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理论力学实验报告.doc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书日期 班级 学号 姓名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1、观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ZME-1型介绍”光盘(约15分钟),了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使用仪器及操作步骤。
2、观看理论力学实验(一)的喷墨板,了解实验的内容与方法。
二、按序进行下列实验,并记录数据(三学时左右)1、用实验方法求重心 (1)悬吊法对组合型钢悬吊二次,图示出重心位置(2)如右图所示,设法对连杆水平搁置,用台秤称出 连杆重量W=F N1+F N2= (N )求出连杆的重心WlF x N c ⋅=1= (cm)2、用三线摆求圆盘的转动惯量,并示出线长l 对测量误差的影响已知:圆盘直径D=100㎜,厚度δ=5.3㎜,材料比重γ=7.5g/㎝3,吊线直径r=76㎜。
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20)2(21DM J (㎏·㎡) 通过秒表测量三线摆周期,按公式lMgr T J220')2(π=计算转动惯量 J ,0= (㎏·㎡)3选择误差可接受的三线摆线长(≥60㎝),已知等效圆柱直径d=20㎜,高h=18㎜,材料比重γ=7.4g/㎝3两个圆柱对中心轴转动惯量的计算公式为])2(21[2220sm mr J +=1测量与两个圆柱等重的非均质发动机摇臂的扭振周期T ,= (s )应用上表及插入法,求得摇臂的转动惯量J ‘= (㎏·㎡)4、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已知:高压输电线模型的质量m=0.138(㎏),砝码规格分别为100克和200克。
计算:单自由度系统的等效刚度 K ep =W/△l = (N/m) 固有振动频率m k f eq /210π== (Hz)*5、分别观察自激振动、自由振动、受迫振动现象,记录高压输电线模型在自激振动下激源电压、风机转速、风速、模型振幅等数据,并绘制振幅与风速的关系曲线。
三、思考题1、分析发动机摇臂质心与轴心相距较大时,对实验精度的影响。
*2、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装置与配件,演示受迫振动?3、 请简述通过这次实验的收获。
理论力学基础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基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测量,验证理论力学的基本定理和物理规律。
具体目标包括:1. 了解和熟悉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2. 掌握测量物体质量、位置、力的方法和技巧;3. 验证质点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和牛顿三定律。
实验原理1. 运动学:质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x = x_0 + vt + 1/2at^2` 这一二次方程表示。
2. 动力学:质点的力学性质与作用力和质点的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可以用`F=ma` 来表达。
3. 牛顿三定律:质点的任何一个运动都受到了其他物体的作用力,同时该物体也对其他物体产生了反作用力。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平滑水平直轨道2. 重物(用于加在轮小车上)3. 光电开关4. 计时器5. 弹簧测力计实验过程1. 通过轮小车在轨道上做运动,利用光电开关测量其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分别放置不同位置的光电开关进行测量。
2. 通过在轮小车上增加不同质量的重物,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作用力,并测量质点加速度。
3. 记录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实验结果及分析1. 运动学方程验证:通过不同位置的光电开关测得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数据,我们可以将其代入运动学方程`x = x_0 + vt + 1/2at^2`中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值进行比较。
2. 动力学方程验证:通过在轮小车上增加不同质量的重物,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的作用力,并测量质点加速度。
将测得的数据代入动力学方程`F=ma`中,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3. 牛顿三定律验证:通过观察轮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反作用力,并测量反作用力的大小,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验证了理论力学的基本定理和物理规律。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验证了相应的物理规律。
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掌握了物体质量、位置、力的测量方法和技巧,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理论力学演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理论力学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 了解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通过实验验证牛顿运动定律;3. 掌握质点运动学、动力学的基本实验方法;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理1. 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 质点运动学:研究质点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包括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3. 质点动力学:研究质点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包括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等。
三、实验仪器1. 理论力学演示台2. 滑轮组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秒表6. 铅笔、纸、直尺四、实验步骤1. 观察演示台上的实验装置,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2.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将物体放置在演示台上,观察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利用滑轮组,使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记录数据,计算加速度。
4.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将两个相同的物体分别放置在演示台上,通过相互作用力使它们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5. 测量物体运动学参数:使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计算速度和加速度。
6. 测量力的大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以及通过滑轮组产生的拉力。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实验数据:F1 = 2.0 N,m = 0.5 kg,a1 = 4.0 m/s²F2 = 3.0 N,m = 0.5 kg,a2 = 6.0 m/s²实验结果:F1/a1 = F2/a2 = 2.0/4.0 = 3.0/6.0 = 0.5 N/kg,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3. 验证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数据:F1 = 2.0 N,F2 = -2.0 N实验结果:F1 = -F2,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完整word版)转动惯量实验报告-理论力学
理论力学转动惯量实验报告实验小组成员:1453352 郭佳林 1453422 贺春森1453442 刘美岑 1450051 万丽娟1453208 王玮实验时间:2015年5月24日13:30——15:30实验地点: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力学实验中心【实验概述】转动惯量是描述刚体转动中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它与刚体的质量分布及转轴位置有关.正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了解物体转动规律,机械设计制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物体的几何形状都是不规则的,难以直接用理论公式算出其转动惯量,只能借助于实验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M—2 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应用霍尔开关传感器结合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自动记录刚体在一定转矩作用下,转过π角位移的时刻,测定刚体转动时的角加速度和刚体的转动惯量。
因此本实验提供了一种测量刚体转动惯量的新方法,实验思路新颖、科学,测量数据精确,仪器结构合理,维护简单方便,是开展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新仪器。
【实验目的】1.了解多功能计数,计时毫秒仪实时测量(时间)的基本方法。
2.用刚体转动法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3.验证转动的平行轴定理。
4.验证刚体定轴转动惯量与外力矩无关.【实验原理】1.转动力矩、转动惯量和角加速度的关系系统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运动方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砝码下落时的运动方程为:即绳子的张力砝码与系统脱离后的运动方程(2)由方程(1)和(2)可得:(3)2.角速度的测量。
(4)若在t1、t2时刻测得角位移θ1、θ2,则(5)(6)所以,由方程(5)和(6),可得:3.转动惯量J的理论公式1)设圆形试件,质量均匀分布,总质量为M,其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J,外径为D1,,内径为D2,则2)平行轴定理:设转动体系的转动惯量为J0,当有M1的部分质量原理转轴平行移动d的距离后,则体系的转动惯量为:【实验器材】1.实验仪器IM—2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含霍尔开关传感器、计数计时多功能毫秒仪、一根细绳、一个质量为100g的砝码等,塔轮直径从下至上分别为30mm、40mm、50mm、60mm,载物台上的孔中心与圆盘中心的距离分别为40mm、80mm、120mm)(如下图)2.实验样品1)一个钢质圆环(内径为175mm,外径为215mm,质量为933g)2)两个钢质圆柱(直径为38mm,质量为400g)【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在桌面上放置IM—2转动惯量实验仪,并利用基座上的三颗调平螺钉,将仪器调平。
理论力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加了理论力学的实习课程。
这次实习让我对理论力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通过实践操作,我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了实际问题中。
以下是我的实习报告。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实验内容涉及了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摩擦力等。
通过实验,我深刻理解了这些概念和原理的实际含义,并且学会了如何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各种测量工具和仪器,如弹簧测力计、扭矩仪等。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数据记录,我们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物体的加速度等参数。
这些数据的分析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力学原理的应用,并且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关的数学工具和软件来处理数据。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实验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还学会了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和步骤、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这些技能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将大有裨益。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认识到,理论力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将理论力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解决工程和科学问题。
总的来说,这次理论力学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经历。
通过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理论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我相信这次实习将对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初稿
自行车力学研究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平日里生活中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的观察,通过公式推导,对其行进运动和传动方式进行了理论力学方面的分析。
正文: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
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1791年,一位名叫西夫拉克的法国人最先创造出了现代自行车的原型“木马轮”,虽然它没有驱动装置也没有转向装置,骑车人靠双脚用力蹬地前行,改变方向时也只能下车搬动车子。
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在1874年诞生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
英国人罗松在这一年里,别出心裁地在自行车上装上了链条和链轮,用后轮的转动来推动车子前进。
又经过不断地发展、改进,才逐渐演变出了现在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型。
在本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的自行车概念:1)、传动装置:包括主动齿轮(轮盘)、被动齿轮(飞轮)、链条及变速器。
2)、齿轮比:主动齿轮(轮盘)与被动齿轮(飞轮)的齿数之比。
3)、传动比:齿轮比乘以后轮的直径。
4)、传动行程:传动比再乘以圆周率即为传动行程,即每蹬踏一周单车前进的距离。
自行车上的力学原理自行车作为一种复杂机械,其涉及很多理论力学方面的原理,如:1.减小与增大摩擦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
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车身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把、脚踏板。
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振作用车的坐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振动。
3.压强知识的运用坐垫呈马鞍形,它能够增大坐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
4.简单机械知识的运用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
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踏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2021年理论力学实验报告完整版
《理论力学》试验汇报班级:姓名:学号: 成绩:试验一 试验方法测定物体重心一、 试验目:1、经过试验加深对协力概念了解;2、用悬挂法测取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3、用称重法测物体重心位置并用力学方法计算重量。
二、 试验设备和仪器 1、理论力学多功效试验装置; 2、不规则物体(多种型钢组合体); 3、连杆模型; 4、台秤。
三、 试验原理物体重心位置是固定不变。
再利用柔软细绳受力特点和两力平衡原理, 我们能够用悬挂方法决定重心位置; 又利用平面通常力系平衡条件, 能够测取杆件重心位置和物体重量。
物体重量: 21F F W +=; 重心位置: Wl F x C 1=四、 试验方法和步骤A 、 悬挂法1、从柜子里取出求重心用组合型钢试件, 用将把它描绘在一张白纸上;2、用细索将其挂吊在上顶板前面螺钉上(平面铅垂), 使之保持静止状态;3、用先前描好白纸置于该模型后面, 使描在白纸上图形与实物重合。
再用笔在沿悬线在白纸上画两个点, 两点成一线, 便能够决定此状态重力作用线;4、变更悬挂点, 反复上述步骤2-3, 可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5、两条垂线相交点即为重心。
B、称重法1、取出试验用连杆。
将连杆一端放在台秤上, 一端放在木架上, 并使连杆保持水平。
2、读取台秤读数, 并统计;3、将连杆两端调换, 并使摆杆保持水平;4、反复步骤2;五、数据统计与处理A、悬挂法(请同学另附图)B、称重法六、注意事项1、试验时应保持重力摆水平;2、台称在使用前应调零。
试验二、四种不一样类型载荷比较试验一、试验目1、了解四种常见不一样载荷;2、比较四种不一样类型载荷对承载体作用力特征。
二、试验仪器和设备1、理论力学多功效试验装置;2、2kg台秤1台;3、0.5kg重石英沙1袋;4、偏心振动装置1个。
三、试验原理渐加载荷、突加载荷、冲击载荷和振动载荷是常见四种载荷。
不一样类型载荷对承载体作用力是不一样。
将不一样类型载荷作用在同一台秤上, 能够方便地观察到各自作用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并进行相互比较。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规律和平衡条件的学科,是力学的基础学科。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理论力学实验的总结,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目的1. 掌握理论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2. 理解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3. 培养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能力;4. 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报告主要总结了以下三个实验:1. 摩擦实验2. 重心实验3. 合力与分力实验1. 摩擦实验实验目的: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摩擦系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的关系为F=μN。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正压力N,并记录;(3)改变摩擦系数μ,重复步骤(2);(4)测量滑动摩擦力F,并记录;(5)绘制F-N、F-μ关系图。
实验结果:滑动摩擦力F与正压力N、摩擦系数μ成正比。
2. 重心实验实验目的:研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实验原理: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实验步骤:(1)将不规则物体悬挂在实验装置上,调整悬挂点位置,使物体保持平衡;(2)记录悬挂点位置,即为重心位置;(3)使用称重法测量物体重量,并记录;(4)计算重心位置。
实验结果: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可以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确定。
3. 合力与分力实验实验目的: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实验原理: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实验步骤:(1)将实验装置组装好,调整实验台面水平;(2)测量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3)使用分力实验装置,将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4)测量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5)使用合力实验装置,将两个分力合成一个合力;(6)测量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记录。
实验结果:力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一个合力。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实验装置,掌握了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方法;3.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理论力学认知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理论力学是工程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受力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和力学特性。
为了加深对理论力学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理论力学认知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习内容1. 实验一:受力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绘制受力图。
(2)实验原理: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方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绘制受力图,验证受力平衡。
2. 实验二:转动动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转动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转动惯量、角加速度、角速度等概念,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转动惯量、角加速度、角速度等参数,分析转动体的运动。
3. 实验三:振动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振动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振动方程、振动频率、振幅等概念,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振动参数,分析振动系统的运动。
4. 实验四:流体力学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流体运动。
(2)实验原理:利用伯努利方程、连续性方程等,分析流体运动。
(3)实验步骤:观察实验装置,测量流体参数,分析流体运动。
四、实习过程1. 实验准备:提前了解实验原理,熟悉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
2.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3.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4. 总结与讨论: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讨论实验结果。
理论力学短学期实验报告A
理论⼒学短学期实验报告A
《理论⼒学》实验报告书⼀
⽇期班级学号姓名
1、⽤实验⽅法---称重法求重⼼
如右图所⽰,设法对连杆⽔平搁置,⽤台秤称出
1N F = (KN )2N F = (KN
)测出l =
(cm )
连杆重量W=F N1+F N2= (KN )求出连杆的重⼼W
l
F x N c ?=
1= (cm)
2、⽤三线摆求圆盘的转动惯量,并⽰出线长l 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已知:圆盘直径D=100㎜,
厚度δ=5.3㎜,材料密度3
7.5g c m
ρ=,吊线上悬点外接圆直径d=76㎜。
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
==20)2
(21D
M J (㎏·㎡)通过秒表测量三线摆周期,按公式
'20()2T MgRr J l
π=计算转动惯量,
这⾥/2R r d ==,J ,0= (㎏·㎡)
3、⽤等效⽅法求⾮均质发动机摇臂的转动惯量
选择误差可接受的三线摆线长(≥60㎝),已知等效圆柱直径d=20㎜,⾼h=18㎜,材料密度ρ=7.4g/㎝3
两个圆柱对中⼼轴转动惯量的计算公
式为])2
(21[2220s
m mr J += 。
因为⽤三
线摆测得的转动惯量为
()2222001(
)2gr R
J M m T MT AT
l
π''??=+-?+??所以0J 与2T 成线性关系,所以使⽤线性插值时⾃变量需⽤周期的平⽅。
测量与两个圆柱等重的⾮均质发动机摇臂的扭振周期T ,= (s ), 2T = 应⽤上表及插⼊法,求得摇臂的转动惯量J ‘0= (㎏·㎡)。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实验目的: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简述(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A,如图1-1(a)所示,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此线。
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B,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两直线的交点C就是重心,如图1-1 (b)所示。
7//%T A F图1-1(二)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大头端支点的距离X C。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 l,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 由此可测得B处的支反力F N1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180°,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F N2的大小。
重心距离连杆F N1 F N2= WF N1 l ~W X C— 0 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F N1 lF N1 ' F N2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四、实验数据及处理(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二)称重法求对称连杆的重心。
a. 将磅秤和支架放置于多功能台面上。
将连杆的一断放于支架上,另一端放于支架上,使连杆的曲轴中心对准磅秤的中心位置。
并利用积木块调节连杆的中心位置使它成水平。
记录此时磅秤的读数b. 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 F JI =385gc. 将连杆转180,重复a 步骤,测出此时磅秤读数 F N 2=1560gd. 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 F JI =0 ge. 测定连杆两支点间的距离 I =221mmf. 计算连杆的重心位置(1375 -385) 221X C86mm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x C =86mm 。
理论力学实验报告---最终版
成绩理论力学计算机实验报告平面桁架内力计算姓名:谢宗言学号:6011207469指导教师:叶金铎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工程系2011级土木工程四班2012年4月目录实验一、平面桁架内力计算 (4)一.实验目的: (4)二.实验内容: (4)三.实验步骤: (4)四.计算题目,计算结果与结果验证 (5)五. 学习体会与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平面桁架内力计算一.实验目的:1.熟悉FORTRAN软件和平面桁架计算程序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用文本编辑器编写原始数据文件,保存文件。
3.学习查看计算结果文件。
二.实验内容:1.使用循环节点法求平面简单桁架的杆件内力和约束反力。
2.使用循环节点法求平面复杂桁架的杆件内力和约束反力。
三.实验步骤:1. 创建计算文件夹创建平面桁架计算的文件夹,文件名可以是中文,也可以是英文或汉语拼音。
2. 原始数据文件的编辑原始数据文件的编写方法按照教材指定的方法编写,编写前要给结构编写杆号,节点号。
编辑数据文件的方法是,打开记事本,编写数据文件,数据之间用逗号或空格隔开,保存数据文件,文件的扩展名为*.DAT,或TXT,退出文本编辑器。
将编写好的数据文件以COND1命名,存入创建的计算文件名下。
3. 执行计算将计算文件TRUSS.EXE拷入计算文件名下,点击计算文件名TRUSS,执行计算(程序自动生成结果文件RESU1.DAT/ RESU1.TXT)4. 计算结果的查看用记事本打开结果文件查看计算,结果文件的扩展名为*.DAT/*.TXT。
5. 重复计算的执行首次计算(第一组数据),按上述二至四步进行,重复计算,(两组以上数据)在输入第二组数据之前,将第一组的数据,包括原始数据文件和结果文件改名,如将COND1.DAT该为C1.DAT,将RESU1.DAT该为R1.DAT。
四.计算题目,计算结果与结果验证1.习题3.3结构与载荷如图1所示,求杆的内力和支座反力。
(完整word版)理论力学实验报告
《理论力学》摩擦实验实验报告(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专业:工程力学学院: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小组成员学号:1453621 1453225 1453213 1453424 1453229 1453430姓名:王云林周培钊梁浩光管箫杨周洋张鑫实验目的1.测定木与铁之间的静滑动摩擦系数。
2.测定当滑块高度较大时,在斜面上保持平衡所需的最大与最小荷载并作受力分析。
3.处理实验数据,计算理论值并与测量值作误差分析。
4.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摩擦本质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验装置与仪器●装置本实验用MC50摩擦实验装置来完成。
MC50摩擦实验装置是由滑板倾角调整机构、角度显示机构组成。
通过滑块在不同材质的滑道上运动,可以测定物体的摩擦角并显示角度。
可以进行在不同情况下物体滑动、翻倒的演示。
1、滑道倾角的调节:滑道倾角可通过两种方式调节,即电机快速调整和手动慢速微调。
2、角度的显示:通过角度传感器和显示仪表即时反映滑道倾角的变化值,角度显示精度值为0.01度。
1、滑道角度显示仪2、手动微调按钮3、电动调节按钮4、电动调节角度5、角度调节电源开关6、光电门7、滑道8、手动微调9、计时器显示仪10、计时器操作键11、光电门接入端口12、计时器电源开关13、活动平台调节仪14、活动平台●仪器砝码、铁块(680g、30×30×100mm)、滑轮、托盘(30g)等。
实验内容1、通过改变斜面倾角测量木与铁间的静摩擦系数。
2、当滑块较高时,在一定的倾角下,在其自重作用,测定滑块向下滑动时的荷载及滑块向上倾倒时荷载。
实验原理●静摩擦因数的推导当滑道倾角为θ时,若物块恰好不滑下,则此时 ΣFx = 0:mgsin θ-Fs = 0ΣFy = 0:N -mgcos θ= 0 又因为 Fs= Nfs 得 fs = tan θ ●物块在斜坡上的受力分析1、倾斜角25°时向下滑动(或倾倒)时的理论载荷推导假设滑块质量为m ,底面边长为a ,高b ,滑道ψ倾角,以沿滑道向下的方向为x 轴方向,垂直于滑道向上的方向为y 轴方向,其受力分析右图所示。
理论力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理论力学是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分析以及平衡条件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力学实习。
二、实习目的1. 深入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提高力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实验一: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即F=ma。
实验原理:通过测量不同质量物体在受到不同拉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砝码、测力计、秒表、铁架台、绳子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挂在绳子上,记录物体的质量m;(4)逐渐增加砝码的质量,使物体受到不同的拉力F;(5)用秒表测量物体通过一定距离s所需的时间t,计算加速度a;(6)根据F=ma,分析物体所受合外力与质量、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实验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验原理: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指出,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的分力,两个分力也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铁架台、绳子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挂在绳子上,使物体受到一个已知拉力F;(4)用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拉力F1和F2,分别记录F1和F2的大小及方向;(5)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F1和F2合成为一个力F,比较F与F1、F2的关系。
3. 实验三:摩擦力的测定实验目的:测定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实验原理:摩擦力与物体所受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无关。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测力计、铁架台、绳子、物体、水平面等;(2)搭建实验装置,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将绳子一端系在滑轮上,另一端连接测力计;(3)将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f;(4)逐渐增加物体在水平面上的正压力,记录不同正压力下的摩擦力Ff;(5)分析摩擦力Ff与正压力的关系。
理论力学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理论力学实验,加深对理论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3. 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三、实验过程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组装,包括砝码、弹簧、滑轮等。
接着,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初步调试,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1)求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在高压输电线模型的砝码盘上,分四次挂上不同重量的砝码,观察并记录弹簧的变形。
(2)求重心的实验方法:采用悬吊法和称量法,分别求出型钢片状试件的重心位置。
(3)验证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转动实验台右边手轮,使圆盘三线摆摆长下降为60cm,左手给三线摆一初始角,释放圆盘后,记录扭转十次或以上的时间,并算出周期,比较实验与理论计算两种方法求得的转动惯量。
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实验装置进行了组装,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卡、计算机等。
接着,我们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初步调试,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分别进行了以下实验:(1)测定物体的加速度: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卡,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
(2)测定物体的位移:通过连接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卡,测量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移。
3. 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创新应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验证了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重心位置和均质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公式。
2. 动力学参数测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实验测定了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参考文档】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优秀word范文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篇一: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理论力学实验指导书机械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实验一刚体基本运动特性分析和机构认知实验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动手组装几种常见的运动机构,增加学生对运动机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分析典型刚体的曲线平动与刚体的定轴转动的区别,加深对这两种刚体基本运动的认识;3. 3.初步认识刚体的平面运动,理解角速度的意义。
4.培养学生从机构模型中抽象运动机构的能力二、实验设备、仪器 1. 机构模型2.DJ-1型运动分析组合教具3.计算机运动分析软件三、实验原理 1.刚体平动(1)刚体平动时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原位置保持平行;平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加速度、轨迹相同;(2)刚体平动时可以归结为点的运动。
2.刚体定轴转动(1)刚体定轴转动时,其上有一固定不动的轴线,确定刚体在空间的位置用转角刚体转动快慢及方向用角速度和角加速度表示;表示,(2)定轴转动刚体除转轴上的点外,其余各点均作圆运动,可以选用自然坐标法研究各点的运动。
3.刚体的平面运动(1)刚体平面运动时,其上各点到某固定平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刚体平面运动可以简化为平面图形在其自身平面内的运动;2)刚体平面运动(可以分解为随基点的平动和相对基点的转动。
四、实验步骤1.刚体平动分析1.1在机构运动中观察刚体平动,并分析其上各点轨迹(至少画出二点的轨迹)。
1.2回答问题(可参看教材)(1)刚体平动时,其上任一直线始终与原位置___________,刚体上各点轨迹形状__________。
(2)用矢量法分析刚体平动时,其上各点速度、加速度的关系。
(3)归纳研究刚体平动的方法 2.刚体定轴转动分析2.1观察定轴转动刚体并分析其上各点轨迹(至少画出二点的轨迹)。
力学实习报告
力学实习报告关于力学实习报告3篇在生活中,报告的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力学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时间:XX年06月23日实习地点:xxxx再建商业区建筑总面积为6300平方米。
工程期三年零六个月,施工以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装修阶段。
建筑采用框架结构,受力方式为梁板承重结构。
花岗岩钢架固定式贴墙,外观美观,坚固耐用。
外墙是玻璃幕墙具有良好的隔声﹑隔热及保温的功能。
点支式玻璃幕墙施工工艺流程:(1)测量放线(2)钢结构制作安装(3)焊接处理(4)接件安装(5)玻璃清洗及安装(6)调整打胶清洗(7)检查验收由于再建建筑间加了刚结构天桥,建筑局部将承受更多荷载,必须做加固处理。
采用了粘贴钢板和碳纤维方法加固。
确保了天桥放置处梁及柱的安全。
力学实习报告篇2一、心得体会通过这五天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课堂上根本学不到得东西,仿佛自己一下子成熟了,不仅懂得了怎样做事而且懂得了很多做人得道理。
我也明白了肩上得重任,看清了人生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得思考,不能太过急躁,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同时也理解了很多事情,为以后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知道工作是一项热情得事业,并且要有持之以恒的品质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这次难得的认识实习经历,是我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
二、成果总结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在视频力学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中,我们明白了一些力学研究中的问题,如:结构部件为什么在某种条件下失效?如何定量精确预报事故发生?等。
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合成,我们重点了解构件承载能力的分析,机械振动的计算,机构运动的设计。
承载力学是力学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对强度的计算中会运用到计算力学,机构的承载能力与刚度,稳定性,强度。
在对机械振动的计算中我们还运用了机震力,在对机构运动设计中应用了理论力学与机械原理。
理论力学研究报告
理论力学研究报告引言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与力学原理的科学分支。
它通过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通过力学定律揭示物体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本报告旨在探究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例证说明理论力学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力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质点、力、力的矢量性质、力的合成与分解、质点的运动及其描述。
首先,质点是理论力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它是在空间中既没有大小也没有形状的点。
其次,力是质点运动的原因,它可以通过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来完全描述。
力还具有矢量性质,即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质点的运动可用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其中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加速度是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论力学的研究建立在一系列基本原理之上,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质点的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理论等。
牛顿运动定律是理论力学的基石,它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质点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动量定律说明质点的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等于外力的合力,而外力的合力又可由物质的质量和加速度计算得出;作用-反作用定律指出力是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质点的动力学方程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它描述了质点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动力学方程可以通过质点的质量、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以及质点的加速度来构建。
而动力学理论则是通过研究质点受各种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和定性、定量分析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理论力学的应用理论力学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以下举例说明:1.天体运动: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用理论力学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
通过质点的运动和引力定律,可以计算天体的轨道、周期等参数,从而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和行星运动的原因。
2.机械工程:理论力学可以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例如弹簧、杠杆、滑轮系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一、实验目的: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位置。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简述(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适用于薄板形状的物体,先将纸贴于板上,再在纸上描出物体轮廓,把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A ,如图1-1(a )所示,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重心必然在过悬吊点的铅直线上,于是可在与板贴在一起的纸上画出此线。
然后将板悬挂于另外一点B ,同样可以画出另外一条直线。
两直线的交点C 就是重心,如图1-1(b )所示。
A(a)图1-1(二)称重法求轴对称物体的重心对于由纵向对称面且纵向对称面内有对称轴的均质物体,其重心必在对称轴上。
图1-2首先将物体支于纵向对称面内的两点,测出两个支点间的距离l ,其中一点置于磅秤上,由此可测得B 处的支反力N1F 的大小,再将连杆旋转180O ,仍然保持中轴线水平,可测得N2F 的大小。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C x 。
根据平面平行力系,可以得到下面的两个方程:C 1N N21N =⋅-⋅=+x W l F W F F 根据上面的方程,可以求出重心的位置:N2N11N F F lF x C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一)悬吊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二)称重法求对称连杆的重心。
a.将磅秤和支架放置于多功能台面上。
将连杆的一断放于支架上,另一端放于支架上,使连杆的曲轴中心对准磅秤的中心位置。
并利用积木块调节连杆的中心位置使它成水平。
记录此时磅秤的读数F N1=1375gb.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385gc.将连杆转︒180,重复a 步骤,测出此时磅秤读数F N2=1560gd.取下连杆,记录磅秤上积木的重量F J1=0ge.测定连杆两支点间的距离l =221mmf.计算连杆的重心位置(1375385)22186mm 137********C x -⨯==-+重心距离连杆大头端支点的距离C x =86mm 。
五、思考题1. 在进行称重法求物体重心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将影响实验的精度?答:影响实验精度的因素有:1)磅秤的精度;2)支点位置的准确度;3)连杆中心线的水平度;4)连杆支点间距离测量的准确度,等。
实验四四种不同载荷的观测与理解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理解渐加载荷,冲击载荷,突加载荷和振动载荷的区别。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磅秤,沙袋。
三、实验原理方法:ABCa.取出装有一定重量砂子的沙袋,将砂子连续倒在左边的磅秤上,观察磅秤的读数;(渐加载荷)b.将砂子倒回沙袋,并使沙袋处于和磅秤刚刚接触的位置上,突然释放沙袋;(突加载荷)c.将沙袋提取到一定高度,自由落下;(冲击载荷)d.把与沙袋重量完全相同的能产生激振力的模型放在磅秤上,打开开关使其振动,(振动载荷)力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渐加载荷突加载荷冲击载荷振动载荷四、思考题1.四种不同载荷分别作用于同一座桥上时,哪一种最不安全?答:一般情况下冲击载荷最不安全,若有共振则振动载荷也不安全。
2. 请简述通过这次实验的收获。
答:通过这次实验对四种载荷有了更明确地认识。
实验三转动惯量(三线摆求圆盘的转动惯量,用等效方法求非均质发动机摇臂的转动惯量)一、实验目的:测量刚体绕轴旋转的转动惯量。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秒表、直尺、磁性圆柱铁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如图3-1所示三线摆,均质圆盘质量为m ,半径为R ,三线摆悬吊半径为r 。
当均质圆盘作扭转角为小于6度的微振动时,ψθL r =系统最大动能:222Kmax 0max 001122E J J θωθ== 系统最大势能:()202200max P 2121cos 1θψψLr mgmgL mgL E ==-= 0θ为圆盘的扭转振幅,0ψ是摆线的扭转振幅对于保守系统机械能守恒,即:P K E E =,经化简得LJ mgr 022=ω由于:ωπ2=T 则圆盘的转动惯量:L mgrT J 2202⎪⎭⎫ ⎝⎛=π可见测周期T 可用上式计算出圆盘的转动惯量。
四、实验数据及处理1. (一)圆盘转动惯量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已知:圆盘直径mm 100=d ,R =d /2=50mm ,厚度为mm 5.5=δ,材料密度33kg/m 1075.7⨯=ρ,吊线半径为mm 41=r 。
用理论公式计算圆盘转动惯量:2224154203115.550107.7510 4.184710k 12gm 22J m R R R πδρπ--==⨯⨯⨯⨯⨯=⨯=tF t实验测量:转动右边手轮,使圆盘三线摆下降约60cm ,给三线摆一个初始角(小于6度),释放圆盘后,使三线摆发生扭转振动,用秒表记录扭转十次或以上的时间,算出振动周期T 。
用三线摆测周期计算圆盘转动惯量:L mgrT J 2202⎪⎭⎫ ⎝⎛=π,将实测和计算结果添入下表: 线长L(cm)30 40 50 60 周期T(s)0.951.091.221.34转动惯量()20m kg ⋅J4.20685e-4 4.153596e-4 4.16276e-4 4.18494e-4误差(%)0.529 0.743 0.524 0.0057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摆长的增加测量精度提高。
(二)用等效方法求非均质(铝合金,铜,钢,记忆合金组成)发动机摇臂的转动惯量分别转动左边两个三线摆的手轮,让有非均质摇臂的圆盘三线摆下降至可接受的三线摆线长(>=mm 600),也使配重相同的带有磁性的两个圆柱铁三线摆下降至相同的位置。
已知:等效圆柱直径mm 20=d ,高mm 18=h ,材料密度33kg/m 1075.7⨯=ρ。
则两圆柱对中心轴O 的转动惯量计算公式:⎪⎪⎭⎫ ⎝⎛⎪⎭⎫ ⎝⎛+⎪⎭⎫ ⎝⎛=22022212s m d m J 式中:s 为两圆柱的中心距。
分别以不同的中心距s 测出相应的扭转震荡周期T ,并用理论公式计算出两个圆柱对中心轴的转动惯量0J ,填入下表,中心距S(mm) 30 40 50 60 周期T(s)0.775 0.863 0.975 1.1 转动惯量()20m kg ⋅J2.41e-53.96e-55.29e-58.33e-5并可绘制一定质量、一定摆长下周期与转动惯量之间的关系图 测出与两个圆柱等重的非均质发动机摇臂的扭转振动周期:=T 0.925(s)运用插入法,求得摇臂的转动惯量:=0J 5.01e-5(2m kg ⋅)五、思考题1. 分析发动机摇臂质心和轴心相距较大时,对实验精度的影响?答:计算公式由机械能守恒推得,其中有微幅摆动条件;另外系统动能由绕定轴转动刚体计算,若刚体质心与转动中心不重合,动能计算不准确,并且由此计算得的结果会偏小。
用三线摆扭转振动周期法求转动惯量,除方法误差外,还会有周期测定精度、摆长、悬线半径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五单自由度系统振动(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和自激振动、自由振动、强迫振动)一、实验目的掌握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固有频率n ω与振动质量m 和系统弹簧刚度k 之间的关系mk =n ω。
演示自激振动现象及其与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区别。
二、实验设备仪器:ZME-1型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风速表、转速表、秒表等 三、实验原理、方法:(一)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自由振动由一个质量块及弹簧的系统,在受到初干扰(初位移或初速度)后,仅在系统的恢复力作用下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所作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
其运动微分方程为:0mx kx +=(无阻尼)JOT 2其解为:)(sin n αω+t A 其中:2n2020ωv x A +=,0n arctanv x ωα=,n ω=(二)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强迫振动在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系统作持续振动称为强迫振动,该外力称为干扰力。
其振动微分方程为:t h x x n x m ωωsin 22n =++(有阻尼) 方程全解为:)sin()sin(22n εωαωω-++-=-B t n Aex t强迫振动的振幅B 可以表示为2n 2n 22n 041⎪⎪⎭⎫⎝⎛⎪⎪⎭⎫ ⎝⎛+⎥⎥⎦⎤⎢⎢⎣⎡⎪⎪⎭⎫ ⎝⎛-=ωωωωωn B B式中:k H h B ==2n0ω称为静力偏移,表示系统在干扰力的幅值H 的静力作用下的偏移。
(三)自激振动的基本特性:自激振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
它不同于强迫振动,因为其没有固定周期性交变的能量输入,而且自激振动的频率基本上取决于系统的固有特性。
它也不同于自由振动,因为它并不随时间增大而衰减,系统振动时,维持振动的能量不象自由振动时一次输入,而是象强迫振动那样持续地输入。
但这一能源并不象强迫振动时通过周期性的作用对系统输入能量,而是对系统产生一个持续的作用,这个非周期性作用只有通过系统本身的振动才能变为周期性的作用,能量才能不断输入振动系统,从而维持系统的自激振动。
因此,它与强迫振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系统没有初始运动就不会引起自激振动,而强迫振动则不然。
四、实验项目(一)求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频率已知:高压输电模型的质量kg 138.0=m ,砝码规格分别为g 100和g 200。
用不同砝码挂吊在半圆形模型下部中间的圆孔上,观察弹簧系统的变形,记录下质量振动的位移。
计算系统的等效刚度和振动频率eq 0.98 1.96 3.92 5.88/4118.975N/m 8.516.532.548.5W k L ⎛⎫==+++= ⎪∆⎝⎭ 4.673Hz f ===(二)演示自激振动现象及其与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区别,观察并定性分析风速与振幅,风速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开启变压器旋钮分别调至90~200V 共分5级,使风机由低速逐级增速,用转速仪,风速仪,秒表分别测出转速,风速,振幅,振动周期并做记录(注意:记录振幅时视线应与指针保持水平,测试间隔约3~5(三)用现有的实验装置和配件演示强迫振动现象五、思考题1.自由振动,自激振动和强迫振动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自由振动:仅在系统的恢复力作用下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所作的振动称为自由振动。
振动的频率取决于系统的固有特性。
强迫振动:在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系统作持续振动称为强迫振动。
自由振动成分在阻尼作用下迅速衰减,振动的频率最终取决于激励的频率。
自激振动:系统输入持续但不是周期性的能量,通过系统本身的振动变为周期性的作用,输入振动系统,从而维持系统的自激振动。
系统没有初始运动就不会引起自激振动,自激振动的频率基本上取决于系统的固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