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唐镜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唐代铜镜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物,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唐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铜镜中,有一件非常珍贵的铜镜,它是一面挂镜,镜面上刻
有世纪杂剧演出的场景。
这面铜镜直径约为20厘米,由优质青铜铸造而成,表面经过精细抛光,呈现出铜色的光泽。
这面铜镜的镜面是平整的,没有凹凸不平的瑕疵,反射出镜中的画面非常清晰。
镜面
中央刻有一幅世纪杂剧演出的场景,场景中有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身穿华丽的戏服,形象生动传神。
整个场景展现出唐代世纪杂剧的热闹与活跃,彰显
了唐代社会文化的繁荣。
除了镜面的刻画,这面唐代铜镜还有精心设计的镜钮和镜钮座。
镜钮是铜镜上的装饰物,通常为一个小巧精美的雕刻品或者铜钮,起到方便手握铜镜、悬挂的作用。
这面铜镜
的镜钮是一个小巧的狮子座,狮子座的造型非常栩栩如生,细致入微的雕刻工艺使其栩栩
如生。
镜钮座也是铜镜上的重要装饰,它在铜镜表面的底部,起到平稳支撑铜镜的作用。
这面铜镜的镜钮座为一个圆形的座子,座子刻有几何纹样,整体设计简洁而富有美感。
这面唐代铜镜通过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精细的雕刻工艺,展现了唐代的艺术风貌和
社会文化。
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日常用品,也是一件具有收藏和研究价值的文物。
通过研
究这面铜镜,我们可以了解唐代镜面文化、世纪杂剧表演和青铜铸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盛世文化的熔铸——从唐镜的发展看唐代社会文化现象
二
盛 世 文 化 的 熔 铸
从 唐 镜 的发 展 看唐 代 社会 文 化现 象
周 叶 凤
( 鞍 山李 白纪念 馆 , 徽 马 鞍 山 马 安 230 ) 4 0 0
摘
要 :唐 代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非 常 重 要 的 朝 代 , 会 社
作 为一 种工 艺 品 , 面 一般 都 铸 有精 美 的 纹 饰或 文 字 , 背 这
代 贵族妇 女 临 镜整 容 的精 美 画面 。可 以使 我 们看 到 画 面 中 镜 子 的 形 态 与 使 用 方 法 。 《 史 箴 图 》 映 的 是 晋 代 的 女 反
事 情 . 于 中 国金 属 镜 的起 源 , 们还 得 从 出 土 的铜 锈斑 关 我 斑 的古镜 中探 寻 。
些 纹 饰 的 图 案 造 型 与 铭 文 ,往 往 浓 缩 了 各 历 史 时 期 的 社
繁 荣 , 建 经 济 发 展 , 外 文 化 交 流 频 繁 , 育 出 丰 富 多 封 对 孕 彩 的唐代 文化 . 镜 正是 这 一 个开放 时代 的 产物 。 文通 唐 本
会思 想 观念 与 审美 情 趣 , 制 作精 细 , 体 现 了较 高 的工 它 既
盛 唐 时 国力 鼎 盛 。 一 时 期 , 家 统 一 . 治 稳 定 , 这 国 政 社
会经 济 和生 产 力迅 速 发 展 。生 产力 的发展 和经 济 的繁荣
昌 盛 , 进 了 中外 贸 易 和 文 化 的 交 流 。 此 时 , 朝 的 统 治 促 唐
古发 现证 明 , 国在 距今4 0 年 前 的 齐 家文 化 时期 , 开 我 00 就 始使 用青 铜 镜 , 此 可见 , 家 文 化 铜镜 应 属 铜镜 的初 起 由 齐 形 式 。综 观 中 国 古 代 铜 镜 发 展 史 , 商 开 始 , 历 了 温 长 从 经 的 岁 月 ,直 到 清 代 中 叶 才 完 全 被 外 来 新 起 的 玻 璃 镜 子 所 取 代 , 铜 镜 渐 渐 退 出 了 人 们 的 生 活 。 商 周 时 期 铜 鉴 扁 青 当 平 化 后 , 镜 被 人 们 使 用 了38 0 左 右 的时 间 , 算 是 铜 ,0 年 可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藏有一批精美的唐代铜镜,这些铜镜不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还展现了唐代青铜镜的特色和工艺水平。
下面将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珍贵文物。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时期之一,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在唐代,青铜镜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用品,不仅在妇女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常常被用作礼品和装饰品。
唐代铜镜在数量和品种上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和丰富性。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既有日常使用的小巧铜镜,也有装饰性和礼仪性较强的大型铜镜,涵盖了唐代铜镜的多种类型和用途。
从外观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形状和纹饰上有着许多特点。
在形状上,这些铜镜大多呈圆形或方形,也有少数呈六边形或其他非常规形状。
镜面的边缘多为起伏有致的线条或花纹,整体造型简洁而不失雅致。
在纹饰上,这些铜镜大多以花卉、动物、人物、几何图案等为装饰,纹饰精美细致,富有变化和层次感。
不乏一些铜镜上刻有唐代文人诗词或铭文,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这些铜镜在外观上体现了唐代艺术的特色,既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又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从工艺水平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在制作工艺上表现出色。
这些铜镜大多由优质的青铜制成,铸造工艺精湛,表面光洁平整。
在镜面加工方面,这些铜镜大多采用了磨光、磨花、镂空等工艺,使得镜面清晰平整,增加了观赏性和使用舒适度。
这些铜镜的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刻画细腻,反映了唐代匠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铜镜中还有一些经过彩绘和镀金等工艺的装饰铜镜,色彩艳丽,富有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唐代铜镜的艺术表现力。
这些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堪称唐代青铜镜制作工艺的典范。
从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上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作为唐代青铜镜的代表,这些铜镜在形制、纹饰、风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对于研究唐代青铜器的时代特征、艺术风格和地域差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镜观大唐——宣城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文物博论】 A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010Vol.163铜镜,亦称“铜鉴”“照子”。
正面光亮,清晰可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
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普遍的实用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数量丰富且成序列,现藏有战国至清代的铜镜475面,琳琅大观,美不胜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多元开放。
继两汉之后,铜镜制造业在唐代又达到另一高峰。
唐代铜镜的制作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造型上形制不一,除圆形外,出现菱花形、葵花形、方形、八角、亚形等镜形;装饰上多采用浮雕式,不施地纹,构图简洁美观,纹饰摆脱了两汉以来神秘怪诞的气氛,纹饰更贴近社会现实,多以鸾鸟、瑞兽、花卉及人物故事等内容为主。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自古就盛产铜和锡等矿产。
商周时期,皖南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业兴起。
在汉代,宣城为丹阳郡的郡治所在地,丹阳郡是唯一设有铜官的郡国,所产铜名为“丹阳铜”,盛极一时,赞誉很高。
在唐代,宣城为上州大郡,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人丁兴旺,经济发达,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驰禁”的冶金政策和规范的冶金制度、优越的水运资源,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依然繁荣。
宣城市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唐代铜镜40面。
这些铜镜形态多样、纹饰丰富、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1 人物故事镜1.1 唐月宫纹镜1986年宣州西南郊出土,直径14.6厘米,缘厚0.5厘米,重581克。
八瓣菱花形,镜背纹饰以一周凸弦纹分为内外区,内区中为一棵大桂树,树干虬曲,中部盘曲成镜钮,上部为桂树枝叶,排列稀疏有致,树左侧为一玉兔直立,耳竖起,前肢握杵捣臼,下有一跳跃的蟾蜍。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其中唐代铜镜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铜镜在唐代更是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唐代铜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镜腕的手持式镜子,另一种是带有足部的置地式镜子。
这些铜镜在材质、工艺、纹饰等方面都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珍品。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是出土于周口地区的古墓葬中,这些铜镜不仅在保存完好度上有所体现,其上的纹饰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有的镜子上镶嵌了一些珍贵的宝石,这些宝石的形状和颜色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镜面的纹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生动的动植物纹样,这些纹样既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审美趣味,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农业和生活习俗提供一定的参考。
除了纹饰上的特点之外,唐代铜镜的形制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唐代的铜镜多为圆形,以方形和圆形相结合的形式出现,整体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在镜面的制作工艺上,唐代工匠采用了镀银、镀金等技术,使镜面更加光亮洁净。
而在边缘的处理上,也常常添加了一些精美的铭文,这些铭文往往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繁荣。
唐代铜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昌盛,唐代铜镜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时期的生动反映。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和纹饰风格既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审美趣味和社会风貌,也可以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工艺技术和生活习俗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无论在艺术价值上还是在历史文化意义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了解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欣赏和研究古代工艺美术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希望通过周口市博物馆的不断努力,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欣赏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唐镜:奢风鼓荡
唐镜:奢风鼓荡奢风鼓荡——唐代的特种工艺镜唐代,特别是从高宗至德宗(650~805年)的一百五十余年,铜镜艺术灿烂辉煌。
玉成唐镜的因素自有种种,关于造型的丰富、构图的自由、题材的纷繁、原料的精纯、铸造的考究,本文不再缕述,以下,要讨论的是施之镜背的特殊装饰方法,包括螺钿、宝装、宝钿、金银平脱、金背、银背等镶嵌的做法和鎏金。
对于唐镜艺术的灿烂辉煌,它们至关重要。
在当代中国业界,习惯将制作精细的工艺美术品类称为“特种工艺”,故而,本文把以上述方法装饰的铜镜称为“特种工艺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嵌螺钿云龙纹镜二. 螺钿螺钿即在装饰面上,先髹涂大漆,再于漆地上贴嵌蚌片以为图案,然后打磨平滑。
这本是古老的漆器装饰方法,已见西周的实物。
但若根据考古学提供的资料,用螺钿之法装饰铜镜,不仅应当是唐人的创举,而且恐怕也只见于唐代。
在河南与陕西,纯嵌蚌片的螺钿镜已经屡有出土,如三门峡唐墓(安禄山圣武元年,756年)的盘龙镜、洛阳涧西唐代合葬墓(乾元二年、兴元元年,759年、784年)的人物镜、西安郭家滩唐墓(贞元十四年,798年)的人物镜。
其中,名气最大、也最精美的是洛阳涧西合葬墓里的那面,其图案为二高士弹阮、饮酒,他们携女侍,坐在花树之下、山石之间,天上有皓月当空,前后有鸟鹊起舞,形象刻划细腻,意境清幽深远,显示出唐代螺钿工艺的高水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前螺钿高士对坐镜这几面螺钿镜的年代仿佛,说明纯粹的螺钿镜的流行应在中叶以来的8世纪。
唐代螺钿图案虽会在嵌片上以利器刻划细部,制作已相当考究,但所嵌蚌片依然较厚。
今见薄螺钿最早实物为元代作品,而薄螺钿的出现应当不晚于南宋,可惜,目前这仅是文献提供的知识,还有待实物的确证。
三. 宝装“宝装之镜”怎样制作?因有古人记录的实物今已不存,如果仅靠铜镜,显然无法解说。
好在考古文物工作提供了宝装漆器的实例。
1987年,在浙江湖州的飞英塔塔壁,发现了一件残损的螺钿黑漆经函,函外布满镶嵌的装饰,嵌物以蚌片为主,还有水晶珠和绿玻璃片。
唐代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
唐代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唐代,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社会制度、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
而唐代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则是唐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着唐代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唐代文化的灵魂和精神。
一、唐代的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是一种注重人和人的尊严、自由、平等的精神和观念。
在唐代,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宣扬和推崇。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首诗抒发了杜甫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以及人的情感关系的感悟,弘扬了人文精神。
此外,唐代的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
唐代文艺中,许多作品都主张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唐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的高尚理念、道家思想的超越人世的神韵、佛教思想的慈悲主张、玄学思想的超脱境界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二、唐代文化的人文主义特征1. 以人为本唐代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唐代的文艺作品、哲学思想、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例如,唐代的绘画注重人物的形象、个性和情感,宋之问、王维等画家所绘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感丰富,表达了对人的关注和尊重;而唐代的诗歌、散文中,常常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情感状态,体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此外,唐代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也十分重视人的尊严和权利,如开禁令依法惩治市侩,依据唐律法,世间交易不得诱骗、世间婚姻应该两情相悦等都明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征。
2. 追求自由和平等唐代文化追求人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约束和统治阶层的专制统治。
唐代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封建体制逐渐走向瓦解,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渴望追求自由和平等。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闭和歧视现象,并呼吁人们要追求平等和自由。
关于唐代铜镜的文化内涵研究
关于唐代铜镜的文化内涵研究摘要: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经过汉六朝而得到继续发展的铜镜,到了唐代已有自己的特色,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唐代铜镜的纹饰和总体布局,也突破了前期的程式规范。
关键词:唐代;铜镜;文化内涵唐代是我国及汉代之后Fengjianshehui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无论是从它的经济规模、军事实力,还是从它的外交影响、文化传播来说,唐代在中国整个Fengjianshehui都是首屈一指的。
规模宏大的长安城,绵延万里的疆土,流传下来的万余首诗歌,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外交,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的大唐Diguo,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文明世界的注意力。
强大的国力造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而这种进步,在一枚枚小小的铜镜上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一、唐代铜镜的发展与探究唐代铜镜发展主要是因为当时瓷器已取代铜,铜器衰落,青铜技术都集中到铜镜上,此外还因为当时铜镜作为礼品,广泛用于社会交往。
唐代铜镜现存很多,有出土的,也有传世的。
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如葵花镜、菱花镜、方亚形镜等。
图案除传统的瑞兽、鸟兽、画像、铭文等纹外,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打马球纹等。
盛唐以后,以花为主,多为吉祥图案,自由豪放,清新活泼,表现了大唐Diguo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装饰方法有浮雕、彩绘、镶嵌、鎏金等到,出现了金银平脱、螺钿镶嵌、涂釉、涂漆等新工艺。
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经过汉六朝而得到继续发展的铜镜,到隋唐时代已有自己的特点,铜镜制作发展发到唐朝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唐代金属工艺中,铜镜是著召的产品,它的造型、装饰、铸造工艺都独具一格,在中国青铜铸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镜的制作工艺精巧,纹饰富丽多彩,镜面光洁平滑,微向外凸,可以照全人面。
铜液流动性能好,铸出的花纹饱满清晰。
唐镜的纹样内容,取材十分广泛,且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如图1图2二、唐代铜镜的艺术特征从纹饰上来讲,唐代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唐代铜镜——盛世文化的熔铸
唐代铜镜——盛世文化的熔铸
叶燕婷
【期刊名称】《福建艺术》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唐太宗有名言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一直对铜镜有一种偏爱,常借镜抒怀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人也常常借镜来坦露心胸、以表情怀.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叶燕婷
【作者单位】福建省博物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盛世文化的熔铸——从唐镜的发展看唐代社会文化现象 [J], 周叶凤
2.熔铸的盛唐文化r——三门峡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撷英 [J], 李敏
3.熔铸的盛唐文化-驻马店市博物馆藏唐代铜镜撷英 [J], 刘文明
4.唐代铜镜纹饰的文化内涵探析——以三门峡地区出土铜镜为例 [J], 高歌
5.正仓院藏唐代铜镜中所见之中日文化交流 [J], 高倩琳; 尹钊; 戴雪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导论作者:居镜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唐镜(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南吉首416000)摘要: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观念,它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政治思想。
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包括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天人和谐的政治思想、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和以仁者爱人为基础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成己成人的人际关系和谐,同时还包括君臣和谐、君民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和谐。
关键词: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074(2011)02�0020�04作者简介:唐镜(1959 ̄),男,湖南凤凰人,硕士,湘西自治州社科联主席,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特聘教授。
和谐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就有了和谐的观念。
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关于“和实生物”的论述,是我国最早以文字记载的和谐观念。
春秋末年晏婴又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和谐成其政”的观点。
其后不断发展、衍化,由一种认识论观点发展成其为社会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德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形成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政治结构和谐的系统观念。
一、天人和谐思想中国天人和谐的观念,最初是由天人关系不和谐的现实发展而来的。
在天人关系中,由于人作为弱者,对天的敬畏和恐惧,必然萌生与天和谐相处的要求。
天人和谐观念经过长期发展,到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思想。
宋代以后,天人合一的观点几乎为各种思想流派所接受,成为中国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
(一)天人和谐的哲学价值观关于天人关系,中国哲学有一独特的理论,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点是天人相通。
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人是禀受天之德性的,天之德性,就是人的根本德性。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铜镜文化理念
铜镜文化理念
铜镜文化指的是与铜镜相关的价值观、信仰和艺术表达。
在古代中国,铜镜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礼仪用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以下是铜镜文化的一些理念:
1.神秘与启示:铜镜在古代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和启示作用。
人们相信铜镜可以映照出人的真实面貌,甚至能够洞察人
的内心世界。
因此,铜镜常被用作咒语、占卜和祭祀仪式
等场合。
2.美与装饰:铜镜在设计和工艺上常常展现出精美和细致的
艺术,从镜面到镜脚都可以雕刻出精致的图案和纹饰。
人
们将铜镜作为一种装饰品来欣赏和展示,以彰显自己的品
位和文化修养。
3.驱邪与辟邪:古代人们相信铜镜具有驱邪、辟邪的能力。
在传统的风俗习惯中,铜镜常被用于驱散邪气、避邪纳吉
和驱除恶鬼。
4.礼仪与仪礼:铜镜在古代中国的宫廷、寺庙和贵族家庭等
地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用品。
它被用来展示身份地位、参与仪式活动,以及作为贵重礼物赠送。
5.时间与记忆:铜镜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品,承载着历
史的记忆和时间的痕迹。
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审美
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记录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
铜镜文化的理念与审美观念、信仰体系和社会习俗等有关,对
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非常重要。
通过探索铜镜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浅议汉唐铜镜艺术之比较
浅议汉唐铜镜艺术之比较摘要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朝代,那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力求国家雄强的意识以及开放、富庶、包容并蓄、充满自信的民族自豪感,一直影响至今。
汉唐两代不同时期的铜镜艺术的特点便是这种创新精神和雄强意识的折射。
关键词汉唐铜镜开拓创新雄强意识铜镜是古人用以梳妆照面的生活用具,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它正面照容,反面欣赏,巧妙地将古人的生活实用和艺术欣赏融入方寸之间。
体现了古代匠师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同时,铜镜又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承载着古人对美好事物的祈愿和向往,反映生活真实的或理想的状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而且是研究其流行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
中国古代铜镜的发明和铸造,自齐家文化时期开始至明清结束共计四千余年,虽历经不同朝代,但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有着不同时代所赋予的鲜明特色,形成了我国铜镜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纵观整个铜镜发展史,其中最具魅力、艺术价值最高的当属汉唐两代,其铜镜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可以说这是与当时国家强盛分不开的。
下面就汉唐两代不同时期的铜镜艺术特点试做一比较。
一、汉镜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汉武帝在经过文景之治、修养生息后,国力恢复,扫平匈奴设立沙河四郡,使西汉人形成“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雄强国家意识。
同时,开辟了丝绸之路。
沟通欧亚。
对外交流,使国力达到汉代强盛的顶点。
这一阶段流行的铜镜在中国铜鉴史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气度恢弘、凛然而不可侵犯,透射出一种咄咄逼人的凶悍之气。
厚厚的边沿,凸起的铭文带都显示出一种坚实的存在感,有岩岩泰山之气象。
西汉前期,汉镜主要仍沿袭战国镜类风格,此时最流行的是蟠螭纹镜,其地纹较粗疏,主纹多由双线和三线构成,布局有缠绕式,间隔式及博局纹相间式,并出现了铭文。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周口市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周口市。
博物馆馆藏丰富多样,其中唐代铜镜是其馆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铜镜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对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进行简析。
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制镜的代表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主要采用铸造法,其镜盘以纯铜为主要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
唐代铜镜的设计以圆形为主,镜盘中央常常镶嵌有神话传说、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纹饰,边缘则以时尚的花瓣、阴纹等作为装饰。
在制作工艺上,唐代铜镜的一大特点是采用了镜面浮雕工艺,使得其图案更加栩栩如生,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逼真感。
具体来说,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主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上常常镶嵌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或者神兽形象,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二是以花鸟鱼虫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的图案主要以各种花鸟鱼虫为主,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三是以人物题材为主题的铜镜,这类铜镜常常镶嵌着古代士人、美女或者宫廷舞蹈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情趣。
这些唐代铜镜不仅在图案上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极为讲究,反映了唐代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质量上也非常高。
有一批工艺精湛、图案精美的铜镜被专家誉为“镜中艺术精品”。
比如一件镜盘边缘用精美的花瓣纹饰勾勒而成,镶嵌在中央的镜面则是一只栩栩如生的神鸟形象,它展翅欲飞,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审美享受。
还有一件铜镜上镶嵌着古代美女的图案,她婷婷玉立,容颜如玉,给人以一种仙女般的感觉,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崇尚美的风气。
除了在图案上具有独特性和审美价值之外,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还在文化内涵上有很高的价值。
在唐代,铜镜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多的是作为礼品、装饰品或者纪念品赠送给亲朋好友,体现人们的友情和感情。
铜陵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
铜陵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赏析作者:贾凌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年第11期摘要: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能充分反映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为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文章选取铜陵市博物馆中具有代表性的四枚唐代铜镜供大家赏析。
关键词:铜镜;工艺;纹饰;唐代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日常生活用具,在玻璃尚未盛行之前,它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铜镜兴于“齐家文化”时期,与其他青铜器不同的是它有着独立的工艺和传承体系,还有4000余年的发展演变史,直至明清甚至到民国时期。
铜镜的铭文、纹饰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古人制作铜镜的工艺可分为铸造、热处理、刮磨和开光四个步骤,其中“开光”,古人称为“开镜”或“磨光”,就是将镜面镀锡,加以研磨,形成光亮。
唐镜的最大特点就是艺术样式及手法纹饰多样化,其具体表现:一是镜形较先秦两汉以来以圆形为主的情形,变得形式多样,不但有圆形,还有葵花形、菱花形、方形、亚字形等。
同时,唐代铜镜相较先秦两汉铜镜的轻薄,更显得大而厚重;二是纹饰内容摆脱了秦汉以来以神话、宗教内容为主的情形,出现了更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
主题纹饰完成了由瑞兽为主向花鸟、植物纹为主的转变;三是纹饰的表现手法受到唐代绘画技巧发展的影响,更加细腻逼真,更加活泼生动。
除传统铸纹外,产生了金银平脱、螺钿等新的工艺形式。
唐代铜镜纹饰新风格的形成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初唐时期,镜面纹饰虽仍以瑞兽为主,但新的纹饰因素开始出现。
主题纹饰中花鸟、植物纹饰不断增多,构图也由规范、紧密变得活泼、开放。
盛唐至中唐时期是唐代铜镜风格的确立与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完成了唐代铜镜纹饰由瑞兽到禽鸟、再到以花卉植物纹饰为主的演变过程,人物故事题材也大量涌现,铭文带消失。
现实生活中自由活泼的禽鸟蜂蝶,雍容华贵的瑞花,各种贵族的生活场景,在铜镜上组成了格调优雅、丰满柔和的画面。
唐代“境”的概念演化及其意义
唐代“境”的概念演化及其意义◎简圣宇内容提要 “境”概念是“唐型审美”的关键部分,也是日后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承袭玄学话语,按照汉语逻辑而具有“精神境界”的意涵,又按照梵文逻辑而具有“感觉、知觉”等意识范畴的意涵,最终以一种融会贯通、集大成的理论形态超越其原初范畴。
该概念在唐代文人使用的过程中逐步被赋予了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属性,被提升到“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等高度进行探讨,具有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相关联的终极价值意味。
作为连接中国本土原有观念跟域外佛教理念的文化桥梁,“境”及其衍生出的系列概念具有丰富的源发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演化为中国美学中具有标识性的原创性话语。
关键词 唐代 境 意境 境界 佛教〔中图分类号〕I206;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3)09-0086-15 唐代有其自成一格的文化格局,故而学界有所谓“唐型文化”之说。
①若进而谈“唐型审美”,则有如视野开阔、海纳百川、格局宏大和生命力充沛等核心特征。
这其中,“境”概念是唐型审美的关键部分,其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成为在中国传统美学框架内起着统摄性作用的核心术语。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境”一词开始从单个概念演化为一系列具有家族相关性的概念群,出现了“意境”“境界”和“境象”等系列概念。
这对中国文化和审美思维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诗歌词曲,还是书法绘画,各个门类的文艺都出现了以境为标杆的取向。
“境”概念由于更具容纳性、拓展性的特征而成为中国本土原有观念跟域外佛教理念彼此融合的桥梁,并在其演化过程中实现了优化升级,成为中国美学中具有标识性的原创性概念。
而且“境”概念在被唐代文人使用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价值论和存在论的属性,被提升到“人生境界”“天地境界”等高度进行探讨,具有与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相关联的终极价值意味。
“境”概念这种伦理化倾向对后世影响至深,如两宋就演化出“理趣”“境界”“气象”“天人合一”等更为精致的范畴或命题。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简析
周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铜镜,大多数为圆形或近圆形,有着精美的纹样和丰富的装饰。
这些铜镜制作精湛,光滑度高,图案细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之一。
在经过专业
人员的鉴定和研究之后,这些铜镜被证明既具有艺术品位,又充满了历史文化的内涵。
这些唐代铜镜的纹样和装饰多种多样,充满着生动的表现力和创意。
有的铜镜上绘有
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八仙过海图》、《太平广记》等,用以表现唐代的文化背景和
审美观念。
有的铜镜上则绘有吉祥图案,如龙、凤、鹤、花等,用以表达唐代人们对美好
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此外,还有一些铜镜上印刻着文字,如铭文、诗词等,用以记录时代
背景和历史事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此外,这些唐代铜镜还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在铜镜的制作中,唐代制造者采用了先
进的技术和工艺。
例如,在铜镜的表面处理中,唐代使用了镀金、镀银等方法,使得铜镜
具有更加光滑、亮丽和耐用的特性。
在铜镜的刻画和绘画上,唐代也融入了浮雕技术和烧
瓷技术,使得铜镜图案更加立体丰富、细节更加精美。
可以说,唐代铜镜的制作是一种科
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周口市博物馆馆藏唐代铜镜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珍品之一,不仅在艺术价
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了解唐代文化和制造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铜
镜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和科技,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唐代铜镜赏析
唐代铜镜赏析作者:张英华李秋展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11期我國铜镜的历史极为悠久。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齐家文化墓葬(M25)中发现目前我国最早的铜镜是距今约4000余年的“七星纹铜镜”,不仅标志着中华先民静水照容的时代由此渐渐远去,而且开启了中国古代长达几千年的铜镜发展史,之后,全国各地考古发现的不同时代的铜镜更是层出不穷。
在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的偃师大地上,历年来也先后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铜镜,东汉、西汉、曹魏、西晋、北魏、唐宋至明、清等各个时期皆有,足以说明铜镜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还是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尤其是在唐代,铜镜形制多样、气质古朴、纹饰繁复、雕工精美、铭文工整、书体秀美,均达到了我国铜镜发展史上一个巅峰的时期。
2013—2015年开展的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偃师博物馆馆藏不少唐代铜镜,盛唐、中唐及晚唐时期都有,大多制作精美,抛光细致,范模也比较清晰;有的镜面呈现银白色,光洁清新,说明对铜、锡、铅的配比掌握自如;还有的在范模上使用了透雕技艺,更说明这一时期制镜的工艺达到相当水准。
依镜面形制分型主要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四方委角及方形,依纹饰图案特点分型主要有瑞兽葡萄镜、对鸟镜、星文八卦镜、铭文八卦十二生肖镜、金银平脱镜、仙人鸿雁镜、夔龙纹镜、团花镜、划纹镜以及素面镜等等,依镜面尺寸大小,可分为大型、中型、小型。
这些铜镜不仅为研究古代铜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唐朝时期河洛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现仅择其中几面珍贵铜镜进行介绍,让我们追寻铜镜的精美纹理,细细体会其中的玄妙和艺术魅力。
唐圆形金银平脱铜镜(图1)一级文物,馆藏总登记号Z001749。
镜体圆形,为八出葵花形。
桥形钮,钮四周装饰金银片镂刻的宝相花座,其外围布满金银片细雕的花枝并伸出花蕾,还有金银箔片制作而成的蜻蜓、蝴蝶、燕子等平脱图案,花苞、茎叶等金光熠熠,飞鸟在花丛中嬉戏飞翔。
唐镜观大唐
唐镜观大唐作者:侯蓓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6期摘要: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唐代是铜镜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唐代铜镜40面,形制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等;主题纹饰有人物故事、瑞兽葡萄、瑞兽鸾鸟和花鸟等,制作精良,照映出欣欣向荣的大唐社会风貌。
关键词:唐代铜镜;纹饰;宣城铜镜,亦称“铜鉴”“照子”。
正面光亮,清晰可鉴,可正衣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铜镜背面多有花纹或铭文,折射出时代特征与审美情趣,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以及艺术价值。
从最早有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到清末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金属器物中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产生影响最普遍的实用器,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宣城市博物馆收藏的铜镜数量丰富且成序列,现藏有战国至清代的铜镜475面,琳琅大观,美不胜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多元开放。
继两汉之后,铜镜制造业在唐代又达到另一高峰。
唐代铜镜的制作技术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使镜面更加光洁,映影更加清晰;造型上形制不一,除圆形外,出现菱花形、葵花形、方形、八角、亚形等镜形;装饰上多采用浮雕式,不施地纹,构图简洁美观,纹饰摆脱了两汉以来神秘怪诞的气氛,纹饰更贴近社会现实,多以鸾鸟、瑞兽、花卉及人物故事等内容为主。
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向皖南山区过渡地带,自古就盛产铜和锡等矿产。
商周时期,皖南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业兴起。
在汉代,宣城为丹阳郡的郡治所在地,丹阳郡是唯一设有铜官的郡国,所产铜名为“丹阳铜”,盛极一时,赞誉很高。
在唐代,宣城为上州大郡,是江南五大中心城市(润、越、宣、苏、杭)之一,人丁兴旺,经济发达,凭借丰富的矿藏资源、“驰禁”的冶金政策和规范的冶金制度、优越的水运资源,宣城一带铜矿采冶依然繁荣。
宣城市博物馆也因此得天独厚,收藏唐代铜镜40面。
从意象思维的角度探析唐镜纹饰的人文思想
天工|2021年第10期[摘 要]通过视觉观察、记忆回想,人们可以认识到没有直接作用的事物,将认识的层面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全新的思维方式。
试从意象思维的视觉基础和生成过程的视角出发,结合视觉表象、记忆余象和意象替换的思维方式,对唐代铜镜的装饰纹样、图案组织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纹饰要素的人文思想。
[关键词]意象思维;唐镜纹饰;人文思想;视觉表象;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J5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0-0026-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张晨.从意象思维的角度探析唐镜纹饰的人文思想[J].天工,2021(10):26-27.从意象思维的角度探析唐镜纹饰的人文思想张 晨 景德镇陶瓷大学作者简介:张晨(1994.12—),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艺术专业,研究方向:陶瓷装饰设计。
唐代经济的繁荣使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愈来愈高,这一变化使唐代的纹饰对动物、植物等自然题材的选取与运用开始有了意象的思维变化。
关于“意象”,笔者认为它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意”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象”的结合,从不同的方向或维度去思考,对意象的理解亦有不同。
《周易》中的“象”是天地之象,是将自然界中的天、地等物象通过模拟、归纳、概述的方式进行有机的处理,并以卦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符号化的象[1]。
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意象”的注释则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的信息所作的加工和描绘,和知觉图像不同,意象是抽象的,与感觉机制无直接关系,精确性较差,但可塑性却较大”[2]。
它的侧重点是以人们的视觉经验为主要来源,和与之无关的事物产生一种联系的心理意象。
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周易》中的“象”是一种形式化的标志,缺少主观色彩,不符合唐代所追求的象之美,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意象的阐述更符合我们今天的意象思维。
一、从视觉表象的思维方式分析在认识物象的过程中,若将对物象的主观感受与自然流露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唐镜摘要: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
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1)2-135-02作者:吉首大学伦理学所教授;湖南,吉首,41600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其主流精华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种种传统美德的思想基础,是现代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思想渊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华,可以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对人的评价很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文”、“人道”、“人伦”、“人性”这样一些表达人文精神的概念、范畴以及崇尚文明教化、高扬人的价值、倡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种种论述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用。
1.远天近人。
中国文化从不追求空想的精神“天国”,总是把理性的目光聚焦于现实人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强调的是保持和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
这种“远天近人”的宗教态度,是孔子为我们开启出来的文化之原。
人的生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都在现实的人生之中,在人际关系之中,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便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2.人为万物之灵。
中国文化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给人以很高的地位。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荀子·王制》)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老了·二十五章》)邵雍认为:“惟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把人与天地并立为“三才”,而且只有人才能参与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
正是这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观念,使得中国文化在其源头上就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羁绊,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来建构、以人心和人生为观照,给个人设计、归属取向、社会理想都打上了鲜明的人文主义烙印。
3.以民为本。
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
“夫民,神之主也。
是已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民,神之主也。
”(《左传·僖公十九年》)“民者,君之本也。
”(《春秋·榖梁传》)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200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管子·霸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民恶忧劳,我佚乐之。
民恶贫贱,我富贵之。
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上观于贤,下听于人”、“人有非上之过,所谓正士”(《管子·桓公问》)的民本原则。
这些思想和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主性精华的内容,值得认真总结。
4.以生为乐。
中国文化教导人们追求一种快乐的人生。
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孔子非常赞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也”(《论语·雍也》)的乐观主义精神。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孔颜乐处”只看成是儒家的一种教义,“孔颜乐处”的真正含义就是要人们追求和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这种以生为乐的价值观,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意识、一种文化、一种民族性格。
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不仅是人文的,而且是自然的神圣的。
它追求人的世界、自然的世界、超越的世界的联系与勾通,是一种生态的哲学人学。
1.天人相通。
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与人不是根本对立的,也不是截然分离的,天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天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天道与人性实通一而无二。
这就是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天地人只是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
”(《语录·十八》)这种天人相通的理论,其目的就是要把自然与人文贯通开来,其实质是要说明和论证宇宙之根本乃是人伦道德之最高准则,道德原则乃是宇宙根本在人类社会的具体展现,宇宙之理也就是人伦日用之理。
在人为性,在物为理,在事为义,都是宇宙根本的体现。
2.天人协调。
中国文化不仅讲人与万物一体的道理,而且更强调热爱自然、与自然心心相应、同气相感,强调在行动上要促使各种生命的蓬勃发展。
《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右民。
”《系辞》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地而无违,后天地而奉时。
”这种“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仁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的思想,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血脉相连、痛痒相关的生命整体,把人与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家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赞天地之化育。
在中国文化中,人在自然界的作用就是“参赞化育”。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中庸》)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中国文化观念中,自然界是伟大的,但自然界的伟大是由人来完成的;自然界是有目的的,但自然界的目的是由人来实现的。
由于人能够推致而实现其诚性,认识到天地化育之道,因此能承担起“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传》)。
中华民族历经多种变故,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并绵绵不断地在弘扬人文中开拓自我,所依赖的就自强不息的生命活力。
这种生命活力在后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
1.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秦伯》)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滕文公下》)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件。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勿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范仲淹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
”(《岳阳楼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文集·性理拾遗》)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这既是一种宇宙情怀,也是一种德理性,更是一种文化自觉。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之有责焉”(《顾夷武·日知录》)更是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往今来无数贤达的仁人志士,禀承这一民族传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
2.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
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把困难、挫折、痛苦作为人生的财富,把坚贞不屈、不畏艰险、不惧挫折、奋斗不息作为精神追求。
正是这种民族文化,锻造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3.人能弘道的入世精神。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里仁第四》)为仁由己的人生态度对中华民族主体精神的培育有重要影响。
孟子的“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朱熹的“实用其力”,“无不可至”(《四书集注》)王夫之的“圣人之志在胜天”,“修身以俟命,慎动以永命,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读通鉴论·卷二四》)都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说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积极进取,就能有所作为。
四、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中华民族历来有“见危授命”、“威武不屈”的精神。
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从来不乏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赴汤蹈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1.不为权势、财富所动。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特别强调“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荀子说:“义之所在,不倾于权。
不顾其利,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荣辱》)主张以道德情感来抑制其个人欲望,要求在“利”与“义”发生冲突时,“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一种君子人格。
这既是是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重要原则,也是个人道德践履方面的重要内容。
2.临危赴难、勇于献身。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在危难面前,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宁可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这才是高尚的人。
这种“临大节而不可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人生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
六、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中国文化主张“自天子以至庶人一俟以修身为本。
”(《大学》)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孟子强调“吾善养吾浩然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