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规模及强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會因位位置 不同而不 同
地震的強度差別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類別 異稱 地震強度、地 震階 級數 世界常用為12 級或7級 計算方式 注意 地震震度會因 為距離地 震中心遠 近而有不 同 地震震度
依建築物受損、 災害情形 與人體感 覺區分
以地震儀最大 振幅與百 公里內一 般振幅之 比值修正 後取對數 值而得
wenku.baidu.com
地震規模
芮氏規模、芮 氏地震
無限,目前發 生最大者 為8.5-8.7
最常發生地震的 原因
板塊運動學說是廿世紀自然科學發展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簡單而言, 此學說主張板塊不但會運動,而且其運動模式遵守一定的法則:板 塊的新物質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生成,然後向外擴張直到與另 一板塊而遇後,較重的一方就向下衝而返回地函。因此整個運動過 程即相當於一個巨大的循環運輸系統,而板塊向下衝回地函的地區 即稱之為隱沒帶。圖二為一簡單的模型示意圖。 由於板塊是堅硬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因此在其邊緣兩個板塊相互碰 撞的地區(例如隱沒帶)即產生相當大的應力,當此應力超過了岩石 所能承受的強度時,岩石即產生破裂,這就是地震。這也就說明了 為何地震活動的分佈(如圖三)與板塊邊界為何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最常發生地震的 原因
地震可能發生原因有三類︰1˙斷層發生、2˙火山爆發、3˙隕石撞擊, 本次地震屬於第一類,也就是伴隨著斷層移動而發生。地震依震源 深度可分為三類,地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稱為淺層地震,在 71300公里之間的稱之為中層地震,在301-700公里的地震稱之為深層 地震。地震是一種能量釋出,然後以波的形式向四方擴散,整個傳 播途中它的能量會因為摩擦、吸收等因而衰減,因此當地震是屬於 淺震時,它的能量釋放會比較快,影響區域較小,但卻因震度強, 所以造成的災害卻比較重大。依據地震學家古騰堡的公式估計,地 震規模每增大一個單位,所釋放的能量約增大30倍。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地震規模與地震震度 在新式的地震儀尚未發明以前,人們將地震分為數級,稱之為地震強度 (Earthquake Intensity),簡稱為震度,又稱為震階,這樣的分類是按照房屋建築 物所受到的損害大小和人對地震的感覺來決定。目前世界通用之地震強度有12 級與7級之分,台灣使用之七級地震強度指一到六級加上零級(無感地震),為地 震儀所測得之震波加速度計算的結果。地震強度只能表示災害所造成的影響與 情形,但並不代表真正的量與大小,此外這個數字也會因離震央距離之遠近而 有改變。 為了解決地震震度無法表示地震能量的缺憾,美國地震學家芮希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根據地震儀的紀錄,創立了一個新的地震分析標準,叫做地震規 模(Eatrhquake Magnitude)。他根據地震時所產生的震波運動量,也就是振幅大 小計算而得,因而會有小數點的情形發生。每一個數字代表地震震源所述出的 能量多寡,這也就是報紙上與台灣省氣象局所用之芮氏地震規模。
台灣為何如此多的地震
地震的常聽到基本名詞
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在地球內部及地表傳播的波動;主要有P波(為縱 波)、S波(為橫波)及表面波。 震源:地震發生之小區域。 震央:震源在地球表面之垂足。 震度階段:表示人體所感覺到之地震動強弱的尺度,和加速度有關,其 分級見附表一。 地震規模:量度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波的最大振幅或總振動長 決定,與地震所釋出之能量有關。 主震:一地震系列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 前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前發生之地震。 餘震:地震系列中,主震後發生之地震。 群震:地震系列中,各地震之規模大致相同,沒有一特別大的主震。
台灣為何如此多的地震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反衝地帶,地震活動十分 頻繁,平均每年大小地震超過四千個,其中有感地震可達二百 餘個。台灣地區常受到地震侵襲,在本區從事地震觀測和地震 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事。 日本人於公元一八九七年十二月,在台北中央氣象局之現址建 立了第一個地震觀測站。在這以前,除了少數文獻涉及地面斷 裂外,絕大部份的資料都是震災報告。雖然適當而且深入地分 析這種資料,可提供震源的訊息,但總歸是粗略和可靠性低。 由這種資料所推得的地震通常稱為「文獻記載地震」和「歷史 地震」。
地震的規模及強度
地震規模公式
M = log10 (A/T) M︰地震規模 A︰最大振幅 T︰週期規模與能量關係 log10E = 5.24 + 1.44M E︰釋放能量(焦耳)芮氏地震規模每一單位的增加是前一單位的十 倍,也就是說規模2的地震是規模1的30倍,規模3的地震則是規模 1的900倍。目前地球所能產生的地震規模最大為9,最小為 -2 或 3,已經產生過的最大為 8.7。
目前台灣地區有兩個地震觀測網,從事每月的測震作業。其中 一個就是屬於中央氣象局的測震網。該網在一九八○年以前共 有十七個測震站(見附圖一),其儀器大多數是使用數十年之機 械型地震儀,種類很多,保養不易。而且有不少儀器年已停止 生產,零件維護十分困難。為了改進以上的缺點,自一九八○ 年起,除了鞍部站(其為國際站)、玉山站及蘭嶼站(這兩站缺電 源)外,其餘各站之地震儀陸續更新,到一九八二年全部完成。 目前該局已積極地努力增建測站,以改進地震觀測。另外的一 個測震網就是屬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台灣匯記式地震 觀測網。迄今測震站的總時已達廿個(見附圖二)。發生在台灣 本島及周圍(主要在北緯廿一度到廿六度,東經一一九度到一二 三度間),規模大於一的地震,均能由全部或部份測震站偵測站 偵測到。地震波由野外測震站的感應器接收後,經過放大及調 變,然後傳輸到台北的紀錄中心。
地震的應變及防災
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救災救護大隊 八德分隊 穆豪偉
94 年
4
月 21 日 中 國 時 報
為何發生地震
地震生成的條件錯綜複雜,至今仍未完全瞭解。 一般而言,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產生地 震的物質來源,如火山、斷層、相變等,二是 造成應力、應變的動力來源,如板塊間的撞擊、 火山的噴發等。缺少任何一項時,地震都無法 發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