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陕西省宝鸡市宝钛子校高峻青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作一说明: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
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教材首先呈现给我们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统计表及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么样呢?画面中经理、职员C、职员D分别站在各自的角度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暗示了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交流和思维驰骋的时空。
接着课文安排两个“议一议”栏目,搭建了数学思考的平台,这里显然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我们浓墨重彩写思维,展现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这两个概念的简单运用。
本节课的难点是: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里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众数等数据代表的概念,能根据所给信息求出相应的数据代表。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一组数据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数学思考目标:学会利用数据的代表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目标: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从而避免机械的、片面的解释。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材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中位数 和众数的初步了解
承 前
平均数
中 位 数 和 众 数
启 后
综合运用平 均数、中位 数、众数全 面刻画数据 的集中趋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能力目标:会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能初步选择适当的统 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总经理 副总 经理 18000 总监 10000 部门 经理 5500 业务 主管 5000 助理 3400 普通 员工 3000 保洁 员 1000
月收入 (元 ) 人数
45000
1
1
1
3
6
1
11
1
3、什么是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自学教科书 P116和P118) 4、利用中位数和众数,怎样来说明该公司员工的月 收入情况?
深入辨析,寻找差异 小白同学利用假期做社会实践活动,他去调查某公司员工的 收入情况,他分别找到了公司经理、经理助理甲和普通员工乙了 解 . 经理说: " 我公司效益好,员工的月收入都很高,平均超过 6000元."经理助理甲说:"我的月收入有3400元,在公司中位居中 游水平."普通员工乙说:"我的月收入只有3000元,像我这样收入 的在公司中最多."后来小白拿到了该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的资料.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 景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 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 性;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 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并能在实例中 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第1课时《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1.2节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属于统计学的范畴。
中位数和众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分析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讲解它们的性质和求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抽象思维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法以及应用。
2.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纳和总结。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手段,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数据集中的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通过例题展示求解过程。
3.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实例进行中位数和众数的求解,并总结求解方法。
4.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供解答指导。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1.2 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唯一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1.3 教学目标•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够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
1.4 教学重点•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众数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1.5 教学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进行准确理解;•对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掌握。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与引入通过举例引入,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例如,让学生思考一个班级近期的数学考试成绩,询问他们如何分析成绩的集中趋势。
2.2 概念讲解2.2.1 中位数的概念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2.2 众数的概念介绍众数的定义,并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众数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众数的确定方法。
2.3 计算方法讲解2.3.1 计算中位数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包括奇数个数据和偶数个数据的情况,并通过实例演示进行说明。
2.3.2 确定众数的方法讲解众数的确定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统计出现频次,以及当数据为连续型时的处理方法。
2.4 错误分析介绍可能出现的一些典型错误,例如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不准确、计算方法错误等,进行错误分析并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指导。
2.5 实际应用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3.1 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列出相关的公式和定义,并用彩色粉笔进行标示,以突出重点。
3.2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将教材中的例题和解析展示给学生,以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范文
初中数学《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位数和众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场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如班级考试成绩的统计,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学习与讨论(15分钟)通过板书的方式,给出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找出示例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讨论。
3. 概念讲解与归纳(10分钟)通过黑板上的归纳总结,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以具体的示例进行演示,并引导学生跟随计算。
4. 练习与巩固(20分钟)针对不同难度程度的练习题,分组进行合作解答。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论并解决问题。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给出相关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通过实践,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课堂回顾,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励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进一步兴趣。
三、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归纳法:通过黑板上的归纳总结,让学生从具体的例子中归纳出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解答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让学生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工具•黑板、粉笔•设计好的练习题•实际问题情景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场景的导入,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2《中位数与众数》》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通过实例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可能不够科学,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1.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与平均数的区别。
2.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讲授法和实例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方法。
此外,还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和学生展示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学习和交流,通过学生的展示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说课
“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说课〔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8.3“数据的代表”.〕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一堂概念课,主要让学生相识数据统计中三个根本统计量,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根底.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学问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造就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实力的良好素材.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驾驭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数学思索: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洁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造就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实力.情感与看法:通过各种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忱和爱好,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会沟通,相互评价,增加合作意识.3.教学重、难点重点:驾驭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定.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纳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详细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协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舞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纳情景教学法.三、学法指导依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纳自主探究与相互沟通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加探究,最终学会学习.四、教学设计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经理:我公司员工的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2 000元.工会主席:我的工资1 200,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我们好几个人的工资都是1 101元.问题: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 000元是否欺瞒了小冲?〔在此根底上追问〕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原有认知构造,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2.合作沟通,探究问题到底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学生以4人一小组探讨沟通,互换观点想法.估计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资1 101元或中等水平工资1 200元来做答,从而引出:今日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沟通,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究中发觉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相识到探究数据的必要性.]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1〕自学启发构建在上述数据中像“1 101”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像“1 200” 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他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根底上为加深印象,老师可适时补充说明:初步形成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完善构建学生独立思索后答复.进一步追问: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是否唯一?归纳结果: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变式练习,提醒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学问构造.同时体验了学问的形成过程和发觉的欢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4.应用新知,体验胜利引例的解决:为什么该公司员工的收入的平均数比中位数高得多?小冲参与工作后的第一项任务是进展市场调查.该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1.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从实际启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本厂的生产是否有实际意义?问题1在同一详细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拟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分.问题2具有很强的生活色调,表达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产上的应用.3.不久小冲升职,担当其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的厂长.为了变更车间管理松散的状况地打算采纳每天任务定额、超产有奖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车间15名工人过去一天中各自装配机器的数量.〔单位:台.〕6,7,7,8,8,8,8,9,10,10,11,13,15,15,16小冲应确定每人标准日常量为多少台最好?[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数据多角度进展全面分析,制定科学决策.这一环节通过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突破教学难点,强化学生对学问的理解,促进学问的迁移、深化、稳固,进一步完善学问构造;鼓舞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加数学意识.]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分层作业:1.课本223页习题8.3.2.调查本班中学生所穿鞋的尺码,得到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3.在某个交通路口进展一次调查,看看哪个时段的汽车流量〔或行人流量〕较大.你们是如何调查的?〔要求学生必需通过实际调查完成作业.造就学生的实践实力与求真精神.〕[设计意图:依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采纳了分层作业,同时设计了“长作业”和实践活动,以延长课堂教学,让学问的学习与稳固贯穿于实践活动中.省略。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能够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众数则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的统计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等基本统计量的概念和求法。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中位数是一组数据的中间值,众数是一组数据的最常出现的值。
3.示范求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讨论:教师给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课堂练习:教师给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2.个别辅导:对计算能力不足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计算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进行以下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2.调整教学方法和练习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给出中位数和众数求解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五)作业布置
我的课后作业布置情况如下:
1.作业内容:布置一道求中位数和众数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目的:通过作业的完成,检验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求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
本节课选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教材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的内容。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中位数和众数是第三学段统计部分新学习的内容,它们都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中位数是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位置代表值,能够表明一组数据排序最中间的统计量。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同时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可能会有困难,需要老师在讲解时多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知识与技能:会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量,会求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过程与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数字的特征,体会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位数、众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重点:会用中位数、众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
难点: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在结合教师对于知识讲解的同时,保证学生有充分自主思考探讨的机会。
六、教学过程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4个环节,分别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比较辨别,理解新知——深化拓展,灵活运用——总结收获,留置作业。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20.1.2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教材分析】1、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数据分析》一章中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促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况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中位数与众数概念的过程,在实际问题中能利用中位数与众数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3、重点: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难点:数据较多时,确定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
【学法、教法】1.学法分析:根据设计的导学案,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巩固概念,再通过具体的实例理解中位数、众数。
2.教法分析:根据学生的体验再求知心理规律,设计了简单的数据引导学生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由特殊到一般学会求中位数与众数的方法。
再通过具体“比赛成绩分析”与“鞋店销售”实例让学生深刻体验中位数、众数。
【教学过程】1、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归纳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提出学案的问题1,问题2)2、课本例题学习。
(提出比赛成绩问题和鞋家店的销售鞋问题)3、通过练习,在练习中总结中位数与众数的特点。
(提出教材第131~132页练习)4、课堂训练。
提出学案的课堂练习第2,3,4问题,学生把所有问题自主独立完成。
5. 在课后全课总结一次,安排作业。
即,教材第135页习题的第2,5题安排作业。
20.1.2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中学镇中学:吐木尔.吾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检测题2:甲乙两个家电厂家在广告中都
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都是 8 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两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
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厂 乙厂 6 4 6 4 8 4 8 6 8 7 9 9 10 13 12 16 14 16 15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算出甲乙两组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两家广告分别用哪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数? 如果你是顾客,宜选那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
学生自学133页—134页例6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 目标管理,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 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 数据如下:
17 22 15 18 17 32 16 16 23 13 19 17 24 32 15 15 30 15 28 16 28 26 14 28 18 15 16 19 2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 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 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 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导读题:
(1)月销售额和奖金间有何关系?
(2)在例6的数据中,有多少个数
据低于平均月销售额?
当堂训练
1、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 子跳高的15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m
人数
1.50
2
1.60
3
1.65
2
1.70
3
1.75
4
1.80
1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 • 众数的概念和计算 • 中位数与众数的比较和应用 • 教学方法和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定义
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是两个 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一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重要性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市场 调研、金融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是理解和解释数据的关键工具。
。
05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授课
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 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 理。
实例分析
结合具体数据和实例,演 示中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众数的应用, 帮助学生理解其实际意义 。
实践操作
布置练习题和数据,让学 生自己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案例分析教学法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工资分配
在工资分配中,可以根据员工的 工资水平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以
制定合理的工资方案。
市场调研
在市场调研中,通过分析产品的销 售量数据,可以了解产品的市场接 受程度,其中众数代表了多数消费 者的选择。
人口统计
在人口统计中,可以使用中位数和 众数来描述人口的年龄、收入等分 布情况。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详细描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当数据量是奇数时,中位数即 为正中间的数值;当数据量是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根据数据的数量选择中间位置 的数值或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海洋乡中心小学于佳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海洋小学的于佳,今天我授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中位数与众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
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说教学、学法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
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平均数这个统计量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学生将通过丰富的实例在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活动中,初步掌握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统计》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时,以前在小学阶段从未涉及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协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点,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
为统计学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水平的良好素材。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使用。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小学五年级时已经初步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但在现有的认知结构中,仍然多是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引起学生对“平均水平”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平均。
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二、教学目标设计:
《初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更多地让学生说、动脑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步形成用数据推断的思考方式。
所以,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水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水平及处理水平;
(4)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结构设计: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学法上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相协作的方式实行教学,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进程中,并且得到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设计如下的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二)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三)比较分析,总结概括——(四)综合应用,巩固提升——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升——(六)作业布置,即时反馈——
在创设情境中,给出某公司员工工资表,假设你是应聘者,如何得知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使用平均数求解判断。
紧接着给出该公司员
工工资水平的矛盾所在,引导学生实行自我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探索问题,进而引出中位数和众数在刻画数据平均水平时的必要性。
最后以实例的形式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刻画数据平均水平上的区别及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与评价。
四、教学媒体设计: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通过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和确定协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
并在区别三者时辅以不同的颜色标注而达到对学生视觉上的再次强调,以增强学生对三者区别的印象。
最后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得出结果并对过程中存有的问题实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评价设计: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实行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设置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易出错误并即时纠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通过具体实例感受三个数据代表在刻画平均水平时所起的作用,做出准确的评判,真正做到有效的数学课堂。
在使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