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合集下载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结合绿化和环保元素,建设生态 友好型交叉口。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 安全管理责任和要求。
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不同突 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 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05
立体交叉的案例分析
某市立交桥的设计与施工
总结词
设计独特、施工难度大
详细描述
某市立交桥在设计上采用了独特的曲线造型,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施工 过程中,面临了地形复杂、交通流量大等挑战,通过精心组织和技术创新,最 终成功完成了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和结束后进 行质量检测,确保各项指 标达到设计要求,并进行 验收。
维护与保养
日常保养
定期对立体交叉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清理 杂物,保持整洁。
应急维修
对于突发故障或事故,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 修,尽快恢复交通。
定期维护
根据使用情况和保养手册,定期进行润滑、 紧固等保养作业,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破坏。
02
立体交叉的规划与设计
规划阶段
明确规划目标
在规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立体交叉 的建设目标,包括交通流量、安全性 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现场勘查
对建设地点进行实地勘查,了解地形 、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 交通状况和周边环境。
方案制定
根据目标和勘查结果,制定初步的立 体交叉方案,包括交叉路口的形式、 结构形式、车道数等。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管理
总结词
安全管理严格、措施全面
详细描述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实施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巡查、隐患排查、应 急演练等措施。通过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确保了交通 安全。

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第九章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一)立交的等级 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划分为三级。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主要是根据立交的等级、转弯交通量的 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条件选定。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匝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2.匝道回旋线参数:
主线
2.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需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需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需 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主线与匝道分流处的布置:分流处楔形端布置
二、变速车道设计
定义:在匝道与正线连接的路段,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 需要,而不致影响正线交通所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 道。 减速车道:车辆由正线驶入匝道时减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减速车道; 加速车道:车辆从匝道驶入正线时加速所需的附加车道称 为加速车道。 1.变速车道的形式: 平行式 直接式
(四)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三)互通式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第四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 右转匝道、左转匝道。 1.右转匝道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 侧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JD2
2.52.0Fra bibliotek2.5
JD3
匝道(双向双车道)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型曲线设计。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S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公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R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 2+p2。 JD2到交叉点距离 到交叉点距离=(M+ R2+p2)/sin(θ/2) JD2到JD3距离 距离=2(M+ R2+p2)tan(θ/2) JD3的半径 3按S型曲线设计。 的半径R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1.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A、B型) .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 、 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A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 型 , 右侧时可 采用B型。 采用 型
A型 型 B型 型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260°) )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 ° 确定半径R 及缓和曲线参数: 确定半径 1及缓和曲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40km/h; 匝道设计速度 ; 半径R 一般值为60m,极限值为 半径 1一般值为 ,极限值为45m(表9.4.4)。 ( ) 缓和曲线参数A≤1.5R为宜,并不小于表 为宜, 缓和曲线参数 为宜 并不小于表9.4.5值。取A=80m。 值 。 圆心位置的确定: 圆心位置的确定:角分线方向 (θ=80°) 内切线长度 T=(R1+p1)/tan(θ/2)-q1 ° 圆心距 M= (R1+p1)/sin(θ/2) 曲线长 L=R1α+Ls1 (α= 260°) = ° E= (R1+p1)/sin(θ/2) +R1 外距

第九章 立体交叉

第九章  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完全互通式立体交叉 Y形立体交叉
特点:用定向或半定向匝道来实现车辆左转弯,形似Y字。 适用条件:各方向交通量都很大的三路枢纽互通。
定向式Y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Y形立体交叉
半定向式Y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X形立体交叉
特点:又称半定向式立体交叉。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一、按相交道路的跨越方式(按结构物形式)分类
1、上跨式:用跨线桥从相交道路上方跨过的交叉方式。 2、下穿式:用地道(或隧道)从相交道路下方穿过的交 叉方式。
第二节 立体交叉的类型
二、按立体交叉的交通功能分类
1、分离式立体交叉 1)特点:仅设跨线构造物一座,上、下道路间无匝道 连接。 2)适用条件
1)相交道路的等级
2)相交道路的性质 3)相交道路的任务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5)人口数量 6)地形条件
7)经济条件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
2、立体交叉的间距:综合以下因素考虑确定
1)满足交通密度的要求
2)满足交织段长度的要求 3)满足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的要求 4)满足驾驶员操作顺适的要求
(km/h)
相交道路的设计速度(km/h) 120 80 60 50 40
80
60 50 40
60-40
50-40 —— ——
50-40
45-35 40-30 ——
——
40-30 35-25 30-20
——
—— 30-20 30-20
——
—— —— 25-20
第四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设计依据

交通运输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PPT课件

交通运输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PPT课件

第四节 匝道设计
1.右转匝道
一、匝道的基本形式
第31页/共38页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 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第32页/共38页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相 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第35页/共38页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 达到左转的目的。 特点:是右出右进;不需设构造物;匝道线形指标差。
第36页/共38页
第37页/共38页
感谢您的欣赏!
第38页/共38页
三路立交
第26页/共38页
3.环形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 有交织路段的交叉 。
四路立交
第27页/共38页
3.环形立交
第28页/共38页
3.环形立交
第29页/共38页
3.环形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因匝道数不足而共同使用,且 有交织路段的交叉 。
多路立交
第30页/共38页
第11页/共38页
9.2 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特点
9.2.2 互通式立交 构成:设跨线构造物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且上、下道
路有匝道连接,以供转弯车辆行驶的交叉方式。 特点:车辆可转弯行驶,全部或部分消灭了冲突点,各
方向行车干扰较小,但立交结构复杂,占地多,造价高。
第12页/共38页
1. 完全互通式立交 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离的交叉。 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各转向都有专用匝道。 适用条件:高速道路之间及高速道路与其它高等级道路相交。 代表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形、X形等。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五)、匝道的纵断面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六)、匝道的横断面设计 1、宽度的确定 2、横坡、超高与加宽的确定 3、超高缓和段的长度 4、超高过度方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七)、匝道的最小净距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变速车道的设计 1)直接式 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形成一 条与匝道连接的附加车道。其特点是线形平顺 并与行车轨迹吻合,对行车有利,但起点不易 识别。原则上减速车道采用直接式。对加速车 道较短或双车道的变速车道采用直接式。
(2)、四岔立交 a、菱形立交
菱形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b、苜蓿叶形立交
苜蓿叶式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c、部分苜蓿叶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d、定向型立交 e、半定向型立交 f、环形立交
环形立交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匝道基本形式 1、右转匝道 2、左转匝道 (1)、直接式
左出左进式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半直接式
右出右进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左出右进式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右出左进式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三)、匝道的设计速度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四)、匝道的平面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城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二、立交的组成部分 1、跨线构造物 2、正线 3、匝道 4、出口与入口 5、变速车道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课件
立交布局设计应考虑不同方向的交通需求,避免交通冲突,提高通行效率 。
立交布局设计还应考虑周边环境和景观要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提升城 市形象。
立交线形设计
立交线形设计是指根据交通流向 和道路等级,确定立交各部分的 线形参数,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
全性和舒适性。
立交线形设计应满足车辆行驶的 轨迹和速度要求,避免急转弯和
车道宽度优化
根据交通流量和车型比例,调整车道宽度。
排水系统优化
完善排水设施,防止积水影响交通安全。
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
01
节能设计
使用节能型照明系统,降低能耗。
绿化植被
在立体交叉区域内增加绿化植被, 改善空气质量。
03
02
环保材料
使用环保材料进行施工,减少对环 境的破坏。
雨水收集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实现水资源的 循环利用。
施工图设计
根据详细设计,绘制施工图纸,明确施工要 求和细节。
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城市立交桥:介绍该立交桥的设计理念、结构 特点、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
案例二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分析该互通立交在交通组 织、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案例三
某山区立体交叉设计:探讨在山区地形条件下, 如何实现立体交叉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还应根据交通流量和流向,合理配置信号灯和控制设备,以保证 交通秩序和安全。
04 立体交叉设计的实践与案例
设计实践流程
需求分析
明确立体交叉设计的需求和目标,包括交通 流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方案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制定多个设计方案,并评估 每个方案的优缺点。
详细设计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结构、排 水、照明等方面的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立体交叉定义
立体交叉是指在不同平面上通过匝道相互连接的交叉路口,使得车辆可以通过立体交叉口在不同平面上进行分流 ,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立体交叉分类
根据构造形式,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分离式立体交叉仅通过匝道实现直行车流的分流,不涉及 转弯车流;互通式立体交叉则通过多条匝道实现直行和转弯车流的分流。
架桥型、地面型等多种类型。
03
分离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分离式立交设计需考虑交通流量、流向、道路等级、安全与舒适性、环
境与景观等因素,同时要注重优化立交结构、提高通行效率、降低建设
成本。
立交的线形设计
立交线形设计概述
立交线形设计是指对立交的道路走向 、坡度、弯道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以 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与舒适性。
03
CATALOGUE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技术
互通式立交设计
互通式立交设计概述
互通式立交是一种多层次、多方向、多通道的立体交叉道 路设计,用于实现不同方向和不同道路等级的交通转换。
互通式立交的类型
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交通流量和流向等条件,互通式立 交可分为喇叭型、Y型、T型、十字型等多种类型。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 用,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 遇。例如,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 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绿色建筑材料和节 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新结构和新形式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交通效 率和安全性。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对立 体交叉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培 养专业的立体交叉设计人才。
课程目标
01
掌握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02
了解立体交叉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地下通道
利用地下通道将道路交叉口分隔,提供更安 全的行车环境。
高架道路
通过高架结构将交通流量分离,提供更顺畅 的行车体验。
环形立体交叉
采用环形结构,车辆在环路上绕行,实现无 信号的交通流动。
优点和局限性
1 优点
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2 局限性
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
建设道路立体交叉的需要
1 交通流量大
确保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地形和环境的考虑
建设立体交叉需要考虑地形和环境因素,如土壤情况、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 以确保结构稳固和保护自然环境。
交通安全和警告标志
交通安全标志
在立体交叉中设置明确的交通 标志和警告标志,以指示正确 的行车方向和注意事项。
交警执勤
交警在立体交叉处执勤,维护 交通秩序和安全。
合理设计匝道和出口,减少交叉口阻塞。
3 考虑美学和环境
结合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使设计融入周围环境。
基本参数和标准
高度
根据车辆通行的需要,确定 桥梁的高度。
跨度
根据道路宽度和地形条件, 确定桥梁的跨度。
标志和信号
根据交通规则,设计明确的 标志和信号系统。
实例和案例分析
上海外环高速
上海外环高速是一个典型的道 路立体交叉项目。
当道路流量高,且频繁的交叉口导致交通阻塞时,建设立体交叉是必要的。
2 地形复杂
地势起伏或道路走向交错的区域,通过立体交叉可以更好地利用地形。
3 安全问题
存在高风险的交通事故黑点,可以通过建设立体交叉来提高交通安全。
设计道路立体交叉的技巧
1 考虑交通流量
根据不同方向的交通流量确定桥梁件
道路立体交叉PPT课件大纲:

【高速公路】第九章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高速公路】第九章   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设计

一般立体交叉的设置条件
(1)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和等级
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铁路、各类道 路交叉; 一级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 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铁路交叉; 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 大城市机场路与一般路相交。
(2)根据交通量的需要
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主干 路和主干路相交的路口,当进入路口的现况 交通量超过4000~6000(辆/h)(当量小客 车),相交道路为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 叉口采取改善措施、调整交通组织均难收效 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司机判别交通标志的时间 相邻的立体交叉之间应保证足够的距离,使司机预先 看到交通标志。德国规定为600m • 在城市中,主要根据车辆行驶速度与司机的反应 时间等因素来定; • 对高速公路,除主要根据交通使用及交通经济的 观点外,尚要考虑交通技术条件,增加路口的通 行能力,减少路口对干线的交通阻塞影响等因素。 我国规范规定: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互通式立交最小间 距不小于4km,最大间距不大于30km
上跨式立交
下穿式立交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2)按交通功能分类 分离式立交 ——将主线与相交道路分离,无匝道联系,不能组织转向交通。 互通式立交 完全互通式立交 ——满足全部转向交通要求,各方面车流间无任何冲突点的立交。 苜蓿叶形立交 喇叭形立交 定向式、部分定向式立交 部分互通式立交 ——仅能满足部分转向交通或者某些转向交通之间有冲突点的立交。 菱形立交 部分苜蓿叶立交 部分定向式立交 环形立交 ——从平面环形交叉口发展而来的,全部转向交通放在单独一层, 以环岛形式组织交通。
高速公路各项设计要求均很高,因此,通常要求在立 交范围内,高速公路主线平纵线形尽可能不变或少变。
三、立交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57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设计)-57

3、 需要沿现在公路两侧铺设管线时,有关部门亦应根据上述原则, 事先与交通部门协调。
第七节-道路与铁路、乡村道路及管线交叉
END
紫花苜蓿属于豆科多年生优质牧草,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为广泛的牧草之一,被誉为“牧草之 王”。适应性广泛,喜温暖和半湿润到半干旱气候条件。抗寒性很强,能够忍耐低于-30℃的严寒,有 积雪覆盖时,即使气温达到-40℃也能安全越冬。冬季寒冷少雪的高寒地区(北纬40°以上),由于气 候变化剧烈,春季返青时易遭受倒春寒引起的冻害,因此,这一地区需选用抗寒品种(休眠级1-3), 或者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使其安全越冬。
Y互通式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菱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半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苜蓿形立体交叉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
直连式立体交叉
第三节
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第三节-立体交叉的布置规划与形式选择
一、立体交叉的形式选择 1、高速公路和其它各级公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交叉形式除在控制出入的地方设互通式立体交叉外,均采
70
50
35
30
2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25
第四节-匝道设计
分流鼻处的曲率半径与回旋线参数
曲率半径(m) 主线设计速度 (km/h) 一般值 极限值 一般值 极限值 回旋线参数A(m)
120 100 ≤80
350 300 250
300 250 200
140 120 100
120 100 80
最小值
一般值
3000
3000

喇叭立交设计方法

喇叭立交设计方法

0.5
至高速公路
中线9.75m`
匝道中心线在距离主线中线 12.00m处与主线相切。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设计(偏角约260°)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设计(偏角约260°)





确定半径R1及缓和曲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40km/h; 半径R1一般值为60m,极限值为45m(表9.4.4)。 缓和曲线参数A≤1.5R为宜,并不小于表9.4.5值。取A=80m。 圆心位置的确定:角分线方向
9.6.1 收费站和收费广场
1. 收费道路上立交的布置
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 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需一个设在支 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3)分段收费管理
2. 收费站 (1)设置位置:

直接设在主线上 多用于主线收费路段的起、终点处; 过境收费公路
喇叭型立交设计方法与步骤 1.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A、B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互通区设在跨线桥右侧时可采用A型,左侧时可采用B型。
A型 B型
2.确定主线及匝道的横断面尺寸 主线(高速公路)采用四车道28m 匝道: 单向单车道7.0m 双向双车道 14.0m
高速公路与其他高等级道路相交
9.6 立体交叉的其他设计
9.6.1 收费站和收费广场
1. 收费道路上立交的布置
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 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需一个设在支 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高速公路与其他高等级道路相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直接右转,到相交道 路的右侧驶入,一般不 设跨线构造物。 特点:形式简单、右出 右进、出入直接、方向 明确、线形顺适、车速 与指标较高,行程较短, 行车安全。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左转匝道 车辆须转约90~270°越过对向车道,至少需要一座跨线构 造物。 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左转车辆直接从左侧 驶出,左转弯,到相交道路的左侧驶入。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 左转车辆先驶过正线跨线构造物,然后向右回转约270°达
到左转的目的。 特点:右出右进、分合自然、行车安全;不需设构造物,造 价最低;匝道线形指标差,适应的车速低,通行能力较小; 占地较大,左转车辆绕行距离长。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二、匝道的特性
1.对称性
3 4(3.5)
60 500 350 6000 3000 4000 2000 4.5(4) 5.5(4.5)
(二)匝道的设计速度 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主要是根据立交的类型、转弯交通量
的大小以及用地和建设费用等条件选定。
匝道型式
公路立体交叉匝道设计速度
直连式
半直连式
环形匝道
匝道设计速度 枢纽互通式立交 80、60、50 80、60、50、40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4.组合性
各种基本形式的左转匝道,可以相互组合成许多斜轴或半轴 对称的立体交叉,或组合成完全不对称的立体交叉。
5.局域性 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
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 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一个象限集中布置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图9-25 部分象限内布置所有左转弯匝道
两个象限集中布置
三个象限集中布置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匝道 (1)左出右进式:左转车辆从左侧直接驶出后左转弯,到相 交道路时由右侧驶入。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2)右出左进式:左转车辆从右侧右转驶出,在匝道上左转, 到相交道路后直接由左侧驶入。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3)右出右进式:左转车辆都是右转弯驶出和驶入,在匝道 上左转改变方向。
C——制动系数(m/s2),一般取0.15—0.3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
同一座立交的各条匝道的设计速度可不同,右转匝道尽量采用 上弦或中值;直接式左转匝道宜采用上弦或中值;半直接式宜采 用中值或接近中值;环圈式匝道宜采用低值。
3、适应分、合流处车辆行驶的需要
匝道与主线分、合流处,设计中所考虑的行驶速度应不小于主 线设计速度的70%。
第四节 匝道设计
一、匝道的设计依据 匝道的设计依据主要有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主线线形指标、 匝道的设计速度、规划交通量及通行能力。 (一)互通式立交的类型及主要的线形指标 公路互通式立交分为枢纽互通式立交和一般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的线形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下表: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最小平曲线半径 一般值
(m)
最小值
2000 1500
1500 1000
最小竖曲线 半径 (m)
凸形 凹形
一般值 最小值 一般值 最小值
45000 23000 16000 12000
25000 15000 12000 8000
最大纵坡 (%)
一般值
2
2
最大值 第九章2道路立体交叉s 2
80 1100 700 12000 6000 8000 4000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二)匝道的纵断面线形 1.匝道最大纵坡
匝道因受上下线标高的限制,为克服高差、节省用地和减 少拆迁,并考虑匝道上车速较低,故纵坡一般比正线大。
因地形困难或用地紧张时可增大1%。非冰冻积雪地区出口 匝道的上坡及入口匝道的下坡在特殊困难情况下可增加2%。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城市道路立交匝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表9-9的规定。若机动 车和非机动车在同一匝道上混行,最大纵坡应按非机动车行车 道的规定,一般不宜大于3%。
左转匝道基本形式有十种,其 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自身轴 对称,另一类自身无对称轴, 但可分为相互轴对称,如2和4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2.独立性 每一种左转匝道都具有单独使用的特性,即一座立交的所有匝
道只采用一种形式,可以组成完全对称的立交,如苜蓿叶式等
3.可达性 任何一个方向 左转的车辆,均 可在所有象限内 完成左转弯运行。
40
(km/h)
一般互通式立交 60、50、40 60、50、40、 40、35、30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选用匝道设计速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最佳车速的要求
最佳车速Vk:道路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通常为40--50km/h
Vk
L L0 C
式中:L——车长(m); L0——安全距离(m),一般取5—10m
b)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c)
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一)匝道的平面线形 1.匝道圆曲线半径: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2.匝道回旋线参数: 匝道及其端部应设缓和曲线。缓和曲线为回旋线,其参数 及长度应不小于表9-7所列的值。
反向曲线间的两个回旋线,其参数以相等或接近,大小参数之 比不宜大于2。回旋线的长度还应同时满足超高过渡的要求。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2.匝道竖曲线半径及长度
匝道个设计速度对应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见表9-10
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大于或等于一般值的竖曲线最小半径,特 殊困难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得低于表列最小值。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4、适应车辆连续减速或预加速的需要 匝道中接近分、合流鼻端处应考虑一定长度适应较高速的预加
速或连续减速的路段。 5、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
双向无分隔带的匝道应取同一设计速度;双向独立的匝道依交 通量的不同而分别选用。 (三)设计交通量
匝道的设计交通量(远景年交通量)是确定匝道类型、设计速 度、车道数、几何形状等的基本依据。一般用设计小时交通量表 示,用交通量流量流向图表示直、左、右行方向的交通量数据。 (四)通行能力
匝道的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以 三者较小者作为采用值,单车道匝道的最大设计通行能力为1200 辆/h。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图9-16 交通量流向流量图
第九章道路立体交叉s
二、匝道的分类
按匝道的功能及其与相交道路的关系划分: 右转匝道、左 转匝道两大类。
1.右转匝道 车辆从正线右侧驶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