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加工贸易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6bc87c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d.png)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摘要】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建议包括加大对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外贸易合作与监管,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发展。
在实施方案方面,建议建立健全的政策执行机制,并加强对政策效果的评估。
结论部分总结了当前政策改进建议的重点,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政策完善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加工贸易政策、问题、改进建议、调整、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发展趋势、完善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国际贸易体系中,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加工贸易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加工贸易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目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单一性和僵化性,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无法及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对加工贸易政策的执行存在着不规范和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市场失衡和资源浪费。
有必要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进行调整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国际贸易环境,提升我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现状,探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对当前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为未来加工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之处;探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阐释为何需要对政策进行改进;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建议,包括制度设计、行业规范、监管机制等方面的完善措施;讨论加工贸易政策的实施方案,探讨政策改革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步骤;对政策调整后的效果进行评估,从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当前政策改进建议的重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完善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进一步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c6ef10a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ec.png)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我国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起步较早,1978年开始试点开展加工贸易业务。
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
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内企业具有一定的制造加工能力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支持等因素。
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加工装配、来料加工和来件组装等,其中加工装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方式。
这种形式是指国外企业向中国企业提供零部件或半成品,中国企业进行加工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给国外市场。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等优势资源,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受益于我国的加工贸易保税区政策。
我国设立了一批加工贸易保税区,如深圳、珠海、厦门、福州等,这些区域成为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集聚地,大大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产业结构单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如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
这些产品的出口量很大,但利润空间较小,对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贡献度不高。
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较低,难以提升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对外依存度较高我国加工贸易大量采用来样加工、来料加工方式,导致对外依存度较高。
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客户订单减少等,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工贸易的生产和出口。
3. 资金、技术、品牌受限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利用国外企业的资金、技术和品牌,对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形成一定的制约。
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面临来自国际市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买家的双重压力。
中国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bb71c2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48.png)
中国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加工贸易和制造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加工贸易和制造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趋势和潜力。
一、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随着全球供应链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贸易国家之一。
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链非常庞大,包括了从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制造到最终产品组装等多个环节。
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在加工贸易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然而,中国的加工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部分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低成本国家。
其次,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对中国的加工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加工贸易模式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资源过度依赖、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
二、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多年来,中国的制造业一直以高速增长和大规模产能为特点。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需求。
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也受益于中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产业链的完备性。
然而,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制造业在一些高附加值领域仍然相对薄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制造业。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构成一定的压力。
三、发展趋势和潜力尽管中国的加工贸易和制造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的市场规模庞大,内需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进,高附加值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方向。
另外,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创新驱动和技术进步,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以推动制造业的创新和国际合作。
同时,中国的加工贸易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和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的加工贸易正朝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国内加工贸易当前问题分析及措施
![国内加工贸易当前问题分析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2748b04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8.png)
国内加工贸易当前问题分析及措施所谓加工贸易从广义讲,是指外国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的一种贸易形式。
从狭义讲,加工贸易是指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
从本质讲,加工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料件,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的生产与贸易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巨大成绩。
据统计,在1982-2008年间,加工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 24.8%,其中出口增长26.7%,进口年均增长22.7%,比同期进口总额年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
①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但我国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总额仍达9093.2亿美元,其中出口5869.8亿美元,进口3223.4亿美元。
②2010年前5个月,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 429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4%,其中出口2699.2亿美元,增长32.9%;进口1598.4亿美元,增长51.8%。
③30多年来, 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有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加工贸易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约0.761个百分点。
[1](66)此外, 加工贸易还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成为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并且对解决劳动力就业也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低端加工贸易的发展使我国加工贸易呈现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局面,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深入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现存的问题, 采取有效可行的对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方面:(一)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增值链条低端环节这表现在:1.加工增值环节主要停留在材件加工生产阶段。
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作为跨国公司国际产业链中的下游产业,是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的生产单位。
加工贸易发展对策
![加工贸易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823acc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3.png)
加工贸易发展对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加工贸易是指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依托自身的技术和优势资源,选择进口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在中国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至国际市场的一种贸易形式。
加工贸易的本质是以外贸出口为主导,自贸区作为支撑,形成一个资源和加工分工合理、流程性复杂、市场需求灵活的产业链。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应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基于当前加工贸易发展的实际状况,将从政策、产业链、品牌营销等多角度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支持,改革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政策支持是推动加工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应当完善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税收优惠、进口关税和资金支持等政策的作用,优化相关扶持措施。
其次,在加强对自贸区、保税区等政策的研究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适度压缩劳动力成本和营业税,防止企业过度依赖补贴和政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发展潜力。
此外,应从整体上加强产业政策,如完善科研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产业转型和创新、扩大进口转化等措施。
同时,及时出台和调整对加工贸易产业的财税支持政策,促进加工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智能化、高精尖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转化升级。
二、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链,实现创新升级加强产业链建设,是加工贸易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要充分发挥加工贸易优势,推进产业链升级,以提高产业集聚度、环境适应度、短期和长期效益为目标。
现今,加工贸易业已经从单纯的加工贸易向技术合作、合资合作拓展,要积极吸引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本土企业的实力和素质。
强化产业链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深产业链深度,通过扩大上下游产业合作,优化分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二是提高产业链质量,通过引入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发展模式等创新内容,改变传统业态,主动发现市场需求和供给矛盾,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品牌、创造品牌效应。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变迁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4ac19313cc7931b765ce15bf.png)
四、 完善的产业链条和高效 的物流系统: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本 企业 在成 品组 装阶 段。目前, 模经济效益。 而加工贸易本身的升 我 国加工 贸易 发展较 好的 地区, 级转换也是非常明显的, 这在加工 其制造业加工增值环节已经上升 到“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 工生产” 阶段, 显示了不断升级的 一种态势。 2005 年全国深加工结 转 1392 亿美元, 增长 24.2%, 相当 于加工贸易进出口的 20%,平均 结转 2-3 道左右, 带动了国内配套 产业发展。 加工贸易不断向产业 链的自主研发环节延伸, 研发中 心数量不 断增加。截至 2005 年 底, 外商已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 超过 750 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 地区总部近 40 家。 由 于 拥 有 完 善 的 产 业 链 条, 中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将产品 的生产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 且由于我国在产业链条上的位置 不断提高, 因此必然推动我国东 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 级。由于拥有高效的航空、 港口 系统, 中国加工的产品可以在最 短的时间内准时运往世界各地。 正是基于这样的因素, 目前, 跨国 会在中国工人工资比印度、 越南 高的情况下乐意采购中国的产品。
三、 国内配套增强: 规模优 势的培养
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 产业链, 有助于汽车产业在广州
ECONOMIC
R ELA TIO N S
F
PRACTICE IN
RE I GN
AN D
TRADE
热点问题
的落地生根。 配套产业的发展, 加工贸易的国 内配套值也不断提高, 表明加工 贸易的产业链条在逐渐加长。 根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 全国 611 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 除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经 过长年的积累, 中国的加工贸易 企业还拥有了完善的产业链条和 高效的物流系统。 产业链一般包 括研发、 生产和营销三大环节, 每 个环节又具体包括不同的内容。 在产业全球分工的情况下, 各国 以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加工贸易 占据不同的环节, 并且随着本国 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加工贸易 在产业链上的位置也不断提升。 另外, 从加工贸易加工工序上来 看, 加工贸易一般从原材料供应→ 简单加工组装→复杂加工装配→ 零部件配套生产→主要原材料和 技 术 设 备 的 加 工 生 产→ 人 才 交 流、 产品研发合作→自主研发、 设 计、 生产→自有品牌创建→国际 营销、 物流网络的创建→发展境 外加工贸易环节不断延伸。 加工 贸 易发 展 初 期, 国的 我 比较 优势只 在于劳 动力 成本, 因 而只 能在生 产环节 占据 优势, 而 且因 为技术 等的限 制, 们所从 我 事的加工工序也只能是劳动密 集型 产品的 简单加 工组 装, 这在 加工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中有显 著 的表 现。随着 加 工 贸 易投 资 主体 的变化 , 我国发 展加 工贸易 因而我们可以从事高新技术产 品的 加工贸 易, 从而 使机 电产品 出口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居主导 地位 , 这表明 我国的 加工 工序上 升 为复 杂 加 工装 配环节。 随跨国 公司配套企业跟随而来以及我国 通过对三十年来中国加工贸 研结果的分析,约有 35%的有效 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 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 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 易优势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加工 贸易是以劳动力优势为依据, 以生 产环节为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 其 发展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 为经济 发展带来了资金、 技术, 培训了熟 练的员工, 使得我国的要素优势得 到动态优化, 为产业的升级转换奠 定了要素基础, 同时还带动了国内 配套产业的发展, 带来了一定的规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调整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954f1da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b.png)
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调整近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模仿的样板。
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主要得益于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成熟的制造业。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调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调整策略。
一、加工贸易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加工贸易是指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部件,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形式。
在中国,加工贸易模式已经成为支撑出口的重要方式,其主要的优势有以下几点:第一,拉动了出口和就业。
加工贸易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而且可以拉动就业,降低国内失业率。
第二,降低了生产成本。
加工贸易模式可以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良好的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
第三,加强了产业链的联系。
在加工贸易模式下,中国企业需要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加强产业链的联系和技术创新。
然而,加工贸易模式也面临着以下几点劣势:第一,低附加值产品过多。
加工贸易模式生产的产品多为劳动、资本密集的低附加值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第二,国内市场空间受限。
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市场是发达国家,而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却不足,这使得加工贸易模式难以在国内市场发展。
第三,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加工贸易模式主要面对的是发达国家市场,这些市场的需求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加工贸易模式难以有效应对。
二、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工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了中国出口。
加工贸易模式使得中国成为了出口大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第二,缓解了失业压力。
加工贸易模式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得到了就业,缓解了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三,提高了经济效益。
加工贸易模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四,促进了产业升级。
加工贸易模式需要从国外进口技术和设备,并与国外企业建立联系,这有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2682f2d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0d.png)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加工贸易是指中国企业将原材料、组装件或零配件进口后进行加工加工,并通过出口形式销售给海外客户的一种贸易形式。
这种贸易模式一度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对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加工贸易结构单一中国加工贸易大多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这使得中国的加工贸易竞争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此外,许多企业都缺乏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导致市场营销策略单一、市场风险高。
2. 商业模式单一中国加工贸易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低廉的资源和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这种模式难以为中国企业的高价值产品提供竞争力,并且对中国加工贸易的长期发展构成了威胁。
3. 问题防范不足许多中国加工贸易企业没有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容易被外部风险所侵蚀,导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二、对策研究1. 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应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将重点转移到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同时,中国企业应加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以提高自身市场营销策略的多样性和素质。
2. 多元化商业模式中国应加强市场监管,同时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例如以服务换成、隔代转移、整体生产等,以提高中国加工贸易的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3. 加强问题防范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应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以避免因外部风险变化出现的生产和经营问题。
三、结论中国加工贸易一直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诸多问题时,中国应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多元化商业模式和加强问题防范,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加工贸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利弊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利弊](https://img.taocdn.com/s3/m/a586c20a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54.png)
我国发展加工贸易利弊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因为人们对加工贸易的认识由肯定到否定,到再次肯定,几经反复。
由此造成的影响则表现为我国对加工贸易政策的几次大调整。
例如调整出台的加工贸易企业设臵保证金台帐制度和加工贸易区政策。
而政策的摇摆对加工贸易影响极大。
我对加工贸易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只是一直比较关注这个问题。
回顾一下当年的一些争论观点,根据国内外经贸形势的变化和今后发展大趋势,可能有益于我们把握好今后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和适度规模,防止政策再次出现反复。
1、争议观点之一:发展加工贸易我们收入太少、外商收入太多,政策上不应予以鼓励众所周知,所谓加工贸易简单讲就是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以保税状态入境,并租用我国厂房、土地,使用我国劳动力、企业营业执照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出口。
其中外商仅需支付租金和工缴费。
这是一种典型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式的贸易。
经验估计,我国每加工出口100美元,其中我国企业租金和工缴费所得在10-15%,其余大部分都是外商在进口和出口中的收入。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资金少、外汇奇缺,发展加工贸易可解决燃眉之急,将赚取的外汇用于急需进口的技术设备等,当然有利于我国经贸全局的发展。
当时作为权宜之计大家并未提出疑问。
但随着我国外汇紧张的问题逐渐缓解,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质疑加工贸易政策,提出上述问题。
一时间对加工贸易提出不同观点左右了舆论,也左右政策,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受到削弱。
但不久赞成派的声音渐高,提出的主要论点是加工贸易可以增加就业,不需我国企业投资很多,见效却很快。
此后随着赞成派观点逐渐占上风,加工贸易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2、质疑之二:加工贸易发展的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上国内完全可以自己生产,与其让外商赚钱,不如我们自己做据了解,直至90年代中期我国加工贸易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多数。
例如,鞋帽、箱包、玩具、纺织品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也有少量的电器出口。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637846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6.png)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中国加工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加工贸易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自身加工能力,接受国外企业或个人的订单,以所需的技术和资源进行加工,然后以加工费为收入,将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加工贸易总量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对外加工贸易总额年均增速超过10%,并且占到中国对
外贸易总额的相当大比例。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国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转移。
例如,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贸易不断增加,增加了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加工贸易模式创新:中国加工贸易正在从传统的加工贸易向加工贸易服务转变。
传统的加工贸易模式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而现在中国的加工贸易正在逐渐向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市场拓展等服务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加工贸易的服务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四、加工贸易优势持续发挥:中国加工贸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制造业规模大、劳动力成本低和产业链完整等方面。
这些优势
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加工贸易的重要节点。
目前,中国在全球加工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仅是加工贸易大国,也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综上所述,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表明,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不断提升,加工贸易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加工贸易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资料
![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c9df37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6.png)
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资料
一、国内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
(一)生产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技术落后的状态,生产技术
和设备落后,改造改造和技术改造改进的规模较小,投入不足,生产效率
普遍较低,企业只关注利润,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够严格。
(二)市场竞争环境恶劣。
外资企业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各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本土企业在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市场把控能力上处于
技术劣势,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也不精准,竞争力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难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三)外贸环境变化快。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原材料价格不
稳定,物流成本不断攀升,贸易壁垒加大,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影响了加
工贸易企业的业务发展。
(四)环境排放标准不统一、很多加工贸易企业没有贯彻国家的环境
排放标准,造成自身环境污染较大,对环境的损害也较大。
(五)信息技术不充分利用。
企业现有的信息技术尚未完全利用起来,对有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使用仍然相对落后,也无法满足市场的实时
需求。
二、对策分析
(一)提高企业的技术改造能力和生产效率。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60a7b6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f6.png)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摘要】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作为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关注。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加工贸易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加工企业缺乏竞争力等。
为了推动加工贸易政策的改进建议,我们应该加强对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加强政府监管,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推动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还有待改进,但是我们有信心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问题、改进建议、背景介绍、问题意识、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政策改进建议、总结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加工贸易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利用其较低的人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引导外资企业来华加工制造,再将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从而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外贸增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我国加工贸易政策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成本压力;一些问题和弊端也开始显现,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劳动权益保护等。
深入探讨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寻找改进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挑战。
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我国加工贸易政策,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至此。
1.2 问题意识当前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工贸易政策导向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是加工贸易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监管不严、违规现象频发等问题。
三是加工贸易政策促进效果不佳,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加工贸易政策在面对国际贸易变化时不够灵活适应,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规划。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b4e4b6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8.png)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加工贸易经历了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较长阶段,目前正处在从OEM向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转变过程,从长远看,必将迈向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
OEM也称贴牌生产,即给国外企业搞来料加工,成为国外品牌的一个生产车间或生产基地,形成技术在外、设计在外、原材料在外的状态;ODM就是有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OBM则是整合世界资源,向世界输出自己的品牌商品。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而发展的。
在80年代初期加工贸易进出口比重较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过10%。
从80年代末期开始,加工贸易在我国迅速发展,到90年代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50%,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加工贸易在机电产品出口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近10年来,我国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维持在70%-75%之间(见表1)。
与改革初期的加工贸易主要以来料加工为主相比,进料加工出口的占比不断提高(表2)。
在进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工贸易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作用日趋明显,国内配套采购率和增值率稳步提高。
2002年机电产品加工贸易项下实现出口1170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671亿美元,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实现顺差499亿美元,增值率已提高到74%,当年带动国内配套近424亿美元。
表1-10年来机电产品出口额及加工贸易出口额及占比(金额单位:亿美元)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227.1 320 438.6 482.1 592.5 665.4 769.6 1053 1187.9 1570.8 机电产品出口额加工162.5 227.6 306.1 362.8 447.5 513.2 582.5 787.8 882.7 1169.9 贸易出口额加工71.5 71.1 69.8 75.3 75.4 77.1 75.7 74.8 74.4 74.5贸易占比(%)图1-10年来机电产品出口额与加工贸易出口额对比图表2-10年来机电产品出口中来料加工出口与进料加工出口额(亿美元)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来料加工出口60.6 75.2 85.1 92.8 108.2 124.5 153.6 179.9 184.8 234.8额(亿美元)进料加工出口101.9 152.4 221 270 339.3 388.7 428.9 607.9 697.9 935.1额(亿美元)进料占比44.9 47.6 50.4 56.0 57.2 58.4 55.7 57.7 58.8 59.5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OEM一些学者根据出口的国内增值部分高低、与国内经济联系程度及生产的难易程度,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分为5个发展阶段:(1)初级产品出口;(2)面向出口的加工、组装;(3)零部件供给的分包;(4)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5)自创品牌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对策
![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564041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3.png)
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对策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对策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呈现出日益频繁、多元化的趋势。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典型的国际贸易模式,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已经成为贸易总值的近三分之二,其中大量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出口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
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当前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对策进行阐述。
一、加工贸易发展现状1.出口额逐年增长,但质量存在差异从出口额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额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自2010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稳步增长,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总额为20651.96亿元,同比增长11.4%。
虽然出口额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加工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不尽相同,其中低端产品所占比例仍然较大,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2.贸易模式逐步多样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主要以加工出口为主,但是随着进口加工和一些品牌直销的增加,加工贸易平台的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形式也较为多样化,如OEM生产、SKD装配、CKD装配、ODM模式等等。
此外,有些公司通过与国外商业企业建立商业合作,直接销售产品到国外市场,这也推动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
3.外部环境变化举足轻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加工贸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自2018年以来,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而易见。
一些国家的贸易政策、技术政策、投资政策都对中国加工贸易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此外,新冠疫情等全球性灾害,也是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应对措施对策加工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较多,应对措施也比较繁琐。
下面笔者就加工贸易发展应对措施对策进行以下探讨。
1.升级转型,推动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我国在加工贸易方面具备了基础配套设施和产业发展基础,然而在当前全球加工贸易的竞争环境下,过去单纯依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
![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d127e2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7.png)
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
我国加工贸易型外贸发展模式是指利用我国的劳动力优势和加工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外贸活动。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外国投资和国际分工来推动,外国企业将原材料或部分成品送到中国进行加工制造,然后再将加工好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包括:
1. 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2. 依托外资,外国投资者通过与中国企业合作或在中国设立工厂,利用我国的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制造,实现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3. 国内企业主要是承担加工和装配工作,缺乏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能力。
4. 出口贸易占主导地位,进口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
5. 依赖于国际分工,与国际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容易受国际经济周期波动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
这种模式在我国的外贸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增加、产业结构单一等,需要进一步进行转型升级,加强科技研发和品牌建设,推动外贸发展模式的转变。
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动因浅析
![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动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b24bd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b.png)
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动因浅析一、引言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体量庞大的国家,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国策,而加工贸易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本文旨在通过对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动因进行浅析,并选取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动因分析1、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贸易环节的分工越来越精细。
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需要积极适应和引领这样的变化。
加工贸易作为满足国内需求的一种方式,自然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关注。
2、市场的需求变化市场需求变化也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因。
随着我国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改变,对于高品质、多样化的商品需求日益上升,而这些需求又正好符合了加工贸易的特点。
加工贸易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
3、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发展的动因之一。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会将加工贸易行业作为关键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扶持。
例如,大力推广自贸区建设,降低贸易成本和进口关税等,都使得加工贸易行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在政策和法律规定上对加工贸易行业的准入和管理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规范,保证了加工贸易的和谐稳定发展。
4、企业成本考虑企业成本控制也是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因。
许多国内外企业都将目光投向我国,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利手段来寻求发展机会。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位置的优势,我国在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物流网络也相对完善。
这些优势也为企业在参与加工贸易时带来了实际收益。
5、国际竞争压力国际竞争压力的出现和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加工贸易行业的迅速发展。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相对较小,难以与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但是在加工贸易这一领域,却又大有斩获。
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产品的各个环节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而我国恰好具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这些优势在国际比较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7f67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0.png)
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加工贸易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加工贸易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加工贸易在国际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本章将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提出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二章:中国加工贸易现状分析本章将分析当前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包括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方面。
同时,还将介绍国际市场对于中国加工产品需求情况以及竞争态势等因素。
第三章: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在这一章节中,将详细探讨当前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其原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技术创新不足、品牌建设不力等。
第四章:对策研究本章将提出针对中国加工贸易存在问题的对策。
首先,针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来提高劳动力的竞争力。
其次,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生产等措施来减少污染。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最后,品牌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等手段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形象。
第五章:案例分析本章将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解决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到实施对策所取得的成效,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在这一章节中,将总结全文所述,并得出结论。
同时还将展望未来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总结:通过对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挑战。
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可以帮助中国加工贸易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并提升竞争力。
加工贸易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bc88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7.png)
加工贸易发展历程加工贸易是指将进口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并将加工后的产品出口到国外的一种贸易形式。
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演变。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对外贸易开始逐渐开放,外商投资企业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利用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进口原材料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然后将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
这些外资企业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是蓬勃发展阶段。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
加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种类也逐渐增加。
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我国针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增值税等,进一步提高了加工贸易的竞争力。
第三阶段是转型升级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加工贸易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我国开始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
这一阶段也推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贸易方向转型的步伐。
第四阶段是创新驱动阶段。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工贸易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积极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加快培育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同时,我国还积极推进服务贸易发展,加工贸易也逐渐向服务贸易转型。
通过加强技术交流、推动企业合作等方式,促进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融合发展。
总之,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加工贸易,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知识,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49f6412a8956bec0975e3b2.png)
一、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1.我国加工贸易处于国际产业增值链条低端,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当前,我国企业加工贸易主要是为跨国公司国际产业链的下游产业,提供加工或者组装业务。
即便是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好的沿海地区,制造业加工增值环节,也多是停留在主要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其中零部件与原材料主要靠进口,特别是那些高技术水平的设备,更是过分依赖进口。
原料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极大地限制加工贸易在经济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效应作用的发挥,致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依然处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低技术工序,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低下,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不足,技术和加工制造水平档次不高,在加工贸易中缺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项目。
这种核心技术落后的现状,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受制于国外市场的现象较为严重。
2.加工贸易中,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占比重大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特别是在初期因为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度关注和追求,加之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使得我国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品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外资企业占据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是经营的主体,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据绝大部分的比例,相对而言,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比重较低,并且外商独资进料加工贸易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在加工贸易中,民族企业并没有成为主导力量。
可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化的力量薄弱,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与技术实力并没有发挥出来,严重阻碍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不利于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外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使得加工贸易的配套多集中在外资企业,人员流动也主要集中于此,这些对产业关联和技术外溢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如此,我国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受外资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限制。
4.加工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加工贸易区域,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基础好、发展快与规模大的特点,中西部地区不管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承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专业的条件并不成熟,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cc20cb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28.png)
浅谈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加工贸易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加工贸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既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也扩大了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范围。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加工贸易业务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领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加工贸易模式下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转移和产能过剩现象,影响了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加工贸易中存在着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政策引导和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贸易摩擦的解决,才能实现加工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2. 正文2.1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的初期。
当时,我国欠缺技术和资金,为了引进外资和技术,开展了一些合资合作的加工贸易项目。
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贸易水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壮大。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出口加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大量的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建立起了大量的加工贸易项目。
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逆差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加工贸易也在不断调整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不再仅仅是劳动力密集型加工贸易项目。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的引进外资技术到规模扩大再到调整升级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别
1.中方厂商在搜寻投入品或加工前的其他活动中的职责不同 2.对进口原材料的控制权不同 3.不同的批准手续和法律制度
投入采购权 来料加工 中 资 企 业 进料加工
产 权
外 资 企 业
外 商 全 资
中 外 合 资
注:假定投入品的加工和local(chinese) manager有关,而投入采购权和外 商或当地经理有关,这要取决于到底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
Total surplus from the project
W (1 , 2 ) C f (1 1 )e1 , e3 Cg (1e1 , e2 )
B(1 e2 e3 ) A(1 e2 ) P(1 e1 ) f g 2 2 2 (1 1 )e1 e3 (1e12 e2 )
2 2
注: 2 会影响f,g的努力水平 权变量;
ei ,所以w中也应包含产
明显:努力水平取决于产权变量和投入采购权变量,因 为我们假定不完全合约的存在,故而Nash bargain产生。
完全合约下的努力水平一阶最优值
e max{P f , P g }
* 1
* 2e ( B A) g故第2期的实际利润可表示为:
B(1 e2 e3 ) A(1 e2 ) P(1 e1 ) 0
B ( A P) 0
Variable as control over input purchase:
1 {0,1}
Ownership variable :
The share of processing trade accounted for by each contractual type
边界分析
Complete contract:
efforts levels are at first best,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would be dictated by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input search.
0
V 0
Entirely incomplete contract: Provincial policy makers in China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design
1
V 0
5.Parametric Estimation Result
A.Multinomial Logit
本文概述
活动:多国公司决定在低工资国家进行出口加工贸易
对象:加工贸易中产权和投入采购权等控制模式 目的:建立模型并将其应用到中国的实证分析
理论基础: PR理论,并结合激励机制
现实背景:中国的加工贸易 特色:对不完全合约导致的合约成本的估计 涉及 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分析
2.Export processing in China
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 其中,
?
B. Estimation
Basic choice :
W (0, 0)
Weight:
( A B) 2 g
令
g
f 1
得出要估计参数的表达式
回忆:
A B
* e2 ( B A) g
marginal product of the manager’s effort e2 first-best effort level
为获得中国海关的进出口清关手续,中外商之间的交易各项条款 必需以书面合约的形式确立,并事先移交中国海关办公室,并获 得其批准。
Import-and-Assembly Regime
指中国的厂商主动进口自身生产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同时控制 这些原材料的所有权,可加工成成品后再由外商进行国外的销 售。
此时,尽管一般情况下,不控制市场营销和到终端用户的销售 权,中国的厂商同时控制投入品的采购权和制成品的出口权。
e B f
* 3
A:Nash Bargaining
f g
议价权重:
(1 )
the status quo or threat-pointpayoffs
ˆ f
ˆ g
Received profit
f
g
Total ex post profits:
B(1 e2 e3 ) A(1 e2 ) P(1 e1 )
1.Introduction
背景
全球化生产下,多国公司采取跨国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生产零部件、加工制造环节、管理等环节空间地理上 趋于分开。 比如:Mattel,Dell,Intel 到目前为止,贸易理论还不能解释,为什么Intel利用 其在中国和哥斯达黎加的全资子公司加工芯片,而 Dell和Mattel选择将生产转包给其他国家的公司生产, 也不能解释,为什么Dell要控制PC供应链,而Mattel 却不这么做。
the price of the input:
by f or g g
f
P 0, 0 e1 1
the cost of input processing:
revenues from final sales:
A(1 e2 ), A 0, 0 e2 1
B(1 e2 e3 ) 0 1, 0 e3 1
Value-added in processing trade within China an input-ouput table that differs across provinces
Value-added in input search The markups charged on goods re-exported from Hong Kong to China Value-added in marketing the final good Markup on goods leaving China and re-exported through Hong kong
3.Model
Problem 一外商想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活动,双方中选择 谁来控制工厂产权和谁来控制投入采购权 前提 1.当事人:国外公司:f; 中国的工厂管理者:g 2.项目目标要求当事人购买一单位的进料,利用 工厂进一步加工进料制成一单位的最终品,后到 市场上卖掉最终产品。
分期
第0期:当事人决定哪一方拥有工厂和哪一方控制进料的购买; 第1期:当事人双方同时努力投入成本; e1= effort devoted to searching for a low-priced input e2= effort devoted to processing the input e3= effort devoted to marketing the final good 第2期:当事人按规定进行投入品的购买,加工,和最后的销售。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 件、元器件等,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再出 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The Pure-Assembly Regime)和 进料加工(Import-and-Assembly regime) 按企业性质可分为: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FIE),而FIE 又包含外商全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
2 {0,1}
第1期中的努力投入
ei(i=1,2,3)给各当事人带了成本
f
:
2 (1 1 )e12 e3 C f (1 2 )e1 , e3 2
Cg (1e1 , e2 )
Where
g
2
( e e )
2 1 1 2 2
f
and
g are the disutility of effort for each party
Pure-Assembly Regime
指外商向中国的厂商供应来自国外的原材料,而中国的厂商相对 被动地利用现有的厂房、劳动力等接收国外订单,按要求进行加 工装配这些归对方所有的原材料,生产成制成品并移交给外商, 外商在国外自行销售。
虽加工过程中国的厂商占据着这些原材料,但产权是属于外方的。 最后外商只是付给中国的厂商工缴费 。
前人文献
Antras[2003],Anstras和Helpman[2004]利用了Grossman和Hart等人 的知识产权理论(property-rights theory)将国际外包和公司内贸易模 型化。
Grossman和Helpman[2004]将Holmstorm和Milgrom[1994]的激励机 制框架(incentive-systems)运用与全球化生产的管理补偿(managerial compensation)中去。 Marin和Verdier[2001,2003],Puga和Trefler[2002]将委托权理论扩展 到一般均衡框架下。
2003的结果
利用前表的结果,可计算w(*,*)(value of surplus)的值,在 此基础上引入统计变量V.
反
正
P
e1
A B
e2
V
e2
4.Data and Nonparameric Results
A.Data
1. 数据来自中国海关,按年度调查了1997-2002中国加工出口状况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cing to China:
estimating the property-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
Feenstra and Hanson
2005
框架
1 介绍
2
3 4 5 6
中国的加工贸易
模型
数据和非参数结果
参数估计结果 总结
疑问?如何理解payoffs,这里和作者2003年所说的在继续假定完全合约概率 的情况下得到payoffs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