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6ce6a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7f.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这部书,就像一杯烈酒,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书里描绘的那个时代,农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被地主恶霸欺压,日子过得苦不堪言。
但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一群有血有肉、有胆有识的农民挺身而出,为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与恶势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其中,朱老忠的形象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就像一颗在石头缝里拼命生长的野草,无论多大的压力都压不垮他。
他为了给父亲报仇,几十年如一日地积攒力量,寻找机会。
他的那份执着和坚定,让我深深感动。
还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朱老忠带着儿子大贵去赶庙会。
那庙会可真是热闹非凡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各种小吃摊、杂耍班子、卖艺的艺人,把整个庙会场地挤得满满当当。
朱老忠拉着大贵的手,生怕他被人群挤丢了。
他们先来到一个卖糖葫芦的摊位前。
那糖葫芦红彤彤的,外面裹着一层亮晶晶的糖衣,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朱老忠看着大贵那渴望的眼神,笑着从兜里掏出几个铜板,买了一串递给大贵。
大贵接过糖葫芦,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那酸甜的滋味让他的脸上立刻绽放出满足的笑容。
接着,他们又被一阵叫好声吸引到了一个杂耍班子的表演场地。
只见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高高的竹竿上翻腾跳跃,动作敏捷如猴。
朱老忠和大贵看得目瞪口呆,不停地鼓掌叫好。
逛完庙会,朱老忠带着大贵准备回家。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村里的恶霸冯老兰。
冯老兰正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个狗腿子,耀武扬威地走着。
朱老忠看到他,眼中闪过一丝愤怒,但他强压着怒火,拉着大贵默默地走到路边。
可冯老兰却故意挑衅,说朱老忠是个没出息的穷鬼。
朱老忠咬着牙,拳头紧紧地握着,但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和冯老兰正面冲突的时候,只能咽下这口气,带着大贵快步离开了。
这个小小的情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无奈和艰辛。
他们在生活的重压下,连逛个庙会都不能安心,还要忍受恶霸的欺凌。
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激发了像朱老忠这样的农民的反抗意识,他们不甘心一直被压迫,一直在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
红旗谱观后感
![红旗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76ae71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7.png)
红旗谱观后感在观看了《红旗谱》之后,我的内心像是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浪花,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作品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血与火、抗争与奋斗的年代。
故事里的人物,他们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雕像,而是像我们身边的长辈、邻里,有着朴实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朱老忠,这位坚韧不拔的农民领袖,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他的形象就像我老家村子里那位总是不服输的大爷。
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块荒地,谁都觉得那地没法种出啥好庄稼。
可那位大爷偏不信邪,起早贪黑地在那块地上折腾。
朱老忠也是这样,面对地主恶霸的欺压,他没有选择低头,而是一次次地奋起反抗。
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仿佛在说:“老子就不信这个邪,非得争出个理儿来!”朱老忠的回乡,就像是一阵旋风,搅动了原本平静但压抑的乡村。
他带着一身的正气和报仇的决心,却又不失农民的质朴和善良。
他不是那种莽撞的、只知道用拳头说话的人。
他懂得隐忍,懂得等待时机,就像一只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一旦看准了目标,就会迅猛出击。
严志和,朱老忠的好兄弟,他性格有点软弱,但内心的善良和正直却一点也不少。
他家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可他还是愿意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我想起我们村里的一位叔叔,平时看着老实巴交,说话都不敢大声。
但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走丢了,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跟着大家一起找了整整一夜。
严志和也是这样,虽然自己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但朋友有难,他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还有运涛和江涛这俩兄弟,充满了朝气和理想。
他们就像是村里那些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的孩子,心里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想要改变自己和家乡的命运。
运涛参加革命,江涛在村里组织农民运动,他们的热情和勇敢,让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总是怀揣着各种梦想,觉得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故事中的那些斗争场景,没有那种夸张的特效和华丽的打斗,有的只是农民们实实在在的愤怒和反抗。
就像有一年村里为了争水源,和隔壁村差点打起来。
初中必读书目《红旗谱》的读书心得1000字
![初中必读书目《红旗谱》的读书心得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2ba082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6.png)
初中必读书目《红旗谱》的读书心得1000字初中必读书目《红旗谱》的读书心得篇1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友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我认为这部话剧的成功之处一方面在于它所发生的特殊年代以及它所反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在于它非常成功的人物塑造艺术。
话剧以朱老忠为主要人物,塑造了他非常高尚的形象,他的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已为人的高尚美德让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他对理想无限地执着追求和对党无限忠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和明智,他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格的忠贞,他不愧是中国农民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话剧塑造了很多同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如不惧恶霸的朱老巩,憨厚淳朴的严志和,热情奔放、追求自由解放的农村姑娘春兰,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兰池,附炎趋势、欺上瞒下的严老尚,阿谀奉承、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
各个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作者向我们深刻地展示了话剧中人物描写的魅力。
在话剧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清澈响亮的歌声放佛回荡在耳际;“出水才看一脚泥”的话语时常在话剧中响起,它们反映了农村人民为了争取自身利益不懈奋斗的决心以及他们不愿向地主阶级低头的顽强品质。
期间,以朱老忠为代表的农民反抗地主冯兰池的精彩情节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的气节与不屈的精神,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民追求解放与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面对着势力强大的地主冯兰池,朱老忠并没有畏惧,而是号召全村人民共同努力,为追求自身的解放自由而奋斗。
红旗谱观后感
![红旗谱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579481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25.png)
红旗谱观后感最近看了《红旗谱》,心里头就像被热油浇过,滚烫滚烫的。
这部作品把我拽进了那个动荡却充满热血的年代,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农民们的苦与乐、怒与争。
故事里的朱老忠,那可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他从关东回来,满心都是要为乡亲们讨个公道,争个活路。
他的眼神里透着坚定,仿佛能把一切不公都看穿,把一切压迫都打破。
他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假把式,而是真刀真枪地跟恶势力对着干。
记得有个情节,朱老忠为了保护被地主恶霸欺负的乡亲,挺身而出。
那时候,地主家的狗腿子们耀武扬威,觉得农民们好欺负。
可朱老忠站在那儿,腰杆挺得笔直,大声呵斥着那些坏蛋。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就像敲响的大钟,震得那些人心里直发颤。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
他指着地主的鼻子骂,说他们没良心,剥削穷人,早晚要遭报应。
那一刻,我仿佛就站在旁边,看着朱老忠那愤怒的表情,听着他那义正言辞的话语,心里那叫一个痛快!还有严志和,一个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农民。
家里穷得叮当响,可还是咬着牙过日子。
为了能有口饭吃,为了能让孩子上学,他没日没夜地干活。
那双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全是一道道的口子。
可他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
记得有一次,严志和好不容易凑了点钱,准备给孩子交学费。
结果地主来逼债,把那点钱全抢走了。
严志和当时就急了,眼睛红红的,想要跟地主拼命。
但最后,他还是忍住了,只是一个人蹲在墙角,默默地流泪。
那种无奈,那种绝望,真让人心疼。
书里描写的那些农村的场景,也让我感触颇深。
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的麦浪,农民们弯着腰在地里劳作。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阳光晒黑了他们的脸庞。
村里的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走一步都能陷进去半条腿。
农舍简陋得很,风一吹就能听见嘎吱嘎吱的响声。
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农民们依然有着对生活的希望,有着不屈的精神。
再看看那些地主恶霸,整天吃香的喝辣的,穿金戴银。
他们不把农民当人看,随意打骂,肆意剥削。
看到这些,我真是气得牙痒痒,恨不得跳进书里,跟朱老忠他们一起把这些坏蛋都收拾了。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3db08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1.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这部书,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让我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故事发生在冀中平原的锁井镇。
朱老巩护钟的情节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
朱老巩,这位刚强的庄稼汉,为了保护四十八村公产的古钟,与恶霸冯兰池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他那高大的身躯,那坚定的眼神,仿佛就在我眼前。
他明知对手强大,却毫不退缩,那种为了正义挺身而出的勇气,让我敬佩不已。
可惜的是,他最终没能护住古钟,含恨离世。
但他的死,却像一把火炬,点燃了朱老忠心中的怒火。
朱老忠,这个从关东归来的汉子,继承了父亲的刚烈与坚韧。
他带着一家人回到故乡,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他的形象让我想起了身边那些历经磨难却从不低头的长辈们。
朱老忠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人,他在斗争中不断成长,学会了隐忍和谋略。
他结交朋友,团结群众,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力量。
书中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让我仿佛置身其中。
那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那一声声清脆的鸡鸣,那热闹的集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爷爷去村里的集市,那场景和书中描写的何其相似。
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活蹦乱跳的鸡鸭鱼。
我紧紧拉着爷爷的手,好奇地张望着这一切。
在一个卖糖葫芦的摊位前,我走不动道了,爷爷笑着给我买了一串。
糖葫芦酸酸甜甜的,就像那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再说说严志和,他老实本分,勤勤恳恳地种地养家。
但命运却总是捉弄他,先是运涛被捕,后是江涛被抓。
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依然坚强地支撑着这个家。
他的遭遇让我感到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还有春兰,这个勇敢追求爱情的姑娘。
在那个封建礼教还很浓厚的时代,她敢于突破束缚,表达自己的感情。
她的那份纯真和勇敢,让我为之动容。
《红旗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民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和觉醒。
他们从最初的自发反抗,到后来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策略地斗争,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和牺牲。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3dd1e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2.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旗谱》读后感1每个星期五是同学们最盼望的日子。
为什么呢?因为那一天下午,老师会给我们读《红旗谱》。
老师抑扬顿挫地读着,我们静心地听着。
此时,教室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
在潜移默化地得到文学熏陶的同时,我们深受教育。
这是一本充满着革命色彩的书籍,一本经典的红色书籍。
作者梁斌沤心沥血,创作出《红旗谱》这一经典之作。
书中描写的恶霸冯兰迟,铁汉朱老巩,都是十分形象的,情节升腾跌宕,让人爱不释手。
《红旗谱》原先是白话小说,后来才被改编成青少年版等多个版本,但依然精彩。
我最喜欢书中描写的`朱老巩。
他为报当年冯兰迟砸钟抢公地,气得朱老巩的父亲吐血身亡之仇,闯了二十五年的关东,回到家乡后,与冯兰迟作对。
当时蒋介石征收“割头税”,冯兰迟也借蒋介石之名,到处征收“割头税”。
而朱老巩为了报杀父之仇,带人反“割头税”。
一场真正的对决开始了……朱老巩不惧恶势力,毅然与冯兰迟作对。
他弘扬革命精神,鼓励大家参加革命。
《红旗谱》是一本有血有肉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我们来说,不必要像朱老巩那样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也应该像朱老巩一样,敢于斗争,为百姓造福。
只有“诵读经典”,才能“感悟成长”。
只有现在多看书,长大的道路才会更加宽阔;只有学习书中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将来才能成功。
《红旗谱》读后感2贾教师说:“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
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倒他们,自我起来解放自我。
明白吗”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共产党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打倒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
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江涛说:“当然不算完!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读《红旗谱》有感[精选5篇]
![读《红旗谱》有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4568b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d.png)
读《红旗谱》有感[精选5篇]
《红旗谱》是一部叙事诗,讲述了中国革命初期炼狱岁月的激情历程。
从不服输、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到真理执着、坚守红旗信念的小起义军,再到千百万红军革命家以及胜利后的勇士,整部史诗历险热血,融入新中国建立的精神。
读了《红旗谱》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克服困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当新生的革命党人面对重重困难,决心不服输时,他们决心凭借牺牲、苦心、坚持不懈,完成新中国的建立。
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血和汗,唤醒了弱者的斗志,最终夺取了胜利。
另一方面,《红旗谱》也是一部充满爱与责任的史诗。
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里,革命家之间彼此关怀,甚至对对方的家庭和孩子,也是温暖而有力的关怀。
革命者们既要为自己的梦想、价值观而奋斗,也要为比自己更年轻,更后来的一代革命家留下一份深厚的爱,激励他们勇往直前。
此外,《红旗谱》又让我感受到完美结合的历史、文化、革命精神。
作者精心谱写了中国革命斗争史,把内容和精神深入流淌其中,告诉我们革命的宗旨及其价值,这也鼓励着我们坚守历史使命,继续完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红旗谱》的阅读,给我留下了无尽的印象,相信这部史诗将一直传承下去,鼓舞着后人不忘初心,继续推进中华民族的传奇征程。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0b38c03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9a.png)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红旗谱》读后感篇一读罢《红旗谱》,我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陈。
《红旗谱》就像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把那个特殊的时代缓缓地展现在我眼前。
书里描写的那些人物,一个个都像是从旧时光里走出来的真人似的。
朱老忠,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啊!就像一棵扎根在泥土里的老松树,风吹不倒,雨打不弯。
他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可就是没有被生活给打趴下。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朱老忠回乡的那个场景。
他带着满腔的仇恨和改变命运的决心回来,那脚步啊,就像是带着千钧之力,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
他看着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眼里可能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坚定。
我就想啊,要是我处在他的位置,能有这样的勇气吗?也许我早就被那些苦难给吓破了胆儿了。
书里描写的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那可真是赤裸裸的。
就像两座大山,一座是压迫的山,一座是被压迫的山,中间是深深的鸿沟。
地主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农民们呢,就像被拴在土地上的牛,累死累活还吃不饱饭。
这让我想起我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以前他们给地主家干活,那真是有苦说不出啊。
不过爷爷可没有朱老忠那样的反抗精神,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
这是不是就说明,人要是不反抗,就永远只能被压迫呢?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
但是又想啊,反抗也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不是谁都有这个胆量的。
还有那些革命的情节,热血沸腾的。
就像一把火,在黑暗的角落里开始燃烧起来。
那些年轻人,为了理想,为了自由,抛头颅洒热血。
我有时候就想,他们难道不怕死吗?也许在他们心里,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吧。
可是换做是我,我可能会犹豫,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啊。
这就让我特别佩服他们,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星星,虽然渺小,但是却能照亮整个夜空。
《红旗谱》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也让我看到了人们的反抗精神。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审视自己的内心。
我在想,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是像朱老忠那样的英雄,还是像那些胆小怕事的农民呢?这真的很难说。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8110f3f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1b.png)
《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红旗谱》读后感和读书心得感想(精选篇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积极争取使自己在革命中成为与男性拥有平等地位,平等力量的一部分。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9ac7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84.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精选篇1)梁文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巨著。
《红旗谱》写于清朝末年。
长工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为故事开头,揭开了20世纪翼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其中我喜欢朱老巩。
因为他虽然打了三次官司,每次都因为没钱请上等的侓师而失败。
但他仍不气馁,继续反抗冯兰池等人的恶行。
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那时的人民是多么的弱小,一直被地霸们欺压着。
虽然最后在跟冯兰池的抗争中吐血身亡,但他的精神,他的意志打动了人民,八年后他的愿望终于也实现了。
如今我是一位升旗手。
每周当我看着缓缓升起的国旗时,我就会想起了日本侵略者对祖国的大肆破坏,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里那些无辜的百姓。
日本侵略者真的太可恶了。
虽然现在我们是人人平等。
但大家想一想,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由千千万万的战士们为了祖国解放而付出鲜血换来的。
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带来繁荣,带来和平,一不步走向繁荣富强。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篇2)品读红色经典,感受先烈艰辛,畅建美好未来。
——题记《红旗谱》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三代农民和地主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事件为中心,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
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变迁,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小说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能彻底翻身过上好日子。
捧着书籍,我的眼前浮现出大革命时期冀中平原如火如荼的农民革命运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舍身护钟的朱老巩、沉着冷静朱老忠,忠厚老实的严志和,运涛江涛,向往革命的春兰……?红旗谱》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与平凡琐碎的农村生活交织在一起,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农民英雄朱老忠。
他是一个融合了民族魂魄,时代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农民英雄,不但具有旧时代农民起义英雄的叛逆血液、正义豪气,还吸纳了新时代无产阶级的先进理论和斗争精神,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成熟起来的农民英雄。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b843a3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7.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读完《红旗谱》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作品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将那个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冀中平原的锁井镇,农民朱老巩为了保护四十八村公产古钟,与恶霸地主冯兰池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含恨离世。
他的儿子朱老忠被迫逃离家乡,多年后带着妻儿回乡,继续与冯家抗争。
朱老忠性格豪爽、正直善良,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的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反抗压迫的决心。
书中对朱老忠回乡的描写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朱老忠背着简单的行囊,牵着妻儿的手,一步一步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他的眼神中既有对故乡的思念,又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
他看着熟悉又陌生的村庄,心中感慨万千。
那一排排破旧的房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都让他感到既亲切又心酸。
当他走到曾经的家时,发现房子已经破败不堪,院子里长满了杂草。
他默默地放下行囊,开始动手收拾。
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跟着一起忙碌起来,一家人虽然辛苦,但却充满了希望。
朱老忠一边干活,一边和妻子说着话:“咱这回来了,就得好好过日子,不能再让冯家欺负了。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在向命运宣战。
在锁井镇的日子里,朱老忠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组织农会,与冯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每一次的斗争都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朱老忠从来没有退缩过。
有一次,冯家想要强行霸占农民的土地,朱老忠带领着大家奋起反抗。
他们拿着锄头、镰刀,站在田地里,与冯家的家丁对峙。
朱老忠站在最前面,大声喊道:“这是咱们的土地,谁也别想抢走!”他的声音在田野上回荡,让那些家丁们也不禁心生怯意。
在与冯家的长期斗争中,朱老忠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
他曾经被冯家陷害入狱,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狱中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
出狱后,他更加坚定了要与冯家斗争到底的决心。
除了朱老忠,书中的其他人物也都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5995c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a.png)
《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旗谱》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旗谱》读后感1《红旗谱》作为红色经典,以成功塑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研究关注的焦点。
然而跳出革命文学的研究视角,而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红旗谱》虽说仍然是男权话语的维护者,但是它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已经体现出女性主义意识,而其中春兰这个形象最具典型性。
她可以说是传统意识和女性意识的矛盾结合体,是处在女性意识逐渐战胜传统意识的转型期的妇女形象。
春兰出身于女性意识最受压抑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
当时的中国才刚刚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人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思想仍然是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
我们可以看到春兰自小受到的教育仍然是封建式的。
她所受到的压迫不只是来自地主阶级,同时也来自农民阶级的其他成员。
首先她和运涛之间可以说是完全纯洁的恋爱,而只是因为他们独自在瓜棚下聊天,却被她爹追着打,甚至想把她活活饿死,之后还遭到全村人的议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受着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阶级中大多数人成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帮凶,去压迫小部分思想比较进步的人。
另外和大多数农村女孩子一样,春兰没上学,不识字。
她和运涛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是自由恋爱,没什么好羞耻的。
但是在她和运涛在瓜棚下约会,如果可以算作约会的话。
被他爹追赶时,她对挨打并没有表示反抗,却是说:“爹,家去打我吧,叫人们看着像玩猴儿似的,多不好!”在她对于封建礼教仍然是遵循的,并且这不是被迫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在当时,封建礼教很多旧俗已经废除,至少是受到挑战,但春兰并没有认识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荼毒,而是深陷其害而不自知。
虽然春兰仍然是具有深刻意识的女性,然而由于革命的契机,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因而女性在革命中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所以女性意识也有所苏醒。
《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范文
![《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c3f71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7d.png)
《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范文《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范文5篇《红旗谱》是本既精彩又优秀的革命故事书,值得每个人去读一下,那么一起看看《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怎么写吧!下面给大家分享《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红旗谱》大学生读后感篇一梁斌的《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作品开篇于清朝末年,长工朱老巩、严老祥阻止恶霸地主冯兰池毁钟侵田大闹柳树林,揭开了20世纪冀中农民斗争的序幕。
冯兰池得胜,朱老巩呕血身亡,严老祥漂泊异乡,朱老明串连28户穷人三告冯兰池失败,埋下了两个阶级的世仇,孕育了子辈朱老忠、严志和与冯家的矛盾。
朱老忠带着复仇的火种走出关东,挖参、打鱼、淘金、历尽磨难。
25年后重返故土,继续与冯家抗争,并让儿子大贵去当兵,资助严志和次子江涛去读书,他凭直觉,寄希望于“一文一武”报仇雪恨。
但残酷的斗争,使他遭受一系列打击,给予他很大的教育。
后来他找到了党,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集体斗争,才真正改变了与冯家乃至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形势,结束了悲剧命运。
这是一部中国农民寻求自身解放之路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__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__时期的农__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__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就人物而论,《红旗谱》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基础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的形象尤为醒目。
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精神;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逐渐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
《红旗谱》叶施水 读后感
![《红旗谱》叶施水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514c3d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a.png)
《红旗谱》叶施水(2000)第33464号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红旗谱》叶施水(2000)第33464号读后感《红旗谱》是叶施水先生在2000年所著的第33464号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苦难与辉煌。
翻开这部作品,我被其中饱满的情感、严谨的事实以及深刻的思想所打动。
书中的历史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引用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是书中对革命烈士壮烈牺牲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
在书中,叶施水先生以独特的视角,犀利地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让人看到了革命的必然性。
他写道:“压迫越深,反抗越烈。
”正是这种压迫与反抗的辩证关系,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此外,作者还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将中国革命与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以丰富读者的视野。
如书中所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正是对革命先辈们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
在阅读《红旗谱》的过程中,我深感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书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革命烈士英勇就义、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等,都让我为之动容。
在我看来,《红旗谱》不仅是一部好书,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的历史教材。
它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范文《红旗谱》叶施水(2000)第33464号读后感从历史的深处望去,《红旗谱》不仅是一部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鸿篇巨制,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在追求自由与正义道路上的坚韧与勇气。
叶施水先生的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历史的框架。
在《红旗谱》中,叶施水并未仅仅停留在对革命事件的叙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
他以“第33464号”这一编号作为书名的一部分,暗示着每一个参与革命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故事和牺牲构成了整个革命历史的宏大篇章。
红旗谱读后感
![红旗谱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c79bd0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a.png)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这部作品,就像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故事发生在冀中平原锁井镇,开篇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就把我拉进了那个年代。
朱老巩护钟的情节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口大钟,在朱老巩眼里,那不仅仅是一口钟,那是全村人的希望和尊严呐!地主冯兰池想砸了这钟去卖铜,朱老巩为了护住它,那真是拼了老命。
他那通红的双眼,紧绷的肌肉,还有声嘶力竭的怒吼,仿佛就在我眼前。
他心里明白,这钟要是没了,村里的日子就更没盼头了。
朱老巩的儿子朱老忠,那也是个有血有肉的硬汉子。
他被迫离乡背井,在外闯荡多年,可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惦记着那口被砸了的钟。
他带着报仇的决心回来,身上有着一股不屈不挠的劲儿。
他不像他爹那样冲动蛮干,而是多了几分沉稳和谋略。
他结交朋友,组织穷人,一步步和冯兰池斗智斗勇。
严志和这个人物,也是特别真实。
他老实巴交,勤勤恳恳种地,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
他心里也有气,也想反抗,但是又总是前怕狼后怕虎。
他的那种纠结和无奈,真让人心疼。
就像我们身边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但又不敢轻易改变的普通人一样。
还有运涛和江涛这俩兄弟,那是新时代的希望啊!运涛出去闯荡,见了世面,带回了新思想。
江涛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一心想着为穷人谋出路。
他们身上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冲劲,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希望之光。
书里描写的那些农村生活场景,真是细致入微。
比如那大集上的热闹,卖啥的都有,吆喝声此起彼伏。
还有那麦收的时候,人们顶着大太阳,汗流浃背地干活,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
这些场景让我感觉自己就置身其中,能闻到泥土的气息,能感受到农民们的喜怒哀乐。
再说那些斗争的场面,一点都不含糊。
每次和地主冯兰池他们交锋,那都是惊心动魄。
朱老忠他们不怕强权,不怕压迫,为了自己的权益勇敢地站出来。
这种精神真的让人佩服。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它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农民的苦难和抗争,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人物就像是我的邻居、我的亲戚,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4ef3c39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e.png)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一】梁斌的《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展现出几代人誓死与黑暗社会抗争的坚强不屈、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各种形象。
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头税的斗争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这说明中国农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战胜阶级敌人,解放自己。
小说开头加写了楔子,回忆了三十年前发生在锁井镇上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对塑造朱老忠这个人物来说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样就把朱老忠从小就放进强烈的阶级冲突的环境中。
写他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写他姐姐被人强奸,然后又写她怀liuxue86着不共戴天之仇逃走,到北京当小工,在天津学织毯子,他想到:这一条线一条线的,织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攒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在此之后,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旗谱读后感1000字
下面是XXXX为大家整理的,更多请关注XX红旗谱。
【一】
《红旗谱》讲述了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再现了那个军阀混战、日寇侵华的危急年代,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农民真实而又复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作品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的曲折历史。
这部历史的展开,立足于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等斗争,反映了冀中农民运动的风貌,同时他们又与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秋收起义等遥相呼应。
这样,冀中平原的风云,不仅成了大革命前后中国革命的写照,而且把农民的反抗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通过农民反抗过程的描述,概括了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艺术地说明了亿万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反抗斗争,如不汇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洪流,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其中有沉着历练的朱老忠,贪得无厌的冯老兰;有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庄稼正义的“乐天派”伍老拨;有狭隘孤僻的老驴头;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
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为北伐入狱的严运涛;有被抓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后继哥哥道路的严江涛;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舍身独挡恶霸的朱老巩,附炎趋势、好管闲事的严老尚等等。
《红旗谱》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让我感触颇深。
朱老忠是一个跨越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了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农民的英雄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XX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觉悟,在原有的农民英雄的基础上增添了一种“新质”,使其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典型。
而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与父辈相比,他有着更多的斗争的智慧,懂得了斗争的策略和方式,恰当地处理“脯红鸟事件”,便是他善用智谋这一性格特点的显露。
朱老忠有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泥腿”。
这可以说是他韧性性格中的一个凝结点,也是他不同于一般农民形象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句话除
了蕴有韧性精神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他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感情,作品中最美的段落大多与春兰有关,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在浓郁的春野气息中,包含着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眷念。
而江涛,运涛,大贵青年一代成为著作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他们正是这烈火的领头人,体现了中国革命思想根固人心,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
《红旗谱》是真实的,它将生活气息和革命斗争精神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既写出了祖国历史的风云,农民心里的演变,又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过程,总结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农民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起来,革命才会胜利。
【三】
读完《红旗谱》总共花了一天大约整整十四小时,不算快,但由于是一次读完,所以明显仓促。
何况,本身对这类小说带一些成见,虽然读时尽量避免,然亦必有影响。
所以下文的许多是非,都全属个人的主观意见,写之前也只看过极少的评论它的书。
对观点的正确与否,不敢自信,聊资一
说而。
想分几点来说说我对《红旗谱》的看法:
第一,有关内容主题方面。
首先在主题定位上,大都认为是为“中国的革命”立下“英雄的谱系”,这一说法我认为有人为自作之嫌。
小说描绘的诚然是北方农村乃至城市革命运动的代代兴起,但明显并不是很有代表性。
首先就说北民的粗犷显与南方不同,而革命之星火实起于南方,而北方受五四影响又好于南方,教育发达亦胜之,故小说里才有运涛,江涛很容易就上学的条件,此条件在南方农村并不具备。
如此种种,我觉得所谓谱系一说相当程度上是读者评论家甚至观作者主后加的。
其次在主题集中性上,作者尝试农村与城镇相连的用意是好的,但我感觉不大成功。
就说江涛吧,原是农村气很重,但到小说后期则完全是个城市革命者,其中作者强调的革命思想、教育的作用或者可信,但缺少必要的交代,而这些交代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农村到城市的链接。
而小说恰好略去了这些,所以感觉主题农村-城市的变换显得生硬。
再有是《红旗谱》一个比较出色的用意,就是紧扣历史。
从革命源起到412反革命政变,再到革命高潮的慢慢复苏,都很自然地融入书中,并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结合得很好这些都是表面,不值一提。
要说的是小说视角的选取,大部分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给作者统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发展的优势,但对那时的作者而言,它有时也有些极大
的缺陷。
首先小说的人物思想显然受到了作者自己思想的限制,而我印象中那时候作者们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意识的限制,从而不可避免的使小说中的人物过多地体现时代的“共名”。
从现在的观点看,这样的小说往往失败的成分多。
其次,由于作者全知的高高在上,当人物过多时,受作者努驾能力的限制,人物往往趋向类型化。
《红旗谱》里就有这种现象,除朱老忠外,其他农民有过多相似XX,即如革命者里,运涛和江涛的革命思想也缺乏区别之处,更不用说保卫“二师”的革命者了,感觉就是“一堆”。
对张嘉庆的描绘成功处很多,但仍有主观建构的痕迹。
这些都是当时那个思想体系下,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下,选取无限制的全知视角带来的毛病。
当然,这些似乎都是那么必然而不可避免。
第三,小说人物及场景的若干成功之处。
对老一辈农民的刻画,简直只能用一个“神”字来形容,作者中国传统文学的功底可见深厚。
从朱老巩到朱老忠,两人性格的传承以及发展,十分契合中国人的逻辑,也合情合理。
而且,人物多方面性格的塑写也很成功,特别是那种“侠”“义”之气,从开篇“大闹柳树林”始,就始终绝荡全书,虽然到后期与江涛他们的理性显得有些不容了,但仍不失为最成功之处。
对此有句评论叫:“把现代小说民族化。
”实
是不假。
最后要说的是小说的语言。
佩服它其实很大部分是处于对北方人民豪爽性格的钦佩,这样的语言配上这样的性格,让原本略显生气不足的小说有了强烈的“内气”,仿佛一股粗野的呼吸扑面而来。
这无论如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掌握的。
以上即为我读《红旗谱》后的一点琐碎的看法,很不成系统。
个人天真地认为,如果作者现在能看到我地这些言语,应该不至于生气于我的肤浅,甚至还会做一些对“愚者千虑”之言的认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