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规模及强度

合集下载

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群众积极参与抢救
残缺不全的房屋
灾难无情人有情

在灾难中,我们见证了中国华夏儿女的 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 中所展示出的高贵、美好,见证了时代 精神和各民族团结友爱融合,见证了社 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浑然一 体,见证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人道主 义的完美统一。
这一刻, 全国同哀悼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于唐山市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 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顷刻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化为一片瓦砾,人民生命财产及国 家财产遭到惨重损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 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1/3。地震发生在深夜,市区80%的人来不 及反应,被埋在瓦砾之下。极震区包括京山铁路南北两侧的47平方公里。区内所有的建筑物 均几乎都荡然无存。一条长8公里、宽30米的地裂缝带,横切围墙、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区 及其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滑、 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 唐山市区终身残废的就达1700多人;毁坏公产房屋1479万平方米,倒塌民房530万间;直接经 济损失高达到54亿元。全市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程全部破坏,所有工矿全部 停产,所有医院和医疗设施全部破坏。地震时行驶的7列客货车和油罐车脱轨。蓟运河、滦河 上的两座大型公路桥梁塌落,切断了唐山与天津和关外的公路交通。市区供水管网和水厂建 筑物、构造物、水源井破坏严重。开滦煤矿的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或严重破坏,井下生 产中断,近万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钢铁公司破坏严重,被迫停产,钢水、铁水凝铸在炉 膛内。三座大型水库和两座中型水库的大坝滑塌开裂,防浪墙倒塌。410座小型水库中的240 座震坏。6万眼机井淤沙,井管错断,占总数的67%。沙压耕地3.3万多公顷,咸水淹地4.7万 公顷。毁坏农业机具5.5万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万头,猪44.2万多头。唐山市及附近重 灾县环境卫生急剧恶化,肠道传染病患病尤为突出。震后,党中央和国务院迅速建立抗震救 灾指挥部。解放军和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物资源源不断地云集唐山,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紧 张的救灾工作,及时控制了灾情,减少了伤亡。市区被埋压的60万人中有30万人自救脱险。 解放军各部队出动近15万人。唐山机场一天起降飞机达390架次。京津唐电网3000多人组成电 力抢修队。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铁路系统的2万多名医务人员,组成近300个 医疗队、防疫队。空运重伤员到外省市治疗,共动用飞机474架次,直升机90架次;共开出 159个卫生专列。各级政府及时解决了群众喝水、吃饭、穿衣问题。重建家园工作1976年底着 手准备,1978年开始,10年后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唐山出现在中国大地。

汶川大地震资料

汶川大地震资料




一分钟内形成长300公里、深30公里大断裂 张培震说,考察结果显示,这次地震是龙门山 断裂带内映秀—北川断裂活动的结果。 在地震发生的短短一分多钟时间内,地壳深部 的岩石中形成了一条长约300公里、深达30公里的 大断裂,其中的200余公里出露地表,形成沿映 秀—北川断裂分布的地表破裂带。另外,龙门山 与成都平原交界的都江堰—江油断裂也发生了60 多公里的破裂。 地震地表破裂带延伸方向是从西南到东北,断 裂面向西北方向倾斜,相对于四川盆地,龙门山 沿这条地表破裂带既有向上的运动,又有向东北 方向的运动,其最大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分别达 到5米和4.8米,沿整个破裂带的平均错距可达2 米左右。



张培震指出,这次巨大地震的最根本动力来源还是青藏 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的能量积累 和释放。 印度大陆向北推挤,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 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地下的地壳厚度达60—70公里, 比四川盆地厚40公里的地壳多出20—30公里。在这种状态 下,青藏高原不可能再向上升高和向下增厚,高原内部的 地壳物质只能向东和向北扩展,导致高原在这两个方向上 的增生。由于强硬四川盆地的阻挡,在青藏高原东部与四 川盆地交界地带就形成了南起泸定和天全,北达广元和陕 西勉县、长近500公里、宽40—50公里、北东走向的龙门 山脉。构成龙门山山脉的重要岩石单元是古老的杂岩体, 这种岩石抵抗破坏和断裂的强度特别大,能够积累很大的 能量在瞬间释放形成强烈地震。 【地壳破裂】
五、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浅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 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 大。 六、影响范围 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 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 内蒙古、广西、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 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 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 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 地均有震感。

地震科普

地震科普

据仪器纪录,中国最大的地震为1950年8月5日发生的西藏察隅地震.震级Ms8.6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极震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八度区破坏范围广达20余万平方公里。

1920 年的海原大地震籍籍无名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偏远小县海原,在 94 年前发生大地震,震级里氏 8.5 级,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 个唐山大地震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

震源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极震区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强烈区域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 。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

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

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

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

[3] 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

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

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地震成因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

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

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地震的基本烈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工程建筑影响的强度。

(或者解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它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取决于地震时人们的感受或震后物体的反应程度、工程建筑的损坏或破坏程度以及地表的变化的宏观尺度。

强度与离震中的距离有关,离震中越近,强度越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大小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震级的主要意义在于根据释放的能量对地震进行分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是建筑等级划分的一个标准。

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但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地震的烈度也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地震的基本烈度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种不同的地震震级

四种不同的地震震级

到了21世纪初,地震学者普遍认为这些传统的震级表示方法已经过时,转而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的表示方法即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MW)。
矩震级MW是由基本的物理参数所计算的震级,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量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的方法计算。

但以上三种震级标度与矩震级MW不能直接进行换算和对比。
对于浅源大地震,我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往往不加区别地将它们笼统称之为“震级”或“里氏震级”,这就容易造成混乱。
附文:什么是矩震级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海域Ms8.7级地震,引发海啸,冲击了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索马里、马来西亚、缅甸、坦桑尼亚、塞舌尔、肯尼亚等印度洋及其沿岸十几个国家,死亡人数超过28万。
四种不同的地震震级(ML、MS、MB、MW)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当前,最基本的震级标度有4种:地方性震级ML、体波震级(Mb和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
前3种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频率地震波的幅度来衡量地震的相对大小的一个量。
地方性震级ML是用1秒左右的S波(或Lg)的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1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体波震级MB是用5 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量度地震的大小,面波震级MS是用浅源地震的20 秒左右的面波振幅量度地震的大小。
我国规定对公众发布一律使用面波震级MS。
四种震级适用范围区别:
ML:测量范围400km内,震级2-6级。
Mb: 深度16-100,震级4-7级。
Ms:深度20-180,震级5-8级。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

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地震级别是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准,根据地震波的振幅大小来划分,常用的级别有里氏震级、贡多震级和MS震级等。

破坏力等级是衡量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程度,包括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下面是地震级别及破坏力等级表:一、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美国地质学家里氏于1935年发明的一种地震强度表示方法,以震源处EW向上振动的振幅为基础,定义了一个用多少倍的强度表示震源处EW向上振动的振幅的单位。

常用它来表示地震的大小和强弱。

1. 震级1.0以下:无法感知2. 震级1.0~1.9:几乎无感觉,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察觉3. 震级2.0~2.9:可以感觉到,但不太明显,不会引起任何破坏4. 震级3.0~3.9:可以明显感觉到,并有响声出现,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重大破坏5. 震级4.0~4.9:可以引起瓦片摇晃、门窗晃动,但是一般不会引起重大破坏6. 震级5.0~5.9:可以造成轻度建筑物损坏、瓦片掉落等,但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严重破坏7. 震级6.0~6.9:可以引起房屋倒塌、道路毁坏等严重破坏,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承受住地震的冲击8. 震级7.0~7.9:可以引起大面积地质灾害、房屋倒塌等严重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9. 震级8.0以上:可以引起极其严重的破坏,如引发海啸、爆发火山等,对人类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二、破坏力等级破坏力等级是针对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程度而定义的,常用的等级包括轻微、一般、严重和特别严重等级。

1. 轻微破坏:仅仅造成了一些微小的损失,如家里的花瓶碎了或者书架掉了几本书。

2. 一般破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如房子的一些墙壁出现裂痕或者屋顶上的瓦片掉了一些。

3. 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如房屋的墙壁倒塌或者道路的毁坏。

4. 特别严重破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如建筑物的坍塌、桥梁的断裂等。

总之,地震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胁的危险事件。

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0年来,世界地震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091061126地震,是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对地震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更好的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防灾减灾措施。

一、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及影响范围和各次地震的损失(一)、2000年地震情况:2000年6月4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南部明古鲁省发生里氏7·9级地震。

(二)、2002年地震情况:2002年3月31日:台湾地区发生7.5级大地震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北京时间),在台湾以东海中(北纬24.4度,东经122.1度)发生里氏7.5级地震。

震中距离位于台湾岛东北的苏澳、南澳一带约30公里,距台北约90公里,距花莲约70公里。

地震波及台北、台中、台东,花莲、宜兰等地出现灾情。

截至昨晚,最新的数据显示,地震已造成4人死亡,256人受伤,另有160多人被从倒塌的房屋中救出。

(三)、2003年地震情况:2月24日,中国新疆伽师巴楚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268人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5月1日,土耳其东部宾格尔省发生里氏6.4级强烈地震,造成176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近1200座建筑物受损。

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北部发生里氏6.2级强烈地震,造成近2300人死亡、1万余人受伤。

其中9名中国员工遇难。

5月26日,日本本州岛东北地区发生里氏7级强烈地震,造成145人受伤,450座房屋遭受程度不同的损坏。

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强烈地震,造成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

地震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的70%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在地震中基本坍塌。

地震等级划分及强度

地震等级划分及强度

地震等级划分及强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1.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2.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
3.大于、等于3级,小于
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
4.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
5.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
6.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
7.8级以及8级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震中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震中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1.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3.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4.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5.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6.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7.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今天。

地震级数划分标准

地震级数划分标准

地震级数划分标准
一、地震震级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震级越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也越大。

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

震级分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近震震级(ML)和地方震震级(Ml)等几种,在大多数情况下,Ms是最常用的震级,本书也以面波震级为主要介绍对象。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和古登堡创立的里氏地震规模,其分级标准如下:
1. 弱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2. 有感地震:3-5级,人有感觉,但无破坏发生;
3. 中等强度地震:5-6级,可发生破坏性地震,人可感觉到明显的摇晃,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 强震:7-8级,会发生较强烈的破坏,人感觉到剧烈的摇晃;
5. 大地震:8级以上,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地面的剧烈运动会导致山崩地裂等严重后果;
6. 烈度:烈度不只和震级有关,也和震源深度、地表地质等因素有关。

一般而言,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烈度大,震源深、震级小则烈度小。

二、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是影响烈度的重要因素。

震源深度浅的地震,地表及建
筑物受破坏大,反之,地表及建筑物受破坏小。

根据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6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60-300公里)和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

破坏性最大的是浅源地震,有时甚至会毁坏整个城市。

三、地表地质
地表地质不同,对地震的抗性也不同。

比如山区的河谷两岸岩性松散、高角度断层多、新构造隆起影响大的河谷地区均是地震易发区;反之,河谷两岸岩层完整、岩性单一、坡度缓、侧压力小、地下水位低或埋藏较深的地区则不易引发地震。

地震级别对照表

地震级别对照表

地震级别对照表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的强度可以用地震级别来衡量。

地震级别是根据地震的震级大小来划分的,它是一个用于描述地震强度的指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地震级别对照表。

1. 震级1-2级:这种地震一般只能被地震仪器检测到,人们很难感觉到地震的存在。

2. 震级3级:这种地震可以被人们感觉到,但是一般不会造成任何损失。

3. 震级4级:这种地震可以造成轻微的损失,如房屋的轻微震动、窗户的轻微摇晃等。

4. 震级5级:这种地震可以造成一定的损失,如房屋的轻微破坏、墙体的裂缝等。

5. 震级6级:这种地震可以造成较大的损失,如房屋的严重破坏、桥梁的倒塌等。

6. 震级7级:这种地震可以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如城市的大面积破坏、道路的塌陷等。

7. 震级8级及以上:这种地震可以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如城市的毁灭性破坏、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等。

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它的发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震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提高人们的地震意识,做好地震应对准备工作,以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地震预警服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7.1级地震的详细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7.1级地震的详细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7.1级地震的详细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7.1级地震是一种具有相当巨大破坏力的地壳震动事件。

地震是地球上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壳的构造板块在地下不断移动,这些运动会导致能量聚集并最终释放,形成地震。

7.1级地震是根据地震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Mw)来分类和衡量地震的强度等级,由地震矩(地震释放的能量)所决定。

它是一个用于描述地震大小的标准,它的数值越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越大。

因此,7.1级地震具有相当强烈的震动,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7.1级地震通常会引起地面的剧烈晃动和摇晃,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桥梁的毁坏、道路的破裂等。

此外,地震还有可能引发火灾、洪水、土壤液化等次生灾害。

由于地震产生的破坏力较大,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地震并非全然灾难性的事件。

地震的发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震机制的机会。

地震的研究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地震产生的原因和机制,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以减轻地震对社会的影响和破坏力。

因此,对于7.1级地震以及其他规模较大的地震来说,我们需要加强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地震应对和减灾的能力,以保障社会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接下来的章节将围绕7.1级地震的定义、特点、破坏力以及对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探讨预防和减轻7.1级地震所需采取的措施。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和安排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将以以下结构呈现:2.正文2.1 7.1级地震的定义和特点2.2 7.1级地震的破坏力和影响3.结论3.1 7.1级地震对社会的启示3.2 预防和减轻7.1级地震的措施在正文部分,我们将探讨7.1级地震的定义和特点。

首先,我们将介绍什么是7.1级地震,为读者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地震的频率与强度 了解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

地震的频率与强度 了解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

地震的频率与强度了解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带来的破坏力可不容小觑。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活动规律,科学家们通过对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发现了地震的频率与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

本文将探讨地震的频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

一、地震频率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数千次地震,但它们的频率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地震的频率与地震烈度呈现出一定的关联。

首先,地震频率通常遵循“地震活跃带”的分布规律。

地震活跃带是指地球上一些特定的地区,地震在这些区域内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就是地震活跃带的典型代表,这里往往发生着许多规模较大的地震。

其次,地震频率还与地壳构造的复杂程度有关。

一般而言,构造复杂的地区地震频率相对较高。

这是因为在构造复杂的地方,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剧烈,从而导致了更多的地震活动。

此外,地震的频率还会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地下水的注入和抽取、火山喷发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地壳应力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地震的发生频率。

二、地震强度与地震频率相似,地震的强度也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

地震强度一般是通过里氏震级来表示,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的能量释放量来进行评估的。

从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来看,地震强度与地震频率之间呈现出一种常见的分布模式,即“幂律分布”。

幂律分布意味着有少数的大地震和大量的小地震存在着一种关联性。

更具体地说,地震的幂律分布表现为,大地震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而小地震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

例如,在地震烈度为5级的地震中,烈度为4级的地震可能会比烈度为6级的地震发生频率更高。

三、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通过对地震频率与强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

首先,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并不均匀。

虽然地震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但统计数据表明,地震在短期内的发生是呈现出一种“群集性”的规律。

也就是说,当一个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可能会出现多次余震。

地震差一级强度对照表

地震差一级强度对照表

地震差一级强度对照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地球内部的地壳断裂带上。

地震的强度大小可以通过地震差一级强度对照表来进行对比和评估。

本文将根据地震差一级强度对照表,介绍不同地震级别的特征和可能造成的影响。

一、1级地震:微震1级地震是指震级在0.0~3.0之间的地震,震感非常微弱,只有特定情况下才能被人察觉到。

这种地震通常不会造成任何破坏和人员伤亡,只有仪器才能准确测量到。

二、2级地震:轻微地震2级地震是指震级在3.0~3.9之间的地震,震感较弱,只有在室内或较安静的环境下才能感觉到。

这种地震通常不会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任何影响。

三、3级地震:轻微震动3级地震是指震级在4.0~4.9之间的地震,震感明显,能够在室内和室外感觉到地面的轻微震动。

这种地震可能会导致建筑物出现细微的损坏,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四、4级地震:轻度震感4级地震是指震级在5.0~5.9之间的地震,震感明显且较强烈,可以在室内和室外感觉到明显的震动。

这种地震可能会导致房屋和建筑物出现一些破坏,但对人员的威胁相对较小。

五、5级地震:中度震感5级地震是指震级在6.0~6.9之间的地震,震感强烈,可以引起室内和室外的晃动和摇晃。

这种地震有可能引发一些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对人员的威胁较大,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六、6级地震:强烈震感6级地震是指震级在7.0~7.9之间的地震,震感非常强烈,可以引发大范围的破坏和倒塌。

这种地震可能会导致建筑物的严重破坏和倒塌,人员伤亡的风险非常高。

七、7级地震:破坏性地震7级地震是指震级在8.0~8.9之间的地震,震感极强,可以引发广泛的破坏和灾害。

这种地震可能会导致大规模建筑物的倒塌和人员伤亡,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影响。

八、8级地震:巨大地震8级地震是指震级在9.0~9.9之间的地震,震感极其剧烈,可以引发灾难性的破坏和丧失。

这种地震可能会造成大范围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和地质灾害,对整个地区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爆破地震

爆破地震

爆破地震地震学用震级和烈度来衡量地震的大小。

(1)震级震级也称地震强度,用以说明某次地震本身的大小。

它是直接根据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确定的。

用一种特定类型的、放大率为2800倍的地震仪,在距震中100km处,记录图上量得最大振幅值(以1/1000mm计)的普通对数值,称为震级。

例如,最大振幅为0.001mm时,震级为“0”级;最大振幅值为1mm时,震级为“3”级;最大振幅值为1m时,震级为“6”级。

地震震级的能量可用爆炸能量来说明。

在坚硬岩石(如花岗岩)中,用2~3×106kg炸药爆炸,相当于一个4级地震。

一个8级地震的功率大约相当于100万人口城市的发电厂在20~30年内所发出电力的总和。

由此可见,虽然地震仅仅发生于瞬时的变化,但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却是巨大的。

(2)烈度烈度是指某一地震在具体地点引起振动的强度标准,它标志着地震对当地的实际影响,作为工程建筑抗震设计的依据。

烈度不是根据地震仪器测定的。

判断烈度大小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情况,以及地面出现的崩陷、地裂等现象综合考虑后确定的。

因此,地震烈度只能是一种定性的相对数量概念,且有一定的空间分布关系。

必须指出: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

如把地震比作装药爆炸,那么,装药量就相当于地震震级,而装药在爆炸时的破坏作用则是地震烈度。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地区可以有不同的烈度,因为在一个地震区域内,不同部位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

在地底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地面上与震源相对处,叫震中。

显然,震中区的烈度(叫震中烈度)就比其他地方的大。

所以震中烈度就是最大烈度,用以表示该次地震的破坏程度。

天然地震烈度表2、爆破地震波(1)爆破地震波的产生当装药在固体介质中爆炸时,爆炸冲击波和应力波将其附近的介质粉碎、破裂(分别形成压碎圈和破裂圈),当应力波通过破裂圈后,由于它的强度迅速衰减,再也不能引起岩石的破裂而只能引起岩石质点产生弹性振动,这种弹性振动是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与天然地震一样,也会造成地面的震动,这种弹性波就叫爆破地震波。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划分等级标准
地震通常使用几种不同的等级标准来描述其大小和强度。

两种常见的地震等级标准是“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和“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

1.里氏震级(Richter Scale):里氏震级是一种最早使用的地震测量方法之一,衡量地震的大小。

它是由Charles F. Richter于1935年提出的。

这个等级通常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其中每增加一个单位,地震的能量释放增加约30倍。

然而,里氏震级在测量大地震时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超过6或7级的大地震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2.面波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面波震级是一种更现代、更精确的地震测量方法。

它是根据地震破裂的面积、岩石的弹性模量和震源的位移来计算地震的能量释放。

这个等级通常也在1到10的连续标度上表示地震的强度,但相比于里氏震级,面波震级更适用于测量较大的地震,并提供了更准确的评估。

这些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的大小和能量释放程度。

通常,当地震级数增加时,地震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要注意,地震的破坏程度还受到地震震源的深度、震中距离、地形和建筑物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震级只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式,而不一定完全反映地震对人类和环境的实际影响。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地震等级划分标准
中国地震等级划分标准有三个阶段,从小到大顺序分别为震级、
烈度和规模地震。

震级是指根据震中远震定位法,以震级数字和次级数字表示的震
中距当地最近固定台站的地震波能量强度,其中,Ⅰ级地震波能量最小,数字介于2.0-2.9;Ⅱ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3.0-3.9;Ⅲ
级地震波能量中等,数字介于4.0-4.9,Ⅳ级地震波能量大,数字介于5.0-5.9;Ⅴ级地震波能量较大,数字介于6.0-6.9;Ⅵ级地震波能量
很大,数字介于7.0-7.9;Ⅶ级地震波能量极大,数字介于8.0-8.9。

烈度是指根据地震运动的振动烈度分级,以烈度数字和次级数字
表示的地震振动的大小,其中Ⅰ级最小,烈度数字介于2.0-2.9;Ⅱ级稍大,烈度数字介于3.0-3.9;Ⅲ级中等,烈度数字介于4.0-4.9;Ⅳ
级较大,烈度数字介于5.0-5.9;Ⅴ级极大,烈度数字介于6.0-6.9。

规模地震是指根据烈度和震级等地震参数认定的,发生在某个区
域内的一次或多次大地震,规模地震从小到大分为Ⅴ级、Ⅵ级、Ⅶ级、Ⅷ级、Ⅸ级和X级。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
4、诱发地震:在某种诱发因素作用下,使 局部地区的地应力强度达到临界状态,并进 一步造成岩层或土体失稳而导致的地震。 比如有些地方原来没有或很少发生地震, 后来由于修了水库,经常发生地震,称为水 库地震。此外,因深井注水、地下抽水等也 可触发地震。
(三)地震带
地震的震中集中分布的地区,且呈有规律的带 状,叫做地震带。从世界范围看,主要集中在 下列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大西洋海岭地 震带。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地 震带。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 山——地中海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国家 之一。
地震活动及其相关灾害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
1、基本概念 地震earthquake :地球内部介质能量 (热、应力、气)聚集到一定程度突然释放, 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大地突 然的震动,称为地震,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 积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 生的一种地质作用。每年全球共发生大小地 震500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20 次,可造成巨大的破坏。
心理性次生灾害 1、心灵的悲痛:情感反应 麻木、迷茫、拒绝,出现 定向障碍等。还有可能因 为没有救出亲人而出现的 愧疚感等。 2、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如前段时间的吃碘盐防辐 射谣言造成的盐荒。 3、盲目跟风等。
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波的性质不一 样,纵波的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 气体三态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 过固体传播。不论是纵波和横波,其传播速度 都因介质不同而有差异。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
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 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 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 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 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 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 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地质灾害-地震简介

1. 地震earthquake:地球内部某些部分在力的作用下突然急剧运动而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划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中距的不同可将地震划分为地方震、近震、远震;按震级大小划分无感地震和有感地震,或是微震、弱震、中强震、大地震;按造成的破坏性程度分破坏性地震和严重破坏性地震。

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

其中时间、地点、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时间参数称为发震时刻,除年、月、日外应记下时、分、秒;地点参数是震中经纬度和震源深度,经纬度通常以度或度、分表示,震源深度通常以千米数表示;地震的强度参数就是震级,一般记到小数点后一位。

2. 地震序列earthquake sequence:一定地区内地震的发生按时间顺序排列则形成一个地震序列。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地震序列的分析通常在一个地震活跃期内进行。

某一地点发生强烈地震后,则可把该地先后发生的各次地震合称一个地震序列。

地震序列一般可划分为:主震,地震系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一般释放的能量占全系列的90%以上);前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小地震;余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地震。

地震序列的类型包括:主震型,有突出主震的地震序列;震群型,没有突出的主震,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出来,常有几个较大的地震接连发生,最大地震的能量一般不超过全序列的80%;孤立型,只有极少前震或余震,地震能量基本上通过主震一次释放出来。

3. 地应力ground stress: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在它的内部同时产生一个与此外力相对抗的力,这就是内力。

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叫做应力。

地球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其内部产生巨大的力,这种出现在地壳中的应力叫做地应力。

4. 活动断层active fault: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距今10万年来有过活动,今后仍可能活动的断层。

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的划分
地震等级是根据地震震级大小划分的,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等级是指里氏地震等级。

这种等级是以里氏震级公式为基础,每增加一个单位表示地震的振幅增加10倍,释放出的能量增加32倍。

通常来说,地震的震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小震:里氏地震等级在1.0-3.9之间,一般不会对人造结构物和人类造成伤害。

2. 中震:里氏地震等级在4.0-5.9之间,可能会引起轻微的建筑物损坏和人员受伤。

3. 强震:里氏地震等级在6.0-6.9之间,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建筑物损坏和人员伤亡。

4. 大震:里氏地震等级在7.0-7.9之间,可能会引起灾害性的建筑物损坏和大量人员伤亡。

5. 特大震:里氏地震等级在8.0及以上,可能会引起毁灭性的建筑物破坏和大规模人员伤亡。

需要注意的是,震级只是表征地震强度的一个参量,地震的影响还与地震的深度、震源区的条件、地震后的地质灾害、地区的环境和建筑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年我国发生的地震

近年我国发生的地震

台湾花莲海 域 台湾花莲海 域 云南姚安 四川绵竹 云南瑞丽 西藏当雄 四川攀枝花 四川汶川 云南普洱 台湾屏东恒 春近海 云南盐津 云南盐津 河北文安 江西九江瑞 昌 黑龙江林甸 县 云南鲁甸 新疆伊犁 甘肃民乐 云南大 云南龙陵 辽宁海城 云南大关 云南通海县 河北邢台 西藏察隅县
6.7级 6.7级 6.0级 5.6级 4.9级 6.6级 6.1级 8.0级 6.4级 6.7级 5.1级 5.1级 5.1级 5.7级 5.1级 5.6级 6.1级 6.1级 6.1级 6.1级 6.2级 6.2级 7.6级 7.2级 7.8级 7.4级 7.3级 7.1级 7.7级 7.2级 8.5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2009年12月19日 2009年7月14日 2009年6月30日 2009年6月30日 2008年12月26日 2008年10月6日 2008年8月30日 2008年5月12日 2007年6月3日 2006年12月26日 2006年8月25日 2006年7月22日 2006年7月4日 2005年11月26日 2005年7月25日 2004年8月10日 2003年12月1日 2003年10月25日 2003年10月16日 2003年8月16日 2003年7月21日 1998年1月10日 1988年11月6日 1976年8月16日 1976年7月28日 1976年5月29日 1975年2月4日 1974年5月11日 1970年1月5日 1966年3月8日 1950年8月15日
12月19日21时02分,在台湾花莲海域(北纬23.8度,东经121.7度),发生6.7级地震,震 源深度约30公里。福建沿海各地普遍有震感。[专题] 台湾东部近海7月14日凌晨发生里氏规模6.7级有感地震,几乎台湾各地都有震感。[专题] 地震造成楚雄、大理、丽江等3个州市共205.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300多人受伤。 地震造成十多人受伤,余震区的在建农房、基础设施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专题] 瑞丽市“12.26”地震共造成9人受伤,其中重伤2人,轻伤7人。[专题] 9人死亡,11人重伤,8人轻伤,因灾倒塌房屋147间。[详细] 共造成38人死亡,589人受伤, 其中四川会理县27人死亡321人受伤,攀枝花市5人死亡 汶川大地震遇难人数及失踪人数总和超过8700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专题] 造成3人死300余人伤,发生余震300多次。[详细] 造成2人死亡42人受伤。[详细] 2006年8月25日13时51分,云南盐津县再次发生5.1级地震。地震至少造成1人死亡,31人 2006年7月22日上午9点10分21秒,云南东北部昭通市盐津县发生5.1级强烈地震。地震至 4日11时56分,河北省文安县发生5.1级地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的部分地区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江西九江瑞昌间发生5.7级地震,余震波及南昌等地。地震至少 造成14人死亡,8000余人受伤,1.8万间房屋倒塌。[详细] 2005年7月25日23时43分,黑龙江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震源距地面10公里处。地震至 少造成1人死亡12人受伤,1136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害。[详细] 2004年8月10日傍晚,云南昭通市鲁甸县、昭阳区一带发生里氏5.6级地震,地震至少导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地震規模公式
M = log10 (A/T) M︰地震規模 A︰最大振幅 T︰週期規模與能量關係 log10E = 5.24 + 1.44M E︰釋放能量(焦耳)芮氏地震規模每一單位的增加是前一單位的十 倍,也就是說規模2的地震是規模1的30倍,規模3的地震則是規模 1的900倍。目前地球所能產生的地震規模最大為9,最小為 -2 或 3,已經產生過的最大為 8.7。
目前台灣地區有兩個地震觀測網,從事每月的測震作業。其中 一個就是屬於中央氣象局的測震網。該網在一九八○年以前共 有十七個測震站(見附圖一),其儀器大多數是使用數十年之機 械型地震儀,種類很多,保養不易。而且有不少儀器年已停止 生產,零件維護十分困難。為了改進以上的缺點,自一九八○ 年起,除了鞍部站(其為國際站)、玉山站及蘭嶼站(這兩站缺電 源)外,其餘各站之地震儀陸續更新,到一九八二年全部完成。 目前該局已積極地努力增建測站,以改進地震觀測。另外的一 個測震網就是屬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台灣匯記式地震 觀測網。迄今測震站的總時已達廿個(見附圖二)。發生在台灣 本島及周圍(主要在北緯廿一度到廿六度,東經一一九度到一二 三度間),規模大於一的地震,均能由全部或部份測震站偵測站 偵測到。地震波由野外測震站的感應器接收後,經過放大及調 變,然後傳輸到台北的紀錄中心。
最常發生地震的 原因
地震可能發生原因有三類︰1˙斷層發生、2˙火山爆發、3˙隕石撞擊, 本次地震屬於第一類,也就是伴隨著斷層移動而發生。地震依震源 深度可分為三類,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稱為淺層地震,在 71300公里之間的稱之為中層地震,在301-700公里的地震稱之為深層 地震。地震是一種能量釋出,然後以波的形式向四方擴散,整個傳 播途中它的能量會因為摩擦、吸收等因而衰減,因此當地震是屬於 淺震時,它的能量釋放會比較快,影響區域較小,但卻因震度強, 所以造成的災害卻比較重大。依據地震學家古騰堡的公式估計,地 震規模每增大一個單位,所釋放的能量約增大30倍。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類別 異稱 地震強度、地 震階 級數 世界常用為12 級或7級 計算方式 注意 地震震度會因 為距離地 震中心遠 近而有不 同 地震震度
依建築物受損、 災害情形 與人體感 覺區分
以地震儀最大 振幅與百 公里內一 般振幅之 比值修正 後取對數 值而得
地震規模
芮氏規模、芮 氏地震
無限,目前發 生最大者 為8.5-8.7
地震的應變及防災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救災救護大隊 八德分隊 穆豪偉
94 年
4
月 21 日 中 國 時 報
為何發生地震
地震生成的條件錯綜複雜,至今仍未完全瞭解。 一般而言,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產生地 震的物質來源,如火山、斷層、相變等,二是 造成應力、應變的動力來源,如板塊間的撞擊、 火山的噴發等。缺少任何一項時,地震都無法 發生。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地震規模與地震震度 在新式的地震儀尚未發明以前,人們將地震分為數級,稱之為地震強度 (Earthquake Intensity),簡稱為震度,又稱為震階,這樣的分類是按照房屋建築 物所受到的損害大小和人對地震的感覺來決定。目前世界通用之地震強度有12 級與7級之分,台灣使用之七級地震強度指一到六級加上零級(無感地震),為地 震儀所測得之震波加速度計算的結果。地震強度只能表示災害所造成的影響與 情形,但並不代表真正的量與大小,此外這個數字也會因離震央距離之遠近而 有改變。 為了解決地震震度無法表示地震能量的缺憾,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根據地震儀的紀錄,創立了一個新的地震分析標準,叫做地震規 模(Eatrhquake Magnitude)。他根據地震時所產生的震波運動量,也就是振幅大 小計算而得,因而會有小數點的情形發生。每一個數字代表地震震源所述出的 能量多寡,這也就是報紙上與台灣省氣象局所用之芮氏地震規模。
Hale Waihona Puke 台灣為何如此多的地震地震的常聽到基本名詞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及地表傳播的波動;主要有P波(為縱 波)、S波(為橫波)及表面波。 震源:地震發生之小區域。 震央:震源在地球表面之垂足。 震度階段:表示人體所感覺到之地震動強弱的尺度,和加速度有關,其 分級見附表一。 地震規模:量度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或總振動長 決定,與地震所釋出之能量有關。 主震:一地震系列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 前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前發生之地震。 餘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後發生之地震。 群震:地震系列中,各地震之規模大致相同,沒有一特別大的主震。
台灣為何如此多的地震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反衝地帶,地震活動十分 頻繁,平均每年大小地震超過四千個,其中有感地震可達二百 餘個。台灣地區常受到地震侵襲,在本區從事地震觀測和地震 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事。 日本人於公元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在台北中央氣象局之現址建 立了第一個地震觀測站。在這以前,除了少數文獻涉及地面斷 裂外,絕大部份的資料都是震災報告。雖然適當而且深入地分 析這種資料,可提供震源的訊息,但總歸是粗略和可靠性低。 由這種資料所推得的地震通常稱為「文獻記載地震」和「歷史 地震」。
不會因位位置 不同而不 同
地震的強度差別
最常發生地震的 原因
板塊運動學說是廿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簡單而言, 此學說主張板塊不但會運動,而且其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板 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 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因此整個運動過 程即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 即稱之為隱沒帶。圖二為一簡單的模型示意圖。 由於板塊是堅硬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因此在其邊緣兩個板塊相互碰 撞的地區(例如隱沒帶)即產生相當大的應力,當此應力超過了岩石 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這就是地震。這也就說明了 為何地震活動的分佈(如圖三)與板塊邊界為何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