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c2d49583d049649b6658e6.png)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海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灯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5f84b5f2f90f76c661371a57.png)
〈二〉创始人
最早创作倡导乡土小说并证明其艺术魅 力的,是鲁迅。他从1921年起就在一些文 力的,是鲁迅。他从 年起就在一些文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 章中表示“对于乡土艺术很是爱重”,认 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为“风土在文艺上是很重大的”。 但是, 但是,无论是鲁迅还是那些后来被称为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 年代初、 乡土作家的青年作家,在20年代初、中期 年代初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 都不曾明确使用过“乡土文学”或“乡土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 小说”的概念更未以此相标榜。最早将这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 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 土文学” 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 年在《 土文学”的,是鲁迅 年在 小说二集导言》 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 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的这批作家的创 作。 乡土小说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 响并有意识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 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较
一类是野蛮残酷的像蹇先艾水葬所写的贵州边远地区抓住了小偷要绑上石头沉入江河的习俗像许杰笔下的浙江农村受封建宗法思想支配相互械斗以及丈夫竟然典当妻子的习俗等小说的客观描绘对这些封建冷酷的习俗进行深刻的鞭挞和揭露从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代民主主义性质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的定义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 由鲁迅首先创作, 说,由鲁迅首先创作,到 1924年前后蔚然成风,是 年前后蔚然成风, 年前后蔚然成风 五四”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早形成的小说流派之一。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 故乡》 上个世纪20年 《故乡》 。上个世纪 年 代,它的作者主要是文学 研究会以及倾向与之相近 的一些年轻作家, 的一些年轻作家,他们的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 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 所谓“乡土文学” 所谓“乡土文学”。代表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 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 许钦文、 杰、许钦文、王任叔 、台 静农等。 静农等。乡土文学是在 为人生” “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8) 乡土小说
![(8) 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9a66d42c850ad02de80410a.png)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比二十年代一般 乡土小说更为活泼风趣,善于以细 腻而又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反映洞庭 湖边闭塞、破败的农村,真实地描 绘出这个环境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
溪镇
《陈四爹的 :裁缝秋茄子
评论称赞此小说“描写的手腕已经达到了圆熟的地步了。” 《喜期》 :黄二聋 ,女儿静姑 ,张家的儿子傻佬 ,黄小三
鲁迅:“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 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 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 的作者。”
在理论上,比较早的倡导提倡乡 土文学的周作人,在1921年周作人 就先后在一些文章中强调文学创 作要注重“乡土色彩”和“乡土 艺术” 。 茅盾在30年代也对乡土文学发表 了意见:《关于乡土文学》。
周作人
茅盾
二 乡土小说形成的原因
首先,乡土小说的出现是五四问题小说创作延续的必然结 果,而且是其更深一层的发展。 其次是鲁迅的创作对于乡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鲁迅乡土小说的示范作用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这些小说充分具有生活本身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 性。 (二)鲁迅的乡土小说在思想内涵上具有难以比拟的深刻性。 (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圆熟、丰富而又纯净的,达到了 很高的审美境界。
《活鬼》:荷生 、厨子咸亲
《怂恿》 :乡绅牛七和冯财主斗法。牛七族人政屏
五 乡土小说对新文学的贡献
(一)乡土小说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次大规模地提供了封建宗法制农村宽 广而真实的画面。 (二)使新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深化并走 向成熟。破解了五四初期小说概念化的 倾向。 (三)鲜明的地方色彩扭转了现代文学初期 欧化的倾向,促进了中国文学的民族化。
蹇先艾
蹇先艾一开始就写乡土小说,而且始终以乡土小说创作为主。 以贵州为背景 。 《水葬》:桐村→ 骆毛 →村人围观→老母亲 解放后 的改写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5f245ce6137ee06eef91800.png)
1、控诉地方军阀统治,于暴露社会黑暗之中充满了呼之欲 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柚子》"湖南的柚子呀!湖南的人头呀"这样便宜的湖南的 柚子呀!"
2、描写浙东的民俗环境和乡土生活,使早期乡土小说获 得了民俗学的价值。 《菊英的出嫁》——“冥婚”
3、描写在时代的变动下,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农村的 衰落与破败,以及纯朴人性的堕落。 《许是不至于罢》 《李妈》《黄金》(如史伯伯 )
乡土小说:指王鲁彦、彭家煌、许钦文等在20年代中期的
写实小说。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这些作家大 都出身乡村而寓居大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 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突破了 “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 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吸引了大批新作家转向社会、 转向民众(主要是农民)身上,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 发展。
“三姑娘:制作的美丽——重读冯文炳(废名)《竹林的 故事》” 王毅《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竹林的故事》是冯文炳早期的代表作,学界多盛赞其 自然、清新的乡土气息及其烘托出的主人公三姑娘的纯净 美好形象,仔细读来却不难发现小说里的三姑娘既说不上 自然,更谈不上美丽,她的身上附着了太多中原文化对女性 认识的历史积淀。如果真是这样,读者也许可以看到另外 一个三姑娘。
代表作《怂恿》 《活鬼》
台静农(1903--1990),未名社代表作家,安徽霍丘人,鲁迅 的学生,旁听过鲁迅在北京大学主讲的《中国小说史》,1947 年到台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最早在中 国对鲁迅进行研究,贡献卓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之 子》、《建塔者》等。 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 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突出展现 了农村的生活惨景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34642056c85ec3a87c2c585.png)
乡土小说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
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
这种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
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有意境美。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176f6619b6648d7c1c746a9.png)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7de4de3f90f76c661371a19.png)
拓展:“荷花淀派”
代表人物:孙犁
主要作品:《荷花淀》《白洋淀》(水生嫂)
成就:“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是新 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两 个文学流派。
出现背景及重新崛起的原因
1)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让作家们重新连接起了传统; 2)作家文体意识和审美意识不断觉醒,让作家们看到了市井乡土小说的魅力; 3)受80年代世界范围文化热的影响,作家们开始追求文学与文化的联姻。在众 多作家眼里,风俗民情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表现。
冯骥才的“津门小说”钟情于津门重 地,一般通过对清末民初天津卫的闲人 杂事和奇谈怪事的不懈挖掘,来展现带 有浓厚“津味儿”色彩的津门生活,通 过闲人杂事和奇谈怪事这种载体,再现 或重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要么歌颂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伟岸深厚、博大精深 的一面,要么批判民族传统文化中俗陋 粗鄙的一面。
◆ 由于政治因素,“山药蛋派”一路坎坷,“文革”时几 乎遭遇灭顶之灾,80年代后继续蓬勃发展。
冯骥才与“津门小说”
197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早期作品主要是 伤痕或反思文学,后来转向地域文学创作。代表 作品有《啊!》、《铺花的歧路》、《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雕花烟斗》、《神鞭》、《三 寸金莲》、《阴阳八卦》等。
◆ 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形式”,一种“优美、 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山药蛋派”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高度理性的封建文化批判精神,同样从启 蒙和反封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封建文化对农民的精神毒害, 展现了一代农民的精神变化。
80年代初期因为创作了散淡悠远韵味悠长的受戒大淖记事异秉岁寒三友故里三陈等风格鲜明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迥异于同时期其他风格刚烈激越的小说特色从而确定了自己在文坛的地位被誉为最后一个士大汪曾祺作品艺术特点将一个地方的民情风俗习惯提高到与人物同等重要的地位或者说上升为审美观照的主要对象让人们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欣赏到了另一种更加赏心悦目的民间风俗画形象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8000a5e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4.png)
乡土文学的名词解释乡土文学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通过描写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展现了乡村的美丽、纯朴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大读者和文学界的热爱和追捧。
本文将对乡土文学进行更详细的名词解释。
一、乡土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乡土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国,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和国内外战争频发的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一些作家选择回到乡村,农民们成为了他们笔下的主要人物。
乡土文学以鲁迅、茅盾等为代表,开始了乡土文学的起步和发展。
他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展示了农村民众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艰辛。
二、乡土文学的特点和意义乡土文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和生动。
这种文学形式既揭示农村的困苦和贫穷,也展现了农民的信念和坚守。
作家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农民的生活展现得鲜活而真实。
他们描绘了田野、山川、湖泊、村落等乡村景物,表达了对乡村大地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乡土文学的意义在于弘扬农民文化和传统、呈现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力求拓宽文学创作的视角。
三、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乡土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红高粱家族》。
这部小说以山东农村为背景,以一家人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苦难、挣扎和奋斗。
《红高粱家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温暖的故事情节,成为了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此外,《围城》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乡土文学作品。
虽然它的主要背景是城市,但其中描绘的城乡关系和城市生活中的乡土情结让人深有感触。
《围城》以农村来城市打拼的小人物,展示了城乡差异、价值观冲突等问题,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四、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和前景乡土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乡村文化传统的关怀。
乡土文学以民间智慧和农民的精神力量为创作基础,传递出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
乡土文学的推动力在于它对社会价值的关怀和审视,揭示了农村的生存状态和变迁过程。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2b10d610b7360b4c2e3f64f1.png)
浅谈废名乡土小说乡土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总体说来,乡土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鲁迅式的乡土小说,一类是左翼式的,另一类则是田园牧歌式的。
废名,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各方面都有所涉及,然而他却是以小说出名的。
大体说来,他的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写知识分子生活的,另一类则是写故乡风土人情的。
比较二者,显然后者更具重要地位。
虽是乡土小说,然而他的乡土小说又是与众不同的。
他并不像鲁迅一类着意于揭露民间疾苦,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去批判国民性,而是以田园诗的格调来描写乡土风情。
因此,他的乡土小说并不同于以往的乡土小说,而是别具一格,开创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小说。
在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其实,说是田园牧歌却是与我印象中的田园有所区别的。
印象中的田园始于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小说与诗歌自然是不同的,可是总归是田园吧!然而刚开始在读废名小说时,我却仍然有点迷茫,若不是听老师所说,我大概也想不到“田园牧歌”一词。
仔细想来,应该是因为废名小说中那种晦涩的语言和独特文本误导了我,或许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于是在借鉴于他人的看法及自身的反复品味中对于废名的乡土小说终于有了那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松散的结构,淡化的情节读废名的小说其实是一件费神的事儿,我们已经习惯于具有严密结构和完整故事情节的传统小说模式。
而废名的小说恰恰是与这种传统相反的。
他的小说虽然短小却是漫无章法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
而是由一个个小片段粘连起来的,但仍然不统一,甚至有些支离破碎的感觉。
看他的小说我就会想起当初学外国文学史时所接触到的“意识流”的作家作品来。
我想若是划分流派,废名大概也是属于意识流派的吧。
比如《桥》,它以空间来构架文章结构,以景物描写为主题,可是在这样的描写中既不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不是为了塑造什么人物形象,倒是营造了某种道不明的意境。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b631f12d4b73f242336c5f57.png)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 尧,字士仁,浙江天 台人,与鲁迅先生过 从甚密,自称是先生 的“私淑弟子”。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 作家。大刀阔斧,以 气势胜,是他基本的 风格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鼻涕阿二》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 故二十年代只是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 至三十年代 , 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 同的创作倾向——“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 京派小说” 同的创作倾向 京派小说 命体验和“ 田园诗”风格的张扬; 命体验和 “ 田园诗 ” 风格的张扬 ; “ 社会剖 析派小说” 析派小说 ” 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首 重等,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重等 , 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 、 长篇而非短篇 。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回忆故乡,回 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乡 镇)生活,带 有浓重乡土气 息和地方色彩 的小说。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 未名社的一部 语丝社、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彭家煌、台静农、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f48f68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d.png)
乡土小说名词解释1. 乡土小说的定义和特点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乡村为背景,刻画了农村地区的人物形象、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乡土小说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通过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表现乡村人民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的乡村世界。
乡土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1 真实性和鲜活性乡土小说追求真实性,力求真实地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通过真实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同时也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现实情况。
乡土小说也具有鲜活的特点,通过生动的描写和饱满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以真实而鲜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细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情。
1.2 农民主题和家国情怀乡土小说的主题通常是与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有关的,作者关注农民的生存困境、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农民的刻画,乡土小说表达了对农民的关怀和理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家国情感的追求和呼唤。
乡土小说通常以村庄为背景,刻画了乡村社会的各类人物,包括贫苦农民、地主豪绅、乡村知识分子等。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展现,乡土小说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差距、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想性。
1.3 情感表达和人性关怀乡土小说以情感表达为重要手段,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
乡土小说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不仅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也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和关注。
乡土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审视。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乡土小说用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人性和生命的深切思考。
2. 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95203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6.png)
乡土小说知识点总结一、乡土小说的特点乡土小说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方性强:乡土小说主要关注农村生活,着重反映当地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
作品中不仅呈现出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展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
2.情感真挚:乡土小说常常以农村为背景,讲述农民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情感真挚、充满人情味。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语言真实,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3.社会意义深刻:乡土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刻内涵。
作品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4.语言质朴:乡土小说的语言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农民的语言特点,又能够展现出所处地域的独特魅力。
5.人物塑造真实: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乡村生活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的生活遭遇和情感故事具有普遍性和共鸣力。
作品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展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生存状态。
二、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品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1.《茶馆》作者: 郁达夫这部小说以一个老茶馆为中心,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清朝末年乡村社会的真实生活。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真实,语言质朴朴实,富有地方色彩。
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生活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家》作者:巴金这部小说以作者家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
作品语言质朴真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和人性的善恶。
3.《鹿鼎记》作者:金庸这部小说以明朝为背景,以江湖为舞台,讲述了一个孤儿韦小宝的传奇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充满了江湖风情和武侠气息。
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物命运的悲喜。
4.《茶花女》作者:小仲马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感人故事,她与一个富有青年的爱恋纠葛。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46f79250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0.png)
浅谈乡土小说流派浅谈乡土小说流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
![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及流变](https://img.taocdn.com/s3/m/3969441d5f0e7cd184253687.png)
述过贵州 , 裴文中关心过榆关 , 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们 的胸臆来的人们 , 无论他 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 , 其实往 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 者 。但这 又非 如勃兰兑斯 (G.Brandes )所 说 的 ‘ 民文 侨 学 ’侨寓的只是作者 自己, , 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 , 因此也只见隐现着 乡愁 ,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 的心胸 , 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 , ① 由此可见 , 鲁迅所定义 的“ 乡土文学” 主要是从三 , 方面来谈 , 其一, 作者的身份特征是离开乡土、 侨寓都 市的知识分子 ; 其二, 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乡土的回 忆性叙述; 其三, 作品的情感基调是隐现着乡愁。 其实 , 就乡土小说来说 , 首开风气之先的作家正是 鲁迅本人。他“ 于乡土文学发韧, 作为领路者 , 使新作家 . 的笔, 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 贴近土地 , 抱取滋养 , 新
土文学创作是对 中国农村 、 民深厚情感 的文字表现。 农 写家 乡的风土人情是 乡土文学的常见内容 。鲁迅 乡土小说的环境大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 , 社戏》 在《 里
的冲击 , 揭露军阀肆虐 、 社会动乱给农 民造成 的物质和 精神 的双重灾难 , 如许杰《 赌徒吉顺》 鲁彦 的《 金》 、 黄 ; 有 的展示封 建伦理 道德和封 建礼教造 成 的种种人 生悲 剧, 如台静农《 烛焰》 ;还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 习, 对愚昧 、 后进行 尖锐 的讽 刺和批 判 , 落 如许 杰 ( 惨 雾》 彭家煌《 、 活鬼》 。 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 呈现出乡土文学作家与描 写对象( 故乡生活)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具体表现为三 种形式 :一是时间距离 , 作家叙述的都是记忆 中的 、 发生 在以前的故事 ; 二是空间距离 , 作家已经远离故事发生
20年代乡土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7bc2d49583d049649b6658e6.png)
蹇先艾(1906-1994),贵州 遵义人 ——用 平静文字叙述 愤懑压抑, 《水葬》“对我 们展示了‘老 远的贵州‘乡 间习俗的冷酷, 和出于这冷酷 中的母性之爱 的伟大”,(鲁
《在贵州道上》以冷静的笔调刻划了贵州山 道的险峻、山民生活的困苦及其蒙昧的精神 状态 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 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 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 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 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 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作家不仅作了忠实 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建构了作家独特的贵 州乡土的艺术世界,对他笔下的人物,更寄 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的良知及其人 道的关怀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影 人 , , 深十 是 炉是是是是是 思海是是星有若夜 二 冬 火炉灯月日家 想是天花之身高一 夜 是火,,,, 是夜上,空外山支 月 的 墙, 一的的是是之流灯 十 声 上 个镜梦鱼鸟海水, 九 音 的 美子,,林。, 夜 。 树 , ,
孔
人类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面
中国乡土文学浅析
![中国乡土文学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136bc905087632311212ae.png)
中国乡土文学浅析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虽然鲁迅没有提出明确的定义,但勾画了当时的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并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的作家。
从早期具有左翼色彩的乡土文学创作开始,延续到抗战期间的赵树理、孙犁,形成了“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乡土小说流派,以及以沈从文为代表性的陶醉于田园风光的现代乡土作家,再到当代以韩少功、李锐、张炜为代表的中国作家们,乡土文学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展现出持久的强韧生命力。
乡土文学为什么具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乡土文学的魅力在哪里?我想这是因为除了在浅层文本作家对乡土风情进行世外桃源的单纯描绘,更重要的是隐含文本里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性的普遍拷问与关怀。
就如茅盾所说:“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而最能与矛盾的这种乡土文学观念相圭臬的应该是鲁迅。
他以"改造国民性"思想为目的,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一个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愚昧和残酷。
鲁迅的笔触在温情中带着残酷的清醒,在其描绘的乡土世界里,我们透过人物形象的纯朴看到的是鲁迅对国民“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深深悲观与失望,是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剖析。
与鲁迅时期不同,抗战期间乡土文学在强大的政治背景下,从以革命为脉络,发展到合作化题材阶段,事实上其叙述者都转变为的具有敏锐政治意识的全知者,主要输出革命和继续革命的理念,并十分注意塑造乡土世界中具有高度革命觉悟的农村“革命新人”。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分析与评述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分析与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cf88ddb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7.png)
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分析与评述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涵盖了广泛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这些流派和风格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崛起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重要流派进行分析与评述。
一、鲁迅文学流派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文学流派以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而著称。
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吁人们觉醒和反抗。
鲁迅的作品充满了犀利的讽刺和激烈的抨击,他的笔触犀利而真实,使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朦胧诗流派朦胧诗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创新,它以其模糊的意象和隐晦的语言风格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朦胧诗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北岛、余光中、舒婷等。
他们的作品常常以抽象的形象和模糊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刻而难以捉摸的感觉。
朦胧诗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框架,表达了一种新的审美追求和思维方式。
三、后现代小说流派后现代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对叙事结构和真实性的颠覆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后现代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和多元的视角展现故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规则。
后现代小说流派的出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碎片化和多元化,呼应了人们对真实性和权威性的质疑。
四、女性文学流派女性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以女性的视角和声音探讨了性别和身份问题。
女性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王安忆、张爱玲等。
她们的作品常常以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为主题,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地位。
女性文学流派的出现为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基础,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五、乡土文学流派乡土文学流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其对农村生活和乡土情怀的描绘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乡土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杨显惠、杨绛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农民的艰辛和乡土的美丽。
乡土文学发展线索
![乡土文学发展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38862f8db9d528ea81c779d2.png)
乡土文学发展线索一、概况乡土小说史农村题材小说流派,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
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二、背景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
当“西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
一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选择。
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
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三、兴起乡土小说的兴起,是新文学小说对“五四”小说过于西方化的一次反拨。
“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然而“五四”小说创作因此也存在很多弊端。
其一是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形式,这个弊端主要表现在问题小说中;其二是欧化,这主要集中在浪漫小说中。
浪漫小说不仅在抒情方式上直接借用了19世纪西方浪漫文学(尤其是卢梭的作品)的抒情方式,而且在抒情主人公的塑造上也过多受到卢梭及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影响,因而这一派小说在叙事上不象小说,而在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
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
![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d3745a21aef8941ea66e054f.png)
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贡献一、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真实图景初期乡土小说较为真切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至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农村于封建统治下闭塞、落后、野蛮的现状和身处其间的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军阀及帝国主义势力打压下极为悲惨的处境。
如彭家煌的《喜期》,台静农的《新坟》;且王鲁彦、许杰等作家更深入揭示出沿海农村于资本主义发展中形成的市侩心理与风气,及国人需依靠外国势力保护自身的可耻景象,如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二、为现代文学提供多样的风俗题材乡土小说作家大多注重描绘风习人情,涉及到各类风俗题材。
作家描写风俗,一是为了揭示残忍的宗法思想,如蹇先艾的《水葬》便写出贵州边远地区抓住小偷便要绑上石头将之沉入江海的野蛮风俗,于中表现出作家对封建冷酷习俗的鞭挞。
二是为了反映具民族、地方特点的传统方式及生活方式。
如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中写道的“冥婚”,这类习俗虽落后愚昧,但称不上残忍可怕,反增其特色。
总体而言乡土小说流派开拓了风俗这一新的审美领域,对于促进新文学自觉描绘风俗、加强对文学民族风格的追求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
三、促进新文学地方色彩的发展乡土小说作家注重客观地描绘各地农村的现实生活,尤注重对其风土人情的描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王鲁彦多描写宁波镇海一带的农民生活,对当地地方风物及浙东风俗环境进行真实的观照;又如彭家煌擅于描写湖南闭塞农村士绅和乡民的生活;台静农多以故乡安徽的人事为题材。
四、逐渐加深的现实主义倾向乡土小说流派于促进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和成熟做出一定贡献,一则由关心个人感伤情绪向关注社会民众;二则由书写浪漫理想转向探索社会现实;三则由简括式叙述方式转向加强对场景、人物细节的描写;四则由以展示情绪、情节为重心转向以刻画人物为重心;如王鲁彦的《柚子》以当时长沙地方军阀行刑杀人为题材,表达出对军阀视人命如草莽的愤怒,亦揭示出围观者的麻木自私,于暴露社会黑暗中充满呼之欲出的荒诞感和沉重的幽默情绪。
第二章乡土小说派
![第二章乡土小说派](https://img.taocdn.com/s3/m/25db40a4be1e650e53ea99b8.png)
• 如彭家煌的《陈四爹的牛》:绰 号猪三哈的懦弱的农民周涵海给 有钱人陈四爹看牛。陈四爹眼里 的牛就是钱,所以他要猪三哈给 牛吃饱,但他却不给猪三哈吃饱。 有一天,因为追赶辱骂他的放牛 娃而丢了牛,害怕万分的猪三哈 投湖自杀。找到牛的尸体后陈四 爹和众人痛惜牛,却没有一个人 问及猪三哈的生死。
2. 批判农村的野蛮风俗,表 现了农村的封建落后。
• 书写这一类作品时,作家的心态是痛心的,对于 农村遗留下来的野蛮风俗怀一种指责、揭露的悲 愤心理;对于深受其害的农民怀一种同情态度。
• 如许杰的《惨雾》以香桂姐和小女孩秋英为视角, 描写了玉湖与环溪两村人为了争抢一片河滩地的 开垦权大规模械斗的事件,香桂姐的母亲家在玉 湖,丈夫家在环溪,身处其间两处为难,后她的 弟弟被打伤,丈夫被打死,制造了无谓的悲剧。 《赌徒吉顺》吉顺赌场失败,迫于生计,以80元 的低价把妻子典给有钱人。
• 蹇先艾 :《水葬》 • 台静农 :《烛焰》《新坟》
《拜堂》《红灯》 • 徐钦文:《疯妇》 • 彭家煌:《怂恿》《活鬼》
《陈四爹的牛》 • 王任叔:《疲惫者》 • 黎锦明:《出阁》
五、乡土小说派的意义
• 开拓了现代文学主题、题材的新领域,推动了30 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繁荣。
• 克服了新文学初期概念化的弊病,把笔触伸向广 大农村,关心农民的命运和苦难,描绘了不同地 方农村的封闭、落后、动乱、萧条,使农民问题 从各个侧面各个层次得到了反应。为30年代农村 题材的小说创作积累了经验,与40年代解放区农 村题材小说以及新时期寻根小说都有一定的内在 继承关系。
•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浙东农村的冥婚习俗, 菊英8岁时患白喉死去,因她很懂事勤劳,母亲 在10年后给她大办冥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乡土小说流
摘要:乡土小说是19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描写农村生活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这些小说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关键词:产生、特征、批判性
一、乡土小说流派的产生与基本特征
乡土小说流派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新旧文化相互交织。
西方工业文明慢慢渗入中国,沿海大都市渐渐兴起。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逐渐拉开。
与工业文明相对的农业文明逐渐受到作家的重视,对乡土的眷恋及对故乡落后的风貌的批判,成了乡土小说作家文学表达的主流方向。
这一流派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它的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人情,揭示并批判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及根深蒂固的劣根性,批判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人身心的迫害。
小说注重展示地区的山川风貌及民风民俗,把人物的命运与乡土的民风民俗融为一体,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也抒发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乡土小说的批判精神
乡土小说中的批判精神无疑对当时的落后农村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当时大多数作家把写作对象由五四时期的新知识青年转为农村中的一些落后愚昧的小人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人民思想的转变。
乡土小说的批判对象之一是落后的民风陋习,作家们对封建宗法文化下的落后现象感到悲痛,他们致力于揭露并批判这些残害身心的民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大量描绘农村生活的作品,在平淡朴实的语言中揭示了传统农村人民的劣根性。
乡土小说中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对民风陋习的批判,《菊英的出嫁》描写的是农村中“冥婚”的陋俗,批判了当时农村的陈规陋习及人民的精神愚昧:菊英在八岁时便已死去,十年后,她的母亲还惦记着这个十八岁的女儿还没对象,甚至还为她物色了一个同样死去十年的对象,菊英娘请人说媒,合八字,置办嫁妆,雇佣声势浩大的仪仗队,将所谓的婚礼办的有声有色。
作者以一种讽刺的笔调叙述了菊英娘为这场婚礼耗费的精神体力和钱财,细致地写出她对这种迷信的事情所倾注的热情,深刻批判了残留的封建礼教及人民落后迷信的思想,小说对冥婚这一场景描写地很到位,使读者对农村思想的封闭落后感到震惊与哀叹。
而蹇先艾的《水葬》也批判了农村的陋俗:贵州偏远地区对待小偷会采取绑上石头然后沉下江河的方式将其处死。
骆毛和他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但因生活艰辛不得不去偷窃,桐村人残忍地将骆毛以水葬的形式处死。
水葬原是一种尊重死者的入葬方式,为的是让死者回归大自然,而在桐村,它变成了一种残忍的杀害人的刑罚,即使骆毛为养活母亲而无奈偷窃且没有成功,但他在村民眼中仍然该死,村民对生命的冷漠无情令人发指。
乡土小说在注重民风民俗描写的同时也重在揭露并批判人性的劣根性。
乡村生活贫苦,受教育程度低,受封建礼教的残害尤为严重,农村生活的愚昧和困苦都成为乡土作家描写和关注的焦点。
鲁迅是乡土小说流派的启蒙大师,这一流派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是受他的作品的启发而完成的。
如《陈四爹的牛》中,猪三哈是一个肮脏穷苦的农民,他原本的生活是比宽裕的,也娶了个漂亮的老婆,但没过多久,老婆和邻村的一个男人勾搭上了,猪三哈知道了竟然觉得那个男人比自己高大,比自己好看,认为这几年来自己委屈了老婆,便默默地离去,从此过上了替陈四爹放牛的日子。
别人以前骂他黑酱豆,他是不敢还嘴的,但自从替陈
四爹这个镇上有名气的人看牛后,听到别人的辱骂,他总要在喉咙里咕哝一句“娘的大头菜”,认为这样就胜利了,这里就能看出猪三哈这个人物和啊Q有点相似,都会采用精神胜利法打败敌人,但猪三哈又比啊Q更胆小懦弱。
在弄丢了主人的牛时,他竟然因为怕被追究就投湖自杀,然而知道牛死亡后,陈四爹和村民们痛惜的是牛,而猪三哈的失踪却无人问津。
在他们看来,一条人命甚至还比不上一头牛重要。
人性的冷漠麻木让人害怕,而猪三哈自身的胆小懦弱又让人可悲可叹。
而在《水葬》中,骆毛被水葬时,村民不但不同情他,反而还拍手叫好,情绪异常激动亢奋,对待生命麻木又野蛮,通过桐村的缩影便可窥见全中国的思想状态,实在让人害怕!
乡土小说流派的作家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揭示农村生活的重大问题,还原了一个落后又野蛮的农村社会。
作家们对于这些备受各种因素摧残的底层农民总是带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感情。
参考文献: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