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
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
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
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
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
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
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榆中九中杨晓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他强调人只要能在主观情感上产生美,做任何事都会心情愉快、事倍功半。
而美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切美好的事物,对人进行熏陶美化,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表达、交流,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能够借助其语言文字的功能去感受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感。
新的语文课程标也明确提出:“语文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的确,语文教学中需要美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语文课本所选范文,涉及古今中外,体裁广泛,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些文粹精华如颗颗珍珠,闪耀着美的光华,包含着美的因素。
其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文辞,括辩的思维,或庄或谐的风格,或悲或喜的情感,无不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震撼人的心灵,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春》是一种自然美,《散步》是一种亲情美。
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情感美、艺术美等。
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文字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认识、感受美:一、独具风格的文字美汉字的形、音、义及其表现力,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独具特色:由简单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的方块字形,具有匀称俊秀、工整端庄的美;字音具有音韵铿锵动人的音律美;含义丰富,具有表现情感、意境的形象美和表现形态、性质、变化的动态美。
汉字所具有的这些美的特点,在教学生认、读、写和理解的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二、生动活泼的语言美1、语言的思想美“语言是思想的表现”,课文通过语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美和智慧美。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指的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感和欣赏能力,
促进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美育教学:
1. 文学鉴赏:通过导读文学经典、赏析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
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绘画写作: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写作活动,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
的情感、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创造力。
3. 朗诵表演:通过朗读经典诗歌、散文、戏剧台词等,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演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
4. 影视音乐欣赏:在语文课堂中,可以播放精选的电影片段、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
赏和分析影视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鉴赏能力。
5. 写作创作:通过写作创作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情感抒发等,培养学生的
想象力、思维逻辑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的美育教学方法,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和启发。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美育是一种以美为核心,以文化为内容,以教育为目的的育人活动,它涵盖了美术、音乐、文学、舞蹈、戏曲等多方面的艺术领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可以通过课文、名言警句、诗歌、散文等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配合,以及语言表达的熏陶,来促进学生语言的表现力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和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形象和背景等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
2.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底蕴,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让学生明白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觉。
3.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美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借助文学、音乐、艺术、历史等多方面的教育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思维和视野,引导学生形成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空间。
4.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造力。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途径1.课文的选择和设计语文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精选适宜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 名言警句的探究名言警句是社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传承和文化渊源,更能够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发扬其作用。
3. 诗歌、散文等艺术形式的欣赏4. 学生作文的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设定,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强调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语言实现的表达和构思,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和展现个性。
四、结语美育正向着更为全面和细致的路径,为今后的语文教育和育人工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新课程视窗
9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 赵
美育 , 即审 美教 育 , 叫美感 教 育 、 感 教育 。 也 情 它是人类认识世界 , 按照美 的规律改 造世 界 、 改造 自 身的重要手段 , 是人类文 明发展 的必然结果 , 是人 也 类 自身建设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我 国传 统 的语 文 教 育, 历来 主张“ ” “ 统一 , 文 、道” 要求学 习者读 书做人 。 把读书与美学结合 起来 , 思想情 感 的陶冶 与知识 把 的学 习结合起来 , 传统语 文 教学 的精粹 。新形 势 是 下的今天 , 更值得我们继承这 一优 良传统。 语文学科是 中学课 程中的基础学科 , 有工具性 、 思想性 、 情感性等特 点 , 在对 学生进 行美 感 、 情感 教 育方面是其他 学科 很难 比拟 的。“ 文质兼美” 的语 文 教材在学生面前展 现 了一个 又一个璀 璨夺 目的“ 美 的世界” 。小说 中的人 物美 、 言美 , 歌 中的意境 语 诗 美、 节奏 美 、 情感美 , 文 中的象 征美 、 情美 , 些 散 风 这 优秀之作或 以意取胜 , 以情 动人 , 以景悦 人 , 或 或 或 以理示人 ……给人 们展 示 出一 个五 彩斑 斓 、 神奇诱 人的美好世界 , 是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 的美 的源泉。 ( ) 一 语文教学 过程 中的美 育教 育 , 能很 好地 帮 助学生学会体会事 物的文化蕴含 、 感 、 美 内质 。 在语文课 堂教学 过程 中, 教师 作 为引导 者不 要 仅仅局 限于对 每一 篇课 文的情节 、 人物 、 思想及 段落 结构等 问题 的反 复分 析 , 引导学 生 就课 文涉及 的 要 某些文化现象 、 文人心态等诸 多层 面生发开去 , 引导 学生学会欣赏社会 生活 中各类美 的事 物及 其美的蕴 含, 让他 们尽情地徜 徉于人 物 的悲欢 离合 和事情 的 缓急转折之 中 , 主人公 去看那些 他们 没有 去过 的 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对美的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与知识教学相比,美育教学却是较难进行的,笔者做了以下尝试:一、开拓语文教育“阅读天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使学生形成一种丰厚的精神底蕴。
学习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经过了历史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作,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这些作品无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善于把人的心灵世界、主观的情感等“内在”的东西通过浪漫的、抒情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以及道德认知。
但是由于应试因素的影响,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十分注重教材,生怕学生没有把书本知识学会。
岂不知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仅是一种极有限的教育资源,这有限的知识难于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因而他们对一些课外杂志津津乐道。
因此,利用他们这种兴趣,我在语文课堂上开设课外阅读课,以《读者》《文摘》及《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及名人名家的名著名篇作为阅读的范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
在美文的天地,让学生发自心底地感悟深沉浓郁的亲情、温馨绵远的友情、圣洁珍贵的爱情,让学生感受坚定刚强的意志、多姿多彩的人生、画意清丽的自然……如: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使学生了解正直的旧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性;读余秋雨的散文让他们解析在观照“他人”“群体”时应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美不能少--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了几次 肖像 描写?其 中重点描写 了什 么? 里 描 写 出 生 活 的美 :一 个 对 生 活 无 动 于
几 次对 比描写说 明 了什 么?学生抓住 关 衷 的人 .断不能在作 品里抒写 出让 读者
即捕捉语 言表达 出来 的信息 ,去感 受美 键来理 解便恍然 大悟 :亡夫丧 子并未使 激 动 不 已 的情 感 。
文 课 化 教学● ; i 一 篮i ; i i 盆
语文与美育有 着水乳交融 、不可分
离 的关 系 。 因 此 需 要 在 语 文 的 教 学 实 践
中重视 和强化美育 , 让美育融 于教学 , 使
学生 在感 受美 的 同时鉴 赏美 和表 达美 , 既提高学生艺 术修养又提 高学生 的综 合 素质 . 充分达到 教书育人 的作 用 。那 么 , 如何在 中学语 文教学 中渗透美育 呢?笔
艺术 有 声 音 在 耳 边 那 样 直 观 ,而 是 间接
在感受美 的基础上进 行 的, 因此 , 在语文 课教学上 .教师尤其 要善于激发 学生 的 审美情感 ,使学生 的情 感与作 品中的情 在 教 学 过 程 中教 师要 善 于启 发 指 导 ,缩短学 生认 识与作 者表达之 间的距
师在指导 学生欣赏作 品美的时候 .除了 在关键 问题上基本一致外 , 还要注意发挥 学生的审美个性 , 切不可一律强求 。
三 、 发 学 生创 造 生 活 美 激
地表现形象 . 也就是说 , 作者 创作艺术形 象于字里行 间 。把 握它需要 阅读者用 自 文的这一特殊规律 。在学生 和作 品 中架 起 一道桥梁 , 引导他们根 据作品 的内容 、
典 型语 言分析 , 一个政治上 保守 、 想上 相如 的智勇双全 大为赞赏 .有 的对廉颇 美 育 的深 刻 内涵是 培养 学 生 拥有 感 受 思 反动 、行为 上冷酷 的封建 礼教卫道 士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将从文学欣赏、语言表达和阅读习惯三个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一、文学欣赏文学是美的载体,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诵古诗词、讲述寓言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演讲、朗诵、剧本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学之美。
通过文学欣赏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水平,还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语言表达语言是美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表达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写作指导、口语表达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富有想象力和情感的写作题目,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言之美的感悟和追求。
三、阅读习惯阅读是美的享受方式,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读、朗读、讲故事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美的力量。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分享、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中感受美的快乐。
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还可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享受美的乐趣。
美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美育渗透到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悟。
只有在教学中贯彻美的理念,不断丰富美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育教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但是,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却愈发地欠缺。
如何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美育教育,以达到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的效果,是当今教师和家长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设计合理的美育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本篇文章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活动,来促进孩子的审美能力。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真实性语文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文关怀性的,而教师在授课中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人文关怀性的语言是可以唤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去感受、去思考和去发问。
这样,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良好地开发。
事实上,孩子们在学习与观察美的时候,如果教师可以用生动、精彩、形象的语言描述,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类似于美的质感和美的形态,从而培养他们的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艺术的表现方式,让美妙和神秘的形态跃然在纸上,从各种类别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戏剧作品等等中去启发学生的美育意识和审美能力。
二、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素材的多样性,不仅要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还要注重选取优秀的音乐、电影、绘画、设计等等领域的作品。
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美学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开发。
当学生们在多样化的美学领域中接触到美,才能够从语文课程中加强其对美文化的感知,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其自身的审美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识别美在不同的领域之中,真正地了解美的价值和意义。
三、注重互动性教学的开展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创造性思考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如配对讨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
热点解读浅谈小学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刘文君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点,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感受美、创造美等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美育教学;探讨语文课堂是展现情感、展现美的重要阵地。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产生自己的审美体验?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展现美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重点思考这些问题。
一、美育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经历了学科专家、大学教授、作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等专业人员五年的编写,所以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重难点、感悟文章的主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美育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础性地位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里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良好公民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具有独立的人格,具备创新合作的意识,更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因此,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也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还是在诵读古诗词方面,还是在阅读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灵性的火花,感悟语文的力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审美质素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体现对人类、对大自然的关注,教育学生尊重多样的文化。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每篇选文都要具有典范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教师要根据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从实际出发,提高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
二、充分发挥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小学语文老师懂得如何有效地去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就会更好地将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美有深切的体验。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灵美统编教材中除了自然形象美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有生命意识的美文,这些课文都充满人性、人情之美。
比如《小英雄雨来》中,顽皮可爱、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智慧美。
面对课文中这种精神的典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净化自己的心灵,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的光辉。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时代和生活的浓缩,它必然与美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教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诗歌的意境美,有小说的形象美,有散文的构思美,有议论文的说理美,有说明文的情趣美……语文教材提供的美的内容是美育的依据,教师就要凭借教材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进行审美教育语文教材中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都具有崇高的品质。
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确真善美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刑场上的婚礼》一文,记叙了大革命时期中共两位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热情地歌颂了他们崇高的气节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这两位共产党员毫不动摇,他们面对死亡大义凛然,把反动派罪恶的枪声当作结婚的礼炮,他们视死如归,壮怀激烈,这正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他们明如镜,清如水的美好心灵,正是我们今天年轻一代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当然语文教材中这样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还很多,古代有坚持正义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等等;现代人物中,有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幸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白求恩》),有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焦裕禄(《鞠躬尽瘁》),有为了战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起炸药包的董存瑞(《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教师在讲到这些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中得到陶冶,促使他们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努力追求心灵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艺术修养,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艺术、文学等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加细致入微地感知世界,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 1. 美育教育的意义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在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中感受美的力量,增强对美的认和理解。
其次,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用心感受、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思想,提升写作水平。
此外,美育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品质。
## 2. 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式多种多样。
老师可以通过朗诵课、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书法展览等活动,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激发对艺术的热爱。
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艺术家进行讲座或工作坊,让学生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 3. 美育教育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
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让他们在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初心,追求内心的美好。
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陶冶。
只有通过深入的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让我们共同关注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更多的美好与希望。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手段是现代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它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由教师施教和学生受教来有目的地传授知识经验,其根本职能是育人、化人、使人成才。
教学活动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蕴含着对美的直接追求,存在着重要的美育功能。
语文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智育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由活泼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美好的天性,使他们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从教材中发现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十分丰富,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应有尽有。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去发现美。
李白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雄壮之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一种游子思乡之美;《黄山奇石》中的“猴子观海”、“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仙人指路”这些关于奇石的描述表现了自然造物的神奇之美;《妈妈的爱》通过叙述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表现了母爱之美。
叶圣陶老先生的《荷花》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不光赞美了荷花的美丽,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妙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赞美。
《清澈的湖水》一文中对湖水的描述,如“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是一种景物的自然之美;小洁看到一个小孩把香蕉皮仍向小鱼后的不满,以及“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
她大步跨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
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表现的则是一种爱护环境、注意环保的心灵之美。
各种美的描述应有尽有,层出不穷。
有写建筑美的《赵州桥》、《人民大会堂》;歌颂英雄的《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表现机智的《司马光》、《称象》;赞美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在金色的沙滩上》;描写科学家不畏艰难,顽强奋斗的《爱迪生》、《一定要争气》等等。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教育,教育人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和体现美的能力的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人们意识到美育已经超出了纯艺术教育的范畴,并渗透到了各学科的教学之中。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应该引起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视。
1.文学作品美的主要特征一提到美,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江南景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等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和朝晖晨曦、月朗星稀、碧云如水、细雨绵绵等整个自然界之美。
这些美都是大自然具体的感性的美。
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在赞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外在美的同时,最迷恋的还是用生动、形象、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表现作者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反映现实、关注未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这种美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
正是这种美推动着古往今来的作家像杜甫那样使自己的文学作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断苦吟,使文学艺术不断向前发展。
文学作品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1 构思美文学作品中的构思就在于作家运用如“抑扬先抑”,“以反求正”等艺术手法创作。
譬如说,惠浴宇同志写的《记铭璜同志》一文,一反其他回忆悼念故人的文章,竭力肯定对方的优点写法,而是从铭璜同志的缺点谈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2 结构美优秀文学作品各个部分互相扶持,协助,不互相拆台、矛盾,文从字顺,段与段之间过渡自然,行文做到详略得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呼应,有的甚至多一字嫌多余,少一字则不行,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
1.3 意境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情与景巧妙结合而构成的艺术境界,能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文学作品创造一定的意境,使读者在“品味”得到艺术的享受。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美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不仅仅是美术教育,更涉及到情感、审美、品德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审视和感受时,所形成的一种感知特点和直觉。
而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诗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感受美的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是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思考和表达。
美育作为注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美育强调的是情感、审美、品德的培养,而这些都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去感受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语文教学中,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美育的融入,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去追求美,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具有文化底蕴和情感修养的学生。
【注:本文所述美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文学美育的角度进行阐述的,这里并未深入讨论美育的其他方面,如音乐美育、舞蹈美育等。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美育是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着重要的体现。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文学作品、经典诗词、散文等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到美的语言,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的体现,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艺术的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情感等进行感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欣赏到作家对语言、形象、情感的艺术处理,从中获得艺术的启迪,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产生联想,对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意义等进行个人理解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写作等活动,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作品。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开展丰富多样的美育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目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是指以美的观念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以及主动欣赏美的情感和表现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通过美育的渗透,可以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加热爱语文,更加善于表达,更加具有创造力。
一、美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1. 文学作品的欣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选择文学作品进行欣赏。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诗歌或者散文,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来感受美的情感和美的表现。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语文课堂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比如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诗歌,通过美术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语文的热爱。
3. 学生作文的指导4. 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美育是一项全面的教育,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将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比如可以与音乐、美术等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美的情感和美的表现。
三、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1. 提高语文素养通过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语文。
2. 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美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使学生更加具有创造力。
通过欣赏美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受到启发,从而在写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4.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3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一)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指在语文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文学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散文、小说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也能够渗透美育的内容。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活动,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表达个人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表达的美感和艺术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再次,语文课堂中可以引入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通过欣赏、演绎和创造,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戏剧片段等进行学习和欣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戏剧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也是美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美的魅力,同时也为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精选3篇(二)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和反思,积累了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成长体会。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兴趣、风格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例如,对于文学阅读,有的学生喜欢小说,有的学生喜欢诗歌,有的学生喜欢散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
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
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
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
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
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
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
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
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
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
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
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
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
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
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
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
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
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
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
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