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的步态分析
偏瘫步态的描述
偏瘫步态的描述偏瘫步态是一种由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
患者的步态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通常是一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受限,导致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在我接触的患者中,有一个名叫李先生的中年男性,他曾经是一位活力四溢的体育教师。
然而,一次不幸的意外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李先生的右侧大脑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导致他的左侧肢体完全失去了运动功能。
他的左腿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协调地行走,而是摇摇晃晃地迈出一步,然后用力地拖着左脚向前移动。
这种步态异常不仅让他的行走速度变得缓慢,还让他容易失去平衡,经常摔倒。
每次看到李先生艰难地走过来,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和无力感。
他曾告诉我,曾经的他是一个运动能手,而现在却连最基本的行走都如此困难。
他不得不依靠拐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这让他感到沮丧和无助。
尽管如此,李先生从未放弃对康复的希望。
他每天都坚持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希望能够恢复自己的行走能力。
他告诉我,每一步都是他对生活的挑战和奋斗,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一天能够重新站立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李先生的进步和成长。
虽然他的步态仍然不规律,但他的行走速度逐渐加快,稳定性也有所提高。
他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赢得了身体的一点点自主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每次看到李先生坚定地踏出一步,我都为他感到骄傲和感动。
他的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境,重拾自由与尊严。
现在,李先生已经成为了康复中心的一位志愿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和努力来鼓舞其他患者。
他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奇迹,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努力,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对于我来说,李先生的故事是一次深刻的触动。
它让我明白了生活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明白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
我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让他们明白只要心怀希望,努力奋斗,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追逐属于自己的梦想。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右
2平地行走的顺序
准备
出拐
右
左
3介助上楼梯的顺序
手
健侧
患侧
4借助下楼梯的顺序
手
患侧
健侧
5单独上下楼梯
拐
健侧
患侧
拐
患侧
健侧
其他的实用性步行训练
1.过沟坎 2.横跨步 3.走直线 4.利用活动平台 5.利用功率自行车
偏瘫步态分析及治疗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庞红
讲义内容分为:
有关步态分析的基础知识
偏瘫患者常见的步态及训练方法等
步行的定义
移动的重要手段
步态(gait) 步行(walk) 跑步(running)
需要肌肉和神经之间复杂的调整
步行周期的定义(walking cycle)
是指人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到此侧足 跟再次着地所用的时间。成为一个步行周期。 基本单位以秒计算
骨盆上提步态 足下垂下肢呈棒状,为迈出在摆动期出现骨 盆上提动作。
评价要点:
全面:全身状况,平衡能力,ROM,疼痛。 观察步态:穿衣观察的服装,多走几遍,从前后左右观察。 观察要点:运动的对称性
步幅的大小 头的位置 上肢摆动 肩的位置 骨盆的位置(有无回旋) 髋关节 膝关节(反张) 踝关节
盆有轻度内旋 5足对应小腿为直角
从前方观察的异常范型
1躯干向左侧下降,右侧骨盆 上抬 2下肢外旋位 3不能看到足前部下垂外翻
影响偏瘫患者步行的因子:
痉挛,瘫痪 姿势调节能力障碍 高级脑机能障碍(半侧无视,步行失行) 感觉障碍 运动调整,协调性障碍
偏瘫患者主要的异常步态1:
足下垂内翻步态 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踝关节跖屈造成。支 撑初期足跟着地动作 难以完成,稳定性差,推进其力量弱,易跌倒。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ppt课件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踝关节训练器的训练形式 被动运动(Passive ) 主动运动( Active )
ppt课件
2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被动运动(Passive )
整圈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顺或逆时针方向(1~200圈反向交替);速度
(50%~100%,即:15~30转/分) 部分旋转(起始位置:水平、垂直、放射状态) 设定:治疗时间(1~99min);部分旋转(10°~500°)起点在设定范围中间
正常步态应是平稳、协调、有节律的,两腿交替进行。
ppt课件
4
脑卒中偏瘫步态
参与行走任何环节的失调都可能影响步态,而某些异常也有可 能被代偿或掩盖。
ppt课件
5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行走 会走:能单腿负重、
立位平衡2级、 出现分离运动 走好:进行步态分析
行 走
产生
步 态
进行
步 态 分
析
ppt课件
ppt课件
18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肌力训练方法
肌力小于等于3级时,运用各种治疗技术诱发和强化肌肉力量 肌力超过3级时,运用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19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背阔肌、竖脊肌向心和离心等速肌力训练
ppt课件
20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核心肌群训练 训练腹直肌和竖脊肌向心等速肌力训练
6
脑卒中偏瘫步态分析
站立初期(足跟/足着地和负重) 踝关节背屈受限 ——胫前肌群活动降低 ——腓肠肌挛缩和/或僵硬 膝关节屈曲不能(膝过伸) ——比目鱼肌挛缩 ——股四头肌0º~15º控制受限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步宽(stride width) 在行走中左、右两足间 的距离称为步宽,通常以足跟中点为测量参 考点,如上图示Ⅲ,通常用cm表示,健康人 约为8±3.5cm。
足角(foot angle) 在行走中前进的方向与 足的长轴所形成的夹角称为足角,如上图示 ,通常用°表示,健全人约为6.75°。
(5)摆动前期(足尖离地,大概处于步态周 期的50%-60%,相当于第二个双支撑相): 此时为向前摆动下肢做准备,地面反应力在 髋关节和膝关节后方,髂腰肌、臀中肌和股 直肌(髋部)呈向心性收缩(髋关节后伸 10°~0°),股直肌在膝关节处呈离心性收 缩(膝关节0°~屈35°);踝的地面反应力 在其前方,使踝跖屈肌肉持续向心性收缩, 约20°(踝关节0°~跖屈20°),且骨盆向 后旋转4°~5°。
步频(cadence) 行走中每分钟迈出的步数 称为步频,又称步调,通常用steps/min表示 。健全人通常步频大约是95~125 steps/min ,东方男性的步频平均约为112.2±8.9 steps/min,女性平均为123.4±8.0 steps/min 。双人并肩行走时,一般是短腿者步频大于 长腿者。
双足支撑是步行的最大特点。在一个步行周期 中,当一侧下肢完成足跟抬起到足尖向下蹬踏 离开地面的时期内,另一侧下肢同时进行足跟 着地和全足底着地动作,所以产生了双足同时 着地的阶段。一般占一个步行周期的20%,此 阶段的长短与步行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双支 撑相就越短,当由走变为跑时,双支撑相变为 零。双支撑相的消失,是走和跑的转折点,故 成为竞走比赛时判断是否犯规的唯一标准。
5.1.2 RLA八分法 一个步行周期中八个典型 动作姿势位点,即支撑前期(initaial contact )、支撑初期(loading response)、支撑中 期(midstance)、支撑末期(terminal stance )、摆动前期(preswing)、摆动初期( initial swing)、摆动中期(midswing)、摆 动末期(terminal)。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
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画圈步态: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会表现出向外画圈的动作,然后向内收,类似于在不停画圈。
这是因为偏瘫侧的力量不足,导致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2.上肢屈曲:偏瘫侧上肢通常会呈现肘关节屈曲的状态,紧靠身体。
3.下肢伸直:偏瘫侧下肢在行走时可能呈现出伸直的状态。
4.重心转移:在行走过程中,患者需要将重心从健侧转移到偏瘫侧,然后再转移到健侧。
5.侧屈和扭转:整个行走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呈侧屈、扭转的状态。
偏瘫步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偏瘫侧肌力不足,行走时足内翻,足跟不能充分着地,导致髋关节带动下肢向前走。
这种步态特点使得患者在行走时表现出独特的画圈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偏瘫步态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的,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出现其他步态畸形。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简述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
嘿,你问偏瘫病人步态的特点啊?这可有点特别呢。
偏瘫病人走路的时候啊,那姿势可跟正常人不一样。
他们往往是一边身体比较有力,另一边就没那么好使了。
所以走起来就一瘸一拐的,有点像个小鸭子似的摇摇摆摆。
他们走路的时候,那有力的一边腿会先迈出去,而且步子会比较大。
就好像这腿是个大将军,带着身体往前走。
而那没力气的一边呢,就只能跟着拖拖拉拉的。
有时候,这没力气的腿还会画个圈儿才能往前走一步。
哎呀,看着就挺费劲的。
偏瘫病人的胳膊也会跟着捣乱。
那有力的一边胳膊会自然地摆动,可那没力气的一边胳膊就耷拉着,或者弯曲着不怎么动。
就好像这胳膊也在闹脾气,不想干活儿。
他们走路的时候身体还会歪向一边。
因为一边身体没力气,所以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往有力的那一边倒。
这样走起来就更不稳了,得小心翼翼的,生怕摔倒了。
而且啊,偏瘫病人走路的速度也会很慢。
他们不能像正
常人那样大步流星地走,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挪。
有时候走几步就得停下来喘口气,休息一下。
他们的脚也会有问题。
那没力气的一边脚可能会抬不起来,老是在地上拖着。
这样就容易被绊倒,或者把鞋子都磨坏了。
有时候,他们的脚还会内翻或者外翻,走路的姿势就更奇怪了。
总之呢,偏瘫病人的步态特点就是一瘸一拐、摇摇摆摆、速度慢、身体歪、胳膊不协调、脚有问题。
看着他们走路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要是看到偏瘫病人,可得多给他们点耐心和帮助。
脑卒中偏瘫步行训练精品PPT课件
结果:患侧支撑不稳,站立 相缩短;对侧腿提前触地; 行走速度减慢
20
偏瘫步态分析
偏瘫腿摆动期:
---最常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足、膝关节屈伸速度减缓和屈髋不足为特征的下 肢僵硬摆动。
点;步宽越窄,步行的稳定性越差;
13
14
偏瘫患者步态
偏瘫患者步行周期特点
--患侧上肢摆动时协同屈曲、内收;患侧下肢伸肌协同运动。 • 步速慢,患侧支撑时间缩短,健侧步幅缩短 • 患侧踝关节跖屈,足尖着地,膝反张;摆动相患侧肩关节下降、
骨盆抬高,下肢向外划圈,“划圈步态”。
15
偏瘫步态分析
支撑初期: 表现:“足外侧着地”或“前足
• 髂腰肌肌力降低可能是原发因素
• 改善髂腰肌肌力是关键。
22
偏瘫步态训练
(一)步行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桥式运动和垫上训练
上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肩带肌、肘伸肌、腕伸肌的肌力训练
下肢主要肌群力量的训练:伸髋肌、髂腰肌、髋外展肌、膝关节伸展、 屈曲肌群的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二)平衡训练
踝跖屈肌挛缩或痉挛,支撑相胫骨不能前移导致膝关节过 伸; 股四头肌无力导致过伸才能负重; 股四头肌痉挛导致膝关节突然伸展
膝过伸的训练:
--矫正足下垂 --站立位膝关节在5—10°范围内控制性屈曲和伸展:先双侧下 肢,然后患 侧下肢。
---“划圈步态”:髋关节屈曲角度不充分,加上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不能,
导致僵硬的下肢出现向前的患者外旋和外展髋部使腿向外侧摆动,然后内 收和内旋使腿向内侧摆回。
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镇静;无力(巴氯芬;替扎尼定) 妙纳基本无副作用
神经溶解技术
注射部位:胫神经和胫神经运动分支 注射药物:50%—100%酒精3-7ml 定位技术:低频电刺激 特点:优点是廉价、在短期内可以重复
使用;缺点是可以引起感觉障碍
肉毒毒素局部注射
注射肌肉:小腿后群肌 注射方法:腓肠肌、比目鱼肌从小腿后
步长(step length):一侧足根着地至对 侧足跟着地时两点间的距离。
步基宽(stride width):每侧足根着地其 中点连接成线,左右两侧连线之间的距 离。正常约为5~10cm。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屈
训练目的 摆动相 站立相 站立相 站立相
作业导向步行训练方法
方法 向一侧迈步 向一侧上台阶 在足印迹上步行 在平行线内步行
训练目的 侧方运动 侧方运动 增加步长 减少步宽
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 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 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 动的特定区域
偏瘫患者的支撑相和摆动相的关节运动 学与正常人有区别,而且个体差异很大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支撑相时髋伸展很重要,它可以使躯干 在支撑相下肢上方前移
偏瘫患者常常存在髋伸展下降 —踝跖屈肌过度活跃 —髋伸展力矩下降 —髋屈肌过度活跃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面进针;胫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 从侧方或后方进针
踝足矫形器(AFO)
分类:主要分三大类 塑料AFO 金属AFO:优点是质地硬,带关节 前置踝足矫形器
偏瘫患者步态分析
为了使骨盆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首先要 把与其相邻的躯干和髋关节的稳定性加以 强化。
患者的肢位:膝立位,以及单膝立位(图7, 8)。
1.为了保持直立体位,而具有最小限度的肌 群活动的功能和骨骼系的排列以及活动度, 也可以说成是为了防止摔倒而具有的稳定 性。
稳定性需要下肢的支持功能和其他身体部 位的调节性活动,如果下肢的支持功能低 下,其他身体部位的代偿活动就会增强。
2.可以向目的地移动的足部的运动性。
下肢迈出时,必须能够自由地在空间移动, 这不仅仅单纯依靠下肢的随意性就可以完 成,还需要躯干以及对侧下肢的稳定性来 共同实现
因为参与和影响步行的身体部位有很多,所以在 判定障碍的原因时比较困难,如果对相关连动作 进行特定的分析提取,那么对找出和解决步行的 问题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例如在坐位时可以对骨 盆的倾斜程度以及躯干的运动进行清楚的分析, 因为这些原因都是影响正常步行的重要因素。单 脚站立保持动作从运动发育来分析,它是在42个 月左右(15个月获得步行能力)之后出现的,比 步行完成起来要困难的多,从这点上可以反映出 将来步行的功能的难易。另外,从立位单脚站立 的时间上可以看出对侧脚是否可以较自由地迈出 等。
让患者呈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图9),患者 下肢髋关节保持屈曲45゜左右的姿势,治 疗师的一只手放于骨盆侧方的稍后部,另
一只手和前臂放于患者胸部,治疗师利用
自己的体重来给患者进行牵拉,把这种状 态想象成患侧下肢向前迈出时的状态。
让患者下肢的髋关节保持一定范围的伸展 位,治疗师的一只手放在骨盆上的髂前上 棘位置,另一只手放在肩胛带后部,同样 利用体重进行牵拉(图10),把这种状态 想象成是患侧下肢的支撑后期,就牵拉而 讲,要间歇性地,缓慢地牵拉十次左右。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
简述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摘要:一、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特点概述二、偏瘫患者典型步态的具体表现1.拖步2.步长缩短3.步态不稳4.足下垂5.髋关节屈曲6.膝关节过伸7.足内翻三、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治疗方法四、结论正文:偏瘫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行走功能受限,表现出一系列典型步态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拖步、步长缩短、步态不稳、足下垂、髋关节屈曲、膝关节过伸和足内翻等。
1.拖步: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下肢往往不能正常摆动,表现为拖地行走。
2.步长缩短:由于患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受限,使得步长明显缩短。
3.步态不稳:偏瘫患者行走时,身体重心不稳定,容易摇晃,导致步态不稳。
4.足下垂:患侧足部不能正常抬起,表现为足下垂。
5.髋关节屈曲:偏瘫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患侧髋关节屈曲,使腿部不能正常伸直。
6.膝关节过伸:膝关节在行走时不能正常弯曲,表现为过伸。
7.足内翻:患侧足部在内翻状态下行走,导致步态异常。
针对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等。
2.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改善患者行走功能,缓解肌肉痉挛、疼痛等症状。
3.辅助器具:根据患者需求,选用合适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等,以提高行走稳定性。
4.手术治疗: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神经修复手术、矫形手术等。
总之,了解偏瘫患者的典型步态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康复师和患者本人更好地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推荐医学)偏瘫步态分析及训练
运动力学异常
步行时的时空参数及运动力学都是关节 产生的力矩作用的结果
运动力学分析包括三个变量:力、力矩 和功率
28
运动力学异常
偏瘫侧下肢几乎所有力矩和功率均较非 偏瘫侧下降,而且在舒适步行时双下肢 的力矩和功率均较对照组下降
29
步态异常原因
ROM受限
神经肌肉受损 ◆肌肉无力 ◆肌张力异常 ◆主动肌与拮 抗肌同时收缩 ◆共济失调
22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髋关节
髋屈曲下降:由于髋屈肌无力或髋伸肌 过度活动所致
23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膝关节屈曲下降:股四头肌过度活动以 及足蹬地无力,膝屈肌无力也可能是原 因之一
24
摆动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足跟着地前膝伸展不足:从摆动相中期 到末期下肢向前摆动的伸展力矩下降或 膝屈肌过度活跃均可导致膝伸展不足, 伸膝肌无力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
20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膝关节
支撑相时膝屈曲增加(特别是在足首次 着地时)
支撑相早期膝屈曲下降,随后在支撑相 后期膝过伸,摆动前期膝屈曲延迟
支撑相大部分时间膝关节过伸
21
支撑相运动学异常:踝关节
早期着地时全足着地:摆动相时踝跖屈 肌过度活动或缩短限制踝关节背屈
足趾离地时踝跖屈力量下降:踝跖屈肌 没有进行充分离心收缩而达到最适初长 度所致
9
10
步态的基本测量
步行速度( m/s,m/min):单位时间内行走 的距离,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 1.2m/s。
步频(cadence):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 以步数/min表示。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 约为95-125步/min左右。
11
步行中肌群的活动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
• 任何神经、肌肉及骨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 能障碍。
• 例如:交叉步态(剪刀步态)、划圈步态、慌张 步态、醉汉步态等
目录
• 一、步态分析基础知识及常用参数 • 二、正常步态的分期 • 三、正常步态各期运动控制特点和主要参与肌肉 • 四、正常步态关键要素的运动曲线 • 五、步态分析临床应用方法 • 六、偏瘫步态分析 • 七、常见偏瘫步态特点
一、步态分析常用参数
二、正常步态的分期RLA法
• 支撑相:足跟着地、预承重期、摆动前期
•
支末期
二、步态周期
三、(1)首次着地
参与的关键肌肉包括: 胫前肌、臀大肌、腘 绳肌。 首次触地异常是造成 支撑相异常最常见的 原因之一。
三、(2)预承重期
即足跟着地后至足底 与地面全面接触瞬间 的一段时间,约0-15% 的步行周期。 作用:缓冲、减震 (膝屈曲到支撑期最 大角度) 参与的主要肌肉包括: 股四头肌、臀中肌、 胫前肌。
三、(3)支撑中期
从对侧下肢离地至躯干 位于该侧腿正上方,约 15-30%的步行周期。 单腿支撑期,重心位于 支撑腿正上方。
参与的关键肌肉主要为: 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 臀大肌、髂腰肌、胫前 肌、腘绳肌、臀中肌。
下肢承重力小于体重或 身体不稳定时此期缩短, 以将重心迅速转移到另 一足,保持身体平衡。
三、(4)支撑末期
从支撑腿足跟离地到对 侧足跟着地,40-50%的 步行周期。 身体行进越过支撑脚 参与的关键肌肉主要为: 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 臀大肌、髂腰肌(离 心)、胫前肌(离心)、 腘绳肌、臀中肌。
偏瘫患者的步态分析优秀课件
• 四肢异常 :
•
脑中风患者经常会感
受到肢体困顿乏力,不能自如的运动,这
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发病的时
候脑中风患者的面部或肢体突然麻木、无
力,尤其是一侧肢体麻木和无力,持物不
稳,有时伴肌肉痉挛,走路时虽未遇路障
,却突然跌倒或者出现行走不稳症。
正常步态分析
• 步行周期 • 定义:行走过程中一次足跟着地至该侧足
•
偏瘫的表现
• 特点发病率高:我国每年新发病例200万, 发病率高达120/10万,每12秒就有一人罹 患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
偏瘫的表现
• 生活异常 :
•
这个症状的出现会
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导致患者不
能自主活动。发病期间患者会突然感到天
旋地转、摇曳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
在地。
偏瘫的表现
• PNF
踝关节的处理
踝关节的处理
• Rood:①利用冰刺激诱发足背屈外翻肌
•
②手指叩击
• Bobath: ①利用反抑制模式,让踝关节进行外翻 运动。
• Brunnsrtom:①诱发共同运动为目的
• ②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加力按压踝关节外侧稍前方 以诱发踝关节背屈外翻和髋、膝关节屈曲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 2、小腿三头肌痉挛或者跟腱挛缩,导致的代偿性 膝过伸
• 3、髋关节的屈曲挛缩,骨盆旋后,或是臀大肌后 伸无力,都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
• 4、股四头肌肌力弱也是膝过伸的原因之
膝过伸的纠正
• ①患侧髋关节屈曲训练 • ②下肢的分离运动 • ③患侧下肢负重下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④重心转移时膝关节控制练习 • ⑤注意髋及踝关节的协调,纠正异常步态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
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偏瘫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多见于中风患者。
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是其主要症状之一,因此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对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偏瘫步态分析与训练的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
1.瘫痪侧肢体的肌力减弱或完全丧失: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无法主动运动或运动能力受限,因此步态分析中需要考虑到肌力的问题,从而确定训练的目标和内容。
2.瘫痪侧肢体的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往往会出现肌张力增高(痉挛)或减低(松弛)的情况,这会直接影响步态的表现。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留意肌张力的异常,并相应地调整训练计划。
3.瘫痪侧肢体的关节活动度减少:由于肌力减弱和肌张力异常,偏瘫患者的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会受到限制,表现为关节屈曲或伸直受限等。
因此,在步态分析中需要关注关节活动度的变化,并在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关节活动度。
基于以上分析,进行偏瘫步态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1.肌力训练:通过理法、疏松拉伸等手段,针对性地增强瘫痪侧肢体的肌力。
常用的方法包括日常功能训练、肌力锻炼等。
2.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主被动活动和适当的牵引手法,增加瘫痪侧肢体关节的活动度。
可以进行主动活动训练、被动活动训练、关节牵引等。
3.平衡训练:通过单脚站立、平衡木步行等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
还可以使用平衡器械进行恢复训练。
4.步态训练:通过正常步态模式的重塑,改善偏瘫患者的步态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步态辅具,如助行器、拐杖等。
5.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训练,培养瘫痪侧肢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动作训练包括平坐到站立、跪到站立等。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应个体化:由于偏瘫步态的差异较大,每个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应该针对其具体情况进行制定,避免一刀切的模式。
2.康复训练应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需要系统规划,从基础训练逐渐过渡到高级训练,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偏瘫患者体态分析报告模板
偏瘫患者体态分析报告模板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 年龄:- 性别:- 诊断时间:- 主要症状:一、疾病概述简要介绍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二、偏瘫类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偏瘫类型,如单纯运动性偏瘫、单纯感觉性偏瘫、感觉运动性偏瘫等。
三、体态分析1. 坐姿描述患者在坐姿状态下的特点,包括躯干、头部、上肢和下肢的姿势、对称性等。
2. 站立姿势描述患者在站立姿势下的特点,包括躯干、头部、上肢和下肢的姿势、平衡能力、站立时间等。
3. 步态分析描述患者在行走时的步态特点,包括步态的协调性、节奏、步态周期、双下肢负重能力、双下肢运动范围等。
4. 肌力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肌力进行评估,包括肌力的等级、受累肢体的范围等。
5. 肌张力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估,包括肌张力的异常表现、受累肌群的范围等。
6. 关节范围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关节范围进行评估,包括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关节僵硬程度等。
7. 平衡能力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平衡感觉、平衡调节、站姿平衡、动作平衡等。
8. 活动能力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日常生活活动、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等。
四、康复建议根据患者的体态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康复建议,包括物理治疗、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方面的建议。
五、结语总结对患者体态进行分析的结果,强调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未来康复方向进行展望。
以上是一篇偏瘫患者体态分析报告模板,这个模板可以作为参考,根据具体病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在撰写报告时,要注意客观、准确地描述患者的体态特点和评估结果,以便医疗团队针对病情制定全面的康复方案。
同时,也要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知识,提醒他们重视康复训练,积极配合治疗,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
偏瘫异常步态分析偏瘫是指一侧肢体出现无力或运动受限的状况。
这种运动障碍往往会导致患者的步态异常,影响其正常的行走能力。
因此,对于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偏瘫异常步态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常见的评估方法。
一、偏瘫异常步态特点:1.支撑相异常: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步态支撑相异常的情况。
支撑相是指一只脚接触地面到该脚离地的整个过程。
由于偏瘫患者一侧肢体的无力或运动受限,导致其无法充分地发挥该侧肢体的支撑功能,从而引起支撑相异常。
2.摆动相异常:摆动相是指一只脚从离地到再次接触地面的过程。
在偏瘫患者中,由于肢体无力或运动受限,使得其摆动相异常,即行走时的脚趾拖地,步幅减小,摆动时间延长,这些因素都导致步态异常。
二、偏瘫异常步态分析:1.步态评估:在对偏瘫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步态评估。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偏瘫患者的步态:-步幅和步速:偏瘫患者的步幅通常较小,步速也较慢。
-着地方式:正常人的脚跟先着地,然后由脚跟到脚尖逐渐推进,而偏瘫患者的脚趾会先着地。
-步态稳定性:正常人行走时身体保持稳定,而偏瘫患者由于一侧肢体无力,导致步态不稳定。
-上肢运动:一侧偏瘫患者在行走时常常会出现交叉架步、大臂内收等异常上肢运动。
2.偏瘫异常步态类型:-偏瘫步态: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或运动障碍,所以在行走时会出现跛行或拖曳的现象。
-抑制型步态:偏瘫患者因为担心摔倒,在行走时会出现受紧张和抑制的步态,常常伴随步行缺乏自然流畅的动作。
-亚急性和慢性步态:患者在恢复期和慢性期的步态会有所不同,亚急性期的步态较细微,而慢性期则更明显。
三、偏瘫异常步态评估方法:1. Berg平衡量表:用于评估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该量表包括14个项目,通过对患者的能力进行评分,来判断其步态和平衡能力。
2. Fugl-Meyer运动评价:通过对患者四肢运动的评价,来了解其运动能力和步态状况。
3.步态分析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运动捕捉系统等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步态参数的测量和分析,来判断其步态异常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瘫的步态分析来源:刘传雪的日志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
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
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1步态分析步态分析由5个部分组成,包括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和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两部分。
观察形成行走动作的特定变量有:动作分析(motion analysis)—确定每个关节动作的大小和时值;动态肌电图(dynamic electromyography)—确定肌肉活动在步态周期中的发生时间和相对强度;测力板试验(force plate)—确定下肢承重所经受的负荷变化。
跨步分析(stride analysis)和能量消耗测量(energy cost measurement)。
后两者用于反映步态动力学所产生的效果。
每个患者步态异常的程度不同,分析的方法也不同,一般作观察式步态分析(observational gait analysis)应检选出主要的步态异常,然后确定进一步检查的项目。
观察式步态分析时,一方面将所观察的一侧下肢在步态周期中按功能分为不同的期,通常为8个期,即开始触地期(initial contact, IC)、承重反应期(loading response, LR)、站立中间期(midstance, mst)、站立终末期(terminal stance, Tst)、摆动前期(preswing, Psw)、开始摆动期(initial swing, Isw)、中间摆动期(Midswing, Msw)和终末摆动期(terminal swin g,Tsw),前5个期为站立期的连续5个不同的阶段,后3个期为摆动期的连续3个不同阶段;另一方面将偏瘫患者与行走有关的身体部分,包括躯干、骨盆、髋、膝、踝、足趾一一作仔细观察,步态各期出现的异常动作,即病理性步态的外在表现,是直立行走的肌肉在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后,出现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活动失去控制,导致肌张力增加,肌协调收缩功能障碍,并可由动态肌电图证实。
偏瘫步态具体表现如下:●开始触地期:缺乏足跟着地,而是前足、或整个足底、或足底外侧缘着地,这是由于足背屈不足,伸膝不完全或足内翻所致。
承重反应期:踝关节过度跖屈,呈马蹄足,可能是由于跟腱挛缩,或由于持久而过度的小腿三头肌活动,使前足首先着地,正常足跟着地的摇滚动作丧失,使步态不平滑。
正常胫骨在足跟处摇滚向前运动比大腿向前运动快,引起膝屈曲,而偏瘫病人吸收缓冲体重冲力的膝屈曲消失。
前足着地反而给胫骨产生向后的推力,妨碍身体向前推进和利用下肢的动量向前,使能量消耗增加。
足内翻多由于胫前肌在摆动期过度活跃,或小腿三头肌提前活动引起。
足外侧缘着地使负重面不稳定。
当髋内收肌过度活动、共济失调、本体感觉受损时,可引起患足在健足前方着地,易致内翻损伤或不稳跌倒。
●中间站立期:由于挛缩、过度屈肌活动和强力的伸展模式,正常踝关节从15°跖屈位至大约10°背屈位的转移动作消失,患者不能将体重从足跟转移到前足,并出现两种代偿方式。
如果膝活动度良好,就会出现膝过伸;如果患者有充分的伸髋控制能力,或有手杖支撑时,就会出现躯干前倾。
两种情况均使骨盆后缩处于足跟的后上方,影响了身体向前的动量和步长。
●终末站立期:由于挛缩、痉挛屈曲足趾的疼痛,体重转移至前足会引起支撑不稳,故可表现为整个站立期没有足跟离地。
●摆动前期:患者因站立稳定不够,常失去摆动前期。
此时患者膝持久伸直而不能作摆动准备。
正常步态摆动前期的被动膝屈曲消失。
●开始摆动期:因屈膝不足,靠患肢向外侧绕圈来代偿,有时靠站立健肢的跳跃,或身体向健侧倾斜来代偿。
代偿不足便出现足趾拖曳向前。
●中间摆动期:因踝背屈肌力不足,不能使足离地,足趾继续拖曳向前。
另外由于屈肌的强力协同收缩,或伸趾肌活动不足,会有摆动时足内翻。
●终末摆动期:通常偏瘫病人以踝跖屈、膝半屈的姿势着地。
这不仅缩短了步长,而且使开始承重时患足肌肉处于高度活动的姿势下,增加能量消耗。
正常步态时骨盆在三个平面内均有轻微运动。
中间摆动期和终末摆动期,摆动腿一侧的骨盆向前旋转,有助于增加步长。
开始触地前,该侧骨盆又有稍许下降;承重反应期时向后倾斜,终末站立期时向前倾斜。
这些动作均为被动的,并受髋部肌肉活动所控制,与躯干动作一样是极细微的。
偏瘫患者这些细微变化消失,出现像机器人一样僵硬的外表,原因是髋部肌群明确的随时间变化的离心性收缩丧失。
偏瘫患者安全行走的明显障碍是足趾拖曳(dragging toe)、足内翻(varus foot)、伸直无力而膝屈曲(collapsing knee)、膝僵硬(stiff knee)等。
产生的原因有痉挛、肌肉控制不足或不适当、挛缩、感觉丧失等。
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1物理治疗是偏瘫患者在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行走有4个先决条件:①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②能够交替地将体重转移至支持腿;③必要的下肢稳定性,至少能部分承重;④能够连续地使每个下肢向前移动。
物理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提高控制的质量和运动的质量,采取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和正常运动模式的技术,增加对躯干、骨盆和受累下肢运动的感知,并将此融入训练整体之中,促进早期控制患者的近端,而不是远端。
具体方法有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牵伸运动防止挛缩、增强反射动作的模式,增加感觉刺激、监护下的步行训练等。
轻度偏瘫(hemiparesis)特点为伴有或不伴有明显感觉损害,但永久随意运动控制能恢复;偏瘫(hemiplegia)特点为丧失随意运动控制,但仍永久保存有粗大屈曲模式(flexion pat tern)和伸展模式(extension pattern);严重偏瘫(massive hemiplegia)特点为随意动作和模式动作都丧失。
Perry认为有两个行走运动控制中心,即皮质运动中枢和脑干原始的自主控制中枢。
原始中枢常不受中风破坏所影响,形成对将来站立、跨步、行走有利的粗大屈曲模式和伸展模式的可能的神经学基础。
脑血管意外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差别很大,有可能将没有受损的皮质残存运动功能和脑干原始行走控制中枢结合起来,利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再学习、脑部功能的重组,提供充分的位置和身体形象的感觉刺激、激活潜在的传导通道,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达到一种实用的行走方式。
大部分偏瘫病人表现为患肢有模式动作,又有一定的随意动作。
屈曲模式由屈髋、屈膝、踝背屈组成;伸展模式由伸髋、髋外展、伸膝和踝跖屈组成。
只有在直立位置时,才能较好地激活粗大的模式动作。
因此一开始纠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以利站立,对将来恢复行走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Reiter用低剂量肉毒杆菌毒素(b otulinum toxin)注射胫后肌,再加踝绑带技术,与使用高剂量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对纠正严重痉挛出现的马蹄内翻足同样有效,可改善步态。
一般踝绷带技术即可纠正足下垂内翻畸形。
由治疗师扶持患者作行走前的站立活动,早期步态训练,用治疗师的手、语言,患者面对镜子的视觉反馈信息,增加感觉刺激,对重建站立行走功能十分重要,而且应该是强化密集性的训练(intensive training)。
Batavia用扩音听觉反馈器(augmented auditory feedback device)使患者在坐位、站立位和行走时的对称性和体重分布获得改善。
Thaut也用节奏听觉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辅助训练患者取得良好效果,患者步速增加、跨步长度增加、腓肠肌肌电图(E MG)振幅变异性减小,跨步对称性改善。
Shepherd用悬吊背心(suspend harness)减少患者承重的百分比,使患者消除跌倒的害怕心理,有利于重建平衡对称步态的功能。
Svendsen也认为部分负重步态训练方案(partial weight bearing gait therapy protocol)能使患者逐步过渡到全负重训练,能促进肌肉有序活动和收缩的建立。
Uhlenbrock制成一种能控制并推动交替方式移动足板的新式步态训练器来刺激偏瘫患者行走步态期相感觉,用录像和动态EMG分析,发现能产生一个类似对称的步态动作并促进站立期承重。
Bogataj用多导联电刺激(multichannel electrical stimulation)帮助严重受损的偏瘫患者恢复步态,发现步态明显改善,达到部分或完全的独立步态,患者的姿势和耐力也有改善。
他对一名不能行走的偏瘫患者治疗6周,随访30个月,患者仍然能够独立行走,认为成功原因是使用多导联电刺激辅助的步态训练,避免了病理性步态模式的建立,另外患者有重建行走功能的高度积极性。
Oostra对一名脑外伤后偏瘫患者在其他治疗都失败后,采用电刺激,尽管从损伤到开始电刺激治疗相隔较长时间,但仍很快恢复了独立行走功能。
Sharp对患者使用6周膝屈伸的等动(isokinetic)力量训练,发现患者的力量和步速均提高了,并没有伴随肌张力的增加,而且有明显的心理效果。
Moreland和Bradley均发现用肌电图生物反馈的方法来作步态训练,收效甚微。
Montgomery认为患者用双上肢扶持带轮子的可调节高度的床旁餐桌进行步态训练,能鼓励患者保持直立姿势,并练习持续平稳向前行走,比使用一般的平行杠效果好。
很多患者最终需要手杖辅助平衡,但过早使用易致患者不将体重转移至患侧,忽略站立稳定性的建立和尽可能的对称性行走。
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目前治疗偏瘫异常步态的方法2.1物理治疗是偏瘫患者在有经验的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行走有4个先决条件:①静态和动态的直立平衡;②能够交替地将体重转移至支持腿;③必要的下肢稳定性,至少能部分承重;④能够连续地使每个下肢向前移动。
物理治疗的重点是针对提高控制的质量和运动的质量,采取促进正常姿势反应和正常运动模式的技术,增加对躯干、骨盆和受累下肢运动的感知,并将此融入训练整体之中,促进早期控制患者的近端,而不是远端。
具体方法有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牵伸运动防止挛缩、增强反射动作的模式,增加感觉刺激、监护下的步行训练等。
轻度偏瘫(hemiparesis)特点为伴有或不伴有明显感觉损害,但永久随意运动控制能恢复;偏瘫(hemiplegia)特点为丧失随意运动控制,但仍永久保存有粗大屈曲模式(flexion pat tern)和伸展模式(extension pattern);严重偏瘫(massive hemiplegia)特点为随意动作和模式动作都丧失。
Perry认为有两个行走运动控制中心,即皮质运动中枢和脑干原始的自主控制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