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作业
自然辩证法
1、“科学技术越发达,人类越危险,人类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你认为是这样吗?请论述之。
2、中国在古代很发达,但是近现代却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你认为是那些原因造成这种结果的?请论述之。
1、我认为不会这样
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曙光和推动力
在人类的始祖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之前,猿还是那只猿,石头还是那石头。当他们用朦胧的科学技术在偶然间制造了第一批工具,从此跨越了被马克思等划定的人与猿的分水岭,人类随之也划时代地诞生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其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首先,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和昌盛。纵观近300年科学技术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都使物质生产力大大地向前推进;特别是20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根植于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而近20年的统计资料表
明,在促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已高达60%-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物质生产方面已经充分体现了其优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推进了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条件,推动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包括推动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与人类社会推入到虚无
然而,科学作为人类准确把握外界事物的工具,却永远无法关注人的内心和存在意义。科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外界,人们能够依靠科学技术走到太空,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看清原子的结构,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因而不会也不可能帮助人们走向解放人性的最终胜利。恰恰相反,人和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的铁幕下,渐渐迷失,与人所追求的“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境界已经游离得很远很远了。
三、善用科学,走向诗意
爱因斯坦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
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人类和人类社会尽管面临巨大的困惑,但是这并不全然是科学技术本身的错误。所有鼓吹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观点,都同样犯了“科学决定论”的哲学错误。科学建构在艺术之上,理性奠基在感性之上,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生存的社会及其意义,真正需要温暖的是人在虚无时代的冷漠心灵,真正要走出的是存在的虚无感,真正要走向的是诗意的境地。
2、在公元15世纪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但历史进入15世纪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方,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这个现象成为世界文明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学者为了探寻其原因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此现象我也提出几个观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纵观人类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阶段式、阶梯式的发展趋势,并与此相对应地产生几种不同的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理论思想。而每一种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理论都是对上一阶段文明文化、文化观念和思想
理论的扬弃,汲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使这一阶段的内容更为科学、更为真实、更为丰富。而当第一阶段的内容向第二阶段的内容递进的过程中,各个学科都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众所周知,中国人在世界上以保守、含蓄而著称。这归结于几千年传统文化具有保守、从众、迷信等特点。经受了几千年儒家文化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从言语、行动方面乃至学术观点方面都小心翼翼谦虚谨慎,不肯轻易跨越雷池一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提倡"三纲正常"和"中庸之道",不善于追根结底的研究,不高兴标新立异的行为,尊师敬长,对前辈学者的学术推崇倍至。后辈学者就算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有异议,也大多数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不愿意、不忍心指出其认为不妥之处,不愿意进行惊天动地的革落得个不敬不孝、刻薄无德的坏名声。儒家学说中有一些著名的观念,如"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阻碍了许多人放弃了雄心勃勃的探险活动,扼杀了许多人对未知世界的种种幻想,使中国的地质力学自从张衡发明地动仪后就没有很大的建树。这种从众、保守与迷信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当然起着一种强抑制作用。
二、封建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制度,自从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直至近代,都是实行私塾教学方式。到隋唐时期,又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私塾教学方式较之西方课堂整体教育方法差之甚远。并且教学方式,既不系统,又不规范,而且只求学生死记硬背,不求学生理解,更别提什么科技发明创造了,学生的总体知识收益甚微。至于科举制,虽然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过直接的促进作用.但
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科举制度对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却越来越起着阻碍作用,其诸多弊病也日益显现。例如科举考试的内容、范国和形式十分狭窄;举制度只注重理论而轻视实践,造成科技结构不平衡。无论是私塾教学方式,还是科举考试制度,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落后性在近代教育制度中的反映体现。这种腐朽性、落后性在封建社会末期即世界进入近代后,不仅没有得到消除或减弱,反而进一步加强。而西方教育在近代则大力提倡科学、实验、技术三者之间的相互联合与循环。与这种日益进步的教育制度相比,中国曾在世界上占有优势的传统科学不得不在近代被西方自然科学全面超越。
三、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15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生了本质性的大转折。18世纪开始了第一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又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与此相反,正当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进步的时候,中国除了落后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之外,还开始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闭关自守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有实行的必要和进步意义的。因为明朝末期,东南沿海一带倭寇盛行,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有利于防止海盗和保护东南沿海一带人民的生活安定。但在倭害灭除之后,中国政府并没有随即停止闭关政策,反而更加固步自封。尤其进入清朝后,清王朝虚骄自大,闭目塞听,一直做着"天朝上日"的迷梦。这使中国成了井底之蛙,与世界隔绝开来,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众所周知,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