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2021年《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

2021年《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背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同学死记硬背,教师死输硬灌,同学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发明性。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发挥同学的主动性、能动性。

为了改变以往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独裁”地位,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把翻译原文的工作交给同学,让他们对照课下注释或利用辅导资料,合作翻译原文,个别疑难词句可留到本节课解决。

【优秀教案】《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书信体写景小品,文字清新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便于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兴趣。

因此,执教此课时,我做了如下的优秀教案:调动经验,诵读课文——调动情感,进入情境──关注体验,积累感悟,启发引导,还精彩于同学。

【教学片段】一、导入情境同学小组交流整合预习疑难,提出疑问:生:我对这个句子“急湍甚箭”中的“甚”字不太理解。

师:赶快帮帮他。

生:我觉得根据课下注释可理解为“比”的意思。

生:我认为“于”字解释为“比”。

老师适时解答疑难,其实,“甚”在这里可译为“胜过、超越”。

生: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而文中的内容却是写景,这是不是不合理呢?还是另有目的。

生:我觉得作者写景是为抒情。

师:很好,看来情由景生这一点你深有体会,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探究问题,来诵读这篇美文,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诵读体验师:现在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

同学纷纷举手,指定一名,同学评价。

师:俗话说:“三分__七分读”,朗读会带给人美的享受,何况吴均在这封书信中描绘如此秀丽、壮美的景色,咱们岂能错过,跟老师一起来读吧!同学跟着我的语气、语调、语速,带着欣赏、陶醉的表情小声诵读,然后自由诵读。

构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同学创设情境的气氛如何,直接影响着同学情绪感染的与否。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素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朱元思书》,使学生掌握朱元思的基本生平、书法艺术以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朱元思的基本生平、书法艺术以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领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精神。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元思的生平及其与王羲之的交往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精神。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朱元思的书法艺术。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课余时间,自主收集有关朱元思的书法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精神,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朱元思的书法展览,让学生亲身感受朱元思书法的艺术魅力。

2.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技巧要点。

3. 开展书法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创作能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_1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_1

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文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__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一)、朗读课文1、明确读音和句读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与朱元思书》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句;(3)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3)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3)写作练习的指导与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讲解稿;(2)相关背景资料;(3)写作指导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准备写作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及其作品;(2)导入课文《与朱元思书》的阅读。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3)教师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句子;(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3)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

4. 朗读与默写:(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2)学生默写课文,巩固记忆;(3)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和默写情况。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进行写作练习;(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的写作;(3)学生互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根据课堂所学,进行一次写作练习,题目自拟。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人教版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评价和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诚信、友善的品质。

(2)领略朱元思的才情和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与朱元思书》。

(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和句式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5. 课堂练习:(1)翻译并解释重点句子。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章情感态度的理解。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与朱元思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学反思_《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学反思_《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学反思_《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9则范例一我执教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与朱元思书》一课,。

我认真总结和反思了这一课的教学,真是获益匪浅。

一、重引导。

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呈现出资源丰富、信息多元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教师二、炼板书。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板书设计和运用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特别是在教学文言文的“清水课”中,只用口头语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

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副板书,把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

一节课下来,我倒是比较恰当、适时地完成了整个板书,并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试背了课文,达到了我设计的意图。

但是,望着黑板上满满的一片,我觉得“为了板书”好辛苦!是陈老师的话使我豁然开朗:“你去想着板书了,就离不开讲台了。

”是啊,偌大的阶梯教室使我和学生的距离倍增,我在“三尺讲台”的范围内进退维谷,教案再熟悉、预设再充分,我都感觉走不到学生中去,原来黑板是无形的手牢牢抓住了我,都是板书惹的祸!范例二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导入部分化的时间多了一点;其次在分析“奇山”一段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串讲,反而浪费了不少时间。

造成的后果是,背诵时间没有得到充分保证,同时“奇山”一段也讲得比较匆忙。

其实这一段也应该让学生去自己找出“山”的几个特点,在用原文来印证,这样可能条理会更加清楚。

范例三一堂课下来,学生都在积极的动手、动口、动脑。

上完了这篇课文,我没有一句句的教学生翻译,但学生却基本能翻译了。

以前要花两课时的课文,今天用了一课时就基本完成了。

我感觉这堂课还是成功的,也符合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的要求。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并进行适当的翻译。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3)通过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体会文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与朱元思书》。

(2)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修辞手法。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对文中艺术手法的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与朱元思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4. 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与朱元思书》的内容和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3)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的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与朱元思书》,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元思的生平和书法艺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与朱元思书》,提问:“朱元思是谁?这封信是谁写给他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信的内容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1、《与朱元思书》教学备课与反思教材解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

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

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查找有江的介绍,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

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初读课文,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用法的成语,感受文言词语的生命力。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4.在整体感知大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结构之美。

倡导自主探究,教师适当点拨。

如: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先写异水后写奇山?思考提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4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美丽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教学难点】寓情于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

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

本文是一篇另种文体,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一〕读其文,疏其义1、对于这样杰出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肯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

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解释,四人一小组合作沟通。

〔同学分组活动〕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沟通。

〔二〕神游佳境本文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很多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

〔同学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三〕体情品意“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那么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索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同学商量〕整理同学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喜爱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同学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自由探讨在当时肯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主动性及消极性。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再现写景画面,感受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正确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内涵,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借助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把握文意。

2、从观察角度、感官调动、写景方法等入手,品味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

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

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

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与”:给,“书”:信。

【预习】一、读准字音。

ABCpiǎo碧() 急tuān()轩miǎo()línɡlínɡ()经lún()横kē()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ABC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_1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_1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三篇与朱元思书教案篇1《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

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学习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一、导入(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

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

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

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

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

富春江到底有多美,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

当时人们写信都习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

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1. 读文。

明确读音和句读2. 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3. 学生读文并质疑。

4. 文有文眼。

__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5. __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6. 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7. 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8. 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9. 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优秀5篇)《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

该文既以人的感受来反衬出山水之美,又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并含蓄地流露出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在文中,作者通过与友人朱元思的书信往来,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规劝,也展示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感悟。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以及作者内心感受的表达方式。

2、体会作者通过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并能够理解其对世俗的态度。

3、熟练背诵课文,体会其韵律和意境。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

2、熟练地背诵课文,感受其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深刻。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认识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其大意和情感表达。

3、阅读《三峡》,准备对比阅读,探讨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一、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古人描写山川景某的文章,以及之前学过的《三峡》,并对两篇文章进行简要比较,引发学生对《与朱元思书》的兴趣和好奇心。

1、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教学导向。

2、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对生字进行逐一解释,并让学生进行朗读和书写。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1、朗读课文: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语气、重音和节奏,以帮助理解文意。

2、理解文意: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教师可以提问或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然后由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风烟俱净":指大自然的清净。

"任意东西":任凭江水随意流淌东西。

"一百许里":约有一百里左右。

"天下独绝":形容景某的绝美。

"急湍甚箭":形容江水湍急如箭。

"泉水激石":泉水冲击着岩石。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互相鸣叫。

"在昼犹昏":即使是白天也显得昏暗。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5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的课题是《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

我现将本节课教授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

优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EEPO教育理念,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多边活动,形成互补优势。

让学生在“看、听、讲、想、做、动、静”中享受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过程的优化,从而强化对学生创造性的培训。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个学生:因为__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散文,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__的整体意境和美感,再结合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将传统的由老师指导朗读改成由学生成立的“朗读专家小组”指导同学朗读,评价同学朗读,在生生的互动中锻炼学生的“读、讲、听、学”的能力,并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

(二)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固定句式“山(水)之美,美在”来鉴赏__写景的美点。

这一环节互动的形式是小组合作探讨,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运用EEPO的形式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分享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看着自己的讨论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并赢得掌声,每一位参与讨论的同学都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所以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

(三)学生小结环节利用气泡图的形式既节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老师和学生一目了然的明白这节课学生都学到了什么。

由于气泡图的绘制方法非常灵活并且很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所以最后总结的环节又再一次升华了__的主题,让学生们从自然界的峰峦沟壑联想到了人生的坎坷之时和风光之时,并思考得出结论:坎坷之时莫消沉放弃,得意之时也莫骄傲不可一世。

所以整堂课学生们都在主动思考中度过,受益颇多。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

2023年《与朱元思书》教案(15篇)《与朱元思书》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可教授记忆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

__语言精练生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背诵、通过联想与想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学设计恰当导入1、可以由美景图片导入,也可以播放富春江山水的录像,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可以放《高山流水》等古筝曲,让学生想像,音乐为我们创设了怎样一幅图画。

同学们,你到过富春江吗?它位于浙江省境内,是全国闻名的胜景之一。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撰文盛赞过它,其中最有名的是古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文中,作者给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赞誉。

这篇与一般书信不同的写景小品文,向我们展示了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饱览一下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目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像能力。

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缥碧甚箭轩邈泠泠千转直视无碍千百成峰鸢飞唳天望峰息心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有条件的可利用课件或投影出示字词,学生识记)2、教师导读:阅读文言文要掌握合理的方法与步骤。

(方法适当也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熟读全文,把握大意,识记词语,揣摩句意。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作者漂亮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与朱元思书教案【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朱元思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书下注释和同班互助了解文义;2、通过品读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的独特,写[]法的精妙;3、通过不同层次地朗读能够领会到富春江绮丽的美景和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能够理会作者观察角度独特,写法精妙的特点。

难点是了解文义。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

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参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均所写的《朱元思书》,相信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山水美景。

请大家打开书,听我朗读课文,注意读音的正确。

3、要与古人对话还需过翻译这道关:老师从网上找到一篇文章的译文,请大家对照书下注释和手头的参考资料进行检查,看看有没有翻译不到位的地方,有的话请及时在旁边进行纠正,看谁的眼光较犀利,谁的古文翻译能力较强?每小组负责一段,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分发材料)4、进行每小节节意的分析。

明确: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5、再齐读,停顿的适当、节奏的缓急。

老师在找课文翻译的同时,又找到一篇《与朱元思书》的文章,作者也是吴均,据说这是原稿。

真实性我想也无从考证。

但我们可以看看与课文有哪些不同?有改动的地方哪个更好些?为什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分;语句多用对偶句,增强气势;抓住景物特征,注重细节描写;善用精妙词语,表现事物特征;语句书写为情感表达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2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2篇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2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是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2篇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品鉴。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文是高一新教材第六单元“水”文化文言文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的名篇,极具审美价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比较注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条分缕析”,尽管文章中许多字词有文言词法可讲,文章的结构也有分析的余地,但以此法来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寡然索味,学习兴趣不大,况且也白白地糟蹋了作品中优美的意境。

所以,根据此教材的特点,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审美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地朗读、品味、赏析、想象和联想等一系列审美的体验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意图。

椐此本文定为用赏读课型来教学。

2、一般文学作品的艺术世界是由三个世界垒加而成:语言世界——形象世界——精神世界。

而其中“形象”是支起艺术世界的实体。

要理解文中的意境,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来感知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脑海中呈现出作者所描绘景色的画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在脑中要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幅戏景”;最后,再根据画面去想象作者处在其中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所以,要根据审美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的步骤犹为关键。

3、一直很欣赏叶圣陶老先生那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通过此文的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一种阅读和欣赏能力,因此,学生在审美感悟过程中,教师对审美规律的归纳小结也是必要的。

同时引入袁中道的《江行日记》既是拓宽教学内容,又是鉴证了学生对写景小品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4、想像和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和课型的特征为培养想象和联想能力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怀2、培养学生对写景佳作的鉴赏能力。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准确翻译全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独特魅力。

3.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感受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志趣情怀。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而美丽的,它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和无尽的魅力。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将跟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脚步,一同走进富春江,领略那里的奇山异水。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他的文章风格清新,多以描写山水景物为主,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背景介绍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此后,他辞官引退,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与朱元思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三)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缥碧(piǎo)轩邈(miǎo)泠泠(líng)嘤嘤(yīng)千转(zhuàn)鸢飞戾天者(yuānlì)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节奏。

风烟 / 俱净,天山 / 共色。

从流 / 飘荡,任意 / 东西。

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 / 异水,天下 / 独绝。

水皆 / 缥碧,千丈 / 见底。

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

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 / 成峰。

与朱元思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元思的生平和思想。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课文《与朱元思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

2. 朱元思的生平和思想。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

2.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与朱元思书》。

2. 关于朱元思的生平资料。

3. 文言文阅读指导资料。

二、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导入。

2. 向学生介绍朱元思的生平及其与课文的关系。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与朱元思书》,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朱元思的生平和思想。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 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朱元思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组织学生就朱元思的思想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

第五环节:总结拓展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朱元思的思想及其价值。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环节,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朱元思思想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朱元思的思想内涵,激发学生对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继续学习《与朱元思书》,深入分析朱元思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友情、人生价值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 列叫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句 一般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世称“四六文”。
骈体文句式整齐、对仗工巧、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读 起来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使得文章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整齐 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统一。
(5)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课后巩固: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庄至颠,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貌古则鲜妍不足, 骨大则玲珑绝少, 以至山高水乏, 石峻毛枯: 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 绝也。 石色苍润, 石骨奥巧, 石径曲折, 石壁竦峭, 二绝也 虽幽谷县岩(you guxuán yán),庵宇皆 精,三绝也。 余耳不喜雷, 而天目雷声甚小, 听之若婴儿声, 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 地作琉璃海, 诸山尖出云上若萍, 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 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 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 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 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 矣。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感受课文描绘的美景, 品味隽永而简洁的语言风格。
4.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5.朗读背诵。
6、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总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引出 下文)
(2)课文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从哪一句可以看出其下 文即将描述的内容?
(总起。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三、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 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这段内容。(写“异水”,采用动静结合写法, 表现水之清之急)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 峰”写山,根据你乘船或坐车时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 里。(以动写静,使静止的景物富有动感,更能生动形地描 绘出两岸山势的陡峭与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
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二、独学、对学、群学:给白文断句,加上标点符号。
三、利用工具书给生字词注音
韵( )柯( )飘荡( )负势( )轩邈( )泠( )嘤( )缥碧( )横柯( )窥谷( )鸢( )和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
四、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 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1)本文评价了天目山的独佳处。一开头,作者用“ ” 四个字概括了天目山的特点,又用“ ”三字赞叹其奥妙, 逗人兴趣。
2)作者调动多种感官,列举了天目山的“七绝”。通过 视觉写天目山的--、--、--、--、--、;通过听觉写天目山 的--;通过去、嗅觉和味觉写天目山的--和--。
3)翻译句子:
天目盈山皆壑(hè),飞流淙淙,若万匹缟,一 绝也。
(1)解释重点词语:
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横柯上蔽 交映
(2)翻译课文
2、思考:
(1)概括段意:(具体描绘了山之奇:高耸、陡峭、群峰 相聚,山间景色优美,各种鸣声和谐成韵)
(2)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请找出具体语 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骈体文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 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韩、柳提 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骈句是骈体文的句式,也叫骈偶句。两马并驾பைடு நூலகம்做骈,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
在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 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长描写山 水景物,称为“吴均体” , 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 为郡主簿。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临 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 很受欣赏。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 种闲职文官)。欲撰《齐书》 ,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 帝不许, 于是私撰 《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 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不久奉旨撰写《通史》 ,未及 成书即去世。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2)本段写水清澈,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找出 原文抄下来。
正面描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侧面描写:(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的流势湍急,
《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四、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附:课后巩固参考答案:1)幽邃奇古 不可言
2)水 石 小庙 云 松 雷声 茶 笋
3)天目山到处都是丘壑峡谷,瀑布水流潺潺,如同很多 白色的丝绸(倾泻而下),这是一绝。
教学反思: 这是本学期上的第一篇课文,设计是2个课时,但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