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合集下载

通史新篇十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通史新篇十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通史新编十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成就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60年饥荒)。

3、1960年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发展。

(电力、钢铁、石油)
二、外交:“两只拳头出击”,“一大片”方针
三、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1956年毛泽东)
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意义: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四.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7年毛泽东)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成就突出。

(2)成就:教育体系完善,培养大批人才。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

2013年4月第4期总第230期理论学刊T heor y Jour nalA pr.2013N o.4Ser.N o.230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张莉,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摘要]1956年到19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吸收并沉淀了建国初期的经验成果.自觉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和通俗化、群众化的核心要求。

但这一时期未能遏制“左”的思想倾向,未能处理好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理论理解与理论运用的关系、群众运动与理论建设的关系以及正面学习与反面批判的关系,从而使大众化事业逐渐走向庸俗化,并为“文革”时期极左路线的形成埋下历史隐患。

对这一承上启下特殊时期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加以梳理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学术史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经验教训[中图分类号)A8;K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13)04—0014一07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梳理和研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我们后来赖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和积累起来的;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不仅写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样的重要著作,而且提出了一些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思想。

这是这个时期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但与此同时,1957年下半年以后,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失误,主要表现是:错误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出现扩大化;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使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C、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探索中 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党内指导思想 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 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及经验教训
(50——70年代)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功探索
(78年底至今)
(一)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概况 及经验教训(50——70年代)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 基础建立起来。此后,我国历史进入 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 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是历史性任务。 过程: 1、中共八大召开。大会规定了党和全 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和相应的经济建设 方针。八大是中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的道路中的良好开端。
1、经济上: (1)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 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是完成拨乱反正、实现伟 大转折的四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 正确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伟大的历 史转折。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 (2)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通真理同我 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和影响:
1、发挥了城市的优势,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整 体水平和对外开放的功能。 2、为我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探索具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民族团结: (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 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是我 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 展。 2、香港和澳门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提出:改革开放 以后,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一个国 家,两种制度”的构想。目的是为了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实现祖国的最后统一。

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概况

现代中国历史发展概况
⑶"一五"计划及其完成: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改造与建设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⑷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曲折
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整风运动中,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整风运动转向反右派斗争。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产生重大影响,逐步导致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⑵"反右倾"斗争:1959年,毛泽东又发动了"反右倾"斗争,错误地把彭德怀等认定为反党集团,在全国开展批判斗争。 "反右倾"斗争产生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破坏党内民主生活,助长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三是中断了纠"左"进程,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危害。"反右倾"斗争毒化了党内关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年)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会通过《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国家领导人就职。随后,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
⑵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
①解放祖国大陆:到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祖国大陆上的国民党残敌和武装土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国史知识点

国史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阶段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大致分四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从社会性质来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1952年,人民政府采取措施巩固了新政权,恢复发展了国民经济;从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而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文革”结束后,在经历了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

【学科知识体系和复习重点】一、正确认识抗美援朝战争的性质和意义抗美援朝是正义的战争,这可以从中、美两国参战的目的和当时严峻的形势来分析:①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公然出兵朝鲜,操纵联合国,成立“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

其目的是控制朝鲜半岛,把它作为反苏和反华的基地,是其全球霸权政策的一部分。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空军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插足台湾,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③为保卫中朝两国的国家独立,维护中国的安全,粉碎美国妄图吞并朝鲜进而颠覆新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建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军的武装侵略。

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只是“保家卫国”,而绝不是与美国争夺地盘。

朝鲜停战后,志愿军陆续撤回中国就是明证。

意义:①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②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③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有利于我国的国防建设等等。

【史料及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及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及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高一的新生学人民版历史时,一定先要让学生明确,历史不能死记,但是一定要记死,首先必须记死一定的基本知识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理解记忆都无从谈起。

先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是指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可谓是一帆风顺,行政命令外加强制措施,而社会主义建设却是曲折发展。

这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教训呢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文革”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公元1957年1月-1966年4月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公元1957年1月-1966年4月

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公元1957年1月-1966年4月 1962年1月1日《黑龙江日报》发表题为《长志气,鼓干劲,夺取新的胜利》的社论。

指出,1962年全省的首要任务是争取农业丰收,各行各业必须大力支援农业;工业战线要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加强轻工业和手工业生产;财贸战线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促进生产的发展。

5日《黑龙江日报》报道,1961年黑龙江省体育水平大有提高。

共有45名运动员82次打破全国纪录。

5日-13日黑龙江省水产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召开。

会议指出,全省渔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1961年比1957年增长109%,供应市场的商品量增长55.3%。

会议要求贯彻按劳付酬、等价交换的原则,合理调整渔业体制,正确处理渔、农关系,搞好渔民生活,进一步巩固渔业队伍。

10日新华社消息:全国速度滑冰及花样滑冰锦标赛在吉林市结束。

获男子速滑个人全能前五名的均为黑龙江选手,其中,王金玉获男子速滑个人全能冠军,总成绩188.046分,打破了190.106分的全国纪录,超过1961年世界锦标赛个人全能冠军189.213分的成绩。

男子花样滑冰前三名是黑龙江选手,其中,杨家声获冠军,成绩为536.6分。

女子花样滑冰前五名都是黑龙江选手,其中,崔萍获冠军,成绩为523.5分。

女子速滑个人全能冠军为黑龙江的孙洪霞获得。

11日-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

会议主要是为了总结建国12年来的工作经验,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以来4年的工作经验,统一全党的认识,加强团结,加强纪律,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中统一,以迅速扭转国民经济困难的局面。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着重指出必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加深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并作了自我批评。

大会发扬了党内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

决定为"反右倾"斗争中处理错了的干部甄别平反。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要求:(1)“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2)中共八大;(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2、实施“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补充: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

(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并举)(1)背景:我国落后的农业国现状,工业落后;为了增强国防;受苏联影响。

(2)时间:1953——1957(3)内容(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另外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主要在东北)(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完成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农业合作化,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4)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1)背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主要内容:①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③修改了“八大”经济建设的方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原因: 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曲解 特征:
大跃进:追求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 影响: ①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积极性 ③“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2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 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
(2)经济建设方针上: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超越当时生产力的水平,破坏了综合平衡,造成了“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
三、探索中的曲折 ——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2.;
②中苏关系的恶化
3.克服措施: (1)1960年冬,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2)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
具创造性,是一次成功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春)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反映 ①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 内容: 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诊断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②国内政治生活主题:
③方法:
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诊断是正确 的,因为这一诊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兰新铁路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大港油田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
阅读教材P52~P53第三目内容及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 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 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材料二
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 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 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
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
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 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合作学习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 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和成就是什么? 3、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4、中共八大的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4、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四幅历史图片及下列材料。
所回升。 原因: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 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73年) 周 恩 来 恢 复 调 整 国 民 经 济 (1975年) 邓 小 平 全 面 整 顿
(2)如何评价总路线的影响? 提示:积极: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 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消极: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56-1966)1956年至1966年,既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转折时期。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建国头七年主要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转变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广大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既是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开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起到了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党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服务于各方面建设的实践中开始逐步形成,基本上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看,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是主要的,战斗力是比较强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在服务于党的各个中心工作中,在发挥自身优势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获得新的发展。

当然,这一时期,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加上复杂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曾经犯过严重“左”的错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着同样的曲折过程,在曲折中发展。

经验与教训同在,发展与挫折交叉,理论上的开拓、完善与局部性的失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正确与偏差并存,是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基本方法基础的奠立。

1955年到1957年整风之前,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基础的奠立时期。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不仅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问题,而且奠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高三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高三历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探索的开始 2、探索过程及面临的两大主题: 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 3、十年建设的成就
3、十年建设的成就
初步建立了
独立和比较
完整的工业
总(结1)新建中成国大成中立型以项来目社5会00主多义个工业化的发展 体系,社会
过(程2)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近60%

践: 八大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意义
主要抓住三个问题
1、探索的开始
2、探索过程及面临的两大主题:
3、十年建设的成就
2、探索的过程 1956----1957年
贯彻执行八大路线
政治上:整风运动(背景、内容、核心、目的) 反右派斗争(必要、正确)

业发展迅3、速不,能尖急端于科求学成技,术要取循得序重渐大突破。





曲 折 发
失 误
4、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总左路倾线工正”、作 什错“中么误大出,:跃现不反进什能右”么只派和问反斗人题右争民就不扩公应反大社该“化化纠左、运”建动设、社“会反主右义 倾”斗争

损失: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三年经济困难。
经济: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 化的初步基础)
2、探索的过程
1956----1957年 贯彻执行八大路线
经济: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 化的初步基础) 政治上:整风运动(内容、核心、目的)
反右派斗争(必要、正确)
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开始(原因、影响)
(在阶级斗争问题上开始犯错误)
1958----1960年
2、正确决策
八大: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指明方向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的贡献

1956到1966被称为什么时期

1956到1966被称为什么时期

1956到1966被称为什么时期
(一)1956-1966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二)其历史阶段的特征是:
1、社会主义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2、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3、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基本介绍: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也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或十年探索。

十年探索指的是在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党领导班子对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摸索道路这期间比较著名的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

他们想要探索出一条不靠着资本主义那一套的经济发展方向。

因此设计出了一套计划型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概况

1992
2010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经历两次大的变化: 一次是1949年至1956年,由多种形式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一次是1978年至今,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经济制度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 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改 革开放的序幕 (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具体化 (4)中共十五大是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和认识深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①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集体所有制(公有)
②农业合作社(1953—1956)
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
③人民公社化(1958) 扩大公有制的规模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 土地性质不变,农民获得经营权、管理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国两制、港澳回 ④主要内容: 归、少数民族发展、外交政策及成就、经济 建设成就等等。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发展
多种所有制 并存
单一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
1949
自然经济 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
1956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1978
社会主义计划为 主市场为辅经济
②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 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9月—1949年10月)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10月—现在)新民主主义时期:1、中国共产党创立(1921年7月—1923年5月)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3年5月—1927年7月)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8月—1937年7月)4、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5、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5年8月—1949年9月)社会主义时期:1、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1949.10—1956.12)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7.1—1966.4)3、十年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1976年10月)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现在)一、新民主主义时期1、中国共产党创立1920年—1921年,各地的先进人士纷纷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上海—陈独秀、北京—李大钊、湖南—毛泽东、武汉—董必武山东—王烬美等,同时法国、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相继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 23在上海、义小组。

1921年7月23-8月3日,在上海、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立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这标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基本规律和历史特点:(1)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历史特点:第一,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和第三国际帮助下建立的;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建立的,没有欧洲那样产生改良主义的社会基础,但党受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

第三,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大革命”。

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称这段时期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简称“大革命时期”。

(1)背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及成就》专题复习(四)专题概述: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中国历史从此进入现代史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共领导下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很大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是中共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其中(1956至12月至1966年5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共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艰难探索,它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从1956年至1957年初,即中共八大一次会议前后,是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中共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及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针.中共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与实践经验,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从1957年下半年至1965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阶段,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内"左''的指导思想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第一次挫折.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纠正了失误,取得了成就,使之成为中共工作的主导方面。

由于中共在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等问题上一再失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先后遭到以"大跃进"和"文革"为标志的两次重大挫折.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崇尚劳动 敬业守信 敢于创新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
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形成的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 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不断激励着人们。
小结探究: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有哪些成功与失误?试总结其经验教训。
3.政策调整——成功的探索
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 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
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主要措施:①八字方针: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 ③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实质: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
致开幕词,号召 “团结国内外一切
间的矛盾。
可以团结的力量,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 先进的工业国。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②制定主要任务
为 主
建义
设 中
伟 国
大的社会 而奋斗”。
3.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
播放视频

9000万吨




3000

1070
万吨

535 万吨

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宣传画)
最大的水稻“卫星”在广西环江县,
号称亩产65217公斤。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

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一、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清醒的认识,这就使得这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政治上:“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最终导致十年文革,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60年代初期对国民经济的调整等,另一方面,探索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科技文化:“双百”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国防科技实力提高。

文革开始后,“双百”方针被废除,文化凋零。

外交上: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70年代外交战线捷报频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美国侵越战争;国际格局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 对三本教材进行知识整合,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始——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1、政治上:中共八大:①内容:②评价:《论十大关系》重点讨论( )问题,这是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借鉴及中国道路的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经济上: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958)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②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两点说明
4、意义
中共八大图片1
中共八大图片2
中共八大图片3
中共八大图片4
中共八大图片5
中共八大图片6
中共八大图片7
第一讲(3) 四、毛泽东的《正处》
(一)历史背景: 1、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需要说明; 2、国际:对国际共运中的重大事件需要认识; 3、国内:各种矛盾需要正确处理。 (二)主要内容(讲义p101~103四条) (三)意义: 1、理论: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2、历史:对于工作中心的转移,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具有重大意义。 3、现实:对于实现新世纪的目标和加快四化建设 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二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9~1966、4)

第一讲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1956、1) 1、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党内存在着轻视知识 分子的错误倾向。
2、内容:
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知识分子队伍的现状,提出了应该采取的正确方 针; 论述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道路和途径; 发出了“向科学进军” 的伟大号召。
3、作用和影响(讲义p89)
第一讲(2党的八大
国内:为了总结革命和建 1、背景: 设中的经验教训。 国内:两个革命和一个建设的巨 国际:借鉴苏联经验 大成就。 2、中心思想: 提出 探索适合国情建设道路的 国际:国际共运中发生一系列重 任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大事件。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讲义p94~96四条) 3、 内容(讲义p90十条) 3、意义(讲义p96) (讲义p9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图片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图片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图片3
双百方针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