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答案解析 (5000字)
1. 如何理解中国梦与青年梦的关系?(一)是什么: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
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和2049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二)关系:青年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梦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梦不能脱离单个个体而存在,它依靠那些有着梦想和实干精神的青年人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中国梦,这是一个集体概念,并不特指单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而是大家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
青年是最容易盛产梦想的花季,也是最有条件把梦想付诸实践的时期。
青年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强国梦。
(三)年轻人的梦想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要勇敢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并付诸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新的活力。
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其次,勇于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最后,我们要有扎实端正的的学习生活态度、工作作风。
2.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一)中国基本国情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即“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二)我就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谈谈看法。
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区域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实践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意义的话题。
自20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政治治理等方面的应用与实践不断深化,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思想理论领域中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在理论创新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始终处在理论创新的前沿,不断克服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践问题,并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这些实践在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社会实践和政治治理领域中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政治治理领域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改革中得以具体应用。
中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和实践观点。
在政治治理领域,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对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政治体制持续改革,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注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这些实践探索为中国塑造了一种高效、稳定和有力的政治治理体系。
三、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教育领域中的发展与实践,为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和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弘扬。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创新驱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创新驱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市场调节为主体、政府调节为辅助的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创新驱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创新驱动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
首先,创新驱动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通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创新驱动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创新驱动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创新驱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不断推动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的
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第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基本前提和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揭示它的实现条件和规律。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是所有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不同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它包括个人消费,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指这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
社会总资本在一年内发挥职能提供的社会总产品表现为社会总商品资本。
必须从总商品资本运动公式来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
必须确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的原理:一,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按其最终经济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而社会总生产也划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Ⅰ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Ⅱ部类。
二,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跟单个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为C、V和M三部分。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得到补偿的问题。
补偿有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中代表C、V和M三部分价值的商品都能够卖出去,从商品形态实现为货币形态;二是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生产中所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又从市场上买到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从货币形态又实现为商品形态。
社会总产品的这两种补偿,“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
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
第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因为,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要素;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因素。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是认识与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的主题———民生与发展的理论引领。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变化着的现代化建设的复杂状况,立足国情、深化改革,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与使命。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要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的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备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其主体内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与阐释主要包含在马克思的重要著作《资本论》中。
马克思通过系统研究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及资本主义的逻辑发展,批判性、创造性地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与产品的社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而必将导致无产阶级社会革命,最终创建共产主义新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内容是从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当代中国经济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当代中国经济论文当代中国经济论文篇1谈谈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摘要】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认为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不应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是西方经济学,而是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由中国经济学家理论创新所得的、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中国经济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以方便学生以后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理论的发展仍然滞后,原因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对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的认识不清。
究竟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主流经济学?说法很多,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经济学必须“与国际接轨”,认为西方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应当是中国经济学的主流。
应当承认,产生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文化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有益的重要作用[1]。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统天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家往往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释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仅仅充当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宣传者。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出现了像吴敬琏、厉以宁、林毅夫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中做出了建设性的工作,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日渐衰微,在高校的经济学的教学中,两种理论并举,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弱势地位,西方经济学处于强势地位。
本文探讨的当代中国主流经济学问题,是为了我国的经济学研究、教学提供参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理论界对主流经济学的认识还有争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资本论》为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传入我国后,被作为指导计划经济的理论,虽有发展,但终究没有形成学派。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与运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发展与运用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所实行的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被证明了是可行的、科学的,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了许多挑战。
为此,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其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如何对其进行创新发展运用的策略,无论是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创新继承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挑战;创新发展引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自诞生以来,回答了许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也指导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
然而,时代是在发展的,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在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产业不断升级优化的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运用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全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必然需要我们采用与时俱进的理念,结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创新发展,不断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陷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论”的思想旋涡。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一)商品二因素及劳动二重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基本也是最精辟的论事就是关于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主要是指商品的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而劳动二重性主要是指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重属性。
马克思认为,“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1],具体来说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而其价值则是取决于抽象劳动。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其对于人们来说又一定的作用,其某一个或几个属性是人们所需要的,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而价值则是人类脑力劳动和体力耗费的表现,对于人类劳动来说是无差别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二)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与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主要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经济中进行等价交换的基础,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一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全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为基础,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以下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经济发展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之中,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经济发展被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是社会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社会才能逐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矛盾则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有通过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经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当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关系的合理化和优化。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建设理论,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建设的路径。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是重要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式,旨在实现市场调节与国家调控相结合。
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改革,以提高其效率和竞争力。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也十分重要。
这种市场与国家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强调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注重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力量,其改革关乎国家经济的全局。
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这包括深化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企业治理,培育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再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经济的发展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因此,在推进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防止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
最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新理论,完善制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作出努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企业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简述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2.根据当代中国的基本实践说明如何认识和利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创新成果。
1.简述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
在20世纪,人类虽然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但是依然举得了巨大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科技革命和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推动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各国经济联系和现代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20世纪上半叶,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等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技术、生命科学,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面貌,加速推进了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世纪初,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有力动摇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尽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
但是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在曲折中继续向前发展。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世所瞩目的重大成就,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丰硕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全面崩溃。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形成。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人类进步力量的共同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国家逐步取得了民族独立,开始自主探索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理论宝库中的瑰宝。
对于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学习、把握并推动这个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他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二是从社会学层面论述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层面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这部分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前提,三大规律”和“一个思想”加以概括。
(一)一个前提。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之前,必须解决这么一个理论前提:社会历史发展到底有没有规律? 这个问题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前是非常混乱的。
绝大多数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对此都持否定的态度。
黑格尔等极少数思想家虽然也看到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但把它神秘化即唯心化了。
他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是“绝对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和外化。
对社会历史领域认识如此混乱是有主客观方面原因的。
客观原因,社会历史发展与自然界发展根本不同。
前者有人参与其中,后者是自发力量起作用。
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思想家要么只看到参与社会活动中的人的思想动机,而不去探究他们活动背后的动因。
要么夸大人们的主观动机,要么拔高历史发展过程中偶然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虽然参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是那些有意识、有目的和活生生的人,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些目的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既不取决于个人意志,又不取决某个阶级或集团的意志。
因此,要去探究隐藏在人们(包括阶级、集团)意识和目的背后的动因,从中就可以看到经济和生产力起作用的深层次原因。
从表面上看,社会历史发展似乎受偶然性支配,但实际上“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①。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唯物史观的创立彻底澄清了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上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模式,旨在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调控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
科学技术进步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产权关系、价格形成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这一体制下,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受到国家政策和法律的制约,以保障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和社会公平。
其次,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科学技术进步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技创新被视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来支持科技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支持,而科学技术进步则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只有在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经济才能够不断壮大,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和分析,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指导。
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被视为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着眼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生产关系的束缚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的加剧,进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于对这种内在矛盾的不断革命,通过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实现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超越。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源利用的理论关注于资本主义对资源的私有化和剥夺,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保护。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源的私有化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富裕。
这种资源利用的理论不仅关注于经济效率和效益,更强调了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矛盾和不合理现象的深刻分析,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和指导。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也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而任何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都需 要经历长期复杂的过程。 • 以历史的年轮来计量,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说 来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而且,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 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国家。 • 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彻底改变经济文化 落后的面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然需要一个漫长 的发展过程。
和实现大众福利为目标的集体管理制度,它在批判和对抗
以资本为本位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但是,由于 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不成熟,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思想并没有获得现实力
量的支持。
•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发展了唯物
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且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
•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1/4土地 上近1/3的劳动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实践。 • 社会主义在欧洲、亚洲和美洲一些国家的发展,初步改变
了这些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
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加速了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推 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 苏东剧变是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既有深刻的历 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 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存在僵化,推进改 革的成效不大,经济发展战略上的错误和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上的错 误诱发了国内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 • 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 位,放弃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 主义思潮甚嚣尘上,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方向 。 • 从外部原因来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进行“ 和平演变”和干扰破坏,同时又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进行 诱压; • 从内部原因来说,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缺 乏有效的对策,结果被逐步分化瓦解。深入研究并汲取苏东剧变的教 训,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200字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文1200字篇一: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摘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指导地位,是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但我们现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我认为,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轨制经济制度,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而且对于私营企业没有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没有竞争力和没有影响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全面发展,避免短板效应,早日富国强民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论体系按劳分配合理性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这个结果确实发人深思。
在人类社会刚刚走过的1000年中,思想大师群星璀璨。
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而他的思想依然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无穷魅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已经有160多年了,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横跨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史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经过不断的学习,我们应该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正如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也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一种比以往任何制度更能产生巨大生产力的制度,但不可避免的就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这种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这种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明确全世界社会的发展趋势。
所以,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促进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答中国所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思想观点直接就是对当代世界及其发展的新概括。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放眼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当代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哲学。
以往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始终聚焦于改变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真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是以自由主义为理论支撑的。
它强调自由,强调市场,忽视公正和公平,它对于自由主义具有重要的制衡和矫正作用。
两者的适当结合,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西方国家的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我们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
”我国现在也存在着类似情况。
王绍光指出,中国改革以来经历了从伦理经济到市场社会的转变。
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发展的必要联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世界,两者在当代的相遇根源于同一个目标,即两者都关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都源于对西方传统哲学的反叛,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虽然两者在时空上相隔甚远,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世界思潮在当代必然不期而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第八讲-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3.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世界 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它改变了“资本的逻辑”,确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 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奠定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第三,它有效地遏制了帝国主义战争,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的重要力量。 第四,它瓦解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支持了第三世界国家的 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为发展中国家找到了实现民族的独立 和解放、人民的富裕和幸福的正确道路。 第五,它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资本主义以 强大的压力,迫使资本主义社会改善劳资关系,对生产关系 和分配方式进行某些改良和调整,使劳动群众的物质生活条 件和社会福利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 阶级矛盾。
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社会主义的未来
1.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从中国古代《诗经》的“小康”、《礼记》的“大 同”到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大同书》的“大同世 界”、民主主义先行者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从古希 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的 “乌托邦”、“太阳城”、“新和谐公社”,人类 从来没有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社会主义生命力的充分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三个方面彰显社会主义的强大 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突破了苏联僵 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给社会主义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在所有制上 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指令 性计划管理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政治权力高度 集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 文化管理,等等。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革命建设发展论文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至今,社会经历了不同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也在时代变化中得到了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创立了关于革命的理论;和平与发展时代创立了关于建设的理论。
从而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化、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准确地把握时代课题,根据发展着的实践,不断发现、研究并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以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至今已经150多年了。
其间,由于时代特征不同,各国所面临的具体实际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得到了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
一、马克思、思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向世人表明了它善于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鲜明特征。
19世纪30, 4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许多国家得到长足的发展,进人了大机器工业阶段。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随之爆发,由此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间的矛盾尖锐对抗,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他们的斗争,这一时期发展到理论顶峰的空想社会主义却显得苍白无力。
因为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从道德、从理性的层面去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却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考察了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立足于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在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必须始终坚持,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要与时俱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分。
中国经济可以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交换价值生产过剩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报告强调,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在《资本论》研究会召开之时,缅怀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及研究他的思想,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谈三个问题。
一、“老祖宗”不能丢“老祖宗”不能丢,即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不能丢。
之所以不能丢,因为它是科学,是真理,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并能指导新的实践。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其根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特别是《资本论》的方法。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只有深刻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或方法论,我们才能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才能发扬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本质,并应用它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资本论》博大精深,其方法论有多种,如科学的抽象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等等,但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对此,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着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
他们认为,商品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社会主义私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整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商品生产与交换,商品现象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把市场经济完全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
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物质交换以及人的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限制,刚刚出现的新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有他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对于商品经济问题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
他曾经认为,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生产。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于确立
从我国实践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运行,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确立,提升了国力,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体制所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弊端日趋严重,生产力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人民生活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
中共十二次全国人大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的改革原则。
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党从理论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禁区,打破了社会体制与经济制度高度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于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就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社会之一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命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成为全民共识。
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纵观古今,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机器代替人力,大大缩短了同一件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类飞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有新的发明,新的创新出现,必然将大大改变社会生产面貌。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只能依靠于微小的人力,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人们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各种代替人力的机器,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让世界面貌大为改观。
但人的需求当然远不止如此,因此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高效率时代,电力逐渐代替蒸汽,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劳动效率,使得社会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
在这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不断地改革,创新,否则必将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先进程度,同时企业也需要仔细注意自己企业内
部的工作效率和社会上一般的劳动效率的比较,如果自己的效率低于社会平均效率的话了,说明自己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竞争了,需要马上改革,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
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人力的多少,更是效率的高低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读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
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
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
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
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
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
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读书感悟)
1.实践应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揭示出实践应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效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践,而非盲目的、低层次的、不顾后果的实践活动。
我们应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实际应用和发展的理论,就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主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2.实践是一种广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说的实践是千百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实践,是形式广泛多样的实践。
从实践主体的广泛性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博大的、开阔的、开放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从事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对此负有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科学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实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应改变过去只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比较忽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实验的片面观念。
我们应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合理互动与融合,共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实践是以人的实践
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实践又是以人为本的实践。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二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人。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主体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使主体“认识自己,是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
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人既然是实践的出发点是实践展开过程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同时也是实践结果的获得者。
社会实践的目的应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与时俱进的。
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富于创造性。
既然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因此我们对此就要有心理准备,做好知识储备,然后大胆进行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因为小康社会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可资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
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的难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去进行实践。
总结: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对实践也尤为重视。
没有实践的理论注定是脱离实际的,不符合实情的。
当然,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需要在真理的前提下科学的实践,我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实践,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出现过失误,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当代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实践。
当然,生产力是决定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断缩短。
这是人类发展的标志,也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
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的发展会越来越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