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合集下载

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涵义及特征研究分析

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涵义及特征研究分析

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涵义及特征研究分析作者:徐同波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企业本质、资源配置基本问题、资源配置中权力的作用表现及有关公司控制权的内容进行分析,明确公司控制权的涵义,进一步探讨公司控制权的特征,包括非对称性、可分解性、可转移性和收益性,旨在提高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司健康发展,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公司控制权;涵义;特征对于企业来说,权力是决定资源配置的关键条件,换个角度来说,公司控制权实际上就是资源配置权,是协调公司经济运行的权力。

公司控制权关系着公司治理成效,学术界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而从企业理论出发,可以将企业控制权变量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主要对其他变量进行解释,此种情况下,探讨公司控制权的涵义及特征是分析必要的。

1公司控制权的涵义1.1企业的本质学术界研究表明,一组合同的连接就形成了企业,而基于投入来说,当一组生产要素实现集合后,就形成了企业,这一过程中所有生产要素参与企业并签订合同,但生产要素之间不存在合同关系。

也就是说,尽管这些生产要素以合同方式与企业发生连接,但权力缺失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无法通过自行方式达成彼此合作来促进生产。

1.2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是资源配置中的基本问题,各项生产要素是通过合同连接在一起的,当权力缺失时,生产要素无法自行合作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这就需要明确对资源配置中基本问题开展具体化问题。

就生产什么这一问题来看,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主要通过生产商品或者劳务活动来满足社会需求,此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目标清晰,但企业是生产要素的联合体,各生产要素目标存在差异化特征。

就怎样生产这一问题来看,在明确企业经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购进生产要素,但生产要素进入企业后,即便是具有合作意愿,但由于信息不足,导致难以自动配合企业生产。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尽管企业实现了多项要素的集合,但单个要素所具备的仅仅是潜在生产能力。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最新文档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最新文档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理论评介与重构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缘起与现实困境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肇始于亨利?曼尼(Benry Manne)于1965年完成的两篇具有开创意义的论文,其中集中阐述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作用机理。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现代企业治理难题提供了另一条解决思路。

曼尼认为,公司收购就是一个公司控制权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缺乏效率的公司经营者会因公司经营不善导致股东接受收购者的报价而被撤换。

该理论假设存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公司的经营效率因此会真实地反应在股票的价格上。

若经营者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财产达到最有效的运用,也即意味着未使公司的股价达到最大化,则经营者必定缺乏经营效率,股价不能反应公司的真正潜力。

这就为公司的收购者创造了一个控制机会,公司收购者可以通过收购该公司的股份获得其控制权,并指定新的经营者更换现任董事会,以恢复经营效率,使股价最大化。

由此,公司的收购使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治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控制权又重归所有者手中。

概而言之,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着眼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治理效应,强调股东退出公司对经营者的惩戒作用,“用脚投票”以更换不满意的经营人员。

该理论尤其强调敌意收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即越过目标公司的经营层而直接收购目标公司股东所持股份以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目的的收购形式。

在倾向于外部监督治理模式的英美,对收购尤其是敌意收购多给予较高的评价,并主张放松对公司收购的管制,限制目标公司的反收购行为。

这种对收购倍加推崇并相应排斥政府干预和规制的论点构成了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的核心主张。

然而,收购并未像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所信奉的那样对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产生持续、稳定、积极的效应,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面临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境,即经营者短视、社会资源被浪费、成本高昂等弊端,使之不仅面临市场监督作用有效性的质疑。

而且因敌意收购的肆意进行,股东之外的与企业有着利害关系、为企业创造财富同样作出贡献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他们在收购完成后,往往被削减工资或解雇,其应有的福利被转移变成了对收购交易双方有利的收入。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首先,公司的所有权是指对公司所有资源、资产和收益享有合法权益的权利,是所有者对公司的直接权益。

所有权可以通过股东的股权来表示,股权越高意味着对公司的所有权越大。

而控制权则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主导公司决策和运营的权力。

控制权可以通过控制股权来获得,但控制权不一定等同于所有权,因为存在控制权大于所有权的情况。

其次,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所有权和控制权是一一对应的,即拥有多少股权就能够对公司进行多少程度上的控制。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公司存在一些特殊的权益安排和治理机制,使得实际的控制权与股权之间出现差异。

比如,通过优先股、特别股等股权安排,少数股东可以拥有大量的控制权,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和运营。

此外,公司的控制权还可以通过债务、契约和行业规范等方式来获得。

因此,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控制权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股权的多少,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决策的结构和机制是影响控制权的重要因素。

公司的治理结构决定了是否存在控制权的集中和分散。

例如,控股公司和家族企业通常通过家族协议、人事安排等方式来集中控制权。

其次,公司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也会对控制权产生影响。

包括创始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公司内部文化的传承等方面。

此外,政府政策、法律和法规对控制权的制约和保护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政策和法律的干预可以减少控制权的滥用,保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的管理中,公司控制权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影响公司治理和发展的实际问题。

控制权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绩效,而控制权的过度集中或泛化则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和公司治理的混乱。

因此,相关各方应当加强对公司的控制权的监管和管理,以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利益的平衡。

综上所述,公司控制权理论围绕公司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问题展开讨论。

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控制权不仅仅取决于股权的多少,还受到公司决策结构和机制、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政府政策和法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什么是公司控制权

什么是公司控制权

什么是公司控制权公司控制权简单地说对公司进行控制、影响的权利,公司的控制权不仅仅是指投票权、表决权,其实际上是指通过公司的股权拥有、人员安排、财务支配、资产控制、上下游客户影响、技术控制、协议安排等方式对公司进行控制和影响的权利。

这种控制权实质上也是来源于股东的所有权,是从股东所有权中派生出来的经济性权利,当然也是一种利益的存在方式,对公司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的不同阶段,对公司控制权的重要性的体现也有着不同,公司发展初期,对公司控制权的体现比较弱,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控制权的意义逐步体现出来了。

公司初期,一般都是家族企业,老板本身就是股东,直接负责公司的管理,家属或者老板指定的人担任公司监事;等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的需要引入其他资金方作为股东,有的需要引入核心技术人才并给予股份,有的为了战略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等情形就需要合伙人的进入,人家进入做了股东就需要享有股权,要参与公司的决策、经营、管理或者是对公司的股东、管理层进行监督等;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各种融资、人才引进情形会增加,创始人的股权会逐步被稀释,有的股权都不到30%,像马云、马化腾、刘强东的股权持有比例都低于10%,如果仅仅按照他们持有的股权比例,对公司的影响是很小的,所以也就要求这些创始人、核心层成员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达到控制公司,实现公司控制权。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公司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公司的控制权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因为公司控制权引发的纠纷也越来越多。

有的企业因为控制权纠纷将合作伙伴送下了监狱,有的企业因为控制权纠纷将即将上市的企业陷入了泥潭,有的很多盈利能力很强的企业也会控制权纠纷弄的濒临破产。

所以,近些年来发生的黄光裕与陈晓的纠纷、真功夫蔡达标与潘云海的纠纷、雷士照明的事件等案例已经引起了很多人对公司控制权的重视,又像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AB股或者合伙人制度的设计保证了马云、刘强东这样持股比例低于10%的情况下对公司的控制权,也就保证了公司的发展方向,给公司带来了巨大发展。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一、公司控制权词源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得组合词,就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得关联。

控‘“掌握;操纵。

”制,“管束;约束。

”从现代汉语得用法来瞧“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

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她得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得观念。

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得内容上瞧,公司控制就是指所行使得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就是指对一个公司得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得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得选任,决定公司得财务与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得得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得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得“控制”理解,那么上述得“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就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得定义。

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得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得关系来考察。

”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得控股关系产生得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她因素与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得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就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得概念,控制权更多得就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得实际控制,其实质得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得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

公司控制权,就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她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得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就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得结合,即制度化了得影响公司财务决策与经营决策得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得“意思自治”得“权利”观念得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得概念辨析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三者得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就是指对公司得所有可供支配与利用资源得控制与管理得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就是公司控制权得基础。

公司控制权理论..

公司控制权理论..
控制权 m 表示控股的层级 n 表示每层处于非控股股东
的数目 Si,j 表示第i层次公司的非
控制股东(i =1,2,…m , j =1,2,…n) A 表示实际控制人
2、控制权的计量
郎咸平(2002) ,控制权比例等于所有控 制链上最弱的投票权相加之和。 计算公式为 :
VR 表示最终控制权 αi1 αi2 ……αit为第i条控制链的所有链间控股比例
2010年11月2日
一、控制权及相关理论概述
Berle and Means(1932),无论是通过行使 法定权利,还是施加压力,选择董事会成员或 其多数成员的实际权力。 Demsetz和Alchian(1972),现代企业的控制 权是股东和经营者相互分享所有权和利益相互 协调的制度。 Grossman和Hart(1988),企业的控制权是企 业产权契约规定的特定控制权之外的剩余控制 权,它的实质是对企业物资资产的控制权。 Michael Jensen(1992),对高层经理人员 的聘用、开除和确定高层经理工资的权力。
中小股东所遭受的损失。
2010年11月2日
2、交叉持股结构
交叉持股是指企业集团内部横向和垂 直的所有权连接关系,通过这种关系加 强和提高了核心控制者的控制能力。交 叉持股结构的终极控制股东往往通过多 条控制链来实现对公司的控制权。
2010年11月2日
2、交叉持股结构
交叉持股结构图
2010年11月2日
2010年11月2日
3、双重股权
双重股权就是通过公司章程等手段实 现差别投票权,进而实现现金流权与控 制权的分离。
2010年11月2日
四、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现状
(1)家族上市公司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的国际比较

公司控制权的含义

公司控制权的含义

被 翻译成 “ 公司控制权 ” ,这个词往往 出现在 意思很接近 的语境 中。但 是 ,由于主要的讨论源 自西方的词汇 ,国内的论 者们没有就 “ 公司控 制 权 ”和 “ 公司控制 ”进行区分 ,“ 公 司控制权” 这一带有 “ 权 ”字的词 语 ,似乎就这样顺利成章 的引进过来 ,开始讨 论。我们做此 文 的 目的 , 就是要对这个词 的含义做一番探 索。 值得注意 的是 ,本文不能够当然的得 出 “ 公司控制权有某一共 同的 本质 ,就是 ……” 或者 “ 公 司控制 权有 一个 共 同的规 律 ,就 是 ……” 之类的结论 。这样想 当然能够 得 出某一确 定结论 的努 力 ,可 能是危 险 的 ,特别是 我们在 尚未完成探究之前。这 可能会使我们为 了解 释某 一法 律概念 ,为了解释某一法律词语的含义而陷人为 了结论而结论的境 地。 要注意公司控制权被使用的主要 “ 语境 ” 。这种语 境相 当于语 言哲 学方法和法律知识 的结合处 ,是语言逻辑的起始 。同时我们认 为 ,不应 当勉强的得出公 司控制权 的某一共通 本质 ,或者 “ 可通约性 ” 的概念 。 这是 因为 ,语境的存在 为词义 ,即概念的研究 提供 了基 础。同样的词可 能会有不 同的含义 ,通 过这些含义的研究会发现这两个语境 中同一个词 是不 同的意思 ,而传统 的本体论 研究 是不 能够具 备这种 优势 的。换言 之 ,本体论一定要追寻一个统一 的 “ 规定性” 或者普遍 的 “ 规律 ” ,但 是这种观点可能会导致 问题被语言哲学消解掉。如果是 经过了语境 的梳 理 ,我们仍然不能发现普遍 的规律 ,则至少有 两种可能性 :1 、我们所 探索 的词 已经在不 同的语境使用 中南辕北辙 ,虽是同样的词 ,但意思之 前 已经有天壤之别 ,这时我们 当然不能将这个词所代表的意思统一 为同 个本质 ;2 、我们所探索的词 ,在不 同的语境中尚不存 在共通 的属性 。 我们应 当注意到 ,“ 公 司控制权 ”是 一个 带有修饰 成分 的词 。不同 于 “ 机器控制 ” ,“ 自动化 控制” ,“ 人体 控制” 等以 “ 控制 ”结尾 的 词 ,也不同于以 “ 公司” 开头作为修饰 的 “ 公 司治理”, “ 公 司行为”, “ 公 司上市 ”等词。其核 心部 分 “ 控 制权 ” ,指 一种 组织 的治 理状 态 。 如同人类发展的各个 阶段 ,分 别使用的 “ 上帝的威力 ” ,“ 个 人权利” , “ 社会权利 ”等词汇一般 , “ 公司控制权 ”首先也 只是描述一种人 类对 二 、“ 公 司 控 制 权 ” 使 用语 境 的研 究 方 法 在经济学理论和法学理论 中,在司法实践和公 司实践 中,论者 常常 世俗社会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图景 。 三 、公 司 控 制 权是 否 应 当成 为 法 律 概 念 会提 到 “ 公司控制权” 这样 的词 。以表达某种意思 ,传递某种信息。毫 根据托马斯 ・ 库恩的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哲学 上的概念具 有不可 无 疑问,这是一个法学 中的 “ 法律概念” 。 值得我们反思 的问题在于 :这些论者是否都用同一个词表达相 同的 通约性 。本文以为 ,公 司控制权不应 当轻易的成为法学所讨 论的法律概 含义?我们 用数学 的方法 ,把提到 “ 公司控制权” 的论者分别所指的意 念 。 就如 同我们不应当在讨论股权 的性质的时候 ,轻易的将它视为传统 思 ,划分为同一个 集合 中的若干个子集 ,每个子集中论者们使用上 述词 汇的时候分别指的是什 么含义 ?划分 的标准是什么?这些子集为何 可以 民法 的所有权或其他权利那般 ,公 司控制权与其他法律概念 ,也不应 当 轻易的相互通约 ,这也是社会科 学工作者能 够继续新研 究的基础 。 ( 作 成为同一个集合 ,也就是 “ 公 司控制权” 可以指称 的全部对象 ? 从最初西方著作的翻译开始 ,“ c o r p o r a t e c o n t r o l ”一词很多时候就会 者单位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公司控制权ppt课件

公司控制权ppt课件
本问题 (一)什么是控制权 (二)公司控制权与商业合作形式 (三)公司控制权作为交易客体
.
控制权的界定
1、控制公司所拥有的全部财产的处置权,这是公司控制权的核心内容。 2、对董事会的构成和董事的任命具有决定权 3、公司的重大事务做出决策,对公司的重大事项和经营政策具有不同寻常的 影响力。 控制权来源于股权,控制权的配置表现为股权结构的配置,股权结构问题是影 响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原因,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的 核心问题。
.
一、公司控制权与商业合作形式
(一)公司与合同都是分配资源的手段 科斯:《企业的性质》 (二)采用公司还是合同方式,尤其是合伙合作, 取决于当事人的特定目的 1、当事人以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资金出资进行合作开 发, 并以一方的名义进行开发建设的,因合作项目 产生的债权债务,如何处理? (1)按照物权法一百零二条处理。 (2)严格遵循合同相对性原则处理。 ——《2011年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
•公司控制权法律实务要点与疑难问题
.
目一)什么是控制权 (二)公司控制权与商业合作形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公司控制权作为交易客体
专题二 公司控制权取得的两种模式:并购(合并)与协议控 制
(一)公司控制权与公司并购1:公司并购 (二)公司控制权与VIE(协议控制)
——伯利、米恩斯《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 “公司权力”(corporate power)的分配和行使 必然涉及控制权。
.导论:万科遭遇的“野蛮人”与的“牛卡“1、1994年的“君万之争
1993年,万科跨地域拓展房地产项目的节奏加快。为了给新项目筹集资 金,万科发行B股。其首发B股4500万股,每股港币10.5赢商网3元,筹 资港币4.5亿元,主承销为君安证券。由于市场不看好,接近认购截止期 ,相当比例的股票还没有被认购。而根据赢商网双方承销协议协议,承 销商必须对未被认购的剩余股票买单。1993年5月份,万科B股在开盘后 跌破了发行价,承销商的B股也窝在了赢商网手上,君安因此成为万科的 大股东之一。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

控制权理论简介及评价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Theory of Control Right of Capital Structure)1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2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主要模型3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评析4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缺点[1]5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的借鉴意义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简介195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共同发表的著名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这一假设条件下,如果不考虑公司所得税,则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1]。

这就是著名的“无关性定理”,简称MM理论。

在现实中,MM理论的假设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资本结构不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肯定会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揭示了公司融资决策中最本质的关系——经营者的目标及行为与投资者的目标及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人们继续深入地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提供了一般性指南或参照系,从而成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奠基石。

许多经济学家沿着MM理论开辟的道路,探讨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是詹森和麦克林率先提出的资本结构契约理论[2]。

经过近3O年的发展,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本结构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和控制权理论。

这三种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将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联系,分析资本结构如何通过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来影响公司价值。

MM理论把公司收入流外在于资本结构,认为不同融资方式的区别仅在于它们对公司收入流的索取权不同(如债权人获得固定利息,股东获得剩余收入)。

而资本结构契约理论则认为,资本结构不仅规定着公司剩余索取权的分配,而且规定着公司控制权的分配。

资本结构的激励理论和信息传递理论仅考虑了前一个方面,而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则着重考虑了后一个方面。

资本结构控制权理论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在财务合约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与控制权安排提供了一种新的且最有力的分析工具。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

企业控制权理论综述一、控制权的产生及内涵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指出,随着现代股份公司股权分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状的出现,使公司的控制权事实上落到公司经营者手中,出现了所谓的“经理革命”。

由此公司控制权问题开始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伯利和米恩斯认为,控制权是通过行使法定权力或施加影响,对大部分董事有实际的选择权;德姆塞茨认为,企业控制权“是一组排他性使用和处置企业稀缺资源(包括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利来”。

我国学者周其仁认为,企业控制权就是排他性利用企业资产,特别是利用企业资产从事投资和市场营运的决策权。

而阿尔钦和德姆塞茨则罗列了监控者(即剩余索取者或所有者)的剩余权力:他可以独立于其他所有者的合同,而与他们进行合同再谈判。

自从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等人提出不完全合同理论后(以下简称为GHM理论),对企业控制权研究的重心开始转向剩余控制权。

格罗斯曼和哈特最早明确提出剩余控制权的概念,并用剩余控制权来定义企业所有权即产权。

哈特认为“剩余控制权是资产所有者可以按任何不与先前合同、习惯或法律相违背的方式决定资产所有者的权利”。

我国学者杨瑞龙、周业安等将剩余控制权理解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权。

二、控制权的来源1.物质资本。

完全合同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委托代理理论先假设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委托人提出一个合同安排,由代理人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即便代理人有信息优势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总可以通过对代理人的激励与约束相容,促使代理入朝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目标而付诸行动。

委托人对合同(交易)的控制权自然源于其对物质资本的所有权。

哈特和莫尔的不完全合同理论也认为,“由于合同不完全,所有权是权力的来源”,而且“对物质资产的控制权能导致对人力资产的控制权”。

我国学者张维迎从风险、监督的难易程度论证了“资本雇用劳动”的逻辑,证实了企业的控制权来自物质资本。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在企业的团队生产中,为减少成员偷懒而实施有效监督的监督者特权,源于他是剩余索取者,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

公司控制权溢价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公司控制权溢价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

存在代理 成 本 和 监 督 成 本 高 昂 的 问 题 不 易 得 到 纠
该方法由于测量简 单 方 便,在 目 前 的 实 证 研 究 中 得
在公司收购中的收 购 公 司 管 理 层 在 出 价 收 购 时,由
正,所以最终结果是 收 购 公 司 的 股 东 实 际 上 受 到 了
剥削,因此该理论又称为剥削公司股东论. ①
部分,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控制权收益由在职经理
或相关的政府官员占有,货币收益归于“全体人民”,
尽管在职经理和官员对货币收益拥有相当的事实上
的占有权,但这种事 实 上 的 占 有 只 能 通 过 控 制 权 来
— 61 —
实现,失去了控制 权,就 失 去 了 一 切,而 不 仅 仅 是 控
购公司管理者个人 的 动 机 和 行 为 有 很 强 的 关 联 性,
业已形成了日趋 成 熟 的 理 论 体 系. 相 对 而 言,目 前
对公司机会的利用、利 用 内 幕 交 易 所 获 得 的 全 部 收
我国公司控制权溢 价 研 究 正 处 起 步 阶 段,理 论 研 究
益、过度报酬和 在 职 消 费 等. 在 公 司 控 制 权 收 益 的
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究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
集团所拥有,控 制 权 具 有 市 场 价 值. 公 司 控 制 权 收
由于伯勒和米恩斯在公司控制权研究上具有开创性
与国外公司控制权收益概念由主流经济学家提
的领导作用,受其结论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出所不同,国内经济 学 家 们 并 没 有 对 控 制 权 收 益 给
统的公司治理理论将研究重点锁定在资产的索取权部
能分享的利益.虽然不同的控制权收益概念界定的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corporate governance theory)公司治理理论概述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以现代公司为主要对象,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公司治理不仅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又译为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狭义上,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的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上,公司治理还包括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供应商、债权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及有关法律、法规等。

公司治理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是一个很新的概念。

90年代以来,公司治理在发达国家成为一个引起人们持续关注的政策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热门话题和首要任务。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投资者要求各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一个公司治理运动的浪潮。

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背景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是随着西方国家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合一的,几乎不存在治理问题;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所有者逐渐将经营权移交给公司的职业经理人。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现代公司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发展并达到了高潮,资本的价值形态同实物形态相分离,企业经营者的控制权不断扩大,公司治理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理人员权力过度扩张、膨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开始加剧,特别是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财务报告丑闻频频暴露,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律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家公司治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1]自1932年美国学者贝利和米恩斯提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以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研究,其中具代表性的是超产权理论、两权分离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它们构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框架

公司治理的理论与框架
• 研究关注的重点:随着研究的深化,学者们的研究 集中在两个焦点问题上。一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 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力如 何分配与制衡;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化后如何处理新 老“三会”的关系。
• “公司治理结构” 概念的引入 • 薪酬管制
– 在职消费 – “59”现象
二、公司
24
中海油事件
Ranked 29th most transparent company
25
• 照照镜子可使衣帽穿戴整 齐;参照历史可知国家兴 衰更替;对照他人可明成 败得失。2004年中国航油 巨亏事件的教训并未得到 吸取,衍生品市场变本加 厉,血流成河。欲知分娩 痛苦,当听产妇描述。
古典企业制度
业主制
•企业归业 主所有
•业主对企 业负债承 担无限责 任
合伙制
•企业归业 主所有
•业主对企 业负债承担 无限责任
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制
•永续的生 命体 •股份可以 自由地转让 •出资人承 担有限责任
一个小故事
张五常: 纤夫的故事
2024/3/1
郑国坚
16
二、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
• 股权结构的分散化
• 每月交际一、二百万算什 么,公司一年上交税款二百 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 钱。
2024/3/1
27
“陈老虎”的豪言壮语
➢ 中石化陈同海案
• 陈同海在1999年至2007年6月期间,利用其担任中石化 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和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 长、董事长的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 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 约1.95亿元
• 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 合约下没有明确地设定,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 配公司非人力资本的剩余控制,即资产使用权如果 没有在初始合约中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决定其 将如何使用。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1932年,伯勒和明斯合作出版了《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正式拉开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序幕。

经历了80多年的理论发展,时至今日,公司治理理论已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公司治理理论,即委托代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1. 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股东等)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用另一些行为主体(经理等)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

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

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是专业化的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代理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代理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

20世纪初,伴随着规模巨大的开放型股份制企业的大量出现,企业的股权也日益分散化。

股份制企业中作为企业所有者的股东所拥有的企业控制权越来越少,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几乎完全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这就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愿意为委托人的目标和利益而努力工作。

从委托人方面来看:•①股东或者因为缺乏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没有能力来监控经营者;或者因为其主要从事的工作太繁忙,以至于没有时间、精力来监控经营者。

•②对于众多中小股东来说,由股东监控带来的经营业绩改善是一种公共物品;对致力于公司监控的任何一个股东来说,他要独自承担监控经营者所带来的成本,如搜集信息、说服其他股东、重组企业所花费的成本,而监控公司所带来的收益却由全部股东享受,监控者只按他所持有的股票份额来享受收益。

这对于他本人来说得不偿失,因此股东们都想坐享其成,免费“搭便车”。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公司控制权理论是研究公司权力结构和控制机制的学科。

它关注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关系以及管理者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公司控制权理论的发展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完善。

以下是对公司控制权理论的概述。

1.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是指企业内部关键经营决策的管理权力。

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战略方向、资源配置、决策过程以及董事会的组成等方面。

控制权的分配决定了公司内部各方之间的权力关系,包括股东、管理层、董事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2.控制权的重要性:控制权影响公司内部权力结构和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控制权的分配不平等可能导致资源的侵占、代理问题以及决策过程的不公平。

同时,控制权的集中还可能导致公司决策的僵化、创新能力的衰退以及公司绩效的下降。

因此,充分理解和优化控制权的分配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

3.公司控制权的理论模型:(1)股东控制理论:股东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该由股东集中持有,以保护股东权益,确保公司管理层的行为符合股东利益。

这种模型下,股东拥有多数股权,具有对公司重大决策的控制权。

(2)管理层控制理论:管理层控制理论认为公司控制权应由管理层掌握,因为他们拥有更充分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管理公司。

这种模型下,管理层相对股东具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资源配置权。

(3)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利益相关者控制理论认为公司的控制权应当平衡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它将公司视为一个社会系统,不仅考虑股东和管理层的权益,还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方如员工、供应商、客户等的利益。

4.控制权转移和交易成本:控制权的转移涉及到交易成本的问题,包括相关的监管法规、信息不对称、交易媒介的选择等。

在公司的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股权交易、合并收购、管理层变动等都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

有效地管理和降低交易成本对于控制权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5.控制权和公司绩效的关系:控制权的分配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定(3篇)

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在我国,公司控制权法律规定涉及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等多个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公司控制权的定义、法律特征、法律规制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公司控制权的定义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决策权:对公司经营、投资、融资、分配等重大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2. 管理权: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3. 资产处置权:对公司资产处置、转让、抵押等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能力。

三、公司控制权的法律特征1. 主体性:公司控制权的主体为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

2. 决定性:公司控制权对公司重大决策、经营管理和资产处置等方面具有决定性影响。

3. 相对性:公司控制权受到法律、行政法规、公司章程等规定的限制。

4. 动态性:公司控制权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可能发生变化。

四、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1. 公司章程规制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公司章程应当明确规定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在公司控制权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2. 法律法规规制(1)公司法:公司法规定了公司组织形式、公司设立、公司治理、公司解散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2)证券法:证券法规定了证券发行、交易、监管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3)合同法: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成立、效力、履行、变更、解除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对公司控制权具有约束力。

3. 监管机构规制(1)证监会:证监会负责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包括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管。

(2)国资委:国资委负责对国有控股公司进行监管,包括对公司控制权的监管。

五、公司控制权的相关法律责任1. 股东责任(1)违反公司章程规定,滥用公司控制权的股东,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

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作者:李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0期摘要对公司控制权的法律规制,应从其配置和行使着手,使控制权得到合理的分配和正当行使,防止控制权的拥有者为私人利益的追求而不当地滥用控制权,损害他人利益。

使公司控制权在控股股东、管理层和中小股东间找到一个合理的配置点,得到正当行使,进而促进公司的发展。

关键词控制权独立董事监事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276-02公司控制权是一种内生于公司的权力,Berle和Means从实际表现形式的角度对控制权概念进行了界定,将其定义为参与选举或选择董事会成员的法定权力或影响力。

随着现代公司的规模化发展,公司与股东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开,公司的控制权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

在一定的制度结构中,控制权可以脱离股权关系而单独配置,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转换,而非必然由控制股东掌控。

近期的国美控制权之争就是大股东与管理层控制权争夺的实例。

股东之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发生冲突在公司运行中并非罕见,其实质是利益的冲突,如何利用法律进行规制,使公司控制权得到合理的分配与正当行使,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公司控制权的几种相关理论(一)委托代理理论“代理问题”是在19世纪以后伴随着“经理革命”产生的,产生的原因就在于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出资者需要其他人代表他们行使某些权力。

在公司运营中,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甚至还时有冲突。

代理人在运营公司中产生的影响力和信息上的优势,更加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追求,这也是一些股权高度分散的大型公司的控制权被管理层实际掌握的原因。

为解决如何构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委托代理理论的倡导者主张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鼓励管理层为股东利益最大化服务①。

(二)契约的不完全性理论完全契约是指在契约里完全包括了双方在未来预期的事件发生时所有的权利和义务,对所有情况的出现都进行了预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控制权理论概述部分
一、公司控制权词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控制,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法的组合词,是控与制两者所组成的关联。

控‘“掌握;操纵。

”制,“管束;约束。

”从现代汉语的用法来看“控”与“制”具有不可分离性。

其表达了一个主体对他的相对对象进行某种支配的观念。

控制,“掌握、支配,使不越出一定范围。


“从控制的内容上看,公司控制是指所行使的控制力作用于什么事情或什么事务”是指对一个公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以决定一个董事会的选任,决定公司的财务和经营者管理活动,甚至使该公司成为某种特定目的的工具。

二、公司控制权概念解析
如果将公司控制理解为一种与公司有关的相关“控制”,即一种更宽泛的“控制”理解,那么上述的“公司控制”定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公司内部控制的定义。

相对于这种内部控制而言就会产生外部控制的理解,即公司作为一个即存物与外部发生联系时产生之控制内容,“控制还可以从公司之间的关系来考察。

”换言之,公司控制还应包括,公司之间的控股关系产生的控制,以及“除了控股一种因素或方式之外,并不排除其他因素和方式也可以形成”之控制——公司之间的控制所形成母子公司关系或控制从属公司形成企业集团或关系企业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讲,控制权并不是像“所有权”或“股东权”一样有着明确权利内涵的概念,控制权更多的是一种事实状态,一种对公司资源的实际控制,其实质的股东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

本文认为。

公司控制权,是指股东、管理层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事实状态下,拥有对公司经营决策、日常管理以及财务政策制定等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结合,是一种权力与权利观念的结合,即制度化了的影响公司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的能力与暗含于私权观念下的“意思自治”的“权利”观念的结合。

三、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之间的概念辨析
本文中将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三者的关系界定为:公司控制权是指对公司的所有可供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控制和管理的权利,它与剩余索取权一起构成所有权,公司控制权源于公司所有权,公司所有权是公司控制权的基础。

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投票权、决策权等经营管理权,但以上派生权利并非控制权的全部。

下面就以上观点进行如下论述:首先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全部的所有权拥有合同权利之外的剩余控制权,而控制权从属于所有权,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

即是说,经营管理权出自于控制权且受制于控制权,但同时经营管理权又是控制权赖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因为所有权与控制权存在分离的倾向,控股股东只有通过股东会选举出代表自己的董事会,才能真正实施对公司的控制。

因此,公司控制权虽然与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在内容上存在交叉,
但是控制权已经超越了所有权的边界,经营管理权也只是公司控制权派生出来的一种实现公司控制权的权利。

法学中的权利不仅包括法律明确规定的具体法律制度,还包括实体法未明确规定的权利。

在此我们可以论证控制权实际上是一种法律权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公司控制权是公司实践中实际存在的一种为实现公司制度的正常运行发挥基础功能的权利状态。

公司权利体系形成、发展和完善内在逻辑,并为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的确立奠定制度基础;其次,公司控制权是指控制者支配公司全部资源的权利,并享有其利益的排他性权利的总和。

即控制者依据自己的意志实现对公司全部财产的利用和处置,且通过权利的工具性运用获得排他性的控制权利益;可见,公司控制权是一组权利并非单一的权利。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控制权没有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一样明确的内涵,但却无法否认控制权的法律属性。

四、公司控制权的背景介绍
公司控制或者控制权问题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制度内容,代表着公司决策的形成过程和外化效力,是近100年来研究公司行为或者公司组织领域的核心问题。

在实践领域,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组织体力量的逐渐成长公司对世界的影响不亚于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政权。

在公司领域,法学和经济学共同关注的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因为公司如何治理决定着一个公司的成长方式及最终形态。

随着公司的力量不断延伸世界各个领域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的关键问题。

而公
司治理的实质就是公司控制权的安排和设计。

立足中国本身,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控制股东的恣意妄为、肆无忌惮地侵害少数股东利益的现象频繁发生,使得围绕公司控制权设计的讨论具有迫切性及重要意义。

虽然公司控制权这个概念已被公司法学界广泛使用,但其内涵却仍处于变动不定中,其具体含义也似乎并不十分清楚,并且不符合法律上权利的要件规定,如权利有明确的主体、内容和客体,并产生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或合法的契约约定。

它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并且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

其行使主体,即控制人可能是股东,也可能不是股东,通常包括股东控制、经理人控制和生产者控制三种。

控制股东转让其股权一方面是因为控制权本身的权利属性、财产属性和可交易性,另一方面则在控制权转让中往往能获得高额的控制权溢价。

因此研究控制权的真实原因在于控制概念的公司法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控制人责任追究的公司法空白。

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法律明确过控制权的定义。

我们比较熟悉的国外与”控制权“这个概念有关的命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伯利(Adolf A.Berle,JR.)和米恩斯(Gardiner C.Means)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提出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命题。

同样,目前我国《公司法》也没有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概念阐述,但第四条、第十二条、第二十一条和第二百一十七条等已经揭示了公司控制权的内容和规则。

同时,很多关于公司法的规范性文件已经多次使用公司控制权这一概念:2001年3月28日施行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第九条使用了公司控制权的概念;中国证监会2004年1月7日专门发布的《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年5月17日发布实施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规定了善意使用控制权的法定义务。

中国证监会2006年《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84条明确指出了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五种情形。

五、公司控制权的存在形态及概念分类
关于公司控制权的分类,本文比较赞同的是詹森Jensen(1993)的公司控制权系统划分思想,即可以把公司控制系统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和公司外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系统包括公司内部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董事会的控制功能,大股东的监督以及激励的契约设计在这当中董事会的构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

公司外部控制系统则包含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以资本市场为特征的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政府和法律管制体系。

与此相似,本文对公司控制权的分类情况亦建立在詹森Jensen 的思想上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对公司控制权作如下分类:公司对内控制权包含:人事管理(普通员工及董监高)、股权设计、日常经营管理、财务制度完善管理与风险控制以及公司资产(含动产、不动产及对外债权债务)制度完善;公司对外的合同风险控制及投资、融资方案设计和公司结构变更设计。

外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
由于公司控制权问题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制度内容,代表着公司决策的形成过程和外化效力,是近100年来研究公司行为或者公司组织领域的核心问题。

在探讨该问题之前弄清公司控制权的研究意义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来说表现为以下;公司控制权的正当行使,对公司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发挥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建立股东之间的信任基础,有利于提高公司运行的效率。

它是一种表征公司运行状态的评价体系,其真正价值就是平衡地维护各方相关主体的现实利益和合理的期望利益。

那么落脚中国,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控制股东滥用权利侵害少数股东利益成为了公司控制权治理的重中之重。

也正是基于此,对公司控制权滥用所展开的讨论,在司法实践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