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

2 6 6期 )
A ’ C A D E M 。 I C— F O R U — M
学 术 论 坛
NO. 3,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N O . 2 6 6 )
陈济 棠主粤 与广西 沿海地 区的近代化
吴 小玲
【 摘 要】 2 0世 纪 2 0年代 的广 西沿 海( 钦廉 ) 地 区出现 了某 些近代 化 的 因素 。陈 济 棠主粤 期 间 , 广西沿
防 城竹 山埠设 厂 造 八 属银 发 行 。外 地奸 商 又学 样
三市 , 简称 钦 廉 地 区 ) 时属广东南路地 区 , 对 钦 廉 地 区的治理 是 陈济 棠 治 粤计 划 中 的一 部 分 ,陈 济
棠 的治 粤措 施 在 一定 程 度 上推 动 了处 于 广西 沿 海 地 区的近代 化进程 。缅 怀历 史 , 可客 观分 析地 方实
天 王 。尽管 后 人对 他 的 评 价褒 贬 不 一 .但 客观 上 看, 他 确 实在 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方 面 给 广 东 社 会 发 展 予较 大影 响。广西 沿海 地 区 ( 钦州、 北海 、 防城 港
币。 称 八 属银 , 铸 工粗糙 , 与 当 时 流行 通 用 的银 毫 差 别很 大 , 但 又规 定其 价 值 与银 毫相 等【 】 ( 军 事 志 ) 。 民 众 拒绝 接受 , 但 八 属兵 强 令使 用 。 民 国 1 2年 ( 1 9 2 3 年1 ,八 属军 副 总指 挥 申葆 藩 分别 于钦 城 占鳌街 和
当时外轮从钦廉基金项目广西文科中心特色研究团队项目北部湾海疆与海洋文化研究团队116万方数据的港口运出花生油桂皮靛青土制纸八角油当时市面上出现的货币不但有本国的银毫银茴油矿石石膏锰矿锡材牛皮陶瓷制品元铜仙还有英国鹰洋法国楂柱墨西哥银元铁锅爆竹猪鬃桐油烟叶等农产品刺激了原越南银元等2嘲姗
陈济棠的经济思想与实践之得失

第2 7卷 第 5期
Vo 7 No 5 L2 .
钦
州
学
院
学
报
21 0 2年 9月
Sp e .,2 1 02
J R L OF QI Z OU NA N HOU UN V ST I ER I Y
陈 济 棠 的 经 济 思 想
与 实 践 之 得 失
颜 昌 廉
( 钦州 学 院 商 学 院 ,广 西 钦 州 5 50 ) 300
[ 摘 要 ] 陈济棠 主政广东 8年 , 实施 了经济社会发展计 划, 并取得显著成效 , 实现 了广 东的全面近代化 。
他关于经济社会 有计 划发 展的思想 , 关于国家资本 主义主导下官 民并举 的思想 , 关于农业是 国民经济之本 的思 想, 关于科技与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的思想 , 于我们 吸取历史经验和发展社会主义事 业有 一定借 鉴意 对 义。我们对历 史人 物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给 予评价 , 陈济棠在 当时 的历 史条 件下 能作 出如 此贡献是 十分难 能可
成立 自治机 关 , 立 救 济机 构 。经济 建 设 主要 抓 建 农林 , 蚕桑 , 渔业 , 业 , 商 等 项 , 中把 农 村 发 矿 工 其 展 作为 重 中之重 , 又兼 顾 工 商各 业 。《 划 》 又 计 中 把教 育建 设作 为 “ 国家 根本 大计 。 ” 实施 三年 施政 计划 和两 年救 农计 划 的结 果取 得 了显 著 的成 果 。主要 表 现在如 下几 方 面 。 第一 , 现 广 东 近 代 民族 工 业 的振 兴 。3年 实
陈济棠与民国时期广东教育事业

的措施 , 大地促进 了民国时期广 东教育事业的发展 。 极
【 关键词】 陈济 棠; 民国时期 ; 广东教 育事业
[ 中图分类号 ] 59 G 2 【 文献标识码 】 A
陈济棠 , 字伯南 , 8 0 2月 1 19 年 2日 ( 光绪十六年正月二 是 : 建 设 费 3 % ; 育 费 3 % ; 安 费 2 % ; 他 占 “ 0 教 0 公 0 其 十三 日) 生于广东 省防城县 ( 今广西壮族 自治区防城港市 ) 2 %。 6从这个 比例可以看出 , 。 0 ”1 1 陈济棠是把教育和经济放到
一
19 9 5人增长至 16 4 6 , 086 4 9 0 人 增加 3 .% ; 3 7 还新办了两年制
短 期 小 学 13 10间 , 校 学 生 有 9 0 0人 。 从 13 起 , 教 在 00 9 4年 省
、
增 加 对 教 育 经 费 的 投 入
陈济棠成为 “ 天王 ” 南 之后 , 为了使教育事业能够很快的 育厅选定感恩等 2 0个县 ,由省政府补助 , 在每个县设 立初级
12 至 13 他 开 始 统 治 广 东 , 他 上 台时 , 9 9年 96年 在 正好 碰上 了 了同等重要的地位。陈济棠对教 育的重视还体现在教育经费 12 经 济危 机 的爆 发 , 场 世 界 性 的 经 济 危 机 持续 了 4年 增长上 :13 9 9年 这 9 0年全省的教育经费预算是 23万元 ,占到 了全 1
划》 明确规定“ , 三年计划是 以经济为重心。 又强调“ ” 教育是立 范 教 育 和 职 业 教 育 上 。
国之 本 ” 阐 明 :物 质 建 设 , 神 建 设 , 均 衡 发 展 , 宜偏 重 , “ 精 须 不
陈济棠治粤

陈济棠治粤作者:肖自力来源:《同舟共进》2014年第11期1980年,邓小平在接见陈济棠之子陈树柏时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
民国时期,治粤者历有多人,而以陈济棠最有名。
自邓小平1980年9月10日接见其子陈树柏并称赞陈济棠“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怀念他”之后,陈济棠名气就更大了。
陈济棠,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
1929-1936年间曾执掌广东军政大权,人称“南天王”。
其实,在邓小平这个著名的评定以前,广东民间及海外对陈济棠早已印象深刻。
1964年香港出版的《民国政海搜秘》一书,就有“在老一辈的人来说,陈(济棠)无疑是最能触发他们的内心感怀的一个”之说。
主粤期间的“功劳簿”陈济棠主粤期间,着手整顿经济,发展实业,让古老的广州变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城市。
这安定繁荣的8年,也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
在城市设施方面,兴建了广州第一座钢铁大桥海珠桥与市政府合署大楼、中山纪念堂、爱群大厦等大批老广州的标志性建筑;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兴办现代工业,包括建成电力厂、糖厂、士敏土厂、造纸厂、化肥厂等。
陈济棠的工业建设,以进口替代为主要目标,而水泥、纸、糖正是广东需大量进口的商品。
短短几年间,这几大省营工厂不仅改变了洋货充斥广东市面的局面,甚至还能外销。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支持粤汉铁路建设,使这条始兴于清末、历经数十载波折的中国最重要的南北大动脉,终于在1936年全线修通。
公路建设取得突出成绩,1933年建成广东第一条公路干线——广汕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国第一。
与广西合办西南航空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全华资航空公司,除多条国内航线外,还开通了从广州到越南河内的国际航线。
设长途电话管理处,统一办理全省电话业务。
到1935年,全省100个县、市中,除海南乐东等三县外,均有电话设置,“其规模之大,是以比拟先进之邦而无愧”。
陈济棠还倾力支持教育事业。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演变的动因及历史作用

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演变的动因及历史作用1840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种植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卷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中。
由于西方殖民者在菲律宾、印尼等地区大规模发展蔗糖业,日本帝国主义在1895年侵占台湾省后亦大力发展蔗糖业。
被称为“洋糖”的外国产和台湾产的糖通过种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大量输入中国大陆,加之外国资本通过不平等条约而获得的贸易优势。
“洋糖”对“土糖”形成了倾销优势。
广东地区的甘蔗栽培与糖业由此走向衰落,明清时期的兴旺不复再现。
1924年,陈济棠主政广东,开始实行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有重要地位的大规模的工农业建设。
建立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糖业企业,使广东工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随之而来的是受到近代化工业推动的传统农业改造。
近代化农业的兴起,给近代农村注入一些新的元素;广东省甘蔗栽培与糖业的衰败状况获得改观。
20世纪30年代广东甘蔗栽培业与榨糖业的发展,是广东近代经济史上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值得研究。
为此,我们曾撰写《民国时期广东甘蔗传统栽培技术的原生形态》,2006年1期)、《试论民国时期广东甘蔗品种的演变》、《近代蔗业科技向传统蔗业的渗透―民国时期广东“糖业复兴运动”前后的甘蔗栽培技术》,2006年2期)等,对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民国时期广东甘蔗栽培技术演变的动因,并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甘蔗栽培技术演变的动因1、大环境条件下工业近代化推动的结果民国期间广东甘蔗栽培技术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机器工业迅速发展推动的结果。
30年代前期广东以大规模的机器工业迅速崛起为特征的工业近代化进程,又是与当时的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分不开的。
国际环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的糖业迅速得到恢复。
无论是欧洲的甜菜糖工业,还是在美洲、亚洲的蔗糖工业,在资本的支持及本国的糖业保护政策的扶持下,不仅很快恢复了旧日的繁荣,而且出现了产量剧增的势头。
在20年代后期,世界的糖产量开始出现了过剩的迹象。
试析陈济棠主政时期的广东省营工业

试析陈济棠主政时期的广东省营工业郭丹玲【摘要】1929~1936年陈济棠主粤期间,制定出符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兴建了一大批省营工业.广东省营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被称为民国时期广东省的“黄金时代”.研究广东省营工业的兴衰,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特别是对于中国国企和央企的稳定发展具有借鉴作用.【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3)005【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陈济棠;广东省;省营工业【作者】郭丹玲【作者单位】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广东中山5284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1929~1936年陈济棠主粤期间,广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尤以省营工业发展最为迅猛,广东省营工业迎来了“短暂春天”。
在本文中,笔者就广东省营工业兴盛的原因与表现进行分析。
一、广东省营工业兴盛的原因(一)陈济棠政策上的大力扶持1929年陈济棠接掌广东军政大权之初,开始关注广东经济建设,希望通过提升经济军事实力以实现其在粤统治。
1930~1931年,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建设计划”、“繁荣广州经济计划”等。
1932年9月,陈济棠拟订《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大纲》,并于193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该施政计划重点是加大工业建设。
具体做法是依靠政府力量,在实施过程中力行对各种工业进行统制。
以省营糖厂为例,陈济棠将全省适宜种植甘蔗的地区划分为5个蔗糖营造区,鼓励农民种植甘蔗,从而保证了各省营糖厂的原料来源。
此外,陈济棠还制定了保护本省工业的法规政策,即关税保护法,对洋货进口实行专税、高税限制,并提高外省货物税,以便使广东省营工业控制广东市场。
“广东白糖运销上海每担仅16.5元。
结果年销120万担,以压倒优势打败‘洋糖’。
我水泥出产后,质量优于洋货,但洋泥贱价倾销,土泥几难立足。
在政府征收洋泥附加税后,‘五羊牌’水泥压倒一切外来水泥产品。
”[1]27(二)资金、技术、设备的到位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中,预定设厂资本为97 454 345元,计划设立24所现代省营工厂。
陈济棠时期广东的经济布局

作者: 吴志辉
作者机构: 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开放时代
页码: 64-67页
主题词: 陈济棠 地方经济发展 经济布局 广东地区 广州市 广东省 珠江三角洲 世界经济 建设项目 硫酸厂
摘要: <正> 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暹罗归国侨商陈启源在南海县创办蒸汽缫丝厂,开广东地方近代实业之先,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在这七十多年间,广东地方经济发展较有起色的唯有1929—1936年的陈济棠主粤时期。
1929年,陈济棠是在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矛盾,凭借手中的军事力量,执掌了广东军政大权,并于1931年后成为西南各路军阀的反蒋盟主,号称“南天王”。
在当时朝野分治和军阀混乱的环境下,他为了独霸南粤,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冗肿的官僚机构,军政开支巨大。
由于缺乏经济。
陈济棠传略

陈济棠传略广州市文史研究馆编第一部分一般历史情况这部份分三个时期叙述:(一)由下级军官出身爬到高级军官时期(1912~1927年)陈济棠别字伯南,广东省防城县东兴镇人,生于公元1896年,死于1953年。
自1909年(清宣统元年)入广东陆军小学肆业,其性阴险嫉忌,与同学多不投契。
1912年毕业适值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再入陆军速成学校深造。
1913年,在黄志桓(当时的高雷镇守使)部下充任排长,经历9年的下级军官生活。
到1919年升到营长,隶属桂军林虎、黄任寰部下,驻防阳江高雷一带,其后转入粤军,在陈铭枢任第1师第4团团长时,陈隶其部下为营长。
陈炯明请孙中山先生下野时,陈铭枢辞职,将职权交其代拆代行。
驱逐陈炯明时,第1师开往西江,有些部队投降桂军李易标,陈不能约束部队乃返江门。
粤军事当局,恐其有变,乃升陈为第2旅旅长兼第4团团长。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是年年底出师南路讨伐邓本殷,单水口之役,陈打了一次胜仗,就升为第11师师长。
1926年初,因为部下所反对,离开了师长职位,交邓世增代理,便和林翼中到苏联考察,数月后,返来复任。
是年7月,开始北伐,当时广东的军队已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李济深任第4军军长,辖4个师(第10师陈铭枢、第11师陈济棠、第12师张发奎、第13师徐景唐)。
陈铭枢和张发奎出发北伐,陈济棠和徐景唐留守广东。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广州武汉亦相继反共,叶挺、贺龙率领前方4军一部分到南昌参加起义(八·一起义)回师潮汕。
陈济棠曾率部由南路转东江在海丰五华一带截击叶挺、贺龙,围攻彭湃,又曾参加镇压广州公社起义。
1928年在广州整编,坐升第4军长兼西区善后委员,旋兼伪广东省政府委员。
其部队驻防省会及西江各县。
以上十多年间,陈济棠由排长逐步爬到军长地位,并兼管一部份地方的行政权。
(二)统治广东,对人民残害剥削压迫时期:1929年3月至1936年7月。
陈济棠主粤时期民生思想与建设初探

V01.27 No.8
钦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QDqZHoU I小iIVERSITY
2叭2年பைடு நூலகம்2月
Dec..2012
陈济棠主粤时期民生思想
与建设初探
唐天勇
(钦州学院商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摘 要] 陈济棠治粤八年时期,为了“造成模范新广东”与巩固自己的统治,革新与稳固政权,保境安
为了推动广东教育事业的发展,陈济棠采取 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大幅度地增加广东教育经 费的投入,从而为广东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 物质基础与政策支持。他“对发展教育事业不遗 余力……为社会作育人才”"J3 7,为筹集教育经 费,1932年5月他曾经致电防城县的各个部门: “饬在全邑钱粮及官租各户口,按照应征粮额附 加一倍,由二十一年起带征,作为辅助各区小学 的经费”一』281,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努力,广东教 育事业取得较大进展。据统计,陈济棠主粤之初 的1930年,广东的教育经费预算全年为213万多 元,占全省经费预算的4.3%,到了1935年,就增 加到503万多元,占全省经费预算的10.8%,比 1930年增长了122%。此外,各县的教育拨款和 筹款,最高年份高达1 551万多元,如果将省和地 方的拨款合在一起,全省教育经费全年最高的达 2 054万多元,相当于全省经费预算的41%。10。。 随着对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老广东的教育 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记载,全省高等学校 学生人数从1932年度的4 000人增加到1934年 度的6 000人,还增加了省立农业、水产、美术、音 乐等四所专科学校。这时期广东的中小学、职业 学校、师范学校、成人教育等均有较大发展。1934 年同1931年相比,小学增加400多所,学生增加 14万人;中学增加90所,学生增加16万多人;职 业学校增加20多所,学生增加近2 000人;普通 师范学生增加1 300多人;简易师范学生则有更 大幅度地增加拍Ⅲ弘350。陈济棠大力发展教育,主 观上有出于维护自己的统治,培养顺从自己统治 的人才的目的与意愿,但他的“教育是国家的根 本大计”思想与理念以及其主粤时期教育事业获 得的显著成就,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广东民生基础 工程的改善与发展。
浅论陈济棠与1949年海南改设特区

赖盘剥 ” “ 每数村仿 内地设一义学 , 延请塾师 , 习学汉语汉文”  ̄ / g 2 ' 2 7 2 - 2 2 7 3 ) 等措施不仅有利 于黎族地区社会经济 的发展 , 也使整个海南岛得到了一定程度 的开发 。 中华 民国成立后 , 鉴于海南岛的特殊地位及海防的需要 , 孙中山也曾提议设立海南省以更好地发展海 南。1 9 1 2 年孙 中山先生在《 琼州改设行省理 由书》 中详细论述 了海南改省的五大理由——巩固海防 , 启发天
等方面对 1 9 4 9 年海南改设特区问题略作探讨 。
一
、
战后海南 改设特 区的考虑
海 南 岛位 于 中国最南 端 , 一 直隶 属于 广东 省 。 海 上丝绸 之 路鼎盛 时 期 , 海 南 岛是 中 国通往南 亚 、 西亚、 西
欧、 非洲的交通要 冲。l 9 世纪 8 0 年代中国边疆危机发生后 , 由于“ 该处孤悬海外 , 逼近越界” , 情形“ 较台湾 尤为吃重” 【 艄3 3 ) , 其海上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 日 益 凸显 。因此 , 清末有识之士张之洞在任两广总督之时曾亲 临海 南视 察 , 基 于巩 固海 防 和开发 利 源 的考 虑 , 提 出 了改设海 南 行省 的建 议 。 但 晚清政 局 动荡 , 财政 空虚 , 张 之洞海南建省的提议未被采纳。 不过 , 在张之洞的力主和推动下 , 清政府对海南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 济发展的措施。针对海南黎族人 口居多的情况 , 为“ 开山收土 , 永奠海南” 【 蚴 , 张之洞曾专 门拟定《 抚黎章
1 9 8 8 年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后 , 学界关于近代海南建省的讨论也 随之增加 , 但重点主要在晚清和 民国前 中期 ,而关于抗 日战争胜利后真正意义上对海南开发建设付诸实施的 1 9 4 9 年海南改设特 区问题并 没有详 细论述 。本文尝试从战后海南改设特 区的考虑 、 陈济棠出长海南 的原因及战后海南改设特 区的评价
广西发展战略,一错再错!

广西发展战略,一错再错!作者:陈侃言地处岭南的两粤,同为百越之地,自古以来鸡犬相闻,民至死都竞相往来,共同打造了历史悠久、活色生活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商业经济文化沿珠江口上溯两粤大地,迈进近代化,两广几乎共时起步;民国时期,桂系粤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争争斗斗,分分合合,而桂系总占着便宜,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陈济棠、张发奎在粤中威名赫赫,在老蒋面前,尾大不掉、勇冠三军。
其时的广西,是中国两个模范省的头名,名扬国际社会,当时的状况和史料至今仍是世界史学的课题,为外国汉学家所眷顾。
即使在物质生活极端馈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西的农副土特产由“投机倒把”而令广东人奇货可居、同流合污。
那时候,广西并不比广东落后多少,一对难兄难弟呵!自治自闭开倒车1958年广西省成为壮族自治区,自治之后,没有用好从中央得到的优惠政策去发展全省区的经济,向文明进步迈进,却在体现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上做足功夫。
从此,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甚至交通方面全面实行“非粤化”政策,从狭隘的土司地域文化心理出发,对穗港澳珠三角的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表规出天生的恐惧与排拒;集桂东南粤化地区及全广西的财力于南宁一隅,用行政经济手段反地域经济而行。
这在鸟笼计划经济时期,还不大看出其恶劣的后果。
但这样的发展战略,其方向性的错误虽不明显,但已形成惯性积习,是一种落后的土司集体无意识了。
开放改革拉开了差距开放改革之后,两广的差距就迅速拉开。
拉开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根本一条的原因就是文化差距,这不是仅指文化水平的差距,而是指文明的指向、价值观念、文化心理、文化观念的差距。
广东人在用足政策上下功夫,见了红灯绕路走,政策法律不明令禁止的,就大干快上,钻旧政策空子,开足马力,一句话就定是解放思想。
广西呢,老在姓社姓资问题上打小算盘,执迷不悟,比“马列主义老太太”还更老太太。
当经济落差全面拉开,开放改革进一步深化,两税制的实施,各领域纷纷市场化,中央断奶,地方经济利益触及了痛处。
陈济棠文物古迹综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陈济棠文物古迹综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陈洪波
【期刊名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3)001
【摘要】民国时期重要将领陈济棠故乡在防城港东兴市,旧属广东,今属广西.目前海内外与陈济棠直接相关的文物古迹,有据可查者,共计古建筑10处,墓园5座,文物11件.可根据以上文物线索对东兴陈济棠故居陈列加以补充,钦廉籍军人集团群像的塑造对于此处AAA级景区历史内容的充实亦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陈洪波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桑树资源概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J], 于洪君
2.略谈重庆文物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J], 卢华语
3.浅谈延边地区渤海国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与开发利用 [J], 尹铉哲
4.白杨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评述及开发利用建议 [J], 庞春花;张群
5.转型综改十年来的财政作为——2009年以来山西财政支持转型综改成效综述及案例 [J], 薛朝阳;常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济棠与民国时期广东的工业建设

陈济棠与民国时期广东的工业建设
赵宝;徐红艳
【期刊名称】《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18)5
【摘要】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的工业建设主要是在省营工业和民营工业两个方面,省营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民营工业却步履维艰.
【总页数】5页(P23-26,53)
【作者】赵宝;徐红艳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安徽崔楼中学,安徽灵璧,25422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9.06
【相关文献】
1.留学归晋人员对民国时期山西工业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J], 王佩琼
2.陈济棠与民国时期广东教育事业 [J], 赵宝
3.文化的反动:陈济棠与广东读经运动 [J], 童亮;
4.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的县界纠纷与地方社会 [J], 李丹
5.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的县界纠纷与地方社会 [J], 李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桂系与两广事变

新桂系与两广事变
徐江虹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1)005
【摘要】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掌握广西实权后,采取了一些促进广西社会发展的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时值日本展开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广西实力派一改过去保境图存的主张,与粤系陈济棠联合发动事变,逼蒋抗日.两广事变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是两广地方,尤其是广西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徐江虹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
【相关文献】
1.陈济棠与两广事变的发动——兼论两广事变的性质 [J], 邓正兵
2.陈济棠与两广事变的发动——兼论两广事变的性质 [J], 邓正兵
3.“九一八”事变与新桂系抗日救国——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 [J], 张伟
4.新桂系参与策划皖南事变探缘——新桂系决心“把安徽造成广西第二” [J], 曹裕文
5.“两广事变”前后新桂系政治态度的变化 [J], 郭晓合;罗嘉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广事变”的性质初探

“两广事变”的性质初探
李静之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5()2
【摘要】“两广事变”是广东实力派陈济棠、广西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等联合发动的一次抗日反蒋事变。
这次事变的主要口号是出兵抗日。
事变开始酝酿于1936年5月。
5月26日,陈、李、白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名义,通电反对日本增兵华北。
6月1日,西南执行部、西南政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决议呈请国民党中央和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日。
【总页数】10页(P117-126)
【关键词】蒋介石;华北;内战;两广事变;红军;抗日反蒋;西南;陈济棠;广西;领导【作者】李静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陈济棠与两广事变的发动——兼论两广事变的性质 [J], 邓正兵
2.陈济棠与两广事变的发动——兼论两广事变的性质 [J], 邓正兵
3.“两广事变”初探 [J], 钱守云
4.两广事变的性质是“逼蒋抗日” [J], 王锦侠
5.陈诚与两广事变、西安事变 [J], 李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济棠主粤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广西沿海(钦廉)地区出现了某些近代化的因素。
陈济棠主粤期间,广西沿海的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增强,北海成为粤西主要对外贸易口岸;商贸繁荣,物价平稳,经济发展上一个台阶;社会事业得到一定发展,城市建设成就较为突出。
陈济棠的治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沿海的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陈济棠;主粤;广西沿海;钦廉;近代化【作者简介】吴小玲,钦州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广西钦州535000【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3)03 - 0116 - 06陈济棠,广西防城人(原属广东),国民党一级上将。
他统治广东八年(1928年—1936年).人称南天王。
尽管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客观上看,他确实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给广东社会发展予较大影响。
广西沿海地区(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简称钦廉地区)时属广东南路地区,对钦廉地区的治理是陈济棠治粤计划中的一部分,陈济棠的治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处于广西沿海地区的近代化进程。
缅怀历史,可客观分析地方实力派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20世纪20年代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民初的钦廉社会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辛亥革命后,钦廉地区各县境政局多变,战事频繁,军政派系斗争激烈。
这里地处粤桂两省交界,成为粤桂等派军阀展开拉锯战的地区。
不但有“东军”(广东军阀陈炯明的部队)与“西军”(广西军阀陆荣廷的部队)争夺地盘之战,有邓本殷的八属军(八属指高、雷、罗、阳、钦、廉、琼、崖等州)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南路讨贼军总司令黄明堂的对峙,还有讨伐军、救国军等的纷争。
军阀不但招兵买马,互相争战,而且在各自地盘里铸造货币,牟取暴利,鱼肉百姓。
如邓本殷在八属内铸造伪币,称八属银,铸工粗糙,与当时流行通用的银毫差别很大,但又规定其价值与银毫相等。
民众拒绝接受,但八属兵强令使用。
民国12年(1923年),八属军副总指挥申葆藩分别于钦城占鳌街和防城竹山埠设厂造八属银发行。
外地奸商又学样仿铸,致使假银币充斥市场,真假混杂难分,影响正常贸易,人民苦不堪言。
由于地方军阀忙于战争,无暇顾及地方治安,盗贼、土匪乘机四出抢劫,社会混乱不堪。
在合浦,就发生了影响较大的民国10年山口的“匪焚沈仙舫宅”匪案和民国16年刘朱华匪乱。
民国元年~15年(1912年-1927年),灵山县内各地盗匪如毛,到处杀人放火,勒索、抢劫财物,社会一片混乱(军事志)。
(二)经济近代化因素的微弱出现1876年北海开埠后,特别是中法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步进入钦廉地区。
外国货物源源不断地流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广西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经济逐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到20世纪20年代,钦廉地区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经济近代化趋势。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出现。
当时,外轮从钦廉的港口运出花生油、桂皮、靛青、土制纸、八角油(茴油)、矿石(石膏、锰矿)、锡材、牛皮、陶瓷制品、铁锅、爆竹、猪鬃、桐油、烟叶等农产品,刺激了原有经济作物(甘蔗、桑树、花生等)的种植。
明嘉靖年间,钦州“蚕,钦人少养”,“桑,木坚,可制弩”,到清朝“乡间种桑,屋角门前,种大桑叶三五株,或五七株,此外多种于山岭边……”。
人们开始投资种植一些有利可图的出口土特产,如1907年,驻钦州防军分统宋安枢、凌霄等合股于十万山的马笃山、叫岐、大塘等地大面积种植茴桂。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一批专业销售(收购)行业开始形成,如北海“蓝靛行、牛皮鸭毛行,资本皆甚钜,生猪、蔗糖、花生油、元肉、黄麻等副邦行专与香港贸易获利亦够”。
蓝靛行“为清末民初廉州最大行业”,主要聚集在合浦廉州的下街。
一些对农产品如桐油、牛皮、八角、茴油、靛青等进行初步加工的行业迅速发展起来,各种专门生产区域,如钦州的“三那”、平吉的甘蔗种植、小董的蚕桑业、合浦廉州的爆竹作坊、合浦、灵山及博白等地的蓝靛业等生产区域开始出现。
一些专业圩镇如钦州黄屋屯锰矿外运,平吉、青塘的石膏和钛铁集散地等开始形成。
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中国商人集股的怡和公司在北海的高德建锯木厂和木材贮货场,全套设备从英国格拉斯哥市运来,这是钦廉地区最早引进机械化设备的企业。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廉钦道龚心湛在钦州设平民实习工场,雇请师傅教习藤器、毛巾生产技术,培训了一批技术工人,这是钦廉地区较早出现的带有微弱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商号、商会的出现。
光绪年间,北海有“店铺不下千间,而大中商场约四五十家,以广府人尤占多数”。
钦州也出现了“义聚源”、“戴安记”等百家商号。
民国前后,在东兴出现了新和安、钟裕源商号等,云集了一批经营日用百货的进出口商。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海成立了商务分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海商人成立了本埠商会并成立了商务分会,1909年,钦州出现了商务分会。
各类银行分支机构设立。
1904年,广东省银钱局在北海设立北海关银号。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陆续在北海设立办事机构。
洋行出现,“银号始设于有洋关之处,主收税关银,该号每日派人到海关兑收”,洋商行不断增多,如“德商森宝行……”,“德商捷成行……法商孖地行”。
当时,市面上出现的货币不但有本国的银毫、银元、铜仙,还有英国鹰洋、法国楂柱、墨西哥银元、越南银元等。
新式教育的出现,始于外国教会在北海设立的学校。
如英国人开设的义学,法国创办的法国学堂、德国人创办的德华学堂等。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一三十三年(1907年),钦州知州李象辰在钦兴办两等小学和中学堂。
文化环境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广西最早的民信局、最早的蒸汽轮船、第一台发电机均首先在北海出现,电灯、报纸也出现。
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到这一地区,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7年—1908年在钦廉地区发动了两次起义,一批钦廉籍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黄明堂、刘梅卿、唐浦珠等追随孙中山参加了革命。
(三)近代化的交通建设崎形发展水运交通是钦廉地区的主要交通手段。
北海开埠后,外国侵略者掌握了海关、港务和航运大权。
由于外轮的进入,打破了钦廉地区传统的运输格局,也促进了其近代对外交通格局的出现。
但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钦廉地区的交通建设呈崎形发展。
陆路交通一直不发达,近代公路到清末才出现,1906年“钦廉道”王秉恩修筑廉(州)北(北海)大路路基,辛亥革命后,钦廉道郭人漳将其开通并开始行驶汽车。
县级公路直到1923年才开始动工。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再加上处于中国的边陲地区,钦廉(广西沿海)地区虽然已经出现近代化的曙光,但其发展是比较微弱的,还处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
二、陈济棠的治粤措施对广西沿海地区近代化的推动1926年7月,陈济棠率领国民党第十一师进驻广东钦廉灵防四属,师部设在北海。
随后,陈济棠部通过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南征,打败了邓本殷、申葆潘在钦廉的势力,张瑞贵率部归顺,钦廉地区因各派军阀长期争夺而造成的混乱局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接着,他以钦廉为地盘,利用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于1929年执掌广东军政大权。
陈济棠上台后,为了摆脱困境,扩大实力,同南京政府抗衡,高度重视经济建设。
1932年,他颁布了《广东三年施政计划》,明确“三年计划系以经济为重心”,其项目分为“整理”和“建设”两大方面,从1933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建设”是施政的重点,涉及到政治、经济、交通、教育四大建设。
经济建设包括农林、蚕桑、渔业、矿业、工商等项事业。
交通建设分为公路建设、铁路建设、航政建设、电话通讯建设、航空建设等五大方面。
教育建设作为“国家根本大计”和“文明根本”列入三年施政计划。
三年施政计划内容详尽明确,多处明确地提到钦廉地区。
的确,陈的主粤,特别是三年施政计划的实施,使钦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整体上上了一个台阶,近代化步伐加快。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立体交通与通讯网络初步形成,近代化交通体系初步建成按照《广东三年施政计划》的规划,到1936年,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公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次、铁路与航空运输为辅的立体交通网,广东的公路总长与密度皆居全国第一位。
全省94个县除南澳外都通了公路,通讯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钦廉地区也不例外,民国廿年《合浦县志·交通志》道:“在闭关时代交通尚简,海通以来情势变迁大非昔比。
合浦一邑甯北路已划界线,廉北汽车亦谋进行,至航路有海轮,通信有邮电,文报有电传,凡世界交通事业偏远之区亦若具焉”。
早在1926年,广州经江门直达廉州、北海、钦州的公路开始修建。
1927年,广州湾通钦州、防城的公路开通。
1932年,北海开通了与平南、郁林等地公路。
1933年,“北灵(北海至灵山)年内业已通车,而灵山距桂边,则仅有数公里之遥耳”。
1934年,广州经江门、阳江直通廉州、北海和钦州的公路修通。
到抗战前,北海经廉州至闸口、白沙、山口、安铺、遂溪、赤坎、广州的公路通车,境内建成公路262.9公里,为抗战时公路里程最多的县份。
在防城县,陈济棠投资7万元(毫银)用于交通事业,1931年,修建从东兴罗浮至茅坡的公路(其老家所在的村),1933年,又从茅坡修至那良,然后由那良再修56公里到那巴。
还修筑了从松柏至竹山、防城至企沙、防城至大直、防城公车至龙门等公路。
1934年,茅岭至钦州段公路建成通车。
至此,钦防两县可以通车,由东兴可达省会广州。
在水路交通方面,陈济棠接管北海、钦州、防城等港口后,把整顿航运作为重点。
1929年,国民党交通部增设了钦廉航政局,后改为船务所。
1932年广东省港务管理局成立,拟设江门、北海、九龙、拱北、三水、汕尾六个港务分局,统一管辖沿海港口。
1933年2月,北海航政局更名为“交通部广州航政局北海办事处”。
民营水运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钦州出现了一批从事商业运输的船只,其中最大的是县城翁其均的均兴行等大商家合资修造的石膏船,载重30万吨,直接与南洋各地往来,钦州的物资出口南洋从此可以不用经北海转运。
为开创广东的航空事业,广东省府于1932年冬集资100万元,与广西合资在广州成立了西南航空公司,并在北海建立飞机场,开辟了每周一班的广州一北海一河内的国际航线。
据资料记载:“本年广州、北海间航空业已开始飞行,中间经过茂名、琼州等处,因而本埠与各该处关系,乃益密切矣。
”在通讯建设方面,广东省建有广州无线电话总台及汕头无线电话分台,于1933年底设立广东长途电话管理处,统一管理通讯事宜,先后扩充、开通了广韶线、广惠线及西江线、南路线,使电话通讯普及到90个县,钦县于1932年建成电话所,有3/4的乡镇通了电话,钦廉的通讯网络初步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