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拟行路难》(其四)精编教案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拟行路难》(其四)》](https://img.taocdn.com/s3/m/ef5e7bcc2f60ddccda38a0fb.png)
在疏通大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体验
质疑:上课之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在诗歌大意的理解上,有哪些地方不太清楚的?
(最后多媒体投影参考译文)
学生问学生答,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补充。
此环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旨在引导。
四整体感知
1小组先展开讨论,写出结论。
2选学生代表进行发言。
此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写出结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活动二
质疑2:其实,诗人在第一、二句中就含蓄地说出了造成不幸命运的原因。现在一起来看诗的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成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遇也是由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
如果把这首诗放到高考当中,你们觉得我们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情感、手法等答题步骤)下面以表现手法为例,同学们说说诗歌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步骤是什么?
生成:总结表达技巧题型的答题模式
1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诵读提示:1此诗为歌行体,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长短相间,交错、回环,注意读出时缓时急的节奏感,体会诗人半吐半吞、欲说还休的情感。
2最后两句连用七言,如滔滔洪水,奔涌而出,诵读时要注意音节中所体现出的感情高潮。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d8140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b.png)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3.比较《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在表现手法、内容和情感上的异同。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反问、动作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深入体会鲍照诗歌中所蕴含的悲愤情感与无奈心态。
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对待人生困境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象、艺术手法等,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4.比较法:对比《拟行路难》与李白《行路难》,分析它们的异同,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杜甫《春日忆李白》中对鲍照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引出鲍照这位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对鲍照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相关信息。
2.知作者详细介绍鲍照的生平经历。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他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讲述鲍照的文学成就。
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世称“元嘉体”,现有《鲍参军集》传世。
鲍照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他和庾信合称“南照北信”。
强调鲍照所处的时代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这种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鲍照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ab07c11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9.png)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尊敬的评委,我在此向您推荐我设计的一等奖教学方案——《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以李白的《行路难其四》为骨架,通过深入剖析诗歌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感悟李白的《行路难其四》的主题和意境,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韵律等形式要素分析诗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1.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欣赏《行路难其四》的诗歌形式、意境和哲理,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课文分析部分:分析诗歌的结构、修辞手法、韵律等形式要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技巧和美感。
3.诗歌表达部分:鼓励学生尝试对《行路难其四》进行模仿创作,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1.以情感为起点: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让他们与诗歌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创作。
2.以比较为方法:将《行路难其四》与其他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点。
3.以互动为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和创作,促进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估:1.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评估他们对诗歌的学习情况。
2.作品评估: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其创新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诗歌文本:准备打印好李白的《行路难其四》的诗歌文本,供学生学习和分析。
2.音频资源:准备李白的其他诗歌的音频资源,供学生欣赏和分析比较。
3.辅助工具:准备白板、标签纸、彩色笔等辅助工具,用于教学示范和学生互动。
通过这个教学设计,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四》,还能提高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模仿创作和表达,他们还能培养自身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c54e1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4.png)
1、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2、学会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2、学会比较阅读,积累一定量的诗歌3、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3、提出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一、读懂大意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二、知人论诗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ab734e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6.png)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贵贱穷达也如水流方向一样是不一致的。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行路难》,歌唱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朗诵,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
愁的原因:人生亦有命--门第决定人生
门阀制度不合理,虽抨击,却----认命
手法上:反问、互文 写出了愁之浓
1-4句教师课堂解说词(课件不展示)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的“命”究竟是怎样的?鲍照在诗中并没有明说,需要我们从看似无用的起兴句中来玩味,因为这两句恰是对“命”的诗意诠释。
那还是一个充满内乱与谋杀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而惨死,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者。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比兴手法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4句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翻译
既然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问题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作者认为这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沈德潜曾评论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可谓愁中有愤。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名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名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85128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c.png)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名师教学设计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教学重难点: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比兴”手法的运用。
3、对比阅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行路难》为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
二、知人论世:(一)时代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二)作者简介:1、鲍照的生平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
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2、鲍照的人生道路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776e45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b.png)
课题《拟行路难(其四)》学科语文学段高中年级高二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3.学会用知人论世去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课文,把握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梳理诗歌情感起伏变化。
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诗中鲍照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社会现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表达与共鸣:诗歌作为情感的载体,通过鲍照的真挚情感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增强情感共鸣,丰富情感体验。
文学鉴赏: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
历史与文化意识:这首诗作为南朝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
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文化意识。
人生哲学与价值观:诗中鲍照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诵读法音读: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意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情读:通过模仿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感情,增强情感表达。
2. 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泻水置平地”、“人生亦有命”等,分析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通过意象的串联,帮助学生构建诗歌的整体意境,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社会环境,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4.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1599e4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c.png)
《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1《拟行路难(其四)》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明白沙发文学与古典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能够看到文学创作的时代变迁以及其作品的与众不同之处。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的融合、课文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自我感受中全面领会诗词文学的魅力,并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沙发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及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2. 掌握《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和韵律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为文学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三、教学内容:1. 沙发文学的诞生。
2. 《拟行路难》的语言特色。
3. 《拟行路难》的文学意义。
四、教学方法:1. 教师主讲和学生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经典诗词鉴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典文学之美。
3. 学生朗诵与韵律感悟。
五、教学过程:1. 欣赏沙发文学代表作,介绍沙发文学的发展。
2. 谈论《拟行路难》的语言特点,分析其表现手法,学生在其中逐渐领会韵律之美。
3. 通过学生演讲、小组讨论等形式,探讨《拟行路难》中隐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练习等形式进行评估,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定期组织学生举行文学诵读活动,检验其对诗词文学的领悟和表达。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拟行路难》进行诗词鉴赏,并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反馈。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该较好地处理好古典文学与沙发文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两种文学形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与领悟,而不是简单的知道,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应该在多媒体鉴赏和学生朗诵中得到充份锤炼和发展。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cb3cba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a0.png)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湘夫人为我们讲了1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1时。
鲍照《拟行路难》108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本篇是《拟行路难》108首中的第4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1.师问:第12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1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1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3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5、6句塑造了1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1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7、8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7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ac59b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f.png)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二、课程标准解读学习目标与内容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
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
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4.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根据需要,可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单元解读古诗词诵读学习提示这首诗以“泻水”起兴,不同凡响,“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清沈德潜《古诗源》),但诗作表现的情绪却不像泻水自流那样顺畅。
水的流向取决于地势,当时人的境遇则取决于门第。
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不甘认命,却又无法反抗;他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
寥寥数语就把这种曲曲折折的微妙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a8c2c0b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69.png)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主要学习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是鲍照模仿汉乐府《行路难》创作的组诗,共十八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对路难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的主题对于自己的意义,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拟行路难(其四)》的诗意和主题,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举例解释: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在诗中描绘的艰难险阻的景象,以及作者对这种艰难险阻的忧虑和不满。
同时,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掌握诗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重点,分析并鉴赏《拟行路难(其四)》的艺术特色,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
举例解释: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分析出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如语言的生动形象,情感的真挚感人等。
同时,学生能够对这首诗进行适当的赏析,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自己的感受,能够对《拟行路难(其四)》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能够进行适当的写作。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https://img.taocdn.com/s3/m/89ee9eb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7.png)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一、重点体验,准确把握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情感变化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首诗的开头“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由命运决定的。
“安能行叹复坐愁”似乎是作者觉得应该安于命运的安排。
其实这个反问句,含有反讽的语气,作者越是说人生有命是正常的,越能显示这一现实的荒唐。
越是平静地说“安能行叹复坐愁”,就越是透露出精神上无可解脱的痛苦,让我们感受到一颗被压抑的心灵发出的愤怒的控诉。
人用哪些方法排遣愁绪?“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这两句告诉我们,诗人一是自斟自酌,借酒浇愁,二是趁着酒意歌唱《行路难》来排解忧愁苦闷。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歌唱声却因举杯饮酒越发悲愁而中断。
“心非木石岂无感?”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这句是对前面几句的转折,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诗人的抗争、愤懑,他不想安于命运。
可是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中明确表示“不敢言”,诗人为什么不敢言?显然因为诗人地位低下,没有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也因为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没有言的自由。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强烈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出本诗的感情线索:二、拓展体验,整体感受鲍照诗歌的情感状态鲍照的《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的均是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着强烈的悲愤、郁闷之感。
【强烈推荐】《拟行路难》优秀教案2篇
![【强烈推荐】《拟行路难》优秀教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8cf25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c.png)
《拟行路难(其四》优秀教案设计2篇《拟行路难》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鲍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诗歌以“比兴” 手法开篇,以“反问” 句式作结的结构特点,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中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其他同类题材诗歌,加深对本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在困境中挣扎、愤懑与不甘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比兴” 句的含义和作用,体会诗人对命运不公的喟叹。
解读诗中“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 所蕴含的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把握诗人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
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通过朗读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层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意象等方面入手,领悟诗歌的艺术价值,并能够学以致用,对其他诗歌进行初步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古典氛围,然后展示一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图片,如屈原放逐、李白醉酒等。
提问学生:在古代,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往往得不到重用,他们会用怎样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呢?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介绍鲍照生活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出身寒微却有着远大的抱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愤懑,而《拟行路难》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鲍照的生平,他出身贫寒,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但仕途坎坷,一生沉沦下僚。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324264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c4.png)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春季课题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等四首)教学目标1. 学生能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诗作,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以及形成原因。
2. 学生能通过诵读,借助声音,传达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增加读诗体验。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借助锁定关键词、知人论世等方法,准确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诗诗互译”,尽可能合理地表达原诗情感。
教学过程一、教学设想“古诗词诵读”板块是教材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单元。
因此,分析其在教材中的定位,是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前提。
从教材中诗歌下的相关赏析与指导文字,可以看出,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比如:1.诵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它是如何托物寓意,表现心怀的。
(《拟行路难·其四》)2.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客至》)3.诵读时可以细细体会其脉络和情感。
(《登快阁》)4.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临安春雨初霁》)但是,学生需要一步步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学生自主阅读,借助教材的资源(诗歌、赏析文字),基于诗歌的关键字词,初步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②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为何会表达出这样的情感。
孟子说:“颂其诗,读起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可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探究诗人情感产生原因。
③学生由初读、再读,不断深入地诵读,更好地传达诗歌表达的情感。
④诗诗互译,深入体验。
其实,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诵读”板块,究竟该如何处理?可能存在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自由式。
教师不加过多介入,只是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这样和教材之外的古诗词没有多少区别。
其作为教材中的一个板块在教材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2.教读式。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拟行路难》第四首高考诗歌精读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拟行路难》第四首高考诗歌精读](https://img.taocdn.com/s3/m/4e0c8651312b3169a451a4ec.png)
《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教学参考0526 2323悲歌一曲诉愁肠──鲍照《拟行路难》第四首赏析(韦凤娟)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南朝宋代著名诗人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
诗人寄激情于平淡,以浑朴的笔调,表达了沉郁不舒的情怀。
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憾恨中坐视时光流逝。
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
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
他出身寒素,“身地孤贱”,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
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小官。
尽管他的诗文在南朝时已和谢灵运一样,成为很有影响的三体之一,尤其是他的乐府诗“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一),但是这样一位重要诗人居然史书无传,仅在《宋书》及《南史》的《临川王义庆传》中附带提到几句。
由此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寂寞冷清境况之一斑!难怪钟嵘为之叹息:“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仕途的艰难,世道的不平,世人的冷眼,像铅似的乌云笼罩着诗人敏感的心灵,而在精神压抑中迸发出来的愤懑之情,也往往在他的笔端化为警世的闪电,直指黑暗的现实。
上面提到的《拟行路难》第四首,即是鲍照此类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人们习见的现象,真实而又平常。
诗人拈出这一平常无奇的自然现象作为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这就使他的感慨也来得那么自然。
它发自真实的生活感受,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那“各自东西南北流”的泻地之水一样,漂泊到何处?流逝到何方?是平坦无阻?还是一路颠沛?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也没有用。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d4d1bf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a.png)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一等奖摘要:一、教学设计背景及目标1.设计背景2.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课程内容2.教学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2.讲解与练习3.总结与反思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式2.学生反馈五、教学设计亮点与创新1.亮点分析2.创新之处正文:【教学设计背景及目标】《拟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艰辛,抒发壮志豪情的诗歌。
这首诗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设计的背景在于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体会诗中的意境,并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和默写这首诗,理解诗中的难点,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的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诗句的解读与赏析、诗的意境分析以及古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2.讲解与练习: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难懂的词语。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朗读、背诵和默写练习。
3.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测试成绩来衡量。
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和培养文学素养。
【教学设计亮点与创新】本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结合诗的意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拟行路难 (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拟行路难 (其四)公开课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d60297fab069dc51220120.png)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2、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教学重点:1、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意旨,并学以致用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师: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的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
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
(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1、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感情。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1、自由朗读;2、指名读(挑选2-3名同学);3、示范读(听录音)。
四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2、“举杯断绝歌路难”?五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教学参考
0911 1753
《拟行路难》(其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
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
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
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
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
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
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
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
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
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
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
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
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
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
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表达了诗人的抗争。
第八句表达的是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
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