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大学生生态德育实践再探
说, 在德育原则 的确立 和德育 路径 的选择 上 , 大学生 生态
德育必须体现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 , 在遵从大学生 生态德育 目的的前提下 , 视大 学生 的主体 性 , 重 把握受 教育 者 的能 动性 , 坚持教育原则的导 向性 , 强调教 育路径 的针对 性 , 构 建大学生生态德育实践机制 。
( 州学 院 学 生 处 ,安徽 滁 州 2 9 0 ) 滁 3 0 0
摘
要: 大学生生态德 育彰显 着科 学发展 观的人本精神 , 其以追求 大学生的人格 健全与完善 为基 点, 以实现人
与 自然的可持 续协调发展为最终 目的。以科学发展观 审视 , 开展 大学生生德育 实践需要 遵循 系统整体性 、 实践
性和主体 间性等德 育原则 , 可以探 索通过典型榜样 示范、 公正 团体 引导、 营造环境 熏陶、 品德修 养指 导、 投入 实
践锻 炼等德 育路径 , 以期 大学生生态德育 实践更具 可操作性和 实效性 。
关 键 词 : 态德 育 ; 生 以人 为 本 ; 学发 展 观 科 中图分类号 : 6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19 (0 90 —1 20 1 7—74 20 )30 1—3
念 出发 , 引导 大 学 生 养 成 爱 护 自然 环 境 、 护 生 态 平 衡 的 维 生态道德意识 、 德觉 悟和 相应 的道德 行为 习惯 , 动承 道 主
础, 否则德育就 会成 为无本 之木 。同时 , 遵循教 育 的基 要
本原理 , 循 学生 品德 发 展 的客观 规 律。为提 高 德育 效 遵 果, 当然还 要考 虑教 育 教学 方法 设计 的科学 性 、 对性 。 针 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评价标 准在不断变化 , 全球生 态环境
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教研
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实践背景、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践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养的新一代,生态文明教育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教育旨在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尊重与关爱,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实践目标1. 提高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
2. 培养学生生态道德观念,使他们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能够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 增强学生生态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4.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三、实践内容1. 生态文明知识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态学、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 生态文明行为教育: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
3. 生态文明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爱之情。
4. 生态文明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5. 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合作。
四、实践方法1. 课堂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知识。
2.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 情感体验法:通过参观、访谈、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他们的生态文明情感。
4. 创新教育法: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如发明环保产品、设计绿色建筑等。
5. 国际合作教育法: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了解国外生态文明教育经验,拓展国际视野。
语文教学中开展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教 学 中开展 生态伦 理 道 德教 育 的 实践 与探 索
邵建新 , 朱永芳
( 通州市平潮高级 中学 ,江苏 南通 2 6 6) 231
摘
要: 语文教 学是培养学生 良 好生 态 伦理道德的重要 载体 。在 文本研 习中熏陶, 问题探讨 中参悟 , 阅 在 在
超
生
感, 必有应说, 物色万象, 爽然有如感会。”唐 ・ ( 王昌龄《 文
“ 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语 ) ( , 通过对这篇既饱含诗 意又意蕴深远的自然文学经典的学习、 探究, 我们可以形 象化地诠释恩格斯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 自 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 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 ,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 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 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的警世箴言 , 激发学生阅读这 类美文的兴趣, 把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准则艺 术地传授给他们。 这样在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之中强化他
美教育的同时 , 也为我们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帮助他们
的此诗比《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 “ 更复绝的宇宙意识! 一
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 的评价人手 , 引导学生
通过美读来品味, 感悟诗人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张若
树立 良好的生态伦理道德观提供 了极大的便利。如在学
习苏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一的 郁达夫名篇《 江南的 冬景》我 ,
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 促进他们善待 自然、 自然、 礼遇 保护 自 然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 在 阅读讲练中渗透 语文课程历来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 随着人们对“ 生
镜秘府论・ 地卷・ 十七势》,多姿多彩的大自 ) 然在陶冶情
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
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向度与实践方略作者:陈时见邵佰东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03期摘要:生态文明教育既体现教育涵化属性,又彰显公共管理属性,具有公共性、耦合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的场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性工程,不仅要在理论内涵上体现中华民族生态复兴的教育愿景、人民中心生态民生的教育立场、民众生态心智形塑的教育目标、本土生态资源整合的教育特色,而且行动方略上要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任务,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整体性发展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夯实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责任自觉,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建设作者简介:陈时见,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重庆 400715);邵佰东,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3年度重大项目“生态文明教育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JJD880002)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8x(2024)3-0003-10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大计,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发挥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
生态文明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涵养化育形式,在不同主体的生态文明认知树立、生态文明素养改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力提升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1年2月,我国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环宣教〔2021〕19号)明确提出,“要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坚实社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 2021)。
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践
育 才能 使生 态道德 的 内涵 得 到深 刻 的认 识 , 必 须通 过 教育 活动 的观念 影 响才能 使生 态道 德规范得 以体
悟 。而 生态 道德教 育 就是根 据生 态道 德原则 和生 态 道 德规 范 , 通 过各 种 教 育 方法 和 手 段 , 有 组织 、 有计
态 是体 现事 物运 动变化 原初 本性 的 自然 环境 的综 合
尊 重生 态 , 意 味着 理 解 生态 的 内在 道 德 。道 德
是 生态 的 内在蕴 含 , 生 态 是 道 德 的外 在 结 构 。正 如 同人类 拥有 地球 、 地球 也拥 有人 类一样 , 生 态指 向道 德, 道德 也 回馈 生态 。生 态道 德 是 关 于 人 和 自然 的
生 态 道德 教 育对 2 1世纪 人类 和社 会 的发 展来
社 会 中形成 与生态 合作 、 爱惜 生态 、 保 护生态 的意识 和 行为 规范 _ 2 ] 。生 态 道 德 不是 人 类 生来 就 有 的 , 先
天 赋予 的生 态意识 是 粗 浅 的 , 所 以 必须 通 过 后 天教
我们 属 于人 类 , 人 类 属 于地 球 , 地球属于宇宙。 宇 宙是人 类 的本 源 , 也 意 味 着 生态 的最 终 归 属 。生
道 德学 说 , 旨在确 定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发展关 系 , 把道 德 行为 的领 域扩 大 到人 与 自然 之 间 , 从 道 义上 确 立 人 类在 与 自然 的关 系上 所 承 担 的权 利 和使 命 , 提 倡 人 与 自然 的平等性 、 兼 容性 、 和谐 性 。生态 道德 明确 揭示 : 人 类 与 自然 界 的 其他 物 种 都 是 宇 宙 的组 成 部
系统, 是 凸显 自然 内存 觇 律 与整 体 和 谐 的客 观 本 原 世 界 。生态 是更 完整 意 义上 的 自然 , 自然是 更 本 原 意 义上 的生 态 。或者 说 , 生态 是 自然 分 化演 变 的产 物, 自然 则是 在 生态 内部 起 作 用 的原 因 。正如 希 腊 自然哲 学家 所论 断 的“ 最初 存 在 的东 西 在运 动 变 化 过 程 中始终 起作 用 , 因 此 事物 的最 初 状 态 或者 是 构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为优化教育生态、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教学设施、课程等)。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生态平衡的状态。
例如,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师的教学供给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之间、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调和混乱。
(三)限制因子定律在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起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
在教育生态学中,也存在着各种限制因子,如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
这些限制因子会制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优化教育生态,就必须识别和解决这些限制因子,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最适度原则最适度原则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理和生态特性会达到一个最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在教育生态学中,最适度原则要求教育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滞后。
只有在最适度的范围内,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生态环境的优化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简要谈生态德育
简要谈生态德育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文明的今天,人类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思考,“可持续发展”这个富有潜力的名词开始为人所知并且慢慢深入人心,人类努力地将各方面实践活动从工业化时期的远离本质的异化状态复归其本质。
教育作为实践活动之一种也加入了这一进程中。
但实现教育本质回归并非易事,因为远离本质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
工业革命以来,在理性主义的遮蔽下,人们好像遗忘了教育的主旨在于提升人自身价值,实现人的存在意义,把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主要目的。
同人类的其它实践活动一样,教育把对于外界的占有和征服作为教育实践的唯一指向。
教育所关注的人之发展,只是局限于一部分“有用”知识的获得和相应认知的发展。
教育的价值不在人本身,而是表现在人之外的各种物质利益和效率以及表现物质利益和效率的各种测试分数之中。
在这种知识化、外在化的教育中,德育的命运可想而知。
德育原是对人导之以成人之道,做人之理,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并在某一领域发展的某一种人。
但在异化了的教育大背景下,德育要有容身之地,只得弃其本质。
道德知识的获得成为德育之追求,并不断地概念化,一再脱离活生生的生活,渐渐失去了对于人的道德生活的直接指导能力。
道德学习变成了与学习者本人无关的外在知识和规则的学习,与其生活和实践相分离。
所以我们的道德知识的传授者们每天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和生命投入,却无法深入青少年的心灵世界。
上世纪80年代末,在很多直接关系经济利益方面的发展开始注重生态伦理、回归本质追求的几十年后,一些事关根本的领域如人的生态德性、健康人格的陶养等开始受到关注,并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研究。
一种新的要求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个体生活体验的德育观应运而生,德育专家们将其称为“生态德育”。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态德育”还是个新名词、新事物。
一、生态德育的理论定位及理论特征1.理论定位生态德育是区别于以往的“知性德育”的一种新德育观,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
生态体验 体验和谐——安徽省灵璧中学中学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模式构建
生态体验体验和谐——安徽省灵璧中学中学生态德育理论研究及实践模式构建【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首次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将生态保护和道德教育结合,提出了“生态体验”这一新的德育理论。
“生态体验”注重学生自己在生态活动实践体验中形成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和尊重自然,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一直以来德育工作总是单纯以思想教育为主,因而时代性不强,实效性差。
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变单纯的思想德育为生态德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中多感受、多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生态德育三特校园和谐成长我校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共识:体验中获得的感悟是最深刻的,体验后得到的转变才是自觉的行动,这是德育更高的追求。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本着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构建了“书香味、人文性、实践性”的三种特色相结合德育模式,给学生创设自然、和谐、自主的学习生活环境,丰富学生们的成长经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打造特别有书香味的生态德育校园环境好坏可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美丽校园,能够启迪学生对美和良好修养的一生追求;一个美丽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向往和回忆的地方,成为珍藏在学生心里永远的美。
我校结合地方特色,精心建设“九园一院”美景,即钟馗园、虞姬园、奇石园、桂花园、樱花园、月季园、银杏园、百花园、百果园和灵璧中学旧址正学书院,让学生在身边感受春花秋实、夏荫冬绿的美景和学校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更有百米文化长廊、紫藤榭、步云亭、二桥映月等十大景点,分布在校园的各个地方,供学生课间小憩、读书学习。
美丽的荷塘,斜穿校园,岸边杨柳点水,杂花生树,绿草盈盈。
河水波光滟滟,荷花、水莲、争奇斗艳,处处赏心悦目。
河上二桥将南北两岸的南大门、科教馆、运动场和教学区联成一体,分合有致。
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素养,我国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本文将以某市为例,介绍一次成功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一、活动背景近年来,某市空气质量持续恶化,水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素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该市决定开展一次以“共建绿色家园,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市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使大家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2. 培养市民的环保行为,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生活方式;3.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三、活动内容1. 生态道德讲座邀请环保专家、学者为市民讲解生态环境知识,普及生态道德理念。
讲座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节能减排等,使市民对生态环境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2. 生态道德宣传在公共场所、社区、学校等地张贴生态道德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生态道德理念。
3. 生态道德实践活动(1)植树造林:组织市民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2)环保志愿服务: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如清理垃圾、保护水源、宣传环保知识等,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3)绿色出行: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开展自行车、步行活动,提高市民的环保行为。
4. 生态道德知识竞赛举办生态道德知识竞赛,激发市民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的兴趣,提高生态道德素养。
四、活动成果1. 市民的生态道德意识得到显著提高,环保行为得到加强;2. 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空气质量、水源质量有所提升;3. 市民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活动总结本次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模板(2篇)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模板我们以继续深入开展校园生物种植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丰富少年儿童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引领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主要目标。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进行每周一次活动。
现将种植园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工作总结如下:一、活动内容:1.学生通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许多生物种植知识。
以图片展示、录像展示、演示操作、实践操作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了相关种植知识,使学生能说出一些蔬菜、农作物的名称、生长特点等,懂得种植的必须环节,初步掌握了一些种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体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2.学生动手实践,开展种植。
通过对滴水____的移栽、管理、收获、装盆以及在种植中的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都是老师知道,学生自己亲自动手,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可以学习巩固书本知识,加深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艰辛磨练学生意志,收获地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取,真正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3.学生自己亲手实践,种植并收获了滴水____、吊兰、蒜苗、____青、菠菜、香菜等多种观赏植物和农作物。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科学的分析问题、科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种植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人员选定:我们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人员是由七、八年级的学生组成,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
三、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在种植园活动中,还让学生自己动手,播种、浇水、施肥、修剪等。
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模板(二)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从少养成爱环保、讲环保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校园德育内容。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问
( ) 下
2 0 ・ O9 3
高校 生态道德教育探析
樊 静
( 长安 大 学
【 摘
陕 西西安
705 ) 104
要l 本文就 我 国高校 生态道德教 育存在的 问题进行 分析 ,
指 出了高校生 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 出了高校 实施生 态 道德教 育的途径。
育的开展 , 可以培养 广大师生的生态道德 意识 , 使他们形 成科 学的生 态观和文化观 , 而进一 步提 高广大师 生的精 神文化水平 和道德 观 从
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关键词 】 生态道德教 育; ; 问题 意义; 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的发展 , 人类生存环境 日 益恶 化 , 为促进 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 构建人 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 系, 生态道 德教育 的问题由然而生, 日 并 益成为道德教育所关 注的又一新 内容 。 高校生 态道德教育, 是生态道德教育 的主要阵地 , 它把生态道德作为 教育 内 容之一纳入 学校教育体系 当中,从而引导受教育者为 了人类 长远 利 益 和更好地享用 自 、 然 享受生活贡献 力量 。 高校 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 ( ) 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 , 高校课 程安排存在漏洞 。 前高校开设 的 目 公共基础必修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 教育等相关课程 , 除了某些专 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类的课 程 , 讲授一 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 ,并未将生态学课 程列为高 校非生态专业 、生物专业 的公共基础必修课。 、 因此 , 高校大学生的生 态道德教育还是—个及其 薄弱 的环节 , 甚至是一个 空白。 ( ) 二 从学生方面来看 , 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 缺乏责任感 。主要表 现在生态知识孤陋寡 闻、 公共环保意识较差 、 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 对 趣。 一部分人在校园里 随意践踏草坪 、 乱扔垃圾、 随地 吐痰 ; 宿舍 内 在 开长明灯 、 费水资源 、 浪 宿舍环境脏差乱等现象较为严重 。大学生 当 中不 懂的尊重生命个体 , 缺乏生态道德意识 的案例 时有发生 , 比如 曾 引起 社会广泛关 注的清华 大学学生刘 海洋 的 ” 硫酸烧 熊事件 ” 以 , 及某大学 曾发生的 ” 微波炉烤宠物事件 ” 。由此可见 , 生态道德观念 还没在我们 当代大学生心 目中完全树立起来 。 ( ) 三 从教师方面来看 , 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 日常教学 中 , 教师 只注重课堂教育 ,只是简单 的向学生灌输生态道德和环境保 护等方 面的知识 ,许多教师 的 目 只停 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 面和外部层 光 面, 即只是关 照人类在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 面的交流和转化 。 因 而总是把生态 问题 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 ,忽视在各 学科 的教学 中灌输生态道德观。现有的教师都是过去 的教育思想 和 教育体 制下培养出来的 , 是典型的 ” 向度 ” , 单 人 即仅仅 具有为生产
生态文明实践教学(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生态文明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意义1.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活动,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包括生态道德、生态知识、生态技能等方面。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态素养。
3. 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生态文明实践教学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通过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内容1. 生态知识教育生态知识教育是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基础,包括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掌握生态知识。
2. 环保技能培训环保技能培训是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核心,包括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环保宣传等。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环保技能,提高环保意识。
3. 生态实践活动生态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植树造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宣传等。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 生态伦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是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教学、辩论赛、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实践环节等。
针对这些挑战,需要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加强实践环节,以提高教育效果。
02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生态伦理学与生态道德观
生态伦理学的内涵与基本原则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汇报人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基
础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与
方法
目录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挑战与 对策
• 案例分析与应用 • 结语与展望
01
生态道德教育概述
生态道德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01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旨在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 责任感,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共生。
06
结语与展望
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总结与反思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生态道德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实践体验、环境熏陶等 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和行为习惯,提 高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
近年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 重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相关课程和实践活动,培养 了大批具备生态意识和责任感的人才。
改善。
案例三
总结词
某地区多所高校联合开展生态道德教育 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 意识和行动力。
VS
详细描述
这些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环保实践活 动、讲座、展览以及知识竞赛等形式,使 大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还促使他们将环保理念付诸行动。经过 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校园环境得到了明 显改善。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部分,生物学教育在高中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生物学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打破知识桎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问题二、强化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对生态道德问题的思考生态道德问题并非仅仅是理论或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道德认知和行为模式。
生物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一些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实际案例,从而引发学生对生态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通过讲解万亩林海变荒漠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过度砍伐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引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欲望。
三、注重实践与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实践与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
通过亲身参与环保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产生认知和共鸣,进而养成环保习惯和责任感。
四、开展讨论与辩论,促进学生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生态道德讨论与辩论,引导学生探讨环境保护中的伦理、价值和责任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的形成。
通过辩论,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确环保行为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的意义,进而培养自觉遵守生态准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行为意识。
五、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施策略,可以有效地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的也能够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的公民。
希望未来,在生物学教学中,能够更加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理论。
教育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就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协调,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生态平衡理论。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平衡关系,如师生比例的平衡、教学资源分配的平衡、课程设置的平衡等。
当这些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会导致教育问题的产生,例如师资短缺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再者是限制因子定律。
在教育中,也存在着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政策不完善等。
只有识别并解决这些限制因子,才能推动教育的进步。
还有生态位理论。
每个教育个体和教育机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即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
例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就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在实际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方面,以班级管理为例。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教师需要关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就如同为班级这个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则内向文静,擅长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共同成长。
如果班级中存在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不能仅仅针对问题本身进行处理,而要从整个班级的生态环境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同学关系的紧张。
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思路(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引领社会的重要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思路。
二、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
2. 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教学实践可以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学实践有助于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生态文明教学实践要以科学为指导,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确保教学内容准确、科学。
2. 整体性原则生态文明教学实践要注重整体性,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3. 实践性原则生态文明教学实践要注重实践,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创新性原则生态文明教学实践要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生态文明教学实践的内容1. 生态文明理论教育(1)生态学基础知识: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功能及生态平衡等。
(2)生态文明理念: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3)生态伦理学: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 生态文明实践活动(1)校园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实践活动。
(2)社会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环保、绿色出行、环保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
3. 生态文明科技教育(1)新能源技术:介绍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
生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
生态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应用生态德育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德育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
它是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培养目标,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与互惠互利的生态道德观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目的、内容、方法、途径、要求、注意问题等方面的指导、教育的一种生态德育模式。
其目的是引导人们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以应有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自觉养成保护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习惯。
一、生态德育的主要内容生态德育的内容包括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生态科学知识教育、生态美德教育、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教育、培养良好生态行为习惯等等。
(一)树立绿色生态理念生态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生态理念。
绿色生态理念要求尊重生命、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要弘扬善、惩戒恶、追求美;它认为发展社会“善”是生态美的灵魂。
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和睦相处把生态美表现出来。
因此,绿色生态环境的创造对于调节人的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敦化社会风尚,促使人以良好的心态去从事工作、学习,对于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创美等方面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育工作者还须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下,努力唤醒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生态美的不断追求与不断创造之中,创造出自然美与人为美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进步与工业发展中受污气、污水等的污染与破坏。
指导学生绿色环保消费,包括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倡导节约、环保、自然、健康、卫生、安全与可持续性等消费理念。
(二)加强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树立绿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还须教授生态科学知识。
生态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生态知识与环境污染科学知识等。
如森林群落基本生态过程及分布;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废气、废水对大气、动植物及人类的危害与影响;生活废水、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乱砍、滥伐森林对水土、环境及人类的危害及影响;“沙尘暴”及沙漠化对耕地与人类的影响;城市化推进与耕地不断减少的矛盾如何解决;某些地区土地大量荒芜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淡水资源的缺乏及水资源的净化与保护策略等。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探析
种族 的人 , 包 括 其 中 的低 能者 、 伤 残者 及 社 会 上 其
他无 用 的成员 , 最 终 扩展 到 比他低 级 的动 物 ” [ 1 1 。
生 产力 的迅猛 发 展 , 实 现 了经 济 的快 速增 长 和 物 质 的极 大 丰 富 , 但 是 以征 服 自然 为手 段 获得 的成
立 存 在 和发 展 。人类 不 应 该 为 了 自身 的 利益 毁 灭 性地 开 发生 物资 源 和 自然 资源 。另一方 面 , 人类 与 其 他 物种 不 同 , 人 类 是 自然 界 高 度进 化 的产 物 , 能 够 凭 借 自己 的理 性 思维 对 自己 的行 为 进 行 积极 反
2 0 1 3 年第 4 期 2 9 卷( 总第 1 7 0 期)
南 京 政 治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P L A Na n i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P o l i t i c s
N o. 4, 201 3
Se ia f l N o.1 7 0Vb1 . 29
求, 而 依 靠 道 德 的力 量 进 行 生 态道 德 教 育 , 则是 时 代 赋予 德 育 的新 课 题 。
一
要职责 , 在 实 现其 自身 权利 的 同时 , 要 给 予 地球 其 他存 在 物 以同等 的实现 其各 自生 物潜能 的机会 。 我 国在 向现代 化方 向迈 进 的过 程 中 , 面 临着 社 会经 济 与人 口、 资源 、 环境 的尖 锐 矛盾 , 生态 环境 恶 化 已成 为 当前 迫切 需要 解决 的 问题 。2 0 0 7 年, 胡 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摘要:为了使生态道德在人们心中内化,并在实践中外化为生态行为以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生态人,一方面应树立和运用新人类中心论和绿色生态理念,来完善生态道德行为规范,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对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的研究展开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新人类中心论;理论构建;实践探索一、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理论构建(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教育过程中它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的。
生态道德教育显著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自然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
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主要行为规范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生态道德主要行为规范是指:1.践行一般性生态美德一般性生态美德指亚里斯多德美德意识的确立,一般指生态德性中的善德、善行。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精彩地论述了他的美德伦理思想,概括起来其主要观点有:“勇敢、节制、慷慨、大方、胸襟恢弘、温和、诚实、机智、友善、正义、高尚、坚毅、智慧”等。
其中“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被称为古希腊的“四主德”;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一种品质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是否遵守中道。
中道原则即理性原则,生态美德就是寻找对自然的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恰当中点之品质,过度或不及都是破坏自然的恶习。
2.尊重生命(1)尊重生物的道德身份。
(2)保持生态平衡,提倡生物多样性。
3.善待自然,反对环境法西斯主义(1)学会感恩尊重自然。
对自然要尊重,履行对自然的责任。
(2)形成新人类中心论开发生态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倡导和奉行的道德哲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即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价值观被超越和整合,形成了新的理论——新人类中心论。
新人类中心论可以理解为: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在发挥人类的科技生态能动作用的同时兼顾自然的价值和权利,以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形成人造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有机结合,从而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新人类中心论将是生态伦理的核心理论,也将是生态道德教育规范的新的核心理念。
4.节约保护自然资源,树立绿色生态理念绿色生态理念包括:(1)重视善、恶、美的引导。
绿色生态理念明确指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行为是最基本的生态行为,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
它发展社会“善”的积极意义,认为“善”是生态美的灵魂。
绿色生态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表现出来,这就符合了自然美的生态规律。
绿色生态理念下的美的生态环境能调节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敦化社会风尚,使人们能以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心态从事生产活动。
(2)培养受教育者的生态审美意识。
要唤起受教育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实现对生态美的不尽追求与创造的理念,使受教育者要以生态审美意识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创造出自然美与人造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与工业力量干预下发生的反自然美的畸形变迁。
(3)树立绿色消费理念。
生态道德的绿色消费理念是绿色生态道德理念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生态道德理念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起绿色的消费理念。
绿色消费是指在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在节约有度的前提下,追求接近自然,不以获得某一具体的经过化学加工的有形的商品(服务)为主要目的,而以获得主体消费的自然美感、健康、安全为指向的一种生态消费方式。
这种绿色生态理念贯串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消费者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
它包含节约、自然、健康、安全、可持续性等消费理念。
(4)绿色生态理念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总称,是使人类具有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的最有力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绿色文化内容。
中国的传统哲学就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生态科学知识是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基本的生态科学知识包括地球生态和当前环境科学系统的基本规律:森林群落、物种群落基本生态过程和分布;化学产品及元素对大气、植物、动物的影响;化学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沿海滩涂湿地对人类的影响;水资源的净化及保护措施等等。
生态科学知识在整个生态道德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是21世纪公民素质的必备知识,是对中国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极好教材。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探索(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1.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教育场所向公众展示,以激发公众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这是最基本的生态道德教育形式。
2.征文研讨形式即教育者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被教育者采取征文研讨的形式,提高对当前生态的理论认识;或者通过研讨的形式,来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该形式即是指教育者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环境演变过程向受教育者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育内容的独白,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这是生态道德教育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这是指让受教育者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并感受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受教育者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实地考察法是最理想的生态道德教育方法。
(二)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
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
可以通过各学科教学,一方面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环境科学与环境卫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受教育者的生态行为。
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生态道德教育课程为公共必修课程(在各科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及监督一方面各级领导要重视,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绩纳入考核体系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观,增强在社会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立有特色、有吸引力的生态道德教育网站,制作生态道德教育主页,或者把生态道德教育内容通过各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宣传,形成生态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
3.重视家庭教育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家庭教育是基础。
家长应该首先重视和掌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在家庭中形成重视生态道德教育的氛围,使家庭中每个成员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并在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行为,养成应有的生态道德素质。
4.制定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人类维护生态环境离不开法律,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道德教育获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确实有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欲望急速膨胀,丧失道德操守。
因此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便迫切需要一种强制约束力来规范公共行为。
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通过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生态方面的相关法规,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使之自觉遵守生态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通过宣传,逐步将环境保护、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1]新京报社论.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同等重要[N].2005-01-30.[2]周笑兵.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目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3]Singer,Animal Liberation,pp.7~8;the emphasis is Singer’s.[4]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