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_2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 人民版选修1

课时二百日维新(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百日维新宣布废除八股取士,“使国守旧迂谬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裁汰冗员“因之失职业的将及万人”,对这种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改革急于求成,操之过急②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③促使慈禧太后扼杀改革④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废除八股取士,裁汰冗员,加大了反对改革的势力,树敌太多,反映出维新派缺乏改革的策略,急于求成,终致最后失败。

答案 D2.说戊戌变法的内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因为 ( )。

A.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B.地方官对新政犹豫观望,并不实行C.是自上而下的改革D.新政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解析清朝的统治基础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君主专制,新政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政体等政治主张。

答案 D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进行了妥协解析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方面去思考,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所以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由其软弱性所决定的。

答案 D4.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国中,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这说明康有为对革命的态度是 ( )。

A.赞成革命,为革命流血是值得的B.赞成革命,法国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C.反对革命,革命会造成悲惨的后果D.反对革命,革命不利于实行民主共和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掩卷而流涕”是因为革命造成的流血牺牲,再加上他的核心思想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改良,所以他反对革命。

答案 C5.戊戌变法符合了历史发展趋势,这是由于戊戌变法 ( )。

A.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B.进行了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C.由于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D.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外都被废除解析结合“符合了历史发展趋势”的限定语,可知其力图变革社会制度的尝试是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二百日维新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二百日维新 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解析:选C。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因此出现“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的现象。

2.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近代工业发展。

B、C两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且不符合史实,D项属于思想方面,与材料主题不符。

3.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概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竞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选B。

从“一无可冀”、“茫无可倚”等关键词中即可得出结论。

4.下列对于百日维新叙述不正确的是()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解析:选A。

本题全面考查对于百日维新的内容及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光绪帝并未采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故百日维新未能全面反映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3《百日维新》课时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9.3《百日维新》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一、选择题1.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维新变法。

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C.帝国主义结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D.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2.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3.(2013·汕头高二检测)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4.(2012·四川文综)1898年,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普天地杀戮变化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自法肇之也”,“近世万国”目睹其祸,纷纷“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

……亦可鉴也”。

康有为的用意在于()A.论证法国大革命的世界意义B.坚定光绪帝实施变法的决心C.促使光绪帝效法法国大革命D.阐述法国大革命的严重后果5.(2013·泰安高二检测)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反映的内容是()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6.在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没有涉及的是()A.废除旗人的特权B.改革科举制度C.鼓励发展农工商业D.改变中国的政体7.(2013·宁波高二检测)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

“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2021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2021高中历史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9.2 百日维新必做题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C.废八股D.裁汰绿营2.下列不属于维新变法法令措施的是( )A.创办各种专业学堂B.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C.准许臣民上书言事D.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它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

”这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5.1898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

导致慈禧这一做法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的权威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统治的基础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6.新政开始不久,就被慈禧太后解除军机大臣职务的是( )A.张之洞B.谭嗣同C.翁同龢D.袁世凯7.“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

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

”该材料()A.表达了对百日维新的抵制B.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C.批评维新派脱离了人民群众D.指出变法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8.我们之所以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它( ) A.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B.主张爱国救亡,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C.提倡新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颁布了《定国是诏》,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改革9.戊戌变法在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开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C、设立译书局D、废除科举制10.“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_二_、百日维新_word版有答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1教学案:专题九_二_、百日维新_word版有答案

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终于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呼吁实行变法。

2.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是维新变法的宣言书和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

3.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

(4)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光绪帝采取猛进政策诏令各官署,应办诸事,限期执行,否则严惩不贷。

[深化认知]变法措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君主立宪制这个要害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变法只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发动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度的巨大力量。

1.新政危机(1)原因: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招致他们的抵制和反对。

(2)表现:①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翁同龢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沉重打击了光绪帝和维新派。

②胁迫光绪帝,规定凡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官员必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

③大力提拔亲信荣禄,授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④袁世凯倒向慈禧一边。

2.戊戌政变(1)囚禁光绪帝: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2)搜捕维新党人: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②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3)变法失败:政变之后,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

“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深化认知]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一、选择题1.清朝面临瓜分大祸的严重危机,康有为的活动有( )①《上清帝第六书》②成立保国会③帮助光绪帝推行变法④写了著名的《仁学》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D [④《仁学》是谭嗣同所写,据此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主观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争夺统治权C.列强入侵的危机加深D.康有为的宣传【答案】B3.戊戌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A.设京师大学堂B.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改革科举制度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答案】B [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故均排除;B项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符合题意。

]4.面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下列关于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和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A.著有《劝学篇》,全面维护封建纲常礼教B.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变革C.递呈《日本变政考》,帮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D.成立保国会等,促使变法浪潮激荡全国【答案】A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想真正改变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做了妥协【答案】D6.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B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

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

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

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

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

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

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颁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九 二百日维新 含解析 精品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课后训练:专题九 二百日维新 含解析 精品

课后训练二百日维新1.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张的根本依据应是()。

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贪多求全C.变法不符合中国社会需要D.这是民族危机严重的反映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4.“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统治者的决策有了大量的依据B.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C.君主专制统治已不得人心D.戊戌变法得到全国各阶层的热烈欢迎5.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D.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6.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7.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8.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 专题九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九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二百日维新[课程标准](1)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百日维新1.背景(1)1897年11月,德国军队强占________,举国愤慨。

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终于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

(2)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送《应诏统筹全局折》,吁请光绪帝实行变法,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____________。

2.开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措施(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3)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________训练。

(4)文教方面:废________,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和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4.结束——戊戌政变(1)原因:维新变法的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______________的利益。

(2)准备:变法之初,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________”首领翁同龢,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并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①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自颐和园突然返回紫禁城,同时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②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________”,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③囚禁光绪帝后,慈禧太后开始大肆搜捕维新党人。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等“______________”被杀害。

(4)影响:戊戌政变使戊戌变法最终失败,阻碍了中国的进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二、戊戌变法的影响1.戊戌变法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____________制度,这在当时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课标要求]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特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对华掀起瓜分狂潮(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

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被称为“百日维新”。

2.内容(1)政治方面:告诫廷臣舍旧图新,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隔;谕令各省督抚举荐通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等。

(2)经济方面: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筹设铁路、矿务和医科等专门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还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

3.局限性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等人先前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4.意义(1)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9.3百日维新同步练习2(人教版选修1)

9.3百日维新同步练习2(人教版选修1)

9.3 百日维新同步练习2(人教版选修1)夯基达标1.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A.保国B.C.保种D.保教解析:1898年保国会成立,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以“救亡图存”为号召。

答案:B2.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

”这段话表明谭嗣同(A.B.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该段文言文材料,“茫无可倚”尤其反映了谭嗣同对于变法没有强大的倚靠力量而感到前途茫然的一种心态,故答案应为B答案:B3.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B.C.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施政纲领”的含义,它是指一个政党或组织的长远目标和实现这种目标的具体做法。

其次要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具体内容全面掌握,在此奏折中,答案:A4.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A.B.C.D.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解析: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答案:B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德国强占胶州湾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③康有为向光绪帝递呈《日本变政考》A.①②③④B.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解析: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康有为答案:A6.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1(2(3(4解析:回答本题必须准确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变科举”“变官制”等内容的含义,参考答案:(1)中心论点:变法最重要的在于变官制。

实质内容:设议院、开国会、定(2)鼓励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开办大中小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3)说明变法法令中“准许士民上书言事”得到了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响应,(4)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也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戊戌变法45分钟练习题一.选择题:48分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

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

”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D.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B.君C.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11.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 B.C.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12.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③变法过程的策略④个人经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二、阅读下列材料:52分13\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2019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二百日维新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 专题九二百日维新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解析:选B。

光绪帝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其基本出发点应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2.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说明()A.光绪皇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很顽固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解析:选C。

持观望态度说明不支持新政,反映出他们属于保守势力,故此C项符合题意。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2: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

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

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1)材料1对戊戌变法性质的分析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

指出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体制上的不同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日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比较和分析。

第(1)问可以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和所学史实从戊戌变法具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加以说明。

第(2)问日本近代选择“天皇制政体”的原因可以从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变动等角度进行分析。

其不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答案:(1)不正确。

材料1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而康有为维新思想是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提出了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因此出现“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的现象。

答案: C2.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帝党首领”是( )A.张之洞B.谭嗣同C.翁同稣D.袁世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3.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求大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解析:百日维新期间,短短百日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所述现象“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答案: A4.右图维新派向光绪帝献策,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B.准许臣民上书言事C.派人赴日本留学等D.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解析: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答案: A5.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A.挽救民族危亡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同时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质。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2课维新运动的兴起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

起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不包括( )A.王韬B.薛福成C.郑观应D.谭嗣同解析:谭嗣同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代表,不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答案: D2.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的动因的理解能力,应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角度思考。

答案: A3.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的真正目的是( )A.借孔子之名宣传进化论思想B.斥责孔孟之道的虚伪C.强化封建教条的统治地位D.提倡新学,反对儒学思想解析:任何思想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基础,康有为把封建统治者奉为教条的儒家经典斥责为伪经,实质目的是传播新学,为其维新变法服务。

答案: D4.康有为改造儒学思想为变法活动服务,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B.与封建思想斗争的策略C.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D.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解析:改造儒家思想,说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不敢彻底地和儒家思想决裂,从根本上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方面的软弱性。

答案: A5.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答案: C6.维新变法能够从一种思潮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B.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可以从“公车上书”的性质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判断出答案为A。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作业2新人教版选修1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第3课百日维新作业2新人教版选修1

百日维新课堂反馈〔例1〕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相同形势有①西方列强侵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国内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③资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④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本题为比较类选择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比较的能力。

要求先归纳两国改革前的基本形势的特征,然后分析比较,找出共同点。

第③项只符合中国,而第④项只符合日本。

【答案】A〔例2〕保国会成立后,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主要原因是A保国会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B保国会以救亡图存为号召,符合时代要求C保国会在全国成立分支机构,扩大了影响D保国会遭到守旧势力攻击与恫吓,激起人民同情与支持〔解析〕1898年康有为等成立了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目的在于以救亡图存相号召,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大力推动维新变法活动的开展,所以B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B〔例3〕1898年变法法令的颁布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有利于西方科学文化传播和对旧学的冲击④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变法法令具体内容分析归纳,变法法令中没有提出摧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巩固练习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华的租借地集中在A东南沿海地区B东部沿海地区C东北地区D华南地区2.在19世纪末,象X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也主X富国强兵,实施改革,这表明A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洋务派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DX之洞与维新派一脉相承3.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关头,康有为力主变法,特别强调学习哪些国家改革经验?A日本、英国B俄国、日本C英国、法国D德国、日本4.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先后顺序是①强学会成立②德国强租胶州湾③组织保国会④颁布《定国是诏》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5.百日维新的措施中,直接触动顽固派利益的一项是A准许官民上书言事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C撤并机构,裁汰冗员D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6.变法法令中,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不包括A鼓励发展农工商业B奖励发明,提倡私人创办企业C举办近代交通邮电业和银行D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7.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打击旧学,提倡西学的措施不包含A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制度B改革教育制度,缩短学时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赴海外留学D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8.洋务派的活动与戊戌变法法令的相似规定有①创办近代企业②创办新式学校,派留学出国深造③增强海军实力④改革旧的上层建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资产阶级维新派主X兴、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其根本目的是A用西方政治体制维护清朝专制统治B确立资产阶级某某政治C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D鼓励民众参政议政10.变法前,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与推动D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矛盾激化二、非选择题11.材料一(1897年底开始,德国为取得在华权益,先后与列强秘密交涉)德、俄两国达成一项默契:沙皇政府保证将“以最友谊的方式”,支持德国“在提出的永久租借胶州的要求”,并且由外交大臣穆拉维夫出面,对中国驻俄公使杨儒进行诱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 9.2 百日维新课时作业
人民版选修1
一、选择题
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上书,因此出现“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的现象。

答案: C
2.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免去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的一切职务,驱逐回籍,“帝党首领”是( )
A.张之洞B.谭嗣同
C.翁同稣D.袁世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新政开始不久,慈禧太后便解除了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

答案: C
3.戊戌变法期间,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在评论变法时说:“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这主要反映了( ) A.变法过程急于求成求大
B.变法内容不符合中国实际
C.变法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变法者没有明确具体的纲领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短短百日之内,光绪帝就发布了100多项改革诏令,即题干所述现象“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这反映出光绪帝急于求成的心情。

答案: A
4.右图维新派向光绪帝献策,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
A.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B.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C.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D.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解析:A项措施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了“铁饭碗”,因而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

答案: A
5.戊戌变法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
A.挽救民族危亡B.要求变革一些旧制度
C.与顽固派进行论战D.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进步的,同时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性质。

答案: D
6.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
A.创办西式学堂B.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
C.派人赴日留学D.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解析:A、C两项是文化教育措施,D项是政治措施,打击了守旧势力,B项是经济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7.“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

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 ( )
A.烈士精神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D.厌世心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谭嗣同的话表明了他想以个人的牺牲来唤醒民众进行变法的决心,体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烈士精神。

答案: A
8.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 ( )
①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②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③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理解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中③虽然在教材中没有明确列出,但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斗争贯穿变法的始终。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材料二康有为建议:“ 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二中的“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来概括;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守旧派对变法的破坏;第(3)问在总结前面两问的基础上指出变化,并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导致守旧大臣对变法阳奉阴违,甚至托词抗命,阻挠、破坏变法,使变法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3)材料一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材料二中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旧大臣。

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由于维新派的软弱。

附:教材问题解答
一、自我测评(教材P130)
请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类别,列举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进步意义。

提示:(1)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②经济方面: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军事方面: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可以增强军事实力,以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④文教方面: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2)意义:戊戌变法要求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制度,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具有进步意义。

二、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30)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史实?
提示:百日维新的内容准许臣民上书言事颁布后,全国人民备受鼓舞,纷纷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2.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具体原因: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