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是由弗里德曼教授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
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l932年毕业于拉哲斯大学,193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46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67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由于他在“消费的分析和货币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及他论证了稳定经济政策的复杂性”1,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的主要著述有:《实证经济学论文选》(1953年)、《消费函数理论》(1957年)、《货币稳定方案》(1959年)、《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与A·斯瓦茨合著1963年)、《货币最优数量论文集》(1969年)、“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政治经济学杂志bl970年3—4月》和《自由选择》(1979年)等。
1956年,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文中,着重分析了货币需求问题。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它不是产量或货币收入的理论,也不是物价水平的理论。关于这些变量的任何论述,需要把货币数量论向有关的货币供应条件及其他一些变量的详细说明结合在一起。”2按照弗里德曼的看法,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用一个多元函数来表示货币需求函数:
M/P=f(y,w;r m ,r b ,r c ,1/p dp/dt,u) (5.4)
这—货币需求函数表明,实际货币需求(M/P)是实际收入〔y〕,由非人力财富获得的那一部分收入或财产收入,与恒久性收入的比例(w),预期的货币名义报酬率(r m),预期的债券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股票名义报酬率(r b),预期的价格变动率1/P,dp/dt和其他的非收入变量(u)的函数。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继承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中的“现金余额数量说”,同时又受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的重要影响。但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从研究方法来看,在建立这一货币需求函数时,弗里德曼运用了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并在分析各种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运用了大量的实际统计资料;从理论上来说,这一货币需求函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弗里德曼在《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恒久性收入的假说。可以说,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是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最显著的特点。
弗里德曼在分析消费与收入的关系时,将消费有的收入分为一时的收入和恒久性收入。一时的收入是指消费者在短时期内得到的,非连续的和带有偶然性的收入;恒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中,在长期内经常能得到的,带有长久性和规则性的收入流量。若以Y表示消费者在某—时期的实际收入,Y p表示恒久性收入,Y t表示一时收入;再以C表示消费存在同一时期的交际消费开支,C p表示与恒久性收入相应的恒久性消费,即具打经常性的消费开支,C t表示与一时收入相应的一时消费,即非经常性的消费升支;则可以写出下列一组概括恒久性收入假说的方程组:
C p=k(i,w,u) Y p (5.5)
Y=Y p + Y t (5.6)
C= C p + C t (5.7)
从后两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一时消费与一时收入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时收入的恒久性收入之间,—时消费与恒久性收入之间也不存在任何固定比例关系。但是,如第一个公式(5.5)所反映的,在恒久性消费和恒久性收入之间却存衣着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
1《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2M·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载《货币数量论的研究》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第4页。
例关系K依赖于利息率(i),财产收入与恒久性收入总量的比例(w)和其他影响货币效用的非收入件变量(u),例如消费者的年龄、家庭结构、偏好等因素。
对于弗里德曼而言,在货币需求函数中引入恒久性收入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的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总财富实际上是无法衡量的,所以可以用人们的收入来代表。然而,人们现期的收入(或一时收入)足非常不稳定的,不能确切地代表财富;但是,恒久性收入却是相对稳定的收入流量,用它来代表财富,则基本上可以反映财富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恒久性收入,货币需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受恒久性收入变动的支配,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相当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高度稳定的。弗里德曼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表明,利息中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小的(利息率增减1%,货币需求仅递减或增加0.15%),而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恒久性收入增加1%,货币需求将增加1.8%,。他强调指出、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通速度虽然并非常数,但它们与恒久性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函数关系,由此所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相当稳定的(在美国,从1867—1960年,大约每年下降1%)。这样,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既不同于早期货币数量说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固定不变的观点,也不同于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需求主要受利息率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由于投机动机的作用而极不稳定的观点。
根据对货币需求函数的论证和分析,弗里德曼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a)凯恩斯主义认为消费是现期收入(一时收入)的函数,并用消费支出增量和现期收入增量的关系——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及短期经济波动。恒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各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中只有较小的部分与现期收入有关,因而凯恩斯的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经济波动问题。
b)由于消费支出与现期收入关系不大,因而,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财政政策(例如减税)可能是无效的。根据恒久性收入假说,居民的这种临时性额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实际消费,其余都转化为储蓄,减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反之,对于政府为对付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增税政策而言,亦是如此。
c)货币需求是相当稳定的,而货币供应量却因受政策货币当局的操纵在短期内剧烈变化,从而影响了经济体系的稳定;而要使经济稳定地发展,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使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