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问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依兰县第五小学韩国莲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思想的提出,不得不让我们广大教师去积极思考:学生究竟探索和交流的是什么?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什么才能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的提升?这所有的一切,都注定要有明确都导引,这就是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设计好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既不能满堂问题,毫无启发性的高频发问,也不能一堂课鸦雀无声的没有方向。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即以人为全以创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我们更要重习惯、重情趣、重实践。还要让学生达到:会听、会讲、会问、会评。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所谓问题式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它也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找到了更扎实的理论依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该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理论知识和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变化,牵引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一切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问题式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多年的研究实验中

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对与数学比较适用,对于专注力不够强、认识水平与自我学习能力与管理能力还不稳定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也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因此我想把问题式教学模式放在一定的情境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中情绪处于积极状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法因形像、生动、直观更让小学生喜欢和接受。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备课的要求:

1、要求教师备课时充分把握教材和教学目的。吃透教材,吃准学习目标,这是上课的基础。

2、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解决问题,或者说是为了让学生解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生的水平。找到以学生基础为切入点的提问起点,把问题在学生的知识层面上展开,然后深化,进而升华。

3、在备课时要注意学生如何使用阅读获得信息,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对问题设置的要求:

1、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确有能力解决。

2、问题的设置有浅入深,能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对知识的认识。

3、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每一个问题都要有针对的知识点,不提泛泛的问题。

4、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首先是简单的,然后设置几个开放的(思维要求比较高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

5、问题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答案,切忌模棱两可、没有定解。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问要求:

1、提问方式要以个别为主

通过个别学生的回答,看到学生思维障碍,有针对性的解决(如果提问一个学生不能发现学生思维障碍,再多提问几个学生)

2、提问时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切忌不做评价。

3、提问时要注意引导。对学生回答有困难的问题,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知识层面、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

(四)、问题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讲解的要求

1、教师要忘我,要以学生为中心。在讲解问题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回答为切入点,要充分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给与深化,切不可撇开学生回答的内容,只顾自己解答问题。

2、教师讲解要注意在充分引导的基础上予以阐述。引导是问题式模式的基本做法,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讲解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要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3、教师讲解质疑语言要有准确性和总结概括性。学生回答是自己的日常语言,而学科语言对准确性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讲解时一定要注意语言予以提炼,使语言更准确,这样也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达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周密性的作用。

四、问题式教学模式要注意的事项

(一)、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误区

1、主观臆造,脱离生活实际

多数农村学生都没去过肯德基,缺少实际生活体验,也就无法进入老师所创设的环境。老师在创设的时候就不能用这样的事例;再比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大小等学生不知道的事物也不能呈现。如果选择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就只成了形式而却毫无实际意义。而老师的提问也缺少真实性,学生只是奉命回答,这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创设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让学生置身其中,主动去尝试和探索问题。

2、追求“儿童化”,不顾年龄特征

情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其形象性、生动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情境的创设,尽可能选择学生所喜爱的童话故事、谜语等,到了高年级,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形象性和抽象性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追求趣味性,远离了课程内容

情境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体验它在生活中的作用。而有时教师则偏离了它,开始展示的美丽风景,让学生产生了游玩的情绪体验,忽略了课程

的内容,主次不分,以至于这优美的情境没有真正的调动起学生探究本节课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及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师要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2、创设人文性的、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知识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特别注意选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演示等。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情境

苏霍母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发者、研究者、探索者。”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学习者的理解才是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学情境创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