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症状与发生规律

摘要介绍了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关键词水稻;稻纵卷叶螟;识别;为害;发生

文献标识码 A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属鳞翅目、螟蛾科,俗

称卷叶虫、白叶虫、刮叶虫、苞叶虫等。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其影响水稻发育,降低千粒重,使秕谷增加,一般田块减产10%~20%,严重者达60%以上。幼虫主要为害水稻,也可为害麦类、粟、甘庶,并在稗草、马唐、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取食栖息。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为小型蛾类,体长8~9 mm,翅展18 mm。翅黄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斑,中间1条很短,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雄蛾前翅前缘中央有1个突起的小黑点,黑点附近有暗褐色毛和黄褐色长毛。后翅有2个横带,外缘有灰黑色宽带。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旁,雄蛾尾部举起。

1.2 幼虫初孵幼虫长1~2 mm,头黑色,体淡黄绿色。2龄虫头淡黄褐色,两边各有1个黑点,体黄绿至绿色,前胸背板有2个黑点。3龄体长5~6 mm,前胸背板有4个黑点,中、后胸背板各可见2个黑点。4龄体长8~9 mm,前胸背板的黑点外侧2个变成括弧状,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气门黑点状。5龄体长14 mm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老熟幼虫体长14~19 mm,头褐色,全体橘红色。腹足跗钩39根左右,为单行三序缺环。预蛹时体橙黄色,体节膨胀。

1.3 卵蛹体长7~10 mm,圆筒形,尾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或褐色。翅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近前缘有两根棘毛排成两纵行。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成虫体较稻卷叶螟略小,前翅有3条灰黑色纹,横贯全翅,外缘灰褐色宽带两端内折成“]”形。

1.4 蛹卵扁平椭圆形,长1 mm,宽0.5 mm,初产时乳白色,卵壳表面有隆起网状纹。孵化时淡黄色,眼点黑色,孵化后残留卵壳白色半透明。被寄生的卵赭红至紫黑色。卵散产在稻叶的正、背面和叶鞘上。

2 为害症状

2.1 叶片初孵幼虫多在稻苗心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和稻蓟马为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呈小白点状,称“啃食白点期”。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皮,呈白色短条状,吐丝纵卷叶尖1.5~5 cm,称“卷尖(束腰)期”。3龄幼虫啃食叶肉,呈白斑状,纵卷叶片虫苞长10~15 cm,称“卷筒期”。4龄以上幼虫暴食叶片,食肉留皮,称“暴食白叶期”。1头幼虫可食稻叶6~10片。老熟幼虫在稻丛下部枯叶鞘内、枯黄叶片稻丛之间、老虫苞里、新鲜叶片和田边杂草丛间叠苞结茧化蛹,或在土隙缝中化蛹。

2.2 穗部显纹纵卷叶螟在穗期还能群集钻蛀茎秆,造成枯孕穗和白穗。

3 生活习性

3.1 成虫稻纵卷叶螟夜晚活动旺盛,有明显生境选择习性,趋嫩绿、趋密蔽、趋光、群集和取食花蜜的习性。取食女贞花、紫云英花、棉花、瓜类花蜜等。雌蛾有趋嫩绿选择产卵的特性,19:00~0:00时产卵尤盛,卵散产于稻叶正背面和嫩叶鞘上,稻分蘖至孕穗期多产于上部1~3片叶,孕穗至抽穗期多产于剑叶,1头雌蛾产卵90~177粒,产卵期4~5 d,寿命6~17 d。

3.2 幼虫幼虫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幼虫经14 h即死亡。同年繁殖为害区为北纬20°,1月均温16℃等温线以南。常年越冬区为南岭山脉以南,1月均温16℃等温线为常年越冬区;1月均温4~16℃等温线之间、南岭山脉以北至北纬30°附近为越冬区;1月均温4℃等温线为间歇零星越冬区。冬季死亡区为北纬30°以北。各虫态历期因地区、代别、温度、食料等条件而不同,幼虫期13~32 d。

3.3 卵卵期3~7 d。

3.4 蛹蛹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蛹经16 h死亡。蛹期6~22 d。

4 发生规律

4.1 发生世代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世代重叠发生,全国1年发生1~11代,分为5个大区。①南海9~11代区,主要为害代是第1~2代,于2~3月为害早稻;6~8代于7~9月为害晚稻。②岭南6~8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害早稻;第6代于9~10月为害晚稻。③江岭5~6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6~7月上旬为害早稻,第5代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晚稻。④江准4~5代区,主害代是第2~4代,于7~9月为害早稻、中稻和晚稻。

⑤北方2~3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7月中旬至8月为害中稻。1个世代历期1个月左右,5月份之前和9月份之后为35~40 d以上。

4.2 越冬及初次虫源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雌蛾在高温条件下卵巢滞育,成虫有远距离迁飞的

特性。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1个发生区或1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飞现象。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当地很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

4.3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4.3.1 发生时期。3月至4月上旬成虫迁入我国南海9~11代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迁入岭南区和岭北亚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迁入江淮区,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由江南亚区迁入江淮北部,由江淮南部迁入北方2~3代南部。2~3代区成虫羽化后,再迁至黑龙江等东北稻区。7~8月台风影响,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成虫向南回迁,形成福建、广东南部、浙江温州的回迁虫源。北方稻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2次虫蛾迁出峰向南回迁。在安徽该虫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1代为6月上中旬,2代为7月上中旬,3代为8月上中旬,4代为在9月上中旬,5代为在10月中旬。

4.3.2 气候因素。本地虫源或部分迁入虫源时,雨量、雨日、温湿度等气候因子是影响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发育适温22~28℃,成虫盛发和卵盛孵期,雨日10 d左右、雨量100 mm左右、温度25~28℃,相对湿度80%以上,则大发生。气温28.5℃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成虫死亡率94.4%,每天有4 h气温35℃,相对湿度70%以下,初孵幼虫死亡率达90%以上。

4.3.3 栽培因素。水稻分蘖至孕穗期,特别是氮肥多,稻叶嫩绿,郁蔽度大,灌水深的田块,发生尤重。

4.3.4 天敌。稻纵卷叶螟天敌主要有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2大类,目前已超过100种。在我国主要稻产区其寄生性天敌约有42种,其中卵寄生性天敌4种,幼虫29种,蛹9种,主要种类有22种。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青蛙、蚂蚁、隐翅虫、步甲、瓢虫、蠼螋等7大类,主要有蜘蛛6种、步甲7种、青蛙3种、蠼螋2种、蚂蚁3种、隐翅虫2种、瓢虫2种。有研究表明,在捕食性天敌中蜘蛛为最优势种群,占80%以上。

参考文献

[1]徐成明,杨孝年. 毒死蜱、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79-6480.

[2]陈正冬,占红木. 99%绿颖乳油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的控制效果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2007,38(4):415-417.

[3]刘明熙,胡长安,施守华. 不同药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