12 三峡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与对策蔡庆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12 距离判别分析法在岩体质量等宫凤强中南大学报,2007,26(1):190-194 级分类中的应用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1):286-294 12 烟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梁景霞福建农林大学缘关系的 ISSR 聚类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12 中国内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陈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志,2009,32(7):482-484 病例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草业学报 ,2009,18(3):12-19 11 围栏封育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原古万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群落特征影响研究干旱区典型流域近30 年土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干旱区地理 ,2008,31(1):75-81 11 利用 / 土地覆被变化的分形特李义玲研究所征分析 -- 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过程工程学报 ,2007,7(3):501-505 11 机械活化对木薯淀粉醋酸酯化黄祖强广西大学反应的强化作用摩擦学学报 ,2006,26(4):367-371 11 不同型面微孔对激光加工多孔彭旭东浙江工业大学端面机械密封性能的影响物理学报 ,2006,55(12):6470-6475 11 一维准周期结构声子晶体透射曹永军内蒙古师范大学性质的研究稀有金属 ,2008,32(5):659-667 11 稀土元素在镁合金的中的作用张景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及其应用究所系统仿真学11 聚焦波束形成声图近场被动定梅继丹哈尔滨工程大学报,2008,20(5):1328-1333 位技术仿真研究岩土工程学报 ,2008,30(6):918-923 11 边坡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地震徐光兴西南交通大学动参数影响研究中国科学 G辑 : 物理学力学天文11 基于嫦娥一号卫星激光测高观平劲松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学,2008,38(11):1601-1612 测的月球地形模型CLTM-s01中西医结合肝病杂11 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辨证与临床李筠解放军第 302 医院志,2007,17(6):343-344 分期及预后分析高技术通讯 ,2006,16(11):1190-1194 10 用核糖体工程技术二次开发海于志斌中国海洋大学洋微生物菌株资源的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胡杨、灰叶胡林业科学 ,2007,43(5):30-35 10 杨光合作用 -- 光响应特性的影伍维模武汉大学响食品科学 ,2007,28(10):200-203 10 响应曲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黄璞南昌大学黑灵芝孢子多糖工艺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6,32(3):67-72 10 花色苷分离鉴定方法及其生物徐渊金浙江工商大学活性水利学报 ,2007,38(1):94-99 10 基于熵权的改进DRASTIC模型孟宪萌河海大学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科学 A辑: 数10 图的距离不大于β 的点可区别张忠辅兰州交通大学学,2006,36(10):1119-1130 的全染色中国人口·资源与环10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谭丹南京大学境,2008,18(3):54-57 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中华麻醉学杂10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大刘鲲鹏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志,2009,29(5):405-408 鼠的延迟性心肌保护作用铁道标准设计 ,2009,(11):28-30 9 CRTSⅠ双块式无砟轨道综合整赵东田铁道部宜万铁路建设指挥部理技术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9 重大事故动力学演化刘铁民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术,2006,2(6):3-6中国公路学报 ,2007,20(5):101-105 9 高速公路隧道进出口视觉震荡杜志刚同济大学与行车安全研究中国激光 ,2008,35(8):1165-1168 9 多台阶衍射光学元件的工刘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优化航空动力学报 ,2008,23(4):598-604 8 收缩 - 扩张形气膜孔提高气膜刘存良西北工业大学冷却效率的机理研究化工学报 ,2009,60(4):965-971 8 多孔扇形分布端面机械密封性赵中浙江工业大学能的数值分析生物工程学8 厌氧氨氧化膨胀床反应器的运张蕾浙江大学报,2008,24(7):1240-1247 行性能中国运动医学杂有氧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小鼠骨6 骼肌球形脂联素及腺苷酸活化牛燕媚天津体育学院志,2009,28(1):36-40蛋白激酶的影响核技术 ,2006,29(1):77-80 5 HPGeγ探测器的点源效率函数王崇杰辽宁师范大学及其参数确定。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黄勇平人物简介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黄勇平人物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af1cd6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b.png)
黄勇平对后辈的寄语与期望
黄勇平希望后辈能够继续从事生态学研究和环保事业
• 鼓励年轻一代投身生态学研究和环保事业 • 为中国生态学的发展和环保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黄勇平寄语后辈,要具有创新精神,追求卓越
• 强调创新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中的重要性 • 鼓励后辈追求卓越,为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CREATE TOGETHER
黄勇平还关注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影响
•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黄勇平在生态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黄勇平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
• 阐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涵与特征 • 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黄勇平研究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 揭示了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促进作用 •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
• 父母勤劳、严谨的品质,使他学会了刻苦学习 • 父母重视教育,鼓励他追求自己的梦想
黄勇平在大学期间,受到了学术熏陶
• 参加生态学专业的学术活动,结识了众多生态学家 • 导师的严谨治学,使他更加坚定了生态学的信仰
黄勇平的职业生涯与成就
黄勇平毕业后,进入一家科研机构工作
• 开始从事生态学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 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逐渐在生态学界崭露头角
黄勇平与国际生态学家开展合作研究
• 参与国际生态学研究项目,共同攻关 • 为国际生态学研究做出贡献,提高中国生态学在国际上 的影响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
黄勇平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黄勇平的人生观与道德观
黄勇平认为,人生应该追求真理、奉献社会
• 强调科学研究的真实性,追求客观真理 • 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中国与全球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演讲嘉宾发言要点集萃
![中国与全球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演讲嘉宾发言要点集萃](https://img.taocdn.com/s3/m/6abd9cc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0.png)
中国与全球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演讲嘉宾发言要点集萃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年(卷),期】2012(37)6
【摘要】徐庆华环境保护部核安全总工程师中国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与国际环境问题治理潮流存在矛盾:中国应按照本国国情并依据我国自己的节奏和规划来认识和处理全球环境治理问题夏光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我国环境治理重点,是增强环境保护的综合国力,目前我国环保机构职能多、能力弱,执法力量和法制也亟待提高:
【总页数】2页(PF0002-F0002)
【关键词】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保护;点集;国际环境问题;治理问题;全球环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2
【相关文献】
1.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分论坛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暨第五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嘉宾观点摘要 [J],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2.第十六届中国制造业国际论坛嘉宾演讲发言摘编 [J], 李培根; 屈贤明; 于中赤; 牛山雄造; 刘明忠; 侯志刚
3.疫情导致油价暴跌,加大轻烃产业不确定性--“全球疫情发酵,中国轻烃进出口影
响几何”线上直播会议嘉宾发言集萃 [J],
4.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环境政策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国与全球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J],
5.打造“设备管家”的金钥匙《中国设备工程》杂志创刊30周年座谈会暨振兴装备设备中华行--朗坤设备点检信息化研讨会演讲嘉宾发言摘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https://img.taocdn.com/s3/m/e2a4c765a98271fe910ef9b9.png)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7July 2014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孙鸿烈1,陈宜瑜2,于贵瑞1,于秀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100085)摘要: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
8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研究计划(FluxNet)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进展和趋势,并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碳通量空间格局及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释。
基于8位报告人的演讲,本文评述了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未来地球;“第三极环境”计划;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生物多样性计划;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生态系统服务;山洪泥石流;碳通量;农田地力;湖泊富营养化doi:10.11820/dlkxjz.2014.07.001中图分类号:X144;P9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演讲稿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演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78bd55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ad9bd6f.png)
生命共同体理念下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演讲稿案例一: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x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人类共有家园》。
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600年以来,全世界生物灭绝已达到720多种:每年都有动物、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百年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了,这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显示:世界上每分钟就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就有1种动物灭绝,这种远远高于自然的淘汰速度的局面,是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我国是世界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是我国台湾云豹灭绝了,中国犀牛灭绝,野生华南虎灭绝,白鳍豚濒危,金丝猴濒危,大熊猫濒危,一个个鲜活的精灵消亡不见,一个个美丽的生命成为图片,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永远抹去,我们痛心的同时不得不审视人类自身的命运。
许多物种正变成濒危物种,生态不断恶化下去,地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已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物种的不断灭绝,做为自然界大家庭中的一员,你可曾想过,我们人类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任何一个物种的非正常灭绝,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
一个物种的存亡,同时还影响着与它相关的多个物种的生存,每消灭1种植物,就会有10种到30种依附于它的其它植物、昆虫及高等动物随后覆灭。
生命的织锦,环环相扣,丝丝相联,无论是捕食与被捕食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及至分解者,都是互惠互利、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相对稳定,正如哥德所言:“万物相形以生,众生互惠而成”。
每个生物都是自然生态链上的一环,一个物种消失,会导致其它物种接二连三地灭绝,这不是危言耸听,这应该让我们警醒。
也许你会问,我是一名学生,我能做什么?我想说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做起,力所能及,从爱护校园生态种植园做起,保护每一个动物,珍惜每一棵植物,让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人类共有家园,为万物和谐共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谢谢大家。
生态学会2023报告
![生态学会2023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336a24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4.png)
生态学会2023报告摘要本报告总结了2023年生态学会的会议情况,介绍了会议的主题、议程以及与会者的背景。
会议主题围绕着生态学的最新进展和应用,聚焦于气候变化、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会议期间,与会者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讨论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也会涉及其他议题的主要发现。
简介生态学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科学组织,旨在促进生态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每年举行的生态学会议是该组织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研究人员和学者们通过此平台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观点和创新。
本次报告将重点关注2023年的生态学会议,该会议于XX年XX月在XX市举行。
会议主题2023年生态学会的主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学视角”。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紧迫和重要的挑战之一,也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通过本次会议,学者们希望探讨并提出生态学领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会议议程Day 1•9:00-9:30: 开幕式•9:30-10:30: 主题演讲:“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10:30-11:00: 茶歇•11:00-12:00: 分会场报告: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12:00-13:00: 午餐•13:00-14:30: 合作研究项目展示和讨论•14:30-15:30: 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Day 2•9:00-10:00: 主题演讲:“跨学科研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10:00-11:00:分会场报告:气候变化与城市生态系统•11:00-11:30: 茶歇•11:30-12:30: 分会场报告:气候变化对林业和农业的影响•12:30-13:30: 午餐•13:30-15:00: 学术论文展示和讨论•15:00-16:00: 分组讨论:“生态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与发展”Day 3•9:00-10:00: 主题演讲:“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10:00-11:00: 分会场报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11:00-11:30: 茶歇•11:30-12:30: 分会场报告:气候变化对湿地保护的挑战和机遇•12:30-13:30: 午餐•13:30-15:00: 专题研讨会:“生态学与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与实践”•15:00-16:00: 闭幕式和颁奖典礼与会者分析该次生态学会议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研究人员、环境保护从业者以及政府官员等。
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de6e05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9.png)
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二、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发展历程 (4)1. 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6)2. 深入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 (7)三、国内生态话语的主要研究成果 (9)1. 生态话语理论研究 (10)生态话语的定义与特点 (12)生态话语的结构与功能 (13)生态话语的语用学分析 (14)2. 生态话语应用研究 (16)生态新闻报道 (18)生态政策解读 (19)生态环保宣传 (20)3. 生态话语的跨学科研究 (22)文化学视角 (23)语言学视角 (24)社会学视角 (25)四、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27)五、对未来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展望 (28)1. 加强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生态话语理论体系 (29)2. 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0)3. 拓展研究领域,关注更多社会议题 (31)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内研究水平 (32)六、结论 (34)1. 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重要价值 (34)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35)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对国内生态话语的研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回顾,同时结合当下实际,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思考。
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首先从生态话语的概念界定出发,详细阐述了生态话语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揭示了国内外生态话语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展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度。
在回顾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不仅关注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还关注了政府、企业等实际部门的应用实践。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热点,本文揭示了生态话语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
在思考方面,本文结合国内生态话语研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质量等建议。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e8297d3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7.png)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3030目标”作者:***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04期【摘要】《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初稿中,提出了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的建议目标,通常称为“3030目标”,得到了全球广泛的认可。
然而仅靠正式的保护地,难以实现这一目标。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在保护地外建立OECMs,即“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的思路赢得普遍认同。
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实际已经形成的和潜在的保护地外的保护机制,特别是国土空间规划所界定的生态空间内非保护地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机制,以及广泛存在的“社区保护地”,并提出“近自然城市绿地”和“自然友好农田”的潜在生物多样性价值,认为我国有必要建立OECMs的认证和保障体系,以支持我国“3030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 3030目标 OECMs 社区保护地【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獻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2.04.003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及全球“3030目标”的提出人类的生存和良好生活质量离不开自然。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食物和饲料、能源、药品和遗传资源,并提供人类的身体健康和文化传承的关键材料(IPBES, 2019)。
例如,全球估计有40亿人的健康保健主要依赖天然药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约70%是天然药物或源于自然的合成药品。
自然通过其生态和进化过程,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和土壤质量,分配淡水,调节气候,提供传粉和控制虫害,并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全球75%以上的农作物依靠动物传粉。
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成为吸收人为碳排放的碳汇,每年的固碳总量为5.6吉吨(约相当于全球人为排放量的60%)。
除了物质以外,自然还在改善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激发创造性、支持身份认同等提高生活质量和文化完整性方面提供核心的非物质资源,尽管总价值难以量化。
在人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自然的多样性可以维持人类作出其他选择的能力,即韧性。
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https://img.taocdn.com/s3/m/5bdc691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d.png)
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13()1
【摘要】2012年12月20日至24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举办的"生态系统监测与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来自中国、美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香港地区的近60人参加了会议。
【总页数】1页(P48-48)
【关键词】国际学术研讨会;生态系统监测;香港浸会大学;管理;中国科学院;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地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9
【相关文献】
1.《我国石油经济安全战略与监测预警系统研究》课题通过评审,第二届软科学国际研讨会征文通知,第四届管理国际会议综述,第五届"两岸中华文化与经营管理"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J],
2.2015全国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水文监测仪器设备推介会在南京召开 [J], 《水利信息化》编辑部
3.2015全国水文监测新技术应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水文监测仪器设备推介会在南京召开 [J], ;
4.生态系统碳平衡和碳循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J],
5.第四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隆重召开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宜瑜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_什么是生态学
![陈宜瑜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_什么是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feed1df4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6e.png)
陈宜瑜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_什么是生态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了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对生态学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并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曾是中国科学院主管CERN工作的副院长,目前担任CERN科学委员会主任,一直特别关注国内外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的发展。
近日,就目前中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的有关情况,陈宜瑜接受了《科学时报》记者的专访。
《科学时报》:对于国家生态与环境方面信息的反映,需要大跨度、长期的数据支持,中国科学院有的生态站已有50年历史,CERN的建设与发展也近20年,现在能多大程度满足国家需求?陈宜瑜:CERN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体系中的骨干成员,也是我国开展生态系统和全球变化监测、研究和科学普及的重要力量。
CERN生态站针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广泛开展了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华北平原的盐碱地治理、南方红壤丘陵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以及一些重大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科技贡献。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已经形成覆盖全国各典型区域和类型、设施比较先进的野外台站网络,为国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减灾防灾、资源利用乃至道路建设和防护(包兰铁路、青藏铁路)等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献身精神、吃苦耐劳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国科学院在资源、环境、生态和农业领域的野外台站近百个,它们在学科发展、国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许多了不起的成就。
近年来,科技部加强了我国野外台站方面的工作,2005年启动了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来自各部门的51个生态站成为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员。
中国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
![中国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https://img.taocdn.com/s3/m/e9941f0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2c.png)
中国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委员会生…
陆仲康;吴刚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1994(14)4
【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态学科受理基金项目的批准率及资助强度,分析了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者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及其动态变化,以资助项目的题目及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为依据,探讨了近年来我国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领域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7页(P423-429)
【作者】陆仲康;吴刚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
【相关文献】
1.中国生态学学会三位生态学家当选院士 [J],
2.走向深层的环境伦理研究——国内近年来深生态学思想研究综述 [J], 薛勇民;王继创
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探索——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 [J], 周丽敏; 王让会; 黄进; 张方敏; 刘春伟
4.近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学位论文的分析与展望——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中国边疆历史系2010~2020年学位论文为例 [J], 刘洋
5.教育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合作举办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 刘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7期2014年7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3,No.7July 2014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孙鸿烈1,陈宜瑜2,于贵瑞1,于秀波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100085)摘要: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
8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研究计划(FluxNet)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进展和趋势,并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碳通量空间格局及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释。
基于8位报告人的演讲,本文评述了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
关键词:中国生态大讲堂;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未来地球;“第三极环境”计划;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生物多样性计划;通量观测研究计划;生态系统服务;山洪泥石流;碳通量;农田地力;湖泊富营养化doi:10.11820/dlkxjz.2014.07.001中图分类号:X144;P9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4-07;修订日期:2014-07。
作者简介:孙鸿烈(1932-),男,河南濮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综合研究,E-mail:sunhl@ 。
陈宜瑜(1944-),男,福建莆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系统研究,E-mail:chenyy@ 。
865-873页1引言中国生态大讲堂由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秘书处、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等共同主办,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邀请国内外知名生态学家进行演讲和学术研讨。
自2005年底启动以来,每月举办一次,从未间断,已成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知名学术交流品牌,为学术交流与知识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于贵瑞,2009;傅伯杰等,2010;伍业刚等,2010;韩兴国等,2012;傅伯杰,2013)。
2014年4月25日,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我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举行了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邀请了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科院院士,以及马克平、于贵瑞、秦伯强、张佳宝4位研究员作了主题报告。
这些报告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 ,FE)计划、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研究计划、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等生态环境领域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干扰和破坏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这些严峻挑战是在不同区域和全球尺度发生的,其内容之广泛、涉及学科之众多、研究问题之深奥,也并非一国或数国能够独立承担和解决的。
当今世界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国情,探索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需要全世界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第33卷第7期家的共同努力、协同工作、联合攻关。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正是承担这一使命的重要科技活动组织方式,一些国际计划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都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带动作用(陈宜瑜等,2002)。
中国政府秉持开放的态度,鼓励学者积极参与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科学家们全面参与了这些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而且参与的广度、深度及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
比如,秦大河院士长期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并担任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同时还是国际科联“未来地球计划”(FE)科学委员会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姚檀栋院士倡议成立了“第三极环境”(TPE)国际计划,并担任科学委员会主席;傅伯杰院士担任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ILTER)副主席、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于贵瑞研究员担任CERN综合研究中心主任、CERN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亚洲通量网(AsiaFLUX)副主席,并主持创建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马克平研究员担任亚洲和西太平洋地区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执委、DIVERSITAS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等。
本次生态大讲堂邀请了上述知名专家就若干重大计划的最新进展和研究趋势进行学术演讲。
此外,还邀请了崔鹏院士、于贵瑞研究员、张佳宝研究员、秦伯强研究员,分别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科学问题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释。
本文基于生态大讲堂第100期学术演讲暨春季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简要梳理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评述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为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生态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国际重大研究计划2.1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及IPCC评估报告秦大河院士参与IPCC的科学研究工作已近20年,承担了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的责任,在IPCC这个重要的跨政府平台上展示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采,并对冰冻圈和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次学术报告中,他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的亮点性评估结论,为理解IPCC工作和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秦大河院士介绍了IPCC第一工作组“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科学基础”,第二工作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第三工作组“人类为减缓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等3个报告的编写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关键结论,特别介绍了3个重要结论并作了详细解读。
(1)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归因分析和未来气候系统变化预估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在1880-2012年的近130年中,全球地表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基于大量观测数据指出,近百年人类活动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气候变暖使海洋增暖,全球几乎所有冰川发生退缩(IPCC,2013a)。
气候变化的归因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CO2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因之一(IPCC,2013b)。
(2)“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报告预测,如果气温较工业化之前的时代升高2℃左右,年经济损失可能达到全球GDP的0.2%~2.0% (IPCC,2013c)。
气温升高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包括死亡和疾病增加、食品安全、洪涝灾害、农村饮水和灌溉困难等问题,其风险程度取决于脆弱性、暴露度和危害的叠加作用(IPCC,2013c)。
(3)IPCC第三工作组报告讨论的是我们如何按照地球承受压力最小的情况来减缓气候变化。
报告指出,只有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才能避免森林大火、海平面上升、热浪等日益增加的风险(IPCC,2013d)。
为了实现这一控制目标,必须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变能源结构。
最后,秦大河院士还结合中国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CO2排放量、人均年排放量以及当前大气污染状况,分析了中国改变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发展路径问题。
2.2未来地球研究计划在本期大讲堂上,秦大河院士还介绍了未来地球(Future Earth,FE)研究计划及其关注的科学问题和实施计划。
Future Earth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于2011年发起成立,是整合已有多个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的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将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866卷第7期孙鸿烈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际合作平台。
该计划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组织跨学科集成研究,其目标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根据、研究手段和方法,加强科学家、资助机构和用户之间的联系。
FE计划设置了动态地球(Dynamic Planet)、全球发展(Global Develop-ment)、向可持续发展转变(Transformations towards Sustainability)3个研究领域,提出了8个关键交叉领域的能力建设(包括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共享系统、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地球科学理论、综合与评估、能力建设与教育、信息交流以及科学与政策的沟通与平台)任务。
Future Earth强调协同设计、共同实施和知识传播的运行机制。
2013年5月成立了国际科联Future Earth科学委员会,秦大河院士当选为委员。
Future Earth中国委员会(CNC-FE)于2014年3月21日成立,秦大河院士当选为主席。
CNC-FE拟协调中国研究力量参与国际科联活动,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实现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协同推广。
确认了在中国需要优先解决的、与可持续性能力建设相关的问题,包括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季风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亚洲城市化对区域环境、社会影响研究,以及健康城市发展科学对策;亚洲的水资源、粮食、能源供给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亚洲传统文化对全球变化适应对策的贡献;亚洲海岸带脆弱性;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的自然灾害防御对策研究。
Future Earth最重要的亮点在于协同整合及学科交叉,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沟通与合作,以及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以共同努力应对地球未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