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0da812d780eb6294dd886cbb.png)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4b9b8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f.png)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都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迁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以古代为例,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等。
这些大迁徙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和影响最大的大迁徙之一。
北方民族自秦汉时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逐渐开始南侵,南北分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北方民族南下的原因复杂,除了环境和资源压力,还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北方民族希望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同时也希望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在北方民族南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南方士族进行了多次战争,而且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对南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现象。
唐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安禄山等割据军阀趁机兴起,唐朝灭亡,这导致了大批士兵、百姓和文化人士南下中原。
这些南下者不仅使得中原地区的安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使得人口大量流动,北方、中原、南方的人口互相迁徙,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
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迁徙现象。
金朝南侵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南宋的经济资源和人口,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南宋的抗金战争使大批人口向南方迁移,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经济财富的大量流失和文化艺术的大量流失。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北上使得大批人口向北方迁移,这不仅使得中原的人口减少,而且对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大迁徙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1f563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2.png)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中国历史上,国土的边界、经济中心、文明程度和政治势力等因素的变化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大影响。
其中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分别是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迁徙、元明交替时期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的人口移动、以及现代城市化带动的人口流动。
这些人口迁移往往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下发生,要了解这些迁移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就必须分析历史时期中国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因此,对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变迁,还能对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围绕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关系展开。
具体而言,将对每一次人口迁移进行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迁移原因、迁移过程、影响等方面的系统分析。
该研究将采取历史文献法、地图法、统计分析法等一系列方法进行,具体包括:1、通过分析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探究民族大迁徙的原因和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通过统计分析元明交替时期东南沿海、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数据,研究人口迁移规模、方向和影响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元明交替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
3、通过收集现代城市化时期的相关文献和数据,分析当代城市化带动的人口迁移及其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为现代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通过对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与人口迁移的关系进行研究,预期实现以下目标:1、全面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演变和人口迁移规律,为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提供新的视角。
2、阐明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作用,深入探究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3、为现代城市化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参考,拓展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5aee3efcf705cc1755270947.png)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 年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 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 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 “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1.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2.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 .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 地区迁移。 地区迁移。 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 .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f2705afc4ffe473368abda.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d068d318bed5b9f3f90f1c8f.png)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e5d4a7df360cba1aa811dab5.png)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的移民文化
![中国的移民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d4bcbd62f5335a8102d22092.png)
在欧美很多大城市, 你都会找到类似的唐人 街。在东南亚,华人的 比例就更高了。
想一想: 唐人街是怎么产 生的?
纽约唐人街 Chinatown in New York
19世纪中期,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及西方 列强与中国先后发生的几次战争都迫使一大批生 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人出海寻求新的居住地。 亲情的力量在清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外移民 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缘、血缘关系 而连带造成的人口迁移,在近代中国的海外移民 高潮中是最为常见的。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 邸:客栈、旅店。 3. 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这三次大移民对中国的影响很大:
首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直到今 天,中国的经济重心仍主要在南方。 其次,这几次大移民对中国南方方言区的形成起了决 定性的作用,形成了今天中国东南地区各自不同的方 言区。
移民与中国社会变迁 Migration and China’s Social ’ Changes
内容提要 Essentials
1. 中国历史上大移民的基本情况
Basic Situation of Major Migrations in Chinese History
2. 移民对中国地理文化变迁的影响
mp3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马多来解忧愁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紧紧地拉住哥哥的袖汪汪的泪水肚里流虽有千言万语难叫你回头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门口海外华侨与中华文化overseaschinese思考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与近代中国的移民有什么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be35192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b.png)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曾经发生过许多大规模的迁徙。
这些迁徙不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一、古代的大规模迁徙在古代,中国发生了许多大规模迁徙,其中著名的有商朝末年的夏迁、西周迁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迁都等。
这些迁徙往往伴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和族群的重新定居,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例如,商朝灭亡后,周朝将都城迁至今天的陕西咸阳周原,标志着中国由殷商向周朝的交接,也拉开了中国史上的封建时代。
二、民族迁徙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迁徙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民族迁徙。
这涉及到中国各个民族的来往移动,包括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例如,元朝统治者忽必烈迁都大都(今北京),将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从南方迁往北方,带动了汉族与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另外,蒙古族的大规模迁徙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元朝时,蒙古族统治者将蒙古高原的中央政权迁至中原,建立了元朝,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家民族的帝国。
这种迁徙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与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三、文化迁徙的影响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迁徙成为中国大规模迁徙的又一重要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文化迁徙,即唐代的安西迁徙和明代的南迁。
唐代的安西迁徙是指唐朝时期大量的文化人士、官员、商人等移居到西域地区。
这些人的到来,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技术,也将唐文化传播到西域,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而明代的南迁则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治和战乱的原因,大量的文化人士和知识分子南迁到江南一带,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四、现代时期的人口大迁徙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大规模的迁徙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例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从内陆地区向这些地方流动。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不仅促进了工业、城市建设,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和产业布局。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训练:选择填空题
![2019-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训练:选择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fa788e172f60ddccda38a05b.png)
1.中国古代有位改革家,果断地抛弃本民族落后的东西,积极吸纳汉族的先进文明,使本民族得到快速发展,并且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他是()A.商鞅 B.秦始皇 C. 张骞 D. 北魏孝文帝2.观察图,指出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什么主题?()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B.北京人使用打制的粗糙使气,使用天然火。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
D.图片中的文物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文化遗存。
3.2012年5月,疆独分子热比娅在日本期间奴颜婢膝地乞求日本右翼分子买下新疆,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早在下列哪个时期即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A.东汉 B. 西汉 C. 唐朝 D. 元朝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最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文字 C.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5.下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出现的两幅宣传海报(左图中的“卐”字代表德国法西斯)。
下列历史事件与这两幅海报宣传的意旨相一致的是()A.联合国的成立 B.苏联军民抗击德国法西斯C.美国对日宣战 D.《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6.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说:“罗斯福总统推行的‘新政’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共同的价值观。
”下列有关罗斯福新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使美国逐步摆脱了经济危机②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③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④使联邦政府的权利得到加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亨特说:“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固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着具体和准确的思路。
”以下属于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思路是()A.初级阶段理论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构想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fc93d4ca8956bec0975e33a.png)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
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
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
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
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
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
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
○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
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
○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
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
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https://img.taocdn.com/s3/m/ad42230376c66137ee0619b8.png)
为高考材料题做准备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中原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大移民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不是官方有目的组织的,相反,一开始官方政府还是强烈反对的,如闯关东,就是因为东北是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不许汉人居住的,怕是破坏了龙脉。
所以山东河北的农民们就想方设法一闯而过,闯关东,就是山海关以东。
在当时这也是一件极其凶险的事。
一、闯关东:关,指山海关。
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
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一是逃荒农民闯关东成为主流。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闯关东原因分析:1.社会原因——战乱频繁被迫迁移:清末、民国的内外战争对华北地区的创伤2.经济原因——人多地少,迁移谋生:山东人口暴涨、土地兼并严重3.自然原因:灾害连年:水灾旱灾频发4.到民国初年,军阀张作霖统治时期,为了大量发展东北经济:农业与工业的开发,不断修建铁路(清末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使汉人闯关东也达到高潮。
5.从清政府角度分析:清末俄日对东三省的侵略,填充人口,加强对东三省控制的需要二、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为东口)。
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带谋求生计。
走西口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https://img.taocdn.com/s3/m/6b94f2b4bb4cf7ec4bfed01d.png)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大迁徙。
《汉书》里说:“安土重迁。
黎民之性;骨肉相附。
人情所愿也。
”然而。
纵观两千余年的历史。
几乎在各朝各代。
中国人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迁徙。
中文名,大迁徙。
出自,《汉书》。
性质,社会现象。
依恋故土。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来说。
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为了更好地生存。
而从大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看。
人口大迁徙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一是为战乱。
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胀的压力。
政府有组织的移民;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他乡作故乡。
中国人口的迁徙。
在近代以前。
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
北人一次次南迁。
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从秦汉到宋元。
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
安土重迁都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西汉末年的战乱。
让中原人口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
到了东汉末年。
军事征服与怀柔政策。
使得西北的少数民族内迁。
而北方中国人也继续南迁。
中国的经济重心由此开始南移。
历史的车轮转到唐末。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徙。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格局:长江流域首次取代黄河流域。
成为全国人口分布的中心。
而到了宋代。
忽必烈1273年的大举南侵。
更是将战火引至长江中下游地区。
南方人被迫向更南的珠江流域寻找安居的乐土。
客家人的历史。
就是北人南迁史的缩影。
据考证。
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分别是在秦朝。
魏晋南北朝。
唐末。
南宋。
明末清初及太平天国时期。
南宋末年。
客家人参加了抗元起义。
失败后为逃避追捕。
只得上山入林。
形成了“逢山必有客。
无客不住山”的格局。
而在19世纪中叶。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
大批客家人逃往东南沿海一带。
并进一步迁徙至东南亚。
澳大利亚。
南北美洲等地。
开始了四海为“客”的生活。
“客家”是汉族民系的称谓。
只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而非种族的概念。
顾名思义。
“客家”是一群异乡客。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下南洋
![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迁徙之一:下南洋](https://img.taocdn.com/s3/m/b46b1716866fb84ae45c8d25.png)
清末大逃难——下南洋概念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历史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几次大规模迁徙:1.西汉末年,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
5.明末清初,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原因1.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2.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3.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5846e7284ac850ad0242e0.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各项属于《齐民要术》的有( )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②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③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④总结了我国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代科学家利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已计算到小数点后约100万兆位。
而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是( )A.阿基米德B.张衡C.祖冲之D.宋应星3.科技发展水平是一个时期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下列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②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③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4.他创立了楷书书法,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你知道他是( )A.王羲之B.锺繇C.胡昭D.顾恺之5.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A.龙门石窟的雕像B.云冈石窟的雕像C.顾恺之的绘画D.王羲之的书法6.他是东晋最为出色的画家,有“才绝、画绝、痴绝”的美誉。
下列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7.以下是某历史小组同学为云冈石窟设计的解说词,其中正确的是( )A.开凿于两汉,宣传的是佛教B.开凿于东汉,宣传的是道教C.开凿于北朝,宣传的是佛教D.开凿于秦朝,宣传的是道教8.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B.石窟艺术是随着道教的传播发展起来的C.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雕塑艺术D.凿窟造像之风主要盛行于北方9.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和中外交融的特点的是( )A.王羲之的书法B.顾恺之的绘画C.石窟艺术D.文房四宝10.下列属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的是( )①编钟②“书圣”王羲之③顾恺之的《女史箴图》④兵马俑⑤石窟艺术A.③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⑤二、非选择题1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大放光彩的时期。
拓展资料:三次人口大迁徙
![拓展资料:三次人口大迁徙](https://img.taocdn.com/s3/m/11f78fb633687e21ae45a9af.png)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秦征百越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人南进,秦最终以50万大军的代价,把生活在江南岭南一代的百越之族赶到了云贵深山,这个代价是非常巨大的,比他灭六国所花的总兵力还多,真的是杀敌800自损1000,大概是羞于启齿,后来也很少被提及。
还有一次没有被归入人口大迁徙的是1949年,200万国府官兵迁往台湾,我们说到人口大迁徙,比较传统的说法是:1.永嘉之乱。
2.安史之乱,3.靖康之难这三个时期的人口大迁徙。
永嘉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实在太乱,什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基本全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概就是在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阳,西晋政权被迫南迁至江东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汉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异族的非人统治,纷纷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 使得江南与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闽南话,闽北话,客家话,南通话等各种方言,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安史之乱,这个我们就要先说说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是州,府是军事单位,几个相临的州叫府,相当与现在的军区,但比军区要小, 府兵是指从府所辖的州中征集21~60岁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农闲参加军事训练,即为府兵。
府兵衣粮、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为他准备的,所以唐初的兵员战斗力都很强,因为府兵的家人都给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装备,这些都是关系到自己身家性命的东西,可是到了后来,因为唐朝实在太有钱了,很多子弟都不愿意去当兵,就花钱雇人代替自己去当兵,本国人雇不到就雇外国人,这就变成了募兵制.安禄山就是这样被雇来的,这个人是杂胡,也就是说是个血统乱的不能再乱的外国人,这小子最早是在现在的辽宁省朝阳市边境牛养交易市场里的混混,因为晓通数国语言,人又机灵,从军之后居然混成一个节度史,所谓节度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管的地方没有现在军区大),是真正掌握兵权的人物,其实土皇帝一个,这个家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于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后两次攻破长安,前后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后来被李光弼镇压,顺便说一下,这个李光弼也是个外国人.安史之乱之后,中国彻底进入藩镇割据时代,那些外国血统的军区司令们纷纷自己征税闹独立,到最后发展为五代十国,中国北方又被少数民族政权(外国人,异族,胡虏)所控制,汉人不堪忍受,又纷纷南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徙.这次人口大迁徙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中国近代五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https://img.taocdn.com/s3/m/9059563a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c.png)
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五次⼈⼝⼤迁徙----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中国近代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然灾害和国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使得⼈⼝发⽣五次⼤的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西⼝、蹚古道、下南洋、赴⾦⼭。
最出名的是闯关东和⾛西⼝。
⼀、闯关东关东的“关”指的是⼭海关,关东就是⼭海关以东,闯关东指关内(⼭海关以西)的⼈在清⼊关后到民国时期数百年间背井离乡到⼭海关以东去谋⽣的历史事件。
清军⼊关以后,为了保持龙兴之地的稳定,实⾏了民族等级和民族隔离的制度,严禁汉⼈通过⼭海关进⼊满清的龙兴之地去开垦农业,满族贵族末路退出关东,满族倾族⼊关,关东⼈⼝剧减,借⼝“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封禁政策,是关东地区保持了原⽣的未开垦的状态。
1644⾄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百者,⽂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地利⼤辟,户益繁息”。
⼭东的百姓⼤多迁⾄了⼤连和丹东,⽽其他省份的百姓⼤都迁⾄了辽西和辽北地区。
1668⾄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旗⽣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对关东实⾏禁封政策。
直到19世纪中期,鸦⽚战争爆发后,使得满清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减弱,沙俄⼊侵东北⿊龙江,满清政府为了维护对关外的统治,被迫放弃封禁政策,开禁放垦,⿎励移民关外,发展关外经济。
⽽在关内的⼭东、河北、河南等地发⽣⽔灾和⼈地⽭盾突出⼀些关内的⼈也在找能够⽣存的⼟地,于是⼀些⾃发性的农民移民也逐渐展开。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东、⼭西、河北等省的汉⼈⼤举进⼊东北地区,总⼈数达到了3700万⼈,⼭东⼈⼤概占⼀半。
⼆、⾛西⼝⾛西⼝是指明中期到民国时期⼭西、陕西、河北等地的⼈由中原向长城以北的地区迁徙。
西⼝是出长城的关⼝,有名的是陕西的府⾕⼝、⼭西的杀虎⼝、河北的独⽯⼝,中原的⼈经过这些关⼝到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经商和开垦农地。
《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教学内容
![《中国历史地理学试题》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b1baed2376baf1ffd4fadc7.png)
中历史地理学试题》《国xx历史地理学》试题一、填空题1.我国学术界工人的六大古都是(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吉甫)。
3.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小),且地位要比郡(高)。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明)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
二.名词解说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期间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青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亲密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领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长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近似的研究。
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构成部分第一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郦道元: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
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览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域,观察河流水渠,收集相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文笔隽永,描绘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川散文聚集。
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创始者,对后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3.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内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代的一份重要遗产。
自元行省始,行省政区体系较稳固地确定了下来。
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一致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利构造不停调整、完美的产物。
它并不是纯真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
其历史价值在于:它创办了一种以行省为枢1/8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系。
该体系有三个特色:行省性质拥有双重性又长久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利,所握权利大而不专。
行省制惹起了13、14世纪中央与地方权利构造的较大改动,对元朝社会和此后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4.胜兵:(1)、指能充任士兵作战的人(2)、打获胜的队伍(3)、犹指精兵。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https://img.taocdn.com/s3/m/e6b881a00029bd64783e2c68.png)
三大移民表现了我中华民族决不会老是被动挨打,也会主动击;决不会坐而待毙,也会敢闯敢拼;决不会只是跟着腐败无能的政府象个没头的苍蝇四处瞎撞,也会自己去选择奋斗的方向。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扰,勇敢顽强,敢于战天斗地,不相信任何神仙皇帝的英雄气概。 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势和寻找依据,闯关东和走西口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兜圈子,只有下南洋才是走出国门。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想富,就要走出去,去经风雨,见世面,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这是从闭关锁国几百年导至落后挨打的悲惨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所以他说闯关东和走西口是选错了方向,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从富裕和发财的角度来看,闯关东和走西口确实不如下南洋,现在南洋华侨都富得很,牛得很。但如果从开发祖国边疆地区和维护领土完整上来说,下南洋就远不及闯关东和走西口了。试想,如果不是现在东北有几千万的汉人,新疆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安家落户。中国的周边局势决不会象现在这么稳固。新疆分裂势力那么猖獗,我们却能稳如泰山,就是因为我们有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代----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生根发展了,已经和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生死相依,血浓与水的共同利益关系了。退一步再说,如果当初清政府开放东北地区,大批的汉人浩浩荡荡的移民东北,开发东北,那么吃苦耐劳,热爱土地,爱土地胜于爱自己生命的汉族农民将会毫无悬念的占领今天的库页岛,外兴安岭,海参崴等地区,整个黑龙江流域将会成为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东北的形式也决不会是今天连一个出海口都没有的尴尬局面。新疆之所以没有出现黑龙江的半壁一隅的惨状。就是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和当地各民族一起誓死捍卫家园。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河南和安徽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企业融资8班林克岩201240101740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
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
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
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
人生活困苦。
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口外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
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下南洋”可以追溯到汉代,但根据其特点和意思主要指的是明朝到清末。
“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属于闽粤方言,指的是到南洋一带谋生。
在明末到清末这段历史时期,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慌乱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极度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维持家庭生活,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躲避战乱,闽粤地区的老百姓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批地偷渡到南洋谋生。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
同样的,下南洋也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但是仍有积极的影响,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中华文化根植海外的先行者、主力军。
同时,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
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
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
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南洋”的中国人,就这样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
他们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
“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
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
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
”
如今,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及全世界。
而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几百年前那些在南洋披荆斩棘的开拓者的后代。
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
马
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
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而“闯关东”这一移民浪潮,则是大大促进了满族与汉族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满汉两个民族的了解,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同时,“下南洋”的历史功绩在现在越来越明显,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地位已经是不可动摇,这对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华民族长久的繁荣昌盛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