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中国茶道的历史时间表,从古代到现代,追溯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1. 夏朝至商周时期(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 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饮茶,把茶叶用作药物。
茶叶首次被记载在古代文献中。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得到提升,茶的品种也逐渐增多。
茶饮的习俗开始在贵族阶层中流行。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茶文化开始在士人与文人之间流行,茶馆成为他们交流思想的场所。
4. 唐朝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茶道的发展进入繁荣期,茶席文化得到普及,茶道具的制作和使用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5. 宋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进一步改善,贡茶制度开始出现。
茶文化在民间生活中扎根。
6. 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茶叶的产地和制作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传统的泡茶方法开始流行。
7. 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开启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茶文化迅速蔓延到各个社会阶层。
8.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清朝皇室对茶道的关注和推广使茶道在宫廷上得到更大的重视。
乾隆皇帝更是精通茶道,并留下众多有关茶的诗文。
9. 近现代时期(1912年至今)- 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得到重新重视,茶道协会成立,茶文化节、茶赛等茶艺活动频繁举办。
中国茶道历史时间表中记录了茶道自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道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茶道不仅仅是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与寻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茶道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扎根,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道的历史中,不仅有了众多卓越的茶艺家,还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茶道文化,如四大名陶、茶具瓷器等,为中国茶道发展贡献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唐朝所有名茶
唐朝所有名茶在中国茶叶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茶。
唐代以前茶的用途是生汤、晒汤、饼笔,所以唐以前就出现了晒散茶、饼茶。
唐代,蒸青团茶已成为主要茶类;陆羽《茶经•六之饮》中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可见唐代时有四种主要的茶类。
《宋史•食货志》:“茶有两类,日片茶,日散茶”,片茶就是团饼茶。
元代,团饼茶逐渐没落,散茶得到较快的发展,根据鲜叶嫩度不同将散茶分为"芽茶”和“叶茶”两类。
芽茶采幼嫩芽叶制成,如探春、先春、紫笋、拣芽等;叶茶采开面芽叶制成,如雨前。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放弃团茶,提倡散茶。
团饼茶产量下降,逐渐被淘汰。
在炒绿茶的基础上,明清以来又创造了黄茶、白茶、绿茶、红茶、黑茶。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有六种茶。
名茶是一种外观独特、色、香、味俱佳的知名茶叶。
名茶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地理条件。
所谓名山名刹名茶,名种名树孕育名茶,名师名技造就名茶,名水名泉行名茶,名人名艺人赞名茶。
历史名茶包括历代贡茶、名茶产区品质优良的好茶、文人墨客以诗称赞、流传于历史的名茶。
中国历代名茶成百上千种,但在一定的生产数量上仍有百余种,很多名茶只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为人所熟知。
兹将文献记载的历史名茶简要举例分述如下:唐代名茶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国史补》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余茶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顾渚紫笋,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 (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又名杏子笋,产于常州(今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今安徽霍山)。
蕲门团黄,产于湖北蕲春。
蒙氏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建南雅周名山(今四川雅安蒙山)。
神泉小团,产于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 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剑、岳明、方瑞、山茱萸等产于周霞(今湖北宜昌)。
卢芳鸭,又名房山生鸭,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真香、香山,产于夔州 (现重庆奉节、万州)。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饮茶在唐代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唐代的饮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1. 茶具精美:唐代的茶具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茶壶、茶杯、茶碟等器具多用金、银、铜等贵重金属制成,形状多样,装饰华丽。
茶具的精美不仅体现了唐代人对茶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唐代的繁荣和富裕。
2. 茶叶繁多:唐代的茶叶种类繁多,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等。
其中,绿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而红茶则较为珍贵。
唐代人对茶叶的品质要求很高,追求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3. 泡茶讲究:在唐代,泡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讲究泡茶的方法和程序。
首先,选用优质的茶叶,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入沸水,待茶叶展开后,即可享用。
在泡茶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温和时间,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泡茶时,还需要注意茶水的色、香、味,尽量使之达到最佳状态。
4. 茶艺表演:唐代的饮茶活动中,茶艺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艺表演包括煮茶、冲茶、斟茶等环节,表演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技巧和优雅的动作,以展示茶的美感和茶文化的魅力。
5. 社交互动:饮茶在唐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常常在茶馆或私人场所聚集,品茶、聊天、赏景。
茶馆成为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场所,茶楼也成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通过饮茶,人们不仅可以增进友谊,还可以了解时事动态,交流学术观点,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在唐代的茶文化中,饮茶方式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特点。
茶文化的兴起不仅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和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茶文化的影响深远。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也成为后世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后世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制茶流程介绍
唐代制茶流程介绍
唐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制茶技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唐代的制茶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采摘
唐代采茶季节一般在清明前后,工人在晨曦中采摘嫩芽,选取品质上佳的茶芽。
2. 杀青
采摘回来的鲜叶需要经过"杀青"工序,即将鲜叶遍布在案上,用手掌轻拍,使茶叶失去原有的绿色,变成微黄色。
3. 晒干
将杀青后的茶叶晾晒,晒到半干状态即可。
4. 拗绞
在晒干过程中,需要不断拗绞茶叶,使之变黄卷曲。
5. 焙炒
彻底晒干后,将茶叶装入竹篾编织的茶筛中,在炭火上炒制,使茶叶呈金黄色。
6. 拣余
炒制完毕后,需仔细拣去茶渣和不合格的茶叶。
7. 装箱储存
将精制好的茶叶装入陶罐或木箱中密闭储存,待发酵入味后即可饮用。
唐代制茶精细考究,工艺精湛,为后世的制茶工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人对茶的追求和对茶文化的热爱,推动了茶文化在这个时期的蓬勃发展。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茶叶饮用方式的重要转折点。
在唐代,饮茶方式日益多样化,茶文化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唐代的饮茶方式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唐代的饮茶方式1.所用茶器:唐代的茶器主要有茶盅、茶壶、茶碗和茶杯等。
其中,茶盅是最常见的茶器,也是饮茶的主要容器。
茶壶用于冲泡茶叶,茶碗和茶杯则用于盛放饮用茶水。
2.冲泡技巧:唐代的冲泡茶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煎;一种是撩。
煎茶是将茶叶放入壶中,加入热水,待茶汤煮沸后,将茶叶过滤出去,留下清澈的茶汤。
撩茶是将茶叶放入杯中,倒入热水,用茶匙或茶筅稍微搅拌,待汤色变浓后,饮用。
3.配料调味:唐代饮茶时,常会加入不同的配料和调味品以增添茶的香气和口感。
例如,常加入花草、果品、坚果等作为茶的配料;而蜂蜜、砂糖、鱼腥草等则可以调味提鲜。
4.礼仪规范:唐代的饮茶有一整套礼仪规范,体现了对茶文化的重视。
在对待宾客时,唐代人会亲自为客人冲泡茶水,并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将茶杯递给客人,以示尊重。
在饮用茶水时,也有特定的动作和姿势,使茶汤更加醇香。
二、唐代饮茶方式的特点1.品类丰富:在唐代,人们开始重视茶叶的种类和品质,茶叶品种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绿茶和红茶,还有乌龙茶、花茶、香片茶等多种茶叶品类,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2.饮茶的时机:唐代人饮茶的时机非常灵活,不再局限于早晨或下午茶的固定时间。
人们无论在家中、宴会场所还是外出旅行,都会随身携带茶具和茶叶,随时冲泡茶水饮用。
3.享受生活:唐代是开放繁荣的时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日渐加强。
饮茶不再局限于疗养或药用,而是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唐代人将饮茶视为一种享受,通过品茶、赏茶花、写茶诗等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赞美。
4.茶文化交流: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非常活跃。
唐代文人墨客常会聚集在茶馆、茶坊等场所,互相品茶、交流心得,甚至以饮茶为话题写诗作赋。
唐代茶文化
(2)苏廙 《十六汤品》 “婴汤”:“薪火方交,水釜才炽,急取旋
倾,若婴儿之未孩,欲责以壮夫之事,难矣哉。” “一面汤”:“或柴中之麸火,或焚馀之虚
炭,木体虽尽而性且浮,性浮则汤有终嫩之嫌。 炭则不然,实汤之友。”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唐朝的其他茶学著作
(3)王敷《茶酒论》 用拟人的手法让茶和酒争论哪一个更好,最后
水出来说酒和茶没有水都不行,你们两个不用争 功了。以后要“长为兄弟,须得始终”。
(4)温庭筠《采茶录》 “辨”、“嗜”、“易”、“苦”、“致”五
节,分别记录了五件与茶有关的事,只是此前这 方面材料的集中,类似于读书笔记。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3、唐代饮茶与诗
“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 而啜者,无异也。”
——皮日休《茶中杂咏序》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
——皎然《九日与陆处士饮茶》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贰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对生长于不同土壤条件下的茶质进行了评价,规 定了制茶过程并对成品茶饼的品质判断标准作了详 细的描写 。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
壹
(4)四之器 对煮茶品茶的全部用具共二十四种一一进行了描绘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 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 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 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 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赋》所谓: ‘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 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 青,青则益茶。”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中国唐代的茶文化导语: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也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
那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一、从地域上看,唐代饮茶风习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比屋之饮”。
尤其是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713—741年)以后,僧人饮风大盛,为此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
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从饮茶所属人员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
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竭乏,难舍斯须”。
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二、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规定。
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现了包括茶学专著在内的一大批茶文献、茶文学。
《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
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下面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介绍。
一、唐朝时期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得到发展,并在当时被广泛传播。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一句,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
唐代著名的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典籍,影响了后来几百年的茶文化发展。
宋朝时期,随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茶文化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茶文化表现在茶艺的精益求精,茶具的多样化,以及茶文化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宋代的茶经学派主张研究茶的理论和技术,探索茶的品质和效用,对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元朝时期,茶文化逐渐民间化,开始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茶文化特点是茶人精神的崛起和“饮客”文化的兴盛。
茶人精神是指茶文化爱茶的集体意识和理念,饮客文化则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建立的社交关系和交流方式。
四、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明代的茶道学派主张以茶道传承道德,崇尚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和无间感。
清代的茶文化则更加注重茶的品质和艺术性,强调茶具的制作、茶艺表演和品茗习惯。
五、现代时期现代时期,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中国茶叶的品牌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茶文化的商业化。
同时,茶文化也在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融入现代元素,走向现代化。
茶文化在外交礼仪、科学养生、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体系。
这一体系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认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
我国茶文化追溯到什么年代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我国茶文化的起源,一起来看看。
我国茶文化的起源(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
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3)秦汉时期:西汉。
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仍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
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4)宋元时期:茶区继续扩大,种茶、制茶、点茶技艺精进。
宋代茶文化发达,出现一批茶学著作,如蔡襄《茶录》、宋子安《东溪试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特别是宋徽宗赵佶亲著《大观茶论》等。
宋元之际,刘松年《卢仝烹茶图》、赵孟頫的《斗茶图》等更是汉族茶文化的艺术珍品。
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关于茶,在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论著莫过于陆羽的《茶经》,《茶经》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制,从煮到饮,这本书中还特别谈到了水。
水对饮茶是关健性的,水不好,茶再好也不会显出其好来。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是茶文化发展到唐朝的一个总结,茶在中国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但在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三个时期十分重要,一是魏晋南北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在这个时期都有十分重大的转折。
唐代的茶文化茶兴于唐而盛于宋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4)四之器 对煮茶品茶的全部用具共二十四种一一进行了描绘
• “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上),寿州、 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 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 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 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 荈 赋》所谓:‘器择陶拣, 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 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 • 风炉的三条腿上要分别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 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造”字样。“巽主风, 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 焉”。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一、陆羽与茶经 1、陆羽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 桑苎翁、东冈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 人。 是个被遗弃的孤儿,唐开元二十三年(公 元735年),陆羽三岁,被竟陵龙盖寺住持 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2、茶经的时代背景 –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 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 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多于不寐,不 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 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 多。” ——封演《封氏闻见记》 – “又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渴乏,难合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切。今增 税既重,时估必增,流弊于民,先及贫弱,其不可 二也。” ——李珏,出自《唐会要》
中 国 茶 文 化
第三章 唐代的茶文化
中国茶道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茶道始于哪个朝代中国茶道始于唐朝。
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茶道却是在唐朝时期逐渐形成并得到了广泛传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绚烂辉煌的时代,茶道的兴起与发展也与唐朝社会的繁荣与开放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期,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人们对茶的热爱与追求也逐渐演变为一种仪式感和艺术化的体验。
茶道在唐朝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盛唐文化的繁荣时期。
当时,唐朝的皇宫、贵族、文人和寺院等地都流行饮茶的风气。
茶叶的烹饪与品尝成为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在茶室中品茶、赏诗、闲谈,交流彼此的思想与情感。
唐代文人孙思邈被誉为茶道的奠基人,他对茶的烹饪和品饮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并将其写成了《茶经》。
在《茶经》中,孙思邈详细介绍了茶的分类、选购、保存和烹饪方法,并强调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和修炼方式。
他提出了“茶以禅为本”的理念,将茶道与佛教禅宗相结合,认为品茶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在唐代,茶道的兴起也与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寺院成为了传播茶道的重要场所。
寺院里设有专门的茶室,在茶室里,僧侣们会进行茶道的研究和传授。
从此,茶道渐渐成为了一种雅致的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茶道的行列。
茶道的兴起与唐朝贸易的繁荣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唐朝是古代中国贸易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茶叶也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茶叶的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密切相关,茶叶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其他邻近国家,进一步推动了茶道的发展和传播。
唐朝是一个世界性的王朝,茶道的兴起与当时对外交往的增加也使得茶道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传播。
许多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到中国,亲自体验并学习茶道,并将这种文化形式带回了自己的国家。
因此,茶道不仅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成为了世界各地人们追求精神和内心寻求的重要修养方式。
总结而言,中国茶道始于唐朝,这个时期奠定了茶道的基础和规范。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与“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其实就是文化与器用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发展。
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几乎成为行内共识,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⑴茶饮的广泛盛行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比屋之饮",也就是家家户户都饮茶的意思,可以照见唐代国都长安等地饮茶的普遍程度。
除了"两都并荆渝"之间以外,饮茶之风也是同样盛行,这种情况以《封氏闻见录》中记载的最为典型,"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可见,茶饮已经深入民间,成为生活之必需。
茶叶文化的通俗和高雅,代均具备十分丰富的内涵。
在大众茶饮和宫廷茶饮之外,还有一个僧侣圈。
这些人中有不少是陆羽的师友,如智积,怀海和尚,灵一和尚,及皎然、齐己等。
是陆羽的茶艺老师,由于陆羽的烹茶技术提快,烹出的茶汤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积和来到了非陆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
这也说陆羽从智积和尚的高超烹茶艺术中得到了精髓并有了新的发展。
茶与佛教的缘份很深,到了唐代这种缘份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近年来陕西法门寺出土的唐僖宗时期的金银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的茶饮之间的特殊关系。
⑵文人介入,诗文吟颂在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中,文人的热情参与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典型的是诗歌中的茶诗创作。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
在唐诗中,有关茶叶的作品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齐已的《谢?湖茶》、皎然的《访陆处士羽》等。
这些茶诗的形式有古诗、律诗、绝句等,内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饮茶、茶具、采茶、制茶等各个方面。
唐代文人们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
使茶饮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饮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
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唐代。
【唐朝茶文化兴盛的原因概述】①交通发达,运销便捷。
②陆羽《茶经》,直接鼓吹。
③僧道生活,间接刺激。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一、汉魏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酝酿(1)饮茶的起源和发展茶最先是作为食用和药用的,饮用是在食用、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茶道源自于哪个朝代
中国茶道源自于哪个朝代中国茶道源自于唐朝中国茶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中国茶道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茶道传统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可以说中国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茶道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朝,茶叶的种植和饮茶的习俗已经相当普遍。
唐代著名的文人墨客也对茶颇有研究,例如唐代文学家陆羽就是茶叶的鼻祖,他的著作《茶经》被誉为茶叶的第一本系统性著作。
在《茶经》中,陆羽详细介绍了茶的种植、采摘、制作和饮用等方面的知识,并强调了饮茶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可以说,陆羽的《茶经》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朝茶道的发展离不开李白、王维等文人的推动。
他们常常以茶会友、品茶抒怀,将茶道与诗词、音乐等艺术形式相结合。
这种把茶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茶道方式,开创了茶道中雅致、音乐、诗词等各种形式的融汇发展之路。
他们通过诗词作品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和对人生的感悟,使茶道在唐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此外,唐朝茶道的发展还与佛教的传入有关。
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而茶道在佛教寺庙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茶在佛教寺庙中除了作为饮品外,还被用来作为静坐冥想的辅助工具。
僧人们用茶的香气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这种茶道方式对唐代茶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茶道源自于唐朝,唐代茶道的发展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唐代以后,茶道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但唐朝仍被视作中国茶道起源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中国茶道依然保留着唐代茶道的特点和精神,茶道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茶道的发展过程是茶和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们应当自豪和珍惜的宝贵财富。
茶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茶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唐代茶文化的形成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
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自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
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过于精细的茶艺淹没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
在朝廷、贵族、文人那里,喝茶成了“喝礼儿”、“喝气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
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虽喜欢茶,但主要是出于生活、生理上的需要,从文化上却对品茶煮茗之事举趣不大;另一方面,汉族文化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也无心再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
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后,促进了茶艺向简约、返璞归真方向发展。
唐朝点茶场景
唐朝点茶场景一、唐朝点茶简介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茶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点茶是唐朝茶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指的是用茶匙从茶罐中取出茶叶,放入茶碗,然后冲入沸水,最后用茶筅搅拌,使茶叶与水充分融合。
点茶不仅在宫廷中盛行,还传入民间,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唐朝点茶器具与步骤1.茶具:茶罐、茶匙、茶筅、茶碗、茶托等。
2.茶叶:以绿茶为主,唐朝著名的茶叶有剑南春、碧螺春等。
3.步骤:a.烧水:将水烧开,确保水温适中。
b.取茶:用茶匙从茶罐中取出适量茶叶,一般以茶叶占茶碗体积的1/3为宜。
c.放茶:将取好的茶叶放入茶碗。
d.唤醒茶叶:用热水浸泡茶叶,此次浸泡时间较短,约5-10秒,然后迅速将茶水倒出,目的是去掉茶叶表面的杂质和唤醒茶叶。
e.正式冲泡:用沸水冲泡茶叶,一般建议第一泡的时间为20-30秒。
f.搅拌:用茶筅搅拌茶水,使茶叶与水充分融合,产生丰富的茶香。
g.倒出茶汤:将茶汤倒入茶托,然后品尝。
三、唐朝点茶文化内涵唐朝点茶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点茶过程中,参与者需全神贯注,倾听茶的声音,感受茶的精神内涵。
茶道文化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墨客品味人生、陶冶情操的精神支柱。
四、现代点茶技艺传承与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点茶技艺逐渐传承并发展。
现代点茶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
如:茶艺表演、茶道体验、茶宴等。
现代点茶已成为一种休闲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五、点茶在当代生活中的应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点茶成了一种调节身心的方式。
品茗谈心、共赏美景,不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让人们在茶香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此外,点茶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如:提神醒脑、抗氧化、降低血压等。
总结,唐朝点茶作为一种独特的茶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大唐茶韵|唐朝人喝茶的那些事儿
大唐茶韵|唐朝人喝茶的那些事儿唐朝之前,茶主要用作于药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文化盛行,茶成为道家教徒炼丹、修炼,追求脱胎换骨的药品。
直至唐朝,茶才从药用转变为食用,茶也逐渐走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文会图》(局部)描绘了唐代文人聚会饮茶的情形历朝历代,茶的饮用方式都在演变,作为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朝人是如何喝茶的?中国茶道为何形成于唐朝?“茶”在唐朝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唐·周昉《调琴啜茗图》1. 唐朝人的饮茶方式陆羽的《茶经》有详细记载唐朝人的饮茶方式:“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这种饮茶方式亦称为“末茶法”,而“末茶法”又一路东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为至宝并一路发扬光大,称为“抹茶”。
陆羽《茶经》唐朝人在煎茶之前,会将茶蒸压,制成饼茶,然后又将饼茶碾碎成粉末,然后接着用火烤茶,期间还要一直翻炒,让它受热均匀。
烤好后还需要用布包起来,不能让茶的香气流失。
等茶末冷却之后就可以进行煎茶了,当然煎茶之前还要兼备木炭或柴火,还要干净的水以及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
煎茶前得先将水烧开,当水烧开后,即一沸时,可以适当加一点盐巴,调一调味道,再用勺子去一下水上的杂质泡沫等。
除了加盐巴,唐代的茶汤,还混合了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料物,与现代的清茶大相庭径。
《唐宫仕女图》中描述唐代宫廷的喝茶场景之后再次烧之,而二沸时,先用勺子舀出一瓢水,然后开始往釜中投茶末,接着烧之。
等三沸时,再加入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这样就可以大功告成了,这茶算是煎好了。
宋末元初·钱选《萧翼赚兰亭图》三沸之后,就可以将茶汤盛出来,此时要趁热喝,如果茶汤冷了,味道也就不好了,营养也就流失了。
2. 唐朝人的茶器唐代人喝茶,常常以“碗”“瓯”“盏”为度量单位,而非现代人的“杯”,这其实跟唐朝人煮茶时使用的茶器有关联。
唐岳州窑青釉碗唐朝饮茶多以煎茶为主,因而唐代茶具以风炉、茶碾、茶罗、茶则为主。
唐代的制茶方式
唐代的制茶方式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制茶技术的高峰时期。
唐代的制茶方式,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茶文化,也对后来的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制茶方式主要分为采摘、晒青、揉捻、烘干四个步骤。
首先是采摘,唐代的茶叶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以嫩叶为主,采摘时要注意不要损伤茶叶,以免影响茶叶的质量。
接下来是晒青,将采摘好的茶叶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晒干,使其失去水分,茶叶变成深绿色。
晒青的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和茶叶的品种而定,一般需要晒1-2天。
然后是揉捻,将晒干的茶叶放在竹篮中揉捻,使其变得柔软,茶叶的细胞壁破裂,释放出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揉捻的时间也要根据茶叶的品种而定,一般需要揉捻30-40分钟。
最后是烘干,将揉捻好的茶叶放在烘干机中烘干,使其失去水分,茶叶变得干燥,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烘干的时间也要根据茶叶的品种而定,一般需要烘干2-3小时。
唐代的制茶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注重细节和品质。
唐代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味道,成为当时的贵族和文人雅士的最爱。
唐代的制茶方式也为后来的茶文化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制茶方式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是其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茶历史——唐朝篇
中华茶历史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唐代茶文化的主要表现
1全国性的“比屋之饮”唐之前在北方本来“初不多饮”,开元之后,北方许多地方“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种“始臼中地”的饮茶风俗,很快与大唐文化一起“流于塞外”。
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饮茶人群甚为广泛,皇帝嗜荼,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饮茶,军人饮茶,甚至“田间之问,嗜好尤切”。
饮茶没有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一切人的嗜好。
从作用来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谓“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
既祛竭乏,难舍斯须”。
人们对茶“溺之甚”,简直达到“穷日尽夜”的程度。
没有饮茶的大普及,不会有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2饮茶器具完善有了一整套制茶、煮茶、饮茶的专门工具和成熟技术,突出表现在陆羽《茶经》的有关论述中。
可见,唐代茶事是一门艺术,对茶叶的外形、色泽、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饮茶环境和方式均有详细而严格的
规定。
▲唐代鎏金天马流云纹银茶碾他们追求的是茶叶要好,制茶要精,煮茶要术,饮茶要美,要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茶文学《茶经》面世标志着茶学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嗣后裴汶的《茶述》、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苏虞的《十六汤品》、温庭筠的《采茶录》、王敷的《茶酒论》、毛文锡的《茶谱》亦从不同的侧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学界的辉煌成就。
与此同时,大批诗人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写下了数百首茶诗。
这些茶诗或呕歌饮茶的美妙,或表达赐茶赠茶后的喜悦心情,或寄托对茶德的思考,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追求。
唐至五代以茶诗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学著作的大量出现,为茶抹上了浓浓的文化韵味。
4茶画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箫翼赚兰亭图》是世界最早的茶画,画中描绘了儒士与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
阎立本另绘有《斗茶图》,形象地表现了唐代的饮茶风俗。
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图》大约是当时宫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现。
张莹的《明皇和乐图》是一幅宫廷帝王饮茶的图画。
佚名的《宫乐图》描绘宫廷妇女集体饮茶的场面。
这些画对烹茶、饮茶具体细节与场面描绘得比较具体、细腻。
此外,杂著中也大量出现茶的内容。
可见茶学家、诗人、文学家、画家、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都拿起自己的笔为茶文化的繁荣
而辛勤耕耘。
5茶道出现饮茶发展,有所规则,是从唐代开始的,除了普通饮茶仪规外,唐代已经形成宫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众茶文化圈、僧侣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饮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规则。
茶道的创立则是唐代饮茶文化的最高层面,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现。
陆羽创造了以“精行俭德”为中心的茶道思想,陆羽把中华民族的五行阴阳辩证法、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中和思想等博大精深的精神浓缩在一碗茶汤之中,他对中国茶文化贡献之大无人可与比肩,所以他死后被奉为“茶圣”,祀为“茶神”,尊为“茶仙”。
早在唐朝,陆羽对茶学的贡献就为同时代人广为赞颂。
刘贞亮将茶叶功效概括为10项,《茶十项》一文说:“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刘贞亮的茶十德比较具体,包含了茶叶对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条纯粹是谈茶的精神作用。
至此唐代茶道已经形成。
6茶叶生产发展唐朝一诗人政治不顺,在西山寺看到寺院僧人们创造出了茶叶新的制法,便成就了《西山兰若试茶歌》。
据记载,陆羽创造了蒸青饼茶,在社会上流行持久,多数人几乎都喝这种茶。
两种资料足够证明了当时的禅宗寺庙有足
够的智慧创造出了炒青绿茶这种制法。
李白曾在游玩南京时,在接受宗侄中孚禅师的赠茶后,大喜,作“曝成仙成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李白的诗将这种茶的制法道于尘世,日晒而成,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
我们看出当时僧侣们在制茶技术上的突破,勇于创新,不安于现状,对茶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7茶文化的形成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后来人对茶的领悟及挖掘,茶渐渐成为了诗体里精神文明,艺术文化的载体。
茶能助兴、助情、助诗,茶味隽永深刻。
品茶品茶的滋味,品茶的境界,更品诗人的精神底蕴。
从古至今,中国承载了茶业的创造和延续,更是促进了世界茶业的发展和文明。
唐朝,诗体鼎盛的时期,关于茶文化的描述越来越多,许多诗境里均出现茶的描述。
白居易的《琴茶》中“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成彦雄《煎茶》中“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刘兼有一首《从弟舍人惠茶》,吕岩有《大云寺茶诗》等诗人均用不同词汇不同意境表达自己对茶的喜爱之情。
中国是诗的国度,茶的故乡。
唐朝茶文化的快速发展是历史上延续相传并不断改革创新所筑成的里程碑。
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奠定了今天茶在世界的地位,在中国的意义。
茶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在唐朝时种植生产、经济贸易的繁荣和昌盛。
唐朝是社会饮茶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
奢华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宫廷皇室还是文人墨客,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只是茶的品种不同罢了。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茶具,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宾客,茶的制法、饮法均不相同。
唐朝时期的饮茶生活随处可见,僧侣、文人只要强调和谐、宁静、与世无争的思想,都饮茶用以内省自修。
茶文化在唐诗的发展史上是一朵奇葩,金银靓丽,美不胜收。
茶道的诞生和发展是茶文化中精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