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合集下载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汉:三公九卿;(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
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
事;三者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一切大事由皇帝裁决)隋唐:三省六部;(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
封驳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意义: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办
事效率
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宰相的办公机构,基本不参与政事,
另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
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分割相
权,加强皇权
元:中书省;(废三省,实行一省,直辖地为山东、山西和河北)明: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一切军国大事
由皇帝一人裁决,内阁仅备顾问,非法定的国家
一级行政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清:增设军机处(清雍正年间为解决西北的军务而设;军机大臣的职
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军机处后成为处理一切
军国大事,提高办事效率)。

第03课中央官制的演变

第03课中央官制的演变

创设情境: 课堂设问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老百姓,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老百姓,你知道 为了治理黄河,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 为了治理黄河,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具 体治理的过程应该是如何的吗? 体治理的过程应该是如何的吗? 想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一 想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以站立 形式交谈。 形式交谈。
感 受 历 史 可以得出什么历史感悟?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2.汉代:中外朝制度 汉代: 汉代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决策 决策) 决策
外朝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执行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皇 帝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侍 相 夫 常 丞 朝 御 史 大 尉 太
第3课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中 央
中央
地方
集 权 君 主
君权
相权
专 制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三省六部制、内阁、 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

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一种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秦朝时期:创立中央集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朝代,它通过取消诸侯分封和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实现了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

这一阶段的中央集权体现在秦始皇所实行的集权制度,如分封制度改为郡县制、徭役制等等,强制推行语言文字、法制等统一化管理。

二、唐朝时期:典型的中央集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唐太宗推行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建立了高中低三级州郡县制、推行科举制度、实行强制征发军士等措施,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积极扩张疆土,实现了政治和文化的繁荣。

三、明朝时期: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虽然也是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由于先前朝代的严格集权已经造成了地方权力的反叛,朱元璋在建立国家之初对地方授予一定的自治权,形成了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的局面。

明朝时期也推行科举制度并加强军队管制,但是还体现一定的地方自治制度,如屯田制度、县村自治等等。

四、清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清朝时期,由于先前较为宽松的地方自治制度已经触动了中央集权利益,因此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权力控制和巩固。

这个时期,中央推出了一些基础性法律法规,如《大清律》、《大清会典》等等,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掌控全国各地的政务,如吏部、户部、礼部和兵部。

此外,清朝加强对人民的掌控,实行差役制度和关口官制等等以控制人口流动和商业往来。

以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历史进程后,中央集权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中国特色政治体制。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一、中央官制1、战国:相:文国君特殊:楚国:令尹上柱国将:武2、秦丞相府:承皇帝意旨,佐政,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皇帝(秦始皇取自于“三皇五帝”)太尉府:军事御史大夫寺:秘书长兼监察3、汉初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缩小西汉末大司徒(丞相改称)三公(三司,都是宰相)大司马(太尉改称)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主水土之官)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世成为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魏文帝: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中书监、令为首长)。

南北朝,设门下省(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势太大而设,侍中为首长,限制中书省)。

于是:尚书:执行三省中书:取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门下:审核4、隋代避用“中”,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玄宗时,三省名称几度更改。

唐代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

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高宗以后执行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

枢密院类似秦代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和副使。

5、宰相正式定为官号实在辽代。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早拟诏谕。

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为实际宰相,号称辅臣(元辅、首辅)。

清沿明制。

雍正成立军机处,大学士不再有实权。

6、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奉常:汉初用,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初用,后改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汉有时称大理,最高法官九卿典客:汉初用,后称大行令、大鸿胪,管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初用,后改为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加黑的管政务,其余管皇帝私事;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称大匠,等)7、六部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中央各部的前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过程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分析
期就已存在,属于贵族等级序列的最低一
级,依附于宗族群体,尚未成为一个独立
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春秋时期,随着宗族政治的土崩瓦解, 失去了宗族依托的贵族大批地沦落为士, 士人队伍迅速扩大,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等 级序列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中央机构主要官员设置 尚书省 门下省 内史省
尚书令一人
左、右仆射各一人
左、右丞各一人
纳言二人 黄门侍郎二人 给事郎四人
内史令二人 内史侍郎二人 内史舍人四人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以上五省,在职能上或有重复交叉,
其设置也并无定准,还处于游移发展中,
但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即至南朝时,
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已被划分为若干个,
再无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帝
权力是极端有利的,也为隋唐时期三省六
部制的确立打下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
北魏曾对官制进行过改革。孝文帝 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两次颁布职员令,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
学生记忆历史概念
“专制主义”
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 上、皇帝独裁。 (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 方绝对服从中央。(矛盾:中央vs地方)
中央官制的建立与发展
了解秦到清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把握该时间段中央官制的演变规律
(一)秦朝
1.皇帝制度
小试牛刀
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 “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 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 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清朝 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规律 相权日益削弱并最终被废除,皇权日益加强。Fra bibliotek真题再现
2、(2018·江苏)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 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 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 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 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的是
A .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三)宋朝 二府三司制
财政
三 司
皇帝
行政
中 书 门 下
军事
枢 密 院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
(四)明朝
1、废丞相:明太祖 2、设内阁: 明成祖
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异别?
相同
不同 地位与职权
作用
宰 相
作用: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 政机构长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官制发展历经古代夏、商、周三个时期,历时几千年,始终以“太宗以上官,以太令下官”为基本原则,遵从朝廷专制的官制体系,以中央最高统治者为核心。

夏朝时期,太庙封地管征;商朝时期,营业居政、分文两路;周朝时期,发展完善了太宗大厅、分管左、右。

到春秋时期,共同答应的义理取代伤害宪法,太宗大厅升为钦定各国事务的最高机构。

秦朝时期,受兵家制度的影响,官制有了完善,朝廷从太庙到太宗特设的阁楼,设有地方长官,为统治的坚实基础。

战国时期,国家动荡,官制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以博取朝代实权,以“谋士劝说”为特色,以县官设置无序变化。

统一中国后,唐朝做出宣统元年,并建立起“皇帝圣上,臣民至诚”的中央官制。

宋朝以宗法制定国家总则,建立大臣衙门、县政府等多级官权。

元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任命官吏以“司徒、司马、司空、太尉、太傅、殿前偏将”为主;明清朝际,设立地方行政部门,完善上官下臣“分级制管理”的官制,两淮军、八旗、太僕军、百越部落统领及军阀政治等,极大地发挥了地方统治与中央官制组合合作的效应。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分封制,以西周为代表,秦汉虽有分封(汉朝)但是自武帝起逐渐加强中央集权,唐宋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改革中央地方的沟通,如唐朝的都护府和宋的节度使,明清干脆废除宰相,藩王侯爵无兵权,但是明朝为了加强内廷势力,大力发展宦官势力,导致阉祸不断。

总之中央集权是越来越大禅让制、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1.世袭制:夏——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西周——嫡长子继承制2.分封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逐渐解题3.宗法制:夏商——逐步形成西周——发展完备春秋战国——动摇破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发展趋势原始社会制度(远古---夏朝的建立)------奴隶制度(春秋末期)---------封建社会制度(战国的正式确立----清亡)简述;民族是从原始部落民族上万年的发展直至夏朝建国前是原始社会制度。

而随着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朝代时,奴隶制度也随之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并表示确立直到春秋木末期封建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

而封建社会制度在春秋末期的缓慢建立以及在战国制度确立直到清朝的覆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封建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几乎都是在封建经济最高峰时所创造出来的。

封建社会制度所一直伴随的君主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达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隋唐完善:创立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秦朝,以下是其演变过程:
1、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中尉、太仆、少府。

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丞相的权力最大,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西汉:在继承秦朝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中朝”,由侍中、常侍、给事中、尚书等职位组成,成为中央决策机构,限制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

三公九卿成为在宫外办公的执行机关。

3、东汉:置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却有名无实,将权利全集中于尚书台,进一步巩固了中朝的权力。

4、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尚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的三省体制,以及兵部、礼部、户部、工部和刑部的六部制度。

这种体制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共同对皇帝负责。

5、唐朝:基本沿袭隋朝的制度,只是对部分名称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6、宋朝:设立了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和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合称“二府”。

同时设立三司(最高财政机构)。

此外,还增设了谏院,进一步牵制相权。

7、元朝:废除了三省制,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但一般不设此职。

尽管废除了三省,但依然保留
了六部。

8、明朝:六部成为自隋朝以来一直沿袭的制度,最高行政机构改为“内阁”,执行机关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主要是对相权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制度,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取消;而皇帝的权力则不断强化,形成了高度集权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史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朝贡制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每一次改革都对中国古代的政权结构和统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早期,朝贡制度是一种重要的中央官制。

这种制度下,各地藩国必须定期朝贡给中央政权,以示效忠。

中央政权通过设立官职来管理和控制各个藩国,这些官职通常由贵族或外戚担任,他们享有非常高的地位和特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官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央政权日益增长的统治需求。

到了封建时代,中央政权逐渐建立了以封建官制为基础的统治体系。

这个体系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封爵和册封的方式,将各地的贵族和地方官员授予不同级别的封号和官职。

这种官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授予地方贵族和官员的封号和官职来维系其统治地位和忠诚度。

然而,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衰落,这种形式的中央官制也变得不再适用。

到了唐代,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在唐朝,科举制度被正式建立起来,成为中央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选拔出具备才学和能力的人,进入中央政府任职。

这种官制的最大特点是选拔官员不再依赖于出身和封号,而更多地依据个人的才能和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贵族和红袍子弟在政治上的垄断,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机会。

但是,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渐滥用以及官僚制度的腐败,中央官制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进一步改革。

明代朱元璋推行的考试制度和六部制度,以及清代乾隆皇帝实行的农民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中央官制的重要变革。

这些改革措施一方面继续强调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各级机构和职位的数量,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各个地方。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从朝贡制到封建官制,再到科举制度,这些演变不仅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变革,更是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缩影。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演变一、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二、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

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三、古代常见官名【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

不需要管理国事。

【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官制矛盾核心:皇相权之争(一)发展演变1、秦朝——建立2、两汉——巩固3、隋唐——完善4、北宋——加强5、元朝——新发展6、明清——强化至顶峰(二)具体内容1、秦朝:皇帝制(五德终始说,封禅),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2、两汉魏晋:汉承秦制决策中枢机构的变化:汉武帝“中朝”;东汉尚书台(汉成帝,尚书四曹);曹魏秘书监到中书省(中书、尚书、门下);刘宋中书舍人监察:汉武帝司隶校尉(京师百官,三辅,三河,弘农七郡) 曹魏校事王莽改制:五等爵3、隋唐:三省六部制(注意:隋和唐的名称区别;实行的意义)07 年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隋:内史,门下,尚书(吏,礼,兵,都官-刑,度支-民,工)唐:尚书(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中书,门下;政事堂-中书门下 09年材料宋意义:中国官制史上的新阶段,中央集权化的体现。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提高执政和决策水平。

4、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权力(二府,计相)官职差遣,冗官(09年名解,“三冗”问题)辽:南北官制(藩汉分治)5、元朝:设中书省(领六部)、枢密院(军事)、札鲁忽赤(刑政)、御史台(监察)宣政院(佛教,吐蕃军政民事,11年名解)、崇福司(也里可温)6、明清:明废丞相、设内阁(票拟);“三法司”(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07年选择;通政使司(内外廷);厂卫制度(锦衣卫,北镇抚司,东厂,西厂,内行厂),六科给事中清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09年名解)到军机处;秘密建储;内阁(内三院)和六部;理藩院(蒙古,俄):内务府二、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矛盾核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一)发展演变尽管有反复,总体上中央集权呈加强之势。

(二)具体内容1、西周:分封制2、战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3、秦朝: 郡县制(郡守,郡尉,郡监;县令,县尉,县丞;乡亭里)4、西汉: 郡国并行制 (吴楚七王之乱;推恩令 07年名解,酎金夺爵;《左官律》和《附议法》) (10年简答西汉诸侯王问题)东汉末: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的设置及性质的变化:西汉武帝始置州部刺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制度,东汉光武帝加强州部刺史制度,而到东汉末黄巾起义后变为地方行政区。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变迁。

最初,古代中国的中央官制是由王朝统治者任命的亲信和家族成员组成,他们负责管理和监督王朝的各种事务和仪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官制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开始通过聘请有才德的人才来管理国家机构和事务,这些人才有时并非是贵族出身,但却获得了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官制,即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

在秦汉时期,由秦始皇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更为严格和科学的官制体系,这也被称为“法家政治”。

官制变得更为规范和精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也更为清晰和有细节。

公元200年左右,汉朝的末代皇帝刘协上位后,又增设了“丞相”这一新的中央官职。

唐代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展的高峰期。

唐朝的官制设立了多重规范,使中央官制趋于完善。

唐朝最高掌权者也被称为“皇帝”,而管理官员的官职也被分为属地和中央两种,分别由地方和中央官员担任。

总之,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进程,体现了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展现了一个中央政治制度更加科学和全面的方向,以及中国历史上政治文化的最高成就。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历代监察制度
秦朝: 秦朝:御史大夫 两汉: 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 两汉:(刺史制度 隋唐: 隋唐: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北宋: 北宋:通判 元朝: 元朝:御史台 明朝: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和厂卫机构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先秦: 世袭制 商鞅:军功爵禄制 先秦 商鞅 军功爵禄制 两汉: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两汉:察举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从孝廉到门第族望 皇帝征辟制 九品中正制)门第的高低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 隋朝到清朝: 隋朝到清朝:科举制度 演变过程 形成于隋朝 唐朝继承和完善 北宋改革 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废除。 清末废除。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 选才标准:考试成绩。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将下列官职和朝代正确的 连接在一起 右丞相 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 中书令
常侍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内 令 史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 帝
中朝 (决策 决策) 决策
中国历代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
秦汉: 秦汉: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隋唐: 提高行政效率) 隋唐:三省六部制 (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行政效率 北宋: 制约机制) 北宋 分 御史台 宣政院 明朝: 明朝:废丞相 内阁 五军都督府 清初: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 (1911年 年 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 理藩院
│ 重点要点探究
3.反映的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 .反映的趋势:由分封制到郡县制, 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 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 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 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 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 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制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全国 军队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置,与相 府大致相同。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奉常
太常
郎中令
光禄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卫尉
卫尉
太仆
太仆
廷尉
大理
典客
大鸿胪
宗正
宗正
治粟内史
大司农
少府
少府
职掌
宗府礼仪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廷尉:掌管刑罚讼狱,是全国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 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
典客:掌管接待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事宜。汉武 帝时,改称大鸿胪,掌管诸侯王、列侯及内附部 族朝觐郊迎之事。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 聘事务。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 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 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 农管理。
少府:掌管全国山海地泽之税,以供给皇帝私用, 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 其属下,因此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武帝以后,其 职权日益缩小,但是其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 要秘书处则驻势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脱离少府, 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指分科办事)。
(一)态度:
君权与相权
汉: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 唐:认为国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 眀: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害无穷。
(二)本质:
没有区别;
都是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把相作为统治工具。
(三)影响: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最终废相。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隋唐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尚门 书书下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度 支
盐 铁
户 部
中 书 门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皇帝 殿阁
厂卫 五军都督府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 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 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卫尉: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 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 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 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及军事用马的牧养。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 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 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为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军机 大臣只是“承旨遵办”;人员可以随时 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 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
中尉: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汉武帝时改称 执 金吾,平时巡逻街市,皇帝出巡则为前导。
将作少府: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 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
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汉成帝时,典 属国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汉武帝时设置,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财政 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各官职介绍
奉常:汉代改称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 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 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 杂,编制庞大。
郎中令: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属官有大夫、郎、 谒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人扈卫人员,有中郎、侍 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 掌议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