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自主创新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奇瑞自主创新之路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对汽车生产企业的设立规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而在芜湖那个汽车产业基础特不薄弱的内地都市,成立了一家现在已成为中国汽车业重要力量的汽车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奇瑞坚持自主创新战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公司得到快速进展。然而,快速变化的汽车市场格局和日趋复杂的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使得原先遵循的以低成本扩张为主导的战略和治理模式差不多不能符合公司以后进展需要。面对各种变化,奇瑞公司在2009年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本案例通过回忆奇瑞的进展历程,分析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及其具备的优势和面对的问题,引发处于快速上升期企业所要经历的战略考虑。

关键词:奇瑞汽车;自主创新;成长战略;差异化战略

0 引言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瑞公司)是一家国有股份制企业,其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于1997年1月8日注册成立,位于安徽省芜湖市经济开发区。该公司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并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快速进展,从1999年12月18日到2010年3月26日,实现了从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到产量突破200万辆,现在的奇瑞公司俨然差不多成为国有自主品牌汽车公司的代名词。然而,奇瑞公司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首奇瑞公司走过的路程,假如能够将其分成时期的话,不妨将其划为两时期,主基调分不是“逆水行舟”和“顺势而为”。

1. 逆水行舟,剑走蜻蛉

1.1意想不到的选择

芜湖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春秋时得名“鸠兹”。现在的芜湖是省沿江都市带的代表,也是安徽实行融入战略的重要立足点。然而,谈到芜湖的汽车产业,却要从90年代中后期讲起。当时要在芜湖如此一个汽车产业极其薄弱的都市建立一个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出乎了专门多人的意料。

20世纪90年代中期往常,我国经济出现了剧烈波动。国有企业在缺乏有效产权约束下的“投资饥渴症”,导致投资过度

膨胀,投资盲目性专门强。为了有效抑制经济过热,国家对重大投资项目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制度,汽车生产企业的成立也不例外。而现在的芜湖并不具备进展汽车产业的基础。1993年,芜湖市前10位行业(按工业总产值排序)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五。从图1中能够看到,90年代中后期,芜湖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其它行业相比并不具备多大优势,而且该行业的领军企业是船舶工业,汽车产业基础专门是薄弱。奇瑞公司成立前,芜湖汽车相关企业也是少之又少。在1985-1999年之间芜湖市汽车配套企业数量不足50个。

面对不利的政策环境和薄弱的产业基础,芜湖人却选择进展汽车产业,这超出了专门多人的预料。这其中颇有一些机缘巧合。1995年安徽芜湖领导人在考察欧洲汽车工业期间,得知英国福特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要出售,因此抓住了那个机会,引进了该项目。1997年在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名为“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筹备处)”的单位正式设立,迈出了奇瑞汽车的第一步。

图1:芜湖部分产业总值变化情况(资料来源:芜湖统计年鉴)1.2 “准生证”的苦恼

奇瑞公司成立和进展过程中面临第一个重大问题是“准生证”。在1998年3月样车出来之前,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整车厂(包括冲压、焊装、喷涂、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就已开工。然而,随着1999年12月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首辆轿车下线,再到2000年,在无汽车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尽管“生米差不多做成了熟饭”,但依旧要为“准生证”四处奔跑。为了让那个无证生产的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芜湖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指定奇瑞汽车为芜湖的出租车用车,并为其上牌照。尽管如此,由于奇瑞生产的汽

车没有登上国家目录而不合法,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停产。后通过多方努力,在有关单位的协调下,奇瑞只好进行了加入上汽集团的谈判。并于2001年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奇瑞轿车也得以上了国家机械局被撤销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治理目录,获得了期盼已久的“7字头”目录。

1.3 借船出海?寄人篱下?

在奇瑞看来,2001年奇瑞上汽集团的谈判或许是个无奈的选择。为了获准生产汽车,在有关部门的撮合下,以无偿划拨的方式将20%的股权划拨给上汽集团。由此,奇瑞汽车搭上了上汽这条大船,能够利用上汽的多种资源经营自己的事业,尤其是上汽成熟的营销渠道,更是奇瑞汽车快速进展的重要条件。然而据媒体报道,在奇瑞汽车前途未知的情况下,上汽忌惮于背上奇瑞那个潜在的“包袱”,签约合作时约定“四不原则”:不投资、不参与治理、不承担债务、不分红。奇瑞人在签约上也感受到了一丝“寄人篱下”的味道。然而,奇瑞加入上汽后的快速进展让人刮目相看,依靠其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分不推出了“东方之子”、“QQ”等成功车型,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一举打开了市场,迅速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的重要力量。

奇瑞与上汽合作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摩擦,例如,奇瑞与上汽合作伙伴德国大众之间零部件通用之争,与上汽另一个合作伙伴美国通用间的车型专利权之争。尽管合作期间摩擦频发,但奇瑞抓住了进展机遇,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关于羽翼初成后奇瑞,上汽集团愈发感到驾驭无望,由此萌生了去意。时任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对两家企业分合的看法是:“从我们角度一直是如此一种态度,在符合产业政策的条件下,尽量通过重组来建设我们的汽车工业。然而在合作中,人各有志,公司也一样。一段时刻内合作有利进展,有时认为分开对大伙儿都有利,然而我想今后还会走向通过合作进展的道路。”

2004年奇瑞正式摘掉了“上汽”两个字,从而宣告上汽集团与奇瑞汽车连续4年的姻缘正式终结。分手的缘故暂且不论,通过4年合作之路,奇瑞公司羽翼更加丰满,为公司进展和自主品牌建设打下了基础。

2. 顺势而为,剑指天下

2.1开拓市场,高速进展

从拿到“准生证”的那一刻起,奇瑞理直气壮的推开中国汽车乃至全球汽车市场的大门。通过奇瑞公司的大事件,能够真切

的感受到该公司进展和扩张的速度。

●2001年6月16日:第一万辆奇瑞下线仪式进行。

●2003年3月1日:第十万辆奇瑞轿车下线。

●2003年7月:奇瑞QQ系列与奇瑞东方之子系列轿车正式

在全国上市。

●2003年8月:“奇瑞旗云”上市、“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开

工典礼”进行。

●2005年1月13日:与古巴古华雷升公司签订1100辆奇瑞

轿车出口协议。

●2006年3月2日:奇瑞发动机首批出口美国。

●2006年3月28日:奇瑞第50万辆轿车下线。

●2006年12月:奇瑞06年累计出口突破5万辆,蝉联乘用

车出口第一名。

●2007年1月10日:奇瑞位列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第

62位。

●2007年8月22日:奇瑞第100万辆汽车正式下线。

●2008年3月18日:奇瑞第100万台发动机下线。

●2008年3月24日:正式更名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3月19日:奇瑞中高端品牌公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