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的演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历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他们认为,商品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当社会主义私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后,整个社会就不会再有商品生产与交换,商品现象会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并没有把市场经济完全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范畴。马克思认为,由于生产力、物质交换以及人的能力等发展水平的限制,刚刚出现的新社会,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有他所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对于商品经济问题也给与了一定的关注。他曾经认为,在中国这么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计划的发展商品生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的条件,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不完整。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于确立

从我国实践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二十多年的运行,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确立,提升了国力,奠定了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体制所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弊端日趋严重,生产力发展逐渐陷入困境,人民生活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有效改善。中共十二次全国人大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的改革原则。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党从理论上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市场经济禁区,打破了社会体制与经济制度高度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于市场机制的巨大作用有了明确的认识,也就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社会之一市场经济”这一重大命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成为全民共识。同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的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纵观古今,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历经三次工业革命,工作效率不断提高,逐步实现了由机器代替人力,大大缩短了同一件工作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类飞速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历史长河中,每当有新的发明,新的创新出现,必然将大大改变社会生产面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只能依靠于微小的人力,来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这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人们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各种代替人力的机器,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让世界面貌大为改观。但人的需求当然远不止如此,因此有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的出现让人类进入了高效率时代,电力逐渐代替蒸汽,给社会带来了更高的劳动效率,使得社会劳动时间进一步缩短。在这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不断地改革,创新,否则必将面临着倒闭的危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的先进程度,同时企业也需要仔细注意自己企业内

部的工作效率和社会上一般的劳动效率的比较,如果自己的效率低于社会平均效率的话了,说明自己的企业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竞争了,需要马上改革,提高自己企业的效率。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仅是人力的多少,更是效率的高低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读后感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重大. 第一,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的批判.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模型是:一个工人每天在工厂劳动12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12个物化劳动小时(马克思用来衡量价值量的单位,以下简称为“价值单位”。工人每小时创造的价值量是一个“物化劳动小时”,即一个价值单位)。然而他一天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只有6个价值单位。资本家把新创价值的一半(6个价值单位)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另外6个单位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他的利润。在这个模型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均为6小时。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读书感悟)

1.实践应是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揭示出实践应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效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高层次、高水平的实践,而非盲目的、低层次的、不顾后果的实践活动。

我们应不断总结实践的经验,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并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中国实际应用和发展的理论,就是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自主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2.实践是一种广义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说的实践是千百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实践,是形式广泛多样的实践。从实践主体的广泛性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博大的、开阔的、开放的。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从事科学实验的知识分子对此负有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科学研究既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实验,也包括社会科学研究实验,应改变过去只重视自然科学研究而比较忽略社会科学研究,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是科学实验的片面观念。我们应该促进科学与人文的合理互动与融合,共同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3.实践是以人的实践

马克思强调的社会实践又是以人为本的实践。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二是实践的目的是为了人。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主体作为实践的出发点,使主体“认识自己,是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评价这些关系,根据人的本性的要求,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人,作为主体的人既然是实践的出发点是实践展开过程的承担者和发动者,同时也是实践结果的获得者。社会实践的目的应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满足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4.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富于创造性。既然实践是一种创新的实践,因此我们对此就要有心理准备,做好知识储备,然后大胆进行创新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因为小康社会对我国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梦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可资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模仿。面对这样的一个重大的难题,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党的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去进行实践。

总结: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对实践也尤为重视。没有实践的理论注定是脱离实际的,不符合实情的。当然,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需要在真理的前提下科学的实践,我国自从建国以来一直在实践,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虽然出现过失误,但总体来说还是瑕不掩瑜,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是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当代意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效率的实践。当然,生产力是决定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因素,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断缩短。这是人类发展的标志,也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的发展会越来越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