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3.深入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
2.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典故及历史文化背景。
2.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作者杜甫,引导学生回顾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咏怀古迹》这个系列,简要介绍该系列诗歌的主题。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环境。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江南”、“汉水”、“王昭君”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
3.分析诗歌的情感,如“怀古”、“忧国忧民”等,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如“王昭君出塞”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背景。
2.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塞上苦,胡雁哀鸣”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如“汉水临流”、“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表现手法。
2.提问:诗歌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二、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拟人手法,如“胡雁哀鸣”等,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艺术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
2.分析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深入感悟作者的情感。
3.学会鉴赏咏史诗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分析王昭君的形象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王昭君的故事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划分节奏,正音。
2.自由朗读、个别读。
3.齐读。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三、研读课文,理清诗意讨论:杜甫笔下的昭君是怎样的?写了昭君的什么?(1)首联: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昭君的美与不凡。
(倾国倾城、绝代佳人)(2)颔联:“一去”对“独留”,写出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堂皇,一个荒凉冷落(对比)。
“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写出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凉。
这两句对仗工整,内涵丰富,写出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
(远嫁朔漠,故乡千里)昭君的不幸是怎样造成的?(3)颈联:“画图省时春风面”,交代典故(画工毛延寿的故事)。
“环佩空归夜月魂”,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故国,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
(死葬胡沙,魂魄空归)(4)尾联:写出昭君怨恨之深。
(千载之怨)四、再读课文,感知情感思考:杜甫为何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昭君形象?有何用意?补充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器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就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挫折,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杜甫绝代佳人才华横溢画图省识怨恨不被重用身死异域颠沛流离借古抒怀——(“悲昭君以自悲”)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总结鉴赏怀古咏史诗的方法1.咏何史2.抒何怀六、背诵全诗并默写七、板书设计昭君杜甫绝代佳人才华横溢画图省识借古怨恨抒怀不被重用身死异域颠沛流离。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解读。
一、结构分析《咏怀古迹(其三)》共八十六行,由六个“牛二、白乐天文数至羊祜卒”的小节组成,每节都是一个古人的事迹。
段落开头常常下短半句:“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既使美人的描述出现得很少,但以此点明古事故的吸引力,相当生动。
杜甫用颇为自然的句式,使诗句有较好的流畅性。
整首诗厚重详实,写了许多著名的古人,对于一个爱好历史的看客来说,堪称一部史书。
二、主旨分析此诗记录了许多著名的古人,言辞温雅,语气悲壮,颇具历史感。
大量描绘名人的涵义是传承历史文明,倡导道德情操与学术观念。
诗篇旨在通过该等伟人的记载,来展现曾经的气象万千,强调人类之文明发展更是由前代伟人所开创,同时也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应充分继承先辈们的文化遗产,推动人类的进一步进步。
三、语言分析诗篇写真实古事的长短趋向相等,折射出古评史的形态。
文气纯正,多采用白话工夫,以每一句话疏通了前后条理,每节均以“其”引入古人,段落首句下得短半句,有流畅的韵律格律,顺畅易懂。
节选一段:牛二,隋阳科第第一名,授当朝著作郎,上疏考四部官吏,李世民设宴,责问其状,牛辞窈窕,指摘陈规,显露忠直,席间晕倒,死于后堂。
“夫鲁韩不避名,何人不尝飧。
木垒供粥美,千祀茅屋新。
”白乐天少时好陶渊明、王羲之、左思诸人,长时淫己骄贪,屡因奏事败竹张,常自言:“我宜作乐天词。
”乙卯兵乱时流离失所,死时举棋无悔天。
辄有又死遗二妓,一泼墨,一书经。
本文使用的语言是古诗经常用的白话工夫,给人温和谦逊的效果。
四、题材分析本文所描叙的是许多著名的古人,大量的描写使得整首诗的题材丰盛多彩,而且诗篇所涉及的领域也横跨历史、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
例如,牛二是一位府官,维护了官吏的权益和尊严,体现了广大官吏们的职业操守;白乐天的流离失所和死后留下了两只妓女,表达了他对塞外生活的了解和境遇;对羊祜的写成则更为深刻,在较大范围上表达出致力于国家文化和科学的决心,揭示了一个著名官员的圣洁之举。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怀古咏史诗的阅读读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美人王昭君的故事导入。
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昭君的故事,教师适时补充《画工弃市》里记载的史实内容。
二、解题通过题目能看出来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大多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三、明确学习任务1、理解诗意,把握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四、朗读诗歌《咏怀古迹》(其三)教师作朗读提示。
五、解读诗歌1、你知道诗歌的意思吗?(学生自由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并复述诗歌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汉元帝)曾经是看着画图来认识昭君的美貌。
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诗文中,最能表达昭君情感的词是什么?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表达了昭君的怨恨)3、从全诗来看,昭君“怨恨”什么?(学生思考,从诗歌中找依据并发言。
教师总结,展示PPT)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怨恨的内容:远嫁异域;身葬他乡;不受赏识;月夜空归、思念故土的幽怨。
诗人在对比与反衬手法中写出昭君的悲剧。
4、本诗为“咏史怀”,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明确:借古抒怀,两人之间的命运具有相似之处。
王昭君才貌出众,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异域,令人悲慨。
杜甫才华横溢,遭到排斥,晚年飘泊他乡,居无定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所以杜甫咏王昭君,实则借昭君之事,抒自己心中苦闷。
5、诗歌内容小结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诗歌中心分析细节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们为什么要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明确;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一个个精彩故事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时的故事;落雁,说的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那么有没有同学要问,这四个典故中的四大美女,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问的好,今天这首诗的主人公就是这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来了解王昭君,感受杜诗的真情。
二、题解咏,吟咏,歌咏;怀,抒怀;作者借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这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缅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这组律诗的主旨都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三、字词正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2.诗歌分析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②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
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目标:1. 了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杜甫的写作意图。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迹,如长城、故宫等,激发学生对古迹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对古迹产生情感?古迹对于我们有何意义?导入课文:1. 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并被誉为“诗圣”。
2. 分享《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在游历洛阳时写的,描绘了洛阳古迹的壮丽和荣光。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全文,可以分段阅读,理解每个段落的意思。
2. 学生回答一些导向性问题,如:诗中的古迹有哪些?作者对古迹的感受是怎样的?3. 分组讨论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如比喻、拟人等。
文学鉴赏:1.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比喻。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通过描写古迹表达了什么情感和思考?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古迹,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可以参考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3.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评价自己在文学鉴赏和创作方面的提升和收获。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或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全文2. 图片或视频展示古迹的素材3. 学生创作诗歌的纸张或电子设备评估方式: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的书面作业。
2. 学生的创作诗歌的表现和反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板书设计:咏怀古迹(其三)杜甫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a.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b.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c. 感悟:诗人通过对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同时,诗人以昭君为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会较为深入,但在分析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仍有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
计
咏怀古迹(其三)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环佩空归月夜魂。
——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
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
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
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
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则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滿,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 所以昭君的不幸, 正是杜甫的不幸; 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