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改革“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
历史系赵立彬、何文平、邱捷、吴义雄、曹天忠、谷小水
摘要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近年来,历史系中国近代史课程以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专业理论,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能适应继续深造或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性教学
中山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本科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几年,我们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1840-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课程与1919-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课程统筹起来建设(在学术界这两门课程统称为“中国近代史”),继承传统,重视实践,大胆创新,发挥师生积极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理念
历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如何在新时期焕发生机,是当前所有大学历史系面临的挑战。我们认为,无论从大学的价值还是从社会的需要来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学科必须存在和发展,历史学的本科教育也不可放弃或削弱。
历年来,我们系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历史学硕士的有较高比例,也有一定数量去报考相关专业(如中文、法律、人类学),另一些则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就业。我们认为,我们的毕业生必须在历史学专业方面受到严格训练,但这种训练不能理解为单纯的钻故纸堆,更不是死记硬背某些现成的资料和结论。历史学本身是一门面对现实、充满生机的学问,历史学收集材料、判别真伪、归纳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原则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一个学生在历史学专业方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再在社会实践方面予以适当的训练,具有较广阔的视野和严密思考的能力,既了解过去,也了解现在,那么,无论他作为史学研究的后备军,还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都会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中国近代史”是历史系主干本科课程,对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国情观的形成尤其重要。中国近代史在广东翻开第一页,广东又是近代西方新事物首先传进中国的窗口,19世纪末叶以来,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广东近代纪念遗址之多是其他省区所少见的。我们在广东工作,在孙中山手创的大学从事历史教学,有责任、也更有条件教好这门课。
这几年,我系的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为国家重点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课是广东省重点课程,已往曾由著名学者陈锡祺、陈胜粦主讲;在学术传统、教学经验、教师队伍、图书资料、电脑网络、研教经费等方面条件优越;同时,我系同孙中山故居等文博单位有几十年的合作、共建关系,在本科教学方面我们可以得到较多的资源和支持,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搞好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理念,我们把教学队伍的建设视为首务。参与本项目建设的教师6人,其中教授(博导)3人,5人有博士学位。“中国近代史”课程由两名教授(博导)从头到尾主讲。任课的每位教师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影响。这是课程得以有较高学术含量的基本保证。同时,我们强调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保证时间、资源等向教学有足够投入,经常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因此,整支教学队伍共识明确,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互相促进,把科研优势体现于课程建设中。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倾听学生的意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改革,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改革得以比较顺利地开展。
二、主要做法
1、重视专业理论。我们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将相关经典文献放在本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的“教学参考阅览室”中,要求每个学生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讨论。对国内外有关中国近代史的理论及进展,我们也重视向学生介绍,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了解和讨论。如美国学者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等理论性较强的论著,是指定的必读书。对近年西方学者比较关注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问题和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视野,我们都会适当介绍,开拓学生的思路。
2、培养学术史观念,加强阅读原始资料的训练。在课程的每一章,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最主要的学者和成果,并启发学生自行检索。我们着重要求学生了解该课题或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和著作,以及近年引起重视甚至争议的新成果。例如,讲授“两次鸦片战争”时,我们让学生讨论茅海建的《天潮的崩溃》,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和有关史料,并与其他著作比较,展开争论,从而对研究鸦片战争的学术史获得较多的了解。讲授“五四运动”时,既介绍彭明、周策纵等学术前辈的著作,也介绍一些近年的新著。我们还建议学生阅读每期的《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能逐步明白,学术研究必须在充分尊重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须随时了解学术的进展和动向。利用珠海校区专的文科基地阅览室以及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要求学生随着教学进度阅读有关原始资料。对中国近代史上每个重大事件的主要资料,我们都会在讲授中简略介绍;要求学生去图书馆翻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型文献汇编。对新资料,例如1990年代俄罗斯公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新资料,及时予以介绍。通过以上训练,使学生对“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基础”、“以新资料研究新问题”的观念有基本的了解。专门开设了《中国近代史史料学》课程,进行史料学方面的系统讲授。在《中国近代社会史》、《辛亥革命史专题研究》等课程中,都大量利用原始资料,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搜索原始资料进行课程报告,锻炼学生找史料、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讨论提纲、小论文等训练中,我们很强调原始资料注引规范的训练。
3、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是近年来课程改革的重点。配合中国近代史主干课程,我们开设了实践性选修课《口述史的训练与实践》,多次举办口述史的讨论,请人类学家向学生介绍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与珠海市平沙镇建立口述史教学实践基地,结合课程组织本科生进入基地开展“记忆平沙”的口述史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现已收集第一批平沙口述史料,取得了初步的教学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记忆平沙”口述资料库奠定了基础。我们利用申报珠海市社科项目《珠海历史文化名人乡土口述史料》,将社科项目与本科教学结合起来,组织本科生分别在珠海各地采访、搜集和整理资料,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此外还进行一个主题为“近现代重大事件中的平民百姓”的口述史计划,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这一类的实践性教学基地,我们还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其他地方,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多个,满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口述史方面,我们建立一个口述史教学的课程体系,大多数近代史课程的教师都参加到这个体系中来。我们还重视近代史遗址、纪念地的考察,与珠江三角洲多家文博机构签定合作协议,定期开展考察和实习。我们要求学生除了了解遗址本身的内容外,还要注意周边环境的变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新面貌,以从近代到当代的大视野认识这些遗址、纪念地的意义。2004年3月,我系学生主办珠海校区首届“历史文化节”,我们帮助学生确定以“珠海校区周边的历史”作为主题,对内容也作了一些提示,并提供一些经费,此后完全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设计陈列大纲、联系制作展板,终于办了一个出色的“历史文化节”,不仅受到师生的赞许,还被《珠海特区报》报道。我们还利用“中国近代史”重点课程的经费支持历史系学生学术刊物《学行》的编印,学生用这个园地学习写作论文,以及进行思想、学术交流。
4、加强讨论式教学,激发创新思维。以往近代史的教学,注重事件的讲述、观点的灌输,考试则以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为主。这些做法虽不必一概否定,但的确有使学生习惯于定势思维、满足于记忆和重复的弊端。我们在教学中一再提醒学生不要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要独立思考。我们将总课时的1/5---1/4用于讨论,讨论课的方法是由师生根据近年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结合实际,共同提出论题,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拟出提纲,再进行讨论。更多是利用我系的“历史教学网络服务系统”中的“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