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合集下载

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共29张PPT)

华东师大版第二分册第四单元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共29张PPT)

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
•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中 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 治统治的基础。
•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 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地方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 到进一步加强。
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 创
立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一、制 的
完 善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1)如果你是人群中高门权贵的子弟,你对这 一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何在?
(2)如果你是人群中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你对 这一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3)朝廷得到了什么?
“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 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 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摭言》
雁塔题名
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标准
血缘
军功
品行
门第
考试成绩
科举制 (隋朝建立)
科举制的概念: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 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汉许武、察父举卒制。的二弟影晏响普幼……武
举孝廉。以弟名未显。乃析产为三。自
形取成肥士人田政府广:以读宅书为。任官劣条件者,政与有弟利统。治:人吸纳皆人才称弟而鄙 府武中。全为及读书弟人 均得选举。乃会宗亲。泣言其 故。
• 造成政治腐败: 高位者专事虚浮, 不理政事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 度,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 革,初创于隋代,在唐朝得到充实和发展。 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其中进士科最 为人们所重视。
隋朝建立后,开始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在长安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 声宣读朝廷的规定:“从今以后,读书人参加考 试,合格的就可以做官。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 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听了这 一规定,人群中议论纷纷。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同济中学蔡庆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知道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及其特点;知道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知道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知道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秦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说明:1.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故以之为课堂重点。

2. 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隋唐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故以之为课堂难点。

三、板书设计:年杨坚(隋文帝)长安 589年统一全国(标志:隋灭陈)大一统帝国的重建618年 李渊(唐高祖)长安承上启下的隋唐政治新格局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政令下达程序上下隶属关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因科举制度,政权的大门向民间开放,虽然只 是窄窄的一条缝隙,但与根本关闭多少有点差异。 聪明才智之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 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经的九本儒书之中,再也 没有精力谋反革命了。 ——柏扬《中国人史纲》下册
材料一:
中书令或由皇帝处领旨,或将宰相议决之事交其属 下中书舍人起草诏令,中书舍人在制作诏令过程中, 可互相商量,并允许“各执己见,杂属其名,谓之 五花判事”。中书省拟好诏令后,转门下省。门下 省发现中书所拟诏令由违失,可以驳正封还中书重 拟。 ……中书所拟诏令经门下审议合格后,由侍中 向皇帝进呈“画敕”,表示认可。后门下省将诏敕 转尚书省。
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五经”: 《尚书》、 《诗》、 《礼》、 《易》 、 《春秋》 贴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 纸条将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遮盖住要求考生 将其默写出来。它是古代科举考试“明经科” 中的一种试题类型。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日知录》说:“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 消,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者二千人, 少犹不减千人。所以百才有一。”
南 北 朝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晋 匈奴 宋
东魏
西魏 齐
北齐
北周 梁
北周

581年,杨坚建隋代北周, 589年,隋统一。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我为什么能取 北周而代之?
相国权力太大
隋文帝 杨坚
君权与相权
皇帝
丞 相
如何加强 皇权、削 弱相权?
御史大夫
太尉

从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韩国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 了93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成为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时间最长、也最完备的 科举。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

材料四 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 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 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材料五 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 之一大发明也”。
材料六 胡适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分公正,学 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不公。”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卿
太 尉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 书奉而行之”
宰相集体议政
审核
草诏
执行
政事堂
表示上下隶属关系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吏部
管全国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勋封等 事 掌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 政收支等事 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等事 掌管武官选用及军事行政 掌管全国司法行政 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 通等事
比较两汉至隋唐时期的三大选官制度
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制度
察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九品中正制 自下而上推荐
科举制 中央采用考 试方式选拔 主要依据考试 成绩(才能)
选拔 途径
西汉至东汉前期根 选拔 据才能和品德; 标准 东汉后期依据门 第族望
门第族望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沿革: 1)隋代创立
材料 1835年,英国人格尔斯说:“科举是古往今 来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 或许 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 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 革。” (1855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实行文官考试制 度。) 材料 1870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 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 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1883年,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朝

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 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 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 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

隋朝(公元581—618年)


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两 世而亡的朝代。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也是 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大隋王朝,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对 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却很多。如长安 城、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大运河、科举 制度、义仓的创立……
隋朝

让我们通过以下三个条目来了解隋朝:


两个皇帝; 两个制度; 一条大河;
一、两个皇帝

开国皇帝:隋重新统一全国,并增 强了与周边民族和国家的交往; (2)确立三省六部制; (3)简化地方官制; (4)修订《开皇律》; (5)领均田令; (6)设置粮仓即官仓和义仓;
二、两个制度

阅读课本 有关科举 制的内容

思考: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实行是中国古代 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一条大河
昔日运河边的“御道”
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 仓——含嘉仓遗址

对于运河唐宋时代也有人作出了如下评价,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 论功不较多。”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 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 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西巡张掖”、“寻求典籍”、“开创科 举”、 “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 概括他一生所为。
二、两个制度

1、三省六部制” 阅读课本了解“三省六部制”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新

第13课_隋唐政治新格局新


大一统时代(隋:589——618)
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割割据状态
长安
小白纸
隋唐兴替——唐
隋炀帝杨广被杀,隋灭亡(618年)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18年)
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 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 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隋 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拜太原留守, 封唐国公。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 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又深晓炀帝 猜忌嗜杀,政局动乱,难以自保,便与次 子李世民起事,次年(618)五月,李渊 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唐统一 了全国。
唐高祖李渊
李渊父子起兵太原
大一统时代(唐:618——907)
长安
隋朝和唐朝的历史地位
隋的历史地位: 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实现统一,为唐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融会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在制度上创新。 隋朝创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唐朝的历史地位:大唐气象,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延续至清末; 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成为 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
三省六部制实质是什么?
材料二:(三省六部制)实即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 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 ……以期收到既能加 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后果……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以分权达到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主要特点
三省相互制衡,均受制于皇帝。
作用
1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互相合 作,互相牵制加强。 2.三省长官品级较低,人数 较多,大大削弱了相权。 3.官僚体系更严谨,职 责分工更明确科学。 4.政事堂集体议政和门下 省审核职能的行使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作用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政令贯彻效率高 避免专权和独裁
影响:①进一步完善中央机构②加强了皇权,加
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 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 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读图学史 根据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分析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变化: 一是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分夺了原来宰相的权利, 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皇权。 二是三省权责分明,各有所司,既可分工合作, 使政令更为合理适切,又可互相制衡,防止大臣独断独 行。
——陈寅恪《论韩愈》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 书奉而行之”
宰相集体议政 审核
草诏
执行
政事堂
表示上下隶属关系 表示政令下达程序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中 书 省

门 下 省
宫 城
尚书省
皇 城
练习与测评 1
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的建制有哪些新特点?
特点
1、集体宰相制 2、分工明确 3、互相牵制
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 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 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 清明,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 经检验后授以官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 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 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 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 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制,能了 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显 得公平、公正、合理。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唐的建立:
朝代 建立时间 581年 618年 建立者 杨坚 李渊 都城 长安 长安
隋朝
唐朝
隋文帝
唐高祖
隋唐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 在国家政治制度上有许多新的创设——三省六 部制和科举制。一扫魏晋以来的陈腐气息,给 人一种政治上清明的感觉;一改武将凭借军事 实力篡位夺权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大一 统的格局。 这种新格局始出新,因此在 制度层面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 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继承发扬,推广改进。
致使广大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文化 大大繁荣了唐代文化,出现了唐诗璀璨, 散文重振的辉煌现象。
唐朝的科举制
生源 科目 考试内容 录取比例
在校学生; 明经 在家或在社 会 进士 上的读书人; 生源更广; 常科录取过 科目繁 的; 多 在职官员; 儒家经书的记诵、 十分之一 理解 经书,诗赋、时务 六十分之一 策写作
探索与争鸣
秦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是秦汉以来选官制度推举与考 试两种方式的具体表现。它们各有哪些利弊?
秦汉以来,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为察举和征辟。如果政治清明,官 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荐道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才,经检验后授以官 职是可能的;皇帝也能下诏特征有用之才。然而,东汉以后由于世家 大族的形成,使得察举和征辟名不符实。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虽有地方舆论须经官方鉴别、确认的初衷,但门阀世族完全控制这一 制度后便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结果。”隋唐的科举取 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 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因此,察举、征辟相对科举 制,能了解被举者的人品;而科举制相对察举、征辟和九品中正制则 显得公平、公正、合理。

隋唐政治新格局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

隋唐政治新格局PPT课件 华东师大版

九品中正制度及其弊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 选拔制度。由各州郡的“中正”推荐人才。“中 正”依据门第(家世)、才能进行推荐,对人物 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 中 正的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 作为选官的根据。
九品中正制度及其弊端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 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 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 三:家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 道德﹑才能。
察举制度及其弊端
察举是以主管官员(地方长官和中 央各部门长官)的推荐为前提。而要引 起主要官员的注意,“声望”是很重要 的,于是,士人便沽名钓誉,弄虚作假, 或者攀附权贵,贿赂请托。因而,士风 日下,察举不实。
征辟制度及其弊端
征——汉代皇帝直接请人来做官,称为“征”。被 征之人往往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例如《汉书》卷 六《武帝纪》,汉武帝特征《诗经》专家鲁申公, 是“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 辟——不仅皇帝可以请人做官,官员也可直接请人 做自己的下属,叫做“辟”。汉代规定官府的低级 官吏可以由长官自己聘请。如《汉书》卷七七《孙 宝传》:“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 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唐太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 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 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益, 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 权的局面。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秦朝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百官之首,一人之 下,万人之上
西汉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科举考室。这是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房间 很小,密密麻麻地并排在一起,考生考试,甚至 吃喝起居都在房间里,三天不能出来

高一历史下册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课件 华师大版

高一历史下册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课件 华师大版
皇帝
内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决策、审核、执
行三权分离,各
行其是,互相制
约,不得专权。 中
决书
策 权

皇帝

审下
核 权


执书
行 权

设立政事堂,致使以后 六 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部
4、与秦汉相比,隋唐中央政权机构 建置的新特点
策 封驳 核




中 书

门 下
省 宫省
尚书省
皇 城
政事堂
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 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 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秦朝、西汉初期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皇帝
三公 御史 丞 太 大夫 相 尉
典领百官, 无所不统。
诸卿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3、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 唐诗的繁荣。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隋朝:581年 杨坚 长安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唐朝:618年 李渊 长安
二、隋唐的制度创新
1、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唐朝进一步发展) (1)三省与六部 (2)三省六部制度的运行 (3)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处所 (4)三省六部制的实质: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①集体宰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互相牵制:避免专权和独裁 ③分工明确:政令贯彻效率高
秦汉至隋唐选官制度之沿革
秦汉——察举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xwb)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xwb)

(c)中央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 具体事务。
(d)唐时设立政事堂。 (4)评价:(a)实质: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b)作用: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 难以擅权专断;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 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京 杭 大 运 河
大明宫
诗 仙 李 白
诗 圣 杜 甫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唐统一局面的开创。 (1)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a)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 (b)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2)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3)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 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
二、科举制——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1、创立与发展: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2、主要科目: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 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3、主要作用:(a)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 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 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b)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终科举人 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 (c)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步加强。
隋唐的建立
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南朝 宋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581 杨坚篡周 589 隋军灭陈

618 隋炀帝死 李渊建唐
唐 (隋、唐首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安)
唐朝文学家皮日 休在《汴河怀古》 一诗里赞颂这条 大运河说:“尽 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 波。”

隋唐政治新格局(完整资料).doc

隋唐政治新格局(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十三课隋唐政治新格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以下要点: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理解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的创设是隋唐政治新格局的重要体现。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初步学会阅读史料、并从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通过识读“隋唐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联系秦汉制度,分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开创的作用,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明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多重作用及进步意义、明清时期的日趋没落与消极影响,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隋唐的制度创设为盛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②认识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也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⑴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积极作用⑵难点:隋唐科举制的多重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Ps:①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在我国官制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对前朝制度的总结和发展,也基本确立了为后朝延续和继承的格局和设置,一直延续至清代,所以为本课重点。

②学生们对科举制度本身有着先入为主的排斥情绪,让学生客观把握科举制的多重作用——至少在隋唐时期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明清时期渐趋没落,严重阻碍了人才的选拔和科技的进步;以及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㈠.导入新课。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科举制 隋朝开设,唐朝逐渐健全,清 末取消 依据考试成绩 常设的有明经、进士两科,进 士科尤受重视(P53)
官员主要的选拔方式: 先秦:世袭 秦国:军功授爵 秦汉:察举(孝廉)、太学考试 魏晋:九品中正制(门阀世族, 品是指士人的家世等级)
隋唐 推荐 之前 为主
门第出身、名 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 望德才为主 任用
对科举制的评价,从教育视角与从社会、政治视角考察 ,会有明显的不同(多视角看问题)。科举是中国古代 的一种取士制度,它属于文官考试,同时还兼有教育考 试性质,具有政治、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 。但在清朝末年改革和废除科举时,主要考虑到其教育 功能并试图加以弥补,而科举制的其他重要社会功能一 般不在时人考虑之列,加上越到后来人们越是注意到科 举阻碍学堂的问题,而忽视或几乎忘了它的政治和社会 功能。废止科举之后,中国教育迅速从传统东方型转为 西方近代教育,学堂大量增加,留学人数剧增。从教育 方面考察科举制的废止,应该说积极的方面较明显。而 从其他方面观察,随之而来的社会动荡、政治混乱、文 化失衡,使今人在评价废科举的影响时,往往得出并非 正面的看法。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物质文明领域主要是四大发 明;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国对西方最大的贡献是科举 制。在16世纪,中国科举制度就由来华的欧洲传教士 传入西方。 法国的大学者伏尔泰也曾在著作中对中国的科举制做 过介绍和颂扬;西方学者卜德将科举制誉为中国赠予 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美国汉学家H· G· Creel 则认为科举制度超越了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的最 大贡献”。 胡适也曾说“我在国外的时候,时常感觉到,中国文化 对世界的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公开的客观的文官考试 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够像我们这样 远,严密与公开”。 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布罗代尔惊叹,怎么中国那么原始的 帝制,却有了一个现代化的官僚制相伴。

高中历史《隋唐政治新格局》精品公开课课件

高中历史《隋唐政治新格局》精品公开课课件
虢国夫人游春图 因胡风影响,女子骑马在唐代极为流行,此画可作唐代“胡汉交融”之例证
一 隋唐定局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文献通考》
隋 炀 帝 杨 广

营建东都 经营西域 开凿运河 三征高句丽
一 隋唐定局
独孤信
李 渊 窦建德
王李 世密 充
徐元朗 宇文化及
杨 坚
独 孤 氏
独 孤 氏
李 昞
杨 广
表兄弟
李 渊
隋末群雄割据
【陈寅恪】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
一 隋唐定局

一 隋唐定局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 隋唐定局 二 唐承隋制
(( ))
一 隋唐定局
宇 文泰宇文
西北魏 魏北
东北 魏齐
氏周
独孤信
宇独 文孤 毓氏
独 孤 氏
杨 坚
577年,北周灭北齐 580年,7岁的周静帝即
位,随国公杨坚辅政 581年,周静帝被迫禅让,
杨坚称帝,国号“隋”, 是为隋文帝


世 民
玄 武



一 隋唐定局
唐 太

李 世
政策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 吏,使民衣食有余。


用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观 之

对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二 唐承隋制
前770年
春秋战国
前221年
秦汉
四百多年
220年 魏 晋 南 北 朝
581年
隋 唐 近三百年
李唐的政治选择
察举制度
权归地方 以道德取人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大漠
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
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
——《资治通鉴》
敦 煌



交趾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下审 省核
中 书草 省拟
尚 书 执 政事堂 省行




礼 兵刑

部 部部

六部职责
❖ 吏:管理文职官员,考核封授 ❖ 户: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
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 礼: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 ❖ 兵:全国军务、武官选授 ❖ 刑: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 ❖ 工:全国工程事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变迁

三国 西晋 东晋 北

220
265
317 420
-
-
-
-
280
316
420 589




隋朝
581 -
618 年
隋文帝杨坚 (541-604)
其父杨忠于北 周武帝时封为随国 公,杨坚承袭父爵。 581年,身为北周 相国的杨坚夺取政 权,建立隋朝,史 称隋文帝,定都大 兴城,年号开皇。 589年灭陈,统一 全国。
❖ (1)材料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 (2)假如你生活在唐代,你拥护这项制度吗?
为什么?
❖ (3)隋唐与秦汉在官员选拔方式上有何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种方式?为什么?
中国古代中央选官制度的变迁
秦朝
军功 爵制
汉武 帝时
察举 征辟
魏晋 南北

九品 中正



二、科举制的建立
中央官学国 子监的考生

第13课隋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庞红萍上海华师大松江实验高级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隋唐重建了大一统政权;知道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的新官制及其特点;知道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事的处所;知道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知道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分析教材,概括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特点,理解其对后世的影响;②以揭示大势结合深入分析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并根据需要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本课学习,认识隋唐的制度创设为大唐气象的出现提供了制度保证;②通过对科举制作用的分析,认识其对后世和西方的影响二、重点和难点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三、知识结构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隋 581年杨坚长安 589年统一全国唐 618年李渊长安2、承上启下的隋唐政治新格局(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内容三省六部制特点作用政事堂(2)科举制内容作用和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经长期分裂后,公元581年到906年,隋朝和唐朝重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王朝政权。

短暂的隋朝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唐朝则标志着中国帝制时代历经前期的曲折与磨难,渐趋辉煌。

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589年,消灭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重建大一统帝国。

但隋国祚短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隋末农民战争中兵败被杀。

同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材料: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设中,尤为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隋唐政治制度总结汉魏以来君权与相权争夺、内朝与外朝制约的成果,在中央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

其基本精神是提高皇权,裁抑与分割相权,以加强君主帝制的中央集权。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中国选官制度沿革
时期 制度 选拔途 径 选拔标 夏、商、 周 世卿世禄 爵 军功 战国 军 功 授 秦汉时期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 期 九品中正制
世袭
推荐 按才、德/门
推荐

按血统 按军功

按门第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了学 校„„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 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东汉„„也建 立了考试制度„„郡守的举荐,则是到中央 参加考试的前提。在南北朝„„秀才科几为 高门所垄断,但是,通过考试按才能选官的 原则毕竟是重新提出来了。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 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 (西)魏、(北)周。” ----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 【情境分析】 • 假如有一年,蒙古高原的一支游牧民族突 厥族向唐的北部边境发起了进攻,长城燃 起了烽火。如何应对来犯之敌?朝中展开 了紧急讨论。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第13课
材料:
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 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 治社会经济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 莫不如此。

——陈寅恪《论韩愈》(《金明馆丛稿初编》)
隋唐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1年)
南下灭陈,重新统一全国(589年) 隋炀帝杨广被杀,隋灭亡(618年)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18年)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门 下 省 中 书 省 尚 书 省 皇 帝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 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 监督、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 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隋文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起草) (起草)
(中书令、中书侍郎) 中书令、中书侍郎)
特点 分工明确, 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皇帝
门下省 审核) (审核)
(侍中、黄门侍郎) 侍中、黄门侍郎)
皇权受到一定限制 削弱相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吏部 礼部 尚书省 执行) 兵部 (执行) 刑部 尚书令、左右仆射) (尚书令、左右仆射) 户部 工部
政事堂
加强中央集权
秦朝中央政府组织系统
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
皇 侍 尚 书 令 中 侍 常
帝 御 丞 史 相 夫 大 尉 太
三、科举制
影响 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 遏制门阀势力 扩大政权的统治基础 消解地方上的离心力
1、选官制度的沿革
2、科举的内容
促进教育与文化 的发展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家世和才、 家世和才、德 后以家世为主
主要靠才能
选官制度的沿革
“永淳(公元683年)之后,太后君临天下 秀才 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 明法、明书、 明法、明书、明算 久,寖以成风。至于开元、天宝之中……父教其 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 常科 明经 郡县……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 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 进士 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通典·选举三》
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之比较
时期 两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察举、 察举、征辟制 选拔途径: 制度 选拔途径: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的推荐 自上而下的考试 选拔 自下而上推荐 自下而上推荐 中央考试选拔 选拔标准: 选拔标准: 途径 品德、 品德、家 真才实学转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情景问题:看科举制的影响
隋朝建立后,开始用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诞生这一天,在长安城内,一名官员正在 向下面围观的人群一声宣读朝庭的规定:“从今以 后,读书人参加考试,合格的就可以做官。设进士 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 才。”听了这一规定,人群中议论纷纷。 (1)如果你是人群中高门权贵的子弟,你对这一规 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何在? (2)如果你是人群中出身低微的读书人,你对这一 规定的态度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
• 政治:中央得以网络天下人才,扩大政 治统治的基础; • 社会: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 一步加强; • 文化:繁荣唐代文化,出现唐诗的辉煌 现象。 • 17、18世纪,科举选官方式西传,成为 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借鉴
思维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七 1835 年,英国人格尔斯说:“科举是古往今来 材料四 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 材料一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的其他伟大的君主制度所无法相比的。 …… 或许将来有 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 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 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 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材料二 康有为说:“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 制度则昭若日月。” (1855 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实行文官考试制度。) 开, …… 民智不开之故,皆在于八股取士为之。学八 股者,不读秦汉之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 材料八 1870 年,美国人史皮尔说:“它没有世袭等级, 材料五 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 可以通籍,累至大官。” 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 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 材料三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 (1883 年,文官考试法案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张之洞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欲 材料六 胡适说:“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十 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 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极少埋怨考试制度 停科举始。”当日,清政府颁下谕旨宣布:“所有乡、 不公。” 如何更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 会试一律停止。”
公元589年,杨广灭南陈, 中国再统一。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 朝,开启大唐盛世。
一、隋唐创制的历史背景
1.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2.大一统之下的隐忧
隋文帝的忧虑:
1、皇权危机:自王莽以来,权臣 强相得国者不可胜数,如何防范? 2、人才危机:满朝官员皆为地方 门阀世族无才之辈垄断,如何解决?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 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 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 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 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 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 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 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 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二、隋唐政治新格局
1.解决皇权问题:三省六部制
秦朝:三公九卿制
秦 始 皇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汉 武 帝
汉朝:内外朝制
皇 帝
外朝
(以丞相为首的
三公九卿)执行
内朝
(近臣决策)
1.解决皇权问题:三省六部制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隋 文 帝
杨 坚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 北方再统一。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 坚篡周,建立隋朝,杨坚即 隋文帝。
隋宫 泊秦淮 李商隐 杜牧 乘兴南游不戒严, 烟笼寒水月笼沙, 九重谁省谏书函? 夜泊秦淮近酒家。 春风举国裁宫锦, 商女不知亡国恨, 半作障泥半作帆。 隔江犹唱后庭花。
大一统帝国的再次重建
本课小结:
完成统一的隋,国祚虽短,但为巩固统治,加 强中央集权,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以三省六部 制和科举制为代表。唐承隋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文化上的空前繁荣,盛 唐芳华已经显露无疑。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辉煌 是在各项制度完备的基础上实现的。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读图示分析:看科举制的影响西汉 察举制 德.才 地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门第观念 地方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中央
读材料分析:看科举制的影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 头!”(赵嘏)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思考:
较之前代中央官制,三省六 部制的进步性何在?
• 权力制衡:互相牵制,避免专权 和独裁。 • 政府效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 科学决策:集思广益。 • 历史效用:后世制度的蓝本。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
世卿世禄制 军功授爵制 察举和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二、隋唐政治新格局
2.解决人才问题:科举制
背景:原有选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 封建经济发展,统治者需要大量人才 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初设: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明法、明书、明算 考试内容:经史、时务策、诗赋 唐太宗时期,以时务策取士的科举题目: 惟尧则天,全颍阳之节;惟禹奠川,遂沧州之美。然则 高洁之士,出于盛明;廉耻之宾,不生浇季。自皇唐受 命,驱驾前古,贞遁不闻,风轨莫继。岂端操之范,独 秘于往辰;将奔竞之徒,顿骋於兹日?缅怀长往,有懵 深衷。伫听诸贤,以去心疚。 唐玄宗时期,以诗赋取士的殿试题目: 《旗赋》,以”风日云野,军国清肃“为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