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科普惠农取水稻茎秆中的汁液,这种虫害会导致稻株干枯,进而严重影响水稻生长,严重时会出现稻丛枯萎死亡[2]。
防治方法:每667m 2地可以使用含量为20%的吡虫啉对水50kg,对患病水稻进行喷施,或者用含量5%的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g 对水50kg,对患病水稻进行喷施,防治水稻稻飞虱。
2.2卷叶虫水稻卷叶虫害同水稻自身品种和当地气候有着直接关系,如,湿润的稻田就非常容易发生卷叶虫害,反之高温干燥的气候则不容易发生这种虫害,这种虫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稻的抽穗率,导致水稻产量降低。
防治方法:水稻卷叶虫幼虫龄期,使用杀虫单粉剂50g 对水65kg 或是15%杀虫双水剂200mL 进行喷洒。
在这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细雾,有利于增加药液在水稻株秆上的附着率。
2.3稻蓟马稻蓟马是一种非常小的虫,这种虫害呈黑褐色,同时还具有很快的爬行速度,一旦水稻感染到这种虫害后,稻叶表面出现星点白斑,同时呈现出卷曲情况。
防治方法:预防这种虫害必须做好幼虫期灭杀工作,每667m 2地使用45%乐果乳剂2000倍稀释液对水稻进行喷洒,在药剂喷洒时,及时做好补充施肥工作,确保水稻正常生长。
3结语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必须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所发生的病虫害,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水稻正常生长,促进水稻产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1]农程.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4(21):23-24.[2]王富莲.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0):53-53.K【科普惠农植物保护与栽培ZHI WU BAO HU YU ZAI PEI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及防治方法李智青海省农牧厅810008稻纵卷叶螟为杂食性害虫,又称卷叶虫、裹叶虫、副壳虫等,属翅目螟,广泛分布于全国稻区,尤以南方稻区发生密度大,为害较重。
1危害特点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
穗后特别是抽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千粒重下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前胸背板 黑点不明 显
前胸背板
前后缘各 出现2黑 点
前胸背板后 前胸背板前缘2
缘2黑点变
黑点侧出现小
为2三角形, 点组成的括号,
可见中后胸 中后胸斑成黑
斑纹 褐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中后胸背面 有8个毛片, 前排6个,后 排2个
卵:长约l毫米,椭圆形,扁平而中稍隆起,初产白 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被寄生卵为黑色。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4. 发生规律
9-11代区: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周 年繁殖,无越冬
6-8代区: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福建南部,以少数幼虫、 蛹越冬
5-6代区:南岭以北到北纬31地区,少数蛹越冬 4-5代区:长江以北到陕西秦岭一线以南地区,不能越冬 1-3代区:秦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华东,
不能越冬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成虫习性 ➢ 远距离迁飞习性 ➢ 喜群集在嫩绿、阴湿的稻田 ➢ 有一定趋光性,对金属卤素
灯趋性较强 ➢ 需补充营养 ➢ 喜在嫩绿、宽叶、矮杆水稻
品种上产卵,卵产在中、上 部叶片上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5. 生活习性
幼虫习性 ➢ 取食特点:表面食叶肉→叶尖卷→整叶纵卷 ➢ 第3-5龄幼虫有转苞为害习性 ➢ 4龄后食量大增(食叶量占幼虫总食叶量的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谢谢!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课件
6. 螟虫的测报
发生期中期预测—以发育进度(分龄分级)预测法为代表 一般在当地常年化蛹始盛期随机取样调查2-3次,每次查30-50 头活虫,记录幼虫龄期和蛹分级,并分别计算出其所占比例%和累 计比例%(如下图表) 可准确预测二种螟虫的比例及下一代卵孵盛期、高峰期,确定 穗期主要螟虫对象及防治适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中一种重要的害虫,对稻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稻区,稻纵卷叶螟被广泛分布,对稻株叶片进行蛀食危害,使稻株的光合作用减弱,导致稻株的生长发育受阻,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生活史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在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一年发生2-3代,卵期约为4-6天,幼虫期约为12-14天,蛹期约为6-8天。
幼虫主要在稻叶上进行蛀食,通过对稻叶进行卷曲形成避免敌害和干扰气流的保护环境,使得幼虫更容易获得食物并防止捕食者的侵害。
稻纵卷叶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稻叶被蛀食形成不同大小的斑点,严重时会出现叶尖弯曲、植株枯萎、穗小、抽穗延迟等症状。
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在水稻穗上进行蛀食,不仅直接危害稻粒的发育,还会造成水稻的白粉病和赤霉病的发生。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田间管理方面,可以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增强稻株的竞争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及时深耕、整地和及时收割退田,清除田间杂草和稻草等,减少害虫栖息地。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蜂和捕食性昆虫等天然敌害因子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发生。
可以引入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多眼眉寄蝇、胸斑蜡蝉和蚜茧蜂等,进行天敌增殖。
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
常用的化学农药有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噻虫嗪等,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是在使用化学农药时要注意使用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对环境和农田生态造成污染。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对稻作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害虫,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其发生。
合理的田间管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保障稻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发生规律如下:
1.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喜欢在稻叶上钻洞,形成“卷叶”或“折叶”,从而干扰稻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2. 季节规律:稻纵卷叶螟主要在稻季期间活动,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北方地区)或在7月初至8月底(南方地区)出现高峰期,此时幼虫数量极多,容易对稻株造成严重危害。
3. 影响因素: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气候、田间管理、品种等因素的影响。
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利于害虫的繁殖和发生,同时稻株的栽种密度和肥料、水分等管理措施也会对害虫的数量影响较大。
抗旱性、生长势强的品种更能抵抗稻纵卷叶螟的侵害。
4. 防治方法:针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质苗种、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化学防治等措施。
应根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害虫,其发生规律对水稻生长和产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农作物生长季节,稻纵卷叶螟的大量繁殖和危害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了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并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对保障水稻生长和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性规律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多年生害虫,其发生规律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
一般在水稻生长期内,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间,这个时期正是水稻生长旺盛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内,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会急剧增加,给水稻生长带来危害。
2. 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繁殖受到温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
温度和湿度适宜时,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会明显加快,一般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摄氏度,相对湿度在60%-80%左右。
充足的光照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繁殖也有促进作用。
3. 天敌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还受到外界环境和天敌的影响。
如果在水稻生长期内,天敌种类多样且数量充足,天敌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采取相应的绿色防控技术至关重要。
二、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技术1. 生物防治在稻田中使用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是一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可以通过引入捕食性昆虫或鸟类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如猛细小蜂、蚜小蜂等。
一些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植物可以被种植在水稻田中,起到驱赶和抑制稻纵卷叶螟的作用。
玉米、蒲公英等植物可以释放出一些气味物质,对稻纵卷叶螟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3. 生物农药在农田喷洒一些生物农药也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这些农药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不会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4. 生态工程在水稻田中通过种植芦苇、茭白之类的植物,形成一个复合生态,促进天敌的繁殖和捕食,减少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以上便是一些常见的绿色防控稻纵卷叶螟的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危害水稻的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绿色防控技术,并试图揭示其发生规律。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季节分布:稻纵卷叶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期。
其发生与气温、湿度、光照等因素密切相关,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光照充足时,稻纵卷叶螟容易大量爆发。
2. 生物特性: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寄生于水稻植株上的昆虫,以水稻叶片为主要食物,并能在叶片上卷曲形成卷叶,不仅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还容易导致水稻产量下降。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宿主植物、天敌数量等。
一般在气温较高、湿度适宜的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会有明显增加。
二、绿色防控技术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的防治方式。
比如利用蚜茧小蜂、食蚜蝇等捕食性昆虫对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植物保护剂:目前研究表明一些植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可以作为植物保护剂使用。
比如番茄提取物、薄荷提取物等对稻纵卷叶螟有一定的驱避和杀灭效果。
3. 养护土壤生态系统: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益生菌的充分生长,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力,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4. 生态环境调控: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对稻纵卷叶螟的自然控制能力。
1. 天敌引种与释放:利用外来天敌引种和释放,增加天敌的数量,形成天敌与害虫之间的动态平衡,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植物提取物研究:对一些植物提取物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提取物,并优化提取工艺和使用方法,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4. 绿色化学农药研究:研发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绿色化学农药,减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保证对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它会在稻田中产卵并吃掉稻苗、卷叶和穗。
其发生规律与防控行为对于稻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以及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旨在帮助农民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控制此类害虫。
1.危害时期稻纵卷叶螟在春、夏两季比较活跃,主要危害期为3-4月和6-8月。
夏季的害虫数量一般较多,在梅雨季节时更容易大量繁殖并对稻田造成较大的危害。
2.寄主选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同时也可危害其他植物,例如玉米、高粱等。
害虫多半选择新近移栽的嫩苗和还未成熟的稻穗进行危害。
3.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在成虫状态下是黑色的细长蛾类昆虫,繁殖能力较强,一般会在晚上活动。
雌蛾在寄主上产卵,虫卵呈白色或淡黄色,孵化后的幼虫则为白色体形较小、头部宽大、足部器官发达。
幼虫发育期一般要经历5-6龄,全寿命约40-60天。
绿色防控技术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优势生物抑制或控制害虫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稻田的生态环境,并且对土壤和水体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利用一些有效鸟类、昆虫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驱逐、控制或杀灭的技术。
在稻田中可采用捕获器、草屑罩和跑光带等物理防控手段。
例如悬挂在稻田中的稻草可以吸引稻纵卷叶螟,同时防止它们飞行,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合适的农药对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的技术。
但应注意选择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按照药物的适用规范和用量,正确使用农药,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水源等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监测。
总结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都是较为复杂的,需要科学家和农民共同努力,学习并使用各种防控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从生态角度出发,既要注意防治稻田害虫又要保护环境,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稻纵卷叶螟汇总
2、卵:
约1毫米,椭圆形, 初产白色透明,近 孵化时淡黄色。
3、幼虫:
老 熟 时 长 14—19 毫 米 , 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 绿色,成熟幼虫红色。
4、蛹:
超高产水稻的田间长势
超 高 产 田 块 田 间 穗 子 形 态
稻 纵 卷 叶 螟
稻纵卷叶螟(成虫、蛹、卵、幼虫)
四(2)代危害状
五(3)代危害状
稻纵卷叶螟为害状
初孵幼虫取食Leabharlann 叶,出现针头状小点,随虫龄
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
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
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
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为
水稻主要害虫,还为害麦
子、玉米、谷子、红薯等
作物及草。
识别
长 7—10毫 米 , 初 黄 色 后转褐色,长圆筒形。
生活习性
1、越冬:以幼虫和部分蛹在田边,沟边杂草(禾本科)上越冬。 2、生活史:多发生5—6代,此虫有世代重叠现象,是一种迁飞性害
虫,有随季风,夏季向北迁飞,秋季向南迁飞的特点。
3、生活习性
A、夜出性 B、趋光性 C、喜欢嫩绿,趋湿性,分蘖期和孕穗期重 D、群集性 E、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 F、卵喜欢产于稻叶宽的品种,散产于叶中脉附近,
2—5粒。 G、2龄以后幼虫才卷苞。
发生与环境
中温高湿利其发生,温度21—28℃,RH90%以上,如连续阴雨,发 生就重。
稻纵卷叶螟各期虫态
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协调化 学防治与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矛盾,将幼虫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 平之下。
稻纵卷叶螟发生流行特点、发生规律和有效防控技术试验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5.016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作为优质水稻高产区,当地稻纵卷叶螟问题较为严峻。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当地水稻总产值,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应基于稻纵卷叶螟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虫害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南丹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提出有效的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凤凰山脉的余脉,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mm,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无雨,春、秋季干旱频繁。
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2℃。
≥10℃的年活动积温为5233℃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257h,由于气候特点所致作物病虫发生比较严重。
水稻作为南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培育优质水稻,并在栽培中运用绿色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切实要求。
基于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深入,各生产区水稻产量与品质直线上升,但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
南丹县水稻种植经验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水稻主要培育地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病虫害问题越发严重,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南丹县示范稻区作为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试验地,针对当地常发的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降低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切实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一、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南丹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寒山区中稻区,4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水稻和育期在150d以上,水稻生长期受到2代以上稻纵卷叶螟为害。
境内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常见害虫,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会直接影响水稻栽培种植产量与质量。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爆发性发生,年发生面积在8万亩次以上。
主要表现为:来势猛、发生量大、为害严重、主迁峰提前、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为害虫时间拉长、常规杀虫剂防治达不到应有效果。
农业昆虫学稻纵卷叶螟田间危害调查
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与为害程度调查一、目的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
水稻害虫是影响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因子。
稻纵卷叶螟是华南水稻产区的主要害虫之一。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主要以幼虫为海水倒,缀叶成纵苞躲藏其中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仅留下白色小下表皮。
苗期受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甚至枯死;分蘖期至拔节期受害,分蘖减少,植株缩短,生育期推迟;孕穗后特别是抽穗到齐穗期剑叶被害,影响开花结实,空壳率提高,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就此问题,我们小组于九月十七号去跃进北的水稻田里进行了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调查。
田间实习是农业昆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昆虫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田间虫害调查,加深对农业昆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开展农业害虫调查的能力,进一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调查方法1、调查内容稻纵卷叶螟危害程度危害症状:叶片纵卷成筒状,有丝状物缀合两边叶缘,部分叶尖折向正面或者只卷一边叶缘。
2、调查田块选择广州华农跃北农场水稻试验田3、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4、取样单位和数量取样五点,每点5丛,一共25丛,叶片总数225三、调查表格设计调查时间:9月17号调查地点:华农跃北农场水稻试验田调查方法:五点取样法调查人:叶片总数卷叶数被害率虫口数样点标号被害株数第一点166 27 16.26% 0第二点147 34 23.13% 2第三点149 9 6.04% 3第四点219 53 24.20% 3第五点156 19 12.18% 2合计837 142 16.97% 10四、结果统计与分析1、在我们选取调查的5点中,最高被害率是24.20%,最低被害率是6.04%,其中有一点低于10%,两点高于20%2、调查田里的稻纵卷叶螟危害较严重3、小组调查时,由于条件限制无法下到田中央,只在周围田埂边分散取五点,可能导致结果稍有误差五、结论调查田里的稻纵卷叶螟危害较严重,虫口数量少,说明没有及时防治虫害,幼虫危害完水稻之后跑掉了。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严重危害稻谷的害虫。
它主要危害水稻,严重影响稻谷产量和品质。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寄生在水稻的叶片内,大量吸食叶片汁液,造成叶片卷曲和枯黄,严重的话还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出发,介绍其防治措施和方法,以期对农民朋友有所帮助。
稻纵卷叶螟主要通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生长发育阶段来完成其生命周期。
卵期一般在5至7天,幼虫期约20天,成虫寿命约7天。
稻纵卷叶螟的卵在水稻叶片上产卵,卵呈黄色,并集中在叶片的背面。
每个卵团中一般有20-60粒卵,成熟的卵约0.5mm长。
卵经过5-7天孵化成幼虫,幼虫期共分为六龄幼虫。
幼虫期内,它们主要以叶片为食,不停地吸食叶片表皮细胞的液汁,其食量可达到其体重1500-2000倍。
蛹期一般在土中完成,需7-10天。
而成虫常在夜晚飞翔,由田间悄悄飞入座养,约能活动7-10天。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主要受气候、天敌、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的影响。
气温和湿度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
春季气温上升和雨水增加,适宜稻纵卷叶螟的卵和幼虫孵化和发育。
气温高湿度大也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且有利于虫害的大量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也对其发生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蜻蜓、蚜蝇、蚜虫都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能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宿主作物和栽培措施也会影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在稻田中适当间作一些驱虫植物,如金鱼草、一串红、龙葵等,都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防治效果。
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和方法。
可采用物理防治,及时清理和销毁种植区周围的草木,尽量减少害虫的寄主环境。
可以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农药进行喷洒或施放,进行全方位的喷雾以达到灭杀害虫的目的。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用药量进行操作,以免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危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稻田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幼虫会卷叶损害稻株,严重影响稻米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主要发生在稻米季节,特别是稻米生长期间。
蛾的成虫体长约为12-15毫米,翅展为25-28毫米,翅膀前缘呈红褐色,翅膀后缘为白色,整体呈灰褐色。
成虫喜欢在稻田附近的杂草、草丛和其他植物上越冬。
一旦春天来临,它们就会飞到稻田上产卵。
幼虫孵化后,它们会钻进稻叶中卷成卷叶捕食。
这种卷叶行为导致稻叶受损,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影响植株生长和产量。
在重度受害的情况下,稻株会出现倒伏和减产。
幼虫经过几个发育阶段后,会结茧成蛹,然后在茧中度过静止期。
大约10天后,成虫就会破茧而出。
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在文化防治方面,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害虫的繁殖和发生。
首先要选择优质耐病虫的稻种进行种植,以增加稻株的抵抗力。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害虫的滋生地。
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措施也有助于稻株的健康生长,减少害虫的侵害。
生物防治是一种可持续、环保的防治方式。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一些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蚂蚁、蛞蝓和天牛等,可以有效地吞食稻纵卷叶螟幼虫。
寄生蜂也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它们会寄生在螟虫体内,从而控制其数量。
化学防治是一种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喷洒杀虫剂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洒,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注意剂量和时间的控制,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伤害。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对稻田的稻米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
采取综合管理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包括文化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提高稻米产量。
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一、形态特征
成虫—卵—幼虫—蛹世代循环,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叶肉为害。
二、为害症状
水稻分蘖期至抽穗期都能遭受稻纵卷叶螟的为害,主要以幼虫取食稻叶片叶肉(仅留下表皮);一头幼虫一生取食5—10片叶子。
三、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为迁飞性害虫,先自南向北而后自北向南迁飞;全国稻区自南向北一年发生11—1代不等。
四、影响发生的条件
气候条件:稻纵卷叶螟是随季节性气流往北(夏季)往南(秋季)迁飞性的害虫。
栽培条件: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氮肥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为害重。
五、调查方法
在田间见到稻纵卷叶螟蛾子10天后,采用五点取样法,每点调查5丛水稻;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六、防治技术
1、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
2、当分蘖期25丛禾超过15个新虫苞、孕穗期25丛禾超过10个新虫苞时,立即药剂防治。
3、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①每667㎡用“甲杀”或“宇蛙”70—100毫升;②每667㎡用“赛燕”或“宇旺”70—100毫升。
以上药剂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轮换使用。
七、防治中常见的错误方法
1、见虫打药,等到卷叶很严重甚至白叶时才去防治。
2、追求速效性,期望上午用药,下午就死虫,或者是死虫速度越快越好。
3、喷水量不足。
防治稻纵卷叶螟在水稻分蘖前一亩地喷水量不低于30公斤,后期喷水量不得低于45公斤。
4、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虫龄多、虫龄大,造成难打难治。
5、农户总是认为要一虫不留,打药频繁;即增加成本又污染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识别;为害;发生
文献标识码 A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
称卷叶虫、白叶虫、刮叶虫、苞叶虫等。
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
其影响水稻发育,降低千粒重,使秕谷增加,一般田块减产10%~20%,严重者达60%以上。
幼虫主要为害水稻,也可为害麦类、粟、甘庶,并在稗草、马唐、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栖息。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为小型蛾类,体长8~9 mm,翅展18 mm。
翅黄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斑,中间1条很短,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
雄蛾前翅前缘中央有1个突起的小黑点,黑点附近有暗褐色毛和黄褐色长毛。
后翅有2个横带,外缘有灰黑色宽带。
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
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旁,雄蛾尾部举起。
1.2 幼虫初孵幼虫长1~2 mm,头黑色,体淡黄绿色。
2龄虫头淡黄褐色,两边各有1个黑点,体黄绿至绿色,前胸背板有2个黑点。
3龄体长5~6 mm,前胸背板有4个黑点,中、后胸背板各可见2个黑点。
4龄体长8~9 mm,前胸背板的黑点外侧2个变成括弧状,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气门黑点状。
5龄体长14 mm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
老熟幼虫体长14~19 mm,头褐色,全体橘红色。
腹足跗钩39根左右,为单行三序缺环。
预蛹时体橙黄色,体节膨胀。
1.3 卵蛹体长7~10 mm,圆筒形,尾部尖削,有8根臀棘。
初蛹体淡黄白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或褐色。
翅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近前缘有两根棘毛排成两纵行。
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成虫体较稻卷叶螟略小,前翅有3条灰黑色纹,横贯全翅,外缘灰褐色宽带两端内折成“]”形。
1.4 蛹卵扁平椭圆形,长1 mm,宽0.5 mm,初产时乳白色,卵壳表面有隆起网状纹。
孵化时淡黄色,眼点黑色,孵化后残留卵壳白色半透明。
被寄生的卵赭红至紫黑色。
卵散产在稻叶的正、背面和叶鞘上。
2 为害症状
2.1 叶片初孵幼虫多在稻苗心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和稻蓟马为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呈小白点状,称“啃食白点期”。
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皮,呈白色短条状,吐丝纵卷叶尖1.5~5 cm,称“卷尖(束腰)期”。
3龄幼虫啃食叶肉,呈白斑状,纵卷叶片虫苞长10~15 cm,称“卷筒期”。
4龄以上幼虫暴食叶片,食肉留皮,称“暴食白叶期”。
1头幼虫可食稻叶6~10片。
老熟幼虫在稻丛下部枯叶鞘内、枯黄叶片稻丛之间、老虫苞里、新鲜叶片和田边杂草丛间叠苞结茧化蛹,或在土隙缝中化蛹。
2.2 穗部显纹纵卷叶螟在穗期还能群集钻蛀茎秆,造成枯孕穗和白穗。
3 生活习性
3.1 成虫稻纵卷叶螟夜晚活动旺盛,有明显生境选择习性,趋嫩绿、趋密蔽、趋光、群集和取食花蜜的习性。
取食女贞花、紫云英花、棉花、瓜类花蜜等。
雌蛾有趋嫩绿选择产卵的特性,19:00~0:00时产卵尤盛,卵散产于稻叶正背面和嫩叶鞘上,稻分蘖至孕穗期多产于上部1~3片叶,孕穗至抽穗期多产于剑叶,1头雌蛾产卵90~177粒,产卵期4~5 d,寿命6~17 d。
3.2 幼虫幼虫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幼虫经14 h即死亡。
同年繁殖为害区为北纬20°,1月均温16℃等温线以南。
常年越冬区为南岭山脉以南,1月均温16℃等温线为常年越冬区;1月均温4~16℃等温线之间、南岭山脉以北至北纬30°附近为越冬区;1月均温4℃等温线为间歇零星越冬区。
冬季死亡区为北纬30°以北。
各虫态历期因地区、代别、温度、食料等条件而不同,幼虫期13~32 d。
3.3 卵卵期3~7 d。
3.4 蛹蛹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蛹经16 h死亡。
蛹期6~22 d。
4 发生规律
4.1 发生世代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世代重叠发生,全国1年发生1~11代,分为5个大区。
①南海9~11代区,主要为害代是第1~2代,于2~3月为害早稻;6~8代于7~9月为害晚稻。
②岭南6~8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害早稻;第6代于9~10月为害晚稻。
③江岭5~6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6~7月上旬为害早稻,第5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晚稻。
④江准4~5代区,主害代是第2~4代,于7~9月为害早稻、中稻和晚稻。
⑤北方2~3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7月中旬至8月为害中稻。
1个世代历期1个月左右,5月份之前和9月份之后为35~40 d以上。
4.2 越冬及初次虫源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
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
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
特性。
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
迁入区域分为主要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1个发生区或1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
高山区还有垂直迁飞现象。
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发生。
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当地很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4.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3.1 发生时期。
3月至4月上旬成虫迁入我国南海9~11代区。
4月中旬至5月下旬,迁入岭南区和岭北亚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迁入江淮区,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由江南亚区迁入江淮北部,由江淮南部迁入北方2~3代南部。
2~3代区成虫羽化后,再迁至黑龙江等东北稻区。
7~8月台风影响,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成虫向南回迁,形成福建、广东南部、浙江温州的回迁虫源。
北方稻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2次虫蛾迁出峰向南回迁。
在安徽该虫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1代为6月上中旬,2代为7月上中旬,3代为8月上中旬,4代为在9月上中旬,5代为在10月中旬。
4.3.2 气候因素。
本地虫源或部分迁入虫源时,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候因子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导因素。
发育适温22~28℃,成虫盛发和卵盛孵期,雨日10 d左右、雨量100 mm左右、温度25~28℃,相对湿度80%以上,则大发生。
气温28.5℃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成虫死亡率94.4%,每天有4 h气温35℃,相对湿度70%以下,初孵幼虫死亡率达90%以上。
4.3.3 栽培因素。
水稻分蘖至孕穗期,特别是氮肥多,稻叶嫩绿,郁蔽度大,灌水深的田块,发生尤重。
4.3.4 天敌。
稻纵卷叶螟天敌主要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2大类,目前已超过100种。
在我国主要稻产区其寄生性天敌约有42种,其中卵寄生性天敌4种,幼虫29种,蛹9种,主要种类有22种。
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蚂蚁、隐翅虫、步甲、瓢虫、蠼螋等7大类,主要有蜘蛛6种、步甲7种、青蛙3种、蠼螋2种、蚂蚁3种、隐翅虫2种、瓢虫2种。
有研究表明,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为最优势种群,占80%以上。
参考文献
[1]徐成明,杨孝年. 毒死蜱、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79-6480.
[2]陈正冬,占红木. 99%绿颖乳油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07,38(4):415-417.
[3]刘明熙,胡长安,施守华. 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86.
[4]甄洁,朱信涵,张桂玲. 三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效果[J]. 农技服务,2007,24(4):76.
[5]戴元才,缪为文. 射阳县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36.
[6]谢万森.2006年福安市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87-88.
[7]陈晓芳,薛中翠,李然,等.稻纵卷叶螟的重发原因及治理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22. 农技服务,2008,2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