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在测量工作中,如某个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则相应 观测值应舍去重测。
3.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值与观测值之比,称为相对误差。在某 些测量工作中,有时用中误差还不能完全反映测量精度, 例如测量某两段距离,一段长200m,另一段长100m, 它们的测量中误差均为±0.2m,为此用观测值的中误差 与观测值之比,并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1/K表示,称为 相对误差。
180°00ˊ00"
0
0
179°59ˊ57"
-3
9
180°00ˊ01"
+1
1
24
130
m2
2 3.6 10
两组观测值的误差绝对值相等 m1 < m2,第一组的观测成果的精度高于第二组观测成
果的精度
2.容许误差
容许误差又称极限误差。根据误差理论及实践证明, 在大量同精度观测的一组误差中,绝对值大于两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约为5%;大于三倍中误差 的偶然误差,其出现的可能性仅有3‰,且认为是不大可 能出现的。因此一般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误 差。
全微分
dZ Kdx
得中误差式 mZ K 2mx2 Kmx
例:量得 1:1000 地形图上两点间长度l =168.5mm0.2mm,
计算该两点实地距离S及其中误差ms: 解:列函数式 S 1000 l
求全微分 dS 1000dl
mS 1000ml 1000 0.2 200mm 0.2m
测量误差=观测值-真值
观测误差来源于仪器误差、人的感官能力和外界环境 (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折光等)的影响,这三方面的 客观条件统称观测条件。
测量平差测量误差及其传播定律课件
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 数据转换 数据集成
数据处理方法
统计分析 数据挖掘 预测分析
数据后处理
结果验证
1பைடு நூலகம்
报告生成
2
数据存储
3
CHAPTER
测量误差实例分析
实例一:水准测量误差分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仪器误差包括望远镜调焦误差、十字 丝分划板误差等;人为误差包括读数 误差和仪器对中误差;外界环境因素 包括大气折射和地球曲率的影响。
测量平差测量误差及 其传播定律课件
• 测量误差概述 • 平差测量原理 • 误差传播定律 • 测量数据处理 • 测量误差实例分析
CHAPTER
测量误差概述
测量误差的定义
测量误差
不可避免性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测量误差 不可避免。
产生原因
测量设备、环境、操作方法、人员等 因素的影响。
实例二:角度测量误差分析
总结词
角度测量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误差、人为误差和目标偏心。
详细描述
仪器误差包括照准误差、度盘刻划误差等;人为误差包括瞄准误差和读数误差; 目标偏心则是指目标偏离了理想位置,导致观测值失真。
实例三:距离测量误差分析
总结词
详细描述
WATCHING
测量误差的来源
01
测量设备误差
02
环境误差
03
操作误差
04
观测误差
测量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过失误差
CHAPTER
平差测量原理
平差测量基本概念
01
02
平差测量
测量误差
03 误差传播定律
第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结论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往往是同时存在 的。当观测值中有显著的系统误差时,偶然误差就居 于次要地位,观测误差呈现出系统误差的性质;反之, 呈现出偶然误差的性质。因此,对一组剔除了粗差的 观测值,首先应寻找、判断和排除系统误差,或将其 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然后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对该 组观测值进行数学处理,求出最接近未知量真值的估 值,称为最或是值;同时,评定观测结果质量的优劣, 即评定精度。这项工作在测量上称为测量平差,简称 平差。
2 相对误差
对于衡量精度来说,有时单靠中误差还不能完全表达观 测结果的质量。 例如,测得某两段距离,一段长200m,另一段长1000m, 观测值的中误差均为±0.2m 。从表面上看,似乎二者精 度相同,但就单位长度来说,二者的精度并不相同。这 时应采用另一种衡量精度的标准,即相对误差。 相对误差:是中误差与观测值之比,是个无量纲数,在 测量上通常将其分子化为1。即用K=1/N的形式来表示。 上例前者的相对中误差为0.2/200=1/1000,后者为 0.2/1000=1/5000。显然,相对中误差愈小(分母愈 大),说明观测结果的精度愈高,反之愈低。
解:水准测量每一站高差: hi ai bi (i 1,2....,n)
则每站高差中误差
m站 m读 m读 m读 2
2 2 2.8m m
观测n站所得总高差 h h1 h2 hn 则n站总高差h的总误差
2
2
m总 m站 n 2.8 nmm
2
第二组观测 观测值 l Δ 0 180°00ˊ00" +1 159°59ˊ59" -7 180°00ˊ07" -2 180°00ˊ02" -1 180°00ˊ01" 179°59ˊ59" 179°59ˊ52" 180°00ˊ00" 179°59ˊ57" 180°00ˊ01" +1 +8 0 +3 -1 24
第五章误差基本知识
现在的位置:课程介绍 >> 理论部分 >> 电子讲稿第五章误差基本知识5.1误差的来源和分类一、定义:观测值与真值之差,记为:X为真值,即能代表某个客观事物真正大小的数值。
为观测值,即对某个客观事物观测得到的数值。
为观测误差,即真误差。
二、误差的来源1、测量仪器一是仪器本身的精度是有限的,不论精度多高的仪器,观测结果总是达不到真值的。
二是仪器在装配、使用的过程中,仪器部件老化、松动或装配不到位使得仪器存在着自身的误差。
如水准仪的水准管轴不平行视准轴,使得水准管气泡居中后,视线并不水平。
水准尺刻划不均匀使得读数不准确。
又如经纬仪的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竖盘指标差都是仪器本身的误差。
2、观测者是由于观测者自身的因素所带来的误差,如观测者的视力、观测者的经验甚至观测者的责任心都会影响到测量的结果。
举例:如水准尺倾斜、气泡未严格居中、估读不准确、未精确瞄准目标都是观测误差。
3、外界条件测量工作都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进行的。
例如温度、风力、大气折光、地球曲率、仪器下沉都会对观测结果带来影响。
上述三项合称为观测条件a.等精度观测: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
b.不等精度观测:在不同的观测条件下进行的一组观测。
测量误差的分类根据测量误差表现形式不同,误差可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
1、系统误差定义:误差的符号和大小保持不变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则称其为系统误差。
如:钢尺的尺长误差。
一把钢尺的名义长度为30m,实际长度为30.005m,那么用这把钢尺量距时每量一个整尺段距离就量短了5mm,也就是会带来-5mm的量距误差,而且量取的距离越长,尺长误差就会越大,因此系统误差具有累计性。
如:水准仪的i角误差,由于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两者之间形成了夹角i,使得中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不准确。
如果水准仪离水准尺越远,i角误差就会越大。
由于i角误差是有规律的,因此它也是系统误差。
正是由于系统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只要找到这种规律性,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影响。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式中:[ΔΔ]= Δ12+ Δ22+……. + Δn2
Δi=li-x(i=1、2、3、…….、n)
x为未知量旳真值。
• 因为D=σ2,所以
D lim
n n
σ称为中误差,在数理统计中称为原则偏差。
• 当n为有限时,σ旳估值为
n
在测量中常用m来替代中误差旳估值,即
m
lt l0 l (t t0 )l0
思索: 水准仪—— i角
分析产生旳主要原因: 是仪器设备制造不完善。
水准仪: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i角)
hAB
i
(S后
S前)
结论:i角误差与前后视距差成正比。
注意:系统误差具有积累性,对测量成果影响较大。
消除和减弱旳措施: (1)用计算旳措施加以改正;
水准测量
B
C
大量测量实践发觉,测量成果中不可防止旳普遍存在误差,详细体现在: 1. 对同一量屡次观察,其观察值不相同。 2. 观察值之和不等于理论值
——不符值
——闭合差
误差旳定义
• 真误差:观察值与客观真实值之差。 • 公式: l x • 目旳: 找出误差产生旳原因,制定减弱误
差旳措施,确保测量成果到达必需旳精度。
• 中误差不等于每个观察值旳真误差,而是一组 真误差旳代表值,代表了一组测量成果中任一 观察值旳精度,一般把m称为观察值中误差或 一次观察中误差。
二、极限误差
• 根据偶尔误差旳第一种特征,在一定观察 条件下,偶尔误差旳绝对值不会超出一定 旳限值,该限值称为极限误差(限差、允 许误差)。
• 极限误差是偶尔误差限制值,用作观察成 果取舍旳原则。
) dx1 (
误差基本知识
1.用真误差来确定中误差
在等精度观测条件下,对真值为X的某一量进行n 次观测,其观测值为L1,L2…Ln,相应的真误差为 1,2…n。取各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 称为该量各观测值的中误差,以m表示,即:
Δi = X - L i
m =
2
i =1
n
n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在实际工作中,未知量的真值往往不知道,真误差也无法 求得,所以常用最或是误差即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
系统误差除可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观测 结果进行改正加以消除外,也可以用一 定的观测方法来消除其误差影响。
如经纬仪视准轴不垂直于横轴造成的误差,可以 用盘左、盘右观测角度,取其平均值的方法加以 消除;在水准测量中,采用前、后视距离相等来 消除水准仪的视准轴不平行于水准管轴造成的误 差。
由此可见,系统误差对观测结果影响较大,因此 必须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少它的影响。比 如用改正数计算公式对丈量结果进行改正。
例四 某水准路线各测段高差的观测值中误差分别为h1 = 18.316 m ± 5 mm,h2 = 8.171 m ± 4 mm,h3 = 6.625 m ± 3 mm,试求总的高差及其中误差。 解:h = h1 + h2 + h3 = 15.316 + 8.171 6.625 = 16.862 (m)
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 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有界性)
2. 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 会多。………………………………….(单峰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基本相
等。 ………………………………次数的无限
容 = 2m 容 = 3m
第5章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础知识
5.1 测量误差概述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 5.3 误差传播定律及其应用 5.4 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5.5 不等精度观测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
§5.1 测量误差概述
大量实践表明,当对某一未知量进行多次 观测时,无论观测仪器多么精密,观测进行得
多么仔细,观测值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例如,
2 2 2 2 mZ A12 m12 A2 m2 An mn
§5.3.2 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例1 量得某圆形建筑物得直径 D=34.50m, 其中误差mD 0.01m,
求建筑物得圆周长及其中误差。
解:圆周长:
P D 3.1416 34.50 108.38 中误差:
将以上各式两边平方、取平均,可得
Z 2 x12 x22 xn 2 n f2 f 2 ... f 2 xi x j 1 fi f j k 1 2 n k k k k i, j
i j
因 x 的观测值 l 彼此独立,则 xi x j 在 i j 时亦为偶 i i 然误差。根据偶然误差第4特性,上式末项当 k 时趋近于 零,故:
测量某一平面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其观测值之
和常常不等于理论值180°。这说明测量结果
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
§5.1.1 测量误差的来源
测量工作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外界环境、观 测者的技术水平和仪器本身构造的不完善等原因,都 可能导致测量误差的产生。通常把测量仪器、观测者 的技术水平和外界环境三个方面综合起来,称为观测 条件。观测条件不理想和不断变化,是产生测量误差 的根本原因。通常把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 等精度观测;观测条件不同的各次观测,称为不等精 度观测。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七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内容:了解测量误差来源及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理解精度评定的指标(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重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难点: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 5.1 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 (system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 (accident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
即: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 (gross error) (即:错误)的出现。
偶然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方差:——某量的真误差, [] ——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 m )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 m 的方法,有:1、用真误差( true error )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标准差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n 为观测值个数。
[ 例题 ] :对 10 个三角形的内角进行了观测,根据观测值中的偶然误差(三角形的角度闭合差,即真误差),计算其中误差。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五章条件平差ppt课件.pptx
5-2 条件方程的列立
故有:
dA
1 ha
(dSa
cos CdS b
cos BdSc
)
将微分换成改正数,并将弧度换
成角度,得:
vA
ha (vSa
cos CvSb
cos BvSc
)
上式称为角度改正数方程。它具有明显的规律:
任意角度的改正数,等于其对边的改正数分别减去两邻 边的改正数乘以其邻角的余弦,然后再除以该角至其对边的
3、几种非线性条件方程的线性形式
极条件: 在图5-4中,极条件为 线性化得:
sin aˆ1 sin aˆ2 sin aˆ3 sin bˆ1 sin bˆ2 sinbˆ3
1
sin(a1 va1 )sin(a2 sin(b1 vb1 )sin(b2
va2 )sin(a3 va3 ) vb2 )sin(b3 vb3 )
dV
dV
dV
VTP VTP
2V T P
5-1 条件平差原理
2.2 求偏导
2.3 法方程 改正数方程
d 2V T P 2K T A 0 dV
AP1 AT K W 0
V P1 AT K
举例
水准网如右图:观测值及其权阵如下:
L 0.023 1.114 1.142 0.078 0.099 1.216 T m
m1
yA yˆi yB 0 i 1
5-2 条件方程的列立
➢GIS数字化数据采集中,折角均为90度的N边形的条件 方程
1、观测值
观测值为N个顶点的坐标,其个数为n=2 N。
2、必要观测个数
t=N+1
h
3、多余观测个数
r=n-t=2N-N-1=N-1 4、条件方程的类型
第五章 测量误差
(2)水准路线高差的中误差
如果在这段水准路线当中一共观测了n站,则总高 差为: 设每站的高差中误差均为m站 ,则 mh = 取3倍中误差为限差,则普通水准路线的容许误差为: m容= 3
2.水平角观测的误差分析
用DJ6经纬仪进行测回法观测水平角,那么用盘左 盘右观测同一方向的中误差为±6” ,即 =±6”。 假设盘左瞄准A点时读数为A左,盘右瞄准A时读数 为A右,那么瞄准A方向一个测回的平均读数应为
求真误差的方差: 由方差的性质可得:
中误差为标准差σ的估计值,而标准差的平方就等 于方差,故
二、线性函数
1、倍数函数 设有函数 Z=Kx 式中 x—直接观测值,其中误差为mx; K—常数 Z—观测值x的函数 若对x作n次同精度观测,其真误差列为 设对应的函数的真误差列为 。 观测值与函数间的真误差关系式为:
三、非线性函数 设有非线性函数 z=f(x1、x2、…、xn) 式中,x1、x2、…、xn为独立观测值,其相应的中
误差分别为m1、m2、…、mn,对其全微分得到
四、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1.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
(1)一个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每站的高差为:h=a-b;a、b为水准仪在前后水准 尺上的读数,读数的中误差m读,m读≈±3mm,则 每个测站的高差中误差为
二、中误差(均方差)
1.测量工作中,用标准差来衡量观测的精度,我 们称之为中误差,用m表示。 设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未知量进行重复独立 观测,观测值为:l1,l2,…,ln,其真误差为Δ 1,
Δ 2,…,Δ n ,则真误差的方差
式中当n→∞,E(Δ ) = 0 ,根据数学期望的定义 E(Δ 2)就是Δ 2的算术平均值。
将上式平方,得 按上式求和,并除以n,得
误差理论和测量平差习题5(含答案)
第五章条件平差习题第五章思考题参考答案5.1(a)n=6,t=3,r=3(b)n=6,t=3,r=3(c)n=14,t=5,r=95.2(a)n=13,t=6,r=7共有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5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b)n=14,t=8,r=6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3个图形条件,3个极条件。
(c)n=16,t=8,r=8共有8个条件方程,其中有6个图形条件,2个极条件。
(d)n=12,t=6,r=6共有6个条件方程,其中有4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极条件。
5.3n=23,t=6,r=17共有17个条件方程,其中有9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1个固定角条件,1个固定边条件,5个极条件。
5.4 (1)n=22,t=9,r=13:7个图形条件,1个圆周条件,2个极条件,2个边长条件,一个基线条件。
(2)12837941314121520111718195610166101119910111213510ˆˆˆ1800ˆˆˆ1800ˆˆˆ1800ˆˆˆ1800ˆˆˆˆ1800ˆˆˆˆ1800ˆˆˆˆ1800ˆˆˆˆˆ1800ˆˆˆsin sin sin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171961116203614184715192211151217121318124ˆsin 1()ˆˆˆˆsin sin sin sin ˆˆˆˆsin sin sin sin 1()ˆˆˆˆsin sin sin sin ˆˆ()ˆˆˆˆsin sin sin sin ˆˆ(ˆˆˆˆsin sin sin sin FG FG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L S S S S L L L L S S L L L L ===→=以大地四边形中心为极以中点四边形D 点为极的边长条件1213611891719ˆˆ)ˆˆˆˆsin sin sin sin ˆˆˆˆsin sin sin sin FG AB S S L L L L S S L L L L →=的边长条件(基线条件)5.5 n=8,t=4,r=4;有多种条件方程的列法,其中之一为:1001000100110000120001001104000011014V ⎡⎤⎡⎤⎢⎥⎢⎥-⎢⎥⎢⎥-=⎢⎥⎢⎥--⎢⎥⎢⎥---⎣⎦⎣⎦(注意常数项单位为mm ) 5.6 (1)P=3/2,(2)P=15.7 (1)P B =1.6,P C =2.1,P D =2.1,P E =1.6(2)P hCD =1.85.8 []ˆ 2.4998 1.9998 1.3518 1.8515h=2P σ=0.32(mm)5.9 1234561110009100110900101016V V V V V V ⎡⎤⎢⎥⎢⎥-⎡⎤⎡⎤⎢⎥⎢⎥⎢⎥+=⎢⎥⎢⎥⎢⎥⎢⎥⎢⎥⎢⎥--⎣⎦⎣⎦⎢⎥⎢⎥⎢⎥⎣⎦ []045452TV mm =---[]ˆ 1.576 2.219 3.7950.867 2.443 1.352T h m =--- 5.10 (1)1ˆ10.3556h m = 2ˆ15.0028h m = 3ˆ20.3556h m = 4ˆ14.5008h m =5ˆ 4.6472h m = 6ˆ 5.8548h m = 7ˆ10.5020h m =(2)±2.2mm。
测量学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5.1 测量误差概述一、测量误差的概念某量的各测量值相互之间或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往往存在着某些差异,说明观测中存在误差。
观测值与真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也叫真误差。
X l i i -=∆ (i =1、2、……、n ) X 为真值。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分析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性质和积累规律;正确地处理测量成果,求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1.测量仪器因素2.观测者的因素3.外界条件的因素测量观测条件——测量仪器、观测人员和外界条件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称为测量观测条件。
等精度观测——测量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非等精度观测——测量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四、测量误差的分类1.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符号表现出系统性,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不变,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其特点:具有累积性,但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2.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不定,表面上没有规律性,但实际上服从于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单个的出现上没有规律性,不能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因此,观测结果中偶然误差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偶然误差影响了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五、减少测量误差的措施对系统误差,通常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对偶然误差,通常采用多余观测来减少误差,提高观测成果的质量。
§5.2 偶然误差的特性一、精度的含义1.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观测值对该量真值的偏离程度。
2.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各观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
3.精度精度也就是精确度,是评价观测成果优劣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综合影响的程度。
第五章 测量误差基础知识
5.1.3
观测误差的分类及其处理方法
②找出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和规律,对观测值进行系统误差的 改正。如对距离观测值进行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和倾斜改正,对竖 直角进行指标差改正等。 ③将系统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内。有的系统误差既不便计算改 正,又不能采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例如,经纬仪照准部管 水准器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的误差对水平角的影响,对于这类系统 误差,则只能按规定的要求对仪器进行精确检校,并在观测中仔细 整平将其影响减小到允许范围内。
表5-1 误差绝对值 K K/n 91 0.254 81 0.226 66 0.184 44 0.123 33 0.092 26 0.073 11 0.031 6 0.017 0 0
正误差 K K/n 46 0.128 41 0.115 33 0.092 21 0.059 16 0.045 13 0.036 5 0.014 2 0.006 0 0
[] X [l ] n n 根据偶然误差第(4)特性 [ ] 0 [l ] lim n n
lim
n
[l ] X n
n
x
27
§5-4 测量值的精度评定
若被观测对象的真值不知,则取平均数 l 为最优解x (最或然值) 改正值:
vi l li x li
标准差可按下式计算
2
v
i 1
n
2
i
n 1
m
白塞尔公式
v
i 1
n
2
i
n 1
28
证明:
1 X l1 2 X l2 n X ln
v1 x l1 v1 x l1 v1 x l1
容许误差
第五章测量平差系统的可靠性理论1
i
li 0
1
P
i
四、粗差的估计
1. 粗差的估计 设 gi 为第i个观测值的粗差估值 由式 则其粗差估值为: 2. 粗差估值的精度。
gi
v
* i
r
i
i
v r
i i
由误差传播定律有:
gi
li i
r
例:设:
v
则:求得
i
1cm,
li
1cm, ri 0.01
3. 1983年,Förstner第一次提出模型误差的可区分性,从 两个一维备选假设出发,由检验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模 型误差。 在单个粗差检测方面: ① Förstner, Koch 等导出了未知方差因子的t检验量。 ② Pope, Koch导出了τ检验量。 在多个粗差检验方面: ③ Förstner, Koch导出了F检验量。 4. 1984—1986年间,李德仁院士的博士论文。 从高斯—马尔科夫模型含两个多维备选假设出发,研究总体 相关和最大相关,并导出内部和外部可靠性理论,可发现与 可区分的模型误差的下界,及不可区分不可发现的模型误差 对平差的影响。
r
i
当
ri 0
,则意为该观测值为必要观测;
当
r 1
i
,则意为该观测值完全多余,即未参加平差,此时有:
由此式说明,多余观测分量代表观测差 i 反映在改正数 vi 中的百分比。 讨论: (1)、一般情况下,观测值误差只能部分反映在它的改正数中。
*
v
* i
r
i
i
(2)、当没有多余观测(r=0)时,所有多余观测分量
测量学第五章-误差概念
[] n
0
12
三、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 x L1 L2 Ln [Li ]
n
n
为什么取算术平均值:
i x Li
Li x i
x [Li ] x [i ]
n
n
当n : [] 0
n
xx
13
如何解决随机误差产生的矛盾
•18世纪末,在测量学、天文学等实践中提出了如 何消除由于观测误差引起的观测量之间的矛盾的问 题 •1794年,年仅17岁的高斯(C.F.Gauss)提出了解 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小二乘法 •19世纪初,高斯用自己提出的方法解决了当时的 一个天文学难题.
4.5%
P(3m 3m) 99.7%
0.3%
取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或:
容 3m 容 2m
21
(3)相对误差
1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之比 N 绝对误差:真误差、中误差、容许误差
意义: 观测 1000m 观测 800m
中误差 中误差
m 2cm m 2cm
•偶然误差(random errors)
如果误差在大小和符号上都表现出偶然性,即从单个 误差看,该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规律
•粗差(gross error)
错误 7
4、误差的消除
系统误差的解决? 1、进行计算改正; 2、分析它对观测的影响规律,采取各种方法来 消除系统误差,或者减小它对观测成果的影响。 偶然误差的解决? 进行多余观测,通过测量平差、数据处理理论, 确定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结果。 粗差的解决? 尽量避免,检核
3
-1
总数
80
82
162
(整理)第5章,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测量工作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及精度评定,需要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促进测量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测量精度的提高。
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精度—观测误差的离散程度。
5-1 误差的基本概念讨论测量误差的目的:用误差理论分析,处理测量误差,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指导测量工作的进行。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处理原则,▼▼偶然误差的特性一、测量误差的来源仪器原因: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
人的原因:判别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
外界影响:气象因素(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
有关名词:观测条件,等精度观测:上述三大因素总称观测条件,在上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各次观测,称等精度观测。
结论:观测误差不可避免(粗差除外)二、测量误差的分类两类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错误排除)1、系统误差-- 误差出现大小、符合相同,或按规律变化,具有积累性。
处理方法①检校仪器,把仪器的系统误差降到最小程度;②求改正数,对测量结果加改正数消除;③对称观测,使系统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互为相反数,以便外业操作时抵消。
例:误差处理方法钢尺尺长误差△D K 计算改正钢尺温度误差△Dt 计算改正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结论:系统误差可以消除。
2、偶然误差-- 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合各部相同,表面看无规律性。
例:估读误差—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导致观测值产生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特点:具有抵偿性。
◎处理原则:采用多余观测,减弱其影响,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3、粗差—指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超过规定限差值。
对于粗差,应当分析原因,通过补测等方法加以消除。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1、偶然误差的定义:设某量的真值X对该量进行n次观测得n次的观测值l1,l2,l3……l n则产生了n个真误差真误差:△I = X-l i2、偶然误差的特性☎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误差的出现,呈现统计学上的规律性,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
第5章-测量误差
证明如下: [] [vv]
n n 1
证明两式根号内相 等
真误差:
11 Xl1 lX1 22 Xl2 lX2 nn Xln lXn
改正数: vv11 xx ll11 v2v2xx ll22 vnvnxx lnn
由上两式得
i vi x X i vi
对上式取n项旳平方和 n 2 2 v vv 其中:v nx l 0
图5-1 误差统计直方图
§5.2 算术平均值原理
一、算术平均值原理
在等精度观察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察,取其观察值l i旳算 术平均值,做为真值X旳最可靠估值(最或是值)。
x l X
n
l l1 l2 ln
二、最或是误差(观察值旳改正数) 替代真误差
vi x li
v n x l n l l 0
• ±1、±2、 ±0、±√2
•研究观察值函数误差传播旳规律,称为误差 传播定律。
一、和差函数
•
设Z=X±Y (X、Y不有关)
有观察误差 Z Z ( X X ) (Y Y )
真误差
Z X Y
平方求和 ZZ XX YY 2XY
除以n
ZZ XX YY 2 XY
n
n
n
n
证明两式
根号内相
n 2 2 v vv n 2 vv
等
2
(x
X )2
l
n
nX n
2
l
X 2
n
2
n2
n
2 1 2 n 2 (21 22 2n ) 2i j i, j 1 i j
2
2
n2
n2 0
vv
n n2 n
vv
n n 1
测量平差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
测量平差方法及误差分析技巧引言:测量平差在各个领域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土地测量、工程测量还是地理测量都离不开精确的测量平差。
本文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误差分析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1.1 测量平差的定义测量平差是指在测量中,通过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数学方法将观测值修正为比较可靠的数值,并确定其精度和可靠度的过程。
1.2 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是以观测数据为基础,通过适当的计算和修正方法,使测量结果达到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条件。
二、测量平差的方法2.1 误差的分类误差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根据产生误差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2.2 测量平差的方法2.2.1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平差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误差方程,使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化,从而得到最优的修正数值。
2.2.2 加权最小二乘法加权最小二乘法是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引入权重因子,对观测值进行加权处理,以更好地反映各个观测值的可靠性。
2.2.3 置信椭圆法置信椭圆法是一种通过误差椭圆的几何性质,结合观测弥散矩阵,进行测量平差的方法。
通过确定椭圆的长轴、短轴和倾斜角度,可对误差进行合理的修正和分析。
三、误差分析技巧3.1 误差的传递规律误差在测量过程中具有传递性,即观测结果的误差会随着计算过程的推进而逐渐增大。
因此,在进行误差分析时,需要考虑不同环节中误差的传递规律,以准确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2 概略误差与精确误差概略误差是指由于设备精度、人为操作等因素导致的测量误差,通过一些常见的公式和方法可以进行较为粗略的估计。
精确误差是在概略误差的基础上,通过更加精细的计算和分析得到的误差值,更贴近实际测量结果的误差。
3.3 误差理论和误差估计误差理论是关于误差发生的规律的理论体系,包括误差分类、误差分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1测量误差概述一、测量误差的概念某量的各测量值相互之间或观测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往往存在着某些差 异,说明观测中存在误差。
观测值与真值之差称为测量误差,也叫真误差。
X 为真值。
二、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分析测量误差的产生原因、性质和积累规律;正确地处理测量成果,求 出最可靠值;评定测量结果的精度;为选择合理的测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1. 测量仪器因素2. 观测者的因素3. 外界条件的因素测量观测条件一一测量仪器、观测人员和外界条件这三方面的因素综合 起来称为测量观测条件。
等精度观测一一测量观测条件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等精度观测。
非等精度观测一一测量观测条件不相同的各次观测称为非等精度观测。
四、 测量误差的分类1. 系统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如果误差的大小、符号表现 出系统性,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保持不变,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其特点:具有累积性,但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 减弱其影响。
2. 偶然误差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量作一系列观测, 如果误差的大小和符号不定, 表面上没有规律性,但实际上服从于一定的统计规律性,这种误差称为偶然 误差。
偶然误差单个的出现上没有规律性,不能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 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因此,观测结果中偶然误差占据了主要地位,是偶 然误差影响了观测结果的精确性。
五、 减少测量误差的措施对系统误差,通常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
对偶然误差,通常采用多余观测来减少误差,提高观测成果的质量。
第五章 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i l i X (i=1、2、 .......... 、 n )§ 5.2偶然误差的特性一、精度的含义1. 准确度准确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观测值对该量真值的偏离程度。
2. 精密度精密度是指在对某一个量的多次观测中,各观测值之间的离散程度。
3. 精度精度也就是精确度,是评价观测成果优劣的准确度与精密度的总称,表示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综合影响的程度。
由于系统误差总是可以采用适当的观测方法或加改正数来消除或减弱其影响,我们认为观测结果中的误差主要是偶然误差。
实际测量中通常真值是不知道的,所以测量中所讲的精度,通常指的是精密度。
测量学上研究的误差是偶然误差。
二、偶然误差的特性通过对偶然误差统计规律的分析,来找出其具有的特性。
本例以对一三角形内角和观测结果(独立观测162次)来说明。
真误差观测值与真值的差值。
△ i= I-X , i=1,2,…,162将162个真误差先进行统计分析,取误差区间d△为0.2〃,各误差区间的个数为k,相对个数为k/n,n为总个数,见表5-1。
从表5-1中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为了更直观表示误差的分布情况,可用直方图的形式来表示。
A 其方程式为:1 厶f(x)L2式中:x= △,^ =m(中误差),即标准偏差。
根据以上分析,偶然误差有以下特性:1. 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值。
2. 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均等。
4. 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零,即:lim 口 0 n n§ 5.3 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精度一一误差分布的密集或离散程度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主要有中误差、相对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中误差 各个真误差的平方的平均值的平方根,称为中误差,用 m J 」 I n式中:[△△戶△ 12+ △ 22+ ……+ △ n 2m 值越大,精度越低,m 值越小,精度越高。
、相对中误差评价测距精度时,用以上绝对的误差值是不能反映实际精度的高低, 而应用相对中误差来评价。
相对中误差是观测值中误差的绝对值与观测值之比,通常化成分子 为1的分数式。
T 值越小,三、极限误差极限误差也称为容许误差或限差。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在一定的 观测条件下偶然误差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值即为极限误差。
统计表明,△ >m 的概率为32%△ >2m 的概率为5% △ >3m 的概率为0.3%因此,通常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极限值,即△容二 3m要求严格时,也常取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即△容=2mm 表示。
l M表示精度越高,即 M 越大,精度越高。
§ 5.4 误差传播定律有些未知量是不能直接测定的,而是要通过观测值按一定的函数关 系计算而得,那么,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的关系如何呢? 误差传播定律:阐述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的关系。
、观测值一般函数的中误差 设有函数Z = f (X 1 ,X 2,…,X n ) 对函数取全微分得:f f 丄dX n X n 令观测值X 1, X 2,…,X n 的真误差为△X 1,^X 2,…,△ X n ,函数Z 的真误差为△ Z ,由于真误差一般都很小,故上式可写成: f f X ——X 1 X 2 X l X 2当函数关系确定时,偏导数为常数, k 1 , k 2, ,X 2 X ndz ——dX 1 -------- d X 2X i X 2 一 X n X n 则令: k n X i 则 △ Z=k l A X 1+ k 2^ X 2+ …+ k n ^X n设对观测值X 1, X 2,…,X n 进行了 n 次等精度观测,则有 ;△ Z=k l A X 11+ k 2^ X 21+ …+ k n ^ X n1△ Z=k 1 △ X 12+ k 2^ X 22+ …+ k n ^ X n2 △ Z=k 1^ X 1n + k 2^ X 2n + …+ k n ^ X nn把上式两边平方,相加后再除以 k 22』 n [X 2n 得:- 2, [z] k 2 [ X1 ]n n [X i X 2] n2k 1k 2 2k 2k 3X s ] n4,上式写成: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 2 2[z] &2[ X i ] &2[ X 2 ] n n n根据中误差的定义,有:2 2 2 2 2 2m z =k i m Xi + k 2 m X2 + …+ k n mk n 即:mZ沉(三曲k n 2k n2[[X n 2] n X n 2] n(丄)2^2例:量得一球体的直径为10.5cm ,已知其量测中误差为± 0.5mm ,求 该球的体积及其中误差。
解:峠)2m D 2=± 8659mm 3 =± 8.659cm 3、求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基本步骤1. 按问题的要求,列出具体的函数关系式;2. 对各观测值求偏导数;3. 写出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的关系;4. 计算相应函数值的中误差。
三、几种观测值典型函数的中误差1. 和差函数的中误差设有函数 Z= X 1 ± X 2±・・・± X 2若 m i =m 2=・-=m n贝y : m z mUn2. 倍数函数的中误差 设倍数函数 Z=kx 则有 m z =km说明所求值与观测值是倍数关系的话,其中误差也是倍数关系。
3. 线性函数的中误差设有线性函数 Z=k i x i ± k 2X 2 土…土 k n X n则有:函数关系为:3 R 3 3(D )3606.1cm 3rni v2mD mDI 2 2m zv m im 22m nm zJk 12m 12 k 22m 22k n 2m n 2n 次等精度观测,观测值为|1,|2,…,|n ,则这些观测值的 |l |2x -------------n2. 等精度观测值的最可靠值算术平均值有什么作用呢?设该量的真值为X,则有:「△ 1=11—X△ 2=| 2— X△ n =|n — X上式相加得:1 2n即:———Xn n 根据偶然误差的特性4,当 时,算术平均值就是该值的真值, 下,算术平均值与真值之间只差一个微小量[△] 测值的最可靠值。
二、精度评定当被观测量的真值知道时,可用下式计算中误差:[]n若被观测量的真值不知道时,则应用下式计算中误差: m[VV]m J -----------V n 1 v 为观测值的改正数。
§ 5.6等精度观测的直接平差、求最可靠值1.算术平均值若对某一量进行 算术平均值x 为:l l l 2nn -x 时,即X= x ,表明当观测次数无限多 实际上观测次数总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 /n ,所以算术平均值是观1.观测值的改正数观测值的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称为观测值的改正数。
当观测次数 为n 时,有:v 1 = X —11 v 2= X — 12 V n = X — I n将上式相加得:[v ]= n • X — [l ]=0,2.观测值的中误差在实际测量中,某量的真值往往是不知道的,因此要先求出算术平均值, 再得出改正数,按下式计算中误差:其推导过程为:设对真值为X 的某一量进行n 次等精度观测,则有⑵—⑴并移项得:k △ 1 = — V 1 — (X — X ) J △ 2=— V 2 —(X — X ) j △ n = — v n — (X — X )⑶式两边平方后再相加得:[△△ ]=[vv]+n(X — X )2+2(X — X )[v] 即得[△△ ]=[vv]+n(X — X )2式中(X-x )是算术平均值的真误差,无法求得,用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M代替,上式两边同除该式即为当真值未知时用改正数计算观测值中误差的计算公式。
n-1为多即[V ] =0,用于计算检核。
‘ △ = = 11 -X 斗△ 2 ==12— -X 、△ n ==In— -X ……⑵……⑶n 得:将m 2整理得:m[vv] nn」代入上式,得:n [vv] m 2n n f[vv] \ n 1余观测数。
U —1|1 1|2nn nMJ n (-)2m 2V n即M 乎 v n从上式可看出,取多次观测值的平均值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不能单凭增加观测次数来提高精度,而应选用适当的 观测方法和观测次数来达到要求。
P.100例:已知DJ6光学经纬仪一测回方向值中误差为± 6〃,现用DJ6光学经 纬仪观测某单角,使最后得到的角值中误差达到± 4〃,问需要观测几各测回?解:根据误差传播定理,一测回观测单角的中误差为:例:对某距离丈量了5次,结果为: 15.154m ,15.158m ,15.155m ,15.156m, 15.157m 。
求观测值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
解:先求出算术平均值:x [L] 15154 0 4 12 3n再求改正数:V 12=(15156-15154)2=4 [vv]=1015156mm 15.156mV 22=4 ,V 32 = 1 , V 42=0 , V 52 = 1/[vv] (20_ V n 1 *511 9600J2.5 1.58mm3.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设对某量进行n 次等精度观测,观测值中误差为 m ,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为:Mm ,其推导过程如下:v nMj (n )2m 12(丄)n 2 2 m 2(-)2m n 2 n m,则有:(m 2VT因为m j m 2m 3测量学(甲)第五章测量误差及测量平差赵良荣再根据作业题:习题五: 2、6、9、10、11、13、l4V 2 ( 6)28.5则有2耳 4.5M所以要观测5个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